1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同時,“外儒內法”,儒家思想也是歷代封建王朝統(tǒng)治的指導思想之一,為官者父母去世后,按禮須持喪“丁憂”三年;民間也有“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書立業(yè),孝悌做人”等諺語,因此,孝道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在幾千年的歷史上,涌現過無數“尊禮重孝”的皇帝、文臣武將、平民百姓!

一、乾隆皇帝

乾隆帝生母為崇慶皇太后,鈕祜祿氏,即甄嬛原型。崇慶皇太后所受尊崇為清朝之最!據《清史稿》記載:“高宗事太后孝,以天下養(yǎng),惟亦兢兢守家法,重國體。太后偶言順天府東有廢寺當重修,上從之。即召宮監(jiān),諭:“汝等嘗侍圣祖,幾曾見昭圣太后當日令圣祖修蓋廟宇?嗣后當奏止!”宮監(jiān)引悟真庵尼入內,導太后弟入蒼震門謝恩,上屢誡之。上每出巡幸,輒奉太后以行,南巡者三,東巡者三,幸五臺山者三,幸中州者一。謁孝陵,狝木蘭,歲必至焉。遇萬壽,率王大臣奉觴稱慶。”

乾隆帝不僅經常向太后請安,而且多次出巡都奉太后同行,對于太后的壽典更是費勁心思,率領王公大臣為太后祝壽。崇慶皇太后終年84歲,為歷代皇太后之最!

二、名臣包拯

包拯“包青天”,是北宋名臣。包拯28歲中進士,先任大理寺評事,后來出任建昌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愿隨他到他鄉(xiāng)去,包拯便馬上辭去官職,回家侍奉父母,孝心受到當地人民的交口稱贊。幾年后,父母相繼辭世,包拯這才重新踏入仕途。

三、開國元帥陳毅

建國后陳老總歷任上海市長、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長等要職,雖然公務繁忙,但是他一直很牽掛家中母親。

1962年,陳老總出國訪問回來,心中掛念身患重病的母親,于是抽空前去探望。陳母年老體弱,加之身患重病,癱瘓在床,大小便已經無法自理。陳母看到兒子回來,自然是十分高興,轉念又想到自己剛剛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尾,于是就悄悄讓人塞到了床底下,卻被陳老總看見。陳老總忙說:“娘,您病了這么久,而我卻不能陪伴在您的身邊孝敬您,本來就已經很難受了,這褲子根本就不必藏,理應由我來洗!闭f著,就要去拿褲子。旁人一看,就搶著去洗。陳老總見狀,說道:“我小的時候,您給我洗了不知道多少尿褲,我就是洗再多也無法報答您的恩情啊。”于是,陳老總就把褲子以及換下的臟衣服拿出去,全部洗干凈了,隨行人員全都肅然起敬!

四、《二十四孝》

由元代郭守正編錄的《二十四孝》紀錄了我國虞舜、曾參、漢文帝、黃香、黃庭堅等二十四人的“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涌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傭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的侍奉父母的孝道事跡!

最佳貢獻者
2

一、大孝子皇帝劉恒

劉恒不走尋常路,他的孝是實打實的孝,他代表兒子向母親行孝,代表國家向老人行孝。他扎扎實實做了驚天動地的孝順事。

1、 孝母親。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她的母親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薄姬。她與劉邦「一夜情」后生了劉恒,因為劉邦不是不怎么寵愛她,反倒讓她躲過了呂后的殘害。得以到被封的代地踏踏實實過起自己的小日子。薄氏教子有方,劉恒機緣巧合成為了皇帝。薄姬臥病三年,劉恒雖然已經是皇帝了,仍然衣不解帶,親自侍奉母親。母親的湯藥,他總要親口先嘗過不冷不熱才讓母親服用。俗話說病床難有百日孝,但是皇帝劉恒的做法滿滿的正能量,得到了天下臣民的擁戴,成就了“文景之治”。

2、 孝天下

他當上皇帝后第一道圣旨是「大赦天下」,把罪行較輕的人犯赦免,讓他們回家和親人團聚并扶持他們生活生存和創(chuàng)業(yè)。第二道圣旨是「定賑窮、養(yǎng)老」。對全國80隨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月發(fā)放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對于全國9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另外發(fā)放賜帛兩匹,三斤棉絮。并且呢,賜給這些老人的東西,必須由當地的地方官員送達。這充分證明劉恒愛護百姓、體恤民情、關心老人。作為皇帝代表國家向老人行孝,劉恒可以說是開創(chuàng)了歷史先河。有這么仁德的皇帝,哪位臣民會不擁護呢?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