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
民間傳說叫做燕王掃北,而明朝官方則稱之為靖難之役,這兩者之間,其實沒有多大區(qū)別。就是朱棣為了權(quán)力,強行造反奪取了朱允炆的皇位。
那么為什么民間會稱之為燕王掃北呢?所謂掃就是掃蕩的意思,也就是說朱棣的大軍,將整個河北地區(qū)全都給掃蕩了一遍,所以被稱之為掃北。
但凡是造反起義,必然是流血的,所以朱棣這一場靖難之役,也是一樣。傳說河北地區(qū)被朱棣殺得寸草不生,幾乎沒有生還之人,這是真的嗎?那么有什么人性存續(xù)下來嗎?
01燕王之所以要掃北,主要是因為民心向彼造成的。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據(jù)說不是馬皇后所生,是庶出。所以他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但是朱棣不甘心,小侄子朱允炆都能做皇帝,為什么他不能?
恰逢朱允炆要削藩,各地藩王兄弟們都表示很煩躁。這個時候他的機會就來了,因為朱棣是藩王當(dāng)中,兵權(quán)最大的藩王之一,所以他發(fā)動了靖難之役。
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奪諸王。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乃進袁珙及卜者金忠。于是成祖意益決。陰選將校,勾軍卒,收材勇異能之士。燕邸,故元宮也,深邃。道衍練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繚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鑄軍器,畜鵝鴨亂其聲。---《明史》
當(dāng)然,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魄力才行,因為以一地的力量對抗整個朝堂,無異于以卵擊石。所以朱棣在發(fā)動起義之前,思考了很長時間。
朱棣感到最麻煩的一個問題,其實就是民心的問題。所以他曾經(jīng)向姚廣孝提出過疑問,民心在朱允炆那邊,這該怎么辦?
- 民心是奪取天下最重要的東西,朱棣和姚廣孝當(dāng)然都很明白。可是姚廣孝為了鼓勵朱棣造反,直接告訴朱棣,民心根本不重要,天道才是最重要的。
- 所謂天道,根本就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朱棣看不到,同樣姚廣孝自己也看不到。不過這么一來,朱棣就下定了決心謀反。謀反的路上當(dāng)然是要得罪大量百姓,這些人都是大明子民,當(dāng)然是認(rèn)為南京的朱允炆才是他們的皇帝。
- 朱棣這個亂臣賊子自然是得不到這幫人的擁護,既然得不到擁護,朱棣索性就按照姚廣孝的意思,將河北地區(qū)的老百姓幾乎全部誅殺。
在他眼里,這幫老百姓根本就不是大明子民,他們就是幫助朱允炆來對抗自己的,關(guān)鍵時刻,甚至?xí)䴙橹煸蕿纱筌娞峁┘Z草,朱棣殺了他們還可以奪取他們的糧草,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02朱棣屠殺了哪些地方?這要看他的行軍路線圖了。
朱棣南下當(dāng)然是有很準(zhǔn)確的作戰(zhàn)計劃,他的軍師姚廣孝已經(jīng)為他計劃好了所有行軍路線,也就是說他所屠殺的百姓,基本就在這些路線之上。
- 第一次南下的時候,朱棣走的是北京到雄縣,再在真定府遇上了耿炳文的部隊,在這里大戰(zhàn)一場后,返回北京。
- 第二次南下的時候,朱棣走的是北京到滄州,轉(zhuǎn)而大戰(zhàn)濟南府。結(jié)果朱棣在這里遇到了硬骨頭鐵鉉,多次攻城無果后,朱棣只好返回北京。
- 第三次南下的時候,朱棣在河間府與李景隆的部隊相遇,結(jié)果李景隆大敗回到德州。而朱棣大軍乘勝從滄州地界直奔東昌府,轉(zhuǎn)而在德州與李景隆部隊再戰(zhàn)。
- 第四次南下的時候,朱棣刻意繞過了濟南的鐵鉉,從北京直奔鬲城,再由鬲城遠赴濟寧府,經(jīng)過沛縣、靈璧、揚州等地,直奔南京而來。
由此可見這四條路線中,大河北地區(qū)的村莊,基本上都被朱棣的大軍給洗劫了。也就是說這些地方的百姓,差不多都被朱棣給殺了。
這是一件非?膳碌氖虑,明朝初年,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以后,河北地區(qū)在朱元璋的努力之下,才稍微恢復(fù)了一些元氣,朱棣南下這一趟,又將這一成果毀于一旦。
所謂民心向彼,其實就是朱棣的一個借口。他是地方政權(quán),想要謀反,就必須要大量的財力作為支援,沒有錢士兵是不可能跟著你拼命的。
夜縋壯士擊傷南兵。援師至,內(nèi)外合擊,斬首無算。景隆、平安等先后敗遁。成祖圍濟南三月,不克。道衍馳書曰:“師老矣,請班師!蹦诉。復(fù)攻東昌,戰(zhàn)敗,亡大將張玉,復(fù)還。成祖意欲稍休,道衍力趣之。益募勇士,敗盛庸,破房昭西水寨。道衍語成祖:“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從之。遂連敗諸將于淝河、靈璧,渡江入京師。---《明史》
朱棣所采用的方法,那就是靠搶掠。因為在奪取天下之前,這些百姓根本就不是他的百姓,所以他也不需要憐惜,搶來的就是自己的,他有什么做不出來呢?
說是民心向彼,其實是他向百姓落下屠刀的借口罷了。百姓懂什么呢?他們只知道給朝廷交稅,自己再過好日子好了,誰當(dāng)皇帝他們真的不在乎。
03燕王掃北,有沒有留下活口?當(dāng)然是有的。
按照朱棣的做法,燒殺搶掠,根本不利于他后期穩(wěn)定政權(quán)。所以朱棣要做就要做到斬草除根,在他所經(jīng)過的這些村莊里,基本沒有留下任何活口。
長興侯耿炳文以三十萬眾軍真定。玉進說曰:“潘、楊勇而無謀,可襲而俘也!背勺婷駥⒂H兵為前鋒,抵樓桑。值中秋,南軍方宴會。夜半,疾馳破雄縣。忠、松來援,邀擊于月漾橋,生擒之。遂克鄚州。自以輕騎覘炳文軍。還言:“軍無紀(jì)律,其上有敗氣,宜急擊!背勺嫠煲,至無極,顧諸將謀所向。---《明史》
既然要搶掠人家,就不要留下口實,這就是朱棣的手段。面對朱棣的殺戮,百姓們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只有挨宰的份。
- 不過他們雖然不能抵抗,卻能夠躲避。有不少百姓躲在了自家的暗道之中,在當(dāng)時的確躲過一劫。可是因為長期缺少食物,這些人基本也都在后期死掉了。
- 提前得到消息的百姓,自然不會甘于待在原地等著被死神審判,打不過你,難道還逃不了嗎?所以他們會提前逃走,這幫人也是活下來的。
- 還有一幫人,主動加入了明朝軍隊的行列之中,與燕王朱棣公然作對,這當(dāng)然是比較少的,更多不想死的,是進入到了燕王的隊伍當(dāng)中,做了炮灰。
不過整個燕王掃北的過程,使得河北地區(qū)的人口嚴(yán)重缺少。后期朱棣登基以后,是通過移民的手段,用山西地區(qū)的人口,補充了河北地區(qū)。
總結(jié):朱棣謀反,完全是為了一己私利。
所謂靖難之役,根本就是一場邪惡的戰(zhàn)爭。朱棣為了個人的利益,根本就不顧天下百姓的死活。他為了戰(zhàn)爭的勝利,狠心殺害大量百姓,搶掠他們的糧食。
為了能夠保證這件事無人知曉,所以狠心斬草除根。可是他忘了,幫他執(zhí)行的那些士兵是有良心的,他們也是老百姓的兒子,他們也會心痛。
所以朱棣不管怎么隱藏都無法隱藏他的惡毒。在他登基以后,大肆清除了朱允炆的舊臣,動不動就是誅滅九族、十族的,殺戮太盛。
可是后來居然有人稱他為一代明君,難道治國有方就可以掩蓋他的罪惡嗎?如果你們家是他刀下的百姓,你還會這么稱頌他嗎?沒辦法,人類社會是勝者為王的社會。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