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聽過,但事實上他砸的并不是缸,而是甕,是一種陶制的甕。

《宋史》原文是這樣記載的:“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關于司馬光“砸甕”的故事,馬未都老師在一期節(jié)目中有提到,他認為司馬光所在的宋朝不具備燒制大尺寸容器的技術,所以司馬光砸缸的真相還有待考證。關于這個問題,我從兩方面來回答,一個是司馬光的故事,另一個是大型容器燒制問題。

司馬光的故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被很多人質疑過,有人懷疑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存在,也有人提出能淹一個小孩的容器,口徑最少要一米以上,這樣大的容器宋朝無法燒制,而就在前段時間,某小區(qū)出現了“司馬光砸缸,罰款二十”的宣傳畫,更是把司馬光的故事推到了熱議的浪潮中來。

我個人認為,司馬光的故事是真實的,理由如下:

一、最早記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應該是成書于北宋時期的《冷齋夜話》,后來《宋史》對此事也有記載,特別是《宋史》是官方編寫的史書,真實性還是比較高的;

二、能夠淹到小孩的容器,開口不一定要一米以上。對于司馬光的故事,很多人覺得這么大的容器,小孩為何要爬上去,又為何會掉進去?我個人認為,當小孩在玩耍,而他們所玩的玩具被拋入這個盛水的容器中的時候,肯定會爬上去撿。如果容器中的水不是滿的,而玩具又能浮上來,這時候小孩就會一手扶著邊緣,另一只手伸進去撈,這樣很容易掉進去。這種情況下,容器開口不需要一米以上也可以使小孩掉入里面;

三、宋朝時期對司馬光所砸的容器都記載為“甕”,到了清朝才出現了“砸缸”的記載,當然并不是說清朝之前沒有缸,應該是從清朝時期開始,大家對甕和缸有了一些混淆,就像現在很多人都會把甕說成是缸,因為都屬于大容器,只是開口大小不一樣。據《天工開物》記載:“凡陶家為缶屬,其類百千。大者缸甕,中者缽孟,小者瓶罐,款制各從方土,悉數之不能。”由此可見,缸和甕都屬于大容器。如果尊重史實,司馬光砸的應該是甕,如果只是要表達司馬光救人的勇氣和精神,那是甕是缸已無關緊要了,如果因為這點而否認整個故事的真實性,那就有點不講理了。

宋朝是否能燒制大容器?

答案是肯定的,宋朝具備燒制大容器的能力。

有一個成語叫“請君入甕”,說的是唐朝時期周興和來俊臣的故事。

周興因為被人指控謀反,武則天就叫來俊臣負責審理這個案子。來俊臣與周興交談過程中問道:“現在很多犯人都不肯承認自己所犯罪行,有沒有什么辦法讓他們承認呢?”周興說:“這很容易,去找一個大甕來,把這個犯人放進大甕里面,然后在底下燒火,沒有人能夠忍受得了,自然就會承認了。”來俊臣便按照周興所說,一切準備就緒,然后對周興說:“我現在要審問你,請你進入甕中去吧。”周興嚇得連忙下跪認罪。

這個故事來自唐朝,說明唐朝時期已經有了能夠容納一個成人的甕了。而在唐朝還有一個記載也能說明當時有大甕的存在。

據《舊唐書·后妃傳上·高宗廢后王氏》記載:“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蕭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於酒甕中,曰:‘令此二嫗骨醉!’”

這就是武則天發(fā)明的“骨醉之刑”,從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酒甕可以容納一個被截去手足的成人,這個容量也是完全可以淹到小孩的。

結束語

有人說歷史沒有真相,但我認為歷史是有真相的,通過史料分析、考古認證,很多歷史事件都會被還原,或許所還原的未必與真實完全一致,但資料越充分,與真相就會越接近!

最佳貢獻者
2

馬未都也會有放屁的時候。因為老馬并不是一個嚴謹的學人,只因倒賣古董發(fā)了財,辦了個觀復私家博物館,就牛氣沖天了,可以到處炫酷。

盡管老馬只有小學學歷,反而證明老馬是個精明能干的人。這是沒有疑義的,畢竟世界上有不少成功人士,小時候沒讀什么書。陳丹青也是小學畢業(yè),沒讀初中和高中,直接進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但是,陳丹青可以侃哲學、社會、歷史、政治、經濟、人文等等,樣樣精通,侃的時候,經常把“牛逼”掛在嘴邊,如同招牌一樣。

中國什么時候有缸呢?其實判定這個問題,一點都不難。有缸字的時候,就一定有缸了。不然說缸寫缸字干什么?

唐代寫缸字的人就不少。

李白詩《夜半吟》:冬夜夜寒覺夜長,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閨,金缸青凝照悲啼……

盧照鄰詩《十五夜觀燈》: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

李清照好事近詞《風定落花深》: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天……

缸是容量比較大的陶瓷器。中國人造陶瓷器,有悠久的歷史。上古時的帝舜就是一個制造陶器的工藝大師。《史記》里說舜造的陶器,器無苦窳?囫琳,器之病也。

《老子》說: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器皿里面必須做成空的,才能用來裝東西,做成實心的就沒有用了。

缸是比較大的陶器,而且開口大,既便于把東西裝進去,也便于把東西拿出來。小的陶器不叫缸,叫盆、盂、缽、盅、斝、缶、壇、罐等等。

根據許多古籍記載,中國上古的時候,流行甕葬。就是把死人裝進一個陶甕,上口再蓋一個陶盆,然后抬到荒郊野外去藏起來。所以,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葬者,藏也,使其速朽也”?梢,甕是相當大的器皿,容量不小。中國有成語說請君入甕,小了請不進去。缸的容量當然也很大,不然就不能叫作缸。甕與缸的區(qū)別,只是開口大小不同。既然有制造甕的工藝,制造缸絕不會有問題。

燒陶器的溫度比較低,攝氏600度就可以了。陶器質地疏松,不堅硬結實。800度就是低溫瓷了,高溫瓷需要1200度,可以燒出非常堅硬結實的瓷器。

缸正好可以用來裝糧食,裝水。于是廚房里有水缸、米缸。廚房里的缸通常要加蓋子,防塵,防老鼠偷。

五糧液酒廠有酒缸,老干媽有醬缸。

以前達官貴人,鐘鳴鼎食之家,屋宇前早早地預備了大水缸。一旦走火,可以用缸里的水克火。還可以種荷花,養(yǎng)金魚,供夫人姨娘消遣,以免犯癡想野漢子。

缸的形狀一般是圓形的,上口大,下底小,外圍呈優(yōu)美的弧形。也有斜直形的。制造的時候,還是與其它的陶器一樣,在陶輪上轉幾下,可以保證標準的圓形,癟不了。

異型的缸也有,方形的,長方形的。多用來鐘荷花,種羅漢松,養(yǎng)金魚等等,缸的外壁上還要雕花,瓷釉的顏色也要豐富,以免太太姨娘們看得無趣。詩人畫家看見了,詩情畫意也會油然而生。

好了!話說到這個份上,因為唐代有大量的文本記載,完全可以證明唐代是有缸的。但是問題來了,老馬說尚沒有發(fā)現唐代的缸保存至今,沒有實物證據就不行,可以說唐代和宋代都造不了缸。

這邏輯真他母親的神了!好比某人的姥姥已經作古,他姥姥的結婚證書,以及家譜,都不足以證明他姥姥的存在,必須將他姥姥請來現場為證。否則,他媽根本不是人養(yǎng)的!

當代的粉絲紊流,足夠滑稽的了。粉絲崇拜偶像,偶像放的任何屁,都是香的,都是對的,不容置疑。粉絲是不需要頭腦的,所有的馬糞大約也都是這種德行。

3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咱大華夏造不出的東西海了去了,您比方說啥太陽啦,啥月亮啦,啥地球啦等等這沒個啥科技大進步的,咱就算憋死了他也造不出來啊。

可您回頭告訴俺,作為玩泥巴的祖宗,能拿瓷片子換銀子的主,居然造不出缸?這不就是泥巴捏個雛形,擱柴火堆燒的玩意,他的工藝要是比啥青花瓷,啥唐三彩啥兵馬俑高級,那咱就不說了。可這缸不就是老百姓家里邊擱大米,放水的物件,這有啥造不出來的。

就這事,說實際話就算是您信,俺也絕對不信!咱可以造甕,居然卻造不出缸?玩泥巴,還有那個國家能玩過咱的,這不開玩樂呢嗎?

好吧!扯了半大天,咱先進入正題。

首先咱得分清楚嘛是甕來?嘛是缸?

說說實際話,在咱一般人的眼珠子里,這甕和缸應該差不離,都是腌咸菜,放大米,擱水的物件。

其實這倆物件還是不同的,首先不同點在于,這甕是小底大肚小口的一物件,就跟那半拉葫蘆差不多。而那缸您可以大致看成一類似圓筒狀的東西,只不過他那底小,口大,底部到缸口這呈現逐步張開的樣子。

這不都是放東西的物件嗎?那為嘛這倆物件長的不一樣呢?

這其實和功用有關,其一這甕,他是腌個大咸菜啦,整個酸辣醬啦弄的一東西,因為他的口小,好密封。您如果拿那缸去腌,得,這口太大密封不好,漏氣,容易壞,整個下雨天這不就得進雨水,這一缸的大咸菜全的玩完。您整個豬肉燉粉條子,沒這大咸菜咋整?吃個大蔥卷餅沒醬,和著您得含著淚往下整,這不難為人嗎?

那么缸是干啥的,您比方說裝個水啦,裝個面啦,您整個大糞勺子他也好往出撈不是。這種事您要是整個甕上去,得這大糞勺子伸進去,他也不好出來不是。

那么其二呢,觀賞性不同,這缸您要是整的好點,外邊套個瓷整個花花朵朵啥的,擱大院里頭,里邊裝上水整個蓮花養(yǎng)個魚啥的,這也算是小資的生活不是嗎?興趣來了,把那魚撈上來洗吧洗吧,還能整個烤魚吃吃。

您如果拿甕來養(yǎng)蓮花他都不發(fā)芽,那魚瞅不見光全得郁悶死不是,這全得賴那口小不是!但您拿這甕養(yǎng)個烏龜或者蛇啥的,哎這可以,畢竟這些個東西都喜歡靜不是!

所以這功用不一樣,造就了他們的形狀不同。當然咱大華夏有些地方,別管你是甕還是缸他都按照一個套路來使喚,這也是有的,畢竟老百姓可不管你這個,只要他認為順手就成。

那么題主為嘛會產生這么個問題呢?

這還不是那司馬光砸缸那事鬧的。開頭有那閑著沒事干扯的那疼的主,就提出他新穎的發(fā)現司馬光沒有砸過缸,這事是假的,假的都不能再假了。

聽了這話,俺當時就感覺很奇怪,這司馬光沒有砸過缸,難道是司馬缸真的去砸了光。您這是當笑話玩呢?不怕把您那后槽牙給蹦折了?

這還沒讓俺樂夠呢,后邊就有人說,擱宋朝那會還真沒有缸。哎呦俺了個去哦!一幫子玩泥巴玩了幾千年的主居然燒不出缸來!就在俺驚的眼珠子都瞪大發(fā)了,回頭人家就補充那是甕,應該叫司馬光砸甕。而他叫了司馬光砸缸,那說明這事就是假的。

這事可真是一波三折啊,比那些個穿越劇來勁多了,沒七八十個波折,還真整不完這事,跌宕起伏。

這事讓俺想起,有段時間有人質疑曹沖稱象的真實性,理由是打古到今,咱大華夏地頭上就沒有象。

哎呦俺了個去!您不知道有黃河象這物件嗎?俺就問一聲,您知道河南為嘛要叫豫嗎?顯然您不知道,那俺就好心好意的告訴你,因為老早之前,河南這嘎達水多林子多,造就的結果就是大象多,被人稱為人牽象之地,所以就叫了豫,估計您沒注意這字的右邊是個大象吧,這就是原因。

俺就奇怪了,這些年咋就那么多人,懷疑咱大華夏的老祖宗那些個事都是假,您就算是記錄在史書中的事,他都給你雞蛋里頭挑骨頭,非要給你弄出個子丑寅卯來,顯得自己高那么一節(jié)似的。

不僅如此,還有些個人寫歷史的時候,還都喜歡引用大鼻子老外的話來修飾咱大華夏歷史,整本書中不弄七八十句老外的那名言警句就顯不出自己的淵博,這種書瞅著就煩,顯得咱老祖宗就低人一等似的,連個名言警句都不會說。

其實咱不說那些個名言警句,民間流傳的那些個歇后語就比那些個名言警句要好得多。

外國人說啥都是對的,咱大華夏的子民說個啥,不拿出個七八十條證據來那都是錯的,說好聽點可以叫你嚴謹,說不好聽點……

哎!算了!俺是好人,咱接著說事。

首先咱說這司馬光這事的真實性,因為這缸的事他就是根,把這根弄好了,這缸的事也就理清了。

話說司馬光砸缸他這事開頭是在《冷齋夜話》中記錄的,這書是北宋時期寫的,后來這事又被記錄到了《宋史》中,這《宋史》那可是正兒八經官方編寫的,咱就說這么點小事,他至于騙你嗎?而且這還是官方記載的,真實性您就不用懷疑。

當然有人就偏要懷疑,這嘴巴長人家身上了,咱也不能堵人家的嘴不是。

那咱就拿證據說一說。首先有人質疑,這小孩子是有病還是咋的啦,沒事爬那缸上邊干嘛?正常人都不會干這事的,能把這事當成論據的俺都替你害臊。

您知道三字嗎?熊孩子!啥是熊孩子?這物件搗個蛋啥的那都正常,乘你不注意一把火都能把家給你燒沒了,爬個缸那還叫個事?

所以這原因多了去了,人家玩具掉里邊了;人家爬上去就是為了瞅瞅里邊有啥;人家爬上去就是為了在小伙伴中間嘚瑟嘚瑟,就為了證明你不敢俺敢;人家就是腦子抽了抽了,沒別的原因就是想爬上去,咋的啦,不行。

所以這質疑點他根本就不成立。

接著說這能淹一個小孩的容器,這開口咋也得一米以上,沒這數據,小孩根本就掉不下去。

你快拉倒吧,你沒聽過就一腳丫子深的水坑還能淹死人的事吧,啥事他都有個巧勁,您非得是一米以上,比一米小的就不成?老天爺他也沒這么規(guī)定過吧!

咱就把這過程重塑一下,一個小孩子瞅著水里有他的玩具或者好東西,他一手搭邊,一手去撈,整個人是蹲下的,這沒跑吧?

好吧這一不小心掉下去,就論這孩子蹲下去的高度應該不到一米吧,所以啊這容器開口不到一米他也能掉下個孩子去。

再說您這甕和缸的事,您說咱大華夏那個時候就沒有燒缸的本事。

那鸛魚石斧彩陶缸聽過嗎?這物件是新石器時代的東西。啊新石器時代咱就能弄出來了,咋到了宋的時候,咱反而不會了,這不會是手藝失傳了吧,那青花瓷這些個東西咋就沒有失傳呢?好奇怪呀!

咋說有些人質疑咱大華夏大型的陶器瓷器燒不了,沒這手藝?炖拱桑厥蓟誓潜R俑咱走一個,這不用俺多說啥了吧!

好了,咱不多說啥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4

這個問題應該說不太嚴謹。古人和大缸這個兩個概念太大,反正明朝以后,基本上你能看到的直徑接近2米的大缸都可以燒制出來了。

現在是不常見那種大口徑的缸了,因為已經不實用了。以前缸可貴,而且容易壞,所以普通人家用不起。即便破了,也舍不得扔,找個鋦匠給鋦起來,照常用。


瓦缸怕拍,但是看到缸,人們又喜歡上去拍一下,聽一聽那金屬般的回聲。所以以前農村里怕缸破,通常埋一半在地里,這樣放著穩(wěn),蓄水、儲存糧食,都沒有問題。

而且這有個好處,以前口徑越大的缸,缸身越容易癟,越容易不圓潤,影響美觀。這放在有錢人家或許當次品處理了,但是一般人家會當個寶拿來用的,所以我們才有機會看到原來缸為什么不宜太大。


缸身并不是燒制之前做癟了,而是因為缸壁薄,缸口粗,在燒制的過程中,因為應力的原因,次品率太高,所以古人奢侈不起。

在明朝以前,也就是大口徑缸流行之前,最流行的是甕。甕的物理設計實際上比缸更合理,因為“敞口為缸,收口為甕”。因為甕到了口上,開始往里收緊,這樣對甕壁的壓力會小很多。


大口徑缸出現得較晚,并不代表剛也出現得晚,實際上缸出現得非常早,基本上在新石器后期,有陶土文化的時候,就已經有缸了,比如河南臨汝出土的鸛魚石斧彩陶缸。缸這個字出現得也很早,《史記·貨殖列傳》里就明確記載過這個字。

之所以有宋朝之前究竟有沒有大口徑缸這個爭論,跟馬爺對“司馬光砸缸”提出疑問有關。

很顯然“司馬光砸缸”是一個文學語言,目的是為了押韻。因為《宋史》里明確記載的是“司馬光砸甕”。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實際上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小孩掉進去之后,不從缸口趴出來,而要把缸砸了。畢竟缸是開口的,而且缸口是缸體最開闊的地方,理論上更方便爬出來,小孩掉進缸里,水有浮力,是很容易扒住缸口的,基本上不太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但是甕就是方便理解了,因為甕口是收口的,小孩掉進去,那是真危險,由于緊張害怕甕口那么小,進去容易,出來難。加之甕中有水,必須當機立斷,砸破甕壁,才能救出來。

所以“司馬光砸缸”肯定是錯誤的。但宋朝那會有沒有大口徑的缸呢?馬爺也說了,至少宋朝以前沒有大口徑缸的文物被發(fā)現。

文/炒米視角

原創(chuàng)首發(fā),歡迎關注或吐槽

5

甕和缸都屬于陶器主要原料就是紅士或粘土,這兩種容器燒制工藝差不多,缸的燒制溫度高一些,原料中要參入一定比例的沙子,缸的表面有一層硫璃(玻璃)可防水,,,秦始皇那時候就能燒制大型陶器了,,,

6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收藏家同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

收藏家最初不過是文物愛好者,收藏一些亂七八糟的文物。出于興趣,他們會了解一些同文物有關系的知識。

然而,這些知識都是碎片,一些還是錯誤的,同真正的考古學家的知識層面是不能相比的。

司馬光砸缸是假的?宋代沒有大缸?

這當然是胡說八道。

事實上,早在唐代就有這種東西了。

大家都知道請君入甕的故事。

來俊臣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里。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里,你想想,還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后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鉆進甕里吧!敝芘d一聽,手里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顯然,唐代就存在這個甕了。

有人說,甕不是缸。

其實,原文就是甕。

《宋史·司馬光傳》:“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其實,即便是宋代,這種大甕也不罕見。襄陽檀溪宋墓壁畫也畫有一個足以淹死小孩子的大水甕。

至于馬未都為什么不知道?

他不可能不知道,只是故意找個話題來說罷了。

7

這個說法當見于馬老爺子的《甕與缸》一文。馬先生為了說明“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舉了司馬光砸缸的例子:

他發(fā)現《宋史·司馬光傳》里砸的是“甕”,后又說收口為甕,敞口為缸,認為“陶瓷燒造有許多技術難題”,“敞口深腹大缸完全燒造成功是明末之事”云云。(原文可在觀復博物館的相關推文里看到,在此不附鏈接了)

若要討論缸與甕的年代早晚,馬先生關于缸的某些觀點恐怕難以令人信服。我們必須得為缸說幾句“公道話”了。

考古已經證明,距今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體型碩大的陶缸。例如下面這件大家在中學歷史課本里曾看到的,仰韶文化鸛魚石斧圖陶缸。高度已經達到了47厘米,口徑也有32.7厘米。

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有個詞“醯(xī)醬千缸”,意思是形容用缸做容器的酒和肉之多。漢代的缸到底有多大?滿城漢墓里就出土過一種盛酒的大缸。通高能達到72厘米,而且上面還壓著方蓋防止酒的揮發(fā)。用途和當今沒什么區(qū)別。

至于燒成年代,異議則更大。因為缸瓦一類的器具,嚴格上來說是屬于日用品。即便是瓷制的,民用的也多為粗瓷。對于胎質成分、裝飾圖案要求并不精細,只是體型大、壁厚。這個在技術上并不難,對于燒成溫度、窯室規(guī)模等的限制也完全不用等到明代末期。滿城漢墓的這件大陶缸就可以說明問題。除了造型上有些方,燒成的技術并無二樣。

而陶瓷器的成型在當時主要采用拉坯的方法。這個大家在許多視頻中也能看到,就是將轉盤上的泥團用手掏料,以提拉的手法制成陶坯,然后在進行打磨修飾。這個方法在我國很早就已經掌握了(有觀點認為可以早到新石器時代)。

“我最怕有歷史老師或學者信誓旦旦地告訴我一個‘歷史真相’,誤人子弟往往就從‘真相’開始!瘪R先生這種懷疑的態(tài)度、想法是我們該學習的,但他的對于缸瓦的某些觀點卻難以讓人信服。對于這些觀點,我們同樣也應該報以懷疑;蛟S他是為了從反面向我們證明所謂“歷史真相”并不可信吧。

當然了,人的知識結構和知識儲備是有差異的,幾乎很難有人能做到掌握全部的文獻典故、歷史資料和考古知識。作為當前國內知名度頗高的馬老爺子,雖然在一些認識上或有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普及傳統(tǒng)文化方面,也是有著不小貢獻的。

8

鸛魚石斧彩陶缸 新石器時代!


9

我是小尼采,今天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從小就在語文課本上學習到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但是在某一個節(jié)目中兩位專家就這個歷史故事展開了唇槍舌戰(zhàn)。

一位從文獻資料論證,司馬光確實砸了缸救了人,一位從考古文物考證,宋代壓根兒燒不出能淹死人的大缸,司馬光沒法兒砸缸。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出自《宋史》,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請看關鍵字,是甕并不是缸,可見史學家的用字嚴謹,收口為甕,敞口為缸。想想就知道如果是缸那么大的口子何必要砸壞?何至于跌落喊救命?完全可以自己爬出來。千萬別小看器口的一收一敞這一個細節(jié)問題,敞口深腹大缸的鍛造是明末之事,比收口大陶甕要晚上兩千年。所以你聽不見有關缸的成語,而請君入甕,甕中捉鱉等成語卻耳熟能詳。如果你還是無法區(qū)分這兩者的區(qū)別,小編就附上圖片

此為甕

彼為缸


為啥燒不出來捏?那就要從工藝上說起了,甕是收口的,做過陶藝活的人應該知道要做大口的陶器并不簡單,何況是大型的,大口,壁面的厚度要讓陶器保持穩(wěn)定,不至于一邊厚一邊薄,手的力度要均勻,何況古時候還沒有現在的制陶器具。要鍛造如此大的開口大缸是有難度的。

至于宋朝燒不出這個缸,這個問題還是等后人來解決吧,只是司馬光砸的的確是甕應該是不攻自破的問題了。

10

商周時就能燒青銅大鼎,陶土大缸是很高深復雜工藝嗎,好逗!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