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聽過,但事實上他砸的并不是缸,而是甕,是一種陶制的甕。
《宋史》原文是這樣記載的:“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關于司馬光“砸甕”的故事,馬未都老師在一期節(jié)目中有提到,他認為司馬光所在的宋朝不具備燒制大尺寸容器的技術,所以司馬光砸缸的真相還有待考證。關于這個問題,我從兩方面來回答,一個是司馬光的故事,另一個是大型容器燒制問題。
司馬光的故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被很多人質疑過,有人懷疑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存在,也有人提出能淹一個小孩的容器,口徑最少要一米以上,這樣大的容器宋朝無法燒制,而就在前段時間,某小區(qū)出現了“司馬光砸缸,罰款二十”的宣傳畫,更是把司馬光的故事推到了熱議的浪潮中來。
我個人認為,司馬光的故事是真實的,理由如下:
一、最早記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應該是成書于北宋時期的《冷齋夜話》,后來《宋史》對此事也有記載,特別是《宋史》是官方編寫的史書,真實性還是比較高的;二、能夠淹到小孩的容器,開口不一定要一米以上。對于司馬光的故事,很多人覺得這么大的容器,小孩為何要爬上去,又為何會掉進去?我個人認為,當小孩在玩耍,而他們所玩的玩具被拋入這個盛水的容器中的時候,肯定會爬上去撿。如果容器中的水不是滿的,而玩具又能浮上來,這時候小孩就會一手扶著邊緣,另一只手伸進去撈,這樣很容易掉進去。這種情況下,容器開口不需要一米以上也可以使小孩掉入里面;
三、宋朝時期對司馬光所砸的容器都記載為“甕”,到了清朝才出現了“砸缸”的記載,當然并不是說清朝之前沒有缸,應該是從清朝時期開始,大家對甕和缸有了一些混淆,就像現在很多人都會把甕說成是缸,因為都屬于大容器,只是開口大小不一樣。據《天工開物》記載:“凡陶家為缶屬,其類百千。大者缸甕,中者缽孟,小者瓶罐,款制各從方土,悉數之不能。”由此可見,缸和甕都屬于大容器。如果尊重史實,司馬光砸的應該是甕,如果只是要表達司馬光救人的勇氣和精神,那是甕是缸已無關緊要了,如果因為這點而否認整個故事的真實性,那就有點不講理了。
宋朝是否能燒制大容器?
答案是肯定的,宋朝具備燒制大容器的能力。
有一個成語叫“請君入甕”,說的是唐朝時期周興和來俊臣的故事。
周興因為被人指控謀反,武則天就叫來俊臣負責審理這個案子。來俊臣與周興交談過程中問道:“現在很多犯人都不肯承認自己所犯罪行,有沒有什么辦法讓他們承認呢?”周興說:“這很容易,去找一個大甕來,把這個犯人放進大甕里面,然后在底下燒火,沒有人能夠忍受得了,自然就會承認了。”來俊臣便按照周興所說,一切準備就緒,然后對周興說:“我現在要審問你,請你進入甕中去吧。”周興嚇得連忙下跪認罪。
這個故事來自唐朝,說明唐朝時期已經有了能夠容納一個成人的甕了。而在唐朝還有一個記載也能說明當時有大甕的存在。
據《舊唐書·后妃傳上·高宗廢后王氏》記載:“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蕭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於酒甕中,曰:‘令此二嫗骨醉!’”這就是武則天發(fā)明的“骨醉之刑”,從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酒甕可以容納一個被截去手足的成人,這個容量也是完全可以淹到小孩的。
結束語
有人說歷史沒有真相,但我認為歷史是有真相的,通過史料分析、考古認證,很多歷史事件都會被還原,或許所還原的未必與真實完全一致,但資料越充分,與真相就會越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