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不聽老子的話,把老子氣的歸鄉(xiāng)途中暴病身亡。如此頑劣小兒,他是何許人也?
一個飯局相邀,聚集了一群豪杰、英雄。一念之差,婦人之仁,卻“差”出了一個國土喪失,“仁”出了一個江山拱手與人。何許人也,竟有如此之舉?
中國歷史幾千年,譜寫了歷朝歷代的無數(shù)不朽篇章,記載了國之興盛與沉衰,還記載了無數(shù)豪杰、英雄、肖雄、奸侫。在諸多的歷史文獻中《史記》被稱為中國古代一部文學(xué)經(jīng)典,魯迅先生譽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史記》這部大典“項羽本紀·西楚霸王”中,記載了一段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鴻門宴”,這一“一餐定乾坤”的飯局。
項籍,下相人,字羽。就是我們熟悉的項羽其人。他有“他(秦始皇),我可以取而代之”之野心;又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英雄氣概;還留下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兵卒必死,無一還心”之“破釜沉舟”之故事。如此蓋世之人,為何就釀就了“無顏過江東”之千古憾事呢?“鴻門宴”一個改變一朝天子、重寫江山社稷之讓人沉思的歷史故事。
說到“鴻門宴”不得不提起一位重要人物范增。從頭至尾,范增導(dǎo)演了一場明爭暗斗,貌似血腥,反而成就了一位漢朝天子的大戲。這場戲中,范增向項羽獻計說:“沛公此人,志向不小,有想奪天子之位的野心,需趕快消滅他,以免成為你稱霸的阻礙”。于是,項羽便同意范增安排飯局于鴻門,伺機殺死劉邦,以解心頭之患。但劉邦密探較多,識破了范增之計,早有防備。在宴席中,劉邦將項羽大肆夸贊,并堅決地表示,一定尊項羽為王,決無二心。劉幫的大肆夸贊與尊項羽為王的決心,使項羽產(chǎn)生了“婦人之仁”,不再想殺劉邦了。雖然范增屢次使眼色示意項羽殺劉邦,但項羽默然,無反應(yīng)。范增急而無耐之際,又演了一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好戲。結(jié)果,又以失敗告終。
劉邦見情勢緊張,找了一個“欲上茅廁”的借口,將車馬、隨從留在鴻門,獨自一人飛身上馬,脫身而走,離開了這將送去他性命之地。當(dāng)項羽想起問:“沛公何處?”時,劉邦之臣張良說:“沛公怕大王責(zé)怪,先走了”。同時,將劉邦獻給項羽的一雙玉碧捧上進獻。范增大怒,將玉碧用劍擊碎,嘆息道:“唉!豎子不足與謀,奪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意思是說:唉:這些年輕無見識之輩,不足以同謀大事!奪項王天下的人,必定是劉邦了!我們這些人如今要作劉邦的俘虜了。自此,“豎子不足與謀”產(chǎn)生。豎子:是指項羽及其手下一幫不能成事之人。后來,范增主動提請?zhí)崆巴诵莼丶倚蒺B(yǎng),項羽批準。但范增心中憋屈,在回家途中病亡。
鴻門宴,因項羽的優(yōu)柔寡斷,放走了劉邦,造成了后期劉邦兵力強大后,迫使項羽寧可自刎于烏江,也不肯回江東之歷史故事。
“豎子不足與謀”中的“豎子”指的是:項羽及其手下一幫不能成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