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長安城宮城皇城都是五門道?不是的:
長安城等級最高的門,太極宮正門承天門是三門道;
長安中軸線上等級第二高的門,皇城正門朱雀門是三門道;
長安中軸線上等級最低的門,外郭城門明德門是五門道;
(參考資料見文末)
可見,在隋朝建長安城時,有三門與五門道之別,級別低的外郭城門用的恰恰的五門道。
正統(tǒng)禮制三門道
古代天子用制,極其考究,都城開幾個門,每個門有幾個門道,都是有嚴(yán)格規(guī)定的,在隋唐之前,都城城門門道均為三門道,據(jù):
《周禮·考工記》曰:“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唐,《賈公彥疏》具體解釋為:“王城面有三門,門有三涂,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車從中央”。可見周禮中的理想國都外形為方形,城墻四周各面各辟三門,各門有三道,可見三門道城門是天子制度,最高規(guī)格,并且被歷朝歷代所遵循。而從考古來看也是如此:
二里頭時代,二里頭遺址共發(fā)現(xiàn)城門5座,一號宮殿的正門,就是標(biāo)準(zhǔn)的三門道;
二里頭一號宮殿有三門道城門
商朝晚期,如下圖殷墟洹北商城,1號宮殿南門亦是一門三道的格局:
洹北商城三門道城門
之后的西漢長安城、東漢洛陽城、北魏洛陽城,晚至北齊鄴城的歷代都城城門,規(guī)制基本與《周禮·考工記》的模式一致,即四周各面均設(shè)三城門,各門有三門道。這是歷史文獻(xiàn)和考古資料所充分證實了的城門制度。
異于古制五門道
這么來看,敦煌第138窟的雙闕五門道城門,的確是有異于古制的。自周代有史料可查以來,天子禮儀大都被歷代所遵循,如“天子九鼎八簋”(《春秋·公羊傳》)、”天子駕六“(逸禮《王度記》)、”天子三朝五門“(《禮記。明堂位》)等等。為何會出現(xiàn)異于古制的五門道城門,其實和時代背景有關(guān)系,南北朝和隋唐交接至今,正是南北對峙和競爭的時候,五門道城門,就是出現(xiàn)在這個時期。
注:天子五門自古就是天子的最高等級,而《禮記。明堂位》講的三朝五門,這里的五門是指都城中軸上的五重門,不是五門道。不可望文生義,貽笑大方。
天子五門:皋、庫、雉、應(yīng)、路門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五門道城門是隋朝大興城的明德門。明德門為隋文帝開皇初年修建,為大興外郭正南門,當(dāng)時修建的時候,僅僅修筑了城臺,并未修建城樓(如下圖上),直到80年后的唐高宗年間才增筑了城樓(如下圖下)。由此可見,明德門修建的時候,開五門道,并未有特俗的象征意義,否則也不會僅僅在外郭城修建五門道,而在等級更高的皇城(朱雀門)和宮城正門(承天門),修筑遵古制三門道城門了。
在后世的北京故宮也可以找到相似的例子,如,若按禮制,紫禁城故宮正門午門的等級肯定要高于皇城門天安門的,而午門恰恰是三門道,天安門卻是五門道,可見,門道多寡并不能代表禮制的高低,莊嚴(yán)肅穆的禁中正門,多數(shù)用的是遵循古制的三門道城門。
三門五門沒有等級之別,大內(nèi)宮禁正門都是傳統(tǒng)的三門道:如長安承天門、洛陽應(yīng)天們、故宮午門;
隋、唐明德門復(fù)原圖
關(guān)于隋文帝一反古制修建五門道的城門,也有學(xué)者有不同觀點,如大纛獵獵(《漫話隋唐東都城》作者)就認(rèn)為,隋朝修建五門道城門是出于南北“攀比”的心態(tài),大興城修的時候,南方的陳朝尚在,此前傳統(tǒng)意義的漢家正統(tǒng)在南朝,出于和南朝在禮制上爭高下的心里,才開了五門洞,壓過傳統(tǒng)禮制。就像之前北周天元皇帝非要在冕上垂二十四旒冕,而傳統(tǒng)禮制是十二旈冕。十二是天之大數(shù),北周也是要在禮制上壓過南朝一頭,故而改十二旒為二十四旒冕。五門道城門,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誕生的。
參考資料:
1.龔國強(qiáng),《有關(guān)隋唐長安城城門的幾個問題》,《華夏考古》2018年第6期;
2.繆小榮,《中國早期城市城門研究》
3.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發(fā)掘隊,《唐代長安城考古紀(jì)略》,《考古》,1963年11期;
4.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隊:《唐代長安城明德門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197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