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謝謝邀請!對于劉備被火燒連營七八百里的時候,諸葛亮為什么不在諸葛亮身邊,其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劉備是不會帶諸葛亮討伐東吳的。劉備為了給二弟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和眾大臣的勸告,一意孤行,執(zhí)意伐吳。因為諸葛亮的策略是聯(lián)吳抗曹,認為劉備的這一舉動是錯誤的,為了私情誤了國家大事,這些,劉備非常清楚,若把諸葛亮帶在身邊,恐怕報不了仇。二是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可以說是立足未穩(wěn)。對西蜀百姓來說,這是一個外來政權,因此百姓要安撫,諸葛亮是最合適的人選;同時劉備伐吳,后方空虛,要嚴防曹魏偷襲,必須要有人留守后方,這個留守人諸葛亮最合適。三是諸葛亮輕視東吳,萬萬沒想到劉備會敗得這樣慘。諸葛亮認為自從周瑜死后,東吳元氣大傷,一些文臣都在意料之中,一些武將,才能平庸,不會對蜀軍造成多大威脅,勝敗還很難說?山Y(jié)局使諸葛亮非常吃驚!

最佳貢獻者
2

感謝邀請。

諸葛亮當時在成都主持內(nèi)務,內(nèi)政主持的井井有條。但對夷陵的戰(zhàn)事裝聾作啞裝作不知道。

傾國伐吳是劉備的一意孤行,聽不進自己的勸諫,嚴重違背了自己苦心策劃的戰(zhàn)略,挫傷了自己的極積性,以及滿腔的抱負和熱情,好吧!你劉備自己的事自己負責,從頭到尾與我無關,我不想伸一個指頭介入不是我的意愿的事,不按我說的做,失敗了證明你錯我對,我反而氣順了,怎么可能壓抑著自己去為你收拾爛攤子,我在這里面算是什么角色?你既然輕視我我也沒有義務為你的江山負責,我等著你在白帝城向我認錯,托孤,托付江山吧!你真那樣了,人心相換,鞠躬盡瘁我一定把你兒子扶上一統(tǒng)大位,死而后已。

同時我覺得諸葛亮也是在默許劉備以為弟報仇的名義吞并吳國。諸葛亮也認為劉備穩(wěn)贏,但當時孫劉聯(lián)盟是劉備極力主張的,如果諸葛亮跟隨劉備顯得很尷尬。所以明的勸諫不要伐吳,實則支持,但人算不如天算東吳出了個陸遜,致使劉備輸?shù)膽K不忍睹,連營被燒七百里,元氣大傷。

劉備死后孫劉重新訂立同盟條約,才有了后來更精彩的故事,要不《三國演義》該變兩國演義了。

3

如果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看,劉備討伐東吳的時候,留下諸葛亮鎮(zhèn)守成都,負責輔佐后主防備曹魏。看上去似乎這種安排非常合理,但實際上有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堅決反對劉備討伐東吳,諸葛亮當時說過,如果法孝直在,必能阻止劉備討伐東吳,可惜法正已經(jīng)不在了,而劉備又明確表示,誰如果再阻止自己討伐東吳,就把誰砍了,就是諸葛亮也不例外,這個時候,劉備對諸葛亮十分不滿,因此干脆就沒有把諸葛亮帶在身邊。

諸葛亮為什么會反對劉備討伐東吳呢?我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當時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皇帝,這個時候正是劉備北伐的最佳時期,這就是所謂的以有道伐無道,順天應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指出,天下有變,擇一上將北伐可獲成功,而現(xiàn)在曹丕篡位就是最佳的時機,這個時候不出兵討伐曹魏,反去征伐東吳,是沒有大局。

二、無論是關羽還是張飛,盡管他們和劉備桃園結(jié)義,但充其量不過是私仇和國恨是無法相提并論的,劉備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曹魏篡位這個國恨,而不是給自己的好兄弟報私仇。這會動搖劉備在人們心中占人和的根基,會讓人發(fā)現(xiàn)劉備也不過是一個狹隘逐利之人,并沒有那么仁義,這對劉備收買人心,一統(tǒng)天下是極為不利的。

三、諸葛亮認為劉備如能放下私仇,以國家為重應該聯(lián)合東吳的孫權北伐曹魏,則有很大的可能實現(xiàn)隆中對時諸葛亮提出的計劃,消滅曹魏而后憑借得勝之師再對東吳展開戰(zhàn)斗,有更大的勝算,這樣就能實現(xiàn)劉備匡復漢室的夙愿。

不過隨著劉備一孤行,直到夷陵之敗、白帝城托孤,諸葛亮匡扶漢室,北伐中原的理想其實已經(jīng)化為了泡影,盡管后來諸葛亮六出祁山,但是那不過是強弩之末,因為西蜀已經(jīng)失去了統(tǒng)一天下的最佳時機,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緩的過來的,也不是諸葛亮靠一己之力就能扭轉(zhuǎn)的過來的。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4

諸葛亮只是劉備集團公司的總經(jīng)理,劉關張才是原始股東!

諸葛亮自被劉備三顧草蘆請出山之后,傾力抉助劉備成為一方霸主。天下呈現(xiàn)了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三國之中論實力魏最強,蜀最弱。因此諸葛亮提出了聯(lián)吳抗魏的總體戰(zhàn)略,借助東吳實力,先消滅強敵曹魏,后圖統(tǒng)一。初時這戰(zhàn)略方針劉備是同意執(zhí)行的。具體表現(xiàn)是娶了孫權的妹妹為妻。

蜀國開始走向衰落是由二股東關羽的傲慢與偏見引起的。關羽拒絕執(zhí)行聯(lián)吳抗魏的總體方略,自作主張與東吳交惡。最后引來了丟荊洲,走麥城被斬殺的悲慘下場。自已死了,還間接地害死了三股東張飛。面對這樣的局面,作為執(zhí)行總經(jīng)理的諸葛亮是敢怒不敢言的。

失去了兩個結(jié)義弟弟的劉備痛不欲生,將這一切都歸結(jié)為東吳的不是,并轉(zhuǎn)化成滿胸仇恨!為報這血海深仇,劉備完全失去了理智。根本聽不進諸葛亮,趙云,李嚴等眾人的勸阻,一意孤行討伐東吳。不惜傾盡國力,親率七十萬大軍東征報仇。

諸葛亮是堅決反對這次東征的。但老板決定了的事,總經(jīng)理是無奈的。

這是劉備不帶諸葛亮東征的主要原因。其次,浩浩蕩蕩的七十萬大軍出征,后勤的糧草補給事關重大,由擔任承相職位大權在撐的諸葛亮負責,保障程度是最實在的。其三,東征幾乎傾盡國力而出,為防銅雀在后,后院還需要強而有力的人來看護,而諸葛亮是最合適的人選。

基于上述三個原因,夷陵之戰(zhàn)諸葛亮缺席了!

劉備雖說是經(jīng)歷無數(shù)戰(zhàn)事的主帥,自諸葛亮出現(xiàn)后對他一直是言聽計從的。自身的軍事素養(yǎng)也非常有限。部隊入?yún)浅跗诳烧f是勢如破竹,令孫權集團大驚失色。而被曹操贊生子當如孫仲謀的主公孫權,并不懼來勢惡惡的蜀軍,力排眾議起用年輕將領陸遜領兵抗擊。陸遜果然不負厚望,抓住劉備布置連綿七百里營寨的弱點,一把火燒絕了劉備的春秋大夢。

此戰(zhàn)是決定國運的大戰(zhàn),是三國時代發(fā)生的三大戰(zhàn)役之一。慘敗而歸的一代梟雄劉玄德,在敗退路上氣死白帝城。蜀國從此以后一直走下坡路,直至滅亡。成也劉備,敗也劉備。令世人稀虛!

看官有何感感想歡迎討論。多謝關注下哈!

5

對于討伐孫權,劉備與諸葛亮出現(xiàn)了分歧。但是,拋開成敗論,討伐孫權是否就一定錯誤,還有待商榷。

站在劉備的角度講,討伐孫權時機已經(jīng)成熟,是鞏固巴蜀勢力的絕佳機會,是擺脫諸葛亮影響的有利時機。

劉備認為討伐孫權時機很好。荊州已經(jīng)丟了,從巴蜀直接北伐,路途遙遠崎嶇,困難重重。從諸葛亮數(shù)次北伐就能看出,從蜀地直接北伐的劣勢非常明顯。劉備新得了益州,荊州兵馬損失不大,卻新得益州兵馬無數(shù)。益州本就富足,又多年未動刀兵,糧草充裕?梢哉f此時劉備有討伐孫權的本錢。打下荊州,再北伐,按照《隆中對》的既定策略走,才是上上策。諸葛亮不贊同這種看法,不愿討伐孫權。劉備因此不會帶諸葛亮,難道要帶一個明里暗里反對你決策的人在身邊?

劉備一直都活在諸葛亮的陰影里。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顛沛流離;遇到諸葛亮之后,一路高歌猛進。在占領益州的過程中,還折了龐統(tǒng),不得不讓諸葛亮從荊州緊急增援前線,這才扭轉(zhuǎn)局勢。在軍隊中的威信,諸葛亮甚至要高于劉備。作為稱王了的劉備,如何能允許這樣威脅到他的帝位的人存在,如何來進行平衡,劉備想出了兩點:一是在沒有諸葛亮的影響下獨立地打一個大勝仗,可以極大增強自身的影響力;二是通過對外戰(zhàn)爭,把新接收的巴蜀的勢力安插進軍中,與諸葛亮代表的荊州勢力互相牽制。劉備自認為兵精糧足,可以打敗孫權,而又有太多不能讓諸葛亮知道的事情要做,故也不能帶諸葛亮在身邊。

站在諸葛亮的角度看,討伐孫權的時機不成熟,且劉備對他的防備讓他主動疏遠與劉備的距離來自保。

諸葛亮認為討伐孫權的時機不成熟。連孫抗曹是保持天下大勢的基本國策,不能因為其他的因素的影響而動搖。雖然呂蒙殺了關羽,但是呂蒙也很快不明不白地死去,算是為關羽報仇了。且剛剛?cè)〉靡嬷,理應休養(yǎng)生息,整頓兵馬,以待時變,而不是貿(mào)然出擊,逆天而行。但是,諸葛亮也認為征討孫權不會敗得那么慘,甚至勝算也有幾分,最擔心的還是魏軍的動向。與劉備的討伐孫權的根本思想出現(xiàn)了分歧,諸葛亮不愿意出現(xiàn)在討伐的隊伍中。

諸葛亮對劉備占領益州之后的自我膨脹有敏銳的洞察。劉備剛剛占領益州時,諸葛亮提出要寬松刑罰,輕徭薄賦,但是劉備卻反其道而行之。諸葛亮深知,已經(jīng)取得了安穩(wěn)的根據(jù)地的劉備,有了自己的施政理念和思路,不會再對他言聽計從了。因此在勸阻劉備討伐孫權的事情上,也沒有極力勸阻,因為他知道,自己對劉備的影響力已經(jīng)有限了。而劉備的一意孤行,也讓諸葛亮開始重新審視一個臣子該怎么做,能不能繼續(xù)像以前一樣做朋友,甚至做軍事上的核心。因此,對于一個不太能聽進自己意見的劉備,諸葛亮不會跟隨他去討伐孫權。

綜合來看,劉備是不想諸葛亮跟著,諸葛亮也不愿跟著,那么,暫時的分開,一人守成都,一人征孫權是最好的選擇了。

6

一則諸葛亮在蜀漢坐鎮(zhèn)中央政府,主持日常工作;二則為劉備的前線作戰(zhàn)籌集糧草,隨時提供后勤補給。另外,此次劉備兵伐東吳在戰(zhàn)略上是欠妥的,諸葛亮持反對意見。故爾他沒有讓諸葛亮作為此次出征的軍師。

7

朱格亮玩王者榮妖去來,忘了。[捂臉][捂臉][捂臉]

8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劉備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的目的,就是要給關羽報仇并趁勢奪回荊州。最后的結(jié)果大家也都知道,蜀軍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回。此戰(zhàn)蜀國精銳盡失,元氣大傷,可以說已經(jīng)基本失去爭奪天下的能力。在這么重要的戰(zhàn)役里,我們卻沒有看到諸葛亮的身影,我們經(jīng)常會想如果諸葛亮在劉備身邊,那夷陵之戰(zhàn)的結(jié)局可能就會不一樣,那諸葛亮當時為什么不在劉備身邊呢?我們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劉備是在稱帝建立蜀國不久就發(fā)兵攻打東吳,此時蜀國國內(nèi)的政局并不穩(wěn)定,外部還有魏國虎視眈眈。這種情況下,劉備一走,蜀國必須要有一個人能穩(wěn)定住蜀國的局勢,并且對劉備忠心不二,讓劉備安心打仗,不用再為后方分心。那這個坐鎮(zhèn)后方,保境安民的非諸葛亮莫屬,其他任何人都不具備這個能力,也難以獲得劉備的信任。

其次諸葛亮是聯(lián)吳抗曹的堅定支持者,雖然東吳背盟在先,偷襲荊州殺死關羽在后,但是諸葛亮還是認為應該先打魏國,打敗魏國那吳國就會不戰(zhàn)而降?墒莿洳贿@么想,在劉備看來,東吳背信棄義,在先前平分荊州的情況下,還要偷襲荊州并且殺害關羽,無論從道義還是兄弟情義上都是劉備不能接受的。所以為了全結(jié)義之情,并奪回戰(zhàn)略價值及其重要的荊州,劉備是必須要討伐東吳的。這種情況下,出于戰(zhàn)略理念的不同,劉備也不愿意帶諸葛亮一起東征。

由此可知,夷陵之戰(zhàn)時劉備沒有把諸葛亮帶在身邊,主要是因為蜀國剛剛建立不久,政局不穩(wěn),劉備一走蜀國必須有一個能力出眾,德高望重,忠心不二的人來留守,這個人只能是諸葛亮。如此劉備才能放心去討伐東吳。其次因為劉備和諸葛亮對待東吳的戰(zhàn)略方針不同,劉備也就不帶諸葛亮來攻打東吳了。

歡迎給我點贊,評論,希望和大家一起討論歷史,謝謝。

9

兩個原因:

一、諸葛亮平生只愛放火,從來沒有救火記錄。

二、諸葛亮那把扇子是易燃物品,如果火燒連營時跟在劉備身邊,扇子難保。

10

諸葛亮的政治主張從來都是聯(lián)吳抗曹,討伐東吳諸葛亮至始至終是反對最激烈的一個,在這件事上,諸葛亮是主和派,與劉備不是一條線。其次,諸葛亮在劉備時期,軍事才能不是最突出的,前有法正、龐統(tǒng),即使這倆人死了,劉備也覺得諸葛亮不是最佳的軍事帥才。在劉備看來,諸葛亮是蕭何一樣的人物,穩(wěn)固大后方才是關鍵。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劉備作為一個外來戶,靠一些手段奪取的地盤,立足未穩(wěn),如果傾巢出動,沒有一個重量級的人物穩(wěn)固后方,他在的時候還能鎮(zhèn)的住,他一走,肯定會亂,而諸葛亮是最佳人選。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