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徐庶進(jìn)曹營、一言不發(fā)”是小說《三國演義》里的說法,與真實歷史上的徐庶并不是一回事。曹操是出了名的什么人都敢用,管你是降將也好、奸佞也罷,只要你有能力,曹操就敢用、而且敢重用!但是,曹操不用閑人也同樣是出了名的,你如果沒有真才實學(xué),即便是出身世家,曹操也照樣看不上眼……因此,所謂“徐庶進(jìn)曹營、一言不發(fā)”顯然有些言過其實了。
有史可考的,在魏文帝曹丕篡漢時,徐庶是聯(lián)名上表勸進(jìn)了的。后來徐庶還因為此時受到了曹丕的“提拔”、出任了御史中丞等職務(wù)。在此之前,徐庶似乎還曾經(jīng)擔(dān)任過曹操庶出之子曹沖的老師。怎么看,也不像是個“一言不發(fā)”之人……
曹操為何容得下徐庶
曹操的容人之量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連劉備這樣野心勃勃之人他都能容得下,更何況是一個出身寒門、沒有什么背景的徐庶?別說是徐庶并沒有“一言不發(fā)”,就算他真的如此,曹操也未見得就容不下他!因為對于曹操而言,徐庶可用則用、不可用也不會造成什么較大的危害。
徐庶這個人與荀彧、司馬懿這些人不同,荀彧、司馬懿都擁有很深的世家背景,包括那位后來被曹操殺了的楊修亦然。但徐庶卻是出身寒門,在那個門閥政治盛行的時代,這是政治上的致命硬傷!而這個硬傷卻最終成了徐庶最大的“保護(hù)傘”。
在那個世家大族左右朝局的時代,世家子弟才是統(tǒng)治者最忌憚的存在!因為長期的政治聯(lián)姻和共同利益需要,世家大族之間“打斷骨頭連著筋”。這些人并不太關(guān)心誰來當(dāng)這個皇帝,因為誰當(dāng)皇帝都必須依靠他們,他們更關(guān)注的是自身和家族的利益。這就比較不好控制了,即便是權(quán)傾天下的曹操,對這些人也不得不禮讓三分!這也是楊修的父親楊彪雖然與曹操不對付,卻能一直位列三公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
對世家子弟不放心,卻又不得不用,猜忌和防范在所難免……但是,徐庶不同,他出身寒門,與世家大族扯不上什么關(guān)系。在那個世家占據(jù)“壟斷”地位的時代,像徐庶這樣的人想要在朝堂之上立足,唯一能夠依靠的只有賞識自己的“主公”。換言之,徐庶在曹魏政權(quán)內(nèi)部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曹操、曹丕父子,否則他什么也不是!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徐庶會聯(lián)名上表曹丕勸進(jìn)的原因所在。因此,曹操、曹丕父子會猜忌荀彧、猜忌司馬懿,卻不太可能去猜忌徐庶,哪怕他真的“一言不發(fā)”,充其量也就是養(yǎng)個閑人而已,不擔(dān)心他會翻出什么浪花……
除了出身寒門之外,徐庶與劉備沒有深交或許也是曹操、曹丕父子能夠容得下徐庶的一個重要原因。說白了,徐庶投奔劉備也談不上是什么沖著劉備的任何魅力,無非“良禽擇木而棲”罷了,屬于雙向選擇。在投奔劉備之后不久,徐庶便因為母親被曹操俘虜而離開了劉備。這期間其實是一個非常短暫的過程,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磨合期”都還沒有過,他根本算不得是劉備的“嫡系”。試想,徐庶和劉備之間的交往又能有多深?比起曹操麾下的那些降將與其舊主的關(guān)系,恐怕都不如。更何況徐庶還是一介文臣,連袁紹的舊部張郃曹操都能容得下并大加重用,他又怎會容不下一個徐庶呢?
既然曹操能夠容得下劉備的舊部徐庶、袁紹的舊部張郃,為何偏偏就容不下一個楊修呢?《三國演義》給出的答案是楊修耍小聰明,可曹操手下耍小聰明的人恐怕也不止楊修一人吧?性格乖張、不按常理出牌者也不在少數(shù),為什么曹操能夠容得下他們,卻容不下一個楊修?很顯然,《三國演義》給出的理由根本不能成立!
世家背景
提起東漢末年的世家大族,人們首先想到的想必都是號稱“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以袁紹、袁術(shù)兄弟為代表。但很多人或許并不知道,楊修所在的弘農(nóng)楊氏家族也同樣是“四世三公”的存在!自楊修的祖上楊震開始,弘農(nóng)楊氏便逐漸成為了東漢政壇上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而且楊修的父親楊彪本身就官居太尉、位列三公!
這樣的家世背景,足以讓曹操忌憚了!但這還不是主要原因。因為出身世家、背景深厚,官居太尉的楊彪和曹操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不融洽,楊彪處處以“大漢忠臣”自居,時不時還給曹操點兒難堪,讓曹操心中頗為不爽。因為楊修的事,曹操甚至還曾經(jīng)修書楊彪直言:“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庇纱艘沧憧梢姴懿倥c楊彪之間的關(guān)系有多不睦了,打狗還要看主人呢,更何況楊修還是楊彪的親生兒子……
卷入儲位之爭
如果僅僅是這樣,還不足以讓曹操動殺機!畢竟連楊彪這樣的“重量級大咖”曹操都容下了,為何偏偏跟他兒子過不去?原因其實并不復(fù)雜,因為楊修卷入了曹操兩個嫡子曹丕與曹植之間的儲位之爭!說楊修是曹植的“嫡系”并不為過。如果楊修只是一介寒門子弟,投靠曹植并沒有什么,畢竟誰都想要奔個錦繡前程,不是嗎?可楊修的身份太特殊了,他代表的不僅是他個人,還有他背后的弘農(nóng)楊氏家族和他的父親楊彪!無論楊彪和整個弘農(nóng)楊氏家族是否真的參與其中,至少在曹操看來,弘農(nóng)楊氏家族是倒向了曹植。
如果曹操選擇了曹植,給他留下一個弘農(nóng)楊氏家族“看家護(hù)院”倒也不是不可以?蓡栴}是,建安后期曹操最終放棄了曹植、選擇了曹丕。那么,問題就大了。曹植失勢了,可背后卻依然有根深蒂固的弘農(nóng)楊氏撐腰!曹丕的儲位還能坐安穩(wěn)嗎?想要實現(xiàn)權(quán)力的平穩(wěn)過渡,曹操就必須削弱曹植的勢力,這是政治需要,與父子感情無關(guān)。曹操可以喜歡曹植這個兒子,但必須清洗曹植的勢力,否則后患無窮!于是,在曹丕為立為魏王世子之后沒多久,曹操便尋找借口殺掉了楊修。說白了,曹操殺的不是楊修這個人,而是要用他的腦袋震懾曾經(jīng)倒向曹植的世家大族、殺一儆百,順帶著也是在給楊修的父親楊彪上上眼藥。
在楊修被殺之后,曹操甚至還曾經(jīng)假惺惺地問楊彪:“公何瘦之甚?”這不是廢話嘛,殺了人家親兒子,難道還要人家滿心喜悅、“膘肥體壯”嗎?實際上,曹操這話主要還是在逼楊彪表態(tài)。兒子已經(jīng)死了、再也過不過來了,“投資”的曹植也已經(jīng)“破產(chǎn)”了……楊彪還能如何表態(tài)?最后只能以“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回應(yīng)曹操,表示認(rèn)輸、服軟,最終換來了弘農(nóng)楊氏家族和自己的“軟著陸”、避免了曹操對弘農(nóng)楊氏家族的進(jìn)一步清洗。
綜上所述,徐庶與楊修截然不同的結(jié)局與二人的背景是有著巨大關(guān)聯(lián)的。徐庶寒門出身,在被曹操延攬之后,他代表的只有他自己,能依靠的也只有曹操、曹丕父子,無論他是否“一言不發(fā)”,都無關(guān)大局。楊修則不同,他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弘農(nóng)楊氏家族,而且他還卷入了曹丕與曹植的儲位之爭。世家大族卷入儲位之爭,不僅是在漢王朝,無論在哪個王朝都意味著會有無數(shù)顆人頭落地!出身寒門者政治投機、奔一個錦繡前程,帝王們從來都不擔(dān)心?杀P根錯節(jié)的世家大族卷了進(jìn)來,帝王們恐怕就要睡不著覺了,尤其是在門閥政治盛行的時代。說白了,曹操殺楊修并不是因為楊修本人,而是要借他的腦袋殺一儆百、震懾卷入儲位之爭的世家大族!很顯然,在這方面徐庶的腦袋的確沒有楊修的腦袋“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