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操為什么要殺楊修?

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天,曹操率軍出征,結(jié)果并不是太順利,隨口說了句“雞肋”。隨軍的楊修對大家說"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也就是告訴大家曹操要退兵。結(jié)果搞得軍心動搖,曹操震怒,便以此為借口將他殺掉。為什么曹操要殺掉楊修呢?這里面其實有著更深層的原因。

直接原因——搶了曹操的風(fēng)頭

在《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么一段故事:曹操有一次看到了孝女曹娥的墓碑后有蔡邕寫的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jī)臼(jiù)”八個字,他感覺這八個字很奇怪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旁邊的楊修卻說自己已經(jīng)知道了。又走出好幾里地后,曹操終于想明白了,于是就問楊修,果然答案是一樣的。還有一次,曹操吃完點心后,在點心盒子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后傳給了眾人,眾人不解,只有楊修拿到手之后就開吃,他告訴眾人“一合酥”拆開后就是“一人一口酥”。還有“闊”字謎的故事。這些事情使得楊修處處要比曹操高出一籌,顯然讓曹操不太喜歡。

重要原因——楊修的家世

楊修出身名門,《后漢書》有這么一段記載

"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啥意思呢?也就是楊修的高祖爺爺楊震、太爺爺、爺爺和他父親,四輩人都做過太尉。不僅如此,楊修還有個舅舅叫袁術(shù)!因此,作為出身世家的楊修在當(dāng)時的社會上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尤其是在知識分子中間。關(guān)鍵,楊修的政治理念和曹操還不大一樣。這些,更加讓曹操不放心。

根本原因——參與奪嫡

其實,最為重要的原因是和奪嫡斗爭有關(guān)。楊修是曹植的謀士,參與了曹植和曹丕的奪嫡斗爭。曹植參與奪嫡敗于曹丕后,圍繞在雙方之間的士人勢力還很大,如果這樣發(fā)展下去勢必會影響將來的政局。這是曹操不愿意看到的。

徐庶與曹操

徐庶也是一個牛人,他年輕時因替人出頭而殺人逃命,后來見劉備比較靠譜,便做了劉備的謀士。建安九年(204),劉備趁著曹操帶兵出征之際,想去他的后方撈點油水,結(jié)果被曹仁帶著李典、于禁給拖住了。危機時刻,徐庶出奇謀,使得劉備反敗為勝,從容退兵。曹操得知是徐庶的才能后,就想把他攬入麾下。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軍南征荊州,劉備大敗,而徐庶的母親也不幸被曹軍擄獲。于是,曹操便派人偽造徐庶母親的書信召其去許都,徐庶得知此訊,痛不欲生,含淚向劉備辭行。劉備雖不舍但也沒辦法,只得任其離去。

徐庶歸曹以后,也不愿為曹操出謀劃策,他在曹魏歷時數(shù)十年,卻從未在政治軍事上有所作為,幾乎湮沒無聞。于是,就有了這么一句歇后語"徐庶進(jìn)曹營——一言不發(fā)"。徐庶一直活到魏文帝(曹丕)時期,官至中郎將、御史中丞,最終得以善終。

曹操為什么不殺徐庶呢?主要是徐庶為人低調(diào)、心思縝密,而且徐庶出身庶族,沒有什么家族勢力,對曹操構(gòu)不成什么威脅。

最佳貢獻(xiàn)者
2

所謂“徐庶進(jìn)曹營、一言不發(fā)”是小說《三國演義》里的說法,與真實歷史上的徐庶并不是一回事。曹操是出了名的什么人都敢用,管你是降將也好、奸佞也罷,只要你有能力,曹操就敢用、而且敢重用!但是,曹操不用閑人也同樣是出了名的,你如果沒有真才實學(xué),即便是出身世家,曹操也照樣看不上眼……因此,所謂“徐庶進(jìn)曹營、一言不發(fā)”顯然有些言過其實了。

有史可考的,在魏文帝曹丕篡漢時,徐庶是聯(lián)名上表勸進(jìn)了的。后來徐庶還因為此時受到了曹丕的“提拔”、出任了御史中丞等職務(wù)。在此之前,徐庶似乎還曾經(jīng)擔(dān)任過曹操庶出之子曹沖的老師。怎么看,也不像是個“一言不發(fā)”之人……

曹操為何容得下徐庶

曹操的容人之量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連劉備這樣野心勃勃之人他都能容得下,更何況是一個出身寒門、沒有什么背景的徐庶?別說是徐庶并沒有“一言不發(fā)”,就算他真的如此,曹操也未見得就容不下他!因為對于曹操而言,徐庶可用則用、不可用也不會造成什么較大的危害。

  • 出身寒門

徐庶這個人與荀彧、司馬懿這些人不同,荀彧、司馬懿都擁有很深的世家背景,包括那位后來被曹操殺了的楊修亦然。但徐庶卻是出身寒門,在那個門閥政治盛行的時代,這是政治上的致命硬傷!而這個硬傷卻最終成了徐庶最大的“保護(hù)傘”。

在那個世家大族左右朝局的時代,世家子弟才是統(tǒng)治者最忌憚的存在!因為長期的政治聯(lián)姻和共同利益需要,世家大族之間“打斷骨頭連著筋”。這些人并不太關(guān)心誰來當(dāng)這個皇帝,因為誰當(dāng)皇帝都必須依靠他們,他們更關(guān)注的是自身和家族的利益。這就比較不好控制了,即便是權(quán)傾天下的曹操,對這些人也不得不禮讓三分!這也是楊修的父親楊彪雖然與曹操不對付,卻能一直位列三公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

對世家子弟不放心,卻又不得不用,猜忌和防范在所難免……但是,徐庶不同,他出身寒門,與世家大族扯不上什么關(guān)系。在那個世家占據(jù)“壟斷”地位的時代,像徐庶這樣的人想要在朝堂之上立足,唯一能夠依靠的只有賞識自己的“主公”。換言之,徐庶在曹魏政權(quán)內(nèi)部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曹操、曹丕父子,否則他什么也不是!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徐庶會聯(lián)名上表曹丕勸進(jìn)的原因所在。因此,曹操、曹丕父子會猜忌荀彧、猜忌司馬懿,卻不太可能去猜忌徐庶,哪怕他真的“一言不發(fā)”,充其量也就是養(yǎng)個閑人而已,不擔(dān)心他會翻出什么浪花……

  • 與劉備交往并不深

除了出身寒門之外,徐庶與劉備沒有深交或許也是曹操、曹丕父子能夠容得下徐庶的一個重要原因。說白了,徐庶投奔劉備也談不上是什么沖著劉備的任何魅力,無非“良禽擇木而棲”罷了,屬于雙向選擇。在投奔劉備之后不久,徐庶便因為母親被曹操俘虜而離開了劉備。這期間其實是一個非常短暫的過程,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磨合期”都還沒有過,他根本算不得是劉備的“嫡系”。試想,徐庶和劉備之間的交往又能有多深?比起曹操麾下的那些降將與其舊主的關(guān)系,恐怕都不如。更何況徐庶還是一介文臣,連袁紹的舊部張郃曹操都能容得下并大加重用,他又怎會容不下一個徐庶呢?

既然曹操能夠容得下劉備的舊部徐庶、袁紹的舊部張郃,為何偏偏就容不下一個楊修呢?《三國演義》給出的答案是楊修耍小聰明,可曹操手下耍小聰明的人恐怕也不止楊修一人吧?性格乖張、不按常理出牌者也不在少數(shù),為什么曹操能夠容得下他們,卻容不下一個楊修?很顯然,《三國演義》給出的理由根本不能成立!

世家背景

提起東漢末年的世家大族,人們首先想到的想必都是號稱“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以袁紹、袁術(shù)兄弟為代表。但很多人或許并不知道,楊修所在的弘農(nóng)楊氏家族也同樣是“四世三公”的存在!自楊修的祖上楊震開始,弘農(nóng)楊氏便逐漸成為了東漢政壇上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而且楊修的父親楊彪本身就官居太尉、位列三公!

這樣的家世背景,足以讓曹操忌憚了!但這還不是主要原因。因為出身世家、背景深厚,官居太尉的楊彪和曹操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不融洽,楊彪處處以“大漢忠臣”自居,時不時還給曹操點兒難堪,讓曹操心中頗為不爽。因為楊修的事,曹操甚至還曾經(jīng)修書楊彪直言:“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庇纱艘沧憧梢姴懿倥c楊彪之間的關(guān)系有多不睦了,打狗還要看主人呢,更何況楊修還是楊彪的親生兒子……

卷入儲位之爭

如果僅僅是這樣,還不足以讓曹操動殺機!畢竟連楊彪這樣的“重量級大咖”曹操都容下了,為何偏偏跟他兒子過不去?原因其實并不復(fù)雜,因為楊修卷入了曹操兩個嫡子曹丕與曹植之間的儲位之爭!說楊修是曹植的“嫡系”并不為過。如果楊修只是一介寒門子弟,投靠曹植并沒有什么,畢竟誰都想要奔個錦繡前程,不是嗎?可楊修的身份太特殊了,他代表的不僅是他個人,還有他背后的弘農(nóng)楊氏家族和他的父親楊彪!無論楊彪和整個弘農(nóng)楊氏家族是否真的參與其中,至少在曹操看來,弘農(nóng)楊氏家族是倒向了曹植。

如果曹操選擇了曹植,給他留下一個弘農(nóng)楊氏家族“看家護(hù)院”倒也不是不可以?蓡栴}是,建安后期曹操最終放棄了曹植、選擇了曹丕。那么,問題就大了。曹植失勢了,可背后卻依然有根深蒂固的弘農(nóng)楊氏撐腰!曹丕的儲位還能坐安穩(wěn)嗎?想要實現(xiàn)權(quán)力的平穩(wěn)過渡,曹操就必須削弱曹植的勢力,這是政治需要,與父子感情無關(guān)。曹操可以喜歡曹植這個兒子,但必須清洗曹植的勢力,否則后患無窮!于是,在曹丕為立為魏王世子之后沒多久,曹操便尋找借口殺掉了楊修。說白了,曹操殺的不是楊修這個人,而是要用他的腦袋震懾曾經(jīng)倒向曹植的世家大族、殺一儆百,順帶著也是在給楊修的父親楊彪上上眼藥。

在楊修被殺之后,曹操甚至還曾經(jīng)假惺惺地問楊彪:“公何瘦之甚?”這不是廢話嘛,殺了人家親兒子,難道還要人家滿心喜悅、“膘肥體壯”嗎?實際上,曹操這話主要還是在逼楊彪表態(tài)。兒子已經(jīng)死了、再也過不過來了,“投資”的曹植也已經(jīng)“破產(chǎn)”了……楊彪還能如何表態(tài)?最后只能以“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回應(yīng)曹操,表示認(rèn)輸、服軟,最終換來了弘農(nóng)楊氏家族和自己的“軟著陸”、避免了曹操對弘農(nóng)楊氏家族的進(jìn)一步清洗。

綜上所述,徐庶與楊修截然不同的結(jié)局與二人的背景是有著巨大關(guān)聯(lián)的。徐庶寒門出身,在被曹操延攬之后,他代表的只有他自己,能依靠的也只有曹操、曹丕父子,無論他是否“一言不發(fā)”,都無關(guān)大局。楊修則不同,他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弘農(nóng)楊氏家族,而且他還卷入了曹丕與曹植的儲位之爭。世家大族卷入儲位之爭,不僅是在漢王朝,無論在哪個王朝都意味著會有無數(shù)顆人頭落地!出身寒門者政治投機、奔一個錦繡前程,帝王們從來都不擔(dān)心?杀P根錯節(jié)的世家大族卷了進(jìn)來,帝王們恐怕就要睡不著覺了,尤其是在門閥政治盛行的時代。說白了,曹操殺楊修并不是因為楊修本人,而是要借他的腦袋殺一儆百、震懾卷入儲位之爭的世家大族!很顯然,在這方面徐庶的腦袋的確沒有楊修的腦袋“值錢”。

3

三國時期雖戰(zhàn)亂不斷,但是人才輩出,同為曹操部下的徐庶與楊修胸懷錦繡,腹有良謀為時人稱道。盡管兩人并未給曹操獻(xiàn)上一計,但是兩人的命運卻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楊修機敏過人,窺一斑而見全豹,有見微知著之能,鋒芒畢露不懂韜光養(yǎng)晦之道。例如,曹操曾巡視新落成的花園,嫌門太寬,門楣寫一活字并不解釋,后來發(fā)現(xiàn)工匠們在收窄院門,一打聽才知道是主簿楊修提示下重建的,心雖不悅卻不好說什么;在后來的一人一口酥、故弄玄虛的夢中殺人等等多次看穿曹操用意。再加上后來曹操為傳位于曹丕和子曹植猶豫不決之時,在試探兒子們才干時他多次幫助曹植屢次惹怒曹操,使得曹操早有殺修之心,后借“”雞肋”之事以擾亂軍心斬首,真可謂“身死因才誤,非關(guān)于退兵”; 第二,徐庶不似楊修喜歡賣弄與顯擺,知道順勢而為的潛藏,其次徐庶乃是與諸葛孔明,博陵崔州平,穎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同為當(dāng)時的名士,素來為曹操所仰慕。雖因曹操逼死其母而終身不為曹操獻(xiàn)上一計,但是身為部下也是忠于職守盡心竭力,唯一一次獻(xiàn)計曹操也是為避免赤壁之戰(zhàn)災(zāi)難脫身而想出的金蟬脫殼。楊修其才外露,恃才傲物,放蕩不羈;徐庶胸有城府,隨機應(yīng)變,謙虛謹(jǐn)慎,修因才被殺,庶則不忘不為曹操獻(xiàn)上一之初心,全身而退。

4

曹操為什么要殺徐庶?曹操拉攏還來不及呢,為什么殺楊修是因為他姓楊。

徐庶是誰?

曾經(jīng)跟隨劉備,最后因為母親在曹操一方手中,所以棄劉備而從了曹操,最后怎么樣了,史書也沒有明確的記載。據(jù)說后來在魏國建立之后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這種官職在諸葛亮權(quán)傾蜀漢的眼中是一個不大的官職,所以諸葛亮感嘆難道魏國謀士太多,連徐庶都得不到重用嗎?

楊修是誰?

楊彪的兒子,曹植的好朋友,學(xué)問淵博,極聰慧,任丞相府倉曹屬主簿。這些身份不足以使得楊修死。

徐庶和楊修兩個人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

徐庶是寒族,董卓,呂布,劉備,曹操,孫權(quán)等人也是一樣。有人說曹操不是吧,曹操的父親當(dāng)過太尉,問題是曹操的爺爺是太監(jiān)。

東漢晚期宦官和名士之間斗的很厲害,所以很多名士情愿跟著袁紹等人,也不愿意跟著曹操。

很多人看不起曹操,孔融,司馬懿等人都這樣。所以唯才是舉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形成。

楊修姓楊,楊家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他的父親楊彪就是曹操欲除之而后快的。曹操曾經(jīng)將楊彪下獄,但很快就受到很大的壓力,最后放了楊彪。這一次讓曹操見識到了世家的厲害。

殺不成楊彪就殺掉楊修,這就是曹操的第二次挑戰(zhàn)世家大族,不過問題是楊修殺掉之后,曹操還是向楊彪道歉。

曹操為什么最后無法稱帝,那就是因為世家大族的反對,最終曹丕世家化了,自然就沒有了壓力。

世家大族的模式直到唐末黃巢之亂后才正式退出舞臺。

徐庶為什么沒有被重用,因為魏國世家化后,寒族的徐庶自然很難有出頭之日。

5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對于這個問題和是否獻(xiàn)計無關(guān)的,曹操手下養(yǎng)了那么多謀士,不可能每個都會向曹操獻(xiàn)計的,曹操也決不會因為誰沒有獻(xiàn)計而殺掉誰,那么他為何要殺掉楊修而不殺徐庶呢?

首先徐庶在劉備陣營的時候,幫劉備出謀劃策,是曹操的敵人,可當(dāng)曹操用不光彩的手段把徐庶騙進(jìn)自己陣營后,只要牢牢控制住,對操來說徐庶已沒有了威脅,即使徐庶不出一計,對操來說無非多養(yǎng)個謀士而已,另外他本身用不光彩手段把徐庶騙進(jìn)曹營,再殺掉他,那對曹操的政治美譽度都是極大的傷害,所以只要徐庶不做出格的事曹操是決不會因為徐庶不出計而殺他的。

而楊修則不同了,有兩個致命的原因,導(dǎo)致楊修必被殺,一是過早的站位,參于了兩個兒子奪儲之爭,爸爸還在,你就開始考慮新的主人了,讓操情何以堪?其二,參于奪儲之爭,這還不是楊修之死主要原因,自古以來,這種事太多了,英明的統(tǒng)治者決不會為此而濫殺的,導(dǎo)致楊修必死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小聰明,他自以為看懂曹操,懂他的心思,殊不知對于一個強權(quán)統(tǒng)治的獨裁者,是決不會讓一個對自己心思洞如觀火的人存在的,這樣的人在身邊,對領(lǐng)導(dǎo)來說毫無神秘感,楊修挑戰(zhàn)了他的權(quán)威,他的政治獨裁,他的忍耐極限,所以楊修必死。

6

曹操(155年-220年),太尉曹嵩之子,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詩人。216年被封為魏王后,曹操堅持"薦賢任能,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多方延攬人才。

徐庶,寒門子弟。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jìn)入曹營。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從以上簡短的敘述可以看出徐庶為人謙卑,做事自我保護(hù)意識強烈,沒有進(jìn)入曹操核心權(quán)力層,可以想象所面臨的勾心斗角也不會多。既然與人無害又無明顯過失,曹操盡管多疑,徐庶也不會面臨曹操的死亡威脅。

楊修,世代豪門,太尉楊彪之子,是中國偉大的文學(xué)家。楊修聰敏過人,其曾擔(dān)任曹操主簿,卻在奪嫡事件中引起曹操猜忌,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關(guān)諸侯”罪名收殺,年僅44歲。

曹操首先是政治家、軍事家,然后才是文學(xué)家。而楊修只是文學(xué)家,還是大文學(xué)家。在家世和文學(xué)領(lǐng)域的較量曹操有挫敗感。而楊修卻在曹操手下辦事,整天琢磨曹操的心思,恃才放曠的楊修一定壓抑得不行。同時時不時在曹操面前耍小聰明,顯擺虛頭巴腦的東西,務(wù)實的曹操也很反感。

和曹操政見不同,在楊修的父親楊彪(142年-225年)就開始了。漢獻(xiàn)帝時,楊彪遍歷三公(司空、司徒、太尉)之職,深受皇恩。獻(xiàn)帝東遷時,楊彪盡節(jié)護(hù)主,和曹操有沖突。曹操挾獻(xiàn)帝定都許縣后,曾將楊彪下獄,治罪未遂。

作為楊彪之子,楊修價值取向也不會差很多。楊修擔(dān)任曹操的主簙,相當(dāng)于秘書一職,了解好多曹操內(nèi)幕,和曹操走得太近。剛開始曹操選擇太子傾向于才華橫溢的曹植,也寄希望楊修能輔佐曹植光大事業(yè)。

誰知曹植因喝酒誤事。尤其是在217年,在曹操外出期間,無視曹操的法令,借著酒興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曹植也因此事而失去曹操的信任。十月,曹操召令曹丕為世子。

在219年,曹仁為關(guān)羽所圍困,曹操讓曹植擔(dān)任南中郎將,帶兵解救曹仁。命令發(fā)布后,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不再重用他。

立嫡是大事,背后有龐大的利益集團(tuán)。曹植靠邊站了,那么和曹植情投意合的才高八斗的背景復(fù)雜的楊修會不會帶頭從中作梗呢?多疑的曹操向來信奉“寧肯我負(fù)天下人”,于是用楊修的死來對其背后的利益集團(tuán)殺雞儆猴成了一種選項。

曹操是愛才,但才不為曹所用,或者走到曹的對立面去呢?還是找個理由殺掉吧。即使別人會罵一陣子,即使楊修有害只是一種假設(shè)。

7

很難講楊修未給曹操獻(xiàn)一計,或者說換個說法,未對曹魏集團(tuán)有貢獻(xiàn):

是時,軍國多事,脩總知外內(nèi),事皆稱意。

楊修被殺的原因《三國志》也給出來了:

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脩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脩。

至于徐庶,人家在曹魏都做到御史中丞了,雖然沒有詳細(xì)事跡的記載,也很難說毫無貢獻(xiàn)吧:

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及荊州內(nèi)附,孔明與劉備相隨去,福與韜俱來北。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nóng)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哀帝元壽二年,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長史。后漢光武復(fù)改為中丞,兩梁冠,銅印青綬。與尚書令、司隸校尉朝會,皆專席而坐,京師號為"三獨坐",言其尊也。凡中丞以下,并文官,屬少府。魏初,改中丞為宮正,舉鮑勛為之,百僚嚴(yán)憚。后復(fù)為中丞。

8

曹操殺楊修并不是因為楊修獻(xiàn)計與否,而是因為楊修有著非殺不可的原因,徐庶則相反,曹操也許有殺他的心,卻沒有殺他的充分理由。

那么對曹操來說,楊修有哪些必殺的緣由?

首先楊修摻和進(jìn)了曹操的兩個兒子之間的爭斗。這在古代可是大忌,老子還在呢,你就開始考慮飯票的續(xù)費了?歷來死在這個原因上的臣子們太多了,包括后來那個編了永樂大典的才子解縉。稍稍長點頭腦的人,即使摻和進(jìn)來,也都是悄悄的進(jìn)城,打槍的不要,像曹丕的支持者吳質(zhì),一舉一動都小心翼翼,出來進(jìn)去都躲在車?yán),還擔(dān)心著被人發(fā)現(xiàn)了怎么應(yīng)對。而楊修卻毫無顧忌,不但公開為曹植出謀化策,還唆使他在應(yīng)對曹操的考核中殺人,這些該死之賬,早就被曹操記上了。

與徐庶出身普通,在曹操的謀士陣營中孤家寡人不同,楊修的家族背景要顯赫得多,這是曹操必殺楊修的第二個原因。楊修出身于“弘農(nóng)楊氏”,祖上三代都是高官,有“四世太尉”的美稱。這樣的家族,固然可以為曹操壯大聲勢,但同時也是大大的制肘,因為他們一心擁護(hù)的是大漢劉家。在政治利益上,與曹操并不一致,曹操絕不會容許這樣的人影響他的下一代,所以楊修被殺只是個時間問題。

第三,楊修對曹操數(shù)次冒犯。楊修身為名士,做事張揚,不知收斂,多次冒犯曹操。比如一盒酥、修花園門、夢中殺人等等事件,作為老板,曹操每次表面上都一笑置之,但在心里也許冒出過無數(shù)個殺字了。

第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楊修對曹操心思的揣測到了讓曹操無法忍受的地步。一盒酥、修花園門,夢中殺人都是對曹操心思的揣測,自古妄測上意就是大忌,聰明的人都看破而不說破。而楊修卻憑著幾分小聰明,每每犯忌,絲毫不考慮這樣做的后果。等到在軍營中聽到“雞肋”的口令,就直接讓人收拾行李準(zhǔn)備回家,最終被曹操以破壞軍心的罪名收拾了。

結(jié)語:楊修自認(rèn)為很懂曹操,卻沒弄懂曹操有一顆早想殺他的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為曹操遞上刀把子。等到這把刀真的刺向自己時,或許楊修才真正讀懂了曹操。

9

楊修的才是浮才,自作聰明,不知進(jìn)退,幾次促犯曹操的底線,而徐庶是有策略,有才華。

10

徐庶輔佐過劉備,名聲極好,庶母之死,曹操很受傷,各種評價對曹操十分不利,再害徐庶,對他統(tǒng)一天下的野心萬分不利,而楊修一主薄,與徐庶比,算什么呢?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