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帝陵皇帝與皇后是否合葬在一起是有多種做法的,有的合葬在一個地宮里,有的同陵不同穴,也有后期打開皇帝地宮合葬在一起的,總之各歷史時期都有不同,我來重點說說清代皇帝皇后是如何安葬地宮的。
▲孝賢皇后

⒈死在皇帝之后的皇后。

清朝對于皇帝與皇后是否合葬在一個地宮里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那就是“卑不動尊”,就是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可以葬入皇帝陵的地宮,而死在皇帝之后的皇后是絕對不能在葬入皇帝陵地宮里了,只能另外在帝陵旁邊單獨建造皇后陵。例如著名的孝莊太后,他是皇太極的妃子,按理應葬入沈陽昭陵,但是孝莊太后就以卑不動尊的理由,最后葬在東陵風水墻外,名為“昭西陵”。還有清代第一座皇后陵–孝東陵,為順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之陵,我們來看看當時禮部官員呈給康熙帝的奏折是怎么說的:“古來帝后有不合葬而自為陵行,俱就方位定名。今孝惠章皇后陵即在孝陵之東,不必另立陵名,臣等恭擬“孝東陵”字樣,仰侯欽定!從這段話可以很清楚清代的陵制,因為孝陵已葬入順治皇帝,地宮封閉不會在打開,即所謂卑不動尊。所以在孝陵東側單獨建皇后陵,取名孝東陵。后來的慈安慈禧太后定東陵也是如此。
▲孝東陵

⒉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

清代時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是葬入皇帝地宮的,與皇帝合葬。但也有一個例外,就是著名的那拉皇后,說她巡游途中無故斷發(fā),乾隆皇帝大怒,但是并沒有廢除她的皇后名分,但是死后卻被葬入純惠皇貴妃地宮,而且不享供奉,不設神牌,甚至官方史料中都沒有記載,最后還是在守陵官員寫的《陵寢易知》中找到答案,這也是清朝懸案之一。咱們還以乾隆為例,乾隆皇帝裕陵地宮共葬入兩位皇后,三位皇貴妃,這些人都是死在乾隆皇帝之前的,陸續(xù)葬入裕陵地宮的,孝賢皇后是第一個葬入裕陵地宮的人,乾隆皇帝還親自送皇后棺槨葬入地宮,那之后肯定不能關閉石門啊,但不關門也不行,所以就用木門暫時封閉地宮入口,以免泄露地氣。此木門沒有皇帝特旨是不能打開的,以后其他皇貴妃也是這樣陸續(xù)葬入地宮,等到乾隆皇帝駕崩梓宮葬入地宮以后,才關閉地宮里的四道石門,填砌地宮隧道入口徹底封閉地宮。

▲裕陵地宮

綜上所述,清代時后宮的皇后及妃嬪們要想葬入皇帝地宮其實要有三個條件,一是要死在皇帝之前,這是最重要的,二是生前必須是皇帝特別喜歡的人,三是得夠一定的品級,至少為貴妃。一般都為皇貴妃。其實清代皇帝陵地宮最先開始先葬皇后的是康熙皇帝景陵,康熙二十年,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就一同葬入剛剛竣工的景陵地宮。如題主所問,先葬入的不是不封墓,而是暫時封閉,只有皇帝入葬后才徹底封閉地宮。

最佳貢獻者
2

這個問題要分具體情況來看,以漢文帝劉恒的嫡母呂太后與生母薄太后為例。這二人都死在漢高祖劉邦之后,呂太后去世后是與漢高祖合葬于長陵的。但是,二人并不是葬在同一個墓穴之中,而且采取了同塋異穴的葬制,即處于同一個墓園之內,但封為兩個“墳頭”(封土),地宮也是分開的。薄太后去世之后,因為長陵之內只預置了一個后陵的位置,而且已經被呂太后使用了,最后薄太后被孫子漢景帝葬在了兒子漢文帝為其新建的南陵。由此可見,漢朝的所謂帝后合葬,是同塋異穴葬制,并不共用一個地宮,不存在提問者所說的情況。而且,后世很多朝代都采取了同樣的做法。



再以清朝為例,清朝的不少帝后都葬于帝陵地宮之中,是同穴葬。但是,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皇后(包括原為側室的皇太后)必須死于皇帝入葬帝陵之前。如清圣祖(康熙帝)的孝誠、孝昭、孝懿三位皇后,她們都死在清圣祖之前,因此理所當然葬入了景陵地宮。但是,有一位死于清圣祖之后的皇后也葬入了景陵地宮,她就是清世宗(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她之所以能夠入葬景陵地宮,并不是清世宗違規(guī)操作,而是她在雍正元年便去世了,彼時清圣祖尚未正式入葬景陵地宮,因此孝恭仁皇后才獲得了入葬景陵地宮的機會。再之后,無論是清高宗(乾隆帝)的生母孝圣憲皇后鈕祜祿氏(甄嬛原型)還是晚清時期權勢熏天的孝貞、孝欽顯皇后(慈安、慈禧),都是另建后陵,沒能入葬帝陵地宮,是為“卑不擾尊”。但是,無論泰東陵還是定東陵,都屬于泰陵、定陵的組成部分,仍然屬于帝后合葬。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明朝。明朝除了明宣宗廢后胡氏等少數特例,絕大多數皇后(含原為側室的皇太后)都葬入了帝陵地宮。如果皇后死于皇帝之后,通常會采用一些方法打開帝陵地宮大門,然后將皇后梓宮葬入。當然,這一切都是嚴格保密的。從已出土的明朝藩王墓來看,地宮大門很可能是使用暴力撞開的,因為梁莊王墓的地宮大門有一扇是用木頭后補的,與原本的磚石建筑格格不入。由此可見,明朝的帝陵地宮很可能也是采取了這種暴力方式。因為明神宗朱翊鈞去世時,原配孝端皇后和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孝靖皇后都已經不在世了。因此,唯一被發(fā)掘的帝陵——明定陵無法幫我們解開這個謎團,我們只能通過藩王墓類推了。



大致就是這三類情況。不過,還有一個特例,那就是元朝,元朝帝陵采取了密葬方式,至今也無人知道元朝皇帝到底葬在了哪里,就更別說皇后了。更何況,元朝“皇后”太多,直接編號第幾斡兒朵第幾皇后,到底誰算真“皇后”,本就是一筆糊涂賬!

3

謝謝邀請。

古代的墓葬制度很復雜,每個朝代也不很相同,皇帝和皇后死了,有的合葬,有和分葬。咱就光說皇后比皇帝死的晚怎么合葬的問題。

皇帝陵封頂是很麻煩的事,要求堅固還要防盜,比如用磚木或巨石板封頂后,上面還要有石砂層,起到易塌陷防盜賊的作用,上面還有黃土灌漿層(用小米汁和泥)特別堅硬。如果一次性封好了,再挖開就會破壞了原來的結構,是不行的。一般情況是先在適當位置留有通道口,再把通道封死,等皇后死了下葬時再挖開。

4

這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實,帝后兩口子死后合葬的傳統(tǒng),還真不是一直都有的。

先秦和兩漢時期,皇帝和皇后無論哪個掛在了前頭,都是死不同穴的,各自有各自的陵寢,不存在把封好的陵墓再打開,往里裝的情形。

一般是早先修帝陵時,就一并在帝陵周邊修了皇后陵。

所以,當時的皇后陵墓多是在皇帝陵附近另辟新陵,單獨下葬的,規(guī)格要低于帝陵。只有大名鼎鼎的呂后,其墳丘大小幾和建筑物的規(guī)格,幾乎與高祖劉邦長陵相等。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先秦和漢朝早期,儒家提倡的男女尊卑觀念還沒太深入人心,皇帝和皇后不但是兩口子,更是一種“合作”的關系,較為平等。比如,前面提及的劉邦呂后夫婦,屬于典型的職場搭檔。

到了南北朝時代,開始了“混搭”,既有皇后單獨起陵的,也有夫妻合葬的。

此時,受了儒家思想的影響,開始流行起一種“卑不動尊”的講究,即,地位低的一方不能去打擾地位高的人。

因此,去世的晚的皇后要與皇帝合葬的話,得將地宮墓道重新挖開,再入葬填埋。按照“卑不動尊”的原則,屬于對先帝的“大不敬”和無禮打擾,是大忌。

所以這一時期,跟皇帝合葬的皇后,都是先于皇帝去世的,或者是皇后為皇帝殉葬后,一起埋了的。比如北朝前期,沿用鮮卑族習俗,皇后要為去世的老皇帝生殉,然后兩具尸體一起火葬,把骨灰在合葬于地宮,根本沒有機會活成“皇太后”的階段。

之后的歷朝歷代基本沿用了“卑不動尊”的原則,皇后先去世的話,棺槨就放帝陵里面等著,等皇帝駕崩后,再打開地宮,帝后合葬;如果皇帝先掛了,帝陵地宮就會直接封死,活成皇太后的先皇皇后,是沒有機會和理由跟老公合葬的。

比如,位于陜西省咸陽市的昭陵,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長孫皇后先去世了,在昭陵隆重下葬,13年后,太宗皇帝才進來跟她地下“團圓”的。這兩位堪稱帝后和諧的典范。

還有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十全老人乾隆,別說小他許多的妻妾們,就連他的兒子很多都沒能活過他。等他老人家作為太上皇駕崩的時候,裕陵里面已經有五個女人等著他了,其中兩位是皇后,三位是皇貴妃。棺槨的擺放位置,還給當今的影視行業(yè)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關于“卑不動尊”,千年來,只有一個特例,那就是乾陵。丈夫唐高宗李治先進來等著,幾十年后,妻子武則天才來“團圓”的,而且這兩口子還全都當過皇帝。

當年武則天被迫退位,以皇太后的身份去世。他的兒子唐中宗排除眾議,堅持按照老娘的遺囑,重新打開皇陵,讓父母地下合葬。畢竟,自己的爸媽都當過皇帝,也無所謂什么“卑不動尊”了。

而且,孝順的唐中宗皇帝,也照搬了媽媽的意愿,在乾陵司馬道東側設了一塊“無字碑”,上面光溜溜的,未刻一字,意在讓后人去評說自己的“功與過”。

跟無字碑相對的,是司馬道西側的“述圣碑”,為武則天給自己的老公高宗皇帝歌功頌德而立的,她還親自撰寫了5000余字的碑文,金粉填字,很是認真動情。

武則天堅持跟丈夫合葬,也說明了兩人的“真愛”程度,無字碑則代表著她老人的自信和無愧。不過,這里倒是最想表揚一下高宗李治。換種角度看,他對妻子和信任和讓權,并非主要出于常人說的那種懦弱或者“懼內”。

大家有沒有感覺,真正自信而優(yōu)秀的男人,多數是低調和能屈能伸的,那種嫉妒自己的配偶表現過于優(yōu)秀的男子,多數都是半吊子水平,過分的敏感和“自尊自大”,其實,就是不自信的表現。唐高宗李治的做法,才更能體現出男人的自信和風度。

當然,還有兩人的“真愛”。

5

古代有很多的陵墓都是合葬墓,很多都是皇帝和自己的皇后或妃嬪們合葬在一起的。而可能很多人理解中的合葬,就是兩個人埋在一起,在一個土堆里的意思,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得是兩個人一起死,或者后來下葬的要挖開墓放進去才行。但這樣就還是很奇怪的了。難道說古代皇陵在下葬之后都沒有封起來,兩人都死了之后才合葬嗎?

不同朝代,不同時期,他們的喪葬形式是不一樣的.

漢代是同墓不同穴的.
清代,如果是皇后先死,就先葬,等皇帝葬了,就封陵.如果是皇帝先死,那么皇后就重建陵,像孝莊文皇后,孝惠章皇后,孝圣憲皇后(乾隆的娘),孝和睿皇后,孝靜成皇后,孝貞顯皇

(慈安),孝欽顯皇后(慈禧).

帝后是如何合葬的

一般是這樣進行的,就是皇帝在他還在位的時候就開始修陵墓,并且在他的陵墓中預置了幾個棺床,將來會指定幾個得寵的后妃或者皇后和他一起合葬。一般情況下,死在皇帝之前的后妃或者皇后肯定就已經葬入這些地方,并且這時候的墓門還是可以打開的。而一旦皇帝死后葬入到陵墓之中去,之后陵墓的門就會封死,不會再打開。

當然帝王的陵墓很大,肯定不止這一個地宮,還有其他的地宮,到時候后死的嬪妃或者是皇后就會葬入到這些地宮之中去,雖然和皇帝不是一個墓室,但是在同一個陵中,也算是合葬。而且還有一些地位尊貴的皇太后,可能繼任的皇帝是皇太后的親兒子,或者是為了表示孝順,甚至會為皇太后單獨再修建陵墓。

當然這是大部分古代朝代如此,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就是元朝,元朝由于采用的是蒙古人的草原安葬方式,安葬的地點完全是保密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先死了,皇后是不可能和皇帝合葬的,因為皇帝安葬之后,他的陵墓地點就成了絕密的,根本就不知道皇帝的安葬地點在哪里。所以這個時候皇后是不可能和皇帝合葬的,而且元朝的皇后數量有點多。

所以在中國古代皇帝和皇后合葬大致采取上述的幾種方式,很多時候是在同一個陵墓而不同地室。

幾種不同類型的合葬情況

古代帝陵皇帝與皇后是否合葬在一起是有多種做法的,有的合葬在一個地宮里,有的同陵不同穴,也有后期打開皇帝地宮合葬在一起的,總之各歷史時期都有不同,我來重點說說清代皇帝皇后是如何安葬地宮的。

死在皇帝之后的皇后。

清朝對于皇帝與皇后是否合葬在一個地宮里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那就是“卑不動尊”,就是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可以葬入皇帝陵的地宮,而死在皇帝之后的皇后是絕對不能在葬入皇帝陵地宮里了,只能另外在帝陵旁邊單獨建造皇后陵。例如著名的孝莊太后,他是皇太極的妃子,按理應葬入沈陽昭陵,但是孝莊太后就以卑不動尊的理由,最后葬在東陵風水墻外,名為“昭西陵”。還有清代第一座皇后陵–孝東陵,為順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之陵,我們來看看當時禮部人員呈給康熙帝的奏折是怎么說的:“古來帝后有不合葬而自為陵行,俱就方位定名。今孝惠章皇后陵即在孝陵之東,不必另立陵名,臣等恭擬“孝東陵”字樣,仰侯欽定。”從這段話可以很清楚清代的陵制,因為孝陵已葬入順治皇帝,地宮封閉不會在打開,即所謂卑不動尊。所以在孝陵東側單獨建皇后陵,取名孝東陵。后來的慈安慈禧太后定東陵也是如此。

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

清代時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是葬入皇帝地宮的,與皇帝合葬。但也有一個例外,就是著名的那拉皇后,說她巡游途中無故斷發(fā),乾隆皇帝大怒,但是并沒有廢除她的皇后名分,但是死后卻被葬入純惠皇貴妃地宮,而且不享供奉,不設神牌,甚至人方史料中都沒有記載,最后還是在守陵人員寫的《陵寢易知》中找到答案,這也是清朝懸案之一。咱們還以乾隆為例,乾隆皇帝裕陵地宮共葬入兩位皇后,三位皇貴妃,這些人都是死在乾隆皇帝之前的,陸續(xù)葬入裕陵地宮的,孝賢皇后是第一個葬入裕陵地宮的人,乾隆皇帝還親自送皇后棺槨葬入地宮,那之后肯定不能關閉石門啊,但不關門也不行,所以就用木門暫時封閉地宮入口,以免泄露地氣。此木門沒有皇帝特旨是不能打開的,以后其他皇貴妃也是這樣陸續(xù)葬入地宮,等到乾隆皇帝駕崩梓宮葬入地宮以后,才關閉地宮里的四道石門,填砌地宮隧道入口徹底封閉地宮。

古代有幾對同穴合葬的帝后

唐時及以后,文德皇后長孫氏就是葬在昭陵,并沒有單獨建陵。因而修帝陵就是修后陵。皇后死在皇帝前,皇后葬于陵內,皇帝死后合葬。唯一的例外是武則天。當時大臣們認為高宗安葬以久,武后不應當驚動高宗,但中宗還是將乾陵打開將武后葬了進去。

后來就有一個制度,如果皇后死于皇帝之前,則和葬皇帝,死于皇帝之后,則單獨建陵,以示卑不動尊。宋明清皆是如此。

6

我們都說墓葬墓葬,其實墓指的是安放尸體的處所及設施,而葬指的就是處理尸體的方式。古代帝王陵的營造方式隨著時代的演變,其陵墓也形式也有所變化。所以皇帝、皇后的合葬方式亦有所變化,下面分類來解答。

土坑豎穴墓

所謂的土坑豎穴墓是什么樣子?小型的土坑豎穴墓我們至今還在用,當然很多都在外層刷上了水泥。古代帝王級別的陵墓都是大型的土坑豎穴墓,像是西漢帝陵那種。這種墓葬方式,就算皇帝皇后一起死,一般不會合葬到一個墓里面,何況皇帝皇后很難一起死,所以這種方式下,會葬在一個陵區(qū)兩個墓里面,皇帝的墓最大,然后皇后的墓在旁邊,比皇帝的墓要小一些。

穿山鑿石的洞室墓

古代有一種把山體掏空然后在里面營造“寢宮”的墓葬方式,這種方式漢朝就已經有了,比如滿城的中山王陵。到了唐朝的時候,唐朝的皇帝們很多都用穿山鑿石的這種墓葬方式。這種墓穴,可以分開葬,也可以合葬在一起。若是合葬到一起,那么墓道入口首先就不能封死,方便之后打開。

磚石墓

磚石墓中,明清的帝陵算是代表。明定陵是第一座被考古工作者打開的帝王陵,打開明定陵之后,我們知道了皇帝皇后的棺槨是并排擺放的,皇帝的棺槨擺在中間。然后在打開定陵的金剛墻的時候,中間一個三角形的區(qū)域曾經是打開過的,這是為了后葬入者預留的通道,包括在找墓道口的時候都發(fā)現了古人為了尋找墓門的標記。


總得來說,若是土坑豎穴墓,那么皇帝皇后一般會合葬到一個陵區(qū)內,是兩個墓。若是洞穴式的墓葬,那么就可以合葬在一個墓里面,只需要不把封墻封死即可。

7

在古代帝王的陵墓中,有皇帝和皇后合葬的慣例。但是一般情況下,皇帝和皇后不可能同時死,肯定有一個人死在前面,另外一個人可能隔了很多年才死,那樣是如何將他們合葬到一塊兒呢?

一般是這樣進行的,就是皇帝在他還在位的時候就開始修陵墓,并且在他的陵墓中預置了幾個棺床,將來會指定幾個得寵的后妃或者皇后和他一起合葬。一般情況下,死在皇帝之前的后妃或者皇后肯定就已經葬入這些地方,并且這時候的墓門還是可以打開的。而一旦皇帝死后葬入到陵墓之中去,之后陵墓的門就會封死,不會再打開。

當然帝王的陵墓很大,肯定不止這一個地宮,還有其他的地宮,到時候后死的嬪妃或者是皇后就會葬入到這些地宮之中去,雖然和皇帝不是一個墓室,但是在同一個陵中,也算是合葬。而且還有一些地位尊貴的皇太后,可能繼任的皇帝是皇太后的親兒子,或者是為了表示孝順,甚至會為皇太后單獨再修建陵墓。

當然這是大部分古代朝代如此,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就是元朝,元朝由于采用的是蒙古人的草原安葬方式,安葬的地點完全是保密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先死了,皇后是不可能和皇帝合葬的,因為皇帝安葬之后,他的陵墓地點就成了絕密的,根本就不知道皇帝的安葬地點在哪里。所以這個時候皇后是不可能和皇帝合葬的,而且元朝的皇后數量有點多。

所以在中國古代皇帝和皇后合葬大致采取上述的幾種方式,很多時候是在同一個陵墓而不同地室。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8

荀子-禮論》語: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所以古代人非常迷信,相信人死后在陰間依舊能夠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所以在修建陵墓時,地上、地下建筑和隨葬生活用品均仿照世間來進行,尤其是歷朝歷代的皇帝,在自己當政期間,就提前幾十年開始營造自己的陵墓,并且隨時進行現場視察把關,而一旦他們去世后,在完成一定的下葬儀式后,就開啟地宮之門將他安葬在里面,全部程序完成之后,關閉封死地宮之門。

但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題目所說的,因為皇帝的陵墓一般情況下是要和皇后合葬的,但是幾乎沒有皇帝和皇后同時死亡的,那就出現了一個大問題,如果皇帝先死,皇后后死,或者皇后先死,皇帝后死,如何解決合葬的問題的,實際上從歷朝歷代實際來看,解決此中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重啟地宮之門,但這又要具體的分析。因為要合葬,只有此辦法,沒有其他的辦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唐太宗昭陵

【1】唐朝的做法是先封地宮,之后再重新開啟地宮。

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恩愛有加,貞觀十年六月即636年,長孫皇后崩逝于太極宮立政殿,年僅36歲,因為長孫皇后非常的賢惠,兩人少年結發(fā),夫妻伉儷情深,長孫皇后的死對唐太宗是一個巨大的打擊。而在長孫皇后去世前,一再告誡丈夫自己的后世要從簡薄葬,希望不起墳塋,以山為陵。唐太宗是按照皇后的意愿執(zhí)行的,更下詔將其作為祖制,以傳后世,從此開創(chuàng)了唐朝以山為陵的先河。

在貞觀二十三年即649年,唐太宗駕崩入葬昭陵,在元宮中等待了十三年的長孫皇后終于又一次與丈夫聚首。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生同寢死同穴,不負夫妻之義,伉儷情深。

唐高宗武則天乾陵

而唐朝另外一位皇帝唐高宗和武則天也是一樣。唐高宗李治于弘道元年即683年駕崩,葬于乾陵,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神龍二年即706年五月,與唐高宗合葬乾陵。

康熙帝景陵

【2】清朝康熙帝開啟了先葬皇后,地宮門不關的做法。

同樣這樣做的還有康熙大帝,更是首創(chuàng)了先葬皇后,地宮門不關,以待皇帝的先例?滴醵耆鲁醢巳市⒒屎、孝昭皇后一同奉安入景陵地宮,地宮門未關門。康熙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孝懿皇后奉安入景陵地宮,地宮門未關閉?滴趿荒犟{崩,雍正元年即1723年九月初一奉安于景陵地宮,掩蔽地宮。雍正元年即1723年孝恭仁皇后崩逝,雍正帝將其與父親康熙帝合葬景陵。

漢武帝茂陵

【3】皇帝獨葬做法。

還存在皇帝獨葬的情況,最為突出的就是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后元二年即前87年駕崩,后葬于茂陵。茂陵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guī)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漢武帝沒有與任何一位皇后合葬,也許由于當時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和實際情況所決定的,而采取了陪葬的形式。

西昭陵

【4】相忘于兩地。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由于某種原因,而不能實現合葬的目的。最突出的是孝莊皇后,她是皇太極的妃子,順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晴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一生培育、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君主。1688年1月27日逝世,按道理她去世后要將靈柩運回盛京與皇太極合葬的,但是在她去世前,曾表達出: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這下可難壞了康熙帝,不知道如何安置皇祖母,于是孝莊皇后的棺槨一直停放在清東陵的暫安奉殿,這一放就是幾十年,一直到雍正三年即1725年,雍正帝才下令在暫安奉殿原地建起陵園,葬入地宮,因為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極昭陵之西,故稱“西昭陵”,于是形成了一個在盛京,一個在北京的最終格局。

9

古代皇帝的陵墓有這樣幾種形式:周代的不封不樹,以至于現在沒有發(fā)現一座周王陵;漢代皇陵為覆斗形,唐代以山為陵,明清為寶城寶頂。

皇后皇帝的埋葬歷朝歷代也不盡相:

周代因為沒有發(fā)現王陵,也就根本不可知。

漢代,是在同一個陵墓范圍內,皇帝和皇后各間陵冢。如漢高祖劉邦的長陵內就有皇帝陵園和呂后的皇后陵園。西漢之后一直遵循“同塋異穴”的葬制。

唐代,有明確記載的是唐高宗的乾陵。武則天遺囑明確指出要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中宗李顯堅決執(zhí)行了母親的遺愿,親自扶陵到乾陵,打開乾陵,將武則天安葬。至今,乾陵仍然安慰,并且是唯一一座安葬了兩位皇帝的陵墓。

明代,是帝后同穴。比較有說服力的是明英宗的遺詔。明英宗因為土木堡之變兩次為帝。他的皇后錢氏,在他被俘和幽禁期間,與其同苦,甚至殘疾了一條腿、哭瞎一只眼。英宗感其深情,留下遺詔,明確“皇后千秋萬歲后與朕合葬”。所以,這個是明確的皇后后葬入的。明代唯一打開的萬歷定陵也是帝后合葬,但他的兩位皇后都是死在其前。

清代,很清楚,“卑不動尊”。帝后合葬同一地宮的前提是皇后要死在皇帝之前,比如康熙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原配)、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繼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繼后)、這三位都去世的比較早,早就入藏了地宮;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雍正生母)去世的時候康熙還未入葬,所以她也葬入地宮。如果皇后或嗣皇帝生母長壽,則要單獨建陵。比如孝東陵(康熙嫡母孝惠章皇后)、泰東陵(乾隆生母)都是單獨建陵。但她們都是帝陵的后陵,以帝陵的名字加所在方位為后陵的名字。

10

這個不同時期不一樣。

漢朝的時候,帝后合葬的形式是同一個陵園不同的墳墓;实哿曜背,皇后陵在帝陵的右后方,體制規(guī)模稍小。如果有兩位以上的皇后,另外一位得葬到別處。比如,漢高祖與呂后合葬,后來的薄太后就只能另葬了。

漢朝的諸侯王大多數也采用類似的葬制,但也有一種巖穴,也就是大石頭山上鑿出來的,王后兩個陵是并排的,規(guī)格上相差無幾。有的還在兩墓之間修一條通道,比如徐州龜山漢墓,那個通道很窄僅能通過一人,不容棺槨通行,所以仍然是兩穴。

唐宋以后帝后同葬是同穴葬。如果皇后先死,先葬入帝陵,皇帝死后再打開墓穴,把皇帝葬入;屎蠛笏赖脑捑鸵罱ɑ屎罅。有一個例外是武則天,她死于高宗之后,仍被葬入帝陵。

明朝的制度又有所不同,F在已經挖掘了明定陵,結合文獻可以把明朝的葬制完全搞清楚。明陵是一座墳墓,但卻有三個穴。中穴坐北朝南,墓道朝南開。左右兩穴一個坐西朝東,一個坐東朝西,墓道都朝北開。三穴之間有僅供一人通行的通道相連。

中穴就是皇帝墓葬,左右兩穴就是皇后墓葬。不管是先于皇帝而死的,還是后于皇帝而死的皇后都可以葬入,都是葬入偏穴。如果和皇帝一起下葬,也可以一起葬入中穴。

比如萬歷皇帝,他的皇后去世不久還沒下葬他就駕崩了,連同原已下葬多年移葬過來王恭妃,三人一起葬入中穴,所以定陵左右兩穴是空的。

清朝的皇陵以孝莊為界,之前的帝后都是同葬一穴,皇后逝于皇帝之后,也要打開帝陵葬入皇后。孝莊以后形成了一種新的制度,就是先死的皇后葬入帝陵但不關陵門不封土以待皇帝;实鬯篮笤偃ナ赖幕屎罅碓。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