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子就是男主人和小妾生的第一個兒子,也叫庶長子;嫡子就是男主人和正妻所生的所有兒子;嫡長子就是男主人和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舉例來說,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嫡子,但他不是嫡長子。嫡長子是太子李建成。所以李世民的繼位順序不如李建成,他要靠政變才能上位。

還比如大明懿文太子朱標(biāo),他是嫡長子。既是嫡子,也是長子,所以在明朝歷史上,朱標(biāo)的儲君地位最穩(wěn)固。跟朱標(biāo)一樣情況的還有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佑樘只有他一個兒子。他是長子、嫡子、嫡長子,三重身份一肩挑,儲君身份穩(wěn)如泰山。

再比如大清直郡王愛新覺羅胤禔,他是康熙長子(其實也不是長子,只不過前面的四個哥哥都夭折了,他是成年皇子的老大)。廢太子胤礽是嫡長子,也是唯一的嫡子,但胤礽不是長子。康熙帝其余的兒子,都不是嫡子。所以當(dāng)胤礽被廢后,儲君之爭就亂套了。大家都覺得有戲,于是便演變成了清朝著名的“九子奪嫡”。

又比如漢高祖劉邦的庶長子是劉肥,比劉邦的嫡長子劉盈出生的早。盡管劉邦非常喜歡劉肥這個兒子,然而嫡庶有別,劉邦再喜歡他,劉盈不死,劉肥也沒有資格繼位。

以上舉例,基本上就是長子、嫡子、嫡長子的大致情況。那么,長子、嫡子、嫡長子具體有什么區(qū)別呢?

籠統(tǒng)來說:嫡子都有繼承權(quán),不管是不是嫡長子。但是嫡次子以下的嫡子,繼承順位要低于嫡長子。庶出的兒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祀和承襲父祖的地位,也就是沒有繼承權(quán)。但也不絕對。若家族當(dāng)中沒有嫡子,或者嫡子都死了,庶子可以繼位。

說到這里,有一個很特殊的情況:中國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正妻只有一個。如果正妻去世了,男主人可以再娶正妻,或者把小妾扶正。這情況叫“平妻”。

這種“平妻”所生的兒子,也稱為嫡子,所以有時會產(chǎn)生“兩位或兩位以上的嫡長子”。在這種情況下,平妻所生的嫡長子,地位要低于原配嫡妻所生的嫡長子,并不能與原配所生的嫡長子完全對等。

另外,小妾在被扶正后,享受正妻待遇,生下的兒子也應(yīng)該被視為嫡子。但是小妾在沒有被扶正之前所生的兒子,依然要被視為庶出,不能“子憑母貴”。

比如說建文帝朱允炆,很多人說朱元璋立朱允炆是因為他是嫡長孫。其實并不是,朱允炆并不是朱標(biāo)的嫡子。因為史料上記載的很清楚:

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

其生母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11月被扶正為太子繼妃;

朱允炆出生的時候,他是庶出。即便其生母呂氏后來被扶正,他也一樣是庶出。即便他不是庶出,即便他算作是嫡子,他的繼承順位也要低于朱標(biāo)原配常氏所生的嫡次子朱允熥。這就是禮法。

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炆,與朱允炆是不是嫡長子沒關(guān)系。朱元璋考慮的更多的,還是外戚的問題。(朱允熥的母族太強(qiáng)大了,他的外公是常遇春,舅老爺是藍(lán)玉)



總的來說,嫡長子也是嫡子,所有嫡子的地位都高于庶子。嫡子中最長者為嫡長子,嫡長子享有優(yōu)先繼承爵位和財產(chǎn)的權(quán)利,是家族的下一任接班人。嫡長子與其他兒子(包括其他嫡子在內(nèi))的權(quán)力地位有著極大的差別,在幾乎所有方面都具有優(yōu)先權(quán)。

優(yōu)先權(quán)的表現(xiàn)形式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只有嫡長子及他的嫡長子(也就是嫡長孫)這一系子孫才能叫做家族的正宗,其他的兒子都只能要叫做小宗。包括其他的嫡子。

第二、如果嫡長子不在了,他的嫡長子,也就是嫡長孫的繼位順位也高于其他兒子。不論是嫡子還是庶子。

第三、如果正妻去世或離婚,續(xù)娶的正妻叫做繼室或填房。繼室生的兒子也叫嫡子,但是元配所生嫡子在繼承順位上要優(yōu)先于繼室所生嫡子

第四、如果妾侍生了兒子,然后被扶正成為正妻,又生了兒子,那么她成為正妻之后所生的兒子要優(yōu)先于她做妾侍的時候所生的兒子。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兒子的地位,按照他出生時母親的身份高低來決定

最佳貢獻(xiàn)者
2

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禮教等級森嚴(yán),嫡庶分界明顯。

正妻所生的長子與嫡長子是同一人,在此,有書君主要介紹庶出的長子與嫡子及嫡長子之間的區(qū)別。

首先,出身不同。

古代社會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雖都為服侍主子的女人,但地位懸殊,尤其是生下來的孩子,更是子憑母貴。

先看妻妾的區(qū)別:正妻,即明媒正娶的正牌老婆,通常是門當(dāng)戶對的女子,經(jīng)三媒六證,用八抬大轎抬進(jìn)門的。而妾即是有名分的小老婆。

嫡子是指家中的正妻生下來的孩子,如果是第一個孩子則為嫡長子,若不是家中的第一個孩子則為嫡子;

長子,顧名思義就是家里出生的第一個孩子,可能是正妻所生,也可能是妾室所生,在封建社會,注重長幼有序,長子在家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其次,地位不同。

嫡子是尊貴、正統(tǒng)的象征,自帶優(yōu)越感。

而嫡長子更是嫡系中的戰(zhàn)斗機(jī),在家中地位尊貴,電視劇《獨孤天下》中,由獨孤家三姐們的關(guān)系中就可見一斑,獨孤般若作為家中的嫡長女,年芳十五歲就掌管家中大小事物。

而作為庶出的獨孤曼陀,雖集才貌于一身,卻要處處低般若一等,庶出的身份還讓她心里很自卑。

最后,享有的繼承權(quán)不同。

古代社會在繼承家業(yè)方面,不管是王公爵位還是皇帝即位,都是遵從“立嫡立長”的傳統(tǒng),雖是同父異母的手足。

但在繼承家業(yè)時,嫡子繼承是眾望所歸,庶出的孩子繼承則是人生逆襲,嫡系的孩子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會繼承家中的絕大多數(shù)財產(chǎn)。

而庶出的孩子,只有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才能按長子、次子的順序進(jìn)行遞補。

在最近熱播的《延嬉攻略》中,乾隆皇帝弘歷在富察皇后生下第一孩子后,給嫡子取名永璉,并秘密將其立為儲君,以彌補自己庶出即位的遺憾。

連皇家都尚且如此,可見嫡子在封建社會中具有絕對的繼承權(quán)。

看完以上介紹,有書君不禁感嘆,還是生活在新社會好,高度文明的社會形態(tài),給我們每個人都創(chuàng)造了公平競爭的機(jī)會,只要你肯努力,就會擁有想要的人生。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么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guān)注有書君,私信回復(fù)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3

所謂嫡子、庶子,實際上是相對于生母的地位而言的。中國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正是因為妻妾地位上的不平等,才出現(xiàn)了兒子的嫡庶之別。



所謂嫡子指的是妻生之子,而庶子指的是妾或者外室(即沒有正式納進(jìn)門、沒有名分的妾)所生之子。所謂長子,指的是男性主人的第一個兒子,不論生母的地位。如果長子為妾或者外室所生,則被稱為庶長子。而妻生的第一子,無論行幾,都被稱為嫡長子。換句話說,所謂嫡長子、嫡次子、嫡幾子,僅僅是針對妻生之子而言的,是嫡子的排行,不論其在所有兒子中的齒序行幾。舉個例子,漢高祖劉邦的長子、齊悼惠王劉肥,因為其母曹氏的身份是漢高祖微時“外婦”。因此,雖然年長于漢惠帝劉盈,但他卻只是庶長子。而漢惠帝雖然行二,因為是漢高祖原配呂后所生,卻是嫡長子。再舉個例子,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行九,因為是唐太宗原配文德皇后長孫氏所生的第三個兒子,因此又是唐太宗的嫡三子,其宗法地位遠(yuǎn)在其他諸多庶出的兄長之上。



古代嫡子和庶子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在平常人家而言,老爺子去世之后,只有嫡子才有參與分家的資格,而庶子是沒有資格的。庶子充其量只能在老爺子活著時給予一定的財產(chǎn),另立門戶。或者由繼承老爺子地位的嫡子給予一定的財產(chǎn),另立門戶。在參與分家的嫡子中,同樣是存在一定差別的,以嫡長子最為優(yōu)先,通常情況下祖宅、祖產(chǎn)是要劃歸嫡長子名下的。如果是在貴族和帝王之家,還涉及到爵位和皇位的繼承問題,在嚴(yán)格遵循“嫡長子繼承制”的朝代,通常承襲爵位或者繼承皇位的,只能是嫡長子,即便是嫡次子也沒有資格。當(dāng)然,諸如清朝之類的朝代,并沒有嚴(yán)格遵循“嫡長子繼承制”。但是,爵位的承襲和皇位的繼承,通常情況下還是嫡子優(yōu)先的。例如清世宗的鐵桿十三弟怡賢親王胤祥,他的怡親王爵位承襲者弘曉和寧郡王爵位受封者弘皎,皆為胤祥嫡福晉兆佳氏所生,依然是嫡子優(yōu)先。但是,弘曉實際上齒序在弘皎之后,也就是說,怡親王爵位的承襲并沒有嚴(yán)格遵循“嫡長子繼承制”,而是齒序靠后的弘曉承襲了怡親王爵位。但是,無論怎么說,承襲者都是嫡子,而不是庶子。



除了嫡庶之間的差別,嫡子之間實際上也是存在差別的。這就涉及到嫡妻、繼妻和平妻的問題。所謂嫡妻,即通常所說的原配。嫡妻所生之子是最正宗的嫡子,其地位無人能夠挑戰(zhàn)。因此,中國古代嚴(yán)格遵循“嫡長子繼承制”的朝代,只要原配皇后有兒子,通常其中最年長者都會被冊立為皇太子,特例除外。



所謂繼妻,指的是嫡妻去世或者被休(帝王之家即廢后)之后,男性主人續(xù)娶之妻。其地位同樣是妻,待遇也與嫡妻基本相同。當(dāng)然,如果與原配嫡妻同時出現(xiàn),繼妻仍然要排在原配嫡妻之后,這種情況主要涉及祭祀、喪葬等問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繼室在原配靈前執(zhí)妾禮”,實際上并不完全準(zhǔn)確,但大致是這么個情況,而繼妻所生之子同樣是被視為嫡子的。繼妻通常是明媒正娶之門當(dāng)戶對之女,而帝王之家則存在不少側(cè)室扶正者。當(dāng)然,民間也存在這類情況,但相對較少,因為民間很多側(cè)室多為出身低微者、甚至不乏娼妓出身者,而帝王之家則不同,很多側(cè)室同樣出身官宦、貴族之家。如此一來,就會出現(xiàn)側(cè)室未扶正之前所生之子的地位問題。這種情況歷朝歷代處理不同,商周時期,側(cè)室扶正之前所生之子是被視為庶出的,這就是著名的帝辛(商紂王)之于胞兄微子啟、微仲衍的嫡庶之別。后世多數(shù)王朝是將繼妻扶正之前所生之子認(rèn)同為嫡子的,但是其宗法地位在原配所生嫡子之下。明太祖朱元璋則采取了最為粗暴的方式,將原配與繼妻所生之子一視同仁、只論齒序,而這正是明惠帝朱允炆跨越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標(biāo)嫡妻常氏所生之子朱允熥而繼承皇位的法理依據(jù)所在。



此外,民間還存在平妻之說。所謂平妻,就是通常所說的“兩頭大”。最初的平妻是指商人長期外出經(jīng)商時所娶的外室。清朝中期之后,逐漸演變?yōu)椤凹骒觥被橹频奶厥庑蝿荨P值苤杏幸环拷^嗣,其余一房兄弟之子兼祧兩房、甚至多房。這個兒子可以娶平妻,平妻所生之子名義上屬于不同的房頭之后,而平妻理論上也屬于妯娌關(guān)系。例如清廢帝溥儀,他的身份就是過繼給堂大爺清穆宗(同治)為嗣子,兼祧親大爺(名義上的堂大爺)清德宗(光緒)。如果是在民間,他這種情況是可以娶平妻的,平妻所生之子,一支為清穆宗之后,一支為清德宗之后。但是,溥儀生在帝王之家,皇位正統(tǒng)只有一個,因此不存在這樣的可能性。更何況,溥儀根本沒有子嗣。這里僅僅是以溥儀作為一個例子而已,切勿深究。



到了晚清、民國時期,平妻又演變出了另一種形式。即所納之妾因為出身或者其他原因,不愿委身為妾,因而作出變通,以平妻之名明媒正娶進(jìn)門,名義上為妻,實際上還是妾。梅蘭芳先生的二房夫人福芝芳女士就是這種地位,因為福女士是旗人出身,女方家長不同意其以妾的身份進(jìn)門,因此,梅先生最終采取了變通的方式,在爭得原配王明華女士同意之后,以平妻的形式將福女士娶進(jìn)了門。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說一件事情,那就是無論納妾還是娶平妻,理論上都是必須爭得原配夫人同意的。當(dāng)然,這僅僅是理論上。在古代的男權(quán)社會里,實際上,即便是原配嫡妻,相對于男性主人,也僅僅是從屬地位而已。再說回原話題,平妻所生之子的地位問題。平妻所生之子的地位理論上也屬于嫡子,兼祧婚制分屬兩房,不存在矛盾。晚清、民國時期變通的平妻所生之子理論上仍屬于嫡子,也同樣擁有繼承權(quán)。但是,地位要排在原配所生嫡子之后。當(dāng)然,最重要還是要看娶平妻的那個男人的態(tài)度了。

4

“三妻四妾”通常被用來形容古代男子的婚姻狀況,即妻妾眾多。但這并不是古代所有男子的福利,實際上這只是有權(quán)有勢男子的特權(quán),但也并非是三妻四妾,而是一夫一妻多妾,而更多的百姓只有一個妻子,即一夫一妻。

所謂一妻就是只有一位妻子是明媒正娶的,是男子的原配正妻,也就是嫡妻,其他的妾并不是明媒正娶,大部分時候就是直接抬進(jìn)家中,因為本質(zhì)上來說妾還是奴婢,只不過比正兒八經(jīng)的奴婢高級一些,不管多么受男主人的寵愛,還是不能改變妾是奴婢的這個事實,只能讓她享受到的權(quán)力多一點而已。

而正妻是被家族承認(rèn)了的,是掌管中饋之人,是家中的女主人,對妾室有生殺予奪的權(quán)力,地位自然是最尊貴的。在講求孝道和禮儀的古代,寵妾滅妻是非常不可取的,尤其是官宦世家,妻就是妻,妾就是妾,高貴和低賤的區(qū)分是相當(dāng)明顯的。而她們生下的孩子更是如此,雖然都是男主人的孩子,但因為生母的身份不同,因此一出生就是不一樣的。

正妻生下的兒子是嫡子,女兒是嫡女;妾室生下的兒子就是庶子,女兒就是庶女。嫡庶之別是很難跨越的一道坎。有了嫡庶,就有了長子、嫡子和嫡長子以及庶子的區(qū)分。

簡單來說,嫡子就是正妻所生,而庶子是妾室所生,長子就是男主人的第一個兒子,而嫡子就是正妻的第一個兒子。不管正妻生下的第一個兒子是男主人的第幾個兒子,都是嫡長子。嫡長子有家業(yè)甚至爵位的繼承權(quán),而皇室從西周開始到清朝之前實行的也是嫡長子繼承制,即嫡長子能夠長大并且沒有犯錯,就會成為太子,進(jìn)而成為下一任皇帝。不過帝王家爭奪皇位的斗爭時常發(fā)生,嫡長子從太子一路做到皇帝的并不是特別多。

而在皇室,只有皇后生下的兒子才是嫡子,其他的妃嬪,即便是貴妃的兒子也只能是庶子。如果正妻去世,男主人又娶了繼室,則繼室的兒子也是嫡子。妾室的兒子想從庶子變?yōu)榈兆,除非妾室能被扶正。雖然難度比較大,但并非沒有可能,妃嬪成為皇后的例子并不是沒有。

這里舉皇室的幾個例子來形象的說明長子、嫡子和嫡長子的區(qū)別:

隋文帝楊堅只有嫡子,獨孤迦羅生下的五個兒子都是嫡子,嫡長子就是楊勇,而楊廣只是嫡次子,按照嫡長子繼承制,楊勇最初就被立為太子,做了二十年的太子,最終還是被楊廣奪去了太子之位。與這個情況差不多的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倆。李淵有22個兒子,其中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是嫡子,其余的都是庶子,而李建成作為嫡長子在最初被立為太子,最終被嫡次子李世民搶得了先機(jī),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李建成,李世民順理成章做了太子接著做了皇帝。

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長孫皇后生下的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是嫡子,其他的十一個都是庶子,李承乾作為嫡長子一開始就被立為太子,但后期他和嫡次子李泰爭權(quán),最終兩敗俱傷,之后嫡三子李治被立為太子。李治比較仁弱,李世民和長孫無忌有一次提到要立李恪為太子,但也只是略微一提,并沒有付諸行動,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是庶子,這個身份已經(jīng)注定了他無緣于太子之位。

在上面這幾個例子中,楊勇、李建成、李承乾三人既是嫡長子又是長子。再來看看唐高宗李治的兒子們,李治有八個兒子,最初的王皇后一直沒有生育,因此李治的前四個兒子都是庶子,其中李忠是庶長子,也是長子。王皇后被廢之后,武則天成為李治的皇后,先后生下了四個兒子,這四個兒子(李弘、李賢、李顯和李旦)就是嫡子,其中李弘作為李治的第五個兒子是嫡長子。

一開始李治因為無嫡子,因此庶長子李忠被立為太子,武則天成為皇后后,原本只是庶子的李弘成為嫡長子,李忠被廢,李弘成為新的太子。

5

所謂的長子、嫡子和嫡長子是生他們的母親的地位決定了他們自己的地位,古代時興一夫多妻,有錢的人娶了許多老婆,正妻就是明媒正娶的,也即是原配(我們俗稱的大老婆),拿到現(xiàn)在來說就是領(lǐng)了結(jié)婚證的人,古時候有錢人多娶大戶人家的小姐來做正妻;納的妾、侍女、婢女等等就是小老婆,這些人地位較低,拿到現(xiàn)在來說就是小三。


正妻所生的兒子就叫嫡子,嫡子中的老大就是嫡長子,依次有嫡次子,嫡三子;

妾等所生的兒子叫庶子,庶子中的老大就是長子,即使長子比嫡長子年齡大,嫡長子仍然還叫嫡長子。


嫡子的身份要高于長子(庶子),住宅和爵位是由嫡長子世襲的,嫡子和庶子都不能繼承;庶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祀和承襲父祖的地位;

嫡長子所生的嫡長子叫嫡長孫,在家族繼承方面,嫡長子優(yōu)先于嫡長孫,嫡長孫優(yōu)先于嫡次子,嫡次子優(yōu)先于庶子。


如果正妻去世得早,后來再取的正妻叫繼室、填房、續(xù)弦,她生的兒子也叫嫡子,但原配所生的嫡子優(yōu)先于繼室所生的嫡子,上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優(yōu)先于下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

如果妾侍等人生了兒子,然后走了狗屎運被扶正成正妻,又生了兒子,那么她成為正妻所生的兒子要優(yōu)先于她做妻侍時所生的兒子,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兒子的地位起決于他出生時母親的身份地位,


其家產(chǎn)方面,在唐代以前,長子(庶子)和嫡子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嫡子分完之后剩下的才是庶子的,到以后家產(chǎn)就慢慢變成諸子均分了,唯有爵位與祖產(chǎn)是嫡長子的。

6

因為封建家族的權(quán)勢,地位,財產(chǎn),人脈等由第一繼承人繼承大半以上,因此,古代對第一繼承人的認(rèn)定十分嚴(yán)格。他們的繼承順序是:嫡長子,嫡子,庶長子,庶子等以此類推。



嫡子是正妻所生的兒子,他們的地位高于所有的姬妾等所生的庶子。如《紅樓夢》中,賈寶玉是王夫人所生,是嫡子,他在賈母等人眼中就是“心肝”“寶貝”,“鳳凰蛋”。

賈環(huán)是趙姨娘所生,是庶子,不但福利的主子們看他不起,就算芳官,麝月,鶯兒,金釧等丫頭也看不起他。賈政死后,頂多也就一所宅院,幾處莊田而已

長子是男主人的第一個兒子。而不論其生母是誰。長子又分嫡長子和庶長子。嫡長子的生母是嫡室正妻,如賈珠就是賈政的嫡長子。庶長子的生母是姬妾等。如果尤二姐能生下那個兒子,就是賈璉的庶長子。



過去有立嫡立長的說法,因此嫡長子的地位非常重要,為了保證正妻的權(quán)益,有規(guī)矩的家族,一般在正妻生下兒子之前,不允許妾,通房等人懷孕。但盡管如此,為了家族繁盛,庶長子也是頻頻出現(xiàn),甚至因為年齡的關(guān)系,智商與情商比較高,風(fēng)頭搶過了嫡子,出現(xiàn)許多的嫡庶之爭。



家族越大,利益越多,嫡庶之爭越厲害。特別是皇家,因為有“天下”這一塊世上最大的餅,宮妃之間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更是花樣百出。甚至影響到了朝堂,宮妃的家族。

7

一、長子

就是所有兒子中年齡最大者。

二、嫡子

妻的兒子就是嫡子。

妻者,嫡也。所以正妻的兒子才是嫡子。

因為正妻可能死亡及廢黜,所以繼妻的兒子也同樣是嫡子。

特殊情況下,扶正妻的兒子勉強(qiáng)算嫡子,但是地位低于正妻的兒子。

三、嫡長子

所有嫡子中年齡最大的。

因涉及扶正妻,所以可能出現(xiàn)扶正妻的兒子大于正妻的兒子,但地位依舊低于正妻之子。

因此通常情況是,在有嫡子的前提下,禁止扶正妻。男子只能繼娶正妻,顯然,繼妻之子不可能長于前妻之子。

涉及宗祧地位及爵位繼承時,嫡子排序是,原配之子優(yōu)先于繼妻之子,正妻之子優(yōu)先于扶正妻之子。

舉例,商紂王同母三兄弟,他是最小。其母在生育兩個哥哥時尚且是商王的妾。但生育商紂王時前已經(jīng)晉升王后。所以,商紂王以妻之嫡子的身份壓倒兩位同母哥哥的庶子身份,被正式冊封為太子。

再舉例。

漢代之前,士大夫講究一生只結(jié)婚一次。因為當(dāng)時正妻出嫁要陪嫁庶姐妹,庶侄女,庶堂姐妹,庶堂侄女等同宗女為媵。

霍光就是如此。正妻死后沒有繼娶,在媵女中選霍顯為續(xù)妻。估計霍顯非常有本事,給霍光生了兒子及后來的皇后霍成君。所以,霍顯的兒女全部成為了嫡出。

8

眾所周知古代的人家向來奉行的是“一妻多妾”,即一正妻多小妾。而自從有了妻子和小妾的區(qū)別后,他們所生的孩子也就有了不一樣的地位。正妻所生之子曰嫡子,第一個孩子曰嫡長子。除正妻外,其余諸妾生下的男主的第一個孩子就叫長子,也叫庶長子。



當(dāng)然現(xiàn)在很多人都誤認(rèn)為古時候?qū)嵤┑氖恰叭匏逆敝贫,但是實際上在古代的任何一個朝代都不承認(rèn)一個家庭有三位妻的存在,甚至如果有的話還會遭到嚴(yán)懲。

比如在秦朝被發(fā)現(xiàn)一個人有兩個妻的話,就會“夫有二妻則誅”。又比如在唐朝則會“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減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離之”。再比如在明清時期則會“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可以說現(xiàn)在人認(rèn)為的平妻也是妻,平妻之子也是嫡子這種情況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那么在解釋了相關(guān)的誤區(qū)后,長子、嫡子、嫡長子都有什么區(qū)別呢?他們之間在待遇上到底又有何差距呢?這里就有澳古君來為大家一一解答。我們都知道長子就是男主的第一兒子,但是這個長子并不是正妻所生。而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兒子,諸如嫡長子、嫡次子、嫡三子等。



那么這三者都有何區(qū)別呢?首先自西周開始奉行的都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王位、爵位、官位和財產(chǎn)必須有嫡長子來繼承,如果嫡長子去世則由嫡次子繼承(當(dāng)然前提是嫡長子沒有兒子,否則由嫡長孫繼承),以此類推,當(dāng)然如果當(dāng)時的正妻沒有兒子,或者說都去世了,那么就從當(dāng)時的妾室中挑選出地位最高的妾所生的兒子為繼承者。



在當(dāng)時如果這位長子的母親地位如果不高,那么他幾乎就沒有繼承任何爵位、官位和財產(chǎn)等的機(jī)會,當(dāng)然如果這位長子的運氣好到逆天,在他前面的諸嫡子、諸嫡孫和比他地位高的庶子都死了,那么他自然就能繼承所有的東西,不過這個機(jī)會微乎其微。



不過到了漢朝之后情況出現(xiàn)了些許的變化,此時漢朝規(guī)定除了爵位、官位等是必須要嫡長子繼承外,其余的財產(chǎn)等則采取“諸子均分”的方法,也就是說此時在財產(chǎn)的分配上嫡子、嫡長子和長子的地位是一樣的,他們都能獲得相應(yīng)的財產(chǎn)。

當(dāng)然在漢朝財產(chǎn)“諸子均分”并不是法定的繼承原則,這條繼承法律直到唐朝才被納入到相應(yīng)的法律當(dāng)中。當(dāng)時規(guī)定在沒有遺囑的情況下,只要是男主的兒子就能分到數(shù)量不等的財產(chǎn),當(dāng)然這不包括私生子。而在當(dāng)時如果出現(xiàn)絕戶的情況,男主的女兒還可以獲得男主全部的財產(chǎn)。



之后在元朝的時候,私生子開始有了繼承權(quán),份額為嫡子的四分之一,庶子的三分之一。而到了明朝則為嫡子的二分之一,同時如果男主沒有其他兒子則可財產(chǎn)完全的繼承。當(dāng)然在明清之時,在身份繼承和財產(chǎn)繼承上制度已經(jīng)趨于完整,此時在身份繼承上,基本采取嫡長子-嫡長孫-嫡諸子-嫡諸孫-庶長子-庶長孫-庶庶子-庶次孫(嫡諸子就是嫡次子、嫡三子....,嫡諸孫也如此)的繼承原則,而在財產(chǎn)繼承上則采取“諸子均分”制,只要是男主的兒子,不管是私生子,還是什么都擁有繼承權(quán)。



當(dāng)然不管如何從嫡長子的身份被確定那刻起,不出意外這個嫡長子日后就是大宗,而長子永遠(yuǎn)都只能是小宗。當(dāng)然也有特殊的情況出現(xiàn),在中國的皇族中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小宗靠造反坐上了大宗的位置,比如明朝的朱棣就靠造反奪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大宗位置。不過在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時候嫡長子的地位永遠(yuǎn)是最高的,其次是嫡長孫,然后說嫡子,再是嫡孫,再是長子。



說了這么多,我想大家應(yīng)該就知道長子、嫡子和嫡長子的區(qū)別了吧。首先這三者的母親的身份是有區(qū)別的,嫡子和嫡長子的母親是正妻,也就是家中除男主外,身份最高的,而長子的母親就只是妾,地位要比正妻低很多,而且身份也是不被認(rèn)可的。



之后在繼承權(quán)上,首先正常情況下嫡長子是王位、官位和爵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他的地位是法律規(guī)定的,是不容侵犯的。而其余的嫡子們只有在嫡長子去世后,然后嫡長孫又去世,才有繼承這些身份的資格,否則永遠(yuǎn)沒有繼承的權(quán)力。而對于長子來說,基本上他不太可能有繼承這些身份的資格,除非是運氣逆天,嫡子們和嫡孫們都去世了才有資格,而且還得保證他的母親地位還要高,只有這樣才有資格。



當(dāng)然在漢朝之后,在財產(chǎn)的分配上嫡子、嫡長子和長子都有相應(yīng)繼承的資格,只不過嫡長子分到的財產(chǎn)要比嫡子和長子多,而嫡子也要比長子多。不過不管怎么說,長子在繼承權(quán)上永遠(yuǎn)都是最吃虧的,他能得到的東西都要比嫡子和嫡長子少。反之嫡長子則是獲利最大的,他能得到的遠(yuǎn)遠(yuǎn)要比長子和嫡子的總和都要多。

9

長子,顧名思義,長,年齡最大,子,兒子,就是男主人的第一個兒子,稱為長子,不管是民間還是皇家,第一個兒子稱為長子。

嫡長子繼承制,漢朝做的最好,大多是傳位嫡子的。

但這里面又分嫡長子和庶長子,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主人可以同時有很多個女人,皇帝也一樣,可能小妾或者妃嬪先生了兒子,這屬于庶長子,而正妻或皇后不管時間先后,生的第一個孩子,就是嫡長子。

古代社庶子有財產(chǎn)權(quán),但分配權(quán)在嫡長子手里。

而正妻或皇后再生的第二個、第三個兒子,這屬于嫡子,“嫡”分為女和啇,在商朝的意思是被選中的女子,意為正妻,所以正妻或皇后生的第一個孩子是嫡長子,后面不管生多少個兒子,這屬于嫡子。

宋朝的嫡長子制,執(zhí)行的也不嚴(yán)格。

古代宗法制度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意思是家產(chǎn)或皇位由嫡長子繼承,實際上嫡長子繼承制歷朝歷代只是作為個依據(jù),是否按照制度執(zhí)行,看男主人的意思和當(dāng)時的情況,古代皇位真正由嫡長子繼承的,少之又少,漢元帝劉奭、明宣宗朱瞻基、道光皇帝等等。

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像金、元、清,并未執(zhí)行嫡長子繼承制。

有種情況要說明一下,有些男主人有幾任正妻的,皇帝有幾任皇后的,三種,原配、繼妻、晉妻,這三種正妻或皇后生的都是嫡子,但原配的是嫡長子,理論上享有宗祧優(yōu)先權(quán),繼妻的次之,晉妻的第三,再就是庶出的。

10

  • 長子:男人的第一個兒子。
  • 嫡子:男人正室所生的所有兒子。
  • 嫡長子:男人正室所生的長子。

在古代,一個男子是可以娶不止一個妻子的,這樣一來就很容易造成家庭之間的紛爭,比如男子死后家中財產(chǎn)的繼承問題。

為了盡可能減少家庭內(nèi)部斗爭,古人就想到了嫡長子繼承制的方法,這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出生之時就已經(jīng)決定了他的地位和身份。


  • 先來說下長子吧,長子就是男子擁有的第一個兒子。第一個孩子可以是嫡子也可以是庶子。古代男子娶的正妻,也叫做正房,由她們所生的長子便是嫡長子,這也就是說嫡長子需要滿足兩個條件,1必須是家中出生的第一個孩子,2必須由正妻所生。此外,凡是由正妻所生的男孩子都可被稱為嫡子。所以他們之間最明顯的就是身份上的不同。


  • 古代是有著嚴(yán)格的尊卑觀念的,在大家族里生活的人,一出生基本上就已經(jīng)決定了你今后的走向。嫡子有著嫡子的要肩負(fù)的使命,庶子也有著他應(yīng)該承擔(dān)的責(zé)任,他們從小的學(xué)習(xí)方向也是不同的。
  • 就拿古代的帝王之家來說吧,凡是被封為是太子的人,從小要學(xué)習(xí)的內(nèi)容就是關(guān)于如何更好的管理這個國家,而其他的皇子則是學(xué)習(xí)怎么樣去做一個賢臣。


  • 太子是被認(rèn)定將來繼承皇位的人,會和皇帝一起提前學(xué)習(xí)批閱奏章,會代表皇帝去祭祀祖先,當(dāng)然他也會享有其他皇子所沒有的特權(quán)。最近新播出的電視劇《鶴唳華亭》中,皇帝對太子和其他兒子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其實這也是對未來繼承人的一種鍛煉,因為帝王而言,太子是先臣子后兒子。所以說他們要面對的以及要學(xué)習(xí)的東西是不一樣的。長子可以是嫡子也可以是庶子,嫡長子和嫡子都是嫡子。

在古代,身份就象征著地位,嫡子和長子相比的話,還會是嫡子更勝一籌,因為嫡子不僅代表的是正房之子,還有的是他母親背后的勢力。

  • 一般來說身份尊貴的大戶人家的小姐都不會屈尊做妾,妾室其實是有低人一等的含義的,在家中要被主母所管制,在外交際時也只會和同樣做妾的人來往,因為正室對此是瞧不上的。不過如果庶子成為長子的話還是要好過其他庶子的,畢竟是父親的第一個孩子。嫡長子的話,可以說是集合了所有的優(yōu)點,既是嫡子又是長子,地位更是不同凡響?偟膩碚f它們的順序是:嫡長子>嫡子>長子。

  • 再者,在他們父親去世以后,會進(jìn)行財產(chǎn)的分割,這時候嫡子就占有了很大的優(yōu)勢,按照傳統(tǒng)來看,他們父親生前的爵位官職都是要就給嫡子進(jìn)行傳承的,如果這戶人家中有嫡長子的話會是由嫡長子繼承,如果沒有,就是由嫡子繼承,長子雖然是父親的第一個孩子但是庶子所以沒有繼承的資格,只不過在財產(chǎn)劃分的時候會有一定的優(yōu)勢。家中有多個嫡子的話,就由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嫡子繼承。

在這里我所說的嫡長子是廣義上的解釋,其實嫡長子也可以理解為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孩子。在古代,嫡庶之分的區(qū)別要大于長子,也就是說相比之下嫡子比庶長子更加尊貴。

  •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觀念對人們的影響已經(jīng)越來越淺了。嫡子,庶子,長子的區(qū)別已經(jīng)沒有那么明顯了,像清朝時期順治,雍正,乾隆,康熙等均不是嫡長子,也不是長子卻依然繼承了皇位。
  • 還有明朝時期的靖難之役的朱棣在登上皇位后改變自己生母是誰的事實。

這也就是說只要你有能力繼承家族財產(chǎn),就無關(guān)乎是嫡子還是庶子,前提是要有足夠的實力顛覆現(xiàn)狀。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