謚號 ,中國乃至傳統(tǒng)東亞地區(qū)的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后,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yǎng),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謚號。
謚號禮法起源于周朝的周公旦,
謚號通常用于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并分上(表揚類)、中(同情類)、下(批評類)謚三類,查“頂級”一詞意指事物中最高級者,故取上謚,茲分帝王、大臣二類敘述之。謚法規(guī)定,最差的謚號大概有以下幾個:武、襄、莊、丁、靈、殤、煬、隱、悼、刺、愍、哀、幽、厲、躁、抗。具體涵義如下:
剛強理直曰武,威強澼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勞曰襄;
兵甲亟作曰莊,澼圉克服曰莊,
勝敵志強曰莊,死于原野曰莊,
屢征殺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
自漢初至清末2100年間,只有9個皇帝得到惡謚,這九人中,被廢的皇帝有四人:曹魏的邵陵厲公曹芳、成漢幽公李期、前秦厲王符生、金海陵煬王完顏亮。亡國之君三人:前燕幽帝慕容暐、陳煬帝陳叔寶、隋煬帝楊廣。被刺殺的一人:后涼靈帝李纂。真正為臣僚子侄所加的惡謚只有漢靈帝劉宏一人。
但這只是秦朝以后的情況,在先秦時期惡謚還是很普遍的,先秦時期的惡謚主要有三個字:幽、厲、靈。
稍稍翻檢,就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這種謚號的天子和國君,比如周幽王、魯幽公、鄭幽公、晉幽公、楚幽王、趙幽繆王、周厲王、齊厲公、宋厲公、晉厲公、秦厲公、鄭厲公、陳厲公、周靈王、晉靈公、衛(wèi)靈公、鄭靈公、楚靈王、齊靈公、陳靈公等等。哦,對了,還有個趙武靈王,他雖然武功赫赫,但廢長立幼、卒致內(nèi)亂, 身死為天下笑,也沒逃脫一個“靈”字。
為什么先秦時惡謚多,而秦漢之后惡謚少呢?這大概和儒學的興起有關。先秦時儒學只是百家之一,尚未成為國家學說,因此在議謚時尚能實事求是。但在漢以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儒學是要求“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的,用劉知幾的話講,就是“雖事乖正直,而理合名教,諱之可也!币虼饲貪h以后皇帝的惡謚就少了。
當然,秦漢后,臣子和諸侯王的惡謚還是很多的。以西漢為例,有趙幽王、淮南厲王、廣陵厲王、齊厲王、燕靈王、燕剌王、長沙剌王等。這種謚號都是朝廷為臣子所謚,所以不存在“子議父、臣議君”的事情,一般也就放得開一些。
到明清時期,臣子和諸侯王的惡謚也變得極少。整個明朝初國初時的魯荒王之外,文武大臣和諸王再無惡謚,清朝最平穩(wěn),無一惡謚。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并不參照謚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
上謚,即表揚類的謚號,如:“文”,表示具有“經(jīng)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謚,即批評類的謚號,如:“煬”表示“好內(nèi)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nèi)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下謚”之“惡謚”: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fā)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東北)并死在那里,“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謚”。
中謚,多為同情類的謚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后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私謚”始于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起來。
中國古代有文字記載的帝王,包括地方小政權共有四百多人,(名將名臣那就多了去了,得寫一本書,這里就不贅言了),其中惡謚的僅有十幾人,中謚和惡評的占了半數(shù)。。。
最后插句話,名族英雄岳飛最終的謚號可不是“武穆”而是“忠武”,
一代巨奸秦檜的謚號不是“忠獻”,而是“繆丑、繆狠”。。。
帝王的謚號是在其死后才有的如“漢武帝、殷糾王”的稱謂在其生前也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
時下一些影視劇中臣子直呼其君王曰“文王、武帝”,甚至劇中人自稱“我北周、我南齊”、“我孝莊”等都是令人荒唐滑稽,貽笑大方滴[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