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為一人,一城。

夢破碎和開始的地方。

不過說起來怎么感覺基情滿滿呢?

雖然大部分人都知道諸葛亮自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但諸葛亮是瑯琊人。

而瑯琊又屬于徐州,就是這地方,是少年諸葛亮夢破碎的地方。

181年,諸葛亮出生;

193年,曹孟德屠城(徐州)。

在《三國志》和相關(guān)史料當中都有明確的記載。

再其后,戰(zhàn)亂不休,相關(guān)時間線如下:

諸葛珪身亡——曹嵩在徐州被殺——瑯琊戰(zhàn)亂——諸葛玄帶諸葛亮南下——諸葛玄死——諸葛亮躬耕于南陽。

試問:家鄉(xiāng)遭逢戰(zhàn)亂,鄉(xiāng)親父老被殺,被迫顛沛流離,如何對曹操有好感?

至于孫權(quán)那里,老大已經(jīng)過去了,老二再過去,不符合世家投資策略——“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而選擇劉備,蘇軾的《晁錯論》揭示了文人的價值觀: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劉備恰恰符合這一點(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

結(jié)合其他條件:

1、背景:宗親身份

2、名望:衣帶詔事件

3、班底:有小股部隊,有大將,缺少戰(zhàn)略布局人員(總參謀)。

最重要的是,劉備率幾千人毅然支援徐州,在年少的諸葛亮心中留下了希望的火種:

這個男人才是亂世的希望啊!

一人一城

一生一隊

任歲月流走,許一世芳華。

最佳貢獻者
2

諸葛孔明,自謂臥龍,自比管仲,樂毅。劉備未三顧茅廬前,還是荊州一個農(nóng)夫,名不見經(jīng)傳,而且是年齡青青,劉備是聽到徐庶舉薦才去拜訪諸葛出山的。徐庶幫劉備火燒新野,讓劉備感到了徐庶的才能,可是,徐庶舉薦諸葛孔明說,諸葛孔明才能勝我徐庶百倍,劉備相信徐庶的舉薦,也相信諸葛有那個真才實學(xué),也是抱著真稱的心求諸葛輔助自己。劉備當時沒有杰出的人才,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徐庶,還讓曹操挖走,劉備求賢若渴所以才會三顧茅廬,求諸葛出山輔助。諸葛孔明,認為劉備真心相請,認為劉備是漢皇血統(tǒng),又是一個體憐天下百姓的名主,恢復(fù)漢室也是諸葛的政治理想,所以諸葛愿意輔助劉備,實際也就是為了恢復(fù)漢室的政權(quán)。不管是隆中對,還是出師表,都反應(yīng)了諸葛的政治理念。那對曹操呢?其一,政治理念不同,在諸葛眼里,曹操就是篡漢的奸臣,道不同不相為謀。其二,諸葛孔明看不上曹操的人品,寧使我付天下人,不使天下人付我的曹操人生哲學(xué)讓諸葛卑棄。其三,曹操那里人才濟濟,戰(zhàn)將千員,沒有諸葛立身之地,就是到曹操那里,也只能是默默無聞,這也不是諸葛孔明要的理想之地。其四,曹操雖愛惜人才,也沒有聽到過諸葛的名聲,諸葛當時年少,又沒有歷練過,不會去找一個乳汗未幹的農(nóng)夫來輔助自己。東吳的孫權(quán)呢,諸葛孔明的哥哥已在東吳,何必去爭哥哥的飯碗呢?就不去輔助劉備,孔明也不會去東漢輔助孫權(quán)!

諸葛孔明只能輔助劉備,對于劉備的知遇之恩,只能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也是諸葛孔明的最好的理想的實現(xiàn)。

3

謝謝邀請。

常言道寧為雞頭,不做鳳尾。雪中送炭好過錦上添花。

諸葛亮,數(shù)千年開來一直都是智慧的化身,人臣的楷模,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在風雨飄搖的東漢末年,群雄并起,英才輩出,選擇很多時候都是大于努力的。

首先我們看一下,如果諸葛亮選擇了孫權(quán)或者曹操,會是怎樣?

諸葛亮的家族是瑯琊名門望族,祖輩都是做官的,父親做過郡丞,以如此身份去投靠曹魏或者孫權(quán),都能得到禮遇。但是是否能受到重用,這個就不一定了。前面排著的人太多,很難輪到他。這是有著經(jīng)天緯地之才的諸葛亮無法接受的。

那么最后為什么選擇了劉備呢?

其實原因也就是這幾方面。

第一,知遇之恩。

古人重氣節(jié),重禮遇。劉備三顧茅廬,用真誠感動了諸葛亮,看著劉皇叔給足了面子,諸葛亮也是投桃報李,選擇出山輔助,共創(chuàng)大業(yè)。

第二,劉備仁德。

劉皇叔是要恢復(fù)漢室江山的,仁德就是劉備的人設(shè),他禮賢下士,仁義之名遠播,是一位賢德的主公。而且劉備是漢朝皇族,對于忠于漢室的諸葛亮有些巨大的吸引力,特別加分。

第三,雪中送炭。

前面就說過了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要好,當時曹操身邊文臣武將云集,荀彧、賈詡,郭嘉,都是叱咤風云的名士,諸葛亮在當時無法與之相比,肯定排不上號。而孫權(quán)有周瑜、魯肅、張昭等人,諸葛亮過去投靠自然也無法受到絕對的重用。而劉備就不一樣了,求賢若渴,過去投靠就是雪中送炭。

第四,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諸葛亮是自負的,自比管仲樂毅,是想匡扶漢室,統(tǒng)一中原的。當然是難度越發(fā)越有挑戰(zhàn)性。曹操已經(jīng)一統(tǒng)北方,席卷天下大勢已成;東吳也歷經(jīng)三世,盤踞江東,基業(yè)穩(wěn)定。只有劉備此時英雄末路,屢戰(zhàn)屢敗,還未有立足之地,此時進場,可以施展平生所學(xué),豈不痛快。


以上這些可能就是諸葛亮最終選擇劉備的真實思考。劉備遇到諸葛亮就像自己所說的那樣如魚得水,兩人君臣相信,互相成就。劉備就是諸葛亮的最佳選擇。

感謝閱讀,我是肥星星,期待你的關(guān)注評論!

4

作為諸葛亮來說,輔佐哪位明主是要看投資回報率的!

諸葛亮是在赤壁之戰(zhàn)之前出山輔佐劉備的。那個時候曹操已經(jīng)平定黃河以北,勢力很大。好比一家公司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瓶頸期,前期做的很好平臺做的很大了,但是繼續(xù)發(fā)展的空間很小了。

而江東孫權(quán)這邊已歷經(jīng)孫堅,孫策兩代人的拼搏奮斗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并培養(yǎng)了許多人才。像張昭周瑜都是和孫策升堂拜母的,意思就是孫策視這兩人為異姓兄弟,并且可以在死后托孤的。

而劉備什么都沒有,除了空有一腔報國之志和關(guān)張趙云幾個人才。主要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劉備沒有地盤,需要有人為他規(guī)劃藍圖。

所以作為高級謀士而言諸葛亮只有選擇劉備是回報收益最高的。

曹操的事業(yè)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頂峰,手下人才濟濟,已經(jīng)有所謂的一百多位謀士,諸葛亮去了能做什么呢?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孫權(quán)方面是需要人才的,因為他的勢力比曹操的勢力小的多。但是諸葛亮去了最多只能排到張昭和周瑜的后面,而且在諸葛亮和張昭意見不一致的時候?qū)O權(quán)一定聽張昭的。諸葛亮的地位就相當尷尬了!

所以只有缺乏謀士的劉備會倚重諸葛亮。而且劉備的偉大事業(yè)剛剛起步非常需要一個高級謀士為其規(guī)劃事業(yè)藍圖。所以成就了歷史上的一對非常君臣,為后世所有讀書人津津樂道!

5

常言道:學(xué)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每個有學(xué)識有抱負的人,都希望學(xué)有所用,能將自已的才識本領(lǐng)有所施展,這就需要有人能賞識能重用,為他提供一展雄圖的平臺。諸葛亮在當時才聞天下,得到劉備重用。而諸葛亮是讀書人,是所謂的“士”。古人云:“士為知己者死”。劉備三顧茅廬,一片求賢若渴之心感動了諸葛亮。加上古人皆有所謂“正統(tǒng)”之心。劉備是漢室皇家之后,是所謂“正統(tǒng)”的漢室繼承者。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諸候”,為天下不恥。而孫權(quán)也不過是割據(jù)東吳的一方諸候,其地位也不能與劉備相提并論。

這就是諸葛亮只幫劉備不幫曹操和孫權(quán)的原因。

6

人各有志亮認玄德,無可厚非亮兄弟三人各保一主。

7

有緣千里來相會,明知東漢氣數(shù)已盡而為之?也是因緣和知已!如此高明能卜會算的武侯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平民百姓、人生真的三分天注定五分靠運氣二分靠打拼?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