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浙滬是大部分地區(qū)對于江蘇浙江和上海三地的統(tǒng)稱。但實際上,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三地對于簡稱的順序,還是有一些小心思的。上海在某些媒體和公開場合上,有時候會使用滬蘇浙的簡稱。浙江有的時候也會用浙蘇滬的簡稱。后兩者在其余地方很少使用,所以不少人對此了解不多。但實際上還是反映了很嚴重的地方本位主義。

江浙最早來自于元代的江浙行省,轄境范圍變動較大,但始終包含了現(xiàn)在的江蘇南部和浙江。明代的時候,設(shè)立浙江省,管轄范圍和現(xiàn)在大體相當,但并沒有設(shè)立江蘇省。以現(xiàn)在的江蘇和安徽管轄地域為主,設(shè)立直隸省。朱棣遷都北京以后,在北京設(shè)立了新的直隸省,因此又分別加南北以示區(qū)別。清軍入關(guān)以后,將南直隸省改為江南省。之后不久,江南省分拆為江蘇和安徽兩省。江蘇的地名來自于江寧和蘇州兩府的首字,安徽的地名來自于安慶和徽州兩府的首字。浙江省沿襲明代的設(shè)置。至此才出現(xiàn)了江蘇和浙江兩省并立的局面。江蘇雖然和安徽同出一脈,但是實力卻遠在安徽之上,浙江是當時少數(shù)能與江蘇相提并論的省份。故而有江浙兩省之稱。這個時候的江浙一詞和現(xiàn)在的含義大體相當。當時的上海,還只是松江府的一個縣城,地位并不高。使用江浙一詞來代稱兩省,而不使用蘇浙,主要是因為沿襲了元代的歷史習(xí)慣。那為什么一直是江蘇在前浙江在后?這實際上是因為江蘇的綜合實力始終勝過浙江。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上海開埠,逐步從一個小縣城發(fā)展成為了國際化大都市。在民國設(shè)立上海特別市以前,上海始終是江蘇的轄地。隨著上海的獨立,政治地位也自然上升,上海也因此得以和江浙兩省并稱。上海的簡稱滬,本意是一種捕魚的工具。因為上海歷史最短,所以自然也就放在江浙之后被稱為江浙滬。當然上海人也有小心思,有些場合要特意強調(diào)自己的地位,所以也就有了滬蘇浙的說法。之所以不叫滬江浙是因為發(fā)音不順口。滬浙蘇的說法雖然更罕見一些,倒也不是沒有。這往往發(fā)生在以上海和浙江為主的協(xié)商活動當中。

同樣的,浙江人有時候也有小心思。江浙倒過來就是浙江,容易混淆,所以浙江人有時候也用浙蘇滬的說法。

但是在江浙滬以外地區(qū),一般都使用江浙滬的說法,沒有第2種情況。這個稱呼,既沿襲了歷史,也代表了對實力的一種評價,從發(fā)音上講也比較順口,所以廣為流傳。其他的簡稱并不是沒有,而是比較少見。

最佳貢獻者
2

江蘇的省名稱是"江寧府+蘇州府",江寧就是"南京"舊稱,現(xiàn)在江蘇老大,自然要搶簡稱!

其實因為許多歷史原因,安徽、江蘇從明朝的南直隸……清朝的"江南省"拆分而成!而南直隸、"江南。⑹菑慕蠔|道、江南西道割了最富裕的地區(qū)拼湊而成的!

從地理上說,長江天塹自然分出地域區(qū)別!皖南、江西+蘇南、浙江,很長時間就是代表江南,由于政治經(jīng)濟地位上升、怕形成藩鎮(zhèn),被割成: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后來分三份:江南西路(江西)、浙江東路、浙江西路……還是尾大不掉,再拆浙江東道……蘇南割走、并閩打壓浙江改成閩浙道……整一個歷史就是拆拆合合N次!但永遠繞不開長江的"江"!

其實最早是:蘇杭寧,后期南京當首都、上海變經(jīng)濟中心越來越重要……把蘇州扔了!

改成:江(江寧……南京舊稱)、浙、滬!

3

老張來說說自己的見解,以下為原創(chuàng)回答,請勿抄襲。

江浙滬為什么不稱蘇浙滬呢,這有歷史原因的,源于古代對江南一代的稱呼。



江浙滬這三地名稱中,最老資格的應(yīng)該是浙江,也就是古吳越地區(qū)。我們在看電視時經(jīng)常會聽到江浙地區(qū)這種說法,其實這就是最早版本的江浙滬,古代有句話“江浙熟,天下足”。江浙地區(qū)自古是國家的糧倉加錢袋子,知道今天依然是國家的錢袋子,前幾天看到一份各地稅收情況,排在前面的上繳國庫納稅大戶,江浙城市占了多數(shù)。

當然,那時候說的江浙其實不僅已經(jīng)包括了今天的江浙滬地區(qū),還有安徽這個皖。不過,那時候的上海還只是個小漁村,一直要到清朝末年開埠通商后才發(fā)展起來,獨立成了一個簡稱滬或者申的國際大都市。



這里說的江,不是江蘇省的簡稱,而是指江南省。關(guān)于江南省,很多知道點滿清歷史的人都聽說過,原本今天的安徽江蘇是一家,叫江南省,是清朝早期最有實力的一個省。不僅經(jīng)濟上一個省扛起了國庫30%的收入,江南還人才濟濟,很多出色的官員都來自江南省。

人怕出名豬怕壯,江南省太肥太強滿清皇帝睡不好覺。加上當年滿清入關(guān)時江南省是抵抗最激烈的地方,著名的揚州十日就在這里,嘉定三屠就在隔壁。有人有錢的江南省要是哪天不爽了鬧個事,還真不好辦。



想來想去,康熙決定拆分江南省,這才有了今天的江蘇省和安徽省。江蘇省作為長子繼承了原江南省的大部分衣缽,加上江蘇也還有個江字。這往后江浙就專指江蘇和浙江了。

不過請注意,這時候的滬還是包含在江里面的,那時不叫上海叫松江府,是江南省下轄的一個面積不大的州府。



后來建國后改革開放時國家提出了長三角發(fā)展戰(zhàn)略,長三角也就是古代的江浙地區(qū),但這時唱主角的已經(jīng)是后起之秀上海,所以加了一個滬,變成了江浙滬。

4

雖然江蘇省的簡稱是蘇,但是目前提起江浙滬,所有人都知道江是指江蘇。之所以稱之為江浙滬,而不是蘇浙滬,主要是歷史原因形成的。

江蘇省歷史上屬于江南省

江蘇歷史上一直是屬于江南省,包括當前的安徽省也都是江南省的區(qū)域,后來江南省一分為二,江蘇省分得了江南東道大部分優(yōu)勢地區(qū),才組成了現(xiàn)在的江蘇省。江南省在我國歷史上絕對占有濃厚的一筆。

比如當年,乾隆三下江南,這里的江南就是指的江蘇省以及安徽區(qū)域,而當前江蘇一定程度上更能代表江南省,所以當前還普遍稱之為江浙滬,這里的江指的是江南省。

江蘇省會南京古稱江寧

另外江蘇省當年從江南省分出來之后,名字取自省內(nèi)兩個城市的名字體簡稱組成,一個是南京,一個是蘇州,南京在歷史上一直是江寧府的存在,所以便稱之為江蘇。

以前在江南省建制之時,江寧府便是首府,地位十分出眾,即便江蘇省劃分出來以后,南京還是作為江蘇省的省會兒存在,省會城市一定程度上也能代表江蘇省,所以稱之為江浙滬,這里的江也可以指江寧府。

江蘇浙江的命名都與河流有關(guān)

最后還有一點,江浙滬當中的浙江指的是浙江省當前的錢塘江,錢塘江古時候的名字便是浙水,而江蘇省境內(nèi)有長江水道穿境而過。長江代表江,浙江代表浙,兩大河流共同組成江浙。

而上海基本上處在長江和錢塘江的中間區(qū)域,所以再加上上海共同組成江浙滬,這里的江也可以看作是長江。綜上所述,江浙已經(jīng)傳承很久。

歡迎關(guān)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5

其實江蘇的簡稱以“蘇或江”單獨代表都可以,只不過在與上海、浙江的組合簡稱中常以“江”字代表江蘇我想應(yīng)該是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表述上的“朗朗上口”,二是避中國人意識形態(tài)上的“忌諱”,因為“蘇”的諧音是“輸”,似乎不盡人意,就如當年的鎮(zhèn)江至揚州的長江大橋取名一樣,若取名“鎮(zhèn)揚大橋”實在令人尤其是揚州人深感“不爽”,而若是取名“揚鎮(zhèn)大橋”則又顯得不夠大氣,所以后來確定了“潤揚大橋”的名字,“潤”是鎮(zhèn)江的代稱,必竟中國人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習(xí)俗,能避諱的則避之,以上僅是個人的理解,或許有不到之處恭請各位朋友批評斧正。

6

其實叫“蘇浙滬”也是沒問題的,只是“江浙滬”這個說法已經(jīng)深入人心,成為大家習(xí)慣的稱謂而已。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簡稱,有時候為了方便,在涉及兩三個省份組合起來時的叫法,我們會用它們的簡稱連在一起來代替,比如廣東廣西就叫“粵桂”、云南貴州就叫“云貴”、四川重慶叫“川渝”等。

那為什么江蘇、浙江、上海連在一起我們更多的稱為“江浙滬”而不是“蘇浙滬”?其實這主要是歷史原因形成的!敖恪钡慕蟹ㄔ缭谠鸵呀(jīng)出現(xiàn),因為在元朝時期就劃分有江浙行省,而在清朝前期,這一帶被劃分為江南省和浙江省兩個省份,此時所說“江浙”的江指的是江南省,后來江南省被劃分為江蘇和安徽兩省,由于江蘇省的發(fā)展比安徽省好,影響力更大,而且又有個“江”字,因此某種程度上江蘇更能代表江南省,因此如今我們所說的“江浙”的江基本上指的就是江蘇。



近代以來,上海迅速崛起,成為中國第一大城市,名聲鵲起,上海簡稱“滬”,而且是從江蘇浙江劃分出去的,因此就有“江浙滬”一說。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地區(qū)經(jīng)濟崛起,成為國家實力最強的經(jīng)濟中心,而它的核心范圍就是蘇南、浙北和上海,剛好就是江浙滬一帶,因此這一稱呼影響力更加的廣泛了,某種程度上江浙滬也可以代表“長三角”。

7

江蘇正式簡稱是蘇,無論是車牌蘇,還是單獨和各兄弟省周邊省市包括上海都是用蘇,唯獨和浙江合稱時才用江或蘇包括連上上海時。不過好像有蘇南人有意見分歧,說蘇浙同鄉(xiāng)會和蘇浙滬同鄉(xiāng)會不包括蘇北乃至南京鎮(zhèn)江,因為江蘇同鄉(xiāng)會的確蘇錫常缺席。到底蘇還是江更能代表江蘇,從歷史文化地理習(xí)俗語言來看,江蘇是割裂的組合,從一個“蘇”字看還是“江”字看,本身系南京蘇州的合稱,近代的經(jīng)濟文化權(quán)重在江南,某種程度上解釋權(quán)歸于南京至蘇州一帶。從地塊人口甚至主體角度考慮,江蘇最大面積在江北淮南,也就是說淮語的江淮民系,似乎簡稱淮更合理(與安徽淮西有重疊也不對),只不過近代衰落,導(dǎo)致失去了某種話語權(quán)。而相對更北的中原官話區(qū)徐宿更處于被支配地位,只能做個安靜的男子漢!不過徐州既是包郵區(qū)也是供暖區(qū),想想的確不錯,管你姓“江”姓“蘇”還是“淮”,反正大漢是徐州人劉邦創(chuàng)立的……

8

我來非常簡潔地回答一下:

江蘇本來是兩個地區(qū),江寧府和蘇州府。合起來后就叫江蘇。蘇南一帶,也就是舊時的蘇州府,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在取省的簡稱時,江,是一個通用詞,譬如山、河一樣,不適合做一省簡稱。所以簡稱蘇。

但江寧(南京)畢竟是省會區(qū)域,江浙滬顯然更合適。


9

江蘇簡稱蘇,但為什么都說江浙滬?不說蘇浙滬?

其實,沒有多大明顯內(nèi)涵,就是叫習(xí)慣了。叫習(xí)慣的主要原因,就是江蘇與浙江之間。因為,江蘇與浙江,經(jīng)常被叫做江浙,而不叫蘇浙。叫蘇浙,可能就“輸”給浙江了。這對于一直居于全國經(jīng)濟前兩位的江蘇來說,感覺不大愿意吧。同時,江蘇以江南為最富,叫江也更合適一點。如果放在江浙滬三家在一起,叫蘇浙滬,讀起來也有點別扭。

如果江蘇、浙江與安徽在一起,就經(jīng)常聽到的是蘇浙皖,而不是江浙皖了,這是否感到很奇怪。

對江蘇來說,只有在與浙江、上海兩地放在一起叫時,叫做江浙滬,與其他所有地方放在一起,都叫蘇什么什么的,從不叫江。所以,真的沒有太多內(nèi)在內(nèi)在含義。真的要有的話,也是被人為挖掘的,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10

本人樂意回答。

不錯,江蘇簡稱蘇,但為什么稱江浙滬,不說蘇浙滬。

首先從地理概貌言之,長江位于江蘇境內(nèi),浙江省沒有江段之說,上海在長江口上,長江流入東海,換言之末梢尾上。

從歷史演變?nèi)宋男姓?guī)劃上來講,上海原本屬于江蘇管轄,包括浙江嵊泗等海島區(qū)域。因此說江蘇省整個東海區(qū)域都屬江蘇,地地道道的因江而生有江而名,靠江而興之典說。

從地區(qū)產(chǎn)值來析江蘇獨占鰲頭,首屈一指,科技教育文衛(wèi)體等各業(yè)發(fā)達先進率先。經(jīng)濟強省,科技強省,人口大省,交通發(fā)達,人民富裕等量極之說。

所以江浙滬與蘇浙滬開頭不言而喻也鑿之在理言之有順。

個人之見歡迎留評!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