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中的精銳部隊,有曹操的青州騎,還有西涼軍。青州騎,是在公元一九二年,曹操帶兵鎮(zhèn)壓黃巾軍起義,收得了三十多萬降兵之后,從中挑選出戰(zhàn)斗力強大的精銳組成的一支軍隊。

而西涼軍,是漢末三國時期,對涼州軍的稱呼。西涼軍分為兩支,其中一支就是無惡不作、殘暴嗜血的董卓率領的。在董卓被自己認的干兒子呂布殺死之后,這支軍隊就由李傕帶領了。而第二支就是馬騰、韓遂的部隊,馬騰死后,就由他的兒子馬超率領。

西涼軍的戰(zhàn)斗力可謂是十分強悍,涼州地處漢、羌邊界,民風剽悍,剽悍之余還不怕死。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馬超能把曹操殺得割須棄袍,抱頭鼠竄,靠的可不僅僅是馬超的勇武過人,更是西涼軍威猛的戰(zhàn)斗力。

然而《三國演義》中,有一支部隊卻是十分的神秘,全書中就出現(xiàn)過兩次,它就是關羽手下的五百校刀手。

五百校刀手的首次出現(xiàn)于《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 云長領了將令,引關平、周倉并五百校刀手,投華容道埋伏去了。而就是這五百校刀手,在華容道一字排開,就把曹軍嚇得屁滾尿流:“言未畢,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云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最后還是曹操和關羽敘舊套近乎,說《春秋》大義,苦苦求情,重情重義而又心軟的關羽看才頂著被殺頭的風險把曹操給放了。

校刀手的第二次出現(xiàn),是在關羽攻取長沙的時候,關羽對這支部隊的戰(zhàn)斗力十分自信:“軍師何故長別人銳氣,滅自己威風?量一老卒,何足道哉!關某不須用三千軍,只消本部下五百名校刀手,決定斬黃忠、韓玄之首,獻來麾下!钡S忠和關羽足足大戰(zhàn)了一百回合,關羽用拖刀計才勝了黃忠,最后還被百步穿楊的黃忠射了一箭在帽纓上。長沙的攻取,功勞都在魏延的反水投靠,關羽才得以迅速的取下長沙。

五百校刀手僅僅出場兩次,除此以外,全書中再也沒有這支部隊的影子。但這支部隊卻一次都沒有出手,讓人完全不知道他們的戰(zhàn)斗力水準。有幾個點也十分讓人疑惑,首先是這支部隊到底是一支什么性質(zhì)的部隊?“五百校刀手”,究竟什么是“校刀手”?關羽是如何訓練出這支部隊的?

五百校刀手是什么樣性質(zhì)的部隊?

種種跡象表明,這支部隊,應當算是關羽的私人部隊,也可以稱之為“私兵”!度龂萘x》的作者羅貫中本人生活的明代后期,就是私兵大行其道的時期。主要是因為明朝的正規(guī)軍戰(zhàn)斗力羸弱,許多人便訓練自己的私人武裝,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就是典型的私兵。

而在東漢時期,豪強地主的勢力膨脹,兼并了大量的地產(chǎn),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chǎn),自然要招募私人武裝。在和平時期,這種武裝受到政府的限制,否則隨隨便便就能形成地方割據(jù)。而在黃巾軍起義之后,各地方諸侯就以自己的私兵為基礎割據(jù)一方,爭霸天下。曹操、袁紹、孫堅等人正是以自己的私兵為骨干,或?qū)⒆约褐笓]的政府軍也變?yōu)樽约旱乃奖,作為組織軍隊的基礎。

私兵在歷史上廣泛存在,譬如岳家軍、戚家軍、近代李鴻章的淮軍、曾國藩的湘軍、都是私兵。

私兵一個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對組建他的主帥絕對忠誠,除此之外,各種規(guī)章和訓練制度都由主帥自己制定,往往戰(zhàn)斗力較強。關羽的五百校刀手,自然也是關羽的“得意門生”。

什么是“校刀手”?

將“校刀手”直接理解為拿刀的衛(wèi)士?這樣未免太過武斷。實際上校刀手的“!保瑧斒且粋通假字,不讀作xiào,而讀作jiào,理解為較量、比較都可以。從字面意思上我們不難看出,校刀手,自然是經(jīng)過層層選拔出來的一支戰(zhàn)斗力遠強于普通軍隊的精銳。

那校刀手拿的是什么刀?三國時期,刀在軍隊中的使用十分廣泛,已經(jīng)取代了劍的地位,甚至在傳統(tǒng)的刀劍之鄉(xiāng)吳越等地,刀也取代了劍。如凌統(tǒng)在宴會上面對自己的殺父仇人甘寧,就想趁著舞刀的機會殺死甘寧,而不是舞劍。軍隊中普遍使用的武器是環(huán)首刀,且當時的鍛造工藝也發(fā)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環(huán)首刀加盾牌,應當是五百校刀手的標配。

關羽如何訓練出這樣一支部隊?

關羽首先應當訓練的,是這支部隊的膽氣。也就是通過教育,使這支部隊有極強核心凝聚力、紀律嚴明,最重要的是絕對忠誠于自己。在這一點上,關羽靠自己的忠義形象言傳身教,自然是最好的辦法。其次是隊列,短小精悍的五百校刀手,自然得是整齊劃一,在面對敵人的時候能迅速的一字排開,旗幟鮮明,而不是“八”字排開,成為人的笑柄。最后,對這支近乎于自己親信的部隊,關羽也少不了親授武藝,這樣這支部隊的戰(zhàn)斗力自然能遠勝于普通武裝。

那關羽是何時發(fā)展起來這么一支部隊的?其實在《三國演義》中也有線索可尋覓。起初關羽在跟隨劉備的時候,可以說是十分艱苦,用“慘”,來形容也不過分,被人打得到處跑,基本是剛坐穩(wěn)就得走,最后還累得關二爺“千里走單騎”。這段時期,自然不可能組建什么“五百校刀手”。

而“五百”這個數(shù)字的首次出現(xiàn),是在劉備聽從諸葛亮的建議離開新野之后,“修書令云長同孫乾領五百軍往江夏求救!,雖沒有明說這五百人就是關羽引以為傲的校刀手,但極有可能就是其雛形。

以上,我們基本弄清了“五百校刀手”的性質(zhì),還有兩個疑問:1.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為何沒有一點這支部隊的影子,只有殘兵敗將?2.羅貫中為何描繪這樣一支部隊?

對于第一點,我們無法獲悉明確的答案,只能供大家猜測,也許是關羽注定要被安排赴死吧。

至于第二點,其實道理很簡單,不妨把這支部隊看作是關羽的儀仗隊。其兩次出場都是為了撐一撐關二爺?shù)耐L,實質(zhì)上就是羅貫中為了刻畫關羽高大形象的特意安排。

文:江暮云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 《中國古代兵制》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chuàng)作,配圖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最佳貢獻者
2

剛好看了 萬歷豐臣 的原創(chuàng)文章,覺得分析的很對,來回答一下

所謂的五百校刀手實際上只是關羽的親衛(wèi)隊,并沒有其他特別的性質(zhì)。古時候,乃至現(xiàn)在的很多國家,君主為了防止部下將領擁兵自重,尾大不掉,就設置了一種制度:調(diào)兵權和統(tǒng)兵權的分離。在平時,所有的軍隊只有君主才擁有支配權,君主的將領對軍隊沒有統(tǒng)帥和指揮的權力。遇到戰(zhàn)事,君主才將軍隊派遣給將領指揮,同時發(fā)給印信(比如虎符),這時候?qū)㈩I才有統(tǒng)兵權。到戰(zhàn)事結(jié)束,統(tǒng)兵的將領又要將印信繳給君主,軍隊則重歸君主支配。

調(diào)兵權和統(tǒng)兵權的分離,就是使將領不能長時間地掌握部隊,從而防止了擁兵自重的可能。劉備集團在駐扎荊州后,可能也實行了這種制度。平時調(diào)動軍隊的權力都在劉備和諸葛亮的手中,關羽、張飛和趙云等將領平時都不直接掌握軍隊。如果要出征,劉備和諸葛亮才將軍隊的臨時指揮權交給他們。戰(zhàn)事結(jié)束,軍隊又回歸劉備手中。

而關羽的五百校刀手就是和劉備的正規(guī)軍相對的,屬于關羽自己的親衛(wèi)軍。這些親衛(wèi)軍無論在平常還是戰(zhàn)時,都不歸君主支配,他們負責關羽日常的警衛(wèi)、儀仗和其他一些任務。親衛(wèi)軍有三個特點,一是戰(zhàn)斗力肯定要比一般軍隊強,這樣才能勝任將領的保衛(wèi)任務;二是對將領要絕對忠心;三是數(shù)量肯定不能多,多的話又會造成將領的傭兵自重。所以關羽的這支親衛(wèi)軍也就500人,而關平和周倉就是這支親衛(wèi)軍的指揮(警衛(wèi)營正副營長)。

3

我們熟悉的精銳部隊有曹操的青州騎,而“五百校刀手”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比較神秘的一支部隊了,全書中就出現(xiàn)過兩次,第一次是關羽在華容道阻擊曹軍時出現(xiàn)過,第二次是在關羽攻打長沙的時候出現(xiàn)的,除此之外,我們就再也沒有找到這支部隊的蹤跡了,那么這支部隊究竟是什么樣的隊伍呢?

校刀手,乍一看的意思就是拿刀的衛(wèi)士,但實際上,“校刀手”的“!辈蛔xxiào,而應當讀作jiào,應該是個通假字,通“較”,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比較的意思。從這個詞的意思我們就能看出,“校刀手”,應該就是經(jīng)過層層選拔出來的一支精銳部隊。

這支部隊,就是關羽訓練出來的一支特種兵,作戰(zhàn)能力可以說很強,關羽對這支隊伍的戰(zhàn)斗力也是十分自信。在關羽華容道阻截曹操的時候,五百名校刀手一字排開,就把潰不成軍的曹軍嚇得屁滾尿流;關羽甚至認為單靠這五百人就可以攻城,在關羽攻打長沙的時候,就和諸葛亮夸?冢骸只需與某五百校刀手,便可取下長沙!至于關羽如何訓練出來這么一支戰(zhàn)斗力強的部隊,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而最讓人疑惑不解的是,自從打長沙之后,這五百名校刀手就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到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身邊就只有三百余名殘兵敗將,絲毫不見這支精銳的影子!靶5妒帧钡褂悬c儀仗隊的意思,完全就是撐了撐關羽出場的威風,沒有發(fā)揮出彩的戰(zhàn)斗力。至于這支部隊到底去哪里了,我們便不得而知了。

4

校刀手以字面意思來理解的話就是:以較量為主的持刀士卒,可以理解為:擅長格斗,并以刀為武器的一批士卒,這里的刀應該就是東漢聞名的環(huán)首刀,這是一種近身肉搏的短刀,刀長一般在1米~1.2米左右,到了三國時期,基本上人手一把環(huán)首刀。

三國時期的士兵雖然配備了環(huán)首刀,但每個的士兵的武器不僅僅只有一把環(huán)首刀,因為環(huán)首刀是近戰(zhàn)兵器,因此士兵除了環(huán)首刀之外,還有長兵器,比如長戟和長矛,再來看關羽手下的五百校刀手,似乎除了環(huán)首刀之外,沒有記載過他們使用長兵器。

環(huán)首刀

三國演義中,關羽出身低微,與劉備、張飛一起結(jié)拜為異姓兄弟,關羽和張飛早年跟隨劉備打天下,因為劉備沒有曹操那樣的家族勢力,也沒有孫權那樣的現(xiàn)有繼承勢力,劉備的一切都靠自己打出來的,所以跟隨劉備的關羽在早年也是顛沛流離,到處投靠。

直到關羽追隨劉備南下投靠荊州牧劉表之后,劉備才在荊州安穩(wěn)地度過了一段時間,當時的劉備為劉表鎮(zhèn)守新野,劉表為劉備提供糧食、士兵、后勤補給,雖然劉備受到劉表的猜忌,但是好歹這個時候的劉備是穩(wěn)定發(fā)展,不僅在當?shù)貭幦∶裥,還不斷招兵買馬,因此關羽的五百校刀手,最有可能是在新野招募的。

校刀手

劉備駐守新野期間,曹軍還不斷來騷擾劉備,諸葛亮也曾在新野放了一把火,把曹軍燒得大敗而逃,同時在新野保衛(wèi)戰(zhàn)中,關羽也帶領一支軍隊參與了戰(zhàn)爭,但是這個時候關羽并沒有正式把手下五百人稱為校刀手這樣的部隊。

之后,關羽隨劉備在荊州待了幾年,這幾年時間可能就是關羽手下校刀手成型的時期,因為這五百人只有近戰(zhàn)兵器的校刀手,很有可能是關羽精心訓練的一支特種作戰(zhàn)部隊,被關羽視為心腹,因為關羽后來很多重要戰(zhàn)役寧愿不帶大部分參戰(zhàn),也要帶著這五百校刀手參戰(zhàn),要知道帶一支近身作戰(zhàn)部隊參與戰(zhàn)爭,其本身是有一定風險的,如果是和敵人野戰(zhàn),或者是騎兵對戰(zhàn),五百校刀手可能是無法抵擋的,因為一寸短,一寸險。

關羽

關羽第一次帶著五百校刀手上戰(zhàn)場是在赤壁之戰(zhàn)后在華容道伏擊曹操,當時曹操的百萬大軍在赤壁之戰(zhàn)被一把大火燒了大半,只有少數(shù)人護衛(wèi)曹操向荊州方向逃走,曹操逃到華容道時,手下只有300多騎兵了,并且一半是傷兵,至于兵器和裝備基本上都丟得差不多了,換句話說,曹操手下已經(jīng)是一支沒有戰(zhàn)斗力的軍隊,更沒有遠程攻擊武器的軍隊,也就只能近身肉搏了。

當時關羽的五百校刀手已經(jīng)包圍了曹操及手下僅剩的三百多騎兵,五百校刀手原本就是特種作戰(zhàn)部隊,再加上以逸待勞,而曹操手下全部是潰兵,不僅沒有信心,而且沒有力氣與裝備,真打起來,基本上是一邊倒的屠殺了。

所以,曹操聽從了程昱的建議,主動向關羽示弱,關羽向來吃軟不吃硬,曹操作為一方雄主居然都跟關羽示弱了,還把以前曹操對關羽的恩情說出來,讓關羽不忍心下手,從而放了曹操,因此華容道一戰(zhàn),其實五百校刀手并沒有參戰(zhàn),也不知道實際戰(zhàn)斗力如何,況且面對的是曹操的潰兵,就算能打贏,也是勝之不武了。

關羽及五百校刀手

最能體現(xiàn)五百校刀手戰(zhàn)斗力的戰(zhàn)役就是長沙之戰(zhàn),這一次諸葛亮排兵布陣時,原本想給關羽三千兵馬,并提醒關羽要注意老將黃忠,但是關羽不屑一顧地說道:不需要三千兵,只需要本部手下五百校刀手就行,于是關羽就帶著五百校刀手攻打長沙。

要知道五百校刀手是近戰(zhàn)士兵,根本不能攻城,如果對方不出城迎戰(zhàn)的話,關羽根本沒有辦法,但也另一個側(cè)面說明了五百校刀手是久經(jīng)考驗的精銳士兵,關羽戰(zhàn)長沙時,韓玄手下的校尉楊齡率領一千士兵與關羽對戰(zhàn),這擺明了兵力對比是2:1,對方的軍隊人數(shù)是關羽的兩倍,但是關羽絲毫不懼,而五百校刀手當然也不害怕。

當關羽在前線單挑時,五百校刀手就結(jié)陣一字排開,所有士兵手握環(huán)手刀,列陣戒備,隨時應對敵情,雖然關羽攻打長沙一波三折,遇到了黃忠這樣的猛將,但三國演義最終的結(jié)果還是關羽拿下了長沙,這其中自然有關羽的五百校刀手。

從這之后,三國演義中就沒有記載五百校刀手的戰(zhàn)事,就連后來關羽最為重要的一戰(zhàn)襄樊之戰(zhàn),也沒有五百校刀手參戰(zhàn)的記錄,那么這支部隊去了哪里呢?

關羽戰(zhàn)黃忠

以一般的分析來說,五百校刀手應該是常年跟隨關羽作戰(zhàn)的一支固定部隊,因為關羽說到五百校刀手時用了“本部”這個詞,雖然三國時期很流行部曲私兵,但以關羽的經(jīng)濟實力來看,他是養(yǎng)不起五百校刀手的,因此這五百校刀手的歸屬權還是劉備,關羽只有使用權,因為關羽是劉備手下的頭號大將,并且固定配備有軍隊,而這五百校刀手就是其中一支。

關于五百校刀手的去向,有幾個可能:

1、被劉備調(diào)走了。

劉備入川帶走了荊州的一部分士兵,與劉璋發(fā)生戰(zhàn)爭后,又把張飛、諸葛亮、趙云以及部分軍隊調(diào)到益州支援作戰(zhàn),這五百校刀手作為一支營級規(guī)模的特種作戰(zhàn)部隊,很可能被劉備調(diào)到益州參戰(zhàn)了,因為他們不是關羽的部曲,所以劉備有權調(diào)走。

關羽及手下

2、隨關羽戰(zhàn)死或者投靠東吳了。

襄樊之戰(zhàn)關羽調(diào)動了荊州所有可以調(diào)動的部隊,五百校刀手這樣一支精銳部隊,如果還在關羽手中的話,關羽一定會調(diào)動他們參戰(zhàn)的,以關羽最后的結(jié)局來看,不僅大意失荊州,而且本人還被孫權所殺,那五百校刀手自然也不可能活著,如果他們忠于關羽應該是戰(zhàn)死了,如果他們不忠于關羽,應該是投靠東吳了。

3、解甲歸田了。

也許這五百校刀手逃過了襄樊之戰(zhàn),但是由于荊州被東吳占領,關羽又被殺,如果五百校刀手忠心關羽,又幸運逃過了東吳的追殺,那么這些校刀手唯一的選擇就是解甲歸田,他們是在新野被召來的,因此解散后就回到故鄉(xiāng)了。

5

《三國演義》的魅力就在于此,比正史更加有趣,也更神秘。

演義里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刀斧手的畫面,不管是宴會、談判、還是做說客,總會看到主持的人會安排刀斧手埋伏于軍營兩側(cè),聽其號令行事,或“摔杯為號”或“眼色行事”等等。

羅貫中筆下的關云長,手下有一支人數(shù)為500的校刀手部隊。這在《三國演義》里面是獨一無二的。別的將領,不管是魏蜀吳還是呂布袁紹,都沒有組織這樣的軍事單位。

這五百校刀手究竟是怎么來的?校刀手是什么兵種?這又是怎樣的一支軍隊?

五百校刀手可能是一支訓練有素、戰(zhàn)斗力強悍的突擊部隊

羅貫中沒有說明這是怎樣的一支軍隊。有人解釋為"持刀的軍士",顯然這并不能解釋羅貫中為關二爺設計這個排場的原意。校,是校場的校,比較的意思。那么引申解釋,校刀就不單是"持刀"那么簡單,而是經(jīng)過操練的特種部隊。五百名士兵,清一色地用刀。所謂一寸短,一寸險。關二爺這支"本部"的特種兵,舍長取短,不用步兵慣用的長槍長戟,不背弓箭。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一支經(jīng)過特種訓練的突擊兵。


關羽這五百校刀手的出場

事實上,關羽對手下這支部隊也是頗為自負的,這就有了攻打長沙的時候向諸葛亮夸下?:"關某不須用三千軍,只消本部下五百名校刀手,決定斬黃忠、韓玄之首,獻來麾下。"

關羽什么時候開始有這支特種兵?我們看看《三國演義》里面有關的描寫。校刀手是在赤壁之戰(zhàn)才亮相的。在這以前,關羽并沒有所謂本部的兵馬。劉備的勢力要到古城相會才重新集結(jié),不多久就被曹操打個大敗,依靠劉表的時候并不滿千,關羽不可能在那個時候有校刀手部隊,

第一次明確關羽部下五百人,是在劉備離開新野以后,在逃難的路上劉備"修書令云長同孫乾領五百軍往江夏求救"。但是,我們沒有理由相信這五百名士兵就是校刀手,不過,羅貫中在這里第一次把五百人這個數(shù)字定了下來。這個營級單位的部隊,幸運地逃過了長坂坡慘烈的大廝殺,成建制地保存了下來,也就可能發(fā)展成為校刀手部隊。

赤壁之戰(zhàn),諸葛亮給關羽的任務是在華容道活捉曹操,于是"云長領了將令,引關平、周倉并五百校刀手,投華容道埋伏去了"讀者第一次看到校刀手的存在,而在華容道再一次通過曹操的落魄領略到這支部隊的華麗陣容:"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云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對于飽受水火之苦,茫茫如喪家之犬的曹軍官兵來說,這個震撼就可想而知了。


關羽的五百校刀手最后的去向

華容道關羽放了曹操,校刀手無用武之地;戰(zhàn)長沙,盡管關羽認為單靠這支部隊的戰(zhàn)斗力足以攻取堅城,但由于魏延的投誠,也派不上用場。

這支部隊在攻取長沙后就不再存在。以后關羽的戰(zhàn)事,水淹七軍、攻打襄陽、走麥城,都沒有校刀手的影子。如果關二爺手上還有這么一隊"懷中之劍"的秘密武器,大概也不會敗的那樣狼狽,弄得最后在麥城"計點馬步軍兵,止剩三百余人",哪里還有特種部隊存在過的痕跡?

因此,所謂校刀手,不過是說書人替關羽設計的一支儀仗隊。校刀手,和青龍偃月刀、赤兔馬、周倉,同樣是為了烘托修飾關羽那個"高、大、全"形象而精心虛構的裝飾品。

6

誠邀,如此。由于戰(zhàn)爭的需要,特種部隊其實在古代早已有之,比如秦國有鐵鷹衛(wèi)士,魏國有魏武卒,而關羽的這五百校刀手就是三國時期的特種部隊

關二爺這支“本部”的特種兵,舍長取短,不用步兵慣用的長槍大戟,不用弓箭。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一支經(jīng)過特種訓練的突擊兵。

其實這只部隊并不是關羽一直都有的,特種部隊嘛,費錢,在劉備四處漂流的時候,他是沒有能力去集中財力物力訓練出一只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精兵的,據(jù)三國演義的介紹,校刀手第一次出廠,已經(jīng)是奠定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戰(zhàn)了

事實上,關羽對手下這支部隊也是頗為自負的

在攻打長沙的時候,關羽由于張飛趙云都建功,自覺有點大材小用,于是向諸葛亮夸下?冢骸瓣P某不須用三千軍,只消本部下五百名校刀手,決定斬黃忠、韓玄之首,獻來麾下。”,最后關羽也不負眾望,簡單拿下了長沙城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7

這個很容易理解,“五百校刀手”其實就是“私兵”。依據(jù)三國時的江湖規(guī)則,一個人想要成為將軍,必須帶著兵馬投奔主公,這支部隊就是私兵,不能算是主公的大部隊。

是否有私兵、私兵的多少,關系到一個將軍的發(fā)展前途。如果你帶著少量人馬投奔主公,只能當個小將軍;若是帶的人多,就可以當個大將軍。比如李典,能力并不怎么樣,但是投奔曹操時帶了七千人,在曹營地位就很顯赫。再比如馬超,投奔劉備時基本是光桿司令,在蜀漢也沒有實權。

例子比比皆是。劉備在涿郡起兵,帶著幾百人投奔鄒靖,這支部隊永遠是劉備的,鄒靖不會留下的。許褚、樂進等人,都出身大族,帶著家財部隊投奔曹操。孫堅去世,袁術收了他的部隊,其中一部分給了孫策堂兄孫賁。孫策想在袁術帳下當個將軍,想讓袁術歸還父親舊部,袁術不同意,孫策就做不成將軍,只能自己到丹陽募兵,有兵才是將軍。呂蒙少年到江東,是姐夫部隊里的一個小兵,姐夫戰(zhàn)死,呂蒙接收了孫策的七百人,才成為將軍。

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戰(zhàn)爭場景。一個主公,帶著幾十名將軍,每人帶著大概一千人的部隊。比如派于禁救援樊城,“七軍”其實就是七支部隊,大概三萬人,可能是由一百多名將軍組成的,不論部隊怎么調(diào)遣,自己的小部隊永遠是自己帶。

這種私兵制度,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一直到民國時代還大量存在。東漢光武帝劉秀,靠豪強地主的私兵支持得以立國,漢末天下大亂,各地豪強地主筑塢堡自保。封建統(tǒng)治者當然想消滅豪強的私兵,實現(xiàn)天下歸一,但是一直不能禁絕。

私兵也有正面作用,南宋初期岳飛等人,就是依靠收羅地主的私兵組建部隊;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都是由數(shù)量眾多的小軍官組建的。

8

1、校刀手是一種拿著和關羽的青龍雁月刀一樣的長刀,是關羽一手培訓的精銳。關羽500校刀手的戰(zhàn)斗力不容小覷。精英都是燕趙勇猛之士。這500人跟著關老爺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上劫過曹操,攻打長沙戰(zhàn)過黃忠,最后陪著關老爺走麥城的也只有這500最親信的校刀手!也是關羽的親兵。

2、可以說是一支非常成功的管理團隊了。關羽和500個校刀手經(jīng)常溝通,理解能力也極強。最有趣的一段是:關羽簽署了軍令狀.孔明曰:“云長可于華 容小路高山之... 將軍休得容 情.”云長領了將令,引關平、周倉并五百校刀手。再如關羽動故舊之情,喝令五百校刀手讓道私放曹操。校刀手那是相當?shù)呐浜稀?br/>

3、強者帶兵,部下必強。通觀整個《三國演義》,能與關羽大戰(zhàn)百合而不分勝負的又有幾個?一箭射中盔纓,如果低上幾分,就會貫腦而入,關羽哪里還有命在?關羽之強,讓親兵更加信服,更加團結(jié)。

9

類似于今天部隊的特務連,編制小而精干,全部裝備當時較為先進的刀,鋒利無比;人員均是從萬軍中挑選而出,忠心無二,武藝高強。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