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是伯樂說歷史,在這陽光明媚的下午,很高興為大家解答,古代得王爺和丞相,誰的權利大這個問題,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對于王爺和丞相,我認為是兩種不同體制,王爺一般都是皇親國戚,屬于封建等級體系中,是僅次于皇帝的第二高。但是沒有實權。而丞相則不用,是國家行政職務,屬于有實權的。

就好比一家公司,兩個人同時進去,一個是老板親戚,一個是普通應聘者,結(jié)果就有很大區(qū)別,老板親戚進去直接是管理層,不需要干啥活,就能領工資,悠閑的很。普通應聘者,需要一步一步爬上去,天天累的要死,但是這樣卻是實打?qū)嵉,有?jīng)驗有實權。

同是打工的,待遇不同,一個養(yǎng)老的,一個就是為公司打工的。

1.王爺?shù)臉嬙炫c分別

那些人能稱之為王爺?

從開國皇帝開始,每代皇帝的本族同姓(有血緣關系、堂兄弟、兒子等等)且被冊封為王的男子;或者是因軍功(多數(shù)為在皇帝危難之時的軍功,也有其它的情況的軍功)而被冊封為王的大臣。

以上兩點在古代可以稱為王爺,若是私自稱為王爺,為越制行為,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輕則殺本人頭重則滅其九族,至于用什么行刑方式重的話用凌遲。

皇上穿的龍袍為五爪,而王爺只能穿四爪袍。

在漢朝早期是分封制,王爺有自己的地盤,國中之國,可以招募自己的軍隊,更別說親衛(wèi)了。到了后期,封國收歸國家管理,貴族只享受經(jīng)濟收益,這時候親兵都是自己招募了。

唐宋明清大體都沿襲了這些制度。

一般建國初期的親王們手底下都是有實打?qū)嵉能姍,親兵都是軍隊中千挑萬選的,比如唐太宗還是秦王的時候,明成祖還是燕王的時候。王朝穩(wěn)定下來的時候?qū)τH王的武力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有的規(guī)定軍隊的數(shù)額,有的不允許擁有軍隊。

但是親兵都是有的,因為親王的禮儀制度在哪,中國講究一個排場,再說為了人身安全,親兵必不可少,其形式等同于保鏢、護院。區(qū)別就是親兵聽誰的,有的親兵是“王府舊人”,就是王爺自己招募的,有些是朝廷任命,就是所謂的“御前帶刀侍衛(wèi)”,這個御前帶刀侍衛(wèi)一部分人是皇帝親衛(wèi),另一部分是分配給各地的王爺,保護+監(jiān)視。

2.丞相的由來與權利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霸住钡囊馑际侵髟,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zhí)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員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lián)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只有遼代以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最早見于《韓非子·顯學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 到了戰(zhàn)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而在秦朝,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

慧眼識才,因你而樂,我是伯樂說歷史,此篇為本人原創(chuàng),未經(jīng)允許,禁止轉(zhuǎn)載。感謝大家的觀看。

最佳貢獻者
2

引語:西周以前,王爵即天子,只有周王室主人才能稱王,其它諸侯國按照公、侯、伯、子、男爵位來劃分階層。至秦起始,天子稱皇帝,不在設王爵,漢承秦制,以郡縣制為主,同時也有分封制,諸侯國主人稱王爺,此時的王不等于天子,而是天子以下,最高的一種爵位。

王爺更多的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時代背景不同,王爺?shù)男再|(zhì)也不同,有實權王爺,也有無權的王爺;九江王英布、秦王李世民、燕王朱棣,都是實權王爺;寧王朱宸濠、八賢王趙德芳等都是王爺身份,卻無實權,不參與國政。

丞相是一種官職,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務院總理,正國級干部,政府高級首腦;丞相有開府組閣的權利,全國大小事務,地方官員所上奏折,都會送到丞相府批閱,重大事件由丞相上奏天子?梢哉f丞相才是全國實際的掌權人,只對天子負責,相權與皇權之爭由來已久,丞相的存在對皇帝是一種挑戰(zhàn)與威脅,卻又是政府部門不可或缺的職位,有能力的皇帝可以很好的駕馭丞相,比如秦始皇與李斯,漢高祖與蕭何;能力弱的皇帝就會成為傀儡,比如漢獻帝與曹操。

各朝各代對王爺有諸多限制,譬如明朝就規(guī)定王爺至受封起,就要前赴封地,無詔不得入京且不許募兵;清朝又不一樣,所有的王爺活動范圍僅限京城,無故不得離京。其實都是皇帝的一種政治手腕,根據(jù)歷朝歷代的意外情況做出的一種防范措施。每個朝代建國初期都會設立一部分實權王爺,以獎勵有功之臣,譬如英布、朱棣、吳三桂等,但一旦政權穩(wěn)定下來就會開始削藩,以鞏固皇權。

丞相就不一樣,這個職位讓皇帝既愛又恨,他可以分擔皇帝的工作量,卻又威脅皇權,不放權或讓沒有能力的人擔當,丞相等于虛設;放權或讓能力特別出眾的人任職,皇帝又不放心,這個度不好把握,對每個皇帝來說,這都是個難題,朱元璋一怒之下取消丞相制度,徹底解決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爭端,全國大小事務均親力親為,對于能力出眾,精力充沛的朱元璋這不是個事兒,對于他的兒孫來說,卻成了難題,于是內(nèi)閣首輔應運而生,其實還是丞相,換了個名字而已。

結(jié)語,總得來說,西周以后,丞相的權利要遠遠大于王爺,丞相作為正國級干部,行使的是全國的行政權,政府的重要決策者;而王爺就不一樣,實權王爺也只是在自己的封地說了算,離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除了身份尊貴,享有一些免責特權以外,對別的事物沒有發(fā)言權。但丞相也是為官的頂峰,今生上升無望,除非改朝換代,自己當皇帝;王爺就不一定了,有一定的幾率入主京城,繼承大統(tǒng),登基成為皇帝,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屢有發(fā)生,漢文帝、清宣統(tǒng)都是由藩王繼位的,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我是歷史何必認真,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望賜教

3

歷代王爺基本無權干政,除極個別案例,絕對是丞相的權利更大。

王爺?shù)臋嗬麃碜杂诨蕶,換言之,王爺?shù)牡匚挥卸喔,權利有多大,完全是看皇帝的態(tài)度。但同樣的,王爺?shù)臋嗤只嘶蕶啵簿褪钦f王爺?shù)臋嗬酱,皇帝的威嚴也就越弱。在中國歷史上,兩漢、兩晉、明朝的王爺有地有兵,迥然就是一個小朝廷,但是那些朝代王爺們造反就成了家常便飯的事了,更不要說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所以那時候的皇帝要靠誰?當然是靠大臣們了,相比于眼巴巴盯著自己皇位和腦袋的親戚們,丞相反而顯得更可信,理論說丞相謀朝篡位的機會比王爺還是要小一點的。這就導致了在王爺們比較強勢的朝代,皇帝要抬高丞相的地位來壓制王爺,而在皇權比較集中的朝代,丞相又成了皇帝的代理人,是政權的象征,空有爵位的王爺們更只能夾著尾巴做人。

畢竟殺一個王爺比殺一個丞相更容易,更沒風險!

為什么殺王爺要更容易,這就要說丞相的權利來自于哪里?丞相“總百揆”,“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為百官之長,其權利來自于整個官僚體系。但是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中國歷代以來,皇權的最大敵人恰恰正是官僚體系。

中國幅員遼闊,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靠一個人或一個家族是絕對管不過來的,這就需要一整個官僚體系的幫助。所以《文獻通考》就說:“黃帝置六相。堯有十六相。殷湯有左右相。周成王有左右相。

當然這只是傳說,中國歷史記載最早的丞相出現(xiàn)了齊國,分別為左相崔杼、右相慶封,后來秦國把這套學了過去,樗里疾、甘茂、呂不韋都曾作為秦國的丞相。

到了秦始皇時,廢除了分封制改用了郡縣制,為了進一步集中權利就常設丞相,輔佐自己處理政事。但是這樣一來,天下事物都要先經(jīng)過丞相再到皇帝,百官也是先直接向丞相匯報工作,間接向皇帝負責。

中國有句俗話叫“縣官不如現(xiàn)管”,如果是工作狂皇帝還好,可是碰到像我們這樣的一般人坐在這位置上,時間一長權利都逐漸集中到了百官和丞相的手中。然后他們就發(fā)現(xiàn)了,有沒有這個皇帝國家照樣可以運行,但是皇帝沒有丞相和大臣們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我們看,在中國歷史上,但凡是當過丞相的,基本上離不開兩個字“權臣”!如最早的丞相崔杼就不用說了,但凡了解中國歷史的一般都聽過“崔杼弒其君”這五個大字,之后的慶封、魏冉、呂不韋、李斯、蕭何、周勃、周亞夫這些丞相哪個不是讓皇帝坐立難安。

如此看來,丞相的權利讓皇帝都要感到害怕,更不要說是依附皇權的那些寄生蟲王爺們了。

所以到了西漢哀帝的時候,就將丞相更名為大司徒,希望以三公制分化丞相的權利,結(jié)果大司徒王莽就直接篡漢了……所以到漢光武帝時干脆連三公都給削了,建立了尚書臺,自己親自辦公。

直到漢末時,又出了兩個丞相,分別是曹操和諸葛亮,可這兩個哪個不是訓皇帝更訓孫子似的。所以在兩晉之后,中國歷史上就徹底沒有了丞相。

可是雖然沒了丞相之名,卻依然有丞相之實。在之后的歷史里,基本上中書令成了實際意義上的丞相,此外還有尚書仆射,侍中,“同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等都有相當于丞相的權利。

到了宋朝,中國帝制的頂峰時期,在官僚體系,士大夫們的眼中,皇帝已經(jīng)可有可無了,連“天下非陛下之天下”都能明目張膽的寫在奏章上,換個皇帝就和現(xiàn)在罷免總統(tǒng)一樣。

南宋光宗,因為生性懦弱,大權就慢慢旁落到了皇后李鳳娘的手中。而這李鳳娘又是歷史上出了名的悍婦,只是因為一次洗手時光宗夸了端水宮女的手好看,李鳳娘就把宮女的手剁了下來,還裝在盒子里送給宋光宗。光宗本來就懦弱膽小,頓時就被嚇出了心臟病,從此精神開始逐漸異常。

紹熙五年,忍無可忍的大臣們在趙汝愚、韓侂胄等的主持下,直接擁立了嘉王趙擴登基,而此時的光宗竟然完全不知情,就這樣稀里糊涂的被退休了。

你們看連皇帝都這樣,更不要說是王爺了,丞相對王爺客氣只是表示對皇權的尊重,但是真到利益相關的時候,空有頭銜的王爺們權利還真遠沒有丞相大。而且無論哪個朝代,皇權和以和相權相爭,但是如果王爺插手進來,他們又一定會先打王爺。

明朝朱元璋在胡惟庸按后撤銷了中書省,使丞相無論從名字還是實際在中國消失,就這樣還不放心,明朝先后設立錦衣衛(wèi)、東西廠,都是用來監(jiān)察百官的。但就算這樣,皇帝寧愿用太監(jiān)來對付大臣,也不愿意用王爺……

所以電視上王爺看著威風,事實上沒有權利不說,還危險,對了,影視劇中最著名的八賢王,原型趙匡胤四子趙德芳,歷史上只活了23歲,是睡覺的時候突然病死的!

要說例外,就只有清朝的王爺們了,那時候沒有了丞相,又是滿漢有別,滿族官員和漢族官員相互不對付,所以清早期官僚體系對皇權的威脅不大。然后大清又是靠著八旗子弟坐的天下,與其說是王爺?shù)臋嗬,還不如說是八旗的權利大,拋開這個,清王爺也好不了多少。

4

其實沒什么疑問,基本是丞相權力大。因為丞相這個官職在西漢以后很少設立,一旦設立,必然權傾朝。但是如果問宰相,就不一定了。宰相是一群人的統(tǒng)稱,與丞相有本質(zhì)區(qū)別。


先必須說一下丞相和宰相的區(qū)別。丞相是個具體官職,不是每個朝代都有,而宰相不同,這是特指皇帝身邊掌握最高權力的一批人,不僅僅是行政權,還包括軍事權、監(jiān)察權等等。宰相在不同朝代時期具體官職名稱、人數(shù)都不定。比如先秦的相邦(相國)、秦漢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東漢改為太尉、司徒、司空)、唐朝的政事堂(中書門下)成員(中書令、門下侍中、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朝的同平章事和參知政事。明清雖說有認為不設宰相,但還是會有人把內(nèi)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稱作宰相。這些人,有時獨相,有時兩三人,多則八九人甚至十幾人,很多時候王爺本身也是宰相。而一旦王爺入相(唐朝政事堂、清朝軍機處都有王爺入值的例子),必然在眾多宰相中排名靠前,那后面那些宰相也就只能唯唯諾諾了。更不要說有些攝政王、議政王,縱然不掛宰相的名號,也足夠壓制所有宰相。

但是題主既然問的是丞相,那就不一樣了。先秦時期,丞相只是相邦(相國)的副手,但這個時候周天子都只是王,各國諸侯后期才紛紛稱王,也就不存在王爺這個定義。秦朝設立丞相,而秦朝沒有諸侯王,所以也不存在這個問題。真正二者都存在的,是西漢開始。


西漢,早期設有相國,如蕭何、曹參,在丞相之上。但很快廢除了,以丞相掌最高行政權。西漢有諸侯王,早期也很強盛,不過那只能說是曇花一現(xiàn)。隨著劉邦滅異姓諸侯,景帝平七國之亂,武帝用推恩令和酎金除爵制度限制諸侯。所以,西漢中期以后的諸侯王基本就沒什么權力了,他們在封地還要看朝廷委派的地方官的眼色,中山靖王劉勝(劉備先祖)就曾向弟弟漢武帝哭訴自己被官員監(jiān)視太慘。諸侯王們還要時刻擔心自己因罪被剝奪爵位、削減封地。與此相比,丞相后期雖然也被削弱,至少還是掌握一定的行政權。所以,西漢大多數(shù)丞相權力還是要大于諸侯王。


西漢末哀帝時開始,丞相官職被廢除,東漢以司徒取代丞相,但權力要小很多。直到東漢末,建安十三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恢復丞相官職,以為百官之長,從此大權獨攬。名義上那還是漢家天下,實際上誰都知道曹操才是真正的君主。這種時候,那些東漢的諸侯王,又有哪一個能和曹丞相相提并論呢?


曹操開了這個頭之后,其他人也紛紛效仿。只有一個大臣能夠總攬朝政時才會成為丞相。劉備稱帝后封諸葛亮為丞相,諸葛亮就是劉備的大總管。而劉備死后,諸葛亮更是蜀漢的實際掌控者,他南征北伐,乾坤獨斷,這時候蜀漢的王爺們,比如劉備的另兩個兒子劉永、劉理,能跟諸葛亮相提并論嗎?而諸葛亮一死,劉禪也就順勢取消了丞相官職,此后的蔣琬、費祎等人只能是大司馬、大將軍,權力無法與諸葛亮相比。同樣,曹魏在曹丕代漢稱帝后也廢除了丞相官職。只有司馬懿高平陵政變奪權后,魏帝曹芳一度封司馬懿為丞相、相國,都被司馬懿推辭,直到他兒子司馬昭掌權后期才正式接受相國官職,而那些王爺們,一點用都沒有。他兒子司馬炎建立西晉后又不再設丞相或者相國。三國中只有東吳一直保留了丞相,這些人也有不少有生殺予奪大權,宗室王爺們顯然不能與之相提并論。


從此除了東晉有過短暫將丞相常設之外(這些丞相也往往執(zhí)掌軍政大權說一不二),丞相或者相國就成了一個標志,只有權臣勢力達到頂峰時才能獲得。這時候不要說一般的王爺了,連皇帝都不得不對權臣點頭哈腰。這些丞相、相國也很有可能隨時取而代之。比如東魏權臣高歡、高澄父子先后任大丞相把持朝政,高澄死后其弟高洋為丞相,并最終取代東魏建立北齊。西魏權臣宇文泰也獲封丞相,其子宇文覺建立了北周。而北周末代權臣楊堅在稱帝前也是大丞相。隋朝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后也是自稱大丞相,接著就自己稱帝了。而這些朝代,丞相都不是常設官職,這時候這些王爺們,還不是這些權臣手里的傀儡嗎?


唐朝丞相一類的官職短暫出現(xiàn)過,比如唐玄宗時期短暫將中書令改稱右相、侍中改稱左相外,這是真正掌相權的人。也就是這段時間出了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禍國殃民的奸相。另外唐朝也曾將尚書省的左右仆射稱作左右丞相,這個比較虛銜化。尚書省的左右丞相沒有什么實權,只是榮譽官職。當然,唐朝王爺種類比較多,安史之亂時作亂的安祿山也是郡王,不過這些武將都是局限于自己的駐地,在全國范圍內(nèi),顯然還是原本作為中書令和侍中的左右相權力大。


而南宋又將左右仆射改為左右丞相,這是真實掌握實權的。元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右丞相(元朝右在左上)為實際上的百官之長。而元朝的王爺們不是養(yǎng)尊處優(yōu)就是帶兵在外,不涉及核心權力。明朝初年也設左右丞相,左丞相在右丞相之上。但是很快胡惟庸案發(fā),朱元璋廢丞相,之后再也沒有丞相官職了。就明朝初期而言,左右丞相是真正的掌權,而王爺們雖然比后期受限制要好,但也只能在邊疆。

綜上,如果是丞相,通常確實比王爺們權力大。但宰相的話就不一定。

5

王爺位尊,宰相權力大。宰相是行政最高長官,禮率百僚。王爺是爵位,體制雖尊,往往并無實權。但宰相若完全不買王爺?shù)膸,后果也不好說。講個故事,清末道光年間,首席軍機大臣、大學士(清朝內(nèi)閣首輔,俗稱中堂、即宰相)穆彰阿,就與當時的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一派政見不和,互相摯肘。穆彰阿在平叛張格爾、漕運改海路、用人行政方面,也不是全無見地,深得道光倚重。載垣、端華一派,依其爵高位尊而狂妄。到了咸豐皇帝,信任載、端一派。罷免了穆彰阿。一個官員叫柏俊,道光年間曾與載垣發(fā)生過爭吵,咸豐時已升至宰相,載垣一派得勢,因科考舞弊案,利用權力,硬將柏俊拉到菜市口斬了。雖得勢猖狂一時,但也為自己埋下了禍根。到了辛酉年,慈禧、慈安聯(lián)合恭王奕?,殺了載垣一伙,因為他們要替代君權,又給柏俊平反了;实蹠r期,親王有篡奪皇位的可能,所以不會有太大權力,而宰相是臣,沒可能奪走皇權。當然,王朝末期,王爺掌權柄的,如清朝恭王、醇王,這是因為:要有個爵高的鎮(zhèn)著盤,能信任的只有自己家里人了;食詈笫堑弁跫业谋,更是百姓的悲慘。

6

各個朝代不同,所以具體情況也不同。王爺只是一個爵位,并不是政府內(nèi)的官職。根據(jù)朝代不同王爺?shù)乃鶕蔚穆殑找膊煌,而有的朝代,王爺只以一種身份的象征,而沒有實權。

丞相是什么?丞相就是相當于政府里的總理,處理日常軍國大事,直接向皇帝負責,都是在皇帝的首肯下才能具體實行。

比如明朝的王爺都是皇家子孫被分封在各地,它們都是當?shù)貦嗔ψ畲蟮娜,就算是明朝的丞相也不敢管皇家?nèi)部的事。此時的這些藩王的權力只是在當?shù)匕l(fā)號施令。

總之前提條件就是皇帝要勤政,不能被有些個丞相越俎代庖了。

像秦二世的奸相趙高,唐玄宗的奸相楊國忠這些人的做法就是另一個極端了就不說了。

到了清朝則吸取了明朝藩王割據(jù)的局面,削藩將權力收回中央,以便皇帝形成更有效的集權統(tǒng)治。

前期是八王議政,軍國大事大家協(xié)商解決,后來清朝政權鞏固,皇帝就逐步廢除了這個制度成立了內(nèi)閣辦事機構,到了雍正朝就成立了軍機處來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一般是多人組成,成員被稱為軍機大臣,領班為首輔大臣。這個時期沒有明確的丞相,也可以將這些軍機大臣稱為丞相。

另外負責旗務的旗主王爺,他們主要是在關外龍興之地負責本旗的各項事務,對于整個國家來說,實際權力并不大。

雍正即位后由于其8弟才能過人,將其封為廉親王爵位后的近一步提升官位為總理王大臣,其權利正式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所以總的來說各個朝代的丞相表面風光,實際就是統(tǒng)治集團的一個高級辦事員而已,只有在皇帝許可的范圍內(nèi)做事。有些王爺雖然沒有官職,但是畢竟是皇族成員,就算是官再大的丞相見到王爺也要行禮,畢竟王爺還有隱性的權力,有些話還是要聽的。

7

這個沒有可比性,王爺是爵位,丞相是職位。王爺如果只有爵位,而沒有職位的話,權利是沒有丞相大的,但是很多王爺都是有職位的,就看職位的高低來衡量匹配權利了。

丞相在漢末三國以后是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所謂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我們來舉幾個案例來對比說明:

東漢末年,諸侯混戰(zhàn),最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然后自任丞相,統(tǒng)領百官,并統(tǒng)領軍隊討伐各路諸侯,這個時候,曹丞相的權利是最大的,漢獻帝已經(jīng)成為傀儡了。除了自己的吃喝拉撒,政治權利幾乎全無。

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丞相,也是既集軍政大權于一身,后主劉禪需要事事請示相父,但諸葛亮跟曹操不同,曹操是為了讓曹丕篡位,諸葛亮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也成了封建君主樹立的忠君典范。

隨著君權的不斷加強,到明朝朱元璋時期,取消了丞相這個官職,六部直接歸皇帝領導了,設立內(nèi)閣大學士行丞相職權。胡惟庸也成了最后一個丞相,運行了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被廢除,到清代也沒有恢復。

而明朝的王爺(藩王)至朱棣成功反叛稱帝后,藩王基本就成了混吃等死的閑職,這些王爺們就沒啥權利了。史書記載: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yè)(即士農(nóng)工商),簡言而之,就是朝廷養(yǎng)著這些王爺,但是不能給王爺們權利,怕他們造反哪。非常有名的就是那個福王朱常洵,被大明養(yǎng)成了300多斤的大肥豬。最后被李自成燉成一鍋肉湯,分給饑餓的農(nóng)民軍吃了。

王爺?shù)臋嗬麕p峰時代,我們盤算一下,應該還是清朝的睿親王多爾袞,看看多爾袞的頭銜,從開始的“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最后到“皇父攝政王”,看到?jīng)]有,終點是“皇父”,就是順治皇帝的父親了。這雖然是因為順治皇帝的母親大玉兒跟多爾袞青梅竹馬,扯不斷,理還亂的曖昧復雜關系。但多爾袞作為“皇父攝政王”,權利達到巔峰,也是王爺里面權利最大的一位了。

有清一代,丞相沒有,清承明制,內(nèi)閣大學士行使相權。但是有權利的王爺還是不少的。但都無法跟多爾袞媲美,就算后來的總理大臣恭親王奕?也沒有多爾袞權利大。當然,清朝還誕生了一位真正的皇父,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爹載灃,也是攝政王(醇親王),但是權利基本被袁世凱等人架空了,再也沒有往日威風了。所以有人說:清朝是成也太后(孝莊太后),敗也太后(慈禧太后),始也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終也攝政王(醇親王載灃)。

總之,各個時期,各個朝代不同,王爺和丞相的權利也不盡相同的。只有掌握了權利的王爺才能超越丞相的。否則王爺?shù)臋嗬真比不過丞相。


備注:圖片來自網(wǎng)絡

8

不是同一個維度的,真不好說是誰大誰小,就好比問你:少將與團長,誰的權力大一樣。

你要說王爺大吧,宋朝的王爺,很多沒有什么實權,行政權力可能還不如縣官。甚至到了明朝中后期,王爺?shù)臋嗔,還不如普通百姓,沒有朝廷的許可,親王連出城掃墓都不行。

你要說丞相大吧,清朝的王爺,有的權力可大了,多爾袞是王爺吧,攝政王,幾乎替皇上行使皇權。

“王”在秦朝以前是對諸侯和周天子的稱呼,在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王就成為了一個爵位。與公、侯、伯、子、男爵位同類型,不是官職,不在國家官僚體制之內(nèi),它就猶如軍隊中的軍銜一樣,更多體現(xiàn)的是一種榮譽。

當然,王爺也分品級,一等親王,二等郡王。

丞相,是政府內(nèi)閣里最高的官員,三國以后是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它掌握行政權力,國家出臺的每一個政策,都必須經(jīng)過內(nèi)閣的丞相同意。

不同的朝代,丞相對應的官職也不同,例如,唐朝初年,對應的是左、右仆射。到了唐朝中后期,戶部侍郎,加一個同平章事,就可以行使“相權”,也就是拜相。

因為王爺和丞相,根本就不是一個體系的,一個是爵位,一個是官職,不好說誰大誰小。

但是,如果王爺兼職某個具有實權的官職,那么,這個王爺可能就會比丞相的權力更大。

例如,宋太祖時期,朝廷有兩大勢力,一個是晉王趙光義,一個是宰相趙普。按說,趙光義是玩不過趙普的,但是,人家兼職開封府尹,那就如虎添翼了,最終把趙普趕下了臺。

如果非要比大小,因為王爺一般是皇室(也有非皇室),代表著皇室的面子,丞相到了,一般會行禮。在這一點上,王爺是壓過丞相一頭的。不過,行政權力方面,王爺大多時候是不如丞相的。

9

王爺是高等爵位,不兼政府職務,沒有權力。丞相是政府最高職務,統(tǒng)領政府各部門,權力很大,但品級不及王爵高

以唐代為例,根據(jù)《舊唐書》《新唐書》來看看二者的關系。

一、王爵一般分兩等

第一等,王。品秩上屬于正一品,與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并列。李世民登基前就是秦王。

第二等,嗣王、郡王。品秩上屬于從一品,與東宮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等并列。

二、唐代丞相由多人同時擔任

唐代丞相職權相對分離,以避免相權過重。一般中書省、門下省長官可稱為宰相。

中書令一般兩人,品秩為正二品。中書令“佐天子執(zhí)大政”,也就是輔佐皇帝行使重大政務。最重要的就是通過起草詔書,參與國家重大政策制定。唐初長孫無忌就曾為檢校中書令。

門下侍中一般兩人,品秩為正二品。門下侍中“掌出納帝命”,也就是負責詔書敕令的發(fā)出。其實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和中書令一起,負責詔書的復核,如若詔書有問題,有權“封還”,就是退回去!胺矅抑畡眨c中書令總參,而顓判省事”。

總之,王爺作為最高等級的爵位,很有地位,但一般不參與政事。而丞相也是政府最高首領,職權廣泛,但在品級上都低于王爵。

觸讀歷史原創(chuàng)!歡迎關注,歡迎評論!

10

從理論上說,丞相的權力大。

王是一種爵位。是封建時候皇帝之下的最高爵位,分親王和郡王兩種。親王是一字王,如晉王、齊王`、梁王等,一般只封皇帝的兒子兄弟叔伯?ね跏嵌滞,如汾陽郡王等,只封親王的子嗣或一些特殊的功臣。

王一般都有封地,如齊王的封地在山東一代,晉王的封地在山西一代。在封地里,王具有最高權力。

在封地之外,如未擔任具體官職,王不具有權力。但其地位是崇高的,一般官吏都得崇奉他們。

丞相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務院總理。負責代皇帝管理一切軍國事務。從理論上說,丞相的權力是無所不包的。丞相之下有部,分別是吏部、戶部丶禮部、工部、兵部、刑部,是具體執(zhí)行機構。在實際上,丞相一般沒有軍權,不能直接管理調(diào)動軍隊。

在不同的朝代,丞相的名稱也不同,有時稱宰相,有時稱三省,有時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有時稱首輔,有時稱大學士,有時稱軍機大臣,無論稱呼什么,實質(zhì)是一樣。

丞相的封爵,一般也就是侯爵,最高不超過公爵。

因為丞相是總理,所以,按理論說,王爺也歸丞相管轄。丞相的權力在王之上。但在實際上,丞相是管不了王的,而且往往還要服從于王。這是封建社會的一個不太合理的特點。

歡迎點評。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