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條題,迄今300年,難倒很多歷史學者,包括一些“清史大家”都搞不懂,瞎說一通,把千真萬確的歷史事實堅決否認!把有污點的歷史人物硬說成沒有污點,是圣賢!

那么,孝莊死后37年才下葬,什么原因?是不是清朝沒錢修建陵寢?是不是尋找不到風水寶地?是不是孝莊信佛想火化、將骨粒放入七級浮屠?是不是有哪個半仙指點、一定要等夠37年才能下葬?是不是孝莊臨終前有啥特別遺囑?是不是想與多爾袞合葬呢?是不是要等乖孫子康熙帝死后才肯入土?是不是懼怕下地獄而不肯下葬。都不是!

孝莊的安葬禮制,以及遲遲不下葬的原因,在中國任何一本書上找不到原因!在清史稿也不會有交代!

因為,只有去過河北遵化清東陵實地考察的有心研究人士,才會明白什么原因!

我在2017年夏天去過清東陵,所以曉得其中隱情。

一,孝莊遺囑不可信,假的

孝莊的史料記載:孝莊臨終前說,太宗(皇太極)安葬已久,不能再驚動他了,就在清東陵靠近孝陵(順治帝皇陵)的地方,擇地安葬。

這是事實嗎,不是。孝莊無法與皇太極合葬!不是不愿驚動他,是不能去!不敢去!

這篇孝莊遺囑是康熙帝或雍正帝瞎編出來掩人耳目的。

二,既然愛子心切,為何不葬入東陵

孝莊陵是在清東陵外面孤伶伶的單獨一座陵墓,這就是最好的證據(jù):她不是清王室的人!

不是清王室的人,當然不能入葬清東陵園區(qū)!

那么孝莊怎會不是清王室的人呢?到底咋回事?

三,孝莊下嫁多爾袞是真真真的

清朝正史找不出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的證據(jù)。民間野史有,比如清初抗清將領(lǐng)張煌言的詩《建夷宮詞》,其中一首寫道:

上壽觴為合而尊,慈寧宮里爛盈門。

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

但是,有些所謂的“權(quán)威歷史學者”否定張煌言的詩,認為張煌言是反清名人,他是惡意詆毀清朝,不足為信。

(注:張煌言,就是張蒼水,明末詩人,大儒,著名抗清英雄,長期活動在浙東一帶,曾與鄭成功聯(lián)合攻打南京。張煌言如果要詆毀孝莊和多爾袞,可以捏造很多名目,比如就胡說“順治帝是多爾袞和孝莊的私生子”也可以的嘛!胡說“孝莊原是多爾袞愛妾,懷孕了,被皇太極強拉進宮做皇后,生下順治帝”也行,胡說“皇太極是被多爾袞謀殺的”也可以,胡說“多爾袞入關(guān)奪取北京是想自己做皇帝,也想把陳圓圓弄到手”也行,胡說“多爾袞是蒙古人的種,努爾哈赤戴綠帽了”也行,隨便能編出七八個理由!他為何不寫其它,偏偏寫下10首詩來描寫孝莊下嫁多爾袞這件事呢?這不正是恰恰說明張煌言的詩可信嗎)

又有歷史學者指出疑點:

其一,多爾袞被尊稱為“皇父攝政王”;

其二,據(jù)蔣良騏《東華錄》記載,詔告多爾袞的罪狀中,不僅有自稱“皇父攝政王”,還有“又親到皇宮內(nèi)院”。

但是,這些質(zhì)疑又被“清史大家”孟森否定,孟森撰寫《太后下嫁考實》,給予逐一反駁,他為孝莊辯護:

①張煌言是亡明之遺臣,對清朝懷有敵意,所作詩句難免有誹謗之詞;

②順治帝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寓有中國古代國君稱老臣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稱姜太公為尚父,不足為據(jù);

③所謂到“皇宮內(nèi)院”,懷疑多爾袞有淫亂宮闈之舉,不見得專指孝莊太后;

④孝莊不愿與皇太極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與夫君合葬,這在古代并不乏實例。

清史名家閻崇年也認為至今還沒有見到一條關(guān)于“太后下嫁”的史證,此事純屬子虛烏有。

孟、閻二位應該是沒去過清東陵的人。如果他們?nèi)タ催^孝莊的陵墓,就不會說得那么自信了!

孝莊的陵墓為何不葬入清東陵園區(qū)內(nèi)?為何要孤伶伶葬在東陵外面?

這二位先生解釋不出來!

這是孝莊下嫁多爾袞的鐵證!

絕不是翻翻書、動動嘴巴就能推翻的!

張煌言的詩,描寫太后新婚、在慈寧宮洞房是真實的。那些“清史大家”說的才是屁話!

四,按規(guī)制,孝莊不能入葬清東陵

我提出5個理由來證明孝莊改嫁多爾袞的歷史事實:

①孝莊死后30多年不下葬,本身就是一個理由。康熙帝無法合理合規(guī)給她建陵安葬。因為她改嫁了!不是王室正枝的人!

②多爾袞死后,積恨已久的順治帝終于爆發(fā)雷霆之怒,下旨:剝奪多爾袞一切官封,掘墓,毀尸!(是后來乾隆帝緬懷多爾袞功勞給予平反的)

多爾袞是清朝定都北京的天字一號大功臣!立下不世之功!他有啥得罪順治帝,要被掘墓毀尸呢?這也是一個理由。

③孝莊陵墓沒有入葬清東陵園區(qū)內(nèi)。這一條,就是鄉(xiāng)村中的老頭、阿婆都知道了:孝莊不是皇家的人!

我在順治帝孝陵旁邊的果園里,跟當?shù)匾粋老農(nóng)聊天一個多小時。我就問他:孝莊太后獨自建陵在外面,沒有葬入清東陵園區(qū)內(nèi),是什么情況呢?老農(nóng)說:她不是王室正枝的人,是外人,聽說嫁給多爾袞了!如果她是王室正枝的人,怎么可能不葬入清東陵園區(qū)內(nèi)?這是常識!

連當?shù)乩限r(nóng)都懂得這個最基本的喪葬規(guī)矩,為何那些“清史大家”竟然不懂?

④有論者提出,皇后歷來是跟皇帝合葬的,孝莊既然不愿意與皇太極合葬,她就只能孤伶伶一個人葬在清東陵外面!這是屁話!慈禧、慈安兩宮皇太后就沒跟咸豐帝合葬,而是另建陵寢安葬的!但都葬入清東陵園區(qū)內(nèi)!

慈禧、慈安可以葬入清東陵,孝莊怎么不可以呢?除非她不是王室正枝的人!

⑤順治帝對多爾袞的尊稱,開始是“叔父攝政王”,隨后改稱“皇叔父攝政王”,后來又改成“皇父攝政王”。詔書就是這么寫的!

是叔父,就是叔父!是皇叔父,就是皇叔父!是皇父,就是皇父!這個不能搞亂分寸。

因為多爾袞反問:叔父攝政王,是誰的叔父呢?大清國這么多人呢!

所以順治帝改成:皇叔父攝政王!

白紙黑字寫明了:皇帝叔父攝政王。跟其他人沒關(guān)系。

既然都寫得清清楚楚是皇叔父攝政王了,為何又要改稱:皇父攝政王呢?

就憑這三個稱呼,就可以全盤推倒“清史大家”的解釋了。

五,康熙帝雖然聰明一世,但無法給孝莊安排下葬

為啥呢,名份!

孝莊改嫁多爾袞了,就不是王室正枝的人!她不能葬入清東陵園區(qū)內(nèi)!更不能葬入沈陽皇太極的昭陵內(nèi)!

而順治帝憤怒下旨:多爾袞是罪大惡極的逆臣賊子,剝奪一切官封!掘墓毀尸!

那么作為多爾袞的王妃孝莊,怎辦呢?與多爾袞合葬是不可能的!

單獨在其它地方建陵,又不好管理。

孝莊提出要在順治帝孝陵附近找個“萬年福地”,這樣可以母子相伴!而她又不能葬入清東陵園區(qū)內(nèi)!

你叫康熙帝怎么怎么怎么辦?

康熙帝到他死去都沒想出比較妥善的辦法!以他的聰明當然知道:獨自在東陵圍墻外面給孝莊建一座陵墓、孤伶伶的是什么后果?這是“罪證”!不是明擺著告訴世人:孝莊不是王室正枝的人嗎?

等到雍正帝接班,他就不顧慮太多了,人死入土為安,都37年了,再不下葬,更待何時?所以就在清東陵圍墻外面給孝莊建造一座陵墓了。

還是雍正帝看得開:不就是招來民間非議嗎,怕啥?大清國雄兵八十萬,還怕幾句惡評不成?該下葬就下葬,不管那么多!

有論者提出:清東陵是順治帝最大,孝莊大一輩,所以不能葬入清東陵。滿族還有這種講究?

我去看過沈陽新賓清朝祖陵:永陵。那是誰的陵墓?永陵內(nèi)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貼木爾、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共4代6個人,合葬在一個陵墓!永陵建筑簡陋,規(guī)模小,圍墻圈子里就幾畝地。清東陵這么大的地盤,把孝莊葬進去,芝麻綠豆大的事。努爾哈赤上面4代6口人可以合葬一個墓地里,孝莊是順治帝母親,她葬入清東陵為啥不可以?因為她是多爾袞老婆,就不可以!

在古代,禮制大過天!康熙帝擱置37年不葬祖母,本身就是最大不孝!他為啥寧可背負不孝的罵名,不葬祖母?

真實理由是:孝莊臨終交代,把她歸葬清東陵!而康熙帝無法辦到!只有這么一種解釋,他才會拖拉37年不葬祖母!

多爾袞逼迫孝莊下嫁是有歷史背景、有動機的:多爾袞幾次想廢掉順治帝,他自己稱帝!孝莊為了保住兒子的皇位,就以身相許嫁給多爾袞,條件是多爾袞必須讓順治帝做下去!

我寫過一篇《多爾袞為什么不稱帝》文章,有詳細論述多爾袞不稱帝的原因。讀者有興趣可以閱讀。

附錄張煌言詩詞作品

甲辰八月辭故里 將入武林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guī)煛?/p>

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野人餉菊有感

戰(zhàn)罷秋風笑物華,野人偏自獻黃花。

已看鐵骨經(jīng)霜老,莫遣金心帶雨斜。

滿江紅·屈指興亡

屈指興亡,恨南北、黃圖消歇。便幾個、孤忠大義,冰清玉烈。趙信城邊羌笛雨,李陵臺上胡笳月。慘模糊、吹出玉關(guān)情,聲凄切。

漢宮露,梁園雪。雙龍逝,一鴻滅。剩逋臣怒擊,唾壺皆缺。豪杰氣吞白鳳髓,高懷眥飲黃羊血。試排云、待把捧日心,訴金闕。

憶西湖

夢里相逢西子湖,誰知夢醒卻模糊。

高墳武穆連忠肅,添得新祠一座無。

追慕二首

國難驅(qū)人出,家傾待子歸;

可能磨墨盾,其奈冷斑衣!

金革三年淚,冰霜寸草暉。

發(fā)膚雖不毀,猶恨故園非。

辛丑秋虜遷閩浙沿海居民,壬寅春余艤棹海濱(清朝頒令“海禁”)

去年新燕至,新巢在大廈;

今年舊燕來,舊壘多敗瓦。

問主人,呢喃淚盈把。

畫梁不可望,畫舫聊相傍。

肅羽恨依棲,銜呢嘆飄飏。

自言

昨辭秋社歸,北來春社添惡況。

一處靡蕪兵燹紅,朱門那得還無恙!

最憐尋常百姓家,荒煙總似烏衣巷。

君不見,

晉室中葉亂五胡,煙火蕭條千里孤;

春燕巢林木,空山啼鷓鴣。

只今胡馬復南牧(清兵南下),

江村古木竄鼪鼯。

萬戶千門徒四壁,

(民間十室九空窮困至極)

燕來亦隨檣上鳥。

海翁顧燕且太息,

風簾雨(此字電腦缺:左巾右莫)胡為乎。

暑夜獨坐

炎熇如酷吏,入夜氣猶蒸。

晞發(fā)涼初透,撚須興欲乘。

風斜穿密牖,月午漏疏藤。

四壁蟲聲咽,誰堪一語冰!

贈駱亦至二首 其二

唐室當中葉,君家有右丞;

雄文堪討賊,苦節(jié)亦為僧。

蹤跡今相似,遭逢古未曾。

會須負日月,滄海見鳣升!

得友人書,道內(nèi)子(妻子)艱難狀

尺牘胡然至,寒溫不自通;

殷勤報閫外,辛苦嘆閨中。

鐺釜原兼絕,機梭亦屢空。

鹿車誰共挽,羞殺是梁鴻!

(家中妻子揭不開鍋,饑餓,織布沒原料)

得友人書,道內(nèi)子(妻子)艱難狀 其二

家計深行惻,朱顏亦固窮;

漸來應化石,遮莫但飛蓬!

寄托誠交道,支持仗女工。

可憐織箔手,不得到從戎!

張煌言的詩詞都是質(zhì)樸、感情真摯、憂國憂民、能感動人的作品。他不會無緣無故描寫“孝莊下嫁多爾袞”這件事的。

張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浙江寧波鄞縣人,漢族,考中舉人,明末大儒、詩人、抗清英雄。他被南明臨時政府任命兵部尚書,在浙東堅持抗清斗爭多年。

張煌言戰(zhàn)敗被俘后,英勇就義。上刑場前,賦《絕命詩》一首。

張煌言的詩文多是在戰(zhàn)斗生涯里寫成,質(zhì)樸悲壯,表現(xiàn)出作者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有《張蒼水集》行世。張煌言與岳飛、于謙并稱“西湖三杰”。清朝國史館為其立傳,《明史》有傳。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謚忠烈,入祀忠義祠,收入《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

大城公

在報刊發(fā)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志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陜西省《家庭之友》

內(nèi)蒙古《這一代》

上!肚嗄暌淮贰段膮R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志報紙發(fā)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chuàng)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fā)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chuàng)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xù)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醫(yī)藥和腫瘤學科20年










最佳貢獻者
2

導讀: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688年1月27日,一生輔助順治、康熙兩帝的杰出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后去世,終年75歲。


孝莊太后的一生:其實也算是一部傳奇故事,13歲嫁給皇太極,一生都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后來皇太極死后更是歷經(jīng)腥風血雨。先是扶持兒子福臨登基,可惜偏偏福臨不爭氣,當了十幾年皇帝后,居然嚷著要去當和尚,后來福臨究竟是怎么死的,估計也只有孝莊知道。后來年邁的孝莊皇后,最終還是硬生生將孫子康熙扶上皇位,從此開啟了康乾盛世。被譽為清初女政治家。



可就是這么一位傳奇人物,死后卻沒有風光大葬,停靈37年后才入土為安,這究竟是什么原因?


主要原因是在孝莊臨終前孝莊留下一個遺愿: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于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意思就是:孝莊在臨死前的遺囑是不希望與皇太極合葬,因為自己曾下嫁過多爾袞。自己死后,想和兒孫們待在一起。

康熙面對老祖母的遺愿,不敢不從又左右為難,首先大清是這個蒙古女人一肩挑起的,是康熙、順治兩任皇帝的定海神針,孝莊在則江山永固,更是這兩任皇帝從小的信念,所以面對孝莊的遺愿,康熙不可不從?墒聦崊s讓康熙十分為難,因為順治的孝陵早已安置,而且沒有孝莊的位置,如何將老祖母安置妥當,康熙一直決定不了,于是大臣就建議先不安葬。

就在康熙為難之際,大臣們給出了一個意見,先把孝莊的梓宮停放不下葬,另做打算?滴跻宦牶苡械览恚谑窃谇鍠|陵風水墻外為祖母修建了一座臨時建筑,“暫安奉殿”。本來是迫不得已的舉動,可直到康熙去世,孝莊一直安放在暫安奉殿內(nèi)。


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康熙至死沒能解決,只能丟給繼承者雍正。


雍正三年(1725年),經(jīng)過慎重考慮后,雍正決定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由于孝莊和皇太極的昭陵隸屬一個體系,而且又位于昭陵的西邊,因此名曰“昭西陵”。

雍正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是他認為自從孝莊安奉“暫安奉殿”以來,大清國力蒸蒸日上,他認為這一定是孝莊在天之靈的護佑,于是認定這里就是一塊風水寶地。

總結(jié):自古以來都是“以左為尊”,昭西林又正好在大紅門左邊,足以顯示出大清皇室,對這位皇太后的尊重和敬佩。孝莊太后逝世后,為何停靈37年才下葬?原因說來也很簡單,別不信!

3

關(guān)于孝莊停陵37年才入葬的問題,實際上導致這個問題存在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孝莊本人造成的,另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康熙在祖制與個人情感的矛盾造成的。

孝莊皇后畫像

孝莊皇后是皇太極的妃子,順治帝的母親,在丈夫皇太極去世后,她輔佐自己的兒子福臨順利登上皇位,此時福臨只有6歲,6歲的小皇帝什么都不懂,于是孝莊皇后開始輔佐兒子逐步鞏固地位,實現(xiàn)了清朝政權(quán)的順利平穩(wěn)過渡,也使得大清王朝逐步在關(guān)內(nèi)站穩(wěn)腳跟,為清朝后來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影視劇中的孝莊皇后和康熙帝

在順治帝去世后,孝莊皇后又開始輔佐玄燁,也就是康熙帝,而康熙帝和父親剛剛登基一樣,也是一個娃娃皇帝,玄燁登基的時候只有8歲,孝莊皇后再一次面臨著來自朝臣,以及八旗各支的壓力,教誨玄燁如何治理國家,坐穩(wěn)皇帝之位,不管玄燁面臨什么樣的難題問題時,她作為祖母都是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孫子解決所有問題,康熙帝在日后的很多習慣和思想都繼承了祖母的智慧,也為他成為千古一帝打下了堅實基礎。

影視劇中的孝莊皇后

【一】之所以說孝莊皇后停陵37年才下葬很大一部分由她個人造成的。

這主要針對的是她在臨終前的遺愿。她對康熙說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于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主要意思就是說我丈夫文皇帝皇太極已經(jīng)離世很久了,地宮早已封閉,如果為了卑微的我再重新打開地宮,會驚擾我的丈夫。而重新修建陵墓又勞民傷財,而且我非常舍不得你們父子,所以就把我安放在遵化陵就可以,我就沒有什么遺憾了。

孝莊皇后的這個遺愿的意思就是不想再回盛京與丈夫合葬了,想留在這邊離他們父子近一些,但她的這種要求是有違祖制的,妃子死后要與皇帝合葬的,即便不同穴,也要在一個陵墓中,這就像活著的時候要陪伴在丈夫的左右。但孝莊拒絕了這樣,要求葬在遵化的清東陵。

康熙帝畫像

【二】康熙帝的左右為難。

康熙帝對孝莊皇后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他曾這樣評價自己的祖母:

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養(yǎng)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也就是說祖母是將從小呵護到大的,教他如何做人、做國君、治國理政,如果沒有祖母的呵護,他斷不可能有現(xiàn)在的成績,可見康熙帝對孝莊皇后的感情,就是因為這樣深厚的感情,才讓康熙帝非常的矛盾,一方面祖母去世,要按照祖上傳下的制度進行處理,那就是要將祖母靈柩運回盛京,與爺爺皇太極合葬,這個是正道,作為皇帝要率先垂范遵守祖制。但是另一方面,祖母對自己恩重如山,沒有祖母也就沒有自己的一切,而且祖母生前有遺囑,不回盛京,要下葬到清東陵陪自己的父親。而他自己又與祖母的感情很深,對祖母也十分依戀,他在感情上實際是傾向于祖母的意愿的,但是作為皇帝他又不能太感情用事。

影視劇中的康熙帝

于是,康熙帝在祖制(理性)和感情(感性)中一直就這樣矛盾著,始終沒有下定決心究竟采取哪種辦法,這一猶豫就是幾十年,孝莊皇后的靈柩始終暫時安置在清東陵的暫安奉殿,直到康熙帝去世也沒有解決。

影視劇中的雍正帝

待到雍正帝繼位后,針對這個問題他給出了答案,雍正三年,雍正帝以孝莊皇后暫安以來國家昌盛,圣祖在位歷數(shù)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此地非常吉利,于是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 。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開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將孝莊皇后葬入地宮。

昭西陵

為何康熙帝一輩子也沒有解決的問題被兒子很快地解決了,那是因為雍正帝對孝莊皇后的感情要比父親的淡很多很多,在雍正眼中她就是一個長輩,別無其他。因為孝莊的陵墓在盛京皇太極的昭陵西面,故名叫昭西陵。

4

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身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統(tǒng)兩朝之養(yǎng)孝,極三世之尊親”的孝莊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崩逝于紫禁城慈寧宮,時年75歲。按照清朝祖制,孝莊太后理應“復奉太宗文皇帝左右”,陪葬于皇太極所在的清昭陵。但康熙皇帝卻并未這樣做,只是下令“于孝陵近地、擇吉修建暫安奉殿”,用以暫時停放孝莊太后梓棺。

雍正三年,在孝莊太后崩逝37年以后,接過康熙皇權(quán)的雍正皇帝才下令于孝莊太后停靈原處修建陵園,將孝莊太后入土為安。

孝莊太后,為何停靈37歲才得下葬?這個并不得圣寵的皇太極后宮妃嬪,難道果真是恨極了皇太極而不愿陪葬清昭陵?

臨終遺誥,道出孝莊太后對陪葬皇太極的態(tài)度

天命十年,為進一步鞏固后金政權(quán)同蒙古部盟的政治、軍事聯(lián)盟,繼孝端文皇后以后,皇太極又迎娶了她的侄女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也就是后來的孝莊太后。然后這位被皇太極接連生下三女一子,并在后宮頗有賢明的科爾沁姑娘,卻并不得皇太極寵愛。天聰八年,皇太極迎娶了孝莊太后的姐姐——海蘭珠以后,孝莊太后更失恩寵,甚至在“崇德五宮”中落到了最末尾的位置。

如果不是皇太極駕崩后,福臨僥幸承繼皇權(quán),孝莊太后恐怕不會成就一代賢名。也就是說,為“滿蒙聯(lián)姻”作出重要貢獻,為皇太極積極繁衍后嗣的孝莊太后絕對有理由記恨皇太極,更有理由拒絕陪葬于皇太極身邊。

但是,在孝莊太后的遺誥中,我們能夠明確看出其對皇太極的態(tài)度:

太宗文皇帝龍馭上賓。痛不欲生。誓以身殉。諸王大臣、以世祖皇帝方在沖齡、繼承大統(tǒng)、保護靡托、合辭堅請。勉留此身、撫育教訓、未嘗少懈。予壽七十有五、得復奉太宗文皇帝左右、愜予夙心、夫亦何憾。

不可否認,孝莊太后的這道遺誥有著官方文書的修飾,但就其當時的權(quán)勢和地位而言,其對皇太極的態(tài)度絕非虛假掩飾,而是出自真心的追憶。其中一句“得復奉太宗文皇帝左右、夫亦何憾”將封建女性對于渴求長久陪伴丈夫身邊的追求,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不愿陪葬清昭陵的真正原因

在皇太極身上未得寵愛的孝莊太后,在皇太極駕崩以后,反倒迅速成為清朝的核心人物。在清朝入關(guān)的艱難時刻,孝莊太后努力維持皇室內(nèi)部團結(jié),悉心培養(yǎng)順治、康熙兩代帝王,在多爾袞當政、鰲拜擅權(quán)的危急時刻,孝莊太后以一個女流之輩擔起大清江山,為清初的皇權(quán)穩(wěn)固、疆域拓展乃至統(tǒng)治根基穩(wěn)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就康熙二十六年的具體朝局環(huán)境而言,被康熙皇帝奉為神明的孝莊太后,絕對是大清王朝最有發(fā)言權(quán)的囂張人物。對于這樣一位人物的喪葬事宜,康熙皇帝肯定不敢單純按照清朝祖制或者約定成例進行安排?稍趩柤鞍苍嵋庖姷臅r候,孝莊太后給出的想法卻讓康熙皇帝犯了難。

《清實錄·圣祖實錄》記載了孝莊太后臨終的歸葬想法:

太皇太后疾大漸時、諭朕曰、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于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

啥意思?因為清朝祖制之“卑不動尊”的成例;因為孝莊太后對順治、康熙兩位帝王的戀戀不舍;孝莊太后決定葬于順治皇帝所在清孝陵,而不是舍近求遠,陪葬在皇太極所在的清昭陵。

大孝之下,康熙大帝也有無可奈何的時候

在孝莊太后跟前,康熙皇帝絕對是一個毫不摻假的至孝帝王,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莊太后病危之際,康熙皇帝曾經(jīng)專門下發(fā)諭旨,說明孝莊太后于己之身的特殊恩德:

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養(yǎng)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極之恩、畢生難報。

在孝莊太后臨終之前,康熙皇帝的至孝表現(xiàn),我們暫且不表,我們僅以孝莊太后病危時,康熙皇帝的具體表現(xiàn)予以說明:

1、孝莊太后崩逝前數(shù)日,康熙皇帝親率諸王、貝勒、貝子、公、及文武官員等、步詣天壇致祭,向上天祈求“若大數(shù)或窮、愿減臣玄燁齡、冀增太皇太后數(shù)年之壽”。

2、在孝莊太后“圣體違和”期間,康熙皇帝“于慈寧宮親嘗湯藥。晝夜不離左右”并就政事處理作出了專門安排:傳諭內(nèi)閣、非緊要事、勿得奏聞。同時,為“仰冀上天眷顧、俯垂默佑、寬大以延遐壽”,康熙皇帝破天荒地做出了“大赦”決定。

《清實錄·圣祖實錄》詳細記載了孝莊太后病重期間,康熙皇帝的具體表現(xiàn):

心懷憂慮、日侍左右、檢方調(diào)藥、親視飲饌。太皇太后寧憩之時、朕隔幔靜俟、席地危坐、一聞太皇太后聲息、即趨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進。因此晝夜不能少離。

3、孝莊太后崩逝以后,康熙皇帝悲痛欲絕,“擗踴哀號、呼天搶地、哭無停聲”;“哀號痛切、情何容已”;“晝夜號痛不止、水漿不入口、天顏癯瘠、以致昏迷”等的記載,屢見不鮮。

在孝莊太后喪儀的各個流程中,康熙皇帝都是一副“哀慟不止如前,幾近昏厥”的表現(xiàn),以至于諸王大臣乃至地方奔喪官員,屢次“上言勸阻、懇請節(jié)哀”。在康熙皇帝心中,孝莊太后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圣旨,都是絕對不容置疑、不容更改的所在。孝莊太后臨終已經(jīng)有了歸葬態(tài)度,康熙皇帝也只能遵旨奉行。但孝莊太后之前畢竟沒有皇后單獨成陵的先例,康熙皇帝也只能在不違背清朝祖制的前提下,“于孝陵近地、擇吉修建暫安奉殿”。

康熙五十六年,孝惠章皇后崩逝,于清孝陵外單獨成陵,算是開創(chuàng)了皇后另成陵墓的先例,但對于暫時奉安于孝陵的孝莊太后梓棺,康熙皇帝依然遵照其生前意愿,未敢輕易安置。直到雍正皇帝登基以后的雍正三年,雍正皇帝才正式下令于孝莊太后梓棺所在原處修建陵墓,讓其入土為安。

參考文獻:《清實錄·圣祖實錄》、《康熙帝起居注》、《清史稿·后妃列傳》

5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孝莊她跟誰的關(guān)系最好,可能很多人都是不清楚的,因為這個人不是皇太極,也不是多爾袞,更不會是福臨,他便是康熙。


康熙還有個名字叫玄燁,康熙的性格特點跟孝莊是很像的,所以兩人的關(guān)系特別好,在孝莊的影響下,康熙他從小就對讀書學習有著很濃厚的興趣,這一嗜好是伴其終身的。

孝莊在死后怕打擾皇太極,因此不愿意合葬,而康熙他和孝莊的關(guān)系有特別好,也不想讓孝莊過早的下葬,因此才讓孝莊皇后停尸這么多年。


孝莊皇后雖已年邁,但是硬生生的輔佐小孫子康熙繼承大統(tǒng),從此開創(chuàng)康乾盛世。孝莊皇后也就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賢后,一輩子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皇帝,逃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迫害,但是終究逃不過病魔。1688年,這位輔佐了三代帝王的皇后,沒能戰(zhàn)勝病魔,撒手人寰。

歷史上還流傳著一種說法,孝莊的遺體在準備運往盛京時,發(fā)生了一件非常離奇的事。她的棺材突然變重,上百個大漢都沒能將它抬起,所有人都覺得很納悶。


結(jié)果當天晚上,康熙帝便夢到了自己的奶奶,孝莊太后在夢里流著淚告訴他說,自己不想離開,盛京太遠了,她希望一直守在康熙身邊,于是康熙才下定決心不把孝莊太后運往盛京下葬,而是留在了宮中。這一留就是37年,直到康熙帝駕崩,雍正皇帝繼位,孝莊太后終于入土為安。

此時也恰逢皇太極與孝莊成婚100周年,這一百年間清朝國運大漲,他認為這都是曾祖母積德了,便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成為孝莊長眠之所。

6

按照大清的習俗,孝莊去世后應該和當時的皇帝,也就是皇太極同葬。但是在她去世之前,做出了一個讓人吃驚的事,要求就近安葬這個問題難住了康熙,如果順從她的意思,那清東陵的體系就會破壞,所以葬在清東陵很難實現(xiàn)。孝莊對康熙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孝莊也就沒有現(xiàn)在的康熙?滴鯇π⑶f也非常尊敬,孝莊生病時,康熙不分晝夜侍奉在其床前,還帶領(lǐng)親信到天壇祈福,請求減少自己來延長祖母的壽命。就在康熙為難時,有人出了主意,先不下葬,等以后再下葬?滴跬饬,于是在清東陵修建了一座臨時的宮殿“暫安奉殿”。一直到康熙去世,孝莊都被放在暫安奉殿里。雍正上位之后,在暫安奉殿內(nèi)就地起建陵園。陵墓在昭陵的西側(cè),所以叫“昭西陵”。雍正一直覺得從孝莊在“暫安奉殿”這段期間,大清日益繁榮昌盛,百姓生活安居樂業(yè),他覺得這是一個好地方。除此以外,古時候往往用左代表著尊貴的意思,孝莊的陵墓就是在清東陵的最左邊的,因此這恰恰表明了后代子孫對她的尊重。

7

按理說祖圣對他的祖母是非常敬重的,布木布泰在康熙二十六年就病危去世了,按理來說,康熙執(zhí)政61年間,還有三十五年的時間為他的祖母建陵.再說了就現(xiàn)在清東陵外的昭西陵的規(guī)制,在當時的情況下算不上是大規(guī)模的陵寢.而且當時按大清的國力來看,建一座昭西陵的經(jīng)費是絕對不成問題的.問題就出來了,康熙為何不在他在世的時候為孝莊文皇后建陵而是要等到雍正朝的第三年才開始動工.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