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名將,杰出的軍事家。他身為四朝元老,秦國歷任的多位相國,都對他十分尊重。他與兒子王賁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與白起、李牧、廉頗并稱“戰(zhàn)國四大名將”。
李信也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著名的將領(lǐng),與王翦同朝為官。他在滅燕國時立下了大功,后來領(lǐng)兵20萬攻打楚國,被楚將項燕打敗。后來才換成王翦帶兵出征。那么,當初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秦始皇又是如何處置的?
關(guān)于滅楚,李信與王翦的意見不同,秦王采納了李信的意見,王翦告老還鄉(xiāng)。
在秦始皇滅六國的過程當中,楚國是他第五個攻打的國家。
雖然楚國在之前與秦國的對峙中,丟失了大片的土地,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國以前“家大業(yè)大”,在當時仍然是東方的一個大國,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
秦王嬴政很重視這場戰(zhàn)爭,為此,他將秦國的著名將領(lǐng)全部召集起來商討作戰(zhàn)方案。秦王嬴政問道:“消滅楚國,需要多少人馬?”李信搶先回答:“最多不過20萬人。”
嬴政又向王翦詢問看法,王翦說:“需要60萬,否則不可輕言滅楚!
60萬人幾乎達到秦國可以動員的全部兵力。秦王嬴政認為楚國早已沒落,不需要這么多的兵力就可拿下。王翦見自己的建議沒有得到采納,便請求告老還鄉(xiāng)。秦王嬴政批準了他的請求。
李信帶兵大敗,秦王嬴政非常憤怒,感覺自己之前的決策存在失誤。
公元前226年,李信被任命為伐楚總司令,蒙武為副將,領(lǐng)兵20萬,大舉進攻楚國。
楚王派將軍項燕率軍抵抗。項燕見秦軍氣勢正盛,便避免與秦軍正面交鋒,而是把戰(zhàn)線拉長,分散秦軍的兵力。李信只好左右突擊,補給線也拉得很長。李信擔心這樣下去,遲早要被拖垮。
慎重考慮之后,李信決定后撤。而此時,卻遭到楚軍的大舉反擊。項燕所率的楚軍占領(lǐng)秦軍的兩座營壘,斬殺秦國的7名都尉,秦軍大敗。
李信的大敗使得秦王嬴政大為震怒,同時也讓秦王認識到楚國雖然已經(jīng)衰弱,但畢竟地廣人多,仍具有一定的實力,并非輕易可滅。
嬴政屈駕去請王翦復(fù)出,擔起滅楚的大任。王翦出色地完成了任務(wù)。
慘痛的教訓(xùn)使得嬴政明白,看來滅楚一事,還得要王翦出來才行。為了統(tǒng)一大業(yè),秦王嬴政親自到王翦的家鄉(xiāng)請他復(fù)出。王翦見秦王嬴政屈尊前來,心里早已明白前線的戰(zhàn)況。
秦王嬴政又一次賠禮,誠懇的請他復(fù)出,并說“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
意思是李信干得不漂亮,讓秦軍蒙受恥辱;我也要負主要責任,因為是我不聽老將軍你的話,才導(dǎo)致了這樣的后果。
不料,王翦還是推托有病,不愿意重出江湖。王翦其實也有自己的擔心。自統(tǒng)一六國以來,王翦與兒子王賁參與了伐趙、攻燕、破魏,功勛遠在他人之上。
該有的名譽都有了,功勞越大,權(quán)力越大,功高震主,就會令君王猜忌。
這時候秦王斬釘截鐵地說:“這事我決定了,將軍不必多說!蓖豸逡娰@樣說,只好答應(yīng),并再次提出:“要想讓老將出馬,非60萬人馬不可!辟饝(yīng)了王翦。
王翦與秦王嬴政同車回到咸陽。出征那天,嬴政送王翦到咸陽城外,辭別時,王翦再次向嬴政提出請求:“請大王多多賞賜田地和財寶,老將想趁現(xiàn)在還能打仗的時候為子孫多求點資產(chǎn)!鼻赝趼牶蠊笮,也答應(yīng)了他。
王翦率大軍東進,在出關(guān)之時,先后五次派出使者請秦王落實封賞的事情。有的人很不理解,便問他:“將軍如此要求封賞,不是有些太過分了嗎?”
王翦回答說:“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國全部的兵力都交到我的手上,他心里肯定很不安,怕我擁兵造反。我討取一些田宅作為子孫的家業(yè),是表明我就這點志向,而沒有其他野心。這樣秦王才能放心!”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大軍抵達前線,取代李信獲得指揮全部秦軍的大權(quán)。
楚王聽說以后,下令調(diào)動楚國的全部軍隊交給項燕,抵御秦軍。楚國多次向秦軍挑戰(zhàn),秦軍始終不肯出戰(zhàn)。
王翦想的是,秦軍遠道而來立足未穩(wěn),而不久前又在楚國吃了敗仗,挫傷了士氣,所以不易輕易出擊,F(xiàn)在最重要的是養(yǎng)精蓄銳,然后伺機而動。
項燕自然也有他的考慮。他深知秦軍戰(zhàn)斗力強,數(shù)量又遠超楚軍。王翦又是名將,極會用兵,打持久戰(zhàn)對楚軍并不是件好事,應(yīng)該趁秦軍立足未穩(wěn),速戰(zhàn)速決,才是上策。
在王翦與項燕的智斗中,王翦以“以逸待勞”把握了主動權(quán),并漸漸形成優(yōu)勢。楚軍求戰(zhàn)不得,時間一久,斗志松懈。項燕打算率軍東撤。王翦見項燕轉(zhuǎn)移部隊,抓住時機,乘其不備,下令千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全線出擊,窮追不舍,大破楚軍主力。
項燕被王翦大軍圍困,沒辦法突圍,無奈自殺。秦軍乘勝追擊,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攻取了楚國大部分領(lǐng)土。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軍攻入楚國的都城壽春,俘虜楚王,楚國滅亡。楚成了秦國的一個郡縣。
我們又怎么看待這件事呢?
一是說明嬴政的英明。
李信帶兵打了敗仗,雖然嬴政很生氣,但是卻沒有降罪于他,后來還重用他。果然在之后滅齊的戰(zhàn)役中,李信不負重望,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這說明秦王不以一時的成敗論英雄,有著帝王的胸襟與遠見。
開始滅楚吃了敗仗,嬴政沒有妄自菲薄,而是正確估計形勢,果斷采取應(yīng)對策略,重新啟用王翦帶兵。他對王翦說的話,表明他有擔當,屬下犯了錯誤,他不是一味怪罪,而是善于從自身找原因。再者,他知錯就改的自覺性,是作為一代君王非?少F的品質(zhì)。
而且為了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嬴政屈尊親自去王翦的家鄉(xiāng)請他復(fù)出,并誠懇地說出自己的過失。這種禮賢下士的作風(fēng),也是十分難得的。
嬴政作為一個管理者,能夠正確識人、用人,而且出現(xiàn)錯誤時能誠懇地檢討自己,并及時改正。對于有識之士,能夠放下身段,禮賢下士。嬴政能夠成為千古一帝,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是說明王翦深諳“職場潛規(guī)則”,知進退,避鋒芒,保全了自己與家人。
王翦深知自己已經(jīng)功高震主,于是借故告老還鄉(xiāng)。在不得已復(fù)出時,他深知自己是帶著秦王的全部家底,秦王生性多疑,自己一定要讓他放下心結(jié)。因此他故意強調(diào)自己出征為的是多得些田產(chǎn)、財富,讓秦王認為自己志向格局只不過如此,再也沒有更大的野心,不會對秦王的江山社稷造成威脅。因此秦王才不會忌憚自己,這樣,才能護自己及家人周全。
其實有的時候,我們積極進取,并不是前面的風(fēng)景有多精彩,而是我們已沒有退路!
其實現(xiàn)實中也有多少人,不懂得要適時得體地退出。
“激流勇退”“見好就收”何嘗不是一種人生智慧。人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相應(yīng)的使命。
或許,一個華麗的轉(zhuǎn)身,一個旖旎的背影,更讓人懷念與珍惜!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dǎo)終生學(xué)習(xí)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lǐng)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fù)“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lǐng)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