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翦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名將,杰出的軍事家。他身為四朝元老,秦國歷任的多位相國,都對他十分尊重。他與兒子王賁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與白起、李牧、廉頗并稱“戰(zhàn)國四大名將”。

李信也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著名的將領(lǐng),與王翦同朝為官。他在滅燕國時立下了大功,后來領(lǐng)兵20萬攻打楚國,被楚將項燕打敗。后來才換成王翦帶兵出征。那么,當初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秦始皇又是如何處置的?

關(guān)于滅楚,李信與王翦的意見不同,秦王采納了李信的意見,王翦告老還鄉(xiāng)。

在秦始皇滅六國的過程當中,楚國是他第五個攻打的國家。

雖然楚國在之前與秦國的對峙中,丟失了大片的土地,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國以前“家大業(yè)大”,在當時仍然是東方的一個大國,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

秦王嬴政很重視這場戰(zhàn)爭,為此,他將秦國的著名將領(lǐng)全部召集起來商討作戰(zhàn)方案。秦王嬴政問道:“消滅楚國,需要多少人馬?”李信搶先回答:“最多不過20萬人。”

嬴政又向王翦詢問看法,王翦說:“需要60萬,否則不可輕言滅楚!

60萬人幾乎達到秦國可以動員的全部兵力。秦王嬴政認為楚國早已沒落,不需要這么多的兵力就可拿下。王翦見自己的建議沒有得到采納,便請求告老還鄉(xiāng)。秦王嬴政批準了他的請求。

李信帶兵大敗,秦王嬴政非常憤怒,感覺自己之前的決策存在失誤。

公元前226年,李信被任命為伐楚總司令,蒙武為副將,領(lǐng)兵20萬,大舉進攻楚國。

楚王派將軍項燕率軍抵抗。項燕見秦軍氣勢正盛,便避免與秦軍正面交鋒,而是把戰(zhàn)線拉長,分散秦軍的兵力。李信只好左右突擊,補給線也拉得很長。李信擔心這樣下去,遲早要被拖垮。

慎重考慮之后,李信決定后撤。而此時,卻遭到楚軍的大舉反擊。項燕所率的楚軍占領(lǐng)秦軍的兩座營壘,斬殺秦國的7名都尉,秦軍大敗。

李信的大敗使得秦王嬴政大為震怒,同時也讓秦王認識到楚國雖然已經(jīng)衰弱,但畢竟地廣人多,仍具有一定的實力,并非輕易可滅。

嬴政屈駕去請王翦復(fù)出,擔起滅楚的大任。王翦出色地完成了任務(wù)。

慘痛的教訓(xùn)使得嬴政明白,看來滅楚一事,還得要王翦出來才行。為了統(tǒng)一大業(yè),秦王嬴政親自到王翦的家鄉(xiāng)請他復(fù)出。王翦見秦王嬴政屈尊前來,心里早已明白前線的戰(zhàn)況。

秦王嬴政又一次賠禮,誠懇的請他復(fù)出,并說“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

意思是李信干得不漂亮,讓秦軍蒙受恥辱;我也要負主要責任,因為是我不聽老將軍你的話,才導(dǎo)致了這樣的后果。

不料,王翦還是推托有病,不愿意重出江湖。王翦其實也有自己的擔心。自統(tǒng)一六國以來,王翦與兒子王賁參與了伐趙、攻燕、破魏,功勛遠在他人之上。

該有的名譽都有了,功勞越大,權(quán)力越大,功高震主,就會令君王猜忌。

這時候秦王斬釘截鐵地說:“這事我決定了,將軍不必多說!蓖豸逡娰@樣說,只好答應(yīng),并再次提出:“要想讓老將出馬,非60萬人馬不可!辟饝(yīng)了王翦。

王翦與秦王嬴政同車回到咸陽。出征那天,嬴政送王翦到咸陽城外,辭別時,王翦再次向嬴政提出請求:“請大王多多賞賜田地和財寶,老將想趁現(xiàn)在還能打仗的時候為子孫多求點資產(chǎn)!鼻赝趼牶蠊笮,也答應(yīng)了他。

王翦率大軍東進,在出關(guān)之時,先后五次派出使者請秦王落實封賞的事情。有的人很不理解,便問他:“將軍如此要求封賞,不是有些太過分了嗎?”

王翦回答說:“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國全部的兵力都交到我的手上,他心里肯定很不安,怕我擁兵造反。我討取一些田宅作為子孫的家業(yè),是表明我就這點志向,而沒有其他野心。這樣秦王才能放心!”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大軍抵達前線,取代李信獲得指揮全部秦軍的大權(quán)。

楚王聽說以后,下令調(diào)動楚國的全部軍隊交給項燕,抵御秦軍。楚國多次向秦軍挑戰(zhàn),秦軍始終不肯出戰(zhàn)。

王翦想的是,秦軍遠道而來立足未穩(wěn),而不久前又在楚國吃了敗仗,挫傷了士氣,所以不易輕易出擊,F(xiàn)在最重要的是養(yǎng)精蓄銳,然后伺機而動。

項燕自然也有他的考慮。他深知秦軍戰(zhàn)斗力強,數(shù)量又遠超楚軍。王翦又是名將,極會用兵,打持久戰(zhàn)對楚軍并不是件好事,應(yīng)該趁秦軍立足未穩(wěn),速戰(zhàn)速決,才是上策。

在王翦與項燕的智斗中,王翦以“以逸待勞”把握了主動權(quán),并漸漸形成優(yōu)勢。楚軍求戰(zhàn)不得,時間一久,斗志松懈。項燕打算率軍東撤。王翦見項燕轉(zhuǎn)移部隊,抓住時機,乘其不備,下令千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全線出擊,窮追不舍,大破楚軍主力。

項燕被王翦大軍圍困,沒辦法突圍,無奈自殺。秦軍乘勝追擊,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攻取了楚國大部分領(lǐng)土。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軍攻入楚國的都城壽春,俘虜楚王,楚國滅亡。楚成了秦國的一個郡縣。

我們又怎么看待這件事呢?

一是說明嬴政的英明。

李信帶兵打了敗仗,雖然嬴政很生氣,但是卻沒有降罪于他,后來還重用他。果然在之后滅齊的戰(zhàn)役中,李信不負重望,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這說明秦王不以一時的成敗論英雄,有著帝王的胸襟與遠見。

開始滅楚吃了敗仗,嬴政沒有妄自菲薄,而是正確估計形勢,果斷采取應(yīng)對策略,重新啟用王翦帶兵。他對王翦說的話,表明他有擔當,屬下犯了錯誤,他不是一味怪罪,而是善于從自身找原因。再者,他知錯就改的自覺性,是作為一代君王非?少F的品質(zhì)。

而且為了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嬴政屈尊親自去王翦的家鄉(xiāng)請他復(fù)出,并誠懇地說出自己的過失。這種禮賢下士的作風(fēng),也是十分難得的。

嬴政作為一個管理者,能夠正確識人、用人,而且出現(xiàn)錯誤時能誠懇地檢討自己,并及時改正。對于有識之士,能夠放下身段,禮賢下士。嬴政能夠成為千古一帝,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是說明王翦深諳“職場潛規(guī)則”,知進退,避鋒芒,保全了自己與家人。

王翦深知自己已經(jīng)功高震主,于是借故告老還鄉(xiāng)。在不得已復(fù)出時,他深知自己是帶著秦王的全部家底,秦王生性多疑,自己一定要讓他放下心結(jié)。因此他故意強調(diào)自己出征為的是多得些田產(chǎn)、財富,讓秦王認為自己志向格局只不過如此,再也沒有更大的野心,不會對秦王的江山社稷造成威脅。因此秦王才不會忌憚自己,這樣,才能護自己及家人周全。

其實有的時候,我們積極進取,并不是前面的風(fēng)景有多精彩,而是我們已沒有退路!

其實現(xiàn)實中也有多少人,不懂得要適時得體地退出。

“激流勇退”“見好就收”何嘗不是一種人生智慧。人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相應(yīng)的使命。

或許,一個華麗的轉(zhuǎn)身,一個旖旎的背影,更讓人懷念與珍惜!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dǎo)終生學(xué)習(xí)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lǐng)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fù)“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lǐng)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最佳貢獻者
2

李信是秦國后期有名的將領(lǐng),年紀輕輕,作戰(zhàn)勇敢,深得秦始皇的信任。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派王翦率領(lǐng)主力數(shù)十萬人進攻漳水、鄴城,派李信出兵太原、云中,配合王翦共同包圍趙軍,一舉攻破趙國。

公元前225年,李信率軍在易水擊破燕國太子丹軍隊,與王賁一起滅了燕國。一系列的軍事勝利,李信在秦王政心中的份量越來越重,李信也越來越自信。再加上秦國在滅亡韓、趙、魏三國的戰(zhàn)爭中,進行得都很順利,秦始皇也有輕敵的情緒,所謂驕兵必敗。

所以,當秦始皇準備派兵攻打楚國,征求李信的意見時,李信說最多只要二十萬人,而問老將王翦時,王翦堅持要六十萬人不可。正由于李信的自信,再加上秦始皇贏政的輕敵,才造成了這一次錯誤的決策,讓李信領(lǐng)二十萬人攻打楚國。王翦因意見沒有被采信,就借口身體有病,回到家鄉(xiāng)頻陽休養(yǎng)。

公元前225年,李信率軍攻打平輿(今河南平輿北),秦將蒙恬率軍攻打?qū)嬊?今安徽臨泉),大敗楚軍。勝利之后,李信更加自信,輕敵冒進,被楚國將領(lǐng)項燕打敗,李信率軍大敗而逃。

秦始皇得知秦軍兵敗的消息,雖然非常震怒,但還是馬上意識到自己的輕敵情緒才是這次失敗的主因,于是親自前往頻陽,向老將王翦道歉,請求王翦復(fù)出領(lǐng)兵伐楚。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大軍大敗楚軍,斬殺楚國將軍項燕。公元前223年,王翦和蒙武俘獲楚王,楚國滅亡。

秦始皇在李信攻楚大敗后,重新啟用王翦,并答應(yīng)了他要六十萬軍隊的要求,最終滅了楚國。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

其一,秦始皇做決策的思路還是非常清晰的。李信攻楚的失敗,本質(zhì)問題不是李信作戰(zhàn)的失敗,而是自己輕敵決策的失敗,找到了失敗的原因,馬上改正錯誤,制定正確的作戰(zhàn)方案,請王翦復(fù)出,給六十萬人部隊攻楚。

其二,秦始皇還是有識人之明。李信攻楚兵敗,秦始皇并沒有就此斬殺李信,而是繼續(xù)讓他帶兵,后來在平定齊國的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李信年輕,作戰(zhàn)勇敢,適合局部攻堅,王翦老穩(wěn)持重,適合統(tǒng)領(lǐng)全局,對此秦始皇看得很清楚,所以很快調(diào)整用人方略,用王翦換李信。

其三,秦始皇還是很虛心地接受部下的意見建議的。王翦提出攻楚非要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很快就答應(yīng)了,并不是因為李信敗了,必須用王翦才答應(yīng)他的條件,而是客觀分析了王翦的建議,認為王翦的分析很有道理:楚國土地廣闊、人口眾多,如果軍隊人數(shù)不夠,就會被淹沒在楚國的汪洋大海里,所以才同意派兵六十萬軍隊。

其四,秦始皇還是勇于承認錯誤。攻楚失敗,秦始皇沒有將錯誤歸咎于李信的作戰(zhàn)不利,也沒有將失敗的責任怪罪于老將王翦的稱病隱退,而是自己承擔責任,雖然沒有明說,但從他并沒有處罰李信,重新啟用王翦來看,他其實已經(jīng)自己承擔了攻楚失敗的責任。


其五,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國家的重大行動,特別軍事行動,高層的決策是最關(guān)鍵的因素,是成攻或失敗的根本原因;其次才是戰(zhàn)爭本身的指揮和兵略。

3

李信是秦滅六國時期的秦國的將領(lǐng),他在伐燕、伐楚、伐齊的戰(zhàn)爭中都有表現(xiàn)。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過程中先是滅亡韓國、魏國、趙國,此后秦軍陳兵在燕國邊境,燕王喜害怕了,而太子丹更是擔憂亡國的命運,于是太子丹千方百計的尋找救國的方法,最終他覺得聯(lián)合匈奴什么的這些方法都太慢,于是他選擇讓荊軻刺秦,當然結(jié)果大家都知道,荊軻身死,刺秦失敗。此后秦軍大兵壓境,把燕國關(guān)內(nèi)的土地全部拿下,燕王喜跑到遼東,最終燕王喜把自己的兒子太子丹的人頭獻給秦王嬴政,最后暫時獲得茍安于遼東的機會,此后秦軍開始全力對付楚國。

秦滅六國形勢

楚國曾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第一強國,本來是具備統(tǒng)一天下的底蘊的,但是在商鞅變法之后,在各國實力此消彼長之間,秦國開始超越楚國,并將楚國遠遠的甩在身后,特別是秦昭襄王時期,白起攻楚,攻破楚國的郢都,并火燒楚國王陵之后,楚國便開始一蹶不振,雖然后來向東發(fā)展滅亡了魯國、越國,但是楚國已經(jīng)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本錢了,但是即使如此,楚國仍是一等強國,是秦國最大的敵人。

戰(zhàn)國后期的形勢圖

秦王嬴政還是很重視楚國的,于是他征求老成持重的老將王翦的意見,王翦提出要出動60萬秦軍才能滅亡楚國,但是60萬已經(jīng)是當時秦國的舉國之兵,所以秦王嬴政當然是有顧慮的,嬴政又征求在進攻燕國時變現(xiàn)不錯李信的意見,李信表示只需要20萬軍隊即可,由于此前李信的戰(zhàn)績不錯,深得嬴政信任,于是嬴政覺得王翦可能是真的老了,于是命令李信帶領(lǐng)20萬秦軍進攻楚國,李信進攻楚國時,開局還是不錯的,可是后來碰見了項羽的親爺爺項燕,被楚軍打得大敗。喪師辱國,而此后嬴政不得不重新啟用王翦帶領(lǐng)60萬秦軍,最終擊敗項燕滅亡了楚國。

秦王嬴政應(yīng)該沒有嚴苛對待李信的失敗,因為《史記》中記載李信后來參加了對滅亡燕國和齊國的戰(zhàn)爭。不過對于李信的結(jié)局沒有交代。

《史記》記載到西漢時期以后,漢武帝手下的名將李廣、其兒子李敢、孫子李陵都是李信的后人,可見李信在秦始皇時期應(yīng)該結(jié)局還是不錯的,而李家在西漢時期仍舊是武將世家就是一個例證。

4

秦始皇能統(tǒng)一六國,除了繼承老祖宗的政治遺產(chǎn)之外,其個人的能力也不容否認。應(yīng)該說,秦始皇很明智的,就算犯了錯誤,也是知錯能改,這點是很難得的。在伐楚之戰(zhàn)中,先是李信稱二十萬人可以擺平楚國,結(jié)果卻是大敗而回。面對這種局面,秦始皇是如何處理呢?

第一,李信的牛皮吹破了

在發(fā)動伐楚戰(zhàn)爭前,秦王詢問滅掉楚國需要多少兵力。少壯派將領(lǐng)李信說:“只需二十萬就夠了!崩铣沙种氐耐豸鍏s答說:“非得六十萬不可。”

當時秦國已滅了韓國、趙國,重創(chuàng)燕國,秦王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以致于認為楚國同樣不堪一擊。在秦王看來,王翦已經(jīng)老矣,應(yīng)該退出歷史舞臺了。于是他把伐楚重任,交給年輕氣盛的李信。

王翦意識到秦王對自己不信任,便急流勇退,以疾病纏身為由,申求退休。秦王接受王翦的辭呈,解除其兵權(quán)。李信被任命為伐楚兵團總司令,蒙武為副將,領(lǐng)兵二十萬,大舉進攻楚國。

然而,面對國土廣闊的楚國,秦軍二十萬根本不夠用。隨著秦軍深入楚境,戰(zhàn)線越拉越長,補給線越來越長,李信開始覺得不妙,這樣打下去,遲早要被拖垮。慎重思考后,李信決定后撤。而此時,楚軍開始大舉反擊。楚軍連破李信與蒙武的營壘,秦軍死傷無數(shù),僅是都尉級的高級軍官便被殺七人。

李信以為區(qū)區(qū)二十萬之眾可以踏平楚國,最后只得自取其辱,灰頭土臉地敗退回國了。

第二,秦王知錯能改,請王翦出山

慘痛的失敗終于令秦王嬴政清醒了。他還是知錯能改的,看來滅楚一事,還得請老將軍王翦出來才行。秦王親自跑到頻陽王翦家中拜訪,希望他擔負起滅楚的重任。

不料,王翦推托身體有病,不愿意重出江湖。王翦有自己的擔心。自統(tǒng)一六國之戰(zhàn)拉開帷幕以來,王翦、王賁父子伐趙、攻燕、破魏,功勛遠在他人之上。該有的名譽都有了,功勞越大,權(quán)力越大,只會令君王猜忌心、防患心更強罷了。

秦王嬴政斬釘截鐵、以不容反駁的語氣說:“這事我決定了,將軍不必多說!边@種說話的口吻,就如同當年秦昭王對白起的最后通諜。白起的下場,王翦是曉得的,因此他除了接受任命,別無辦法。

逃是逃不開的,王翦便說:“若定要用老臣,非六十萬人不可。”

沒問題,就算是死六十萬人,秦王也不會放在心上。

就這樣,王翦重披戰(zhàn)袍。臨出征前,王翦提了一個特別的請求:他看中了一些良田大宅,希望秦王賞賜給他。秦王不禁大笑,你若滅了楚國,還怕沒有豪宅可住么?軍隊出發(fā)后,王翦竟不死心,先后派五人,到秦王那兒落實封田賞地的事。當時很多人不了解王翦為何這樣做,王翦解釋說:秦王多疑,又把舉國之兵交給我,豈能不猜疑、提防我?我討取田宅,作為子孫的家業(yè),是表明我志止于此,沒有野心。

正是由于秦王知錯能改,主動請王翦出山,最后王翦不負重托,滅了楚國。

第三,李信仍然受到秦王的重用

李信在伐楚之戰(zhàn)中大敗,狼狽回到秦國。秦王當然很憤怒,但是他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把責任歸之于自己。他對王翦這樣說:““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這句話有兩層意思:其一,李信干得不漂亮,讓秦軍蒙羞受辱;其二,主要責任是寡人,因為寡人不聽老將軍的話。

從這點看,秦始皇不愧為英明的領(lǐng)袖。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三國時的袁紹與諸葛亮。袁紹官渡之戰(zhàn)吃了敗仗,回來后不是像秦始皇那樣主動認錯,而是認為自己沒聽謀士田豐的意見吃了敗仗,田豐會笑話我的,于是把田豐給殺了。

再比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馬謖去守街亭,大家都說馬謖不行,沒實戰(zhàn)經(jīng)驗啊,諸葛亮不聽。結(jié)果馬謖吃了敗仗,回來后,諸葛亮把他給殺了。從這點看,諸葛亮的胸襟比起秦始皇差遠了。他沒有像秦始皇那樣,把用錯人的主要責任歸于自己,而是讓馬謖背黑鍋。這種胸襟,決定了諸葛亮的北伐事業(yè)注定一事無成。

秦始皇不僅沒殺李信,仍然重用他。后來,李信作為王賁的副手,參與滅燕、滅齊之戰(zhàn)中,也算為自己掙回點面子。

5

秦滅六國,最簡單的是韓國,最難的是楚國:滅韓國甚至一仗沒打,內(nèi)史騰率軍在新鄭城下喊“戰(zhàn)或降”,韓國就降了;滅楚國,先后兩次出兵,第一次大敗而歸,第二次傾全國之力才完成滅楚大業(yè)。為什么楚國這么難打呢?原因有三點:其一、楚國地大人多,一個楚國相當于當時三分之一的中國;其二、楚國位居江南,水多林深,不利于秦軍作戰(zhàn);其三、楚國的項氏家族崛起,其軍事能力不在秦國王氏、蒙氏之下。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記載: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李信率二十萬秦軍直入楚國腹地,一日行軍千里,秦國接收土地的速度都趕不上秦軍追擊楚軍的速度。李信大軍與蒙恬大軍會師后,被楚軍層層包圍,原來楚將項燕采用了誘敵深入之計!秦軍突圍而出,一日敗退千里,楚軍窮追不舍三晝夜,擊殺大秦七萬銳士,將秦軍全部趕出楚境。

按照秦國《軍功法》的規(guī)定:大將無端戰(zhàn)敗,喪土辱軍者,其罪當誅,有功之士卒無賞。秦始皇面臨一個嚴竣的問題,那就是按秦法規(guī)定,李信、蒙恬等將當斬;但是李信、蒙恬二將是秦始皇重點培養(yǎng)的年輕大將,一旦殺了他倆,秦軍中就沒有幾個能獨擋一面的猛將了。王翦七十多歲了,殺了李信、蒙恬諸將,王翦一旦早死,秦軍何人帶領(lǐng)?如果打了敗仗就殺將,久而久之大秦何將可用?

最終秦始皇下了《罪已詔》,將第一次伐楚失敗的責任歸于自己,認為伐楚失敗的主要責任在于朝廷決策失誤,過于急功近利。秦始皇又表示,赦免李信、蒙恬諸將,有功將士依法賞賜,是自己在學(xué)習(xí)先祖秦穆公赦免孟西白三將的故事,希望留李信、蒙恬諸將留有用之身,再建功業(yè)。最終秦始皇親自出馬請王翦掛帥出征,舉全國六十萬精銳二次滅楚,通過持久戰(zhàn)逼楚軍出現(xiàn)破綻,一舉攻滅了楚國。

6

秦第一次滅楚大敗之后,史料記載秦始皇的反應(yīng)是比較簡單的,主要是六個字:“始皇聞之大怒”。怒歸怒,秦始皇并沒有因此而氣急敗壞,而是保持了高度的清醒,并立即開始了糾錯行動,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個行動是,秦王親自趕赴頻陽,會見已經(jīng)歸隱的名將王翦。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以當時秦國大敗后的緊迫形勢,以秦國的法度,以君主制時代的基本禮儀,秦王完全可以緊急下令,召見王翦入咸陽會商?墒牵赝醪]有直接下令召見,而是立即親自趕赴王翦的家鄉(xiāng)。這一非凡舉動,在整個君主制時代是極其少見的。這一行動也透露出另外一個實際內(nèi)涵,就是秦王明確地向王翦認錯,以實際作為檢討自己。縱觀整個古典歷史時代,讓一個君王自己認錯,何其難也?而秦王嬴政以實際行動,實實在在的做到了,相比之下,秦王嬴政無疑是偉大的。

第二個行動是,與王翦坦誠會商。這次會商談話,歷史記載很清楚,主要是三個方面:

  • 一則,明確檢討自己。史料的原話是:“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我沒有采納將軍的謀劃,任用李信,果然使秦軍遭受了辱沒。

  • 二則,動員王翦出山擔任滅楚統(tǒng)帥。秦王從當時的實際情勢開始,史料的原話是:“今聞荊兵(楚軍)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楚軍已經(jīng)步步進逼了,將軍縱然有病,能忍心丟下我不管嗎?

  • 三則,秦王答應(yīng)了王翦出山的一切條件。王翦的原話是:“大王必不得已用老臣,非六十萬人不可!鼻赝踬⒓椿卮穑骸盀槁爩④娪嫸薄襾恚瑸榈木褪锹犇愕闹\劃啊。需要注意的是,李信大敗之后,秦軍減員還是比較嚴重的,短期內(nèi)再度集中六十萬大軍,縱然有兵可調(diào),也是一件十分艱巨的事情,此事,足見秦王的魄力。

顯然,秦王嬴政的反省與決策,此時已經(jīng)十分明確了。

第三個行動是,對于李信的戰(zhàn)敗,秦王嬴政對領(lǐng)軍統(tǒng)帥并沒有苛責,而是自己一力承擔了決策失當?shù)淖镓煛0凑涨貒母麘?zhàn)傳統(tǒng),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對于遭受重大失敗的統(tǒng)帥幾乎都會面臨斬刑。而從歷史事實來看,秦王嬴政并沒有這么做,第一次滅楚之戰(zhàn)的副統(tǒng)帥蒙武,仍然在第二次滅楚之戰(zhàn)中擔任副統(tǒng)帥,戴罪立功。而第一次滅楚之戰(zhàn)的主帥李信,也沒有遭到嚴厲處罰,之后在秦帝國反擊匈奴之戰(zhàn)中,李信仍然統(tǒng)帥隴西大軍,向西反擊羌人、戎狄與西匈奴之聯(lián)合勢力。

總而言之,第一次滅楚之戰(zhàn)大敗后,秦王嬴政仍能保持高度清醒,不僅反躬自身,一力承擔戰(zhàn)敗罪責,而且以非凡的魄力,果斷重新調(diào)整戰(zhàn)略部署,以王翦為統(tǒng)帥,再次集結(jié)六十萬大軍南下,在第二年春天發(fā)動了第二次滅楚之戰(zhàn),最終大獲全勝。在這一過程中,秦王嬴政一系列作為所表現(xiàn)出的寬宏大量、非凡勇氣和驚人魄力,令人欽佩。

7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召集群臣商討攻楚大計,年老穩(wěn)重的老將王翦認為要六十萬人才可以攻楚,而年輕氣盛倍受恩寵的李信認為二十萬人就夠了,一來是對李信的喜愛與信任,二來也是考慮到六十萬人馬的交接對于自己政權(quán)的威脅,于是始皇帝就同意的李信的請求,還借此調(diào)侃了下王翦,史記記載如下: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於是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故蓟蕟柾豸澹豸逶唬骸阜橇f人不可!故蓟试唬骸竿鯇④娎弦樱吻右!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顾焓估钚偶懊商駥⒍f南伐荊。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於頻陽。”

李信戰(zhàn)敗,處置后果不詳

對于李信這個人,歷史上對于他的記載還是非常少的,都是只言片語的作為附庸一筆帶過,很少有大量的篇幅來記載他,所以后世對于李信的了解也是很少的,我們能知道的也就是李信是一名秦國將領(lǐng),通過伐燕一役中率先達到易水,打敗燕太子丹,最后帶回了這個讓秦始皇失了面子的人的首級,從而一舉得到秦始皇的賞識恩寵與信任,但成也始皇,敗也始皇,滅楚之戰(zhàn)中由于年輕氣盛,考慮不全,直言二十萬可滅楚,最后卻大敗而歸,雖然說其中有昌平君的叛亂導(dǎo)致后路被堵,被兩者前后夾擊導(dǎo)致的失敗,但結(jié)果就是大敗而歸,而且這還是秦軍作戰(zhàn)之中少有的敗績之一,讓秦始皇在列國失了面子,在群臣中失了面子,更是在王翦面前丟了大面子,讓他不得不親自去請王翦掛帥出征,雖然對于李信的戰(zhàn)敗處理不詳,但是從之后的只言片語的記錄來看,即便沒受什么大的處罰,也基本大大的失了恩寵,后續(xù)戰(zhàn)役基本作為陪襯,輔助,再不復(fù)曾經(jīng)輝煌。

帝王之心難測,姜還是老的辣

對于李信的遭遇,其實還是那句話“姜還是老的辣”,李信的崛起在于他拿回了燕太子丹的首級,一來立了軍功,二來幫助秦始皇找回了面子,讓秦始皇喜歡上了這個敢打敢沖的年輕猛將,就如同后世漢武帝喜歡霍去病類似,但是在滅楚大計上,李信表現(xiàn)得太過于急切的證明自己,缺乏穩(wěn)重性,成了自然被捧上云端,但失敗的代價也是非常高昂的,而相對于同樣面臨選擇的王翦就不同了,即便說王翦身經(jīng)百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都選擇穩(wěn)扎穩(wěn)打的方式,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走的是一個絕對求穩(wěn)求勝的路子,一開始就做好了打國力,打資源,打耐心的戰(zhàn)法,就是要憑借強大的實力碾壓對手,不給對手一點機會,另外對于自己的出征,秦始皇親自來請,還押上了秦國絕大部分的兵力,王翦就知道進退,索良田美宅以消帝王猜疑,最終安穩(wěn)退休,可謂是非常的知進退,懂帝心了。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zhí)镎瑸樽訉O業(yè)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其實對于秦始皇,作為一代帝王來說,無疑是優(yōu)秀的了,歷史上少有的不殺功臣的帝王,即便是對于大敗而歸,讓自己失了面子,讓秦國損失了實力的李信,也沒有說處死什么的,可能是有處罰,但后面也還是也用了他,雖不是說什么獨當一面的重用,面對一開口就是要秦國舉國之兵的王翦,在面臨可能的選擇失敗之后,也是大方的交出軍權(quán),讓王翦出征,當然這里王翦的一些做法也是安定了帝王之心,所以說秦始皇作為一代帝王,人主還是十分優(yōu)秀的,御下有道,賞罰分明。

8

說起王翦來,大家應(yīng)該都知道他是誰。

他是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在秦國比王翦有名的將領(lǐng),恐怕也就是白起了吧。說實話王翦對秦國的功勞,比起白起來,是絲毫都不差的。

畢竟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王翦的功勞。

但是,說起李信來,大家可能有點陌生。

不過,若是說李信的一個后人,可能大家多少就對李信有一個定位了。

李信的后人之中,有一個叫李廣的名將。李廣正是漢景帝和漢武帝時期的飛將軍。

只要說起李廣來,恐怕是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吧。

李廣的祖上,正是題目里所說的這個李信。

李信也是秦始皇時期,一個年輕有為的將領(lǐng)。在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的時候,李信也打了很多勝仗。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時候,先是滅掉的韓國,魏國和趙國。

本來滅掉這三個國家之后,秦始皇是想滅燕國的。

燕王喜很害怕,但是,燕王喜是個無能的主,對于秦始皇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他是絲毫沒有辦法。反倒是他的兒子太子丹,是個有勇有謀的人。

太子丹想了一個辦法,假裝投降,刺殺秦始皇。

這個故事就是荊軻刺秦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經(jīng)都知曉了,最終荊軻失敗了,燕國也將遭受滅頂之災(zāi)。

但是,就在秦始皇的大軍要碾壓燕國的時候,燕王喜秘密的把自己的兒子太子丹給殺了,然后,把太子丹的人頭獻給了秦始皇。

秦始皇暫時放了燕國一馬,燕國畢竟是個彈丸之國,秦始皇看在燕王比較聽話的份上,就先饒恕了他。

這時候秦始皇把眼光放在了強大的楚國身上。

因為當時秦國最著名的將領(lǐng)是王翦。

所以,秦始皇想讓王翦去滅楚國。王翦說我要去滅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必須要給我六十萬大軍。

否則,是沒有辦法打敗楚國的,,當然了重要的是,沒有六十萬大軍,自己也是不會出兵的。

要知道當時秦始皇的總兵力,也就是六十萬,若是都給了王翦,誰來護衛(wèi)秦國的安全呢?

秦始皇不想給王翦這么多士兵。

就在秦始皇舉棋不定的時候,李信站出來了,他說王翦將軍老了,滅掉一個楚國,何須六十萬大軍,給我李信二十萬,我就能滅掉出國。

秦始皇大喜過望,他夸李信真是英雄出少年呀。

于是,秦始皇就給了李信二十萬大軍,讓他去滅楚。

要知道能令王翦忌憚的楚軍,那可不是李信吹吹牛就能搞定的。李信太過于自信了,他并不知道面對的楚國有多么的強大。

楚軍之所以強悍,是因為楚軍里有名將項燕。

李信剛開始進攻楚國的時候,確實很順利,只不過他不知道的是,他中了項燕的計,最終,李信當然是大敗而歸了。

李信因為失敗了,所以不得不逃走,他還是全身而退了。

至于李信回去后,秦始皇有沒有處罰他,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因為《史記》里沒有記錄。

不過通過之后李信參與的滅燕和滅齊之戰(zhàn),我們可以看出,李信應(yīng)該是沒有受到處罰的。畢竟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能因為人家失敗一次,就處罰人家。

要么誰還肯為秦始皇賣命呢?你說對不對?

李信失敗之后,秦始皇趕緊去王翦那里道歉,然后給了王翦六十萬人馬,最終是王翦把楚國給滅掉的。

不過,通過這件事,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的胸襟來。

你看他知道錯用李信之后,去給王翦登門道歉,這樣的秦始皇,肯定可以成就一番霸業(yè)的了。你說對不對?

9

秦王想攻滅楚國,問李信需要多少部隊?李信說20萬足夠了。問王翦需要多少部隊?王翦卻說需要60萬。于是秦王認為王翦老了,派李信率20萬軍隊前往攻打秦國,結(jié)果李信敗逃回來。于是秦王前往給王翦道歉,并給了王翦60萬軍隊。最終,王翦帶著60萬軍隊滅了楚國。

(李信劇照)

那么,這里就出現(xiàn)一個問題,王翦打楚國,真的需要60萬大軍嗎?

實際上,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攻打趙國的時候,雖然出兵最多,也只用了30萬。楚國在當時其實并不是最強大的,為什么王翦卻認為要用60萬呢?

說起來,李信的判斷應(yīng)該是不錯的。滅趙國用了30萬,楚國當時并不比趙國強,因此李信認為20萬足夠了。而且,李信在進攻楚國的過程中,其實一開始一直在打勝仗,他先是拿下平輿,接著又攻克鄢郢,連打了兩次勝仗。同時,蒙恬帶領(lǐng)的另一支軍隊也攻下寢丘。后來,當李信準備去城父與蒙恬會合的時候,被項燕尾隨,追了三天三夜,最后,項燕打了李信一個措手不及。李信因此敗逃回國內(nèi)。

從這里可以看出,實際上,李信之所以失敗,明顯是輕敵所致。如果他足夠重視楚國的軍隊,足夠重視項燕,他就不會輸。

而項燕也不是沒有弱點。后來王翦率軍攻打項燕的時候,王翦不輕易出戰(zhàn),而項燕則多次挑戰(zhàn)不成。最后,項燕的軍隊松懈下來,王翦才發(fā)動反擊。由此可見,項燕雖說是楚國的名將,但是他在對付王翦的軍隊上,其實辦法不多。而且他本人治軍也不嚴格,士兵松懈就是一個證明。

因此,如果當初李信引起高度重視,講一點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他未必就滅不了楚國。

既然李信20萬軍隊就可能滅掉楚國,為何王翦還向秦王要60萬大軍呢?

(項燕劇照 )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王翦不想帶兵打仗。

秦王聽說王翦要60萬大軍,就說王翦老了。其實,秦王說的話一點兒也沒錯,王翦確實老了。當王翦打完與楚國的戰(zhàn)爭后,他就再也沒有帶過兵了。

王翦因為老了,所以他其實并不想出兵打仗。為什么這么說呢?

并不是王翦不愿意打仗,而是他知道,秦王這個人有猜忌之心。王翦在滅韓、趙、魏的過程中,已經(jīng)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再滅掉楚國,他的功勞會更大。功勞大,對王翦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這會讓秦王的猜忌之心更重。秦王猜忌心變重,那么王翦就會有生命威脅。白起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例子。

后來王翦率領(lǐng)60萬大軍出征的時候,一定要秦王多封一些土地給他,甚至走到半途,還派人回去讓秦王把這件事落實到位,就是他想打消秦王猜忌心的表現(xiàn)。

因為秦王有猜忌之心,因此,對于王翦來說,最好就是不帶兵出戰(zhàn)。不帶兵出戰(zhàn),他就會很安全。所以,他要秦王給他60萬大軍,其實就是知道秦王不會給他那么多。這樣,他就不用出戰(zhàn)了。

(王翦劇照 )

二、王翦愛惜自己的羽毛。

王翦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勝仗。對于和楚國的戰(zhàn)爭來說,差不多算是他最后的帶兵打仗。如果這最后一次帶兵打仗,他打敗了,可以說一生的名譽將毀于一旦,他可不愿意做這樣的事情。

所以,對于這次帶兵,他十分謹慎。想盡量多帶一些人去,以此保證絕對打敗楚國。

后來,當王翦率軍打楚國的時候,他在邊境上屯兵一年之久,就此便可以看出,他有多么的小心謹慎。

三、王翦過于高估楚國。

王翦之所以一定要那么多人馬打仗,與他過于高估楚國有一定關(guān)系。

秦國在滅楚國之前,雖然也和楚國發(fā)生過不少戰(zhàn)爭,對楚國有很大的削弱。但要知道,楚國畢竟是東方六國中,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曾經(jīng)一直和中原國家對抗,又曾經(jīng)稱霸一時,其基礎(chǔ)在那里。

雖然實際上到那時候,楚國完全是一副空架子了,但是,王翦依然不敢小瞧。所以,他認為必須要60萬軍隊,要有超過對付其它所有五國的軍隊,才有勝算。

(參考資料:《史記》)

10

秦始皇并沒有因此處置李信,只是擼掉他的主帥,重新回去當升職前的那個軍團任軍團長。秦始皇認為,提案方是李信但是最終拍板決策的人是自己,所以自己應(yīng)該承擔主要責任。這不得不說秦始皇真的是一個很英明的君主,任何人碰到這種君主都想要為他赴湯蹈火,也只有他才配得上千古一帝。

實際上李信稱的20萬滅楚并沒有吹牛,當時的楚軍上下也不過20萬人,以20萬秦軍打20萬楚軍并不吃虧,因為當時的秦軍戰(zhàn)力遠勝于楚軍。而且李信也確實是做到了,李信與蒙恬各領(lǐng)兵10萬呈南北夾擊楚軍,三戰(zhàn)三捷,攻入楚國腹地。不過呢,這時候出現(xiàn)了一場意外,當時的秦相昌平君叛變了(楚國公子熊啟),這是導(dǎo)致李信兵敗的主因。

昌平君念及故國舊情,不忍楚國被滅,便與楚軍項燕取得聯(lián)系,里應(yīng)外合夾擊李信。由于昌平君的叛變,李信糧草被斷退路被切,還被包圍(楚軍得知昌平君叛變并截住李信后路便回身殺來),這時候李信不得不放棄繼續(xù)攻楚,先選擇突圍逃走,李信伐楚失敗了。

不過呢,我們實際上可以看出李信確實并沒有責任。昌平君本來就是李信的頂頭上司,李信總不能去懷疑自己的上司通敵吧;其次,李信部隊的糧草也由昌平君負責督辦供給。昌平君叛變不僅截住了他的退路還切斷了他的糧草供應(yīng),軍無糧草無法打仗。在這件事上面李信并沒有做錯事,一切錯錯在秦始皇用錯了人(誤把昌平君當心腹)。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