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國演義是一部非常受歡迎的軍事題材的小說。小時候時期歷史來,免不了要提一提三國中的英雄人物,不管是常勝將軍趙云,還是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亦或者是草船借箭的諸葛亮都是我們心目中最為厲害的偶像。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覺呢?說到三國,不得不說這樣的一個情節(jié)了,那就是劉備在臨終之時,在白帝城的托孤。

我們都看過三國演義的電視劇,但是的劉備把自己最為看重的軍事諸葛亮和最信任的大臣趙云叫到了自己的窗前,開始安排自己的后事。當時劉備說了這樣的一句話。在史書中也有相關的記載。那就是“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什么意思呢?就是對諸葛亮說,如果我的兒子是一塊治國的料,能夠輔佐的話,軍師你就輔佐他成為一個好皇帝,統(tǒng)一天下,興復漢室。如果他不是一個能夠當好皇帝的料,你就可以自己取代他,成為皇帝了。

表面看上去,好像這樣的話非常的信任諸葛亮,但是真的是這樣么?其實這里就要說一說劉備這個人了。我們要知道三國時期,群雄混戰(zhàn)。能夠成為一方諸侯,自然不會是一個頭腦簡單,沒有城府的人。劉備能夠成為最后三分天下的英豪之一,自然城府也是非常深的。怎么可能會愿意把自己努力一輩子得來的江山拱手讓人呢?

所以這看似推心置腹的一番話,其實就是看透了諸葛亮的心性,最后在自己臨終之際,讓諸葛亮當著自己和趙云的面在表一次忠心而已。果然諸葛亮如他所預料的一樣,連連說自己一定會把幼子劉禪輔佐成為一代明君的。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后,劉備還是不太放心,于是轉(zhuǎn)過頭就對趙云囑咐到:我們兩個也算是相處了幾十年了,你的為人我最為了解,如今我馬上就要離開人世了,希望你能夠和軍師一起照顧好我的兒子。

趙云此人我們都非常的了解,絕對是一個忠肝義膽之人。當初在劉備都放棄了自己的妻子和兒子的時候,還是一名士兵的趙云都能夠舍命相救,拼死救出了自己的兒子劉禪,按照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在曹軍陣營中七進七出,殺出了一條血路來。

后來更是在孫夫人帶著幼子劉禪想要偷偷回到東吳的時候,在路上攔截下了幼主劉禪。在護主之心這一塊,可以說趙云在蜀國的大將之中是覺得第一人。這也是劉備最后托孤給他的原因。這樣的一個人,自然是值得信任的。還能讓他對諸葛亮起到一定的監(jiān)督作用,一舉兩得。

劉備其實對諸葛亮的不放心也是理所應當?shù)模吘巩敃r在劉備病重之后,整個蜀國的權(quán)力可以說是都集中在諸葛亮的手中,所有的將士也都非常的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如果他想要自己稱王,也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而諸葛亮自然也是知道趙云的為人,當著趙云的面,自己像劉備許下了承諾,事后自然也是不好反悔。

這也是后來的諸葛亮雖然感覺劉禪真的是難以輔佐,卻最終還是沒有取而代之的原因之一。后來的劉備還將自己手中的一些權(quán)力交給了李嚴這個益州的本土勢力。通過多面的制約,讓所有人的中心都放在了自己的兒子劉禪的身上。為自己的兒子鋪好了一條康莊大道。不得不說劉備的智謀也是非常的讓人佩服。怪不得能夠管好自己手下的那么多精兵強將呢!

其實劉備委托諸葛亮管政事是看中了他的治國才能,而安排李嚴主軍事也是注意到他的軍事才能。李嚴一開始就被劉璋安排去抵抗劉備的攻蜀大軍,之后又平定馬高之亂,擊敗南中高定的叛軍,受劉備托孤之后李嚴鎮(zhèn)守永安防御孫權(quán),可見李嚴的軍事才能在蜀漢中是受到肯定的。

其實現(xiàn)在看來,當初的劉備在托孤之時所說的“君可取而代之”很有可能是對諸葛亮的一種試探。如果諸葛亮真地回答說“好”。筆者認為,劉備是非常的有可能在最后將這個自己最看重的軍師當中斬首的。畢竟在過去,忠心是所有的君主都最為看重的一件事。

關羽為什么能夠備受曹操的青睞呢?除了他的實力之外,還是因為他的“忠義”。這樣的精神才是曹操最為喜歡的。當初的曹操多次跟關羽交戰(zhàn),即便是占據(jù)上風也會手下留情。而到了后來,即便是曹操大敗,遇見關羽,關羽即便是冒著被處罰的風險也還是還了他的人情,可見關羽為人的忠義是多么的令人敬佩。

回到我們的白帝城托孤,其實諸葛亮后來肯定也是想到了這些的。在之后劉禪成功地登上帝位之后。諸葛亮也是徹底的斷去了一切的心思。無論多么看不上這樣的一個君王,也只能苦口婆心的規(guī)勸了。這一點我們從《出師表》中就能看得出來。諸葛亮的勸說可謂是讓人感慨萬千。

不過后來的宋代著名軍事理論家何去非曾評價諸葛亮:“有立功之志,而無成功之量;有合眾之仁,而無用眾之智!比绾斡煤檬窒逻@幫人,這種領導的藝術,諸葛亮還是略為欠缺。諸葛亮凡事親歷親為,唯恐哪里出差錯,權(quán)力都操之于己,對別人的能力不是太放心。

后來的諸葛亮在承擔起漢室興復任務之后,就開始謀劃北伐戰(zhàn)爭。雖然一共進行了6次北伐,但是最終還是沒有能夠統(tǒng)一天下。在54歲第六次北伐途中,不幸病故在了五丈原,結(jié)束了自己的傳奇一生。其實縱觀其一生,雖然在謀略上非常的厲害,但是筆者認為諸葛亮并不一定就適合做一個好的皇帝。畢竟做一個皇帝,用人要厲害,這一點是必須的。諸葛亮的這一方面還是不弱劉備呀!你們怎么看呢?

最佳貢獻者
2

劉備率兒子。

在大將趙云七進七出冒死救出劉阿斗交給劉備時劉備率兒子。這也是虛偽之一。是做給趙云看的,趙云好不容易救出,作為父親要將他率死,誰能信。

3

劉備在荊州時期及以后的表現(xiàn) 全是虛偽/尤其是托孤,還不如不托,他的托孤之舉,既累死了孔明,又葬送了江山

4

三國演義中,蜀漢劉備摔親生兒子后主劉禪是假摔,主要是為收買人心,為他所用。劉備白帝城托孤既是真心,也有虛偽。既是考驗諸葛亮的忠心,是否會真輔佐劉禪,也是試探他是否懷有二心,在他死后會奪他蜀漢江山。如果諸葛亮懷有二心,劉備在死之前肯定早就有了萬全之策,肯定會致一代謀臣諸葛亮于死地。

5

劉備能夠白手起家,憑的是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和仁義愛民的名聲,其中,劉備的“抓心術”尤為獨具一格。劉備創(chuàng)業(yè)之初的摔兒子和創(chuàng)業(yè)成功后的白帝城托孤,讓追隨者不僅殫精竭慮的為其出力,還對劉備的仁義恩德感激涕零,其御人之術實在高深!


假摔兒子為凝聚人心

劉備在諸葛亮隆中對的指點下,開始了取荊、益州的霸業(yè)之路。在曹操來攻樊城時,愛民如子的劉備決意攜民渡江,共赴荊州。背井離鄉(xiāng)的百姓洪流中,哀聲遍野,劉備隨即上演了“大哭”和欲“投江以謝天下”,這些舉動,讓百姓和部屬官兵無不感慨劉備的仁義,進而鐵心追隨劉備。

然而,曹操的打擊也是迅猛的,派出了精銳騎兵虎豹騎日夜追擊,打亂了劉備撤退的計劃。在當陽,劉備的軍隊被曹軍一沖即潰,官兵百姓疲于奔命,劉備慌得連妻子兒女都顧不得了。

好在有追隨劉備的悍將趙云,七進七出曹軍陣中,舍命救出了劉備的兒子阿斗。此一戰(zhàn)中,雖然趙云斬將五十有余,但畢竟寡不敵眾,已是血染征袍筋疲力盡。面對軍隊和百姓巨大的損失,劉備必須給大眾一個交代。


于是,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現(xiàn)了,劉備從趙云手中接過阿斗時,把阿斗摔在了地上,并且說為他兒子差點搭上一員大將的性命太不值得了!劉備摔阿斗,絕對不是破罐子破碗的摔法,是有意識的一摔,加上睡夢中的阿斗年幼體輕,劉備又有兩手過膝的長胳膊,阿斗這一摔頂多是像從床上滾到了床下,一點事沒有。

但趙云和部眾們的感覺就不同了,劉備寧讓兒子死去也不愿失去一名大將,是多么仁義的主!在那個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時代,這么一摔兒子,摔出了人心的擁戴,摔出了仁義的名聲!摔得眾人更加死心踏地的追隨他!


真心托孤先試探人心

夷陵兵敗后,劉備后悔軍事上的莽撞和冒進,自己的過失導致了蜀國國力的衰退,一統(tǒng)天下的希望在有生之年化為泡影,各種復雜的情緒讓劉備憂心如織,終生頑疾。自知時日無多的劉備,為了劉氏天下,在臨終之際托孤于諸葛亮等幾名文武重臣。然而,托孤能否托穩(wěn)托好,還是很費思量的。

劉備首先是托孤諸葛亮。見到諸葛亮,劉備很反常的上來就承認自己不聽諫言導致大敗的錯誤,這是很少見的,在皇權(quán)至上的年代哪有皇帝向大臣承認錯誤?分明是先抬舉諸葛亮有遠見卓識。


緊接著,看到諸葛亮帶馬謖在身邊,便吩咐馬謖出去,單獨敲打諸葛亮:馬謖這人言過其實,不能重用,對他的使用要慎重考察。這是劉備在告誡諸葛亮:你不要拉小圈子,識人用人我都看透了!

這一抬一敲,讓諸葛亮很有失重感后,劉備方才召集眾大臣,正式下達托孤遺命。在寫好詔書后,拉著諸葛亮的手將阿斗托付于他,接著話鋒一轉(zhuǎn):“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用意極其深刻,把諸葛亮功高蓋主的威風一語點破,背后的話就是臣子功勞再高還是臣子,別忘了本分!

看到驚恐萬分、叩頭流血的諸葛亮后,劉備心中稍安,緊接著詔敕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庇职阎T葛亮的地位抬了起來,只要諸葛亮不覬覷皇位,寧愿讓他的兒子們稱他為“義父”!劉備安排好了諸葛亮,又叮囑趙云“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這話是托付趙云的,又是說給誰聽的呢?趙云數(shù)次救阿斗,自然感情不一般,誰若為難阿斗,趙云自然不會答應。


劉備安排好了托孤大事后,最后是囑托眾臣,這等于把話當眾都說明了,誰若篡奪皇權(quán),天下人皆可誅之。

結(jié)語

劉備能從一無所有而成就一方霸業(yè),有著過人的識人用人的政治才能,在抓住人心的手段上,劉備有獨特的一面,尤其是人心抓得非常準。摔兒子為抓人心、托孤也是為抓人心,不管劉備是否是出于真心,他是真的做出來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