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魏“桂陵之戰(zhàn)”孫臏使用“圍魏救趙”之計策大敗龐涓。十年后齊魏大戰(zhàn)于馬陵,這兩位曾經的師兄弟再次在戰(zhàn)場上交手,孫臏采用“減灶”之計策誘敵深入,最終龐涓兵敗身亡,魏國10萬大軍被殲滅。
馬陵之戰(zhàn)背景
《史記》:昔者魏王擁土千里,帶甲三十六萬,其強而拔邯鄲,西圍定陽,又從十二諸侯朝天子。
雖然魏國在“桂陵之戰(zhàn)”中吃了敗仗,但并未元氣大傷,魏惠王把局勢穩(wěn)定下來之后,跟各諸侯國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關系,準備與秦國決戰(zhàn)。公元前344年,魏惠王驅使12個小諸侯國,帶甲36萬朝見周天子,秦國懼之。商鞅認為就秦國目前的實力無法與魏國抗衡,于是商鞅游說魏惠王,奉其稱王,讓魏惠王號召大國朝見周天子,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地位。
魏惠王中秦國之計,召開逢澤之會,想實現霸主之夢,在會議上趙國、秦國都派人參加,唯獨韓國沒有參加。公元前343年,魏惠王舉辦登基大典正式稱王。公元前342年,魏國聯(lián)合趙國發(fā)兵討伐不出席會議的韓國,韓國抵抗不住,向齊國求援,馬陵之戰(zhàn)爆發(fā)。
孫臏是如何以弱勝強,殲滅敵軍10萬的?
《史記.孫子列傳》: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
齊國決定支援韓國,孫臏認為不要過早派兵增援韓國,先通知韓國齊國必救之,暗地與韓建立良好關系,讓他們追隨齊國。等魏軍疲憊之時齊國再趁機伐之。這樣一來齊國便可名聲大漲,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孫臏還提出不需直接發(fā)兵韓國,跟桂陵之戰(zhàn)一樣功敵軍之所必救。
公元前342年田忌率領齊國大軍十萬浩浩蕩蕩直奔魏國首都大梁。魏惠王聽聞后怒發(fā)沖冠,齊國又來搞破壞。于是魏惠王下定決心一定要殲滅齊國主力軍,以此來教訓齊國。不久龐涓率領軍隊與太子申的部隊會和,準備給齊國一次致命性的打擊。
齊將田忌聽聞魏將龐涓率領魏國精銳部隊“魏武卒”迎戰(zhàn)之時便開始膽怯,齊國兵力一直不如三晉,常常被他們嘲笑,如果“齊技擊”與“魏武卒”交戰(zhàn),齊國必敗無疑。
此時孫臏提出采用“減灶退兵”之策誘敵深入,方可滅之。孫臏認為三晉是老霸主一項瞧不起齊兵,他們稱齊兵為怯懦之兵,所以齊軍要非常狼狽的逃跑,讓魏軍覺得齊軍無路可走,孫臏的目的是為了讓敵軍輕敵而誘之深入。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百里而趨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趨利者,軍半至。
龐涓聽聞齊軍逃跑,立即追擊,第一天龐涓發(fā)現齊軍的行軍灶夠10萬人吃飯,龐涓開始擔心,他沒有想到齊軍有10萬,但是還是繼續(xù)追擊。第二天龐涓發(fā)現齊軍軍灶只夠五萬人吃飯,龐涓開心之余說:“都說齊軍是烏合之眾果然如此,還沒有交戰(zhàn)就逃跑一半”。于是龐涓繼續(xù)追,到了第三天,齊軍的軍灶只夠3萬人吃飯,龐涓又開始擔心,如果繼續(xù)追擊齊軍,恐怕追上齊兵之時,齊兵早已逃光。于是龐涓決定讓大部分魏軍撤退,自己與太子申帶著一支精銳部隊繼續(xù)追擊齊軍。
齊軍一路逃跑來到馬陵,馬陵大致方位在今天山東鄄城附近,孫臏就在鄄城長大,他對鄄城的地形再熟悉不過了,于是孫臏在馬陵擺陣等待魏軍的到來,那么孫臏擺了什么樣的陣勢呢?
孫臏來到馬陵之后命人用石頭將前方的道路堵塞,之后將路旁一棵樹的樹皮剝下,寫上龐涓死于此。孫臏料事如神,他知道魏軍傍晚會趕到馬陵,魏軍趕到馬陵之后,定會疏通道路,隨后點火查看樹上的刻字。于是孫臏在山頭埋伏上萬名弓箭手,只要魏軍一點火,立即亂箭射之。
當魏軍來到馬陵之后,龐涓發(fā)現前方道路堵塞,他并沒有察覺可能其中有詐,龐涓覺得是齊軍畏懼魏軍而將路堵塞,從而延緩魏軍的追擊。于是龐涓命人清除道路,結果發(fā)現旁邊的樹上刻有字,但是又看不清楚,于是龐涓命人點火查看。魏軍一點給齊軍發(fā)送的是軍事信號,齊軍立即萬箭齊發(fā),龐涓試圖突圍,但是前方后方道路已被堵死,無路可走,魏軍十萬精銳部隊全部覆滅,魏國戰(zhàn)神龐涓和魏太子申被射死。
馬陵之戰(zhàn)是魏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魏國霸主地位突然崩塌,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力與大國抗衡,于是周邊諸侯國趁魏國國力衰弱,開始落井下石,楚、趙、秦等大國開始占領魏國領土,魏國70年的霸業(yè)付之東流,逐漸淪為墻倒眾人推的悲慘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