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里·真納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他即使被尊為巴基斯坦的“國父”,又被視為“分裂印度母親”的始作俑者。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知道,建立巴基斯坦這個穆斯林國家的真納,以前也為印度的團結(jié)作出了巨大貢獻。


接受自由主義思想教育的穆斯林

阿里·真納全名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出身于一個穆斯林家庭,父母錢都信仰伊斯蘭教。真納在年輕時去英國留學,深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感染,在回到印度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副英國人的派頭了。他不但無視伊斯蘭教義喝酒、吃豬肉,而且也不去清真寺,所以他反對當時全印穆斯林聯(lián)盟的教派主義政策,這一政策的實質(zhì)就是要求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必須按照雙重標準區(qū)別對待。

資料圖| 年輕時期的真納


團結(jié)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使者

為了團結(jié)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真納像很多接受過英國教育的精英一樣加入了印度國大黨。真納因為自己的民族主義立場受到了很多人的追隨,他成了印度人民心中“團結(jié)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使者”。在1930年的時候,全印穆斯林聯(lián)盟的領袖伊克巴爾在會議上提出建立聯(lián)邦制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的主張,但是真納沒有在大會上提到這一點。在1933年,在劍橋?qū)W習的拉赫馬特等三名穆斯林學生再次提出了建立獨立于印度之外的“巴基斯坦(P代表旁遮普,A代表西北邊境省,K代表克什米爾,S代表信德,TAN來自俾路支斯坦)”的主張,而真納只是斥責“這是一個不能實現(xiàn)的美夢”。

資料圖| 真納在會議上斥責提出建立巴基斯坦的提議者


真納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

但是在1940年,真納卻提出了“兩個民族理論”,他強調(diào)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是存在巨大差異的兩個民族,認為印度的民主體制已經(jīng)不能適應這兩個民族的發(fā)展。而這一理論的實質(zhì)就是把印度劃分為兩個民族分開治理的國家,讓穆斯林建立起一個獨立的國家。真納甚至在這一年的演講上發(fā)誓:“世界上沒有什么力量能阻擋巴基斯坦的建立”。

態(tài)度轉(zhuǎn)變的原因

真納從一位“堅定的民族主義者”轉(zhuǎn)變?yōu)椤胺至延《饶赣H的始作俑者”,與被印度人民尊稱為“圣雄”的甘地分不開。甘地與真納同屬于國大黨,也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是當甘地發(fā)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之后,真納認為甘地是一個印度教復興主義者。因為甘地的非暴力主義哲學很大程度上都是來自印度教的教義,而且甘地認為伊斯蘭教只是印度教的分支,是改宗了的印度教教徒。再到后來,國大黨通過了將《母親萬!纷鳛閲璧臎Q議,這首歌里面含有明顯的反穆斯林內(nèi)容,從此,印度斯坦成了印度教徒的國家。

資料圖| 發(fā)起“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甘地


巴基斯坦的建立

在二戰(zhàn)之后,英國霸主地位衰落,對殖民地的控制能力減弱,印度次大陸的獨立運動高漲,迫于這一壓力,英國不得不放棄對印度的殖民。而如何解決當時印度的民族主義矛盾成了一個難題。后來英國最后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印巴分治”,簡述起來就是穆斯林多的地區(qū)歸為巴基斯坦,印度教徒多的地區(qū)歸為印度,這也就有了后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建立,現(xiàn)在的克什米爾爭端也是從這時候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資料圖|印巴分治時期的宣傳海報



然而在巴基斯坦建國一年多后,真納就因病去世了,這個病在最后兩年急劇惡化,沒有治療的可能了。曾經(jīng)有印度人感慨,如果讓英國在多殖民兩年,就不會有現(xiàn)在的印巴問題了。蒙巴頓在真納去世之后也遺憾的說:“如果早知道真納患有不治之癥,那么我一定會想方設法拖到真納去世后再放棄對印度的殖民!

資料圖| 巴基斯坦的紙幣


真納雖然讓巴基斯坦從印度分裂出去,但也不能單純的批判他為歷史的罪人。他曾經(jīng)也是堅定的民族主義者,但是由于復雜的政治、宗教環(huán)境,他才與印度漸行漸遠,也成了后來的“巴基斯坦之父”。無論認為他是巴基斯坦的英雄還是印度的罪人,他都能稱得上是歷史的巨人。

最佳貢獻者
2

本文四千四百字,名字可以叫做《阿里·真納和他的孩子巴基斯坦》。我將以時間為軸線,分析各個時間段阿里·真納的人生經(jīng)歷和思想轉(zhuǎn)變!

穆罕默德·阿里·真納是巴基斯坦的國父、國家的締造者、巴基斯坦自治領首任總督、“穆盟”(全印穆斯林聯(lián)盟)終身主席。

以上這一長串頭銜,足以說明巴基斯坦建國期間,阿里·真納的巨大作用和崇高威望。

甚至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阿里·真納就不能可能有巴基斯坦這個國家,同時南亞次大陸的政治格局將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巴基斯坦的國父阿里·真納曾是印度國大黨的黨員,瑙羅吉、圣雄甘地的重要助手,長期秉持印度教徒應和穆斯林和睦相處的思想,堅決反對巴基斯坦獨立建國的政治人物。

究竟是什么,讓阿里·真納的思想發(fā)生了180°的巨大轉(zhuǎn)變,又是怎樣的困頓,才使他用一種不顧一切的方式,建立了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今天,我們以時間為軸線來描述一下,阿里·真納成長的歷程,以及他各個不同時期思想的變化。

1、阿里·真納人生的第一個階段,英國求學和成為印度國大黨黨員。

1876年12月25日,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出生于卡拉奇一個雜貨店店主的家里,他的父親很開明,阿里·真納6歲時把他送進教會學校學習,當他發(fā)現(xiàn)兒子天資聰慧后,又在一個卡拉奇的英國經(jīng)紀人的幫助下,將16歲的真納送入了英國倫敦林肯律師學院繼續(xù)深造。

年輕的阿里·真納爆發(fā)出驚人能量,不到兩年時間便通過學院的考試,成為倫敦林肯律師學院建院幾百年來最年輕的律師。

隨后,阿里· 真納正式成為一名在冊的英國律師,在英國期間他結(jié)識的印度政治活動家,印度國大黨的奠基人之一達達拜·瑙羅吉。

在英國做律師期間的阿里·真納

瑙羅吉是印度歷史上一個開創(chuàng)性的人物,他是第一位以印度人的身份在英國本土當選下議院議員的人。

他首先提出了所謂“財富外流”的理論,明確指出“英國殖民統(tǒng)治者從印度榨取大量財富而沒有任何補償,是造成印度貧困的根本原因”。這一理論,也成為之后國大黨爭取印度獨立的政策基石。

1896年,年輕的阿里· 真納追隨瑙羅吉回到了印度,加入了印度國民大會黨,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三年后,他在穆斯林選民的擁戴下,成為印度立法議會議員。

需要注意一點,阿里·真納雖然是為穆斯林,但他不是從始至終都不是種族主義者,也不是一個教派為先的篤信之徒。

在他成為國大黨成員期間,阿里·真納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伊斯蘭教的色彩,他奮斗的訴求是為全體印度人民爭取權(quán)利和自由,

國大黨青年骨干時期的阿里·真納

2、阿里·真納人生的第二個階段,與國大黨漸行漸遠。

1913年,阿里·真納加入了印度第一個以信仰劃分族群的政黨——全印穆斯林聯(lián)盟(簡稱“穆盟”)。

但此時的穆盟和國大黨尚不是死對頭,兩黨之間是合作關(guān)系,他們共同的對手是英國人。換句話說,兩黨共同追求的是所有印度人的權(quán)力和地位。

1917年,瑙羅吉在孟買逝世,圣雄甘地從南非回國繼續(xù)領導國大黨。從這時開始,阿里·真納逐漸與國大黨漸行漸遠。

這兩個風格迥異的領袖要是能合作一起,那真是活久見了!

很多人都將兩位領袖的分離理解為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因為圣雄甘地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印度教徒,而深受英式教育影響的阿里·真納思想更世俗化。

因此,甘地主張通過印度教式的“堅忍、非暴力不合作” 的方式獲得印度自主權(quán),而真納堅持采用憲法斗爭的方式獲得獨立,當然這和他英國律師的經(jīng)歷不無關(guān)系。

但其實從二人的性格上說,兩位領袖都不是甘居人下的人物,“一山難容二虎”幾乎是必然出現(xiàn)的局面。

終其一生,即便是在國大黨任職期間,阿里·真納對甘地的稱呼都是“甘地先生”而不是“圣雄”

由此可見,他在當時的印度是少數(shù)不狂熱跟隨甘地的人士之一,而很多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都曾將甘地作為偶像。

1920年,真納退出國大黨,并警告甘地說:“他的手段(非暴力不合作)不但會造成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的分歧,而且會在這兩群人內(nèi)造成分裂”。

但甘地不為所動,因為他的背后有多達三億的,印度新一代民族主義支持者。

3、阿里·真納人生的第三個階段,對穆盟政策失望,離開印度回英國,繼續(xù)從事律師職業(yè)。

阿里·真納之所以離開印度,一方面是因為他與甘地不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穆盟的政策也很失望。

雖然1924年,阿里·真納當選“穆盟”主席,但面對印度復雜的宗教紛爭,尤其是西孟加拉地區(qū)多次爆發(fā)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互相仇殺的局面。

阿里·真納不斷呼吁兩教教眾間的合作,他在向穆斯林的呼吁書中寫道:“難道我們不能埋葬我們的分歧,組成聯(lián)合陣線嗎?那樣,印度教的朋友將會更尊重我們,覺得我們更有資格和他們并肩站在一起!”

在成為“穆盟”主席后,他也對黨內(nèi)同志呼吁:“外國統(tǒng)治印度,并且繼續(xù)維持統(tǒng)治,主要因為印度人民尤其是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不能團結(jié)一致,缺乏相互信任。我可以說,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團結(jié)之日,就是印度實現(xiàn)自治領責任政府之時!

但可惜,他所堅持的“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一個民族,應該生活在一個印度”的理念,得不到黨內(nèi)的支持。

中年的阿里·真納

當時,印度次大陸上彌漫著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穆盟內(nèi)部大多數(shù)人都主張建立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不和眾多印度教徒生活在一起。

為此,他和穆盟的另一個重要領袖伊克巴爾多次爆發(fā)激烈爭論,并直言不諱的抨擊他:“你這是在分裂印度!”

我們需要注意一點,阿里·真納是是什葉派穆斯林,在南亞次大陸的教派體系里屬于少數(shù)派,他又是什葉派里的七伊瑪目派,是少數(shù)派什葉派里的少數(shù)派。

但和大多數(shù)少數(shù)派領袖不同,阿里·真納追求一個完整的印度獨立。這種觀點至少在1932年以前,參加倫敦討論印度問題的圓桌會議上一直如此。

阿里·真納(右坐者)和利雅卡特·阿里·汗(左坐戴眼鏡者)分別被任命為巴基斯坦第一任總督和總理,兩人都被認為是現(xiàn)代巴基斯坦的創(chuàng)始人。

4、阿里·真納人生的第四個階段,回到印度為巴基斯坦獨立建國奔走呼號。

事情的轉(zhuǎn)機發(fā)生在1934年底,“穆盟”領導人伊克巴爾病入膏肓,“穆盟”需要一個新的領導核心。

伊克巴爾對追隨者說:“去倫敦請阿里·真納回來,雖然他不同意我的理念,但他是唯一一個能夠?qū)崿F(xiàn)這一理想的人!”

后來的巴基斯坦第一任總理利雅卡特·阿里·汗親自去倫敦邀請阿里·真納并對他說:“人民需要你,只有你才能挽救穆盟,使它獲得新生!”

回到印度的阿里·真納同伊克巴爾進行了多次長談,雖然伊克巴爾反復勸說,但未見得阿里·真納接受了他的觀點。

可緊接著發(fā)生的一件事,讓阿里·真納認識到,他心中的“兩教和睦”只是鏡花水月,永遠是個夢想。

1935年,英國國王批準印度政府法,印度有11省開始享有自治權(quán)。接著印度進行了大選,國大黨獲得多數(shù)選票,但國大黨領導人堅持一黨組織內(nèi)閣,拒絕與“穆盟”合作。

在這種情況下,真納感到必須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

從此之后,阿里·真納從一個堅定的民族和睦主義者,轉(zhuǎn)變成一個堅定的穆斯林獨立主義者,開始毫不妥協(xié)的執(zhí)行,由伊克巴爾首次提出的“兩個民族”道路。

伊克巴爾的“兩個民族”理論,其實就是巴基斯坦建國訴求的基礎。這個理論認為,“印度斯坦上生活著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一個是印度教,一個是穆斯林!

這兩個民族不能生活在一起,必須要分開。分開的方式是穆斯林人口占大多數(shù)的地區(qū),要分出去獨立成為一個或幾個穆斯林國家。

熟悉印度次大陸歷史的朋友會發(fā)現(xiàn),英國最后一任總督蒙巴頓的“印巴分治”方案,幾乎就是這個方案的翻版。

而這正是阿里·真納和其領導的“穆盟”奮斗的結(jié)果。

“大巴基斯坦”的宣傳海報

既然,“穆盟”不是阿里·真納創(chuàng)建的,“兩個民族”的理論也不是阿里·真納提出的,為什么所有人都公認他是巴基斯坦的國父呢?

這是因為,當阿里·真納第二次回到印度領導“穆盟”開始奮斗時,“穆盟”在印度根本不是一個重要的政黨。

在當時,即便是在穆斯林聚居區(qū),“穆盟”獲得的選票都不超過5%,這其實也是國大黨不把“穆盟”當回事兒的原因之一。

廣大生活在印度次大陸的穆斯林,大多數(shù)都將選票投給了國大黨。其原因在于,這些底層的穆斯林腦子中并沒有種族區(qū)別的概念,長期生活在一起的民眾,已經(jīng)習慣了“印度人”這個身份定位。

雖然兩教教徒差別如此之大,并經(jīng)常爆發(fā)血腥的斗毆,但大多數(shù)底層穆斯林,依舊認為自己是一個“印度人”。

如何給這些數(shù)量眾多的底層穆斯林進行“身份啟蒙”,讓他們萌生“身份差別化”的概念,是巴基斯坦建國的基礎,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

阿里·真納開始全印各地奔走演講,反復向民眾灌輸,“你們是穆斯林!你們不是印度人!”

同時,面對各種印度教黨派的示好,阿里·真納選擇了“絕不妥協(xié)”的態(tài)度,要么100%按照我的條件談,否則就沒有談判。

因為,他心里很清楚穆斯林是弱勢群體。自從1857年莫臥兒帝國崩潰后,在印度次大陸上的穆斯林,從統(tǒng)治階層變成被統(tǒng)治階層,之后英國對印度的殖民依靠的主要是印度教徒。

如果他在這時候,哪怕流露出一點要退后的跡象,那下面必然是一步一步的不斷后退。

因此,他擺出了一種強硬到極點的“絕不妥協(xié)”態(tài)度,告訴對手、告訴黨內(nèi)同志、也告訴所有底層的穆斯林,我爭取的是一塊獨立的,屬于全體穆斯林的生存空間,至于它叫什么并不重要。

真納在穆盟組織的大會上演講

1940年,“穆盟”在拉合爾召開年會,通過了著名的《拉合爾宣言》。這標志著謀求建立獨立穆斯林生存空間的訴求,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有意思的是在《拉合爾宣言》中,穆盟表示要建立一個或幾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他們用的是復數(shù)。

這說明一個問題,即便到了這個時候,領導全印穆斯林獨立運動的穆盟依舊不能確定,到底能不能將分居各地的印度穆斯林捏合成一個國家。

造成這一局面的是印度穆斯林之間復雜的教派、地方豪門和部族勢力關(guān)系,誰都不知道,在這種亂麻一樣的政治、宗教關(guān)系影響下,大家究竟能不能走到一起。

《拉合爾宣言》代表的是穆斯林從印度出走的訴求,至于走出去以后如何,到時候再說。

所以,《拉合爾宣言》是一個統(tǒng)一戰(zhàn)線式的宣言,非常像當年國大黨和穆盟的聯(lián)合,共同對付英國人。而這次穆盟換了一個對手,變成了整合印度國內(nèi)所有穆斯林勢力,一起對付代表印度的國大黨。

當英國最后一任駐印總督路易斯·蒙巴頓,1947年3月22日抵達新德里時。

圣雄甘地和阿里·真納已經(jīng)水火不容,甘地強烈反對分離思想,提倡實現(xiàn)統(tǒng)一印度,而真納毫不妥協(xié)的要求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離。

身為英國王室成員的路易斯·蒙巴頓,根本無心促進印巴融合。反正英國人離開已經(jīng)是種必然,以后的印度斯坦究竟是陽光明媚,還是洪水滔天都和他沒關(guān)系了。另外,從某種程度上說,分裂的印度次大陸對英國未嘗不是件好事。

1947年4月,國大黨和穆盟的最終談判最終破裂,蒙巴頓開始向國大黨施壓。在國大黨同意分治的前提下,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出臺。

蒙巴頓命令毫無經(jīng)驗的倫敦律師西里爾·雷德克里夫,在印度斯坦地圖上草率的劃分了兩國邊境,這就是著名的“雷德克里夫線”。

西部的旁遮普地區(qū),被分為旁遮普省和旁遮普邦,東邊的孟加拉地區(qū),則被分為東巴基斯坦和西孟加拉邦,分屬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

1947年6月3日,蒙巴頓在全印廣播電臺發(fā)表講話,宣讀了《蒙巴頓方案》的內(nèi)容,從此印、巴、分別成為了獨立的國家。

雖然草率分割兩國的《蒙巴頓方案》,給兩國新興的國家都造成了巨大的痛苦,第一次印巴戰(zhàn)爭四個月后即告爆發(fā),但至少阿里·真納的建國夢想實現(xiàn)了,印度次大陸上的廣大穆斯林有了屬于自己的國家。

這個名叫“巴基斯坦”的新生兒,是他父親希望的哪個模樣嗎?
提倡“種族區(qū)隔”的阿里·真納是一位種族主義者嗎?
命運多舛的巴基斯坦在存在意義上又有哪些悖論呢?
我們下一篇仔細說!

3

(全文大約1500字,結(jié)尾處三張配圖)

穆罕默德·阿里·真納(;1876年12月25日- 1948年9月11日),律師,政治家,巴基斯坦國創(chuàng)始人。真納從1913年到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獨立,一直擔任全印度穆斯林聯(lián)盟的領導人,然后擔任巴基斯坦的第一位總督,直到他去世。

他在巴基斯坦被尊為Quaid-i-Azam(“偉大領袖”)和Baba-i-Qaum(“國父”)。他的生日后來成了是巴基斯坦的法定假日。

真納出生于卡拉奇,曾經(jīng)在倫敦的林肯酒店接受過律師培訓;氐接儆《群,他進入孟買高等法院(Bombay High Court)學習,并對國家政治產(chǎn)生了興趣,最終走上了律師職業(yè)。

真納在20世紀頭20年的印度國會中聲名鵲起。在他政治生涯的早期,真納提倡印度教和穆斯林的團結(jié),幫助國會和全印度穆斯林聯(lián)盟在1916年達成了勒克瑙協(xié)議(Lucknow Pact)。

從此,真納成了全印度自治聯(lián)盟的主要領導人,并提出了一項14點的憲法改革計劃,以保障穆斯林的政治權(quán)利。然而,1920年真納辭去了印度國會議員的職務。

1940年,真納開始萌發(fā)印度次大陸的穆斯林應該有自己的國家的思想。那一年,真納領導的穆斯林聯(lián)盟通過了拉合爾決議,要求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

二戰(zhàn)期間,聯(lián)盟贏得了穆斯林保留的大部分席位。最終,因為國大黨和穆斯林聯(lián)盟無法達成一項權(quán)力分享方案,最終,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成了兩個國家。

作為巴基斯坦第一任總督,真納致力于建立這個新國家的政府和政策,并幫助從印度獨立出來的新國家獨立后移民到巴基斯坦的數(shù)百萬穆斯林。

真納于1948年9月去世,享年71歲,當時巴基斯坦剛剛脫離英國獨立一年多。他在巴基斯坦留下了深刻而受人尊敬的遺產(chǎn)。世界上無數(shù)的街道、道路和地方都以真納命名。

巴基斯坦的幾所大學和公共建筑都以真納的名字命名。據(jù)他的傳記作者斯坦利·沃爾伯特說,他仍然是巴基斯坦最偉大的領導人。

真納的家庭是古吉拉特伊斯梅爾人的背景,真納生前遵循什葉派的教義;不過晚年的真納皈依了遜尼派。真納出身富商家庭,父親是商人。

真納父母都是古吉拉特邦人,七個孩子們也會說庫奇語和英語。真納的母語古吉拉特語和烏爾都語都怎么不流利,而他的英語卻很流利。

1892年,腓特烈·李·克羅夫特爵士(Sir Frederick Leigh Croft)為年輕的真納提供了一份倫敦學徒的工作。盡管母親反對,但是真納還是接受了這個職位。

真納來到倫敦后不久就放棄了從商的學徒生涯,轉(zhuǎn)而學習法律,后來這位志存高遠的大律師加入了林肯律師事務所。

西方世界不僅在真納的政治生活中啟發(fā)了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個人喜好,尤其是在穿著方面。真納放棄了當?shù)氐姆b,改穿西式服裝,在他的一生中,他在公共場合的穿著總是無可挑剔。

真納的遺產(chǎn)是巴基斯坦這個國家。換句話說,真納就是美國的華盛頓;真納就是印度的甘地。

卡拉奇的國際機場被稱為“真納國際機場”,是巴基斯坦最繁忙的機場。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最大街道之一,以真納的名字命名;伊朗德黑蘭也有一條“真納”高速公路。

伊朗在政府在1976年發(fā)行過真納誕生百年紀念的郵票。在芝加哥,德文大街的一部分被命名為“真納之路”。在紐約布魯克林的科尼島大道上,也有一條紐約也被命名為“真納之路”,以紀念巴基斯坦國的創(chuàng)始人。

真納贏得了印度民族主義政治家的欽佩,如拉爾·克里希納·威納尼(Lal Krishna Advani),不過他的評論在印度人民黨(BJP)當中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巴基斯坦有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這樣評價真納:

很少有個人能夠改變歷史。很少有人修改世界版圖,很少有人能夠創(chuàng)造了一個單一民族國家。不過 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完成了這三件事。

(圖一為真納標準像,圖二是青年時期,圖三是他的陵墓)




4

如果說印度的國父是“圣雄”甘地,那推動穆斯林脫離印度的阿里·真納,就是巴基斯坦人心中當之無愧的國父,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印巴分治方案才得以出爐,原本英國殖民統(tǒng)治下的大印度,才分為兩個國家。

令人不解的是,原本為大印度團結(jié)獨立而奔走呼號的真納,為何與甘地和國大黨漸行漸遠,最終促成了印巴分治的分裂建國方案呢?

(錢幣上的穆罕默德·阿里·真納)

一、早期的民族主義者。

穆罕默德·阿里·真納,1876年生于卡拉奇一個穆斯林家庭,如果不是他的祖父改信伊斯蘭教,他應該和甘地一樣,同屬于印度教高種姓階層。

16歲那年,真納前往英國求學,由于努力刻苦,他不僅成為取得律師資格最年輕的印度學生,還時常在海德公園聽公開政治演講。英國的自由主義思想及民主政治,對他的志向和未來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當真納回到印度時,面對仍然落后和貧窮的祖國,心中深感失落。他認為,正是英國的殖民剝削,才導致了印度的貧窮和原地踏步。

雖然家族信仰伊斯蘭教,但來自西方文化浸染的真納,并沒有受到影響,。他吃豬肉,喝酒,從不遵守伊斯蘭教規(guī)。對于古蘭經(jīng)的理解,他甚至沒有他的政治對手甘地了解得多。

真納常常西裝革履,說話一臉英國人的腔調(diào),開口總是帶著說教的口吻!坝H愛的朋友,你不懂呀”成了他回答每一個人的開場白。

所以,最初的真納是一個純粹的民族主義者,他與其它從英國回來的精英一樣,加入國大黨。主張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團結(jié)一心,為爭取國家獨立共同抗爭。在他的努力下,國大黨和穆斯林聯(lián)盟共同在勒克瑙舉辦年會,達成了一致行動綱領《勒克瑙協(xié)定》。

(甘地)

二、真納與甘地的理念沖突。

如果按照真納最初的獨立思路,整個印度以統(tǒng)一的種族實現(xiàn)國家獨立,不以宗教信仰來影響國家政權(quán)結(jié)構(gòu),那么就不會有后來的印巴分治,更不會有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間血腥的大仇殺。

只是另一個人的出現(xiàn),使得真納的努力付諸東流。這個人就是甘地,同樣是在英國學習,同樣是學的法律,甘地似乎并沒有受到英國自由民主政治的影響,他仍然抱著印度教高于一切的想法。

甘地一回國就脫掉了西裝,穿上了印度教傳統(tǒng)服飾,他號召以印度教作為印度獨立的建國依據(jù),宣揚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甚至還在國歌中,加上了印度教至上,貶低伊斯蘭教的歌詞。

穆斯林聯(lián)盟感受到了國大黨和印度教徒的傲慢,內(nèi)部也開始出現(xiàn)了分裂的呼聲。真納一邊對甘地的言行表示強烈反對,退出國大黨以示抗議;同時繼續(xù)號召穆斯林保持和國大黨的團結(jié)。

1922年1月22日孟買大會上,真納勸說國大黨放棄不合作政策,力求通過憲政方式完成印度獨立,但甘地當場進行了駁斥,并鼓動印度人民加大不合作運動力度。兩人的沖突和矛盾蔓延到整個印度社會,穆斯林和印度教徒裂痕日漸加深。

(尼赫魯、蒙巴頓和真納在簽署協(xié)議)

三、從民族統(tǒng)一到印巴分治的轉(zhuǎn)變。

1937年印度議會選舉后,國大黨拒絕了真納組建聯(lián)合政府的提議,更多印度教徒更是高呼“印度是印度教徒的印度”,穆斯林完全被排除在政權(quán)之外。

這時真納才清醒認識到,由于宗教文化差異,占印度地區(qū)大多數(shù)人口的印度教徒,不可能平等對待穆斯林。他所努力建立的那個印度根本不可能存在。于是他也脫下西裝,穿上了穆斯林的傳統(tǒng)服飾。

真納喊出了“救穆斯林于危難存亡”的口號,迅速團結(jié)其它穆斯林政黨,通過巴基斯坦決議,確立了印度穆斯林脫離印度獨立建國的政治目標,從早期的民族主義者變成印度人眼中分裂印度的罪人。

1946年6月,真納確診患上了晚期肺結(jié)核,醫(yī)生估計他只有不到兩年的壽命。他開始與死神賽跑,加快推進巴基斯坦獨立的工作,和蒙巴頓歷經(jīng)六次據(jù)理力爭后,印巴分治方案最終出爐。印度次大陸按居民信仰分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

1948年9月底,真納因病去世。印巴分治中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大遷徙,導致百萬人失去生命的大仇殺,斷送了他“印巴和平離婚還是好朋友”的初衷。

對穆斯林來說,真納是國父是英雄。如果沒有他,可能今天,他們還生活在印度教的歧視之下。而對于印度人來說,真納是導致印度分裂,以及這幾十年來,印巴戰(zhàn)爭及沖突不斷的罪魁禍首。

(參考資料:《巴基斯坦國父真納政治思想初探》等)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