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遠古傳說中,有“三皇五帝”,他們應該是原始社會部落聯(lián)盟時期的首領。他們勤政愛民、聰慧過人,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后世敬仰愛戴,奉為先祖。

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自覺功高蓋世,可以與遠古的“三皇五帝”比肩。秦丞相李斯上奏贏政,用“皇帝”名號,這是“皇帝”一詞的由來。因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史稱“秦始皇”。

自奴隸社會的夏朝開始,“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從奴隸社會至封建社會,國王和皇帝一般都是“父傳子”的世襲制,不是選舉產生的。也有一些例外的情況,如開國的皇帝和搶奪皇位等。

劉邦就是經過多年征戰(zhàn),推翻暴秦、攻滅項羽,開創(chuàng)了西漢二百余年的基業(yè)。李世民本為唐高祖李淵次子,因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殺兄屠弟,脅迫其父李淵即位,而即位為皇帝,史稱“唐太宗”。

中國歷史上最后的皇帝是清朝的宣統(tǒng)帝,愛新覺羅.溥儀。1912年,在辛亥革命的歷史洪流中下詔退位。也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其后,溥儀又先后兩次登基當過傀儡“皇帝”。

最佳貢獻者
2

“皇帝”一詞是由秦始皇創(chuàng)立的。在秦朝統(tǒng)一天下之后,王的稱號已經不能再讓秦始皇滿足了。況且,在秦朝建立以前,不僅周天子稱過王,就是那些被秦國滅掉的齊楚燕韓趙魏幾國也稱過王。

因此“王”的稱號己經被用濫了,既不值錢也不尊貴。如果甚么阿貓阿狗都可以稱之為王,那位自以為“功邁三皇,德兼五帝”的秦始皇,又怎么會甘心與之為伍呢?

于是,秦始皇便令群臣議出新的尊號。經過群臣的公議之后,一致認為只有古代的三皇五帝的豐功偉績,能夠與秦始皇的蓋世奇功相媲美。因此便選擇了三皇的皇,與五帝的帝,將其合二為一稱為皇帝,以便符合秦始皇因為一統(tǒng)天下,而造就的功邁三皇德兼五帝的偉大貢獻。

盡管秦朝的統(tǒng)治非常短暫,但是稱呼封建專制統(tǒng)治者為皇帝,卻沒有隨著秦朝的滅亡而消失。反而被歷代王朝最高統(tǒng)治者繼承下來,從而成為流傳了2000余年的封建王朝最高統(tǒng)治者的尊號。

不過秦朝的皇帝與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還是有所不同的。秦朝的皇帝是專制統(tǒng)治者,而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則是由部落聯(lián)盟推選出來的首領。

而且這種首領的統(tǒng)治地位不能世襲。每當一位首領年老德衰之后,便會通過召開部落聯(lián)盟會議,再重新推選首領。也因此才會在歷史上留下堯禪位于舜,舜再禪位于禹的傳說。盡管這種傳說的真實性存在爭議,而且由于日久年深資料欠缺,人們也無從驗證其細節(jié)。

但是致少可以表明,在古代原始社會末朝及奴隸社會早期,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有很大概率是由“民選”產生的。破壞這種民選規(guī)則的是禹,這也是因為在禹統(tǒng)治期間,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提高,各方面的發(fā)展成果已經比較豐富,這為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物質基礎。

同時隨著夏部落的強盛,已經具備了碾壓其他部落的實力。于是,禹去世之后便沒有再召開部落聯(lián)盟會議選舉新首領,而是由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之位。從此之后,禪位制度便被廢除了。從啟建立夏朝開始,便形成了“父傳子家天下”的君主世襲制度!

3



秦始皇創(chuàng)造了“皇帝”一詞,但沒有明確這個皇帝崗位選拔的游戲規(guī)則,致使整個封建社會都在為這個工作費心費力、大費周折。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嫉让了郎献鹛枺鯙椤┗省。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了六國,功勞不小,嬴政本人及群臣都在琢磨該換個稱呼了。


自夏商周確立私有制以來,天下共主都稱作為王,但到了東周末期,諸侯國君都稱王了,自己也做了秦王,F(xiàn)在家業(yè)大了,再稱王就顯不出自己高大上,這事很糾結。


于是,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看明白了嬴政的心思,及時拍馬屁說:“我們跟一幫子博士商量了一下,以前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為尊貴,我們冒死獻上尊號,就請大王稱為‘泰皇’吧。您為天子,就自稱‘朕’”。


嬴政想:“這哪行哦,我怎能與他們平起平坐哦。不是還有五帝嘛,去掉‘泰皇’的泰,加上一個帝,就叫‘皇帝’吧”。


自此以后,不管是人不是人,有些是龍啊、蛇啊、鳥啊變的,只要坐上了那個位置,不管有沒有秦始皇的本事,都自稱為“朕”,天下都尊稱為“皇帝”。




皇帝一詞是秦始皇發(fā)明的,致使全天下的人,不知有多少人在惦記著這事。


遠的先不說,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四川巴中有個農民叫張清安,其父給他取這個名字或許是希望他清清白白、平平安安吧。

但由于自己文化不夠,總以為是讓他早請示晚匯報,見了誰都請安,心里不平衡。


聽了幾次書后,得知在歷史上許多皇帝是農民出身,如劉邦、朱元璋等人,而且弄得動靜還真大。

于是,就有了想當皇帝的念頭。


1981年,張清安上山拜佛,在廟里認識了廖桂堂,二人一拍即合,就準備大干一場。


回來后,二人到縣城溜達了一圈,看到巴中縣川戲團的戲樓裝修的不錯,就決定把它作為皇宮。


有資料說,他們先組織了一幫人占據了縣人民醫(yī)院,作為建立帝業(yè)的根據地。


不知出于啥原因,居然沒有把那些小護士封為皇后、貴妃等。


張清安想了個國號“中原皇清國”,中原是指中國,皇是皇帝,不提醒怕大家忘記這茬,清不是大清國,而是正本清源,說明這才是正辦。


幾十個信徒爭著把自己的女兒獻給張清安,居然一下子就有了六位妃子。


最令豹眼感動的是,張清安居然封了自己的結發(fā)妻子為皇后,難能可貴啊?磥,老婆是看著人家的好,但最終還是自己的老婆用著放心哦。


之后,還封了廖桂堂為副皇帝,這是首創(chuàng),幾千年歷史獨一票。各大臣就不必說了,據說居然還封了蔣介石為王,不清楚蔣委員長在棺材里作何感想。


這事折騰了幾天,也就完事了,就是一場鬧劇。但卻很鮮明的揭示了一個做皇帝的游戲規(guī)則——開國皇帝就是這么選出來的。

成功了就是開國明君,一代帝王,失敗了就是一出鬧劇。


但這也不僅僅是搶奪人家的皇帝,自己兄弟爺們的帝位也是可以搶的,就如朱棣、趙光義等人的情況,這個更血腥。



漢末三國時期,袁術稱帝就是如此,只不過比張清安人多點,干的時間稍微長了一點,但也就是短短的兩年罷了。不過呢,這也給漢末三國增添了一段有趣的故事,沒有袁術稱帝,只有幾人稱王,那就遜色不少。


再說劉邦稱帝,在之前也是有NN多的人稱王,如陳勝等,只是沒有成功罷了。

大宋的英武皇帝趙匡胤,不就是把一件黃袍加在身上就成了皇帝嗎?

游戲規(guī)則是一致的,區(qū)別在于成與不成。


除了自己選擇做皇帝之外,最主要的規(guī)則是嫡長子繼承制,也就是事先確定太子,稱為“儲君”,將來繼承帝位。


但從秦始皇開始,就沒有按照這個套路來,嫡長子公子扶蘇被秦始皇發(fā)配到了北邊修長城,臨死前想起這個事,但被趙高、李斯動了手腳,讓胡亥繼承了帝位。


之后,這事就經常發(fā)生,嫡長子并非是唯一的繼承人。


在夏商周時期,嫡長子繼承制還是遵循的,除非嫡長子死了,咋死的不管,只要他活著,別人就沒戲,這是游戲規(guī)則。



但從秦始皇開始,就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太子經常被廢黜,也就不是嫡長子繼承制了。


最大的問題是,皇帝后宮三千,卻生不出兒子來,這事就尷尬了,只能從同姓宗族里選一個來繼承。

如果皇帝自己認為不行,生不出來了還好說,提前收養(yǎng)一個做準備。


不過這事也很麻煩,就像劉備,一大把年紀了也沒個兒子,就收養(yǎng)了劉封。但劉封沒有封住劉備的生育能力,劉備居然一鼓作氣生了三個兒子,這就有些麻煩,劉封就被賜死了。



但自己沒有兒子又沒有收養(yǎng)兒子,皇帝突然死了,但崗位還在哦,國不可一日無君,這事最復雜了哈。


永康元年(167年),漢桓帝駕崩,皇后竇妙臨朝問政。但他們沒有兒子繼承帝位,竇妙就與父親竇武商議,選擇劉宏為帝,是為漢靈帝,成為東漢第十二位皇帝。



漢靈帝,即劉宏(?-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間國(今河北深州),漢章帝劉炟的玄孫。


劉宏是光武帝劉秀之孫、東漢第三位皇帝漢章帝劉炟的玄孫,說遠不遠,說近不近。經過了第四到十一位皇帝后,還能坐上皇帝位置,的確是天上掉下來最大的餡餅。


但這也比劉備那個中山靖王之后要親近不少,其實,不在血緣遠近,只要好控制就行。這事需要皇后及其外戚說了算。



還有個情況,就是皇后說了也不算,比如董卓廢掉了少帝劉辯,改立劉協(xié)為帝,是為漢獻帝。這是權臣選擇出來的,歷史上也不在少數。


最后說一下禪讓,如王莽篡漢、曹丕篡漢、司馬氏篡魏等等。


曹丕接受禪讓后說:“自己總算明白了禪讓是咋回事了”,但許多人沒干過這活,不清楚其中的貓膩。


禪讓有內禪和外禪之分,像宋徽宗禪位給宋欽宗,乾隆禪位給嘉慶,就是內禪。


內禪相比于外禪,多是干夠了不想干了的情況,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讓李淵提前退休,就充滿了血腥味。



不管情況咋樣,都是新帝王選擇的一種方式。





總而言之,皇帝這個崗位都是經過競爭上崗的。僧多粥少,崗位十分稀缺,競爭很激烈。


不管是自立、繼承、甄選、禪讓,一般都是經過殘酷、血腥的殺戮才能上位。


工作倒是個不錯的工種,但也是高危職業(yè),只不過福利待遇太好,絕非夏天發(fā)點高溫補助那么簡單,也就惦記的人太多。


許多人不具備條件要上,許多人創(chuàng)造條件要上,但也有許多人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沒上。

就像曹操、諸葛亮都是具備稱帝條件的,都沒有上。


但曹丕稱帝了,曹操也跟著遭受罵名;諸葛瞻沒有機會稱帝,諸葛亮也就千古流芳。


這就是歷史,千姿百態(tài)。


世上沒有一片相同的樹葉,也就沒有任何一位皇帝上位的過程是相同的。


不過呢,千篇一律也就毫無趣味了哈。


4

首先“皇帝”一詞的來源:

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tǒng)天下之后,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此就將兩個詞組在一起為“皇帝”。又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的第1個皇帝,又叫“始皇帝”,所以才有我們后人說的“秦始皇”。

五種政體制度要分清,學習歷史不迷路。

01禪讓制


三皇時代”(公元前2607年-公元前2338年),實行的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血統(tǒng)繼位制”,國家最高領導人在風姓家族中產生。該制度于公元前2338年被廢除!拔宓蹠r代”是所謂“公天下”時代,實行“禪讓”制度

堯為部落聯(lián)盟領袖時,四岳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后,使幫助為事。堯死后,舜繼位,用同樣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后,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最后族人擁戴禹之子啟為王。至此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至此“禪讓制”結束,“嫡長子繼承制”開始。

02嫡長子繼承制

嫡長子繼承制度就是皇后的第1個兒子,為太子。至此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開始了這一制度。

為什么嫡長子多夭折?

古代的生活和醫(yī)療科技水平都比較低,女性的生育能力沒有今天高,而嬰兒夭折率也是非常高的,就算是皇后和皇子也不例外。皇后無子或者嫡子早夭在歷史上屢見不鮮,皇帝自然無法從嫡子中挑選繼位人。

另外,“嫡長子繼承制”雖然是禮法制度,但并不是選擇皇位繼承人的唯一標準,很多標準都可以推翻“嫡長子繼承制”,比如嫡長子失德犯法,其他皇子過于優(yōu)秀等等,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是嫡長子政治勢力不夠所引發(fā)的。

03秘密詔書制


清朝吸取了明皇位繼承的教訓,除了康熙在面對三番叛亂亡國滅種的特殊情況下立了皇二子為太子外,從未有任何一個清帝立太子,并且嫡長子從未繼承皇位。

雍正繼位后,對其處于對立集團的兄弟進行了十分嚴厲的政治打壓。加之其隨后所執(zhí)行的嚴厲的官吏管理、土地、稅賦政策嚴重影響了官僚集團以及大地主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關于雍正私改詔書篡位之說很快就散布開了。

04總統(tǒng)制共和制


1912年民國元月正式建立,北洋政府分崩離析后政局動蕩不安,孫中山南下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建立黃埔軍校隨而建立國民政府。

0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949年10月1日,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升旗,至此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宣告結束,開啟了社會主義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制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國家領導人由人民選舉產生。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年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我是情感主播小陳,歡迎點贊評論分享你的情感故事,也歡迎收看我的情感視頻。

5

原本宦官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仆,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因為與皇室朝夕相處,容易博取信賴或有機可乘,故歷朝歷代不僅基本存在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并且極易形成專權局面,弄得朝政日非,不可收拾。

歷史上,宦官能夠以其伺候皇家的特殊身份登上政治舞臺,不外是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 是當宦官在關鍵時刻幫助皇帝奪取或鞏固皇位立了大功時, 宦官便以功獲寵, 以寵掌權。

比如大家所熟悉“指鹿為馬”的主角趙高,就是在秦始皇死后,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依仗著秦二世胡亥對他的寵信,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把秦朝的暴虐苛政推向了頂峰,從而加速了它的滅亡。

又比如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由于曾經幫助唐玄宗平定韋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深得玄宗寵信,開元末期,高力士甚至可以先審閱大臣們送來的奏章,小事由己處理,大事才交呈玄宗裁決。還好高力士一生對唐玄宗忠心耿耿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但之后陰險奸詐的李林甫就沒有這么好相與了,仗著擁立代宗的功勞,被冊封為司空兼中書令。大權在握后,身為相國的李林甫更加為所欲為,竟敢對代宗說:“大家但內里坐,外事聽老奴處分!币馑际俏覀冎皇亲奈恢貌煌幨履阋犖业?纯,何等地跋扈飛揚,何等地擅政專權!

其次, 當皇帝感到權臣或地方勢力日漸膨脹,皇權受到威脅時, 便利用內朝宦官來分割外朝相權,或控制地方勢力, 宦官逐步操縱軍政大權, 形成了專權局面。

這種情況最典型的是出現(xiàn)在東漢中期以后,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宦官最為猖獗的時期之一,而且其特點相當明顯,即宦官在皇帝與外戚斗爭的夾縫中逐步增強自身的勢力進而把持朝政。究其原因是因為多由幼主臨朝,政權多落入皇太后為首的外戚之中。皇帝成年后,不甘于外戚專權局面,便依靠身邊的宦官發(fā)動政變,這樣,宦官在皇帝支持下形成政治集團而操縱政權。由于宦官沒有社會基礎,沒有政治才干,因而導致政治更加腐敗。比較正直的文人官吏和外戚集團起而反對宦官,宦官在皇帝支持下進行反擊和鎮(zhèn)壓,因而導致了黨錮之禍,使東漢統(tǒng)治日趨腐敗,政局更加混亂。

再次,皇帝自身昏庸無能,貪圖享樂,政治腐敗也是宦官得以趁機專權的一個原因。

一般來說, 在皇帝勤于政事, 積極有為的時候, 宦官是難于插手政治的。反之, 皇帝昏庸無能,貪圖享樂,不理政事或難于理政的時候,政治趨向腐敗的時候,宦官則往往乘隙而入, 染指于政, 甚至左右政局。這種情況在榮獲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太監(jiān)帝國”名譽的大明王朝最為突出,短短二百多年歷史的明王朝,竟然出了三個 “流芳史冊”的專權大宦官 ;

王振就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jiān),他自閹進宮,得到了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的寵幸,逐漸開始擅權,結黨營私,干涉朝政,后來,王振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竟慫恿皇帝親征來犯的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結果皇帝做了俘虜,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第二個就是劉瑾。劉瑾與王振一樣是自閹入宮,并且運氣不錯,他服侍的太子朱厚燳朱厚照順利當上了皇帝,從此劉瑾便開始使盡渾身解數,慫恿少年皇帝吃喝嫖賭,不理朝事,同時結黨營私,權傾朝野,是明代為禍最嚴重的權宦之一,當時有“立地皇帝”之稱。

明朝還有一個比“立地皇帝”劉瑾更牛逼的宦官叫魏忠賢。他才是當之無愧的太監(jiān)界的老大。魏忠賢出身流氓惡棍,目不識丁。他生性貪玩,逐漸養(yǎng)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長大后成為市井無賴。由于無法歸還賭債,遭到眾多賭徒的羞辱,他無奈之下自宮當了太監(jiān)。明熹宗即位后,憑著溜須拍馬的絕活兒,開始平步青云,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最昏暗的宦官專權的序幕。他自稱“九千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除了上述三種情況外,還有諸如清朝李蓮英、安德海之流,并無什么本事,靠阿諛奉承,巴結討好主子邀寵,以此瞞上欺下得以跋扈專權的太監(jiān)等等,不一而足。。

在古代中國,太監(jiān)社會地位低下,最為人所瞧不起,因為,這些人往往是貧苦人家出身,讀不起書,當不了官,甚至食不果腹,走投無路,才進宮當太監(jiān),希望以此為門檻,服侍皇族,謀求生路。即使許多人還能受到皇帝的恩寵,甚至掌握實際軍政大權,如果出以公心,為統(tǒng)治者鞏固政權出謀獻策也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歷代朝政腐敗衰落都與宦官擅政專權密切關聯(lián),歷史上那些有名的大太監(jiān),多數是禍國殃民的奸臣,是導致王朝覆滅的不安定因素,而在歷史上留下了諸多的惡名。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6

大家好,我是小陌,我來回答。皇帝這個詞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建立者嬴政開創(chuàng)的,嬴政也被稱為始皇帝。皇帝怎么選的呢,這個歷史就得從秦朝建立之后開始算起。基本就是皇帝家族中的子嗣有統(tǒng)治者和國家大臣的建議,最終由統(tǒng)治者自己決策出來的。一般就是皇帝的兒子繼承。也有特殊情況不是,但也是皇家子弟。

皇帝一詞的由來

皇帝一詞由秦王嬴政開創(chuàng)。那么嬴政大家總應該很熟悉了,就算不熟悉,也應該聽說過。還是簡單的介紹一下吧。

嬴政,嬴姓,趙氏,名政,也能叫趙政。中國古代戰(zhàn)國時期人物。戰(zhàn)國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改革家,也是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tǒng)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為什么叫皇帝呢,因為秦始皇自認為自己的功績很大,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伏羲、燧人、神農為三皇。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在當時時期各地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一般稱“君或者王”,嬴政統(tǒng)一戰(zhàn)國之后認為這些稱號過于普通,不能彰顯自己的尊崇地位。

就與秦朝大臣商議稱號的事宜。大臣認為,嬴政舉了義兵,沒了亂臣賊子,平定了天下,使得國家統(tǒng)一。功績之前無古人,是五帝沒有做過的。建議采用最尊貴的“泰皇”稱號,嬴政認為只用了一個“皇”字,不滿意此稱號,最終采用了三皇之中的皇,五帝之中的帝,創(chuàng)造出“皇帝”的稱號。

此次之后,“皇帝”稱號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謂。

古時候怎么選的皇帝呢。有三種方式:

一、傳承制,皇帝本人選出一位繼承者

皇帝感覺自己年老之后,處理朝政力不從力,就會在自己的子嗣之中選出一個自己感覺適合當統(tǒng)治者的人,就立為太子,或者直接接替儲君之位。

比如秦朝之后的漢朝,漢朝開創(chuàng)者劉邦把帝位傳給了和皇后呂雉所生的孩子劉盈。劉盈做了皇帝。

二、皇帝突發(fā)去世、或者特殊情況,由大臣、太后等人商議選出一位接替者

出現(xiàn)了突發(fā)情況,皇帝在沒有確立儲君一位接替者位置和太子的時候,突然掛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大臣和太后等人,就需要找出一個新的接替者來管理國家。

例如:漢朝的第五個皇帝,漢文帝劉恒,就是被大臣選舉出來做了的皇帝。

三、帝位被推翻。新的國家開創(chuàng)者代替以前的政權,新的開創(chuàng)者自己做皇帝

看了前面皇帝稱號的由來也知道,是秦始皇嬴政創(chuàng)造的。

例如:秦朝在傳到二世胡亥的時候,劉邦起義推翻了王朝,自己建立漢朝,代替了以前的秦朝,劉邦自己做了皇帝。

結語:

皇帝作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呼?芍^集天下人之服務于一人。也顯示了古代封建社會的專權專政。也是封建社會時期的產物。現(xiàn)今我們新的社會,提倡法制社會、人人平等。

聲明原創(chuàng),喜歡的話就留個關注吧,關注作者,了解更多的歷史事物。

7

皇者,古為上天,光明之意,同給予萬物生機謂之皇。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皇為上,帝為下,古人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詞則是告訴人們,天地是萬物之主。

戰(zhàn)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秦王嬴政統(tǒng)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chuàng)''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tǒng)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呼。就這樣,秦王嬴政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始皇帝”,后世因而通稱他為“秦始皇”。

皇位繼承制度,是封建專制的皇統(tǒng)得以延續(xù)的保證,對皇帝制度得以延續(xù)二千多年起著重要作用。中國古代皇位繼承制度主要有幾種形式,即嫡長子制,兄終弟及制,立子殺母制,密建皇儲制,古代皇帝誕生基本上就是這幾個模式。








8

最初在我國并沒有“皇帝”這個詞。在秦始皇以前,只有“三皇五帝”的說法。“三皇”指天皇、地皇和泰皇,是上古傳說中的三個帝王;“帝”是古人想象中宇宙萬物的主宰。是天神,后來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并產生了古賢王“五帝”的傳說,即黃帝軒轅氏、帝嚳高辛氏、顓頊高陽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統(tǒng)三六國,建立秦朝。他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并且希望天下永傳后世,于是將“皇”、“帝”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作為自己的帝號,以突出自己的崇高地位。

9

“皇,大也。日出土則光大,日為君像,故三皇稱皇。帝,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能!

皇和帝卻不等于皇帝,自古而來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謂可謂繁多,直到秦始皇,才真正有皇帝。

我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就連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謂也是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才在統(tǒng)一天下的秦朝那里得到官方統(tǒng)一。

  • 五花八門的君主稱號

在上古時期,也就是三代(夏、商、周)以前,我們中華大地上就有文明的開化者出現(xiàn),他們是天下共主,他們就是三皇五帝,但他們不是實際意義上的封建皇帝,他們是部落首領或者部落聯(lián)盟首領。三皇分別是伏羲、女媧、神農,五帝分別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他們在當時的大地上教習人們,使他們開化,文明就此開始。但是他們都是單稱皇或者帝,沒有出現(xiàn)皇帝連用。

三皇五帝像

三皇五帝接下來的歷史就是三代了,三代繼東周滅亡后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這一段漫長的歷史里,君主的名稱幾經改變,越變花樣越多。首先是夏朝,夏朝的君主稱,如知名的暴君桀就應該稱夏后桀;夏之后是商朝,商朝君主稱帝,如暴虐的商紂王真實的稱呼是帝辛,取代商朝的是周朝,它的君王稱,周朝的開國領袖就是周文王。有一點說一下,由于周朝分封諸王而制,后期中央力弱,諸侯僭越稱王,至于周天子則稱天王。

周天子

  • 一統(tǒng)天下,江湖從此只知“皇帝”二字。而創(chuàng)造皇帝稱號的那個人,卻想著子孫萬世,都是皇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雷霆手段掃平六國,完成天下統(tǒng)一,建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完成了統(tǒng)一之后,如何去彰顯自己的這份豐功偉業(yè),這個稱呼就很重要了。于是秦王政召開內部會議,一時間各說各的,有說應當稱皇,有的說稱王,有的說稱帝。最后秦王政自己說:“現(xiàn)天下一統(tǒng),吾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不如就稱皇帝。朕稱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傳之久遠。”至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帝誕生,他就是秦始皇。而“皇帝”這個稱號也傳給后世王朝,成了封建王朝的君主專用。

秦始皇像

皇帝也要選,不是主動選,就是被動選,鬧不好還出人命,且來看看怎么選。

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者皇帝壽命是有限的,所以皇帝繼承人歷來就是各個封建王朝的首要大事。秦始皇倒是想萬世為皇帝,可惜事實沒能如愿,秦二世而亡。所以,我們來看看古代皇帝怎么產生。其實,大概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 同姓相繼的世襲制

世襲制,這個理念早在部落禪讓制的后期就開始存在。它主要的意思是:權力在同一姓氏族群里交接傳承,一傳數代,保持血緣關系不變和族群姓氏不變。這一繼承制度是封建王朝繼承制度的主流,確保了王朝血親的完整,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預立太子。漢朝開始清朝康熙年間,都采取了預立太子,以確;饰桓嫫椒(wěn)。立太子,講求“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即正宮皇后所出的為嫡子,嫡子中的長子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其他妃嬪所生為庶子,如無嫡子,則庶出的長子繼位。這一原則簡單明了,爭議少卻可能造就低能皇帝。到了清朝雍正皇帝時期廢除預立太子制度,改為秘密立儲制度,即由當世皇帝秘密立下詔書藏于秘密之處,待這個皇帝死了由大臣取出詔書宣讀,繼承人當場繼位。

遺詔所藏—正大光明匾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很特殊,那就是老皇帝還沒身死,主動將皇位傳給下一代,這叫禪讓制。歷史上的唐朝李淵、清朝乾隆,都是還在世就把皇位傳給下一代,自己做了太上皇。

禪讓皇位

  • 異性相代,暴力奪取皇位

同姓相繼的皇位繼承當然是每一個君王樂意看到的,但往往一個王朝到了末世已經是內外交困,這就容易丟失皇位,使整個朝代滅亡。一般有幾種情況:

農民起義,這是最為常見的推翻皇帝的方式。王朝末期內部矛盾激化,農民為了生活挺而走險,這在歷史上比比皆是,例如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起義、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義,他們都直接斷送掉這兩個朝代的皇帝性命。

大澤鄉(xiāng)起義

外族入侵。中國歷史上有兩次最為知名外資入侵中原民族而建立政權的,一個是元朝,一個是清朝。這直接推翻王朝的統(tǒng)治,自己當皇帝,開朝代。

外戚篡權、內部爭斗。外戚篡權,一直是中國古代一大問題,篡權成功就可以開新朝做皇帝。例如后周的趙匡胤黃袍加身開宋朝,楊堅篡權開隋朝,這些都是外戚篡權成功的例子。至于內部爭斗,是指同姓繼承者的爭斗,畢竟皇位太誘人,誰都想做,歷史上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清朝九王奪嫡等,都是這個例子。

九王奪嫡

結語

秦始皇,創(chuàng)造了皇帝稱號,卻沒能讓自己子孫后代都做皇帝,地下的他如果能看到,或許會為那些爭奪皇位的斗爭,感到心畜吧。

10

首先,我來回答“皇帝”這個詞的由來。

“皇帝”一詞,起源于秦始皇贏政。而在秦之前,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zhàn)國)歷代的君王,只稱“皇”,或稱帝”,或稱“王”。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這樣的功績是三皇五帝也不能及的,于是便取“三皇”的“皇”和“五帝”的“帝”,由此得到“皇帝”的稱謂,以彰顯自己的不世之功。


對此,《史記·秦始皇本紀》也有相關的記載:

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蓖踉唬骸叭ァ,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那古代又是如何選皇帝的呢?

一般來說,除去得位不正等特殊手段和情況外,正常情況下的皇帝是這樣選出來的:

1.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優(yōu)先選擇正妻生的兒子,如果正妻沒有兒子,則選擇妾生的兒子中年紀最大的。

2.立賢。一般來說,立賢很難,有些皇帝只想想借這個借口把皇位傳給自己喜歡的兒子,這個在歷史上鬧出了不少事情,最出名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皆知李世民賢明,但是由于嫡長子繼承制,只能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所以,立賢想要通過正常手段很難實現(xiàn)。

3.兄傳弟

最有名的便是宋太祖趙匡胤傳給弟弟宋太祖趙光義。

4.傳給王爺

皇帝無子嗣,于是便從王爺中挑選新任皇帝,如宋朝的仁宗和英宗,哲宗和徽宗。

5. 秘密立儲

雍正時期,將儲君人選以密詔的形式,藏于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后。當大行皇帝駕崩,由重臣取出,當眾宣讀皇帝遺詔。這個在不少清宮劇中都有出現(xiàn)。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