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嫉让了郎献鹛枺鯙椤┗省。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了六國,功勞不小,嬴政本人及群臣都在琢磨該換個稱呼了。
自夏商周確立私有制以來,天下共主都稱作為王,但到了東周末期,諸侯國君都稱王了,自己也做了秦王,F(xiàn)在家業(yè)大了,再稱王就顯不出自己高大上,這事很糾結。
于是,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看明白了嬴政的心思,及時拍馬屁說:“我們跟一幫子博士商量了一下,以前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為尊貴,我們冒死獻上尊號,就請大王稱為‘泰皇’吧。您為天子,就自稱‘朕’”。
嬴政想:“這哪行哦,我怎能與他們平起平坐哦。不是還有五帝嘛,去掉‘泰皇’的泰,加上一個帝,就叫‘皇帝’吧”。
自此以后,不管是人不是人,有些是龍啊、蛇啊、鳥啊變的,只要坐上了那個位置,不管有沒有秦始皇的本事,都自稱為“朕”,天下都尊稱為“皇帝”。
皇帝一詞是秦始皇發(fā)明的,致使全天下的人,不知有多少人在惦記著這事。
遠的先不說,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四川巴中有個農民叫張清安,其父給他取這個名字或許是希望他清清白白、平平安安吧。
但由于自己文化不夠,總以為是讓他早請示晚匯報,見了誰都請安,心里不平衡。
聽了幾次書后,得知在歷史上許多皇帝是農民出身,如劉邦、朱元璋等人,而且弄得動靜還真大。
于是,就有了想當皇帝的念頭。
1981年,張清安上山拜佛,在廟里認識了廖桂堂,二人一拍即合,就準備大干一場。
回來后,二人到縣城溜達了一圈,看到巴中縣川戲團的戲樓裝修的不錯,就決定把它作為皇宮。
有資料說,他們先組織了一幫人占據了縣人民醫(yī)院,作為建立帝業(yè)的根據地。
不知出于啥原因,居然沒有把那些小護士封為皇后、貴妃等。
張清安想了個國號“中原皇清國”,中原是指中國,皇是皇帝,不提醒怕大家忘記這茬,清不是大清國,而是正本清源,說明這才是正辦。
幾十個信徒爭著把自己的女兒獻給張清安,居然一下子就有了六位妃子。
最令豹眼感動的是,張清安居然封了自己的結發(fā)妻子為皇后,難能可貴啊?磥,老婆是看著人家的好,但最終還是自己的老婆用著放心哦。
之后,還封了廖桂堂為副皇帝,這是首創(chuàng),幾千年歷史獨一票。各大臣就不必說了,據說居然還封了蔣介石為王,不清楚蔣委員長在棺材里作何感想。
這事折騰了幾天,也就完事了,就是一場鬧劇。但卻很鮮明的揭示了一個做皇帝的游戲規(guī)則——開國皇帝就是這么選出來的。
成功了就是開國明君,一代帝王,失敗了就是一出鬧劇。
但這也不僅僅是搶奪人家的皇帝,自己兄弟爺們的帝位也是可以搶的,就如朱棣、趙光義等人的情況,這個更血腥。
漢末三國時期,袁術稱帝就是如此,只不過比張清安人多點,干的時間稍微長了一點,但也就是短短的兩年罷了。不過呢,這也給漢末三國增添了一段有趣的故事,沒有袁術稱帝,只有幾人稱王,那就遜色不少。
再說劉邦稱帝,在之前也是有NN多的人稱王,如陳勝等,只是沒有成功罷了。
大宋的英武皇帝趙匡胤,不就是把一件黃袍加在身上就成了皇帝嗎?
游戲規(guī)則是一致的,區(qū)別在于成與不成。
除了自己選擇做皇帝之外,最主要的規(guī)則是嫡長子繼承制,也就是事先確定太子,稱為“儲君”,將來繼承帝位。
但從秦始皇開始,就沒有按照這個套路來,嫡長子公子扶蘇被秦始皇發(fā)配到了北邊修長城,臨死前想起這個事,但被趙高、李斯動了手腳,讓胡亥繼承了帝位。
之后,這事就經常發(fā)生,嫡長子并非是唯一的繼承人。
在夏商周時期,嫡長子繼承制還是遵循的,除非嫡長子死了,咋死的不管,只要他活著,別人就沒戲,這是游戲規(guī)則。
但從秦始皇開始,就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太子經常被廢黜,也就不是嫡長子繼承制了。
最大的問題是,皇帝后宮三千,卻生不出兒子來,這事就尷尬了,只能從同姓宗族里選一個來繼承。
如果皇帝自己認為不行,生不出來了還好說,提前收養(yǎng)一個做準備。
不過這事也很麻煩,就像劉備,一大把年紀了也沒個兒子,就收養(yǎng)了劉封。但劉封沒有封住劉備的生育能力,劉備居然一鼓作氣生了三個兒子,這就有些麻煩,劉封就被賜死了。
但自己沒有兒子又沒有收養(yǎng)兒子,皇帝突然死了,但崗位還在哦,國不可一日無君,這事最復雜了哈。
永康元年(167年),漢桓帝駕崩,皇后竇妙臨朝問政。但他們沒有兒子繼承帝位,竇妙就與父親竇武商議,選擇劉宏為帝,是為漢靈帝,成為東漢第十二位皇帝。
漢靈帝,即劉宏(?-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間國(今河北深州),漢章帝劉炟的玄孫。
劉宏是光武帝劉秀之孫、東漢第三位皇帝漢章帝劉炟的玄孫,說遠不遠,說近不近。經過了第四到十一位皇帝后,還能坐上皇帝位置,的確是天上掉下來最大的餡餅。
但這也比劉備那個中山靖王之后要親近不少,其實,不在血緣遠近,只要好控制就行。這事需要皇后及其外戚說了算。
還有個情況,就是皇后說了也不算,比如董卓廢掉了少帝劉辯,改立劉協(xié)為帝,是為漢獻帝。這是權臣選擇出來的,歷史上也不在少數。
最后說一下禪讓,如王莽篡漢、曹丕篡漢、司馬氏篡魏等等。
曹丕接受禪讓后說:“自己總算明白了禪讓是咋回事了”,但許多人沒干過這活,不清楚其中的貓膩。
禪讓有內禪和外禪之分,像宋徽宗禪位給宋欽宗,乾隆禪位給嘉慶,就是內禪。
內禪相比于外禪,多是干夠了不想干了的情況,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讓李淵提前退休,就充滿了血腥味。
不管情況咋樣,都是新帝王選擇的一種方式。
總而言之,皇帝這個崗位都是經過競爭上崗的。僧多粥少,崗位十分稀缺,競爭很激烈。
不管是自立、繼承、甄選、禪讓,一般都是經過殘酷、血腥的殺戮才能上位。
工作倒是個不錯的工種,但也是高危職業(yè),只不過福利待遇太好,絕非夏天發(fā)點高溫補助那么簡單,也就惦記的人太多。
許多人不具備條件要上,許多人創(chuàng)造條件要上,但也有許多人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沒上。
就像曹操、諸葛亮都是具備稱帝條件的,都沒有上。
但曹丕稱帝了,曹操也跟著遭受罵名;諸葛瞻沒有機會稱帝,諸葛亮也就千古流芳。
這就是歷史,千姿百態(tài)。
世上沒有一片相同的樹葉,也就沒有任何一位皇帝上位的過程是相同的。
不過呢,千篇一律也就毫無趣味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