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方草原的民族史簡直亂成一麻。誰也講不清楚,誰是誰的祖先。

最早出現(xiàn)在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權(quán)是匈奴,匈奴這個稱呼是漢人取的,之后出現(xiàn)北方民族,也都是漢人這么叫的,或許他們自己并不這么認為。在他們看來,大概不是一個部落的,就已經(jīng)不是一個民族了。起碼在沒有統(tǒng)一的游牧民族政權(quán)出現(xiàn)之前,是這樣的。

游牧民族本身因為變動性大,不利于手寫文字的產(chǎn)生,所以關(guān)于他們民族文化的記載幾乎等于沒有,文化的額累計主要依靠口耳相傳,傳到中原的時候,也不知道會不會因為翻譯的緣由,出現(xiàn)很大的差別。

曾經(jīng)馳聘在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有的在歷史上曇花一現(xiàn),有的在漫長的歲月長河磨礪蜿蜒至今,它們在歷史上留下過的印記和名字非常多,但總體來講,根源主要源自以下五個民族:匈奴、東胡、突厥、通古斯、吐蕃。

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匈奴

按照中國部分史料的記載,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是不是就不好說,學術(shù)界關(guān)于匈奴的起源眾說紛紜,真?zhèn)坞y辨。筆者就講講匈奴后來的那些日子吧。

匈奴興起于內(nèi)蒙古陰山山麓,他們在戰(zhàn)國時期七國混戰(zhàn)的時代里逐漸崛起強盛,到了秦末漢初,達到了其最強大的時候,此后經(jīng)過漢武帝時期的連續(xù)戰(zhàn)爭,強大的匈奴退居漠北,分裂為五個部分,自此之后再也沒有強大起來過。

但了東漢時期,經(jīng)過東漢連番不斷的打擊,南匈奴內(nèi)附,北匈奴叛服不定,先是被竇憲所破,后來又被班固從西域驅(qū)逐,此后北匈奴逐漸向西遷移,大概到公元5世紀中葉的時候,向西遷移的匈奴人,在中西亞,以及歐洲建立了強大帝國,被歐洲人稱之為“匈人帝國”。而這個帝國最強大的時候,其君主為阿提拉,曾兩次入侵巴爾干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也曾遠征高盧(法國)、這位匈人皇帝,被西方“親切”地稱呼為“上帝之鞭”,然而阿提拉死后,匈人們在歐洲就跟消失滅跡一般,再沒有留下任何記載。

而中原的匈人,最后一次出現(xiàn),是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即內(nèi)附的南匈奴曾建立過短暫的前趙政權(quán)。自此之后,匈奴這個民族,就消失了,大概是被同化之后徹底失去了民族特性。

誕生了鮮卑、契丹、蒙古的東胡

關(guān)于東胡的誕生,也是個謎,我們就說說東胡與中原政權(quán)接觸的歷史。秦時東胡被匈奴滅亡,之后分為了兩大部分,即烏桓和鮮卑。

烏桓在三國時期被曹魏所滅,鮮卑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過好幾個政權(quán),前秦統(tǒng)一北方后,又被鮮卑人推翻,建立了北魏政權(quán),北魏政權(quán)為了適應(yīng)中原統(tǒng)治,開始漢化改革,主體被漢族同化,剩余北方演化為柔然,(也可能是匈奴,也可能是東胡,或者是塞外雜胡,反正說不清)長期與北朝對立。這個民族就其統(tǒng)治者而言,無疑是從拓跋鮮卑部落聯(lián)盟中分裂出來的,另外后來再唐時建立的吐谷渾,來自鮮卑慕容部。

柔然后來被突厥擊敗,分化為了室韋和契丹,在北為室韋,在南為契丹,其中室韋中的一支蒙兀室韋形成了后來的蒙古,而契丹一直活躍在唐朝,唐末建立了北方政權(quán)遼國,后來被女真所滅。

大致上,鮮卑、蒙古、契丹似乎都是源自東胡。

擁有強大語系的突厥

突厥可能是對如今世界影響最大的一個出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了,盡管如今的世界,沒有哪一個民族被稱之為突厥,但是如今的古突厥人以及那些語言屬于突厥語族的民族,分布在中西亞廣泛地區(qū)。

關(guān)于突厥的起源,也是各種學說都有,其中只有高昌北山這種事說法,認為突厥是匈奴的一支,其他的說法都認為突厥應(yīng)該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民族。

突厥曾在公元6世紀建立過幅員遼闊的北方帝國,后來分裂為東西突厥,之后東西突厥先后統(tǒng)一于唐朝,再后來南遷的突厥人短暫復(fù)國建立了后突厥汗國,到了公元8世紀中期被回鶻滅亡,在此之后,突厥人就開始了朝西方遷徙的生活,他們有的到過印度河流域,在那里建立過伊斯蘭化的蘇丹國,也曾在中亞地區(qū)建立起塞爾柱突厥帝國,到了公元10世紀左右,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大概也是他們中的一支。

突厥是有點說不清了,畢竟到底后世這些民族,那些與其有血緣,而那些只是屬于突厥語系,也不好界定。

通古斯大概只剩下一個語族的“概念”

通古斯作為族群稱呼最初是雅庫特人對鄂溫克人的稱呼,在商周時期,被稱之為肅慎;它應(yīng)該是一個發(fā)源于貝加爾湖附近的古老民族共同體,如今是一個“語族”的概念。出自資格語族的包括錫伯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即生活在俄羅斯境內(nèi)的奧羅奇人、那乃人(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烏底蓋人、烏爾奇人、雅庫特人(這些其實原來都是建立過金國的女真人。)

至于最后的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后來唐時在西藏高原建立了第一個統(tǒng)一政權(quán)。另外五胡亂華時期打響第一槍的氐族人,實際上也是古羌人的分支。

據(jù)說源自匈奴的鐵勒諸部,先后發(fā)展出了唐時興盛的薛延陀,以及回鶻政權(quán),回鶻也就是今天維吾爾人的祖先。

梳理了大概所有歷史上出現(xiàn)的北方民族,大家是否對蒙古國宣傳匈奴人是蒙古人的祖先的事情,有自己的見解了呢?

以上個人見解,閱讀如有不適之處,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評論。

最佳貢獻者
2

蒙古族就是匈奴、突厥的后裔,因為都是雄居蒙古高原這塊漠北草原,雖然被我大漢、唐朝給擊潰的匈奴、突厥軍隊,遷移了部分匈奴、突厥人往西走,但還是留下了部分不愿西遷的匈奴、突厥牧民,在這塊高原上繼續(xù)生活繁衍生息。就像蒙元,滿清打敗南宋、大明,皇帝帶著追隨者大臣軍士等部分人,逃亡到云南邊疆,而留下了大部分中原江南等地漢族平民百姓在淪陷區(qū)做了韃酋奴隸。匈奴、突厥人也是同樣的道理論證,歸順臣服于中原王朝,只是統(tǒng)治時期行政管理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留在草原上的人民該干嘛還是在干嘛,騎馬放牧、吃牛羊肉等民族屬性沒有改變,而且繼承了匈奴、突厥好戰(zhàn)斗狠的游牧民族性格,只要中原王朝衰落統(tǒng)治力松懈了,立馬起兵造反入侵中原屬地,真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感覺,幾千年來整的中原王朝有苦難言。以致于后來又在蒙古高原再次崛起了,成吉思汗統(tǒng)一整個蒙古高原,形成了新的民族就是蒙古族!蒙古人建立的朝代沒能維持長久的原因,主要是游牧民族的劣根性決定的,就是沒有形成強大的本民族文化來統(tǒng)治同化占領(lǐng)區(qū)的人民,以致于出現(xiàn)統(tǒng)治危機! 別聽那些所謂歷史專家的考證,老在杜撰修改歷史誤導(dǎo)國人,現(xiàn)在認真做專業(yè)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歷史不能篡改,需要正視歷史!漠北蒙古國是認匈奴、突厥人為民族祖先的,我們漢族人就不要在臉上涂抹脂粉了,跟北方游牧民族打了幾千年也沒有真正的長久占領(lǐng)過蒙古高原,長城就是個很好的證據(jù)!統(tǒng)治占領(lǐng)過漠北的是滿清而不是漢人,戰(zhàn)勝國都獲得大片領(lǐng)土或者利益,清朝繼任者中華民國漢人接手統(tǒng)治卻失去了外蒙古,國人之殤!現(xiàn)在還不知道廉恥,居然還為人家指點江山。漢族人都要反思歷史!

蒙古國地處整個蒙古高原,像是長在中原王朝腦袋上的腫瘤,時刻威脅著中國北方國土安全,從古代的匈奴、突厥到現(xiàn)在的蒙古國,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野心勃勃從未停止,而中國要想從新獲得北部邊疆更大的戰(zhàn)略空間,就必須重新?lián)]師北上滅亡吞并蒙古國,歷代帝王都會對北方游牧民族用兵,這是中原王朝亙古不變的國策。實行同化政策消滅蒙古人反抗意識,非我族類必有異心,重新施行古代流放政策給罪犯重獲自由、內(nèi)地移民戍邊控制整個蒙古高原,復(fù)興華夏民族古代強盛疆域!

3

說心里話,蒙古國的人挺有意思,自己能不能代表蒙古族且不說,反倒替蒙古人認了個祖先。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我們來分析下。

匈奴這個話題很大,我會在其他文章里詳細介紹匈奴,我們這里從匈奴消亡開始討論。

北匈奴遠遁。

匈奴人從戰(zhàn)國起一直是我們北方的主要邊患,經(jīng)過西漢武帝的幾次打擊后匈奴本身又陷入分裂狀態(tài),分為南北兩個匈奴,南匈奴依附于東漢王朝。

東漢王朝建立之初,劉秀休養(yǎng)生息,他這樣說:

“今國無善政,災(zāi)變不息,百姓驚慌,人不自保而復(fù)欲遠事邊外乎?……北狄尚強,而屯田驚備傳聞之事,恒多失實。誠能舉天下之半,以滅大寇,豈非至愿,茍非其時,不如息人.”

因為“茍非其時”的原因,東漢帝國采取“以夷伐夷”的策略,讓南匈奴作為邊防,與北匈奴作戰(zhàn)。之后聯(lián)合南匈奴并通過“稽落山之戰(zhàn)”、“燕然山之戰(zhàn)”和“金微山之戰(zhàn)”三大戰(zhàn)役,將北匈奴徹底擊垮。北匈奴敗走西海(阿爾泰山東),諸部至私渠比疑海(今蒙古國烏布蘇泊)。而后經(jīng)“金微山之戰(zhàn)”后北匈奴從此滅亡,匈奴人退出大漠地區(qū),被迫西遷。

根據(jù)《后漢書·南匈奴列傳》一記載,金微山之戰(zhàn)后北單于下落不明。據(jù)一些學者研究,北單于突圍之后,仍沿西遷的老路逃至巴爾喀什湖與咸海間的康居一帶。班超執(zhí)掌西域后,北匈奴在康居立足不定,離開康居,繞過咸海,再向遙遠的西方遷徙而去,在伏爾加河流域定居下來,成為四世紀前葉活動于伏爾加河流域的匈人的祖先,或許在那里繼續(xù)去圓已經(jīng)在大漠之上破碎的重建匈奴帝國的夢想。

匈奴人是否遠去歐洲這里我們不去討論,但至少有一點,北匈奴是向西走了。因為隨后的歷史舞臺上已經(jīng)沒有了北匈奴的蹤跡,至于北匈奴解體融進了西域各民族中還是去了歐洲都跟一千年后的蒙古人沒有關(guān)系。

歸附漢朝的南匈奴。

南匈奴依附漢朝以后,漢朝在南匈奴設(shè)置“中郎將”一職,后在其下設(shè)置二十人的“從事”。負責監(jiān)督管理南匈奴,并對逐漸強大起來的烏桓和鮮卑進行防御。烏桓和鮮卑我們后面會談到。東漢分三次將南匈奴進行遷徙。同時支持南匈奴與北匈奴的戰(zhàn)爭,南匈奴與北匈奴發(fā)生了十余次戰(zhàn)爭,其中東漢共同出兵四次。最終將北匈奴擊潰遠遁。南匈奴進入塞內(nèi)以后和漢人的文化進行了全面的交流,儒家思想開始統(tǒng)治匈奴人,北匈奴遠遁以后,塞北之地空了出來,后期部分南匈奴人想回到塞北地區(qū),基本都被東漢和南匈奴單于鎮(zhèn)壓了,直至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將單于架空以后,南匈奴單于政權(quán)等于是滅亡了,匈奴人成了漢朝治下的臣民。一直到西晉王朝內(nèi)亂,匈奴人再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了中國歷史的舞臺上。

永嘉之亂后的匈奴人。

五胡亂華那段時期的歷史很復(fù)雜,我們這里就簡單說下,劉淵趁著西晉內(nèi)亂,起兵造反,建立了國號為“漢”的政權(quán),后其族子劉耀建立“趙”政權(quán)(前趙),匈奴人再次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我們長話短說,“前趙”大將石勒反趙自立,建立了“后趙”政權(quán),匈奴人建立的“前趙”滅亡,劉氏被滅族。其余前趙的匈奴民眾融入其他民族。

匈奴人的歷史還沒有徹底結(jié)束,曹操將匈奴分成五部后,有一支匈奴人在匈奴北部帥劉猛帶領(lǐng)下叛逃出塞,與南下的拓跋鮮卑人融合形成了一支新的匈奴勢力“鐵弗匈奴”。

按《魏書》卷95《鐵弗劉虎傳》:

“北人謂胡父鮮卑母為`鐵弗',因以為號!

意思是父親是匈奴人,母親是鮮卑人,這個新的組織就是史上的“鐵弗匈奴”。五胡時代各個民族開始紛紛登場,鐵弗匈奴在拓跋鮮卑的代國、前秦、后秦中左右逢源,助前秦滅了代國,又臣服于后秦。由首領(lǐng)“赫連勃勃”建立了大夏國,也自稱夏后之苗裔也。最后被吐谷渾所滅。匈奴人從此退出了中國歷史的舞臺。這個時間是公元431年。

小結(jié):匈奴人是一個多部落的聯(lián)盟,鼎盛時期融入了北方很多部族,事實上我們無法將匈奴人劃定成某一個單一民族里,從分子人類學的研究上也顯示了匈奴人的復(fù)雜性,而從體質(zhì)人類學同樣也顯示出匈奴是多人種組成的部落聯(lián)盟,匈奴的貴族階層應(yīng)該是由黃種人組成,最后融進了漢族和北方各個民族中。所以單純?nèi)グ涯硞民族劃分為匈奴的后代,是很無知的。

匈奴人退出歷史至蒙古人的出現(xiàn)之間北方游牧民族的情況

先后登上中國歷史舞臺的少數(shù)民族有鮮卑人、柔然人、突厥人。鮮卑人的祖源地在中國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在東漢末年鮮卑人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了中國的史書中,后來經(jīng)過五胡十六國,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同樣融入了漢族和其他民族中。在隋唐以后從中國歷史中消失。柔然人通常認為是雜胡,也就是由多個部族組成,其中有匈奴人、鮮卑人還有高車等西部民族,后來在突厥的反抗下滅亡。部分西遷,其余融入中國各個民族中。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秘史》上的起源記載屬于神話傳說類,有蒼狼白鹿說,也有感光而生,這些肯定是不足信的,大多民族記憶中的起源都比較神奇。我們從漢族文獻中尋找下痕跡。

屠寄《蒙兀兒史記》上說:

“蒙兀兒者室韋之別種也,其先出于東胡!ぁひ幻韶O葻o文字。世系事跡口相傳述。自朵本蔑兒干至成吉思汗,四百載而近或謂古時蒙兀與他族戰(zhàn)。覆其軍,僅遺男女各二人。遁入一山。斗絕險獻。惟一徑通出入。山中壤地寬平。水草甘美,乃攜牲畜居之。名其山曰阿爾格乃衰。其二男一名臘忽。一名乞顏!韶3霭柛衲怂ヒ病F浜笕俗钪呷諏W兒帖赤那”

這里提到了東胡和室韋,我們做下簡單的了解。

東胡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部落聯(lián)盟,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后向東遠遁,分為烏桓和鮮卑兩族,于漢末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

室韋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正式登上祖國的歷史舞臺,是在南北朝時期。而《魏書》則是正史中第一部為室韋作專傳的文獻,其《失韋傳》曰:

“失韋國,在勿吉北千里,去洛六千里。”

接下來,《北史·室韋傳》又記載道:

“室韋國在勿吉北千里,去洛陽六千里!摇驗椤А!薄笆摇迸c“失”同音通用。

不過需要強調(diào)的是,目前學術(shù)界普遍認可,室韋是鮮卑同音的不同漢譯而已,也就是室韋就是鮮卑。

其實古代游牧民族開始都是出于原始部落時期,經(jīng)常組成部落聯(lián)盟,跟我們先夏時期類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沒必要區(qū)分得過于精細,但蒙古人來源于東胡應(yīng)該是確信的,至于烏桓鮮卑室韋這些不用去深究,我們可以看下《后唐書》中《北狄》卷,其中包含鐵勒、契丹、奚、室韋、潮海靺鞨、靺鞨、?、烏羅渾八個民族。鐵勒是后來的回鶻和突厥,靺鞨就是肅慎(女真)。蒙古人的前身是室韋,應(yīng)該是沒有什么問題的。文獻中說室韋分了九部唐會要.室韋傳》中載“望建河經(jīng)蒙兀室韋之北”,蒙古名稱應(yīng)該來自“蒙兀室韋”。

結(jié)語:蒙古來源于我國東北古族“東胡”下的“室韋”部落中的“蒙兀室韋”。自古屬于我們中國的一個邊疆民族,至于從我們國家分裂出去的蒙古國認匈奴人為祖先,或許就是為了與我們劃清界限,事實上,匈奴人也是我們不折不扣的兄弟民族,只能說,蒙古人里或許有匈奴人的血脈,但匈奴人是蒙古人的祖先純屬無稽之談。

4

如何看待蒙古國宣傳的匈奴是蒙古祖先?其實這個問題,大可不必太認真對待,因為蒙古國對北亞歷史的觀點其實并不代表國際主流觀點,而某個國家對某個歷史問題的非主流看法其實也真的沒有那么重要,在這方面可以參考韓國人的某些史觀。而匈奴雖然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卻因為消失的年代過早,所以留下了很多謎團。最基本的,現(xiàn)代人連它究竟是什么民族都無法確定。而且關(guān)于匈奴的族屬,有興趣沾邊的其實不光是蒙古國,還有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國家,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現(xiàn)代關(guān)于匈奴族源探尋。


為什么說匈奴民族屬性成謎?

其實匈奴民族屬性成謎可以說是一個國際共識,而且也曾經(jīng)成為過國際歷史學界的熱點議題,因為匈奴不僅是涉及到中國古代歷史乃至東亞古代史的一個族群,它和后來出現(xiàn)在歐洲的匈人之間可能也有關(guān)(相關(guān)內(nèi)容桃花石雜談寫過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所以匈奴的民族屬性其實可能還是一個對歐洲歷史產(chǎn)生過根本影響的問題,因此從19世紀開始,一直到今天,都有無數(shù)歐洲歷史學家對匈奴的民族屬性進行過深入研究。

鼎盛時匈奴的大致活動區(qū)域

而除了學術(shù)方面的研究之外,有至少兩個國家還因為民族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將匈奴視為自己的祖先,或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先祖。首先當然是蒙古國,這個原因當然也挺簡單,因為匈奴活動的地域和后來蒙古民族活動的地域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而且根據(jù)歷史記載,匈奴人在一些文化和習俗方面也和后來的蒙古族有類似的地方。桃花石雜談覺得蒙古民族和匈奴有一些歷史淵源基本沒有疑問,但說是一個民族則是過于武斷了。因為本身在公元13世紀蒙古民族正式成型時,其內(nèi)部的民族性都還不統(tǒng)一,像塔塔兒和克烈等部族都還是說突厥語的,蒙古族真正統(tǒng)一的民族性形成其實差不多要到13世紀中葉才實現(xiàn)。所以在此之前的草原部落族屬復(fù)雜,本身就根本不是一個民族。而且匈奴人的民族屬性爭議之大,其實遠遠超過普通人的想像,以嚴謹?shù)膽B(tài)度來看,任何一個民族和匈奴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都是不可能確定的。

漢匈對峙形勢

而另一個自認為和匈奴有淵源的國家就是韓國了。因為朝鮮半島有史籍記載說公元7世紀時朝鮮半島新羅國的文武王金法敏來自一個匈奴部落,或者說有匈奴血統(tǒng)。而有韓國歷史學家認為,這個部落是一個說朝鮮語的部落,他們曾是匈奴的一部分,后來匈奴衰落之后回到了朝鮮半島,通過通婚成了新羅的王室。所以在他們看來,匈奴和朝鮮民族的淵源,那也是不是一般的深滴。當然,這個觀點桃花石雜談就不評論了,韓國這個國家某些非主流史學家的史觀大家也都知道,今天這個信息也就是給大家增加一些談資吧。

學術(shù)界對匈奴族源的認真探討

前面提到,因為匈奴和匈人之間可能的淵源,所以匈奴的族源其實在國際學術(shù)界也一直是個熱門的議題,所以相關(guān)學術(shù)研究的數(shù)量也很多。但因為歷史資料的稀缺,大量的研究并沒有使匈奴的民族屬性得到澄清,相反卻使它成為了一個完全沒法定論的懸案。

南(South)北(North)匈奴與漢朝的形勢

在這里還是簡單地跟大家介紹一下現(xiàn)在這些歷史學家都是怎么研究匈奴民族屬性的。當然可能很多朋友最先想到的是基因研究,但因為年代極其久遠以及古代游牧民族本身生活習性的影響,這種基因研究其實很難得出令人信服的結(jié)果,而且基本上是每個研究得出的結(jié)果都不一樣,所以基本上只是能幫助人們傾向于確認匈奴可能是黃種人,再具體一些的結(jié)果就不可能得出來了。而其它一些考古研究,包括對古墓葬頭骨的研究和墓葬器物的研究,也只是能確定它大概和哪些后世民族比較接近,而接近的民族又很多,因此也很難確定匈奴這樣的古游牧族群的具體族屬。

匈奴時代的長弓

所以相對來說要發(fā)現(xiàn)匈奴民族屬性,最精確的工具其實還是通過對匈奴的語言進行分析,但問題是匈奴自己沒有文字,因此匈奴的語言唯一的記錄其實就是古代中原漢文史籍一些只言片語的記載了,而其中大部分還是一些匈奴人名、官名和地名。但因為這些記錄的數(shù)量并不算多,而且再考慮到漢語本身的語音變化,所以到現(xiàn)在為止,無論是按照哪種假說去研究,得出的結(jié)果都很不令人滿意。

那么現(xiàn)在我們就來具體說說不同學者研究出的可能結(jié)論都有哪些。其實和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樣的是,關(guān)于匈奴的民族屬性,一個相對主流的結(jié)論竟然認為匈奴人可能是一個說伊朗語族語言的族群。比如在199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出版的《中亞文明史》一書里,其編者雅諾斯?哈勒馬塔曾這樣說道:

匈奴的貴族部落和首領(lǐng)都有著伊朗語族的名字,所有漢文史料記載的匈奴名字都可以用斯基泰語(一種東伊朗語族的語言)來解釋,因此很明顯,多數(shù)匈奴部落都是說東伊朗語族語言。

斯基泰語族分布區(qū)域(黃色),下方紅色區(qū)域是今天的伊朗(波斯)地區(qū)

所以這是基于語言分析之后得出的一個結(jié)論,當然他的這種說法也是一家之言,很多人并不認同。而另外一種流行的說法就是蒙古語族的民族了。因為漢文史籍里記載的某些詞匯和蒙古語族里的詞匯也有類似的地方,而且有些史料里曾提到成吉思汗鐵木真曾將冒頓單于稱為遠祖。而另外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匈奴人是一個說突厥語族語言的族群,這種說法除了一些語言學的分析之外,還基于《北史》和《周書》等史料里的一些線索,以及中亞粟特人的一些石刻文字記載。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匈奴人可能是說一種叫葉尼塞語系的語言,這個語系主要是西伯利亞地區(qū)一些土著民族的語言。因此可能匈奴人和這些民族有一定的親緣關(guān)系。這些學者認為像騰格里(上天)和可汗等詞匯雖然在蒙古語族和突厥語族里現(xiàn)在也都有,但最早是來自葉尼塞語系。

葉尼塞語系分布區(qū)域

因為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結(jié)論大相徑庭,而且哪個結(jié)論都不能讓人滿意,因此從公元19世紀開始,就有一些西方學者提出所謂匈奴并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不同族群的聯(lián)合體,匈奴人可能不但沒有統(tǒng)一的語言,而且可能連人種都差異很大。不過同時,還有一些學者又提出了一種假說,即匈奴人是說一種現(xiàn)代已經(jīng)滅絕,而且和現(xiàn)在其它語系都不一樣的語言,所以才會出現(xiàn)現(xiàn)代用哪種語系對匈奴語進行分析結(jié)果都不理想的結(jié)果。如果按照這個理論,那么匈奴恐怕和現(xiàn)在的所有民族都是有一定差別的。


所以總體來說,匈奴的族屬在現(xiàn)代是個無解的難題,哪個民族宣稱本民族和匈奴是同一個民族其實都缺乏過硬的證據(jù),也不可能得到普遍的認可,這一點無論是蒙古國還是韓國怎么說其實都產(chǎn)生不了太多影響。匈奴族屬的確定,恐怕還要寄希望于未來出現(xiàn)突破性的考古發(fā)現(xiàn),或者有突破性的歷史研究方法出現(xiàn)了。

5

蒙古國是我們的鄰國,且位于我國與俄羅斯之間,國際存在感不高。在我們國內(nèi)的主流歷史中,一般都認為蒙古族出自于東胡。但是,蒙古國內(nèi)卻有一部分人認為漢時的匈奴才是他們的祖先。要知道,匈奴和東胡并不是同一支游牧民族。

根據(jù)我國的史書記載來看,匈奴是我國古代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崛起于戰(zhàn)國后期。秦朝時期,強大的匈奴騎兵打敗了東胡,成了漠北最大的勢力。東漢以后,匈奴人的實力逐漸瓦解。其中一部往中亞地區(qū)遷移,從此不知所蹤;另一部逐漸南遷進入漢地,與漢人、鮮卑人、羌人雜居。

五胡十六國時期,南遷的這支匈奴人曾經(jīng)建立過前趙、大夏國兩個割據(jù)政權(quán),但終究還是沒有翻起什么大風大浪,很快就被另一支更強大的民族鮮卑人征服了。自那以后,匈奴人在中國史書中的記載就基本消失了。

可是,匈奴人的歷史距離蒙古國非常遙遠,期間差不多相隔了千年的時間。

現(xiàn)代的蒙古國(外蒙古)是三大蒙古中“喀爾喀蒙古人”的后裔,他們雖然也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但距離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血統(tǒng)已經(jīng)十分遙遠了。

清王朝為了管理這些喀爾喀蒙古人,曾設(shè)置了烏里雅蘇臺將軍(清朝的十四大駐防將軍之一)。

不過遺憾的是,由于晚清時期國力衰落,外蒙古逐漸被沙俄控制。1912年清朝滅亡后,沙俄趁機煽動外蒙古脫離了中華民國,后來才逐漸形成了蒙古國。

可以說,歷史上的蒙古族本身就是一個吸收了眾多草原民族的民族,因為蒙古族最初興起時只有一個乞顏部。在蒙古形成的歷史中,很可能會雜有其他民族的血統(tǒng),但要說蒙古是匈奴的后裔,這一觀點還是缺少證據(jù)的。

結(jié)合史書記載來看,蒙古人的主體是東胡的分支民族,即東胡系,與匈奴人沒有太多關(guān)系;而蒙古國內(nèi)卻有人宣稱自己是匈奴的后裔,可能是出于一種虛榮心作祟,這就像土耳其并不是突厥直系后裔(突厥的核心是阿史那部落,而土耳其只是突厥旁系的烏古斯人與中亞民族的后裔),卻宣稱自己是突厥后裔一樣。

6

蒙古自認匈奴后裔,自認黃帝后裔都是沒有問題的。

從考古看,O3系的M117基因就存在于匈奴墓里。M117就是北三苗羌系的一個基因分支,在漢族以及西部民族里都有存在,蒙古族里也有。

蒙古由兩大基因構(gòu)成,一是比例很大的C系,二是比例處于第二位的O3系。其余還有N系烏拉爾基因,k系新幾內(nèi)亞基因、白種R1a系阿爾泰基因等等。但是通過文化破解發(fā)現(xiàn),蒙古一詞其實是苗族的芒勾一詞,也是泰國曼谷一詞,在緬北還有一個錳古,芒勾在泰語里是龍的意思。這就說明蒙古文化的主體是由羌系北三苗締造的。蒙古注重3、9、13這三個數(shù)字也符合內(nèi)陸支苗蠻系特點,首先13是漢苗最重要的數(shù)理,苗族頭上銀飾也是以13根銀條為主,很多節(jié)日都附會13。漢族也明顯,古箏是十三弦,古代貴族玉腰帶很多是十三截的,尤其隋唐。南方也一樣,廣東地區(qū)各種關(guān)于十三的文化,明朝一朝篤信十三。再看漢族主體基因O3來源的山西陶寺遺址,明顯發(fā)現(xiàn)十三根觀星柱。正月十三楊公祭人們已經(jīng)不知道是為什么了,我推測很可能是因為十三代表內(nèi)陸支老三群體苗蠻,同時更代表去西部牧羊的北三苗。蒙古重3、9、13很明顯,苗蠻屬于老三支系,原本也是九黎,是后來被拋棄出九黎的群體,后來復(fù)仇閹割了沿海支炎帝冥神系的生殖器,于是由冥神數(shù)理14減1成了數(shù)理13。當然還有別的附會這里不細說了。

蒙古文化還有掛左弓的習慣,符合內(nèi)陸支尚左。其至今戴著的一個帽子在中東能發(fā)現(xiàn)原型,就是中東巴力神所戴的帽子。巴力神的故事完全符合羌人祖先苗蠻的歷史經(jīng)歷,與姜子牙故事也是切合的。也符合羌人是東歸以色列的推定。羌人是由中東返回,除了各種文化證據(jù),也有實物證據(jù)。比如羌族頭戴的六瓣花與猶太六瓣花一致,羌式建筑至今在中東還能找到,并且因為會在屋頂四角堆砌突起可以鎖定那是在繼承中國式建筑的四角飛檐,也是黃種核心圖騰魚鉤和蝎子。


蒙古文化大部分是由核心群體北三苗O3締造的,今天基因檢測發(fā)現(xiàn)黃金家族也是與漢族一樣的北三苗O3基因。所以可以斷定最初的蒙古是北三苗,后來兼并東胡通古斯才使得C系占了多數(shù)。北三苗是匈奴里重要的一支,匈奴融入鮮卑,成了室韋,實際是十韋的意思,對應(yīng)猶太名稱九維氏。剛好符合猶太基礎(chǔ)文化為含米特原沿海支九黎黃白聯(lián)盟締造,而內(nèi)陸支黃白聯(lián)盟屬于閃米特自認第十族。比如西戎牧羊人的戎為十戈,也是老三群體變?yōu)槭龜?shù)理的一個附會方面。古文化就是大量附會的文化,比如三苗的皋陶是制五刑的,就是刑天。其與饕餮和蚩尤一樣都是無頭,剛好沿海支存在獵頭文化。皋陶也叫庭堅,就是聽見的意思。英語里幾十用提來表示,而十幾就用庭來表示。提就是狄的意思,指白種第十族,庭是庭堅就是指被拋棄出九黎的內(nèi)陸支追根溯源自認本人,意思原本也是白人,也是皋字的原意。

匈奴其實是被大禹發(fā)配到西部的北三苗和白種以掃族為核心的群體,湖南話三一如六指的是老三苗蠻O2O3、老大烏拉爾N系加白種以掃族R1a母系認同的6。同時也是帶有閃電的羊形象撒旦666的來源。漢匈戰(zhàn)爭明顯反應(yīng)老大支系烏拉爾N遠走,白匈奴離開。只有與漢族一致的北三苗盤踞周圍不肯離去。

匈奴其實就是與有熊氏有關(guān),與楚人一致。比如湖南叫熊湘,楚國姓熊。羌系彝族有楚雄,楚雄有大姚、姚安、南華,內(nèi)陸支就是帝堯后裔華婿氏。西藏的象雄文明一聽就與湖南熊湘一致。匈奴名稱叫渾和鴻尼,符合帝鴻氏混沌,也符合北三苗被發(fā)配地點敦煌的反念。帝鴻氏設(shè)下的鴻門宴毒殺了仇家沿海支,并閹割了其生殖器,在古埃及文化、猶太文化里都有。中東巴力神將對手剁成肉泥,也是天葬和餛飩的來源。就是說帝鴻氏混沌與縉云氏饕餮都代表內(nèi)陸支,也是驚鴻一瞥的原型,因為一撇正是八字左邊那一筆。

匈奴里黃的是O3和N系,白的是以掃族R1a,還有各族里都存在的Q系印第安。為何俄羅斯的斯大林格勒的格勒與蒙古錫林郭勒的郭勒一致,就是因為分別是黃白匈奴。格勒就是羌系彝族古拉、尼古拉一詞,也是苗族漢族的拉鼓一詞,正是黃帝的軒轅拉鼓。蒙古為何對待印度、中國比對待中亞突厥系以及金好一些,因為印度是白匈奴入侵后的結(jié)果,漢族也是北三苗。而突厥系和女真屬于沿海支。在契丹時代和蒙元時代其實他們是知道一些民族源流的。漢朝與匈奴的戰(zhàn)爭其實是秦滅導(dǎo)致匈奴統(tǒng)一,雙方對峙后自家人打了自家人。司馬遷杜撰出匈奴是沿海支夏人后裔只是政治需要。實際上漢族自己就屬于匈奴系。蒙古也不例外。

7


蒙古國內(nèi)宣傳匈奴是自己祖先是有原因的,肯定會拿出鐵的證據(jù),而卻不承認中國學者眼中東胡是他的祖先。東胡在什么位置,在秦漢時,一直是東北地區(qū)代表性的勢力,其范圍覆蓋了幾乎遼河到黑龍江一帶,秦朝時還把其當做一大隱患,后來匈奴崛起后,東胡基本上消停了,勢力范圍被壓縮。

而蒙古國宣傳的中匈奴,其范圍在今內(nèi)外蒙古一帶,早在戰(zhàn)國時就興起,一度威脅著當時諸侯的北大門,于是就有趙國把長城修到河套以北,御匈奴,趙國為了復(fù)興和列國爭雄,趙武靈王一度上演起了胡服騎射,想藉此學習匈奴那樣民風彪悍,披堅執(zhí)銳的軍威,示好不一定是主要,但同時趙國也在防,大將李牧一直是鎮(zhèn)守北方邊陲的名將,匈奴克星。后來趙國被秦國所滅,接管了趙國大部北方邊境,于是大秦成了匈奴的鄰居,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建立中央集權(quán),設(shè)郡縣制,秦朝北部匈奴這時也悄然崛起,甚至占領(lǐng)了原秦故土河套,于是就有后來的秦始皇派蒙恬北伐匈奴的這些事。

在秦漢交際匈奴勢力達到了極盛,出了一個冒頓單于,盡而發(fā)展成與以南秦漢帝國可以匹敵的北方強大政權(quán)。在漢朝向外拓展以外無不受匈奴牽制,匈奴汗國直接與西漢帝國形成了對立,不相上下,除蒙古高原和周邊各部以外,匈奴在文景之治時已將勢力伸向河西走廊和西域,直接將西漢通往西域的道路給隔絕,這也就有后來為什么張騫打通西域幾度被匈奴俘獲的事。

可見在絲綢之路沒開通以前,匈奴拿得是控制東西方貿(mào)易的主動權(quán),直到漢武帝時,這種僵局被打破。面對之前漢高祖白登城之圍,和匈奴咄咄逼人態(tài)勢,本來漢政府屈辱向匈奴納貢,和親,經(jīng)歷高祖圖志,文景之治,休養(yǎng)生息后,漢武帝時,帝國錢糧積蓄已放不下,武備充足,開始集中力量對付匈奴,匈奴由主動變成被動。正如漢武帝所言:“攻守易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庇谑蔷陀袧h軍出塞遠征匈奴的壯舉,著名大將霍去病所言:“不滅匈奴,何以家還!毙倥珨∮谀焙秃游髯呃葍傻,畏懼漢軍天威,霍去病的勢氣,就有這樣的口頭諺語: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綜上可知匈奴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困擾著秦漢兩大王朝,是個不屈不撓,死而不僵的北方草原政權(quán),它可以算和秦漢一同崛起,與千古一帝秦始皇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爭過天下,最后一直把漢武帝拖到老也沒有被消滅,可見匈奴當時還是很強大的,這也就有今天蒙古國為什么這樣獨鐘于匈奴是他祖先的原因。


他認為匈奴是蒙古高原第一個政權(quán),就相當于我們的秦朝,而且匈奴崛起的地方也處于蒙古高原核心地帶,信奉昆侖神,相當于薩滿,民風和蒙古幾近相似,而且是匈奴民族覆蓋整個蒙古高原。后來雖有遷徙,可還有后代在此放牧,由于匈奴名聲大,當時不但困擾著中原地區(qū),敢于挑戰(zhàn)秦漢強大帝國,還威脅歐洲羅馬帝國出了一個阿提拉,匈奴要比以后其他部族有影響的多,所以蒙古國這樣推崇他。他不推崇突厥,原因是突厥在西亞,中亞包括世界各地地區(qū)根深蒂固,范圍很廣。唯匈奴仍還在其他西方國家找不到痕跡,至于匈牙利還得歷史考證。所以從民族和歷史淵源上,他還是承認匈奴為他的祖先。人家這樣說肯定有他的道理,蒙古雖然處于東胡后代,唐末室韋延伸,蒙兀室韋向西遷徙,可是在原蒙古高原還有其他原住部落,他們?nèi)允睾蛑@片廣袤的草原,至今蒙古國還是以其本土為主,并未說他們祖先是從中國東北遷徙而來。

8

在中國及周邊國家所在的東亞地區(qū),有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現(xiàn)象,中國周邊大大小小的國家和民族,都十分熱衷于給自己找一個祖上闊過的祖先。位于中國北方,在民國時期才分離出中國的蒙古國自然也不例外。

蒙古國所在的蒙古高原,是中國古代數(shù)千年來北方游牧民族的市局之地,在這塊兒土地遼闊啊,環(huán)境鹽庫的大草原上也誕生了無數(shù)只強橫一尺的人物民族。在秦漢之際曾與漢朝對峙數(shù)百年的匈奴就是其中的一只。

蒙古國

雖然最終匈奴被漢朝所滅,但是匈奴的強大毋庸置疑,鼎盛時期匈奴東西疆域橫跨上萬里,與強大的漢朝對峙了數(shù)百年的時間,哪怕是匈奴分裂之后,殘余的一只西遷,都給歐洲地區(qū)帶來了莫大的災(zāi)難,被恐懼的歐洲人視為上帝之鞭,甚至直接改寫了歐洲的歷史。從中也可見匈奴的強大。

因此如今的蒙古國,有人就將匈奴人視為自己的祖先,以表明自己祖上的強盛和如今血脈的優(yōu)秀,事情真的是這樣嗎?蒙古人真的可以算作匈奴人的后代嗎?

區(qū)域地圖

由于古代游牧民族大多沒有文字,更沒有記載歷史的習慣,因此對于蒙古族的起源,至今學術(shù)界依然爭論不休,也沒有達成一個一致的意見,不過通常來說,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可蒙古出自東胡一說。

什么是東胡?根據(jù)《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也就是說,匈奴和東胡是并立兩大部族,主要活躍于如今東北及蒙古西部地區(qū)。公元前三世紀末,處于原始氏族社會的東胡各部落,逐步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部落聯(lián)盟,他們與崛起于河套等地的匈奴人成為敵人

但是,匈奴人顯然更勝一籌,匈奴一代雄主冒頓單于帶領(lǐng)匈奴逐漸強盛,并最終攻滅了東胡各部。東胡因此被匈奴人統(tǒng)治,在被匈奴人統(tǒng)治長達三個世紀之后,公元前48年,被漢朝持續(xù)打擊的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實力開始衰退,東胡的烏桓、鮮卑等部趁機崛起。

而鮮卑人的一支,居住于興安嶺以西等地的鮮卑人部落被稱為室韋,而蒙古族的祖先則是室韋人的一支,他們也被稱為蒙兀室韋。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室韋部落開始逐步強盛。

成吉思汗

而當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率領(lǐng)蒙古部落統(tǒng)一蒙古諸部,并成為整個蒙古高原上的主人時,蒙古不但成為室韋的總稱,蒙古民族也開始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

按照這種說法,匈奴人不但不是蒙古人的祖先,反而是蒙古人祖先的最大對手,還一度給蒙古人的祖先東湖人帶來了巨大的羞辱。

當然,因此判斷匈奴人是蒙古人祖先的說法完全錯誤,也不盡然。因為,眾所周知,游牧民族的相互混雜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當一個部落崛起時,初始只有數(shù)萬人的部落,可在短短幾十年間席卷整個北方草原,迅速膨脹為數(shù)以百萬計的龐大部族。

蒙古國游牧

而這些人口的來源,往往是被擊敗的游牧部落。因此,曾被匈奴人擊敗并統(tǒng)治300多年的時間內(nèi),大量東胡人被吸納入匈奴部落,是十分正常的,而且也應(yīng)該十分普遍。

當匈奴沒落之后,大量的匈奴部落趁機被鮮卑等部吞并,也是常規(guī)操作。所以,如今的蒙古族中有匈奴人的血統(tǒng),顯然也是十分正常的。如今蒙古國人將匈奴人視為祖先之一,也并非完全沒有道理。

9

首先,蒙古人和匈奴人是兩個不同的部族,并不等同。但是另一方面,蒙古人認匈奴是蒙古先祖,也是沒有問題的,說得過去。

蒙古人自身沒有歷史記載,關(guān)于蒙古國的歷史,蒙古國絕大部分都是借鑒或直接延用的中原王朝的歷史。蒙古國的歷史考究,也基本上是基于中原歷史的記載展開的。因此,關(guān)于蒙古國的歷史,在二十四史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地方,元朝以前的歷史更為相似。而在中原王朝的歷史范疇內(nèi),蒙古人和匈奴人都居蒙古高原,兩個部族被蒙古人聯(lián)系在一起,并形成一種自然的承襲關(guān)系,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古代,匈奴主導(dǎo)了蒙古高原幾個世紀,比蒙古主導(dǎo)蒙古高原的時間還要長很多。在匈奴強大的時候,蒙古的真正先祖其實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那就是東胡,或者是此后的室韋。不過,他們在當時都是弱小的部落,或者直接臣屬于匈奴等強大的部族,自身的民族特性并不是特別明顯。

如果再追溯得更久遠一點,匈奴在史記中被稱為夏朝后裔,同時也自然是華夏始祖黃帝的直親嫡傳,和華夏先民同宗同源。而蒙古,自元朝以后,更是自稱為黃帝后裔。所以,從匈奴和蒙古雙方的文化認同來看,雙方都和華夏先民一樣,共同尊黃帝為祖先。在這個紐帶之下,由于匈奴出現(xiàn)得更早,蒙古稱匈奴為蒙古祖先,其實也未嘗不可。

其實,現(xiàn)在的蒙古人,是金元以后,蒙古高原所存在的一些部族的一個大合集。成吉思汗崛起以后,蒙古人首先征服了蒙古高原,而高原之上的其他部族,也是從那個時候起,大部分都歸屬了蒙古,并成為了現(xiàn)在意義上的“蒙古人”。所以,單從血統(tǒng)上來看,嚴格地區(qū)分蒙古的真正先祖,是并不容易的。而從文化上來定義蒙古祖先,則相對容易了很多。

所以,蒙古國宣傳匈奴是蒙古祖先,還真的說得過去。

10

中國古籍中講述的匈奴是在漢朝時稱雄中原以北的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qū),歷經(jīng)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nèi)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jīng)歷了約三百年。

史書是不可靠的,摻雜太多古代學者的猜想,認識偏差,還有個人感情因素,F(xiàn)代考古學,加入了分子人類學,通過古人的DNA來判斷民族屬性。

通過最近幾年蒙古國考古遺址不斷發(fā)現(xiàn),匈奴古DNA不斷發(fā)現(xiàn),匈奴的民族屬性也呼之欲出。匈奴是個多民族融合成的,基因由CQNR組成,C北支為東北東胡民族;Q為阿爾泰山游牧民族,是印第安人的親戚;N-tat是從蒙古發(fā)源,最終去了俄羅斯和芬蘭;R1b是歐洲人的早期親戚;蒙古南部的O為漢族人束守邊境人?梢姡瑲W亞草原大絲路,交流融合很多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