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印度,外國人會被當成那個種姓?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1,印度種姓制度現(xiàn)存。

雅利安人入侵后,印度原住民全部淪為了首陀羅或者賤民,雅利安人作為統(tǒng)治者和再生民族,占據(jù)了上等種姓地位。后來階級繼續(xù)分化,上層繼續(xù)分化出婆羅門和剎帝利,低等的成為吠舍,極少數(shù)的土邦統(tǒng)治者成為剎帝利。自此,印度形成了“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于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钡姆N姓制度。

近代,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人發(fā)現(xiàn),印度的種姓制度特別適合殖民統(tǒng)治。所以號稱有“紳士風度”的英國人,不僅沒有廢除種姓制度,反而讓種姓制度繼續(xù)發(fā)揚光大了。

1947年,印度獨立,印度、以及后來的斯里蘭卡、孟加拉國都宣稱廢除了種姓制度,實現(xiàn)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甚至,印度法律還規(guī)定對低種姓的首陀羅和賤民進行優(yōu)待,保障他們的教育和勞動權利。

可是現(xiàn)實是,印度人口4%的婆羅門,把持著占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shù)的國會席次。至于印度的有錢人,也基本都是婆羅門和剎帝利兩個種姓。

印度的低種姓人群中,文化水平、醫(yī)療水平都極其低下。雖然低種姓人群也有接受教育了免費醫(yī)療的權利,可是印度文化習慣讓他們很難實現(xiàn)階層躍遷。

2,外國人到印度,通常會被當做什么種姓看待?

這個問題要分別來看。

先看身份和資產。

如果你作為投資者或者技術移民身份到印度,毫無疑問至少是吠舍,甚至有可能是婆羅門。如果你能夠在孟買、德里等富人區(qū)買得起房子,獲得當?shù)貞艨冢悄愫翢o疑問加入了印度高種姓群體。因為,種姓不會寫在戶口本上,而是寫在了你的生活方式上。

如果你作為難民進入印度,恐怕能當賤民就不錯了。在印度,賤民雖然從來不穿鞋,從來不吃肉,可是也從來不干活。他們只需要等在飯店門口等施舍就行了。在印度開飯店,一定會留足給乞丐的部分,甚至還有留一部分用來招徠蒼蠅等蟲子,因為不能殺生。

印度的種姓制度,現(xiàn)在從收入狀況基本就能看出來。中國那句話“先敬衣冠后敬人”,在印度,衣服穿得好,通常就是高種姓人群了。

通常來說,我們在印度電影中看到的人,大都是婆羅門或者剎帝利,因為想成為醫(yī)生和工程師,對于低種姓人群來說是永遠遙不可及的夢想。低種姓人群,更適合做的是清潔工、牧民等工作。

另外一種方式,可能比較老土,同時也更能反應歷史情況。

那就是看膚色。

歐洲白人在印度,多半會被當做剎帝利;華裔在印度,更有可能成為吠舍;非洲黑人在印度,多半會被當做首陀羅或者賤民。膚色越黑,代表著種姓越低。

現(xiàn)在,印度的種姓制度已經成為一種固化的“職業(yè)歧視”。如果你作為一帶一路的派遣工到印度,不僅屬于印度最受尊敬的工程師,一定程度上還是投資人。這就是妥妥的剎帝利或者婆羅門。

總之,等級森嚴的印度社會,其實是一個勢利眼社會。警察鎮(zhèn)壓平民時,用木棍當武器,平民們根本不敢反抗,這是因為當上警察就成為了更高種姓?傮w來說,在印度當官,還是很爽的。

關注歷史知事,了解更多歷史知識!

最佳貢獻者
2

印度的種姓制度臭名昭著,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等級制度之一,將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與首陀羅、以及賤民。然而在印度,種姓制度并非合法制度。印度憲法第15條:“任何人不得以種姓、宗教與出生地而受到歧視!

很多人都很好奇,外國人在印度屬于什么種姓,很明確的就是,白種人在印度屬于第一種姓,也就是婆羅門;而東亞等在印度一般默認為第二種姓剎帝利。雖然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是印度不同種姓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特征就是,越高種姓的膚色,越白。而低等種姓、賤民的膚色都非常黑。

這也是印度特殊的歷史造成的,原本的印度土著是膚色比較黑的,如今的印度人主體是數(shù)千年前入侵到南亞次大陸的雅利安人,屬于白種人。而土著黑人,逐漸成為了奴隸、不可接觸者。

印度并沒有明文規(guī)定外國人是什么種姓,但一般來說,膚色越淺、經濟發(fā)展水平越高,其種姓地位就越高。

3

題目問的是“外國人”,沒有問印度人。

外國人不屬于印度種姓制度。因此不會被種姓制度約束。一般全部視為外國人。


種姓制度是印度教的特產,當然如果一個外國人的長相比較偏高等種姓,一般情況下享受的待遇比較好。

像前殖民者英國人如果在印度,一般會被高看一等,其次就是其他白人。

印度種姓制度說到底,就是歧視皮膚黑的,崇尚皮膚白的,去看看印度教的那些神們,是非常明顯的。

崇尚皮膚白,崇拜白人不一定就代表白人在那邊就不危險了,印度出事的白人比比皆是,尤其是歐美的單身女性,有很大的幾率遇到危險,黃種人也是一樣。這是一個在印度留學的小哥們的回答:.


中國人的話總體還是不錯的



但是有些國家的人待遇就比較糟糕了,比如說尼泊爾人



尼泊爾長期被印度所控制,尼泊爾在印度打工的有不少,尼泊爾在食品,能源等各個方面都依賴于印度,而且人數(shù)又少,印度還經常支持尼泊爾國內的馬德西人造反,印度人歧視尼泊爾人倒不出意料之外。

4

實際上,在印度分辨一個人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不能完全看膚色,也不能完全看財富和受教育水平。

即便是高種姓印度人,也有不少貧窮潦倒,沒接受良好教育。也不乏很多高種姓的人因為日曬而膚色偏深。低種姓富翁和大學生也不是沒有。此外還有許多穆斯林,無神論者也存在于印度社會,而他們根本就無法歸入印度的種姓制度中。同樣,在印度生活的外國人,也很難歸入具體的某個種姓。

最能準確劃分印度人種姓成分,也同樣作為印度人衡量外國人社會地位的最重要一點就是————職業(yè)!
(勞作中的印度農民)

古代印度人建立種姓制度,其實是為了穩(wěn)固雅利安人的奴隸制社會。婆羅門就是祭祀,同時也是法官。剎帝利是武士和國王,在部落制發(fā)展初期,武士和國王都差不多,他們后來就變成了印度教社會中的貴族和軍人。吠舍是普通老百姓,販夫走卒,首陀羅是半奴不奴,達利特賤民就是奴隸,甚至比奴隸還低。

印度人講究的是職業(yè)與身份符合,代代相傳。比如老爸當司機,兒子也當司機,老爸是商人,兒子也是。而且在印度,高種姓人不屑于和低種姓人一起工作,不會一起吃飯和玩耍,也不會通婚。高種姓人從來都不會去做司機,建筑工人或者從事農業(yè)生產。他們即便
(印度農民)

外國人在印度,如果你是外國工程師,那你可以歸入剎帝利種姓,印度大多數(shù)工程師都是剎帝利。如果你是程序員,那你也被他們看做是剎帝利,而你如果是掃大街,搬磚的工作,他們就會看低你。

如果你是小商人,你就會被認為是吠舍。

當然,如果你是從事殯葬行業(yè),或者宰殺牲口相關的工作,你很有可能被印度人歸為不潔凈的達利特。然后印度人見了你就會躲得遠遠的。

(高種姓印度美女)

大多數(shù)國人在印度做大生意,當工程師,所以不乏被看做剎帝利。所以,不要輕易在印度人面前露自己的職業(yè)。

除了職業(yè),在印度判斷種姓的就是姓氏。高種姓姓氏印度人一聽就知道,低種姓不敢隨意冒充高種姓,因為他的生活圈子里朋友馬上就會把他揭發(fā)。

印度的平民老百姓,即便高種姓人每天晚上睡大房間,他們睡過道也都知足了。而剎帝利的空姐不愿意給首陀羅乘客提供服務是一件正常的事。
(印度人擠車)

看看上面的圖,你知道為什么印度的火車和飛機有那么多人掛在外面嗎?

那是印度的達利特賤民,首陀羅不被允許在車上擁有座位,但人家也要搭車啊,沒辦法只好坐車外面。當然,很多航班是拒絕讓賤民登機的,賤民沒辦法坐飛機,甚至有些地方規(guī)定賤民不能穿鞋子,只能光腳。

印度的許多低種姓民眾也習以為常,種姓觀念深入腦髓。他們認為這是前輩子犯了罪,這輩子承受更多痛苦就可以擺脫了。于是,有些低種姓印度人甚至自殘……

小編慶幸沒有生在印度。

5

總體來說,外國人在印度的地位、待遇和自己的膚色、國籍、經濟、在印度的社交關系等情況綜合而論。

關于印度的4個種姓和賤民階層,這個網上的各種論述幾乎都要汗牛充棟了,這里就不展開多講了,總體來說,印度是個等級比較森嚴的國家,最要命的是,階層之間的上下流動幾乎停滯,賤民就幾乎世世代代只能做賤民,他們即使在經濟上有所提升,在政治和社會上依然備受歧視。

而作為一個外國人,如果進入印度國內,印度各色人群也會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價值判斷,對你的相貌、言行舉止、國籍、經濟情況等作一個綜合評判,自動把你拉入符合他們價值觀體系的相應種姓等級。

首先從膚色上,這是很重要的衡量標準,歐美白人自然是毫無疑問的準婆羅門,級別,膚色相對較淺的東亞人大致相當于準剎帝利級別,而東南亞南亞的皮膚較深的,基本上能混個吠舍也不錯了,而非洲的黑人,基本上就和首陀羅類似。

此外,一個外國人去印度干什么,衣著、氣質、財富等軟硬件條件也是評判的核心標準,如果是去印度做生意的,在印度出入都是光鮮亮麗,豪車隨行,日常結交的都是印度政府高層、社會上流人士,那印度人自然把你當做高種姓級別的人看待,處處都會給你行個方便,為你服務的印度人也會非常的謙恭,即使膚色較深,也很自然地屬于上流社會的圈層。

而如果一個外國人穿著樸素,只是去印度旅游、過境什么的,看起來也不是有錢的,膚色再深一些的話,那多半也就是個吠舍,屬于中間階層,那基本上既不被優(yōu)待,也不會被歧視,總之最普通的人罷了。如果不幸比較衣衫襤褸的話,那有可能會被人們列為低種姓,得不到好的服務。

另外,如果有幸在印度有個高種姓的朋友,那么與他一起出入各種場合,無形中也會提升自己的地位。

總之,如果去印度,而且是長期呆著,那就盡量穿著華貴一些,氣質弄好一些,表現(xiàn)有錢一些,那受到的待遇自然會好一些。

當然,印度從法律上是早就廢除了種姓制度,但種姓制度作為印度教的核心,3000多年的傳統(tǒng),傳承了100多代人,早已深入印度人的骨髓,這不是幾代人想廢就能徹底廢除的,民間傳統(tǒng)的種姓等級意識依然強烈,民眾在日常生活之中,自覺不自覺地早就給自己的身份打上了標簽,低種姓因為世代貧困,資源匱乏,想翻身幾乎不可能。

6

我也是聽別人說的。印度的種姓制度只適用于印度教徒,別說是外國人,就連非印度教教徒的印度人(如佛教徒和穆斯林),也一樣不適用。所以外國人在印度的地位,取決于外國人在印度交什么朋友。即:外國人的印度朋友種姓是什么,外國人就是什么;如果外國人和低種姓的印度人交朋友,種姓地位就低下。反之亦然。

不過近代也有學者認為種姓制度并非源自印度教,而是印度社會,因為印度教的教條中并沒有種姓制度,而且印度的許多其他宗教也曾經或仍然有種姓制度。比如印度的基督宗教就很奇葩,帶有種姓制度的特色。如今印度許多的教會教堂中,低等級的成員必須坐在后排。

因而從實際角度出發(fā),目前外國人在印度的地位,主要還是取決于經濟地位。

比如一個乞丐,肯定是窮人,肯定不會是高級種姓;而一個律師,八成是富人,八成也不會是低級種姓。

所以,一個外國人去印度,就要看這個外國人去印度干什么。如果外國人富得流油,陪伴的印度朋友都是高種姓,那么在印度人看來,這個外國人就是高級種姓;如果外國人衣衫襤褸面有菜色,陪伴的印度人都是低種姓,多半也會被認為是低級種姓



另外,還有一個情況就是旅游者,尤其是自由行的旅游者。這類外國人在印度一般沒有什么朋友。印度人對這些人的種姓判斷主要也是基于經濟地位。

比如說一個人中國人去印度,當?shù)厝藢χ袊说哪J待遇是吠舍,也就是普通人,按正常平級交流,基本不會把中國人視為首陀羅或賤民一級。但如果中國人花錢的時候,比如某些神廟只有婆羅門能進(游客買票也可以進),這個時候中國人就是按剎帝利或婆羅門的待遇來對待。

假如說,中國游客的膚色淺、能說一口流利英語,那就直接升級,視為剎帝利;如果還是個高級知識分子,比較大學教授,那就會再升一級,視為婆羅門。


但是,印度人這種把中國人“視為”剎帝利或者婆羅門對待的實際意思,是“不把中國人當首陀羅或賤民”,而不是會對中國人特別的尊敬、特別的崇拜。

這大概就跟“顧客就是上帝”是差不多的意思吧。服務員不會真把顧客當上帝,主要還是看錢。

7

外國人去印度會被當成什么種姓主要有兩點可以參考:一是身份地位,財產越多,種姓就越高;二是膚色,膚色越黑種姓越低。《史記.華殖列傳》中說“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萬者乃與王者同樂”因此你越是有錢,在印度的種姓就越高,錢超越了膚色成為種姓評判的標準。如果你是中產階級,那么就會根據(jù)你的膚色來確定定的種姓了,一般白人種姓較高,黃人種次之,黑人種最末。

印度的種姓制度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由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創(chuàng)建,從高到低依次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除四種姓之外還有賤民,賤民不在種姓之內,最沒有權益。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并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也可以理解為平民;首陀羅絕大多數(shù)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可以理解為貧民。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是賤民,即所謂的"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

種姓世襲,不易更改,印度人的社會地位高低、經濟狀況好壞,大多與種姓有關。1947年印度獨立,從法律上宣布廢除種姓制度,不過在現(xiàn)實生活中種姓觀念依然存在,在偏遠的農村仍相當嚴重。如果你去印度投資,生活富足且揮土如金,經常在高種姓的圈子里混,那么你就是高種姓了,屬于第二等的剎帝利;如果你是去印度逃難,那么你就沒有種姓,屬于"不可接受的賤民"。如果你有技術、有能力,去印度工作或者做生意,那么通常會被歸入吠舍種姓,也就是普通國民的序列,享有交稅的權利與義務。

最后如果你只是去印度旅游觀光,印度人并不能看出你的經濟狀況,那么印度人就會根據(jù)你的膚色來給你一種姓。白種人在印度有較高的地位,因為印度人本來就是白種的雅利安人與當?shù)赝林诤系娜朔N,他們不僅認為一白遮三丑,還認為白種人有著與生俱來的優(yōu)勢;近代印度受英國殖民統(tǒng)治,更堅定了白人優(yōu)先的信念。黃種人則會被認定為吠舍,黑人會被認定為首陀羅甚至賤民。歷史上蒙古軍曾于1221年至1305年入侵印度,最終戰(zhàn)敗而歸,據(jù)說是蒙古軍無法擊敗當時印度強大的戰(zhàn)象部隊,因此黃種人在印度的種姓并不高,卻也不低,居中而已。

8

種姓制度是一個將人分級管理的制度,最初用于吠陀印度社會。它在古印度文本中經常提到。四個階級是婆羅門(祭司人),剎帝利(統(tǒng)治者,行政人員和戰(zhàn)士),工匠,商人,吠舍(商人和農民)和首陀羅(勞動階級)。


種姓制度一種分層系統(tǒng), 其中婆羅門通常處于等級制的首位,但在某些情況下,這種等級制度存在爭議。在各種語言領域,數(shù)以百計的種姓都具有普遍認可的等級

對進食和社交的限制,對上層種姓可以從較低種姓接受的食物和飲料類型的細微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有很大的差異,較低的種姓通常接受來自上層種姓的食物

隔離,個體種姓生活在一起,居住在中心的主要種姓和生活在邊緣的其他種姓。一個種姓在另一個種姓上使用水井或街道受到限制:上層種姓婆羅門可能不被允許使用較低種姓群體的街道,而被認為不純的種姓可能不被允許從其他種姓成員使用的井中抽水。

職業(yè),一般繼承。由于缺乏不受限制的職業(yè)選擇,種姓成員限制自己的成員從事某些他們認為有辱人格的職業(yè)。族內婚,娶上種姓之外的人,但在某些情況下限制hypergamy允許的。不同子種姓之間的婚姻間的僵化程度遠遠低于某些地區(qū)不同種姓的成員間,而在種姓內的一些同族婚姻中,種姓社會的主要特征。




印度教所述的瓦爾納分類隱含有第五元件,作為這些人認為是完全其范圍之外,如部落人民和賤民。叫游陀羅,只要不是以上四種姓氏,都算游陀羅。

9

其實印度的種姓制度早已通過法律取消了,但這一惡俗的影響卻根深蒂固,已經深深地根植于民眾的心里。這里不僅僅是所謂的高種姓人群,也包括傳統(tǒng)的低種姓人群;不僅僅是社會,也包括各級政府機構,好像都對早已廢除的種姓制度有一種天然的心理需求。一方面對種姓制度的余毒帶來的不平等極力的反抗,另一方面又極力的順從或維護這一惡習的延續(xù)。從政府角度講,對種姓制度造成的社會矛盾似乎是一種放任的狀態(tài)。這一頑疾是印度社會的悲哀,更是民眾的悲哀!

10

謝謝邀請。印度如果真的要在下一階段經濟能夠繼續(xù)保持發(fā)展,那么就應該去改革種姓制度,但這個制度在印度卻又是根深蒂固的。

我們先來反向觀察一下,比如說“在歐美生活的印度人很多在歐美生活的印度人,應該回歸到哪些種姓上去?”而實際上在海外的印度人,除非是在印度人的社群中有所反映,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他們還是要融入到一種沒有種姓制度影響的生活中。

而我理解的這個題目是說如果外國人到了印度,都會被歸為哪些種姓?

首先最內圈的外國人應該是南亞的其他國家,因為他們會從文化上找到自己相對應的認同,比如斯里蘭卡的泰米爾人如果到了印度的泰米爾人那里,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地位。而白種的歐美人和東亞的黃種人到了印度,其實還是受到印度的一些尊敬的。比如在買火車票的時候,會有專門為外國人開放的窗口。

所以,還是要看個人的能力和從事的工作,才能在如此紛繁復雜的印度社會中找到一個匹配的社會地位,也或許找不到,這都是有可能發(fā)生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