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棣雖然有政治野心,但在朱標死后,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棣已經(jīng)偃旗息鼓!熬鸽y之役”是一步一步被朱允炆給逼出來的。平常人尚有茍且活命之心,更何況手握軍隊,而在將士心中素有威信的朱棣。

朱元璋即位后,封太子朱標為太子,可朱標早逝,朱元璋選擇立朱標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同時又大肆屠殺功臣宿將,怕他們威脅到朱允炆的皇位。但北方少數(shù)民族還是侵擾明朝邊關(guān),朱元璋選擇陸續(xù)分封自己年長的九個兒子,這些藩王雖然無權(quán)干擾地方行政,但都有自己的軍隊。起到防范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侵擾和防范叛亂,以鞏固朱家天下。

朱允炆早在被立為皇太孫之時,就擔(dān)心他的這些叔叔們,擔(dān)任朱允炆老師的黃子澄寬慰朱允炆,向朱允炆講述了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故事,現(xiàn)在看來,這完全是書生的一廂情愿。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夫何在?

朱棣和朱元璋相比,在各方面都差一個檔次,而在給后代皇帝挑選輔政大臣這一點,要比朱元璋高明的多。朱元璋死后,給朱允炆留下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為顧命。朱允炆即位之后,以雷霆手段迅速開始削藩,一年之內(nèi)連廢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輪到朱棣之時,朱棣裝瘋拖延時間,提出朝廷之中有奸臣離間自己叔侄關(guān)系,自己迫不得已之下起兵“清君側(cè)”。而在靖難一役中,齊泰、黃子澄昏招百出,充分學(xué)習(xí)了紙上談兵的趙括。向朱允炆舉薦了曹國公李景隆,而朱棣一聽說朝廷派李景隆為帥大喜過望,李景隆先后兩次失去消滅朱棣的最佳機會,朱棣打到南京李景隆甚至做了叛徒打開城門放朱棣進來。這就是齊泰、黃子澄向朱允炆舉薦的人。甚至朱允炆向李景隆下命令:“切勿讓朕背上殺叔罪名”。兩軍對戰(zhàn),給對方主帥一層保護傘,足見朱允炆水平之低。

朱允炆即位第一年,連廢五王,成為所有藩王的敵人,沒能聯(lián)合實力較弱的藩王,來打擊勢力強的藩王。而朱允炆廢藩王的理由更是千奇百怪,甚至都是些芝麻大點的事,明眼人一眼都能看出朱允炆想干什么。而自己還自我感覺良好,為了避免打草驚蛇錯過消滅朱棣最佳機會。給了朱棣充分的時間為造反做準備。

朱允炆或許是個好人,但他當不好皇帝。朱棣即位之后,修運河、遷都、五征漠北、修《永樂大典》這些在朱允炆時期是無法辦到的。尤其是遷都,如果不遷都幽云十六州甚至還會會回到殘元勢力手中,“天子守國門”正是源自朱棣遷都時期,而崇禎皇帝殉國之后有了“君王死社稷”之言朱棣也向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證明了沒傳位給朱棣是一個錯。

最佳貢獻者
2

戲說歷史,我是游子dream。

在封建王朝統(tǒng)治下,發(fā)生造反的原因有很多,而對于明成祖朱棣來說,他一心就想當皇帝,只是造化弄人,沒有合適的機會。因而當其侄兒朱允炆當了皇帝后,他深知建文帝心懷仁厚,那么他造反成功的幾率也就更大些。

有時機遇來了擋也擋不住,朱允炆剛一登基,身邊的輔政大臣就向其諫言削藩。雖然建議不錯,但要知道他剛繼位,根基還未站穩(wěn),更何況各地藩王們都是其長輩,勢力不容小覷,若在此時削藩,無疑是以卵擊石?墒墙ㄎ牡圩罱K采取了大臣們的意見,一開始也確實削了幾位藩王。這時坐擁北京城的燕王朱棣得知消息開始坐不住了,他先以裝瘋姿態(tài)緩了一年,隨后又以清君側(cè)名義帶兵攻打南京,名為替皇帝清除諂媚小人,實則是想謀權(quán)篡位,此戰(zhàn)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

由于朱元璋的大肆殺伐,繼位后的朱允炆一無謀臣、而無良將,自己又庸碌無能,導(dǎo)致朱棣成功打進了南京城,直搗黃龍。朱允炆或許知道自己已無路可走,便一把火燒了皇宮大院,對于他的蹤跡,至今無解。

總結(jié)

建文帝朱允炆確是一位仁君,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便他想當一位好皇帝,但歷史不給他這個機會。倒是燕王朱棣,本就野心勃勃,當皇帝就是他的目標,他也沿著該軌跡行走,最終也成功了。在他稱帝后,不管為國還是為民都做了不少的貢獻,建文帝若在未必比得上,或許這也是蒼天派與朱棣的使命吧。

3

您好,我是愛讀書喜歡歷史的胖哥。朱允炆是他爺爺開國皇帝朱元璋扶持上的皇位。本來朱元璋之后應(yīng)該是朱標繼承皇位,可惜過早的病逝了。朱元璋就把朱允炆立為太子了,要把朱允炆和朱棣的關(guān)系交代清楚,那么請跟隨胖哥進入大明的那段歲月。

皇太子朱標

朱標(1355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母孝慈高皇后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朱元璋稱吳王時便將其立為世子,隨宋濂學(xué)習(xí)經(jīng)傳。自幼受到悉心教導(dǎo),明太祖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yǎng)。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梢娭煸笆怯卸嗝雌髦刂鞓。

朱標人緣極好,朱標從小熟讀儒家經(jīng)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diào)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zé)罰,在諸王中威信最高?上Ш槲涠迥辏1392年)視察陜西回來后,因風(fēng)寒病逝。朱標如果不死的話,朱元璋駕崩之后他坐上皇位。胖哥相信就不會有“靖難之役”,朱棣老老實實的做他的燕王,日子就這樣過下去了。

朱允炆上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史稱建文帝,朱允炆是沾了老爸朱標的光了。朱元璋愛屋及烏,最愛的兒子死了,那么就把應(yīng)該給他的留給他的兒子吧!胖哥想這應(yīng)該是朱元璋的真實用意。

朱棣早期的勢力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也就是史稱“永樂大帝”就是他。朱棣生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由于彼時朱元璋和陳友諒激戰(zhàn)正酣,都沒有時間看一眼朱棣就又上了前線。朱棣的名字還是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舊歷年底,朱元璋準備明年就要正式登基稱帝的時候才起的。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當是朱元璋的用意就是看到前朝滅亡主要就是因為君弱臣強,所以把兒子們派出去各占一方,這樣就把權(quán)力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家大業(yè)大兒子多就會出現(xiàn)一個問題,誰都想將來接老子的班登上大統(tǒng)。所以幾個兒子私底下明爭暗斗的厲害,太子朱標死后情況更嚴重,朱元璋一看不如就把孫子朱允炆扶持上來,打消其他王子的野心。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晉王死。這時候的局勢在消失了這兩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之后,就以朱棣為大了。這時朱棣的羽翼已經(jīng)豐滿,不但有久征慣戰(zhàn)的護衛(wèi)軍,權(quán)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臨民”的規(guī)定了。朱元璋把朱棣看作維護朱家皇朝的一個支柱,對他寄予很大希望。同時也因為他的勢力過大顧慮會對未來的皇位繼承人產(chǎn)生威脅。朱元璋臨死時告誡:“燕王不可不慮”,并下遺詔:“諸王臨國,毋得至京。王國所在文武吏士,聽朝廷節(jié)制。”正顯示出他的這一憂慮。

朱棣為什么必須反?有兩個原因

其一:朱棣覬覦皇位已久,從早期幾個王子明爭暗斗就能看出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死,秦、晉、燕王無不窺伺皇位,但朱元璋接受了學(xué)士劉三吾的建議,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孫,以杜絕諸王對皇位的覬覦。

朱允炆初登大寶,勢力未穩(wěn)固。所以此時反有利條件占優(yōu)。

其二:朱允炆的操之過急,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孫即位,遺詔諸王在封國,不得到京師奔喪。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詔令而停止。這一招是朱元璋臨死布下的妙棋,就怕趁著朱元璋剛死,朱允炆立足未穩(wěn),幾個叔叔趁勢造反引起天下大亂。

之所以說朱允炆操之過急是因為“削藩”,朱允炆用齊泰、黃子澄之議削藩,在繼位不到一年時間,把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先后廢掉。勢力最大的朱棣這時候已經(jīng)感到了那把明晃晃的屠刀已經(jīng)架到脖子上了,果然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guān)一帶,并調(diào)檢燕府護衛(wèi)軍士,加強對燕王防范措施。朱棣這時候假稱有病,暗中則加緊練兵。他還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趕制軍器。

這才有了后來的“靖難之役”,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從朱允炆對待各位叔叔的態(tài)度看來,這位爺也不是心慈手軟的人,并且從他器重廢物李景隆就能看出識人能力和父親爺爺差距太大。即便是沒有朱棣的成功篡位,他對于大明的貢獻也不見得會有多大。永樂大帝對于后世有一部《永樂大典》留存于世,這是一部規(guī)?涨暗拇笮皖悤。全書22937 卷,其中僅目錄就有16 卷,共11095 冊,總計約三億七千萬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書七八千種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極為珍貴。并且朱棣對于明朝這段時間開疆拓土功績極大,就和平頭哥一樣,不是在戰(zhàn)斗就是在戰(zhàn)斗的路上。他所處的時期被后人稱為“永樂盛世”。我想朱允炆做不到這一點。

最后胖哥要說,朱棣不反,朱允炆必殺之。這就是朱棣反的一個理由,坐皇位者沒有什么心慈手軟之人。

以上就是胖哥對于本問題的回答,希望各位朋友指正,喜歡胖哥請為胖哥點贊,胖哥會更努力為大家貢獻更精彩的內(nèi)容。

4

說朱允文是個仁慈的皇帝,要看他對誰,對什么事,就建文初年的削藩來說,又怎么談得上仁慈?從朱棣的角度來說,他造反是有理的,完全是被逼的,是要“清君側(cè)”,他造反有足夠的理由。

能力超群、桀驁不馴的朱棣硬是沒能進入老爹朱元璋的法眼。

一三九八年朱元璋駕崩,其皇太孫朱允炆繼位,這事對朱棣的打擊是巨大的。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在朱元璋的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和晉王棢先后死去。

此時的朱棣,在家族尊序上排位為諸王之首。而朱棣的秉性脾氣和性格特征,行事方法又和朱元璋非常相似。包括朱棣本人在內(nèi),很多人都認為把朱棣立為太子作為未來的繼承人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了。

朱棣在太祖十三年就受封燕王,遷守北平,按照老爹的要求就是要北防外敵,確保大明江山長久不衰,而當時的外患主要就是來自北方元殘勢力,可見他的實力和軍事能力是得到朱元璋認可的。朱棣多次參與北方的軍事行動,兩次率師北征,在北方的軍隊中威信是很高的。但現(xiàn)實是殘酷的,老爹朱元璋硬是沒有把他納入繼承人考慮范圍,心里的苦,只有朱棣知道了。

建文初年的削藩成了朱棣造反的導(dǎo)火索。

朱元璋可算是老謀深算的人,他圍繞朱家皇權(quán)的萬年永固,冥思苦想了很久,為防止朝中奸臣不軌,他規(guī)定諸王可帶兵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lǐng)兵"靖難"。同時為防止諸王尾大不掉,威脅到統(tǒng)治,朱元璋也規(guī)定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 。就是這朱元璋的《皇明祖訓(xùn)》讓明惠帝建文和燕王朱棣都認為自己有了開始具體實施的必要。

明惠帝建文聽從大臣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削藩,最終確定黃子澄先削其他藩王,最后再削燕王的順序。先期削藩的這五位親王都是明惠帝叔字輩,要么流放,要么自殺,其中就有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被廢為庶人,然后再流放云南。本來建文帝就年輕,剛繼承皇位就大殺戒,這些年長的叔字輩的親王怎能不有反心,何況是桀驁不馴、戰(zhàn)功卓著的燕王!他真的不想走被削藩弟弟們的舊路,他不能坐以待斃。

在削藩的過程中,朱棣的小舅子徐增壽,經(jīng)常把朝廷中的機密透露給他,建文帝知道以后,直接處死了徐增壽,這是開國功臣徐達的兒子,朱棣徐夫人的親弟弟!

總之,削藩對朱棣來說,是個絕好的機會,沒有削藩的決定,朱棣想要“清君側(cè)”也沒有理由。

建文帝所謂的仁慈,在治國方面漏洞百出。

明惠帝繼位后,改革一些了太祖時期的弊政,著力加強統(tǒng)治,重用文人。但在削藩時機和順序上沒有自己的主見,聽從齊泰、黃子澄幾個文人的意見,倉促實施,從一開始就處于被動局面。自己本身完沒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及兵法素養(yǎng),更不懂得對將領(lǐng)的作用和指揮,在用人上屢屢失誤。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作戰(zhàn)的過程中他竟然下旨說,“毋使朕背負弒叔之名”,而不能直接捕拿朱棣!其實有不止一次朱棣都已經(jīng)被重重包圍,直接捕獲的機會。這樣的”仁慈“又怎能戰(zhàn)勝朱棣呢?

明惠帝在對待削藩的問題上,沒有自己的主見,聽信大臣意見,倉促起事,沒有什么仁慈可言。朱棣面對即將削藩到自己的頭上,奮起反抗,再加上建文在統(tǒng)治上的不成熟,給朱棣有機可乘,最終皇位易主。這恐怕是太祖朱元璋在九泉之下也不曾預(yù)料到的事情吧。


大家好,我是“趣史雜談?wù)f”,一個歷史愛好者,在學(xué)習(xí)歷史的路上讓我們一起前行,是有趣的歷史讓我們有緣“相識”,真心希望得到您的點贊、評論、關(guān)注、轉(zhuǎn)發(fā),不勝感激!

5

朱允炆雖仁慈但無謀略,且當時明朝在朱元璋死后有內(nèi)憂外患。朱棣雖為庶出但和朱元璋一樣有雄才大略,也很想當皇帝,所以只能造反。

6

雖然朱允炆仁慈,但為了自己的統(tǒng)治,削藩觸動了朱棣的利益,甚至生命,朱棣被逼而反。

藩王遍天下

朱元璋統(tǒng)一天下,奪取政權(quán)后,把他20多個兒子派到全國各地,分封為王,朱元璋的想法是朱家天下在朱家人手里,代代相傳,萬代不滅。

分封到各地的藩王手里有兵有糧,獨霸一方,在全國的藩王中,尤以朱棣最強,曾與父皇朱元璋一起打天下,有勇有謀,深得朱元璋的賞識和喜歡,所以朱元璋把他派到重要的屬地,北京,古時在幽云十六州版圖中,高山峻嶺,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當時面臨蒙古強敵,朱元璋是信任這個兒子,把他放在戰(zhàn)略要地上。

皇位傳謫

古時皇位交接規(guī)定,先傳謫長子,即太子。有謫不傳庶,即子由母貴,由皇后生的兒子,叫謫生,第一個兒子就叫謫長子,由嬪妃所生的兒子,叫庶出,沒有謫出才立庶出。

朱元璋立朱標為太子,他和馬皇后的大兒子,朱元璋對他傾注了全部心血,朝庭與東宮共用一套領(lǐng)導(dǎo)班子,大肆殺戮功臣,為太子朱標順利繼位鋪平道路,遺憾的是朱標未等到繼位就去世了,給了朱元璋重重一擊。朱標死后,他的兒子朱允炆就被推為皇位的繼承人,因為朱標一脈是最正宗的皇位繼承人,朱棣雖然有能力,朱元璋也有心讓朱棣繼承皇位,但還得遵守謫傳規(guī)定,讓天下人臣服。

削藩進行時

朱允炆繼位后,感覺到各地藩王擁兵自重,對朝庭有極大的威脅,于是,聽信黃子澄,齊泰的建議,及早動手削藩,先削掉了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接著動手啃朱棣這塊最難啃的骨頭,事實證明,讓朱棣以“清君側(cè)”為名靖難反勝。




7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造反是干什么,就是為了一個利字。朱棣造反,一方面是因為朱允炆削藩,但更大的原因是他想做皇帝。朱棣一直都想做皇帝,當他哥哥朱標是太子,朱元璋還是皇帝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有了這個想法。

朱標死了,他覺得自己有機會了,但朱元璋立了朱標兒子朱允炆為太子。朱棣很不服,也曾明里暗里給朱允炆制造麻煩,但朱允炆是個好孩子啊,他覺得叔叔雖然有點過分,但不會走錯的。

朱棣看朱允炆當上皇帝后要削藩,他有點慌了,準備造反,準備階段被人告發(fā)了,這時候朱允炆讓朱棣進京。朱棣故作鎮(zhèn)定,大搖大擺進京,還對朱允炆擺架子,但他竟然逃過一劫。從這里看出朱允炆還是太年輕,謀反這個東西,懷疑就已經(jīng)可以下手了。

朱棣并不是被逼反的,他只是單純的想造反當皇帝,怕被削藩只是他的借口而已。




8

仁慈?朱允炆面對親叔叔舉起屠刀,朱棣被逼造反保命

朱允炆從小熟讀儒家經(jīng)典文化,性情溫文爾雅,待人寬厚,曾請求其爺爺朱元璋修改《大明律》中刑罰嚴苛的條文。其父朱標同樣的性格溫和,待人寬善和朱允炆不同的是,太子朱標有十幾年的輔政的經(jīng)驗,輔政期間政治清明,為人更是勤勉。




  • 反觀朱允炆就是個毛頭小子,沒啥經(jīng)驗,致使后來聽從齊泰,方孝孺之流的夸夸其談。就像一幫沒任何經(jīng)驗的小白,突然裝備全服第一,面對權(quán)力的無所適從,過于理想化的施政理念。這些還好,經(jīng)驗可以慢慢攢,道路總是在無數(shù)次失敗的經(jīng)驗中尋找?墒撬徽J為自己是小白,認為自己是大龍,可以吞噬一切。上臺半年,他面對子民溫文爾雅,面對自己家的叔叔們卻舉起了屠刀,逼得親叔叔們死的死瘋的瘋。
  • 可以說朱棣的反是朱允炆親手逼,燕王朱棣算是各藩王中實力最強的,朱允炆自然忌憚幾分,可是他沒做多久的皇帝,就要急吼吼地刺探朱棣的底線,整的堂堂燕王,裝瘋賣傻好久。最后走上了起兵造反的道路。

雖然歷史的發(fā)展有時候會出現(xiàn)某些偶然性,但總的逃不出優(yōu)勝劣汰這個規(guī)律。

9

朱允炆登基應(yīng)該會是個仁慈的皇帝,朱棣為什么還要造反的問題,可以從幾方面來考慮,事出有因,一個巴掌拍不響。

一、朱元璋為靖難之役埋下隱患

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長子與老小相差38歲,除長子與老小(早夭)沒有封王外,其余24個兒子都封王了。

實行“封王建國”制度,目的是鞏固其政權(quán),分封諸子到全國各戰(zhàn)略要地,以保各地安全,打牢地方的根基。這一招是從劉邦那里學(xué)來的,劉邦分封,后來出現(xiàn)了吳楚七國之亂,朱元璋分封也同樣埋下了隱患。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立長子朱標為皇太子,確立他未來的地位,這就引起諸王的不滿。朱標從小就受寵,朱元璋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yǎng),他讀書最多,立為太子后,配備了一批權(quán)臣輔佐他,朱元璋外出征戰(zhàn),由太子監(jiān)國。

朱元璋劇照

對這件事最不滿的是秦王朱樉、晉王朱?和燕王朱棣,他們同樣覬覦太子位,暗地里明爭暗斗,互相告狀拆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標死,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都認為機會來了,個個對皇位望眼欲穿。

朱元璋不按常規(guī)出牌,偏偏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孫,為扶植他做皇帝做鋪墊,你說氣人不氣人?

洪武二十八年(1395)正月,秦王朱樉率領(lǐng)平羌將軍寧正前往洮州(今甘肅臨潭縣)征伐叛番,征伐中多次露宿山野得了瘴癘,三月,朱樉去世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底,晉王朱?病死。

秦王、晉王是朱元璋的二子、三子,就是說朱元璋的長子、次子、三子都死了,四子燕王朱棣排到了老大的位置上了。

朱棣有久征慣戰(zhàn)的護衛(wèi)軍,權(quán)限上超出了“列爵不臨民”的規(guī)定了。他的羽翼已豐滿,自然對皇位虎視眈眈。

朱允炆畫像

朱元璋對朱棣是不放心的,認為他權(quán)勢過大,可能對繼任皇帝有威脅,他臨死時曾下遺詔:

“諸王臨國,毋得至京。王國所在文武吏士,聽朝廷節(jié)制!

目的很明確,不讓諸王進京奔喪,防止有人趁機謀取皇位。

二、建文帝的幾步臭棋

1、放虎歸山

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藩王入京覲見新帝,燕王來了,他是來碰瓷的,他“行皇道入,登陛不拜”,擺起了皇叔的譜。有人上密折,建議趁機把燕王解決了,以防后患,最后,建文帝還是拒絕了。

2、放回三子

幾個月后,朱元璋的忌日,按例王爺應(yīng)親赴京城祭拜,燕王僥幸逃脫一回,這次不敢再冒險,派了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熙和朱高燧來祭拜,齊泰建議扣押三人,最后建文帝還是放回三子,燕王也虛驚一場。

3、削藩逼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21歲的朱允炆繼位,次年,改年號為建文,史稱“建文帝”。

即位后,朱允炆用齊泰、黃子澄之議削藩,因為朱棣的實力最強,從他開始削藩難度很大,只得先揀軟柿子捏,先從朱棣的同母弟封藩開封的周王朱橚下手,同時防止二人聯(lián)手反叛。

朱棣畫像

八月,朱允炆將周王朱橚廢為庶人,革去王封,遷徙到云南。

翌年四月,封藩大同的代王朱桂以罪被廢為庶人,幽禁大同。

封藩青州的齊王朱榑因罪被廢為庶人,囚于京師。

封藩荊州的湘王朱柏聞變,在王府自焚而死。

六月,岷王朱楩被廢為庶人,徙置漳州。

不足一年,周王、代王、齊王、岷王先后被廢,湘王自焚。

很快就會輪到燕王朱棣了。

三、別逼我,我都瘋了

在起事前,朱棣一方面積極地加緊準備,一方面裝病、裝瘋,表演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成功地騙過了建文帝派來的人,等到時機成熟,他的瘋病徹底痊愈了,有像一頭猛獅一樣開始廝殺。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北平,隨后揮師南下。他上書朝廷,聲稱根據(jù)《祖訓(xùn)》“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cè)之惡!遍_始了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戰(zhàn)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說在宮中自焚死,一說由地道逃出,隱藏于云、貴一帶為僧……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次年改為永樂元年(1403年),開始22年的明成祖時期。

朱棣塑像

結(jié)語:

認為朱允炆登基應(yīng)該會是個仁慈的皇帝,這個還真不一定,他有仁慈的一面,但僅從削藩這一點來看,他也很難成為一個仁慈的皇帝,還會留下殘害手足的罵名。

朱棣的起兵,客觀上來看是朱元璋埋下的隱患,已經(jīng)排到最前面的朱棣,眼巴巴地看著皇位被侄子坐上了,難免會認為老爹太偏心了,還要讓自己對侄子俯首稱臣,作為一個為明朝立下過汗馬功勞的人來說,心里覺得不痛快是很正常的。

建文帝加緊削藩,步步緊逼,朱棣已無路可選,起兵是唯一的出路。

建文帝放虎歸山等幾步臭棋,給了朱棣起兵的機會。

10

他仁慈嗎?我覺得他是婦人之仁,再說這個問題也不對,你朱允炆仁不仁慈和我朱棣造不造反有什么關(guān)系。

朱元璋留下的問題

太子朱標死后,老朱讓朱標的兒子當太子,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朱允炆仁孝。

但是老朱給小小朱生了太多的叔叔,這些叔叔手握重權(quán)。老朱從小受苦,他就不想讓子孫受苦。于是親王歲祿萬石,護衛(wèi)三千到過萬,像朱棣這種猛人帶著800人就闖出燕王府走上靖難的道路。

朱允炆問過老朱,叔叔們造反怎么辦?老朱卻反問他,朱允炆說那我只好削藩討伐他們了。

朱允炆失敗的政策

憂心忡忡的朱允炆開始削藩了,看誰不順眼就削誰,周王被削成庶人,湘王被逼帶著全家自焚。

而最該處理的叔叔他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放過,那就是朱棣,當時大臣密諫朱棣有不臣之心,朱允炆卻不動手。

后來朱棣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讓三個兒子一起到南京參加朱元璋的小祥忌日,齊泰建議將他們一網(wǎng)打盡,可朱允炆還是不動手。

到最后朱棣開始動手了,朱允炆又吩咐將士們不要傷害我叔叔,你已經(jīng)傷害好幾個叔叔了,為什么到了朱棣這里你就不想傷害了呢?

朱棣的想法

朱棣從小驍勇善戰(zhàn),多次立功,朱元璋曾帶著秦王、晉王哥朱棣討伐乃兒不花,秦王和晉王都不敢上,朱棣帶兵大敗乃兒不花。朱允炆坐皇帝后,他成為了朱允炆最大的叔叔,也是朱允炆最大的威脅。

后來朱棣恭賀新君的時候就對侄子不敬,不行臣禮,大臣多次上疏朱棣的不臣之心,可朱允炆卻不當回事兒。

朱允炆的削藩也刺激到了朱棣,于是抓緊準備,早日出擊,以防自己被削。

結(jié)語:朱允炆并不仁慈,但他的婦人之仁導(dǎo)致了朱棣的趁虛而入,最后不知所終。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