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告訴你,馬皇后是朱元璋的結發(fā)之妻,與朱元璋白手起家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在朝廷在大明都很有地位有威嚴,可惜天不假年,在洪武十五年也就是1382年9月就去世了。你可要知道,太子朱標是洪武二十五年突然去世的,朱元璋也在洪武三十一年去世。也就是說,馬皇后比老公兒子都早死十幾年。等到建文帝繼位,用了幾個政治白癡智囊,而且朱元璋把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幾乎都殺光了,這才導致朱棣造反成功,建文帝葬身火海下落不明。只要馬皇后還活著,就算給朱棣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造反,哪怕朱標只做一天的皇帝再傳給朱允炆,朱棣也不敢造反?上О,歷史是沒有假設的!

最佳貢獻者
2

馬皇后活著,他朱棣還真不敢!因為馬皇后也是大明朝的締造者之一!馬皇后的大能力也是朝野共仰的,朱棣是不會自取滅亡的!

3

歷史沒有假如,但是可以想象:馬秀英出身底層,有憐憫心,遇事寬容,有威望。馬皇后若在,不僅朱棣不會造反,就連受胡藍案牽連被殺死的人都會少很多,在馬皇后去世的前兩年胡惟庸已經(jīng)被磔刑,當時死的人并不多,但是綿延了十幾年時間,可見皇帝老兒的怒火是被逐漸點燃的 ,我們可以理解為是馬皇后和太子朱標這樣寬厚值得信賴的人早死,才讓朱老大的人生后半程越來越少安全感,才把屠刀指向了更多無辜。功臣盡喪,缺少制衡,留給朱允文的都是一些書呆子。齊泰、黃子澄和方孝孺這些人人品當然符合儒家的標準,可惜政治智慧實在不能跟朱棣相比,反倒是色目人的后裔鐵鉉在鎮(zhèn)守濟南城的時候,完美演繹了一個儒家忠臣的形象(可惜被朱老二把鼻子割了塞嘴里,還問他香不香)。總之:馬皇后人在,心安,功臣不死絕,朝局穩(wěn);人不在,有人心不甘,少制衡,朝局要重新洗牌。

4

很簡單,先不說馬皇后在世朱棣敢不敢造反,就是朱棣造反,馬皇后說:“只要尸體!”朱棣分分鐘就死了,建文帝叫軍隊不要傷害叔叔這怎么平反,傷害皇親會被治罪,你們家的事我們不用全力賣力了!

5

馬皇后若在世,朱允炆是否能順利削藩,還是個未知數(shù),馬皇后估計會阻止削藩,你要知道,當初朱元璋封王,馬皇后也是同意的。而朱棣敢不敢造反?我說他敢,第一,他大哥是太子,英年早逝,論嫡長子繼承制,朱元璋一死,怎么輪也輪不到朱允炆,其實朱元璋這是在冒著風險違反這個延續(xù)幾千年的嫡長子繼承制立朱允炆。其它藩王在心里早已不服,反是遲早的事。

第二,朱棣本身就有雄才大略,早年就隨軍北伐,很得朱元璋的意。只不過朱元璋在洪武元年,早早就立朱標為太子,斷了其它藩王爭奪太子之位的念想。而且朱標柔弱,其中某些事“不夠狠”。很不得朱元璋的意,但身為嫡長子,且為了鞏固剛剛建立的大明江山,朱元璋不想換,而朱棣一直被朱元璋猜忌,特別是他被封為燕王后,一直到朱元璋死,都沒能回當時的南京。之前有過一個朱元璋剝了皮的橘子給朱棣,其中深意,很是明顯,朱棣在朱元璋在時,早已蠢蠢欲動,特別是大哥朱標英年早逝后,他幾次請求回南京而不得,估計謀反之事,早已隱忍不發(fā)。

第三,馬皇后在朱元璋在位之時,就一直有后宮不得干政的原則,即使有她在輔佐孫子朱允炆,也難以架得住朱棣本人,而朱棣謀反,只需要一個說得過去的名義就行。況且這皇位,在朱標太子早逝后,以嫡長子繼承制論,朱棣是有機會的,只不過被朱元璋硬塞給朱允炆而已。

若說朱棣不敢,那也是礙著母親馬皇后的養(yǎng)育之恩而已。

而朱棣造反,不過是需要一個說得過去,讓天下人,讓后世都聽得漂亮的“出師有名”的名義而已

6

哪里一天天那么多如果!

7

歷史假設:如果朱標死在了朱元璋之前,而重八又把皇位傳給了孫子,大家說那些藩王叔叔們會造反么?

8

哪里來的這么多如果

9

如果馬皇后還在,給他1萬個膽他也不敢!馬皇后咳嗦一聲能把他嚇死!

10

不要說馬皇后在,就算太子朱標不死朱棣也不會成功,朱棣之所以成功,全靠朱允炆那幾個豬一樣的隊友瞎操作。否則,一個小小地方藩王幾千人是不可能成功的,畢竟天下是他們朱家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