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秘約的劃分,最終兩國開戰(zhàn),那必定是蜀漢勝算最大。
首先看一下諸葛亮與孫權是怎么地圖開疆的。
蜀漢建興七年,東吳黃龍元年,孫權稱帝,是為吳大帝。諸葛亮為了拉攏孫權繼續(xù)對抗曹魏,便與孫權簽訂了《中分天下盟》的條約書,將曹魏占據的中原地區(qū)進行了一次平等而又和諧的地圖瓜分。
豫、青、徐、幽屬吳,兗、冀、并、涼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
這個條約對孫權來說最為不利。
蜀漢占據的兗州,冀州,并州和司州不僅是中原的沃野良田與產馬區(qū),更是核心政治地帶。在這個區(qū)域集中了三國時期大部分的人口,有長安與洛陽兩座特大城市,還有晉陽,鄴城,南皮,濮陽等大中城市。可以說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而反觀孫權分到的徐州,青州,豫州和幽州,其中的豫州和徐州南部連年征戰(zhàn),地瘠民貧,還沒有戰(zhàn)馬產區(qū)。孫權在位期間曾屢次派遣使節(jié)至遼東公孫氏求取戰(zhàn)馬,還曾與曹魏以物換物,用珠寶換取戰(zhàn)馬,可見東吳極度缺乏良馬。而幽州雖然有戰(zhàn)馬產區(qū),但與東吳相隔一個冀州,一旦開戰(zhàn),冀州就像東吳的飛地,很快就會淪陷,毫無戰(zhàn)略縱深。
其次,按照條約的劃分,蜀漢占據了中原的大部分州郡,兵精糧足,不僅如此,還具備了西晉王朝的蜀地縱深,諸葛亮完全可以派遣水軍自上游順水而下,從江淮,荊州一線全面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復盤西晉滅亡東吳的全過程!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一旦兩國按照《中分天下盟》瓜分中原,吳蜀兩國最終開戰(zhàn),蜀漢立刻就會變成翻版的曹魏,甚至是西晉王朝,而東吳只有被動挨打的份,最終結局也只有被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