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朝是李家打下來的。唐朝有許多開明的皇帝統(tǒng)治者。以李世民最為突出。在武則天的正確領導之下,出現(xiàn)了貞觀之治。有半個世紀之多。但同時也出現(xiàn)了;鹿賹。武則天的近情繁殖引起了唐朝人民,社會的不滿。造成了朝廷內外勾結。也出現(xiàn)了嚴重的黨爭。更何況武家沒有像樣的政治家。連李隆基這樣的人才都沒有。為了國家當安全社會的發(fā)展。武則天還是把皇權交給了李家。同時因為李家的社會基礎強大。民心的歸依。

最佳貢獻者
2

這是“武則天”權衡利弊之后的選擇,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武后專政殺戮過重

武則天雖然竊取了皇位,但是她深知大臣及老百姓的不滿及怨言。從這一點來說,她“如坐針氈”,處處留意,時時小心。一旦有叛亂,立即鎮(zhèn)壓,對反抗自己的人,無論是誰都處以極刑。先后平定了大將徐敬業(yè)和李唐宗室韓王的叛亂。屠戮了長孫家族、上官家族,殺人如麻。她極其痛恨她的兩個親哥哥,當初自己與母親就是被他們一家趕出了武府,無奈才進了宮。為了平衡朝中格局,他必須要用他們來監(jiān)視、壓制朝中大臣。但這兩個哥哥得意忘形,勢力擴張后不懂收斂,忘恩負義。忍無可忍下,武后把他們貶出京城,連帶他們兩個的母親及大部分家人一同處死。武則天靠殺戮的專政爭取來的皇權一直都處在危機中。

二、李氏江山依舊穩(wěn)定

當朝大臣大都是太宗年間功勛們的后代,心底是擁護李氏江山,她的強權只能管住一時,但管不住一世。唐太宗時期是鼎盛年代,君民同心、清朗向上,整個政治風氣和國家實力都傲視于世界,外族的一些勢力也都臣服于朝廷,不敢蠢蠢欲動。但到了武則天的時期,“盛世唐朝”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代之以告密殺戮、打壓、任人唯親的政治局面,在軍事外交方面也是由攻勢變?yōu)槭貏?/strong>。她奪權手段厲害,在治國方面確實欠缺風度和能力。朝廷和百姓對此感受頗深,懷念太宗和高宗的心情是很強烈的。一旦這些怨氣爆發(fā),就會形成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得民心者的天下”正是李氏江山根深蒂固的寫照。

三、留后路決定她的選擇

她那么貪戀權利,也一定想過讓武家人繼承江山,但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姓李,武家的后裔也就只剩下幾個親哥哥的孩子,表面上和氣,殺父之仇豈能忘記?她如果利用手段讓武家人登基,死后肯定又是一場腥風血雨,結局有兩種可能:一是武家人大肆殺戮忠臣良將,導致更多的叛亂,外系的突厥、吐蕃、契丹也會趁機發(fā)動戰(zhàn)爭,到那時國家就會土崩瓦解;第二種情況武家人控制不了朝政,被大臣武將們殺死,推舉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然后武家人被滅族。這兩種結果都是武則天不想看到的,況且武家這幾個侄兒子也不是可造之材,庸碌無比。為了流芳百世,武則天想了個最好的辦法,她及時讓位,廢除國號,并恢復自己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退居二線享樂,這樣還能在死后葬于皇陵,李家和武家后裔想報仇都無能為力了。

不管出于哪種目的,武則天把江山還給了李家,說明她也算是個開明之主。對于這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后世并沒有太多指責。畢竟她稱帝的15年中,重視延攬人才,首創(chuàng)“殿試”制度,發(fā)現(xiàn)并提拔重用了狄仁杰、張柬之、桓彥范等有才之人,國家相對穩(wěn)定,國家版圖也沒有損失。郭沫若評價武則天“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說明她的統(tǒng)治時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為唐玄宗李隆基“開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

武則天執(zhí)政末年面臨著權力交接問題。權力的繼承人選只能是李家子孫,而不是她娘家武氏后人。

別看她改唐為大周,對李家子孫殺伐決斷,毫不手軟,其實心里面她還是認可自己是李家媳婦的,這從她要求死后和李治合葬可以看出來。

權力交給武氏后人,正如狄仁杰所說,人百年后,只有兒子祭拜母親的,哪有侄兒祭拜姑母的。兒子自然比侄兒親,這點以武則天的英明神武,不會想不通。

武則天從皇太后攝政到君臨天下,一共執(zhí)掌朝政21年,過足了大權在握,生殺予奪的癮,皇帝該享受的她也享受過了,皇帝該操心的她也操心過了。

她累了,她本就是李家人,皇位傳給自己兒子接著干,順其自然,無可厚非。

4

武則天就算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有一個事實,卻連她自己也不能更改:她嫁給李家的皇帝,還生下了李家的娃。

武則天不是沒有動過讓武家人繼承她的皇位的念頭。她的大臣狄仁杰,對她的勸諫卻入情入理,完全從女皇的利益上考慮問題:皇上一旦山陵崩,做為您的兒子一定會祭祀母親。武家人,最親的是您的侄子?墒,沒有哪個侄子祭祀姑母的道理。女皇的兒子是李家人,這是不可更改的事情。就算讓他們和母親姓武,也改變不了他們是李家子孫的現(xiàn)實。

武則天以大周換了大唐的江山,是有過一些反對者。如徐敬業(yè)曾興兵反武,駱賓王還做了著名的檄文說武則天:人非和順,地實寒微,。……掩袖工諂,狐媚偏能惑主……。

但是,原李唐更多的臣子還是為武所用,改天換日,他們卻并無那么多做了貳臣之感。我猜測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這個女人,隨你怎么鬧騰,一個改不了的事實是,你是李家的媳婦,你的兒子都是大唐皇帝唐高宗的后代。早晚,你沒勁鬧騰了,天下還是李家的。

哪一朝興替,都會出幾個殉了舊主的忠臣良將。大周換了大唐,這樣的人還不多。那個徐敬業(yè)也不都是一片赤膽忠心,其中還有他的個人利益使然。

一個女人,建立了所謂的武家的天下。事實卻是:一個農婦嫁了夫家,也不會把夫家的家產都搬給娘家人。何況,一個大好江山,不給自己嫡親的兒子,還給個侄兒嗎?

歷史上,武則天退出政治舞臺還有她的無奈之處。神龍元年,女皇的兒子李顯和宰相張諫之等大臣,發(fā)動了神龍政變,武則天被逼退位。所以,天下又成了李家的天下,也不能算武則天自愿讓的。

雖然,武則天的大周皇朝算“一世而亡”,但是,李唐皇朝在武氏之后,歷代帝王都是女皇武則天的后人。對于這位把李唐都曾巔覆的祖奶奶,皇朝的后世子孫會代代香火祭祀。

直到輝煌顯赫的李唐皇朝滅亡,成為歷史……。

5

林語堂在《武則天正傳》中說道,她擁有蓋世的美麗、絕頂?shù)穆斆、超凡的理性、徹底的無情和刻骨的惡毒,再加上強烈的政治欲望和無與倫比的好運。地綜合許許多多絕對的條件,全力發(fā)揮才智,終于在權力爭奪的殺戮戰(zhàn)場上創(chuàng)下奇跡,在傳統(tǒng)封建的父系社會中,建立一個女性當主宰的嶄新帝國。武則天這個女人活了八十二歲,權傾中國達半個世紀之久。她決心要做一個有史以來最有威權最偉大的女人,最后終歸失敗了。但絕不是她的過錯;她武姓家族中沒有一個人有她一半的智慧、一半的個性、一半的政治才能。歷史是一面鏡子,這種裙帶政治居然在中國歷史上綿延數(shù)千年之久,不論其對當時或后世的影響如何,都是值得人們深思的。

6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一生充滿了傳奇,在當時的男權社會中,憑借一己之力,冒天下之大不韙,堂而皇之的當上本屬于男人的權利巔峰。這成功離開不其背后的的智慧、勇氣和魄力。公元705年,在位15年的武則天,決定在臨死前還政于李唐,他為何最終還政于李家,而不是將皇位傳于武家后人呢?

其實,對于這個問題武則天也糾結過,她私下頗為中意兩位侄兒武承嗣、武三思欲從中選出一人為嗣。同時武則天也并非老糊涂,她知道天下帝王從來沒有立異性作為繼承人的,而且他尚有兒子李顯、李旦。據(jù)《舊唐書》記載她經(jīng)常找自己的心腹大臣討論,狄仁杰說到“母子關系親密,還是姑侄關系親密?立兒子為太子,那么您死后兒子就會把您作為先祖祭拜,如果你立娘家的侄子為太子,那么您死后該以什么樣的身份被祭拜。自古以來,從未聽說過侄子把姑姑當作先祖祭祀的事情!蔽鋭t天聽后,覺得頗有道理,這也是武則天自己內心的想法。

她明白這樣做是做好的選擇,也是天下人所希望的,特別是李唐舊臣,這符合宗法傳統(tǒng),同時也是國家安定的需要。在其遺囑中充滿著了善意和謙虛,她在遺囑中宣布:“袝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庇谑抢钐七是李唐,天下安定,這正是這位傳奇女皇帝想看到的吧。

7

武則天是一個權力欲望非常強的人。

古代女子當政也不鮮見。由于在皇權政治下,總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年幼或者性格軟弱的皇帝,因此太后、太皇太后或者皇后常常會站出來,主持朝中事務,因而也就形成了女子當政的局面。

不過,雖說古代女子當政的情況不少,但是像武則天那樣直接上位當皇帝的,卻是絕無僅有。

(武則天登基)

如果武則天這個皇帝當?shù)煤茌p松,大家都不怎么反對倒也罷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武則天想當皇帝,其面臨的壓力是相當大的。她自己的兒子們反對,李唐龐大的宗室家族反對,朝中大臣們反對。可以說,除了她的娘家人以外,沒有一個人支持她這么干。就算是她的娘家人,對于她當皇帝這事也是憂心忡忡,沒人抱希望。

可是,武則天面對這么大的困難和阻力,卻依然一意孤行,要當皇帝。誰要是阻止她,她就殺誰。為此,她不知滅了多少李唐宗室和大臣,最終連她自己的兩個兒子,她也不放過。

武則天就在這一路殺伐之中,跌跌撞撞當了皇帝。當了皇帝以后,為了鞏固皇位,她依然沒有放棄手中的刀。她專門在全國安插了為數(shù)眾多的酷吏,而且還縱容告密。哪怕這些告密是誣告,她也支持采信,對那些被冤枉的人嚴厲打擊。而她之所以這樣做,目的就是為了立威。讓她的兒子、李唐宗室、朝中大臣以及天下百姓都怕她,從而保證沒有人敢對她說三道四,對她的皇位有非分之想。

從這些就可以看出,武則天的權力欲望確實是古今少有的。而她為了獲得足夠的權力所下的決心也是相當大的,其手段也是相當殘忍的。

既然武則天的權力欲望如此之大,可是當李顯和張柬之等人發(fā)動神龍政變,把她推翻以后,她為什么卻主動提出廢除帝號,把自己改為“后”呢?

(李顯劇照)

也許武則天那時候身體已經(jīng)衰朽,這樣的身體,已經(jīng)讓她沒辦法重新奪回權力。但是,她那顆雄心應該還是在的。

而且,李顯雖然奪了武則天的皇位,但是對作為他母親的武則天,還是比較尊敬的。當時武則天住在洛陽,李顯住在長安。李顯每隔十天,都會帶著文武百官,前去問候武則天。

同時,李顯雖然已經(jīng)恢復了李唐,但是,并沒有宣布武則天的朝廷是“偽政權”,并沒有宣布武則天是“偽皇帝”。至少在當時,李顯并沒有對武周王朝做出評價。

也就是說,在并沒有人逼迫的情況下,武則天卻主動地提出廢除帝號,改為“后”。而這個宣布,也意味著武則天否定了她自己的人生。

我們知道,中國人一向是非常在乎后世的評價的,都希望后世能對自己的人生和功績,做出肯定性的評價。一個權力欲望很強的人,這一點表現(xiàn)得比普通人更強烈。既然如此,武則天怎么會就這樣就輕易地否定自己的人生,否定自己的功績呢?

我認為,武則天這樣做,并不是她因為身體和境遇的變化,做出了什么改變。實際上她一直是沒變的。武則天其實是為了去爭奪另外一個權力。

(狄仁杰畫像)

武則天要爭奪什么樣的權力呢?

武則天當時年紀已經(jīng)非常大了,而且身體也非常衰弱了。對于她來說,塵世的生活雖然讓她無限懷念,但也已經(jīng)無可奈何了。在那樣一種情況下,她特別關心的,就是自己死后的事情。

武則天關心死后的事情,其實早已開始了。當年她一直在究竟是立自己的兒子為接班人,還是立自己的侄兒為接班人問題上猶豫不決。有人認為,武則天之所以猶豫不決,是因為她為了避免她去世后,李周兩家發(fā)生巨大的沖突,她不愿意這樣的悲劇發(fā)生。實際上,這種說法把武則天想象得太美好了。當時只有狄仁杰真正明白武則天的心思。如果立侄兒為繼承人,肯定能夠讓武周江山延續(xù)下去,但是卻并不能保證自己死后,侄兒們會祭祀自己。如果立兒子們?yōu)槔^承人,則肯定能夠得到祭祀,但不保證武周江山能夠延續(xù)下去。在狄仁杰的一番話后,武則天最終選擇了讓兒子當繼承人。武則天讓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意味著,她那時候最關心的,是自己去世后的事情。

既然當皇帝的時候,武則天就在考慮死后的事情,她被奪了皇位,身體衰朽的時候,她更加會如此考慮了。

對于武則天來說,她要想得到祭祀,確保自己去世后,依然享有權利,就不能繼續(xù)維持武周皇帝這個稱號。因為維持這個稱號,肯定是沒人祭祀她的。只有去除了這個稱號,那么,她將保有自己在另一個世界里“唐高宗皇后”這樣一個位置。保住了這個位置,說不定又可能有一番大展宏圖。

所以說,武則天就算是放棄了帝號,依然是其權力欲望強大的表現(xiàn)。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

8

首先,武則天是被兒子李顯、李旦以及大臣張柬之等人于公元705年正月發(fā)動“神龍革命”逼宮后退位的。她的退位并非心甘情愿,所以談不上“把王位還給了李家”。而是李家把王位又搶了回去。

  第二,武則天后期一直在想究竟傳位給誰,武三思也曾以為自己勢在必得。但唐朝不缺乏人才,宰相張諫之特意找政見不合的狄仁杰商量傳位的事,狄仁杰多么聰明啊,他對武則天說了一句話就打消了她傳給武家的念頭。他說:如果陛下傳位給武三思,死后靈位進不了太廟,哪里有見過有人供奉姑姑的嗎?其實武則天之前的確打算死之后將王位交給李顯。在公元699年,狄仁杰死之前,她已經(jīng)下了命令將流放房州15年的廬陵王李顯迎接回了神都洛陽。并且不久,她詔告天下:復立李顯為太子。所以,還政于李唐是已經(jīng)列入她的日程表的。

  天下大部分人在默認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與她其實有一種默契。這也是為什么?她的兒子們一心懷不滿發(fā)動政治武力攻擊,就有眾多人跟隨的原因。王位自然要傳給自己的后代子孫,而武則天的親生兒子都姓李,自然會傳給李家人,即便母親借去了皇位,但還是親生的,況且最終還把位子還給了自己,這個血脈是沒有斷的,今后的供奉是少不了的。

  武家人并不是武則天的真正后代,如果傳位給武家人,就不會有武則天自己的血脈流傳下去,自然也不會繼續(xù)供奉她,而會供奉武家先人。武則天是前朝皇后,人們尊敬她;武則天是唐朝正統(tǒng)李氏的母親,無論活著死著都會享受好的生活、好的祭奠和供奉。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續(xù);愛護愛子是父母的天性!

  試想傳給姓武的,武則天的兒孫都要死。國家政局要亂,姓武的坐不穩(wěn)天下!一個皇帝傳位就要考慮國家的穩(wěn)定性,武則天政治覺悟很高!另外武則天就算在無情,可畢竟是母親。母親的愛可以冷絕,可是面對子孫死光的局面,她于心何忍!自己子女親過其他任何人!

  第三,她為何打算向李唐交還政權?原因還有幾點:

  1.作為一個母親保護后代的天性。雖然年輕的時候她也曾為了攀爬殺了一對子女。但是她到了晚年后,人之將死,母性回歸,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過得好的愿望必定越來越強烈。這是人性。

  2.她看到支持李唐的還大有人在。比如她引為知音的狄仁杰就三番五次地建議立李顯為皇儲,而不是武三思。在狄仁杰背后還有一股復辟的強大勢力。這不能不讓她忌憚。

  3.武三思、武承嗣的父親和武則天是同父異母。武則天未進宮的時候,他們得罪過武則天母女。

  4.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曾經(jīng)恩愛過。一日夫妻百日恩。武則天念及李治的恩情。5.古代男尊女卑的文化力量。雖然她對抗過,但是她最終發(fā)現(xiàn)獨木難支。徒勞之后,她任其自然,讓這一文化完成了回歸。

  所以,到最后武則天想了很久,最后還是決定還位李家,后李顯重新登上皇位,武則天終于遠離了政治紛爭,度過了近一年的平靜生活。這年冬天,她以八十一歲高齡去世,臨終前留下遺囑,去皇帝尊號,稱則天大圣皇后,與高宗李治合葬乾陵,墳前矗立起一座無字石碑。雖然在一生的漫長歲月中,理智讓她選擇了一條遠離情感的道路,但當生命即將到達終點時,她依然選擇與親人相伴,坦然地到另一個世界里面對他們充滿復雜情緒的目光。

  本來這個權力移交的過程可以實現(xiàn)平穩(wěn)過渡,但是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充滿了血雨腥風。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天大的遺憾。

9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不僅坐上了皇位,在治理國家方面也顯示出了很高的天賦。武則天在位期間,國家強盛,人民富足,文化繁榮鼎盛,可以說是功績顯赫。但是她畢竟是一個女兒之身,當時還是有很多人反對她的,所以她處處時時都要顯得非常強勢才行。那么在她臨死之時,為何又要把江山還給李家呢?

武則天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地位并不是很高。十四歲時,被唐太宗召為才人,進入了后宮,并自稱武媚娘。不過她并沒有受到唐太宗的重視。做了十二年才人之后,唐太宗去世了,而她和大多數(shù)沒有子嗣的妃子一樣,到感業(yè)寺削發(fā)為尼。這是唐王朝皇室的宗法制度,武則天不甘心,但也沒法子,只能先這樣了。


機會總是眷戀那些滿懷希望的人,皇天不負有心人,武則天終于等到了出籠展翅高飛的機會。


武則天跟新皇帝李治的感情十分好。王皇后為了壓制自己的情敵,就想到了武媚娘,要搞統(tǒng)一戰(zhàn)線,隨即建議李治把她從感業(yè)寺接回皇宮。這正隨了李治的心意,正日思夜想呢,就有人幫忙,立馬照辦。使王皇后大呼后悔的是,之后武則天備受寵愛,風頭甚至蓋過了后宮的所有妃子,包括自己。最終武則天更是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反而污蔑給王皇后。更可氣的是李治居然相信了她,并廢王立武。武則天為了登上了鳳位,真的是心狠手辣,不擇手段。

武則天手段夠狠,而且聰明有才,這是一般女子不能相比的。隨著唐高宗李治身體每況愈下,這一切有利因素漸漸的讓她成為了唐王朝政治舞臺的主角。直到公元690年,武則天達成所愿,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并把京都遷到洛陽,謂之神都。


榮登大寶,位及人君,榮華富貴,試問全天下有幾人能享受得到?步入晚年的武則天知足了,深知自己死后可能會遭到世人的唾罵。自己當年掌權的時候手腕十分強硬,嫉恨反對她的人,雖說都已經(jīng)被她慢慢處理掉了,但還是有很多的反對聲音存在,余音繞梁。所以武則天知道自己死后,武家肯定不得安寧,那些人不會饒過武家人的,必須要想一個萬全之策。

于是,身為皇帝的武則天在發(fā)遺詔的時候,并沒有以皇帝的身份,而是用了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頒布了遺詔。在當時她其實有兩個選擇,一個就是把皇位原封不動的還給李家,還有一個就是繼續(xù)傳給武家。


按道理來說,武則天做皇帝做了這么久,本來就是不想讓自己矮李家一截,要把武家發(fā)揚光大。說白了就是好的東西當然不能留給別人,武則天最后肯定要把江山留給自家人。


可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武則天最后留下遺詔,做的決定是把皇位還給了兒子李顯。遺詔的內容大致意思就是這個江山必須要還給李家,自己只是代為掌管一下,并沒有辜負大家對她的期望,她依然無愧于這個國家。

其實說實話,武則天當時一定是猶豫了,到底是還給兒子還是傳給侄子呢?狄仁杰給了她建議。狄仁杰對武則天說,兒子與侄子誰更親近呢?陛下要是立兒子,那么之后,還可以被當作祖先祭拜。若是立了侄子,可從沒有聽過說當姑姑的會被供奉在太廟里面這一說。除了狄仁杰,其他的大臣也紛紛上奏請求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所以武則天從各方勢力的態(tài)度當中,看出了一個隱藏的事實真相,那就是大家還是十分擁護李唐王朝的,若是自己不顧大臣們的反對意見,強行立自己的侄子為帝,那么很可能會失去民心。


武則天正是看明白了這一點,才把江山還給了李家。正是因為這個明智的舉動,李氏的江山才能夠在歷史上存活得那么久。從這里我們也不難看出武則天的智慧還是非常高的,因為如果她傳位給武家的話,那么這個社會就會爆發(fā)空前的大動亂,畢竟自己的家族也并不是民心所向的,群眾也都不會支持。所以說就算暫時把江山傳給武家,也一定沒有好下場。


綜合種種因素考慮,武則天最后還是把江山還給了李家,這是她非常機智的一面。這樣的話后世人們更多的是贊美他,而不至于遺臭萬年。如今來看,她的這樣一個選擇也是十分正確的。

10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曾經(jīng)改唐為周,建立了一個新政權。那么她為什么到了晚年選擇把權力交還給李家呢?

首先,走不出男權世界這個圈。武則天敢于沖破男權世界成為九五至尊,并且展現(xiàn)了非常好的政治能力。稱帝之初,武則天肯定會有讓自己的天下傳下去的想法,但是 她終究擺脫不了李家兒媳婦和李家孩子母親的角色,這就是男權世界給武則天的定位。即使她成為皇帝,她都擺脫不了,即使她最可能的兩個繼承人李旦和李顯改姓武,等自己百年之后也會改回李姓,恢復大唐。 這是她無法打破的,她可以挑戰(zhàn)男權,成為天下之主,但絕對沒有實力,延續(xù)給后世,她只能順應形勢,把權力給李家。


其次,能夠姓武的人并不靠譜。她心中的繼承人可能考慮過武三思,但是她了解武三思根本不是帝王那塊料,武家其他的人更不行。武家沒有人可以用,況且這些侄子并不是親侄子,只是自己同父異母哥哥的兒子。自己和哥哥們的關系并不好,侄子們和她的關系更多的是利用,很難有真感情。而自己最親的人是女兒太平公主,也像自己,但天下會允許兩個女主出現(xiàn)嗎,雖然她也姓李,天下人會支持她嗎?而她即使姓武了,最終也會改會李姓,這就是男權世界對姓名權的占有,武則天無奈的考慮李姓繼承人。


第三,狄仁杰的一番話。武則天與狄仁杰的對話,已經(jīng)人人皆知了,就是兒子和侄子誰親的道路。其實武則天是心知肚明,就是想神探神探最重要的大臣的意見,狄仁杰不避諱,直接挑明說明人心思唐,唐朝再次回歸是早晚的事。而且母子要遠不姑侄親,自己已經(jīng)很大年紀需要考慮身后事。死后有沒有祭祀供奉也是武則天看重的,古人迷信,認為死了之后還會托生另一個世界,因此特別在意自己身后事。與狄仁杰的對話堅定了她選“李”不選“武”的決心,最終把自己的兒子李顯接回來。


第四。保全性命的選擇。武則天很聰明,知道自己老去之后,權力會慢慢旁落,必須一個合適的繼承人,讓自己安度晚年。最可靠的人就是自己的兒子,母子連心,即使最后李顯有再大的委屈也沒有對自己的母親下手,還定期去請安。個人觀點,武則天稱帝和自己的兩個兒子能力平庸,自己長期掌權有很大關系。作為一個母親,即使有再大的野心,有了孩子之后也會盡心盡力的為了自己的孩子著想。她的野心和稱帝欲望,是被一步一步激發(fā)出來的。即使狠毒,她終究沒有對自己在世的兩個兒子下手,而唯獨母子成仇的李賢之死,武則天有嫌疑,也僅僅是嫌疑,個人傾向也不是她害死的。在權力達到頂峰后,武則天迎來了垂老時刻,一個老人維系自己安全的絕對不是什么男寵,也不是什么侄子,只有從自己肚子里爬出來的,自己的兒子。她有且僅有一種方式就是把權力交給兒子,自己重新回歸李唐兒媳婦的身份。


武則天好似一場夢,一夢15年,夢醒了還是大唐。這就是武則天的人氣選擇,她是李家的妻子、母親、祖母,她只能把權力還給李家。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