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順治想出家,但一直未能如愿。之所以想出家,有信仰的原因,也有感情的原因。感情的原因里,也不僅僅因為董鄂妃。我來給讀者們梳理一下這個過程。

福臨自從親政后,對佛學很感興趣。順治十三年(1656),在北京建了一個海會寺,并從南方請來了一個叫憨璞聰?shù)暮蜕凶∷轮鞒。十四年?657)的一天,福臨心情不佳,便到南苑去狩獵消閑,途經(jīng)海會寺,見寺內(nèi)鐘聲悠揚,香煙繚繞,朝拜者絡繹不絕,他一時興起,令侍衛(wèi)引導寺內(nèi)觀賞。誰知,他與憨璞聰一見如故;貙m后,他立即召見憨璞聰,向他請教佛法大意。此后,他又多次在西苑萬善殿接見憨璞聰,共同討論佛教問題。從此,福臨對佛學更加感興趣。他希望憨璞聰能介紹更多的高僧來北京論道。憨璞聰便將臨濟宗龍池派的在世僧人一一列出,供皇上參考。福臨視憨璞聰為入門之師,特賜他“明覺禪師”的封號。

福臨自從經(jīng)憨璞聰?shù)囊檫M入佛門后,他親修圣諭、邀請南方的一些高僧如玉林琇、茚溪森、木陳忞、玄水呆等人到京城來。從此在福臨宮中經(jīng)常是法壇高筑,談經(jīng)論道,福臨漸漸沉湎于佛教之中而不能自拔。在諸位高僧中,對福臨影響最大的是玉林琇、茚溪森和木陳忞。

玉林琇是臨濟宗著名的禪僧,自視清高,經(jīng)過福臨的多次邀請方才至京。福臨對這位體貌言行超然脫俗的高僧畢恭畢敬,特請他給自已取個法號叫“行癡”’自稱弟子,經(jīng)常請玉林琇給他講佛法。后來,經(jīng)憨璞聰推薦,福臨于順治十六年(1659)九月,與高僧木陳忞在北京相識。木陳忞擅長于詩文書法,與福臨很是投緣,兩人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他們經(jīng)常在一起談古論今,天南地北。除談佛法外,還談詩詞書畫、八股文章、天文地理、治世經(jīng)典、時勢人物等等,福臨對他的博學多識十分推崇。

木陳忞看到當時福臨的心緒時好時壞,便勸他“于事無心”,“于心無事”,“但遇大小事務,不防隨機支應,事后返觀。”福臨對他的話反復琢磨,似乎心領神會。總之,自從福臨結(jié)識了這些高僧之后,從性格到思想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性情異常地古怪起來。

順治十七年(1660)十月中旬的一天,福臨突然宣布自已要剃發(fā)為僧,他不顧任何人的勸阻,竟自出西苑至萬善殿剃發(fā)去了,一時引起了宮廷內(nèi)外的軒然大波。福臨為什么要這樣做?

順治十五年(1658)正月,福臨的皇四子即董鄂氏所生之子,不滿周歲即天折了。福臨愛屋及烏,對皇四子平時也十分珍愛,視為掌上明珠。皇四子不幸天折,董鄂妃哭得昏天黑地,福臨也悲痛欲絕。諸臣怕皇上過分悲傷有損龍體,勸諫要以國家大計為重。但是,福臨從此心情不爽,日漸消瘦,精神不振,經(jīng)常與高僧們呆在一起,對國家政務也不像從前那樣勤勉了,而是得過且過。他曾與木陳忞高僧說道:“我現(xiàn)在再也不能與人同寢了!蹦娟悘胝f道:“皇上是和尚轉(zhuǎn)世,所以不忘禪門習氣。”

福臨聽后認真地說:“我想我前身的確是僧。如今每次來寺中,見你們住的地方清簡幽靜,便徘徊久久不愿離去!彼藭r對個人家庭生活及國家大業(yè)都看得很淡,心灰意冷,感慨萬千地對木陳忞說道:“金銀財寶,妻子兒女,本來是人生最貪戀、最放不下的。我身為君主,富有四海,對財寶向來是不在意的。對妻子兒女也覺得如天上浮云,說聚就聚,說散就散,不那么關心了。如果不是有皇太后在,讓我一時放心不下,我早就跟老和尚出家去了。”木陳忞聽后覺得福臨的想法很是危險,便勸解說:“作為天子,只顧個人修行,追求清靜無為的境地是違背佛法的。大乘教義、菩薩轉(zhuǎn)換成人間的帝王或宰輔,是讓他們保持國土,造福萬民,弘揚佛法。只顧自己修行是不夠的,帝王、宰輔的作用要比一個出家人的作用大得多,所以皇上千萬不要有出家這個念頭,而置天下眾生于不顧。”福臨聽了木陳忞的一番話,覺得頗有道理,便將出家的念頭放在一邊。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福臨最寵愛的董鄂妃因病而亡。這對福臨是個致命的打擊,他悲痛欲絕,氣火攻心,尋死覓活,輟朝五日;寿F妃死后,他簡直就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終日精神恍惚,心不在焉。朝廷內(nèi)外諸王、公等人對他這樣子都非常擔憂,常常開導勸解他。但此時,所有的勸解已無法打動他的心了,對于朝政大事也無心處置,悉聽各諸王大臣為之。他終日里與茚溪森、旅庵、山曉等僧人在一起,談經(jīng)說道,完全沉湎于釋道之中。

從愛子之死到愛妃身亡,在這短短兩年的時間里,福臨連受重創(chuàng),心力交瘁,萬念俱灰,一心向佛尋求解脫。他說服了茚溪森為自已剃度。這就是福臨為什么突然宣布剃度為僧的心態(tài)變化。

這一天,在西苑萬善殿的正堂上,眾僧穿著法衣,肅列在兩旁,福臨虔誠地跪在正堂前,等候茚溪森為他剃度。正當茚溪森為他剃去一半頭發(fā)時,只聽得殿外有人大喊一聲“住手!”。茚溪森的師傅玉林琇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他的身后跟著皇太后、皇后,諸王大臣也一起跟來。

玉林琇嚴厲地斥責茚溪森膽大妄為,并勸皇上回心轉(zhuǎn)意,暫且回宮,開始福臨只是閉目不語。玉林琇見此情形,便想讓眾僧徒舉火將茚溪森活活燒死來逼迫福臨回宮。福臨被逼無奈,只好暫且回宮。十月十五日,福臨再次來到萬善殿,召見了玉林琇,此時福臨身穿御服,卻光頭無發(fā),兩人相視而笑。福臨向玉林琇再次申明想要出家。他說:“我想上古之人,只有釋迦如來舍棄王宮而成正果,達摩亦是舍國位而成禪師之祖。我想要效仿他們,你看如何?”玉林琇極力勸道:“若以世法論,皇上宜永居正位,上以安圣母之心,下以樂萬民之業(yè)。”并努力闡明福臨應永做帝王,才能保護僧院,弘揚佛法的道理。福臨聽罷大師的一番解勸,才答應再不提此事。至此,福臨求僧剃度的風波才漸漸平息下來。

兩個月之后,即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福臨到憫忠寺看他的心腹內(nèi)監(jiān)吳良輔剃度為僧,回來之后,身感不適,不幸染上天花。病情日見加重,初七日,病逝于養(yǎng)心殿,時年24歲,正當年輕有為,風華正茂之時,卻英年早逝,不禁令人惋惜。

福臨一生曾虔誠地信奉佛教,幾度想要剃度為僧,終未如愿。在他臨終前,他對自已的喪事立下了遺命,他說:“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禪理,須得爭炬法語,如善果、隆妄法喜有素,可勝此任,若森和尚不日能至,法次長于兩寺,可轉(zhuǎn)命也。”意思是:“我死后要循祖制火化、行法事,如果善果、隆妄兩僧能主持便由他們主持,如果茚溪森和尚過幾天能趕到,他修行高尚,最好等他主持!

皇太后同意了皇兒福臨的臨終遺愿,等待茚溪森來主持火化儀式。四月十六日,茚溪森日夜兼程趕到北京,次日正值福臨的百日之哀。四月十七日,由茚溪森主持,在景山壽皇殿為福臨舉行火化儀式。茚溪森睹棺思人,對靈泣訴。待皇靈升天之際,他轉(zhuǎn)向眾僧說:“你們看到了嗎?皇上容顏甚為奇妙,光明遍四方,F(xiàn)在正在你們大家的頭頂,開天上甚微妙正法眼藏。”意思是說皇上是佛,如今升天了。

茚溪森為福臨秉炬時的法語是:“釋迦涅槃,人天齊悟,先帝火化,更進一步,大眾會么,壽王殿前,官馬大路!彼焱毒婊鸹。福臨一生信佛,死后也按佛法升入天堂。

最佳貢獻者
2

歷史上的順治,普遍認為沒有出家,而是死于天花;《康熙王朝》中的順治,卻跑去當了和尚。順治貴為天子,好好的皇帝不當,為何會出家為僧呢?

漢朝之后的朝代,統(tǒng)治者都有比較推崇的宗教。尤其是清朝與元朝,他們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全盤儒化肯定難以做到,因而,他們對佛教也有幾分敬意。

統(tǒng)治者推崇佛教的事雖然經(jīng)常出現(xiàn),但是除了像梁武帝那種極個別之外,很少有皇帝真的跑去當和尚。任何一位帝王,推崇佛教是為了穩(wěn)定統(tǒng)治。

早在努爾哈赤時期,藏傳佛教已經(jīng)傳入滿洲人的統(tǒng)治區(qū)。努爾哈赤一邊攻城掠地,一邊信教,他經(jīng)常手持佛珠,并在赫圖阿拉建立佛寺。到皇太極時,盛京又興建了實勝寺,藏傳佛教在滿清的影響越來越大。順治的生母孝莊太后是蒙古人,從小就受到佛教影響,又年輕寡居,以信佛解脫內(nèi)心苦悶。

由于順治的爺爺信,生母也信,在宮廷內(nèi)外就自然形成一種佛法的氛圍。再加上太監(jiān)的慫恿,順治帝從小就有“佛緣”。

但是,順治皇帝親政之初,受到儒家學術影響,想以文教治理天下,對佛教并沒有情有獨鐘。順治十年,順治與大學士討論天下治亂時說過:

“喇嘛豎旗,動言逐鬼,朕想:彼安能逐鬼,不過欲惑人心耳!

到了順治十四年,順治一反常態(tài),先后召見一批高僧進京。這其中,憨璞聰、玉林秀等僧人,對順治百般誘導,想將其引入佛門。

《康熙王朝》中,也有一位和尚,對順治影響甚大。他就是行癡,一位政治和尚。行癡為了一己之私,利用順治的信任,不斷地蠱惑他出家。

順治年紀輕輕,涉世未深,很輕易就被行癡“洗腦”,從此對佛法極為熱衷,開始萌生出家的念頭。

痛失愛妃

順治是一位情圣,對董鄂妃情有獨鐘,這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小兩口心中只有彼此,但天不遂人愿,董鄂妃沒能逃脫天花的魔爪。即使愛妃身患重病,但順治不信醫(yī)生,卻迷信佛法,錯過了醫(yī)治董鄂妃的芨芨草。

董鄂妃去世了,順治的心也死了,他覺得人間已經(jīng)沒有任何留戀,唯有遁入空門才能解脫。

無可奈何

順治雖為一國之君,但從未有過安穩(wěn)日子,許多事情都身不由己。小時候,他稀里糊涂地登上皇位,卻總是被多爾袞壓制;好不容易長大,又要受到孝莊的干涉,還要和臣子博弈,和妃子周旋。世間種種不如意,只會加重順治的厭世情緒。

作為兒子,順治沒有體會到母愛,因為他和孝莊一直處于隔離狀態(tài)。從母子太廟對話可以看出,在孝莊心里,順治的個人感受比起祖宗江山社稷顯然微不足道。尤其是孝莊為了保全江山而犧牲兒子的做法,讓順治對家庭徹底失去眷戀。

以索尼為首的大臣,聯(lián)合起來逼順治就范,這讓作為帝王的順治倍感無奈。堂堂帝王,眼看師傅遇難,自己又無能為力,那種歇斯底里的蒼茫感,只有他能明白。他只想逃避現(xiàn)實,到佛門去尋求心靈解脫。

此外,常年被現(xiàn)實壓制的順治,必然也會產(chǎn)生逆反情緒,你們越不讓我當和尚,我越想當和尚,看你們能將我怎么樣?

已經(jīng)超脫,沒有后顧之憂

皇位是天下第一美差,也是天下第一苦差,強人坐上去能夠苦中作樂,并大展鴻圖;弱者坐上去,簡直就是如坐針氈,還會將社稷帶入萬丈深淵。順治天生就不是那塊料,他是被皇帝耽擱的情圣,坐在皇位上,害人害己。

最后,順治自己也看破紅塵,在口述完傳位詔書后,便只身隱退。劇中,順治之所以看中玄燁,一來是因為行森對玄燁的高度評價,出于對行森的信任,順治也高看玄燁一眼;二來是因為玄燁智商、膽識確實出類拔萃,有帝王氣象;三是因為玄燁受到孝莊寵愛,在政治上有強大的背景,能夠坐穩(wěn)江山。

秋媚說:帝王的職責庇護世人,佛家的追求普渡眾生,雖方式不同,彼岸卻是一致。順治是佛系青年,終生追求的是解脫,當皇位成了禁錮他的牢籠時,他會不惜一切地掙脫,去尋求內(nèi)心的歲月靜好。不愛江山愛美人,不當?shù)弁醍敽蜕,這是順治的個人選擇,無所謂是非對錯。只要心憂天下,順治在野為僧,一樣可以濟世救民。

3

順治帝福臨到底是為愛心灰意冷而削發(fā)為僧?還是真心向往青燈黃卷?亦或是做傀儡累到了極致才放棄皇帝之位?

《康熙王朝》中,作家二月河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個被行森催眠了18年,且在愛妾董鄂妃去逝之后,而心灰意冷,對塵世間了無牽掛,選擇遁入佛門,以求四大皆空,洗禮內(nèi)心的怨恨與悲痛。

二月河給我們展示的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下面由我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來給大家捋一捋詳細的脈絡關系。

其一,母親(孝莊太后)對順治帝的幼年的影響,導致順治帝從小把佛教看做人間天堂。

為什么說是孝莊太后影響了順治帝的思想呢?

首先孝莊太后是佛家僧徒,每次丈夫(皇太極)遇到戰(zhàn)事或者煩心事孝莊太后都會為跪在佛祖面前為其祈禱,每每多次被順治帝看到,其年紀雖然尚輕,但是在福臨眼中知道佛祖就是萬能的,只要你向其祈禱,他就能滿足你的心愿。

不僅如此,在皇太極駕崩后,豪格和攝政王多爾袞的政事爭奪中,孝莊太后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福臨登基,也是日夜拜佛,這些禮佛參拜的事情都被幼年的福臨看在眼中,記在心坎里。

其二,受攝政王多爾袞的傀儡壓迫,導致福臨更加相信佛祖能夠讓其從這些苦難中解脫出來。

福臨在母親孝莊的襁褓中艱難登基后,終日看到以淚洗面的母親,只能以參拜佛祖來自求度日,外加攝政王多爾袞的后臺干政,自己僅僅是其臺面上的傀儡,無所事事,整日僅僅是上下朝,其軍事大權均在皇叔多爾袞手中,其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像母親一樣向佛祖請愿,希望這一切的噩夢早日結(jié)束,早日皈依我佛,“早登極樂”。

在多爾袞去逝后,剛從噩夢中驚醒的順治帝福臨,又再一次失去心中摯愛——董鄂妃,其最終形神俱滅,脫掉皇袍穿上袈裟?

順治帝一生擁有19個老婆,幾乎一年有一個兒女出生,也算的上是對得起先祖了,沒有背上悖祖忘宗罵名。

董鄂妃在嫁給順治帝之前已然有過一任丈夫,其夫死后進宮后被順治帝看中,嫁入宮中,曾為順治帝生有一子,可惜早年夭折,此子死后董鄂妃一直萎靡不振,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最后患天花不藥而終。

順治帝在董鄂妃死后,整日郁郁寡歡,對日不理朝政,出家成了其唯一的出路,只有佛祖才能洗刷其內(nèi)心的怨恨和苦痛。

正史揭秘:

正史上順治帝并未真正出家,僅僅是讓內(nèi)宮太監(jiān)替其削發(fā)為僧,自己卻是在旁觀摩出家削發(fā)剃度受戒的全過程而已。

我是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一家汽車公司的失效分析師,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吐槽。

有關汽車,日語,英語,自考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謝您的閱讀。

文/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4

我覺得董鄂妃的病是順治帝出家的一個推動之因, 是一個導火索,不能說是根本原因。

順治帝自從出生以來,看透了皇室的冷暖和無情,后來到被迫登基,經(jīng)過親情相殘的血殺,沒有自由,沒有自我!有的全是虛偽和冷酷,所以最是無情帝王家。

其實順治帝內(nèi)心是一個很單純的性情中人,坦蕩,率真,愛憎分明,卻非要過著被安排的生活,每天帶著面具處理天下繁重事,皇宮內(nèi)還是明爭暗斗連連,連個普通百姓的日子都不如。

所以他看透了帝王之家的虛偽和血腥,為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私利任意草菅人命,想要真實,灑脫,普通的活,都是奢侈。他深陷于這種苦惱當中已久,董鄂妃的死讓他徹底爆發(fā)內(nèi)心的決定。

紅塵早已看破,只是需要勇氣去放下。

5

公元1638年,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出生,公元1643年福臨即位,是稱順治帝。公元1661年,順治病逝,年僅24歲。(有一說法是順治帝出家)順治曾因打了弟弟一個耳光。不久,博穆博果爾怨憤而死,年僅16歲。等董鄂氏二十七天喪期服滿,順治便冊立她為賢妃,一個月后又被晉為皇貴妃。董鄂妃氏曾為順治生了皇四子,但不幸的是,還未命名的皇四子在三個月后夭亡,董鄂妃非常難過,不久便因憂傷過度而死。順治十分痛苦,曾用藍筆批本達4個多月,而清朝定制中,皇帝及太后死后,用藍筆批本也僅以27天為限。為了撫慰順治,孝莊太后同意追封董鄂妃為孝獻皇后。順治無法擺脫董鄂妃之死所帶來的痛苦,他的情緒日益消沉,身體日漸虛弱多病。公元1661年農(nóng)歷正月初二,前往觀看親信太監(jiān)吳良輔的削發(fā)出家儀式,回宮后便臥床不起,不久就因天花而死。"。

6

“順治出家”這一度是清宮的一大疑案,其現(xiàn)在最流行的說法就是,順治因為愛妃董妃病逝而意志消沉,并且得到了一些高僧的指點于是就放棄了皇位去出家了。但是此事在所有史料中都未曾記載,而是出自一個人說的,這個人叫“他們都”。此人那真的不得了,現(xiàn)在我們好多人都說“他們都”說馬云怎么怎么樣,康熙怎么怎么樣,諸葛亮怎么怎么樣。但是卻沒人能具體的說出“他們都”是誰,此人神通廣大,博古觀今,好像各行各業(yè)他都有所涉足,足見此人的不凡之處,小編也不知道此人是誰,所以小編就說說自己所了解的“順治出家”。

皇太極死后八旗就有了一些矛盾,而當時最有實力的只有兩位,一位是豪格,一位是多爾袞。此二人實力不相上下,如果硬懟的話可以漢人就會趁機而入,所以兩人就和諸王一起商議擁立福臨為皇帝,也就是順治帝?梢哉f順治這個皇位來源就是因為兩人鷸蚌相爭而得到了,也正是因此順治在之后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傀儡,一直都由攝政王多爾袞輔政,之后更是因為孝莊皇后自己以身飼虎才不至于被廢,之后更是流傳已久的孝莊下嫁給多爾袞,而且清朝檔案中也出現(xiàn)了“皇父攝政王”的字樣。

皇帝之位全靠母親以身周旋,并且多爾袞專權更是讓讓淪為傀儡,所以順治這皇帝當?shù)靡膊皇窃趺错槙。而順治在政治上失意也就罷了,身為皇帝自己的婚姻自己也不能做主,順治兩次冊立皇后,第一任皇后就是孝莊太后的侄女,這是多爾袞做主的訂婚,在多爾袞死后,順治就廢掉了皇后改為側(cè)妃。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是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也是一個貴族女子,這個皇后還是有些手段的,憑借自己的手段再加上太后的呵護,所以才沒被順治廢掉,兩任皇后都是出自政治的產(chǎn)物,可想而知順治帝的可悲。

之后順治終于尋覓到了自己的一生所愛,那就是董鄂妃,董鄂妃天資聰慧并且早年隨父出征,轉(zhuǎn)戰(zhàn)蘇杭的時候自然也受到了江南漢族文化的熏陶,自幼天資聰慧,有一種溫柔而善解人意的氣質(zhì)美。順治帝從一個妃子到皇貴妃只用了一個月,可想而知當時的順治有多寵愛她。而且因為她的冊妃典禮大赦天下,大清近300年的歷史上,因為冊立皇后妃嬪而大赦天下的,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但是好景不長,董鄂妃和順治帝的唯一皇子早年夭折,而之后的董鄂妃也一直沉湎于悲痛之中,而在兩年半的折磨之后,董鄂妃也駕鶴西去了。此時你在看順治帝那真是充滿了不幸,整個人生都充滿了悲劇和慘劇。而此時的順治帝就迷上了佛教,并且和和尚憨璞聰交流的很融洽,經(jīng)常在一起促膝長談,于是就有了出家的想法。

那可是皇帝啊,一國之君去當和尚,那豈不是笑話。于是皇太后就請來了和尚的師傅玉林琇。玉林琇一個激動就讓他的徒弟們架火,要準備將他的徒弟燒死以勸順治當皇帝。于是順治就在這種情況下,繼續(xù)維持自己的皇帝生涯。于是在這種極其郁悶的情況下,順治在位十八年后就染病病危了。所以說順治并沒有出家,順治出家只是“他們都”所開的一個小玩笑。

此文系作者原創(chuàng),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未經(jīng)允許請勿轉(zhuǎn)載。小編文地略微差缺,但又疏忽還請網(wǎng)友多多指教。

7

已經(jīng)有無數(shù)人討論說明這個問題了,但是青燈問史今天還是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清世祖順治帝福臨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他是荒于政治還是視皇帝寶座如敝屣?

順治帝福臨生于1638年3月15日,是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皇太極突發(fā)身亡之后,長子豪格與弟多爾袞為皇位繼承展開了爭斗。鑒于大局,未滿6歲的福臨繼承了皇位,由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作為妥協(xié),宣告斗爭結(jié)束?梢哉f,福臨這個兒皇帝,是清朝政治斗爭的結(jié)果。而產(chǎn)生這種政治斗爭的根基,在于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或者說八和碩貝勒議政制度。

大清定都北京之后,多爾袞大權獨攬,先后被封為攝政王和黃父攝政王。朝政獨攬的多爾袞不愿意給福臨配備漢文教師,年少的福臨醉心于騎馬射箭圍獵,無心政務。順治七年,多爾袞騎馬摔死。順治八年正月,福臨親政,年僅十四歲。

福臨親政后不久,就對多爾袞集團親信展開鎮(zhèn)壓,對多爾袞的尸體挫骨揚灰。有人認為福臨的這種做法主要基于多爾袞長期對福臨的壓制,多多少少還因為福臨的母親孝莊皇太后與多爾袞曖昧不清的關系造成福臨心理上的壓抑造成的。

不管怎么說,福臨嚴厲打擊了多爾袞黨羽及親信,從而使得自己的寶座得以鞏固,這充分說明,福臨的政治天分并不低。

福臨即位后,做了以下幾件事:

1.認真研學漢文化。多爾袞之前是阻止他學,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多爾袞死后,福臨選用翰林院為他講學,且主要集中在儒家經(jīng)書、寫字習畫方面,福臨都能做到頗具成績。比如福臨御饌的《勸善要言》《資政要覽》等多卷,福臨的書法蒼勁有力,遠超康雍乾,還有繪畫傳世。

2.勤于治政。福臨親政和,甩開鄭親王濟爾哈朗,要求所有文書奏章,都必須他親自過目,不必讓濟爾哈朗看。他親自到“票本房”批閱奏章,成為勤于執(zhí)政的典范。

3.嚴懲貪吏。他派出御史,巡查地方。曾有大吏漕督吳惟華,江寧巡撫土國寶因貪贓枉法被查處。為加強官吏的考核,順治十一年被革職、降調(diào)和退休的達9百多人。

4.重視漢官。福臨規(guī)定,不分滿漢,做官即掌印,改變過去那種漢官不掌印的狀況。他重用洪承疇,讓他經(jīng)略湖廣、兩廣、云南、貴州數(shù)省,給予“便宜行事”的大權,為緩和階級矛盾做出了貢獻。

5.加強民族團結(jié)。福臨還邀請藏族領袖達賴喇嘛到京,賜予金冊印,加強了滿蒙的民族團結(jié)。

從以上福臨的所作所為來看,福臨絕對不是一個視皇位為敝屣的人,他對政治有著強烈的敏感性和悟性。

二、為什么順治帝會陷入出家為僧的傳聞?

很多史書上都記載了順治帝與德國基督教神父湯若望的友好關系,但是,福臨卻沒有成為天主教徒?赡茉谔O(jiān)的誘導下,順治帝對佛教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順治十五年,他將南方高僧玉林秀召到京師。

玉林秀入宮,向順治帝宣講佛學和哲學,受到福臨的贊許。順治帝以師兄之禮待玉林秀,并要玉林秀為自己取個法名。玉林秀開始辭讓,但是后來福臨堅持,并說用丑一些的字眼。玉林秀不好再推辭,只好寫了十個字敬獻給福臨。福臨選擇了一個“癡”字,因玉林秀派別為行,故福臨法名“行癡”,福臨的璽章也有“癡道人”為號。既然是佛教,為何又有道人一說,這就無法得知了。

《康熙王朝》中說福臨法號“行癡”是真,但是行字輩應該和玉林秀同輩,因為福臨是皇帝,玉林秀雖是高僧,也只敢在福臨面前稱為師兄,而不敢稱為師父。而下面這位“行森”,是玉林秀的徒弟,被說成是福臨的師兄,這有違皇家禮儀。

這位行森原名叫茚溪森。順治十七年,福臨深愛的董鄂妃因病去世,福臨十分悲痛,竟將30名太監(jiān)與宮女賜死陪葬。而其本人,也有出家之念。據(jù)佛門記載,這位茚溪森表示要為他剃發(fā)超度出家。師父玉林秀得知十分惱火,叫人燒死茚溪森。電視劇里面是孝莊叫來了玉林秀解決這件事,看來不是空穴來風。福臨不得已表示留發(fā)。為什么福臨沒有帶發(fā)修行,不得而知。

在此過程中,福臨與玉林秀有這般對話。

福臨說:朕以為自上古以來,釋迦牟尼舍去王冠而成正佛,達摩祖師也是舍去國位而成為禪祖,我想效仿他們怎樣?

玉林秀說:如果以世法論,身為皇上,應該永居正位,上可以安圣母之心,下可以為萬民之業(yè)。如果以出世法論,皇上宜永作國王帝王,外以護持諸佛正法之輪,內(nèi)任一切大權菩薩智所住處。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說不管怎么樣,做皇帝的還是要認認真真做皇帝,別去效仿他們,另外的意思可能是說你可以選一些人代為出家。

此后,有1500多僧人從玉林秀受戒,大概就是說找這些和尚代福臨出家了。

《康熙王朝》里面孝莊皇后讓玉林秀勸誡福臨未果,自我坐化是不符合史實的。

當時福臨還很年青,孝莊皇太后絕對不會允許他落發(fā)為僧的,這對太后之尊也是大有影響的。

在這里要說的是,大清剛剛建國到入京不過幾年,旗權和皇權分離,諸王貝勒大臣會議制度還有很大的權限,皇帝的行為受到滿族貴族統(tǒng)治集團的制約,很難恣意妄為。比如福臨當時想修整宮殿,但是預算呈到“議會”,結(jié)果“議會”以賑災為名給予否決了,福臨都只好作罷。像皇帝出家這樣關乎國本的重大事件,大臣議政王會議會不會通過,這是很顯然的事兒。

順治十八年,即1661年1月31日,福臨出痘,病重身亡。據(jù)佛家記載,福臨曾要求茚溪森為他辦理后事,表示要火浴,就是火化。后來,他的梓宮(靈柩)被移至景山。不久,清廷命茚溪森來京。5月15日,福臨被火化。福臨也是第一個被施以火葬的皇帝。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民間便傳說順治帝出家了。

清史專家孟森曾得出一個最具權威的結(jié)論:順治帝福臨事出有因,出家未遂。


回答資料來源:陳金陵著《清史淺見》。

8


沒想到吧,歷史上順治帝堂堂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皇帝,還真的是因為董鄂妃要死要活的!

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歷史上的順治帝,到底是如何的呢,真的因為董鄂妃而要死要活的,甚至舍棄了天下,要剃度出家,不要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嗎?

沒毛病,是真的!

有這樣一句話怎么說來著,歷史遠比小說精彩多了。這不,順治帝的歷史,真的比小說精彩很多。

順治帝這一生充滿著戲劇性,是既幸運又無奈更悲哀的一生。

這位少年天子,在六歲的時候,迎來了人生第一個大餡餅,那就是父親皇太極猝死,沒留下傳位遺詔,因此大哥豪格和十四叔多爾袞杠上了,兩個人都想當皇帝,還都有實力,偏偏還都是不相上下,當然多爾袞的勢力弱點,但多爾袞智商比豪格高,所以兩方是僵持不下,后來為了避免兩敗俱傷的局面,選擇了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為皇帝,順治帝由此閃亮登上歷史舞臺。

本來順治帝這輩子也就是關外一方政權的小皇帝,但沒想到是第二個大餡餅馬上來了,1644年李自成滅亡明朝,關內(nèi)亂成一片,當時還是小屁孩的順治帝自然做不了什么主,身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大手一揮,開始入關,就因為多爾袞這個冒險決定,清朝成為大一統(tǒng)王朝。


順治帝也幸運的由一方小皇帝,變成大一統(tǒng)王朝的小皇帝。

更幸運的是,第三個餡餅馬上就來了,攝政王多爾袞像是上天派給順治帝的高級打工仔,多爾袞獨攬大權七年以后,雖然沒有統(tǒng)一天下,但已經(jīng)奠定了清朝一統(tǒng)天下之勢,然后在關外放松想狩狩獵,然后來個大寶劍的時候,摔下馬然后猝死,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順治八年,順治帝親政。

順治帝吃完人生的三個大餡餅以后,其幸運值可謂在皇帝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但上天是幸運的,給了你一扇窗,說不定這扇窗也可以拍的你起不來。

雖然順治帝很幸運,但多爾袞無疑是順治帝的童年陰影,這位怪叔叔,出入皇宮如入無人之境,與自己的母親孝莊皇太后有著不清不楚的小曖昧,甚至野史傳聞孝莊太后下嫁過多爾袞,順治帝這個兒子的憋屈可想而知,而且多爾袞還不讓他讀書識字,更是從攝政王成為皇父攝政王,順治帝頗有一些兒皇帝的感覺。

雖然多爾袞死后,順治帝清算了多爾袞,并且拼命學習補習知識,還勤勤懇懇的治國。但順治帝始終擺脫不了多爾袞的陰影,所以開始信佛,然后又相信愛情,寵愛董鄂妃。

根據(jù)一些資料來看,董鄂妃很有可能是順治帝弟弟的妻子,這位弟弟自然是被順治帝橫刀奪愛了,可見順治帝是一個弟媳控。


順治帝有多寵愛董鄂妃呢,董鄂妃入宮當年便被封為賢妃,然后一個月以后,成為皇貴妃,順治帝因此廢了皇后,想升董鄂妃為皇后,不是太后和大臣們反對,順治帝怕是真的封董鄂妃為皇后了。

董鄂妃為順治帝生下第四子以后,順治帝是愛屋及烏為此祭告天地大赦天下,儼然是太子的待遇,并且明目張膽的稱之為“朕之第一子也”。當時包括后來的康熙帝玄燁在內(nèi)的前面三個兒子,估計是寶寶心里苦的不行。

這個孩子生下來幾個月以后便夭折了,順治下令更是不顧祖制,追封其為和碩榮親王。

由此可見順治帝對董鄂妃那濃濃的愛,董鄂妃死后,順治帝更是硬是追封她為皇后。完成了這個心愿以后,順治帝開始放棄了人生,要出家,可惜當時上下集體反對,順治帝沒辦法讓心腹太監(jiān)吳良輔代他剃發(fā)。

不久順治帝因天花而去,前往另一個世界,追尋他心愛的董鄂妃去了。

可見歷史真的比小說精彩多了。順治帝是標準的要美人不要江山,甚至為了董鄂妃是要死要活的,不要那至高無上的皇位,想要剃度出家,不是不久死于天花,恐怕以后掀起的風浪會更大,會留下更多的精彩歷史的。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9

順治皇帝是一位癡情皇帝,屬于那種“不愛江山愛美人”,追求純真愛情的人,比其父皇太極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對愛情專一,愿為心愛者拋棄一切,甚至為她去死。所以,董鄂氏的早逝,使他看破紅塵,萬念俱灰。認為“財寶妻孥,人生最貪戀擺撥不下底,朕于財寶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覺風云聚散,沒甚關系”。

順治十四年(1657),順治帝因身邊太監(jiān)的鼓動,遂于南海子召見了當時的佛教高僧憨璞聰。聽了他的一番關于佛教經(jīng)義的談論后,順治帝很是高興,從此便對佛教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不久又延納南方高僧玉林琇、茆溪森,木陳忞等入京師,供奉之于西苑萬善殿,對他們崇禮優(yōu)握。

順治十六年,順治帝竟請玉林琇為他起法名,順治自擇“行癡”,號“癡道人”。順治帝虔心佛事,每以講經(jīng)釋教為常事,甚至董鄂氏也在他的影響下由不信佛到篤信于佛,直至“口呼佛號而終”。在順治帝御制《端敬皇后行狀》中也說:“后素不信佛,朕時以內(nèi)典禪宗諭之,且為解《心經(jīng)》典義,由是崇敬三寶,專心禪學!

由于順治帝沉迷于佛事,當他最心愛的人病逝這一無情現(xiàn)實的打擊下,便產(chǎn)生悲觀厭世,企望遁入空門,以求精神上的解脫。他曾命茆溪森為其削發(fā)剃度,決心出家,孝莊皇太后百般勸解,命人急召高僧玉林琇抵京,玉林琇聞知后,一面痛責弟子茆溪森,一面命人取來柴薪,倘若茆溪森敢引順治帝為僧,就要將其燒死。無奈,順治帝才勉強答應蓄發(fā)留俗。順治出家不成,后來只好命他的親信太監(jiān)吳良輔作替身,入憫忠寺修行。

他想為愛妃而死,自然不成,況且在封建社會里,身為帝王,且上有高堂,覓死便為大不孝。既死不成,又欲遁跡空門,愿清燈古佛,伴其終生,以求精神上的解脫,然而又有皇太后“掛念”,想“隨老和尚出家去”,也未成行,皇冠仍然戴在他的頭上,死也不行,皈依佛門也不行。從此一蹶不振,終日郁郁寡歡。使這位身體素質(zhì)本來就十分羸弱的皇帝更加虛弱。結(jié)果,時年24歲,在愛妃董鄂氏死后僅半年就染上天花,不久便死在養(yǎng)心殿,追隨著他的愛妃而去了。只留下風流天子愛美人的佳話。

10

順治皇帝鬧著出家的原因雖然并不全是因為董鄂妃,但董鄂妃之死絕對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順治帝出家的念頭

順治帝出家的念頭在董鄂妃死前就有,《北游集》記載,大概在順治十六年末或者十七年春,順治帝就和木陳忞談出家的念頭。

順治帝說他晚上獨居一個人睡,想要睡覺的時候身邊不能有人,因為一旦聽聞有其他人的呼吸聲,他就睡不著。【有人大概會納悶,一個人睡怎么還生那么多孩子?這有啥想不明白的,睡完妃子就讓她們滾蛋然后自己獨自睡唄!】

木陳忞說皇上您上輩子是出家人,順治也贊同表示自己的前身的確是僧人,為什么順治說他上輩子是出家人呢?

據(jù)順治自己說,他一到寺院,看到寺院里明窗凈幾就不想走,還表示別人都把財寶妻拏當成寶貝貪戀紅塵放不下,他順治才不在意財寶妻拏,那些都是浮云沒啥要緊,要不是還有高堂老母還要奉養(yǎng),直接都可以跟著老和尚出家去,

從這些話中可以知道順治的內(nèi)心,什么真愛董鄂妃全是浮云,和那些蒙古后妃一樣都是無關緊要的。

木陳忞聽了順治的話就勸告他千萬不要萌發(fā)出家的念頭云云。這個時候,董鄂妃正帶著病體去服侍比她低級的石妃呢!可憐的姑娘。

順治帝為什么有出家的念頭

年輕輕的順治帝為何說自己前世為僧人,今世還想出家呢?其實主要原因就是他自己的身體狀況他自己很清楚。

順治帝性素好色,湯若望說他有性癖,親政之前在攝政王多爾袞的高壓控制下不能為所欲為,多爾袞一死,順治反彈的就比較厲害,他隱藏的放蕩屬性就完全暴漏出來,哪怕是進宮覲見的眷屬都不放過,董鄂妃很可能就是這樣被順治得到手的,因此順治生母昭圣皇太后布木布泰特別下令取消內(nèi)命婦入侍的制度,就是因為順治的荒唐放蕩,“國初故事,后妃,王、貝勒福晉,貝子、公夫人,皆令命婦更番入侍,至太后始命罷之。”

另一方面,敏感的順治還是一個好學的少年,多爾袞攝政的時候不讓他學習,多爾袞死后做為有個很有上進心的皇帝,他加速學習進程,讀書到咳血的地步,可見用功之極。

還有國事繁瑣,雖然大清在攝政王的帶領下初定天下,畢竟還是多事之秋,順治還遭遇兩王戰(zhàn)死,江寧被圍種種事件,哪個都是讓人心力交瘁,驚恐不安的。

綜合各種,年輕的順治帝一面縱情好色一面日夜苦讀還要操勞國事,各種因素交錯在一起,身體能好才怪呢!

順治知道自己的情況,他曾對木陳忞說過:老和尚你許諾朕三十歲來祝壽,朕覺得或許可以等到那一天。報恩老和尚許諾來為朕慶四十歲,朕肯定等不到那一天的。

木陳忞還說他皇上當萬有千歲怎么能說這樣的話?順治說他已經(jīng)骨瘦如柴,如此病態(tài)怎么能長久呢?木陳忞誠心勸告他不要太過勞心,要他早睡安神為妙。順治帝說他失眠嚴重,成夜反側(cè)不能入睡,直到譙樓四鼓,才倦極而眠。

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竟然如此,如順治自己說,怎么能活的長久呢?

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董鄂妃薨,偏執(zhí)病態(tài)的順治帝一下子爆發(fā)出來,開始他最后的瘋狂,追封董鄂妃為皇后,對葬禮大操大辦,耗費巨量國帑,更引起滿洲權貴的不滿。

對各種的不順心以及對自己身體的絕望,董鄂妃之死成了順治的宣泄口,他尋死滅活不成,就決意出家。

召見玉林琇的徒弟茚溪森為他舉行剃發(fā)儀式,道行比起師傅差遠的茚溪森出于他本身的虛榮心,能為天子剃度這是多么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事!

為啥說他目光短淺呢?一個崇佛的天子和一個剃度了的天子,哪個對佛教的發(fā)展更有好處?所以說茚溪森比起玉林琇、木陳忞的眼光差遠了。

順治帝的確是剃度了,但是頂多算個出家未遂,雖然剃度了沒有成功出家,因為玉林琇的阻止。

當時順治鬧著出家,從太后到大臣都無可奈何,最后,昭圣太后布木布泰想起茚溪森的師傅玉林琇,就下詔請玉林琇進京。

要不說玉林琇是大和尚呢,不是誰都能擔得起大和尚的稱呼的。玉林琇進京后,直接讓弟子們聚集柴火把茚溪森架起來,表示皇帝不蓄發(fā),就燒死茚溪森。

順治無奈了,遇到這樣的師傅,也是沒得辦法啊!總不能讓茚溪森那個倒霉鬼被燒死啊!順治承諾蓄發(fā),茚溪森才得以不死。

玉林琇又在西苑萬善殿見順治,倆光頭見面,想想畫面略搞笑,順治對師傅表示還是想出家,說如來和達摩都是拋棄世間的皇位修成正果,憑啥我不能去效仿他們?

玉林琇說:如果按照世法論,皇上應該永居正位,上安圣母太后之心,下樂萬民之業(yè)。如果按照出世法論,皇上更應該永世做國王帝主,在世間護持諸佛正法。

順治帝聽的龍心大悅“欣然聽決”,才真正的斷了出家的念頭,在這里給大和尚玉林琇來一個大大的贊,和尚好口才!

不鬧出家的順治并沒有活多久,就染上天花而死,年24歲。他的死讓佛家?guī)孜淮蠛蜕械哪铑^也徹底破產(chǎn)。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理性交流!謝謝!

咱們史料說話,謝絕以訛傳訛。

微信公眾號 猴格大人說歷史 更改為 蠻大人說歷史,敬請關注。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