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去過小崗村,更沒有見過這十八位摁手印的農民,了解他們的事都是從報紙和新聞上來的。
對于這十八個人,大家對他們褒貶不一,有支持有嘲笑,有表揚有反對,其實這才是對待一件事一個人應該有的態(tài)度和立場,這兩種態(tài)度和立場也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觀念、不同的思維的兩種人。這兩種人代表了支持大集體生產和分產到戶單干的兩派人。
作為七零后,我多少也經歷了幾年大集體生產,雖然記憶不是很深刻,但是至今腦海里還會有一些片段。作為勞動者,我們不能僅僅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評價黨的政策是對還是錯,因為一個國家太大啦,存在地區(qū)差異和不同的風土人情,更有不同的勞動辦法,所以,站在自己立場上對對方橫加指責,是不合適的。
有人說,小崗村分田到戶好,為什么好,因為分產到戶后提高了當地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打破了那些天天希望吃大鍋飯的人的美夢,真正讓辛勤的勞動者獲得了應該有的勞動報酬,讓懶漢無處存身,勤勞者的日子越過越好,懶惰者的生活越來越差,大家可以看看電影《芙蓉鎮(zhèn)》,或者看看《平凡的世界》里面的孫玉堂同志。這都是那個時代最具代表性人物,或者再看看你們村里的人,到底是哪些人在分田到戶前日子過得舒服而分田到戶后日子越來越差。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鐵的事實才最具有說服力。
有人說,大集體生產好,確實,我們國內有南街村、華西村、七里營劉莊,這幾個是一直堅持大集體生產的代表,那里的老百姓過的日子過的很好,這幾個村也成了大集體的典型和模范,看看這幾個村,你難道非要說分產到戶好,而大集體生產不好嗎?我看不能這樣說吧。
大集體生產的出現(xiàn),是基于解放初期生產力水平較低,生產工具缺乏,機械生產缺乏,水利設施缺乏,單干無法應對自然災害和無法滿足當時的生產與生活,這已經是經歷過歷史考驗和定論的。分產到戶也是順應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國情的政策,也是得到歷史考驗和證明是對的政策。到底哪個好?我覺得適應當地需求,符合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就是好的,用通俗的話來說,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就是對的就是好的。
小崗村分田到戶,十八個農民冒著風險摁下分田的手印,分田到戶后勞動積極性得到提高,糧食產量極大提高,老農民吃上飽飯穿上新衣,日子越過越幸福。今天,小崗村在第一書記的帶領這又探索出了新的路子,十八位摁手印的農民的日子在黨的領導下也將越過越好,新的形勢下實行新的辦法,與時俱進,日子一定是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