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的。

在中亞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處,居住著一群特殊的居民———黃皮膚黑頭 發(fā),講著地道的陜西方言。他們稱呼政府部門為衙門,稱呼干部為衙役,把飛機叫風船。村內的兒歌“月亮月亮漸漸高,騎白馬帶腰刀……”已經唱了百余年,秦腔仍是村內人的傳統(tǒng)項目。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統(tǒng)稱為“陜西村”。

生活在俄羅斯的貫穿于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一條楚河兩旁生活著的一群樸實的陜甘新的回民后裔。他們在廣闊的平原上以種植而生存,雖然已經有百年的歷史但仍然保持著我們西北人的生活,你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們期待著一個愿望的實現!也能看出無情的官府、軍閥官僚和統(tǒng)治者壓迫和鎮(zhèn)壓過的創(chuàng)傷?吹剿麄冊诋悋l(xiāng)生活100多年的歷史還有那樣一個偉大的愿望時你的內心有怎樣的感動呢?他們善良、淳樸的笑臉使我們的心情無比的激動和感動。

他們分四個階段到達了俄羅斯,第一階段是1862年至1877年西北回族在清政府時由白閆虎率領的一萬多騎兵和家屬從新疆喀什越過天山卡科瑪山口到達俄羅斯,實際到達時只剩大約3000多人;第二階段,1881年2月簽訂《中俄不平等條約》,沙皇俄國1877年7月4日占領了新疆伊犁,到1882年 3月歸還中國,當時這里的回族為免受清政府的追殺,到達俄羅斯;第三階段,1957年至1962年由于塔城事件的發(fā)生導致很多維族同胞遷到俄羅斯;第三階段,1991年解放后,由于蘇聯的解體,在中國內地的很多回族與中亞的商人經商,到此時與當地已定居的回族建立家庭關系留在此地。

生長在俄羅斯的幾個陜西回族村莊,從祖輩們的口傳中保留著陜西西安的老方言,他們只會說不會寫,沒有形成文字。從新疆過去的維族同胞也說西安方言、會說維語,由于時間太長他們現在只保留了簡單的方言。有西安方言的"娃子、炕"等特別地道的方言,有些知道自己的老根在西安、寶雞或伊犁等。他們中都是穆斯林,采訪者問他們的第一句你是陜西回族嗎?他們回答:是回族。還有他們的食物烹飪,都是跟現在我們西北的回族飲食烹飪一模一樣,你可以看到做飯的土鍋灶臺,大鍋、小鍋灶,炕和炕桌,用餐的 筷子和叉子等,都同西北回族平時生活中所用用具相同,包括儲存養(yǎng)殖草的方式,房屋結構等特別相似,除了他們的生活起居外還有他們的好客。從他們的講述中你可以知道他們勤勞致富的精神,剛到俄羅斯時給當地的俄羅斯民族等放羊、蓋房,但他們經過多年辛勤的耕耘現在他們已經脫貧致富了,不下地干活,現在俄羅斯人給他們放羊、蓋房、種植。 另外,他們跟我們西北的回族一樣,蓋頭和禮拜帽使你從遠處第一眼得知他們是穆斯林。他們不光有淳樸形象和質樸的語言,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有虔誠的信仰,你從采訪者跟當地民眾和阿訇的對話中發(fā)現很多中國穆斯林的教門術語質感、阿訇等,因采訪者是一個非穆斯林所以沒有設計到教門,但他們說方言時有說出教門上的專用術語方言。從短片中你可以看到有幾個特別虔誠的穆斯林老者和阿訇拒絕采訪者的鏡頭對準他的面部。這時讓人不得不想起他們對教門的虔誠。

歷史

120年前,一支陜甘回亂殘兵害怕報復逃離國境,進入蘇俄境內,這支衣衫襤褸的隊伍奇跡般地生存下來,由寥寥數千人繁衍生息到今天的12萬人。

12萬"進村講陜西話,出門說俄語”的黃膚色人,引起了國際一些專家學者的注意,將他們稱之為“東干人”。

早在1979年王國杰就陜西師大歷史系研究生時,專攻蘇俄史的他偶然讀到一篇外國學者的論文,談到這段歷史,或許是學術敏感使然,亦或是發(fā)自對同宗同脈兄弟民族的關注,總之那段文字牢牢地牽動了他的心:一百多年過去了,這些回民生活得可好?他們是怎樣走過這滄桑歲月?王國杰急于知道更多的信息。

1990年,王國杰以地區(qū)俄語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國家教委公派留蘇的資格。踏上了飛機舷梯,抑制不住內心的沖動:一定要在短暫的留學期間抽空出來探望陜西老鄉(xiāng)親。

在圣彼得堡師范大學學習期間,他利用一切機會搜尋信息,查找資料。邁出國門不到三個月,性急的王國杰就風塵仆仆踏進4000公里外哈薩克斯坦境內。這里有一處被認為是東干人聚集中心的村鎮(zhèn)——營盤。

后來的情景更讓王國杰刻骨銘心。操一口地道的陜西話,他與村頭小伙子們交談,幾個青年一愣:你怎么會說這種話?王國杰興奮了。驚喜的小伙子們抬起他圍著村子轉了一圈,邊走邊喊:老舅家來人了(陜西回民稱漢人為老舅)!

坐在父老鄉(xiāng)親們中間,品味著百年前原汁原味的陜甘風俗禮儀,王國杰感慨萬千。歷史的原因,近百年的隔絕使東干人對今日中國幾乎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兩年后,1993年的6月,王國杰又傾其所有,自費踏上二訪“陜西村”的路途。這一次他走了100多戶人家、15個東干村莊,與東干人生活了三個多月;貋頃r,滿滿一箱子書籍資料竟掙斷了捆綁的帶子。

現為陜西師大教授的王國杰決心要把這段歷史——東干族的形成發(fā)展史寫下來。

最佳貢獻者
2

清朝自乾隆后期,由于閉關鎖國,就走上了下坡路,到了清朝的中后期,中亞的阿古柏勾結沙俄,侵入我國的新疆。這時的清廷還在鞏固海防還是塞防上爭論不休。李鴻章主張放棄新疆,鞏固海防。左宗棠與其據理力爭,請求帶兵收復新疆,鞏固邊塞。最后,慈禧太后聽從了左宗棠的建議,命其帶兵收復新疆。

在左宗棠準備進軍新疆的這段時間,這時的陜甘地區(qū)也處于動亂之中。發(fā)生在1862~1873年的陜甘回亂,使甘陜兩省及周邊損失了兩千多萬人口。

陜甘回亂是清朝同治年間,甘陜兩省的回民舉行起義,妄圖在大華大地上成立一個穆斯林政權,想想現在中東、北非和東南歐的伊斯蘭擴張有多可怕!

左宗棠用了十余年時間,終于平息了甘陜回亂,將陜西境內(除了西安市內沒有跟隨叛亂的回人)統(tǒng)統(tǒng)趕出了陜西境外,追逐妄圖挖掘黃帝陵的回族首領白彥虎到新疆地界,一舉收復了脫離清朝近百年的新疆,避免了整個西北地區(qū)的伊斯蘭化,左公功不可沒。

白彥虎帶領這些當時叛亂的回人逃出國境,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處,定居了下來,這些人被稱為“東干人”,這些人居住的村子被稱為“陜西村”。因為白彥虎帶來的這些人大多來自當時的陜甘兩省,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都帶有明顯的陜西特色。他們平時講的是陜西話,唱的是秦腔,活脫脫一陜西人。

東干人的祖先是回亂中的逃亡分子,當時做出了有害國家的事情,F在,一百多年過去了,曾經逃出國外的東干人后裔在中亞三國交界處平靜地生活了下來,最近的統(tǒng)計是東干人現有十二萬人,祝福他們快樂地生活吧。

3

是的。

國外有個陜西村,與世隔絕100多年,見到中國人時問:大清怎樣了

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若是四處尋訪的話,總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國陜西師范大學有一個名為王國杰的教授,他曾經出國考察,結果發(fā)現國外有個陜西村,當地人與世隔絕100多年,第一次見到中國人的時候,問了一句話:大清現在怎么樣了?

稍微有些常識的人都知道,清朝已經滅亡了一百多年。但是這些國外的同胞,卻因為消息閉塞的緣故,還認為清朝在繼續(xù)掌管華夏大地。這些陜西同胞為何會跑到國外生活呢?一百多年前,他們因為清政府的鎮(zhèn)壓,無奈選擇逃離。其中有一部分人跑到了國外,如今在哈薩克斯坦等地生活,被人稱為“東干族”。

這些同胞盡管已經有了新名字,可他們的生活方式,卻跟國內的人沒有啥區(qū)別。他們做飯用的是土鍋和灶臺,吃飯用的是筷子,建造的房屋也充斥著華夏元素。王國杰教授去村里探訪時,當地人都特別的興奮,幾個年輕的小伙子,還專門抬著他在村里轉悠了一圈。

值得一提的是,東干族剛抵達國外的時候,處境并不是很好。當時的他們,就是一群衣衫襤褸的難民,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只能像苦力一樣,為外國人放羊和種植。后來,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異國他鄉(xiāng)打下了一片天地。如今的東干族,在外國生活的相當不錯。

王國杰教授在村里做客的時候感慨說,東干族的百姓,對現在的中國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他們仿佛還停留在一百多年前。這次經歷讓王國杰教授非常震撼,后來他又自費去了國外,這一次他接連探訪了15個東干村,去了100多戶百姓家里做客。

期間,王國杰教授從這些村民手里收集了大量資料,回來的路上滿滿一箱子資料,甚至撐斷了捆綁用的帶子。王國杰教授回來以后,寫了不少關于東干族的記錄。有人看到這些記錄時表示,以后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國外的“陜西村”看看。不出意外的話,也會有一些東干族的百姓,回到祖國尋根問祖。他們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的根源,若是能夠回國找到原本的宗族,也算是一件好事。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