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張作霖不死,日本斷不敢吞并東三省,也就沒有后來艱苦的14年抗戰(zhàn)。
張作霖平民出身,先入匪,后從軍,身上有軍閥的霸道,更有土匪的“賴”性。但是,他是一個有血性的漢子,在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面前,他始終不肯讓步日本。
因為他知道,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祖宗父母的墳墓就在這片土地上,他不想做出讓子孫后代唾罵的事情來。
面對日本人的逼人態(tài)勢,兒子張學良建議向日本人妥協(xié),張作霖怒罵道:“我有三十萬東北軍,小日本就一萬三,我想干,三天之內(nèi)把日本人的鐵路全部扒了,沒了鐵路,它拿什么跟我干,我怕他?!”
所以說,真正讓日本人害怕的是張作霖的三十萬東北軍,并且是裝備精良的東北軍。
袁世凱死后,北洋分裂,直系的曹坤、吳佩孚和皖系的段祺瑞爭權奪利,奉系聯(lián)合直系擊敗了皖系,接著直系和奉系又大打出手,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失敗后,張作霖痛定思痛,一方面建立東北講武堂;另一方面擴建奉天兵工廠,高薪從英國、德國、法國、美國、瑞典聘請專家做顧問。能生產(chǎn)的立馬生產(chǎn),不能生產(chǎn)的通過這些顧問向他們的東家購買。
當時的東北軍不僅裝備重炮,還有坦克,飛機,汽車等先進裝備。單是飛機一項,就足以裝備一個集團軍。只可惜,張學良主政時期,實行不抵抗政策,如此眾多先進裝備悉數(shù)資敵,否則,抗戰(zhàn)也不會打得如此艱難。
甲午海戰(zhàn)結束后,日本要求割讓臺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并且賠償2億兩白銀。
李鴻章憤恨不平,使出了“以夷制夷”的絕招,引入俄、德、法三國干涉,清廷花費3000萬兩白銀贖遼。,俄國勢力進入東北。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俄國一邊派兵假如瓦西德的軍隊;一邊單獨行動,派出13萬人進攻東北,三個月后,東北全境淪陷。
《庚子賠款條約》簽訂后,俄國理應撤軍,但是,俄國賴著不走。日本與英國走近,建立同盟。
1905年,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俄國戰(zhàn)敗,國內(nèi)陷入動亂,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西方14國干涉,俄國無暇東顧。
所以說,1905年以后,東北實際上是日本人說了算。
傍住大樹好乘涼,張作霖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一開始日本人沒把他看在眼里,因為張作霖官微言輕。
張作霖早年賣過包子、做過燒餅,干過雜貨鋪伙計,因為結識了懂獸醫(yī)的伙計,學會了給馬看病的本領,逐漸被黑道上的人看中。
甲午海戰(zhàn)前夕,清廷招募士兵,保護“龍興”之地,張作霖加入了宋慶的毅軍,當了一名騎兵,因為作戰(zhàn)勇猛,逐步升任班長、排長。
大連、旅順失守后,軍隊解散,張作霖回到老家,組建了一支5000人的“保險隊”,為當?shù)丶澥渴杖”Wo費。
當夠了土匪,張作霖想走正規(guī)軍路線。1902年,張作霖被盛京將軍收編,被任命為游擊管帶。
1905年,利用日俄矛盾,左右逢源,升任馬步五營統(tǒng)帶。
1912年,因為擁護袁世凱用功,升任陸軍二十七師師長,后任奉天省長。
1919年,在日本人的幫助下,奪取黑龍江、吉林的統(tǒng)治權,成為奉系軍閥,獨掌東北。
張作霖依靠日本人的支持不斷壯大,日本人希望建立一個傀儡政權,實現(xiàn)蒙滿獨立。
羽翼漸豐的張作霖想不斷擺脫日本人的控制,有統(tǒng)一全國之志。依靠自己“賴皮”的性格,對日本人處處設防,讓日本人處處吃啞巴虧。
日本希望在東北傾銷貨物,張作霖允許日本貨物在各處商店陳列,有私下密電各縣不允許老百姓購買日本貨物。
張作霖允許日本僑民在東北居住,確又密電各地不得出租土地、房屋給日本人住。
日本駐奉天領事向張作霖提出抗議,張作霖說,不是我不讓老百姓購買你們的貨物,不讓你們租房子,是你們在老百姓當中的形象太差,他們不愿意干的事,我總不能用槍逼著他們干吧,你們對老百姓好一點,說不定他們就愿意了。
針對南滿鐵路,只要有日本士兵駐防的地方,張作霖都會派上士兵緊挨著日本人駐扎,并且在兵力上處于優(yōu)勢地位。
在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時,日本允許使用南滿鐵路運兵,但是必須卸下武裝,貨物必須另行托運,必須經(jīng)過關東軍司令部同意,運送服務隨時可以終止。
張作霖如鯁在喉,通過分段施工,最后鏈接的方式,修建了一條與南滿鐵路平行的運送系統(tǒng)。有了自己的運送系統(tǒng),張作霖對南滿鐵路的運送貨物開征商品附加稅,讓南滿當局苦不堪言。
張作霖的這些舉動,引起了關東軍軍部、關東廳官員的不滿,想要除掉他。其中,以高級參謀河本大作、參謀川島速浪最為積極。川島浪速娶了個妻子叫川島芳子,她本是前朝遺民肅親王的女兒。正是川島芳子收買了張作霖手下的軍官,獲悉了張作霖的行程,河本大作實施了爆炸。
而支持張作霖的也大有人在,主要是朝鮮都督寺內(nèi)正毅(后來日本第18位首相)、日本駐奉天領事吉田茂、駐華公使芳潔謙吉。他們認為,除掉張作霖,會引起暴亂,使局面失控。
1928年,首相田中義一召開的“東方會議”,確定了無論是北伐軍還是張作霖,只要是觸犯了日本在東北的利益,必須采取應急措施。
東北只是日本吞并中國的跳板,張作霖耍賴皮、玩兩面派的做法,引起了日本人的不滿。
接下來,日本開始了積極行動,他們制訂了《南滿新五路協(xié)定》拿給張作霖簽字,張作霖一看,日本要求他出讓敦圖、長大、延海、洮索、吉五這五條鐵路的筑路權。這五條鐵路一旦連通,北可運兵至蘇聯(lián)邊境,南可以可華北的鐵路系統(tǒng)相連。如此賣國求榮的事情,張作霖斷然拒絕。
惱羞成怒的日本參謀本部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臨死之前,傳話給張學良,讓他把30萬關東軍拉回關內(nèi),和日本人干。
結果,張學良改旗易幟,聽從蔣介石密令,堅持不抵抗,把東三省白白送給了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