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覺得奇怪,明朝將尚書設(shè)為正二品,在歷朝歷代來說,定的還是比較高的,很多朝代的六部尚書比明朝都要低,比如元、金的尚書只有正三品,南宋的尚書是從二品,隋、唐的尚書也是正三品,再以前捯飭,尚書都只到第三品,看來尚書定為三品是主流,僅有清朝定的最高為從一品,次之的明朝正二品。

汪鋐,明代唯一同掌吏兵二部尚書的大臣,加太子太保,他曾在香港擊潰葡萄牙入侵者。

雖然尚書為正二品,上面有正一品、從一品壓著,但是除一品外,能夠與正二品尚書媲美的,僅有中央的左右都御史和地方最高軍事長官都指揮使一職了,我們熟悉的布政使只有從二品,赫赫有名的內(nèi)閣大學(xué)士很長一段時間僅為正五品的配置,后來才讓高品階大臣兼任,慢慢形成慣例的,所以明朝的官制,在朱元璋廢黜了丞相,取消中書省后,皇帝直接控制六部尚書,中樞組織比任何朝代都要簡化,于是明朝正二品尚書往上,僅剩下從一品的三孤和正一品的三公。

圖為安徽績溪縣奕世尚書坊,此為胡氏宗族為明朝胡富和胡宗憲所立,至今存在,胡富官至戶部尚書,死后贈太子少保,胡宗憲官至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

三公,太師、太保、太傅,是古代地位最尊級別最高的三個官職,三孤,少師、少傅、少保,是僅次于三公的存在,最早是東漢給三公定的調(diào),隋朝時廢除三公三師開府權(quán),三公權(quán)力大減,雖然各朝代都有置三公三孤,正一品或從一品,并為皇帝輔佐官,地位崇高,實際上是虛銜,并無實權(quán),且無定員,無專責(zé),說白了是對大臣表達(dá)尊崇給的榮譽(yù),特別是明中期以后,專門成為了大臣的兼官、加官或贈官,活著的大臣最高只能到從一品的三孤,也就是太子少什么,死后才有可能更上一層給個三公什么的。

李春芳,嘉靖年間狀元,以正二品禮部尚書加從一品太子太保入內(nèi)閣,官至內(nèi)閣首輔,因弄不過張居正而辭官回鄉(xiāng),死后贈正一品太師,有觀點(diǎn)稱他才是西游記作者。

舉幾個例子,朱棣時期主持纂修《永樂大典》的內(nèi)閣首輔,大學(xué)士解縉,實際上僅為正五品,無論他的本職翰林學(xué)士和內(nèi)閣大學(xué)士都為正五品;后來入內(nèi)閣大學(xué)士的門檻慢慢高了,一般從尚書里選,比如嘉靖時期斗嚴(yán)嵩的徐階,就是由正二品吏部尚書,加官從一品太子少保,入的內(nèi)閣,所以徐階在內(nèi)閣的級別是從一品;再比如,由徐階舉薦的高拱,當(dāng)年從禮部尚書入內(nèi)閣,所以那時高拱正二品,后來也兼了少保為從一品,高拱死后贈正一品太師,是皇帝體恤臣子做的姿態(tài),說到這里整個明朝唯獨(dú)一個,萬歷時期的張居正,為三公的太師并掌有實權(quán),這是特例。

最佳貢獻(xiàn)者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