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滸里的吳用能與三國里的諸葛亮相提并論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先了解《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這兩部小說的風(fēng)格和定位。小說《三國演義》取材于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依據(jù)宋元時期的話本,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歲月,加上讀者、聽眾的喜好,改編而成。


書中描寫了東漢末年,各路軍閥割據(jù)勢力在鎮(zhèn)壓黃巾大起義結(jié)束后,社會重新進行了一次大洗牌,最后只留下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三個集團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經(jīng)過六十年的鼎足割據(jù),后來歸于西晉一統(tǒng)。盡管《三國演義》三分真、七分假,但由于描寫生動,引人入勝,書中人物眾多,性格鮮明,各具特色,加上戰(zhàn)場廝殺真實可信,受到人們的特別喜愛。

《水滸傳》同樣是四大名著之一。描寫的是北宋末年,群雄四起,戰(zhàn)火遍地,有的打家劫舍,有的劫富濟貧。其中,以梁山晁蓋、宋江為首的一伙好漢,出于各種各樣的情況,被逼上水泊梁山,形成一個軍事割據(jù)集團。

這兩部小說各具特色,都有亮點。但我仍然還是喜歡《三國演義》。為什么呢?盡管兩部小說都有戰(zhàn)爭場面,都免不了殺人、血腥場景,然而,總體來說,《三國演義》大量使用了智慧和謀略,人物也似乎比《水滸傳》更加鮮明生動,耐人尋味,各種場景也更引人入勝。比如諸葛亮和周瑜斗智,諸葛亮和司馬懿斗法,呂布的勇猛,曹操的奸詐,張飛的可愛,關(guān)羽的忠義,劉備的仁義,孫權(quán)的英武,周瑜的意氣風(fēng)發(fā)------都給人留下一種鮮活、有素養(yǎng)的形象。

而《水滸傳》中描述的大多數(shù)情節(jié),一是描述了許多好漢走投無路,走上梁山的過程。另外還有不少梁山好漢們的不擇手段,甚至使用了很多我們傳統(tǒng)文化里讓人不齒的做法。梁山好漢,說是好漢,但并不都是好漢,顯然名不副實。比如,李逵是好漢嗎?張青、孫二娘每天做人肉包子,是好漢嗎?大財主盧俊義是好漢嗎?矮腳虎王英是好漢嗎?顯然不是。這些所謂的“好漢”,劫富濟貧的有之,路見不平的有之,濫殺無辜的有之,欺男霸女的有之,恃強凌弱的有之,哄騙兄弟的有之,虛情假意的有之。

介紹完兩部小說的各自亮點,現(xiàn)在來回答題主的問題:水滸里的吳用能與三國里的諸葛亮相提并論嗎?

我的回答是:吳用和諸葛亮根本不能相提并論。如果說諸葛亮是君子,那么吳用最多算是個偽君子,甚至是小人。

首先,論出身、才學(xué)。

諸葛亮,出身名門望族,父輩都是官宦;結(jié)交的也都是當代高人隱士,比如水鏡先生司馬德操、徐庶、崔州平、龐統(tǒng)等人,都是當時的大才子。諸葛亮經(jīng)天緯地,言行舉止,處處洋溢著智慧的光芒。

吳用,落第秀才,在財主家任門館,也就是一個鄉(xiāng)村教師,滿腹經(jīng)綸,通曉文韜武略,足智多謀,常以諸葛亮自比,道號“加亮先生”,人稱"智多星"。但是,在我看來,他那些所謂的“計謀”,盡管大多數(shù)都得逞了,然而,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他施展的都是一些小聰明、奸詐之術(shù),并不是智慧。而且這些做法,根本上不了大雅之堂。

常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不是成分論,而是很多人身上驗證過的一種大規(guī)律。

其次,論成就。

諸葛亮輔佐劉備三分天下占有其中之一。盡管也免不了殺伐,但基本上用是是智慧,讓人覺得光明磊落,順理成章。

而吳用,面對擺在面前的一些難題,首先想到的是一些很“下作”的招數(shù)。沒有做大事者的氣度。比如,當初吳用和晁蓋等人剛上梁山,白衣秀士王倫不愿意收留他們,吳用并不是怎么想辦法站住腳,讓王倫服氣,而是利用欺騙的手段,讓林沖殺了王倫,占據(jù)了水泊梁山。在他們一伙人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至少王倫暫時收留過他們,殺之,顯然屬于不義。

當然,在《水滸傳》里,吳用出的類似主意很多,就不一一贅述了。

第三,論過程。

諸葛亮遇到劉備的時候,劉備是房無一間、地?zé)o一壟。諸葛亮使用謀略,采取軍事進攻、政治安撫的手段,使劉備的地盤越來越大,人馬越來越多。直至進占西川,成為一方霸主。

吳用同樣也輔佐晁蓋、宋江使水泊梁山的人馬越來越多,直至讓官兵沒有辦法清剿他們。但水泊梁山畢竟只是一個彈丸之地。

據(jù)歷史記載,其實并不是北宋王朝滅不了他們,而是兩個原因。一是北宋王朝邊境經(jīng)常告急,一時抽不回兵力對付他們。二是想招安他們,讓他們這些所謂的起義部隊互相殘殺。

第四,論手段。

諸葛亮用的是智慧,一出道,就有隆中對這樣的大智慧,并促成了孫劉戰(zhàn)略聯(lián)盟,赤壁之戰(zhàn)后,以荊州為跳板,幫助劉備占領(lǐng)西川大片土地,成為一方霸主。劉備死后,又受托孤之重,輔佐后主劉禪。

吳用大多數(shù)用的是下三濫手段。比如讓時遷偷兵器,讓燕青利用色相勾引李師師,利用不齒手段騙盧俊義、徐寧等人上山------結(jié)果給山寨“抵抗派和投降派”的力量對比發(fā)生了重大改變,最后終于斷送了水泊梁山的大好前程。



第五,輔佐的人不同,結(jié)果也必然不同。

諸葛亮輔佐的是“漢室宗親”劉備,苗紅根正,正根正派。奪取天下,延續(xù)漢朝,也是劉備的畢生夙愿。從幾千年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根深蒂固的忠君文化和思想,也更加讓大多數(shù)中國老百姓接受。

從這一點上說,諸葛亮顯然是跟對了人。最后盡管沒有重振漢室,但畢竟留下了千古流芳的美名。

吳用輔佐的人宋江,本來就是一個復(fù)雜的人。宋江是一個體制內(nèi)的小吏押司。對于這個小吏,宋江似乎很滿足,每天迎來送往的很愜意。要不是那個私通梁山賊人的密信被閻婆惜搜到,逼的宋江殺了閻婆惜,宋江根本不可能上梁山。因此,他上梁山純屬迫不得已,暫時有個安身立命的所在。



也就是說,宋江上梁山并不是和大多數(shù)梁山好漢一樣,一心一意和朝廷作對。宋江上梁山,就是權(quán)宜之計,暫避一時,沒有想過長久日子。

吳用再怎么有本事,也是輔佐錯了人。輔佐方向本身就已經(jīng)錯了,怎么會有好下場?最重要的是,吳用對宋江這一切并不是不知道,而是非常清楚。由此可見,吳用連該輔助什么人都不明白,這智商怎么能算高明?又怎么和諸葛亮相提并論?

六,結(jié)論

因此,我個人認為,吳用作為施耐庵先生在小說中虛構(gòu)的一個人物,和諸葛亮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上的。當然,前面已經(jīng)說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描述的側(cè)重點不同。

《三國演義》描述的,是大智慧、大謀略,以及戰(zhàn)爭的發(fā)展和進程;大兵團的排兵布陣,大將們的各種表演。

而《水滸傳》描寫的主要是每個“好漢”的不同遭遇、個人經(jīng)歷、性格、做人做事風(fēng)格和最后的悲劇結(jié)局。



如果說《三國演義》是純粹的戰(zhàn)爭小說,那么《水滸傳》就是關(guān)于“好漢”們的俠義話本,話本影子和氣氛都太濃烈,只是比《三俠五義》、《小五義》這種粗糙話本多了一些文學(xué)性而已。當然,最重要的是,《水滸傳》里的所謂好漢們,其實是魚龍混雜,也并不都是好漢。很多人稱之為惡人,或許更貼切。

綜上所述,《水滸傳》里足智多謀的軍師吳用,和《三國演義》里經(jīng)天緯地的軍師諸葛亮根本不能相提并論。施耐庵先生寫《水滸傳》的時候,為什么把一個那么多好漢都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水泊梁山軍師叫做吳用?是不是也暗示著他看似高明、實則根本“無用”呢?

最佳貢獻者
2

謝謝邀請!諸葛亮和吳用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從政治目的看,諸葛亮的政治目的是興復(fù)漢室,使?jié)h朝國家強大起來。吳用的政治目的是幫助宋江謀求招安,想弄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從個人智慧看,“諸葛亮”從古至今,已成為智慧的代名詞了,如,他是一個諸葛亮!而吳用在讀音上

成為“無用”了。諸葛亮指揮的都是大兵團作戰(zhàn),而吳用指揮的,除征方臘外,都是小打小鬧,且征方臘損兵折將,王英、扈三娘、謝珍、謝寶等好漢慘死,使人痛心!從功勞結(jié)局看,諸葛亮扶持劉備建立了蜀國,以宰相名垂青史,吳用幫助宋江把梁山好漢帶上絕路,被迫自盡!

3

吳用怎可與諸葛亮相提并論!諸葛亮有定國安邦之才,吳用卻把一個小小的梁山都搞砸了,跳梁小丑而已…

4

吳用和諸葛亮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

據(jù)史書記載,吳用叫吳加亮,是宋江起義軍的副將!多i城縣地名志》中記載,吳用是今鄆城縣城東約10公里的車市村人。吳用的父親是鄆城縣有名的才子,他期盼自己的兒子吳用將來有一天能夠金榜題名。

有一年,吳用進京趕考,他的文章被主考官看中,主考官有意點他做狀元?杉槌疾叹┎淮饝(yīng),起因是吳用沒有走蔡京的門子。就這樣,吳用與狀元擦經(jīng)而過。后來,吳用看朝廷腐敗,就斷了參加科舉考試的念頭,轉(zhuǎn)而跟一個高人學(xué)習(xí)周易、兵法。

諸葛亮的人生經(jīng)歷和吳用有很大不同,在漢朝,由于沒有科舉考試,漢朝選官主要實行察舉制,在這種制度下世家大族依靠門第即可步入仕途,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諸葛亮滿腹才學(xué),對這種出仕途徑相當不肖。他就學(xué)起了姜太公釣魚的方法,從而引起了劉備的關(guān)注,最終君臣聯(lián)手,完成了蜀漢基業(yè)。

同時吳用和諸葛亮也都是中國古典小說中的角色。吳用在水泊梁山的地位,和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相當,都是作用巨大,不容忽視。但二人又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反映在三方面:

  • 1他們所服務(wù)的對象能力差別太大。宋江充其量是義軍首領(lǐng),而劉備終究不是池中物,具備一飛沖天的能力。吳用跟著宋江,“替天行道”是他一生都過不去的關(guān)坎,他無法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負;而諸葛亮就是跟隨劉備打天下的,他能夠盡平生所學(xué),大展宏圖,創(chuàng)一番偉業(yè)。這是二人所面臨的歷史際遇不同,也就造就二人所選擇的平臺不同。
  • 2他們與所服務(wù)的對象關(guān)系不同。吳用和宋江在水泊梁山上是哥們關(guān)系,他們講究一個“義”字,這個字束縛和限制了吳用才能的發(fā)揮。諸葛亮與劉備是君臣關(guān)系,劉備對諸葛亮無比信任,這是諸葛亮才華能夠在蜀國施展的原因。
  • 3他們所面臨的歷史際遇不同。吳用生在北宋末年,雖說當時奸臣當?shù),社會腐敗,但北宋當時的國家政權(quán)還是相當穩(wěn)固,并沒有出現(xiàn)四分五裂的狀況。而諸葛亮所處的時代就不一樣了,當時東漢政權(quán)名存實亡,處于軍閥割據(jù)時期,諸葛亮所面臨的歷史際遇要比吳用好。

綜上所述,二人所選擇的平臺不同、與主子的關(guān)系不同、所面臨的歷史機遇不同,這也就造就了吳用和諸葛亮的差異,真可謂天壤之別,一個吊死宋江墳前,落個無用人的下場;一個上書《出師表》,得個萬人敬仰的局面!

(小司馬講史文,圖片轉(zhuǎn)自網(wǎng)絡(luò)侵刪。

5

天壤之別。

6

諸葛亮是三國的風(fēng)云人物,那么,吳用跟諸葛亮一個是《水滸傳》中梁山英雄軍師,一個是《三國演義》中蜀國的丞相。諸葛亮行事足智多謀,有高瞻遠矚的眼光。但二人也有相似之處,一個是功敗垂成,一個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其理想都是以失敗而告終。但二人的影響力卻是天壞之別。從兩人的智慧來看,吳用是無法與諸葛亮相提并論的,從這點來說,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作者對人物刻畫的著重點不同,在水滸中,不要說有武松,魯智深,等人的精彩突出超過吳用,甚至連很不起眼的時遷,杜興,杜旺,等人都要比吳用寫的生動。想要從這么多英雄人物中出類撥萃,脫穎而出。實實在在是件很困難的事。

但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情況就截然不同了,而諸葛亮是作者羅慣中最為精心打造的一個三國典形人物,甚至可以說整部書都在為其服務(wù)。而《水滸傳》中的吳用,只不過是一位重要的角色。給讀者的印象只是簡單而無特點的單向性人物。所以,吳用怎能與諸葛亮相提并論。

7

謝邀。

水滸中的吳用是無法和三國中的諸葛亮相比的。

雖然吳用和諸葛亮都是以施計用謀著稱,但二人的格局不一樣,一個處鄉(xiāng)野,一個身居廟堂,一個略施小計,一個運籌帷幄,一個小打小鬧,一個指揮千軍萬馬。打一個不恰當?shù)谋确剑绻T葛亮是皇宮御醫(yī),吳用則是赤腳郎中。

從智慧上來說,吳用的計謀也是不如諸葛亮的。

在水滸里,吳用的智慧主要體現(xiàn)在智取生辰綱、計賺盧俊義等方面,總體感覺他所使用的計謀不是非常深奧,一般有一些學(xué)識,有一些學(xué)問的人估計都能想得到。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計謀簡直就可以用驚天地泣鬼神來形容。比如說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借東風(fēng)、賺取荊州、給趙云的錦囊妙計、空城計、孔明遺計誅魏延等等。當然,三國演義中有夸大諸葛亮智慧的成份,比如借東風(fēng)和空城計,有將諸葛亮神化的感覺,但既然水滸和三國演義都是小說,我們就不避這個嫌了,就從小說的內(nèi)容出發(fā)來比較兩人的差別。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諸葛亮的智慧遠遠在吳用之上。就像下圍棋一樣,如果說吳用只能想到第一步,諸葛亮可能已經(jīng)將前十步想好了。

如果要給一個參考的話,吳用就相當于三國演義中許攸的水平,與臥龍、鳳雛、郭嘉、荀彧等謀士的級別相差太遠!





8

吳用是水泊梁山上的主謀劃策之人,盡做些殺人放火之事,根本不是什么好鳥。

吳用絕不能和三國手里的諸葛亮相提拼論。盡管死在諸葛亮手里的人無以盡數(shù),那是為統(tǒng)一國家免出戰(zhàn)亂所付出的代價,兩碼事不能混淆在一起。

讀歷史分清輕重緩急,對邪惡不能把美化,否則自己文筆誤入迷途。





9

水滸里的吳用手拿鵝毛扇,使勁模仿他心目中的諸葛亮,但吳用遠遠不能和《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相提并論。

首先吳用的格局遠遠不如諸葛亮。

諸葛亮高臥隆中,擇主而侍,劉備三顧茅廬方出。而吳用一聽要劫取生辰綱,立即貼上去,主動出謀劃策。接著讓學(xué)堂放假,他連夜趕去石碣村鼓動三阮入伙。智取生辰綱后,幾人馬上分了生辰綱,吳用的格局就這么大。

諸葛亮自比管樂,志在天下功勛;而吳用先是伙同晁蓋取不義之財,后是伙同宋江招安,志在封妻蔭子榮耀鄉(xiāng)里?尚Φ氖菂怯煤退谓掀哦疾蝗ⅲ馐裁雌、蔭什么子?

諸葛亮感激劉備三顧之恩,常思托孤之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對蜀漢一片忠心。而吳用跟著晁蓋上梁山,晁蓋活著時就倒向宋江,晁蓋死后,則幫著宋江違背晁蓋遺訓(xùn)成為梁山之主。當然,最后吳用在宋江墓前上吊,算是追隨宋江而死吧,請大家不要理解為吳用是絕望而死。

最根本的,吳用的智慧遠遠比不上諸葛亮。

梁山108將里有人叫孔明,這個孔明綽號毛頭星,是無能之輩。梁山的軍師智多星吳用也沒大智慧,如果與三國的諸葛孔明比,也算無能之輩。

水滸傳明說吳用不懂陣法,給吳用補位的是公孫勝和朱武。這一點吳用和諸葛亮相差太遠,鵝毛扇搖得再像也拉近不了距離。同樣,諸葛亮能仗劍作法玩奇門遁甲,對吳用而言,這個能耐也得靠公孫勝補位。

諸葛亮神機妙算,而吳用則屢屢漏算。諸葛亮南屏山借東風(fēng)后,乘上早已安排好的趙云小船,讓蔣欽周泰望洋興嘆。同樣在長江之畔,吳用安排晁蓋等人劫法場,救了宋江戴宗退至江邊卻無船渡江,幸虧李俊張順穆弘駕三只船前來。當然宋江和戴宗到了上刑場的地步,也拜吳用假信模仿錯了所賜。

諸葛亮七擒孟獲,盡顯仁義,只是收姜維的手段有些下作,但這種手段卻是吳用屢屢使用的拿手好戲。撲天雕李應(yīng)、金槍手徐寧是被這種手段誘上梁山的;美髯公朱仝是這種手段逼上梁山的,為此朱仝要與殘忍殺害小衙內(nèi)的李逵拼命;河北三絕之一的盧俊義盧員外遵紀守法,被吳用一首藏頭反詩害得家破人亡,只好棲居梁山。

諸葛亮生前即安排好身后之事,死諸葛亮能嚇退活仲達。而吳用在平定方臘回京受封就快快樂樂地上任去了,滿足于武勝軍承宣使的虛榮,這算是一個私塾先生的夢想照進現(xiàn)實吧。但吳用作為梁山集團首席軍師,以私塾先生的理想為念,想不到朝中仇視梁山集團的四大奸臣會秋后算帳,是無能,更是嚴重失職。

10

吳用跟諸葛亮從來都是一個重量級的,更別說相提并論了。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典范,被歷朝歷代明君良臣所歌頌,可以說是萬世楷模。你要知道,諸葛亮是被歷朝歷代統(tǒng)治階級所肯定是何等重要喲。在民間,諸葛亮也有相當?shù)闹,一向被稱為智圣。京劇、豫劇等等都有他的身影。吳用作為水滸傳里的智多星,充其量是個小角色,雖然宋江起義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就拿智取生辰綱來說,這不過是一點點小聰明而已。大多數(shù)人看水滸傳,很少去關(guān)注吳用怎么樣,宋江怎么樣,我們關(guān)注的是那些忠肝義膽有血有肉的個性人物,比如說林沖,武松等等。諸葛亮在正史中有傳,而且在《三國志》中著墨很多,而且輔佐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并在劉備死后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軍事才能和政治魄力都是人中龍鳳。而吳用,在正史中沒有出現(xiàn)過,宋江起義也是很小規(guī)模的一次,很快就被評定了,最主要的是,宋江起義是先造反后被詔安,有始無終。綜上所述,吳用跟諸葛亮無法相提并論。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