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里的吳用能與三國里的諸葛亮相提并論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先了解《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這兩部小說的風(fēng)格和定位。小說《三國演義》取材于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依據(jù)宋元時期的話本,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歲月,加上讀者、聽眾的喜好,改編而成。
書中描寫了東漢末年,各路軍閥割據(jù)勢力在鎮(zhèn)壓黃巾大起義結(jié)束后,社會重新進行了一次大洗牌,最后只留下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三個集團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經(jīng)過六十年的鼎足割據(jù),后來歸于西晉一統(tǒng)。盡管《三國演義》三分真、七分假,但由于描寫生動,引人入勝,書中人物眾多,性格鮮明,各具特色,加上戰(zhàn)場廝殺真實可信,受到人們的特別喜愛。
《水滸傳》同樣是四大名著之一。描寫的是北宋末年,群雄四起,戰(zhàn)火遍地,有的打家劫舍,有的劫富濟貧。其中,以梁山晁蓋、宋江為首的一伙好漢,出于各種各樣的情況,被逼上水泊梁山,形成一個軍事割據(jù)集團。
這兩部小說各具特色,都有亮點。但我仍然還是喜歡《三國演義》。為什么呢?盡管兩部小說都有戰(zhàn)爭場面,都免不了殺人、血腥場景,然而,總體來說,《三國演義》大量使用了智慧和謀略,人物也似乎比《水滸傳》更加鮮明生動,耐人尋味,各種場景也更引人入勝。比如諸葛亮和周瑜斗智,諸葛亮和司馬懿斗法,呂布的勇猛,曹操的奸詐,張飛的可愛,關(guān)羽的忠義,劉備的仁義,孫權(quán)的英武,周瑜的意氣風(fēng)發(fā)------都給人留下一種鮮活、有素養(yǎng)的形象。
而《水滸傳》中描述的大多數(shù)情節(jié),一是描述了許多好漢走投無路,走上梁山的過程。另外還有不少梁山好漢們的不擇手段,甚至使用了很多我們傳統(tǒng)文化里讓人不齒的做法。梁山好漢,說是好漢,但并不都是好漢,顯然名不副實。比如,李逵是好漢嗎?張青、孫二娘每天做人肉包子,是好漢嗎?大財主盧俊義是好漢嗎?矮腳虎王英是好漢嗎?顯然不是。這些所謂的“好漢”,劫富濟貧的有之,路見不平的有之,濫殺無辜的有之,欺男霸女的有之,恃強凌弱的有之,哄騙兄弟的有之,虛情假意的有之。
介紹完兩部小說的各自亮點,現(xiàn)在來回答題主的問題:水滸里的吳用能與三國里的諸葛亮相提并論嗎?
我的回答是:吳用和諸葛亮根本不能相提并論。如果說諸葛亮是君子,那么吳用最多算是個偽君子,甚至是小人。
首先,論出身、才學(xué)。
諸葛亮,出身名門望族,父輩都是官宦;結(jié)交的也都是當代高人隱士,比如水鏡先生司馬德操、徐庶、崔州平、龐統(tǒng)等人,都是當時的大才子。諸葛亮經(jīng)天緯地,言行舉止,處處洋溢著智慧的光芒。
吳用,落第秀才,在財主家任門館,也就是一個鄉(xiāng)村教師,滿腹經(jīng)綸,通曉文韜武略,足智多謀,常以諸葛亮自比,道號“加亮先生”,人稱"智多星"。但是,在我看來,他那些所謂的“計謀”,盡管大多數(shù)都得逞了,然而,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他施展的都是一些小聰明、奸詐之術(shù),并不是智慧。而且這些做法,根本上不了大雅之堂。
常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不是成分論,而是很多人身上驗證過的一種大規(guī)律。
其次,論成就。
諸葛亮輔佐劉備三分天下占有其中之一。盡管也免不了殺伐,但基本上用是是智慧,讓人覺得光明磊落,順理成章。
而吳用,面對擺在面前的一些難題,首先想到的是一些很“下作”的招數(shù)。沒有做大事者的氣度。比如,當初吳用和晁蓋等人剛上梁山,白衣秀士王倫不愿意收留他們,吳用并不是怎么想辦法站住腳,讓王倫服氣,而是利用欺騙的手段,讓林沖殺了王倫,占據(jù)了水泊梁山。在他們一伙人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至少王倫暫時收留過他們,殺之,顯然屬于不義。
當然,在《水滸傳》里,吳用出的類似主意很多,就不一一贅述了。
第三,論過程。
諸葛亮遇到劉備的時候,劉備是房無一間、地?zé)o一壟。諸葛亮使用謀略,采取軍事進攻、政治安撫的手段,使劉備的地盤越來越大,人馬越來越多。直至進占西川,成為一方霸主。
吳用同樣也輔佐晁蓋、宋江使水泊梁山的人馬越來越多,直至讓官兵沒有辦法清剿他們。但水泊梁山畢竟只是一個彈丸之地。
據(jù)歷史記載,其實并不是北宋王朝滅不了他們,而是兩個原因。一是北宋王朝邊境經(jīng)常告急,一時抽不回兵力對付他們。二是想招安他們,讓他們這些所謂的起義部隊互相殘殺。
第四,論手段。
諸葛亮用的是智慧,一出道,就有隆中對這樣的大智慧,并促成了孫劉戰(zhàn)略聯(lián)盟,赤壁之戰(zhàn)后,以荊州為跳板,幫助劉備占領(lǐng)西川大片土地,成為一方霸主。劉備死后,又受托孤之重,輔佐后主劉禪。
吳用大多數(shù)用的是下三濫手段。比如讓時遷偷兵器,讓燕青利用色相勾引李師師,利用不齒手段騙盧俊義、徐寧等人上山------結(jié)果給山寨“抵抗派和投降派”的力量對比發(fā)生了重大改變,最后終于斷送了水泊梁山的大好前程。
第五,輔佐的人不同,結(jié)果也必然不同。
諸葛亮輔佐的是“漢室宗親”劉備,苗紅根正,正根正派。奪取天下,延續(xù)漢朝,也是劉備的畢生夙愿。從幾千年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根深蒂固的忠君文化和思想,也更加讓大多數(shù)中國老百姓接受。
從這一點上說,諸葛亮顯然是跟對了人。最后盡管沒有重振漢室,但畢竟留下了千古流芳的美名。
而吳用輔佐的人宋江,本來就是一個復(fù)雜的人。宋江是一個體制內(nèi)的小吏押司。對于這個小吏,宋江似乎很滿足,每天迎來送往的很愜意。要不是那個私通梁山賊人的密信被閻婆惜搜到,逼的宋江殺了閻婆惜,宋江根本不可能上梁山。因此,他上梁山純屬迫不得已,暫時有個安身立命的所在。
也就是說,宋江上梁山并不是和大多數(shù)梁山好漢一樣,一心一意和朝廷作對。宋江上梁山,就是權(quán)宜之計,暫避一時,沒有想過長久日子。
吳用再怎么有本事,也是輔佐錯了人。輔佐方向本身就已經(jīng)錯了,怎么會有好下場?最重要的是,吳用對宋江這一切并不是不知道,而是非常清楚。由此可見,吳用連該輔助什么人都不明白,這智商怎么能算高明?又怎么和諸葛亮相提并論?
六,結(jié)論
因此,我個人認為,吳用作為施耐庵先生在小說中虛構(gòu)的一個人物,和諸葛亮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上的。當然,前面已經(jīng)說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描述的側(cè)重點不同。
《三國演義》描述的,是大智慧、大謀略,以及戰(zhàn)爭的發(fā)展和進程;大兵團的排兵布陣,大將們的各種表演。
而《水滸傳》描寫的主要是每個“好漢”的不同遭遇、個人經(jīng)歷、性格、做人做事風(fēng)格和最后的悲劇結(jié)局。
如果說《三國演義》是純粹的戰(zhàn)爭小說,那么《水滸傳》就是關(guān)于“好漢”們的俠義話本,話本影子和氣氛都太濃烈,只是比《三俠五義》、《小五義》這種粗糙話本多了一些文學(xué)性而已。當然,最重要的是,《水滸傳》里的所謂好漢們,其實是魚龍混雜,也并不都是好漢。很多人稱之為惡人,或許更貼切。
綜上所述,《水滸傳》里足智多謀的軍師吳用,和《三國演義》里經(jīng)天緯地的軍師諸葛亮根本不能相提并論。施耐庵先生寫《水滸傳》的時候,為什么把一個那么多好漢都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水泊梁山軍師叫做吳用?是不是也暗示著他看似高明、實則根本“無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