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答這個問題,我想還是用韓信在獄中自辯來解答。他講"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那么,要弄清楚韓信之死,恐怕就要精讀《史記》第三十二卷巜淮陰侯列傳》了。

韓信被奉為“漢初三才",可以說功高蓋主。韓信拔魏趙,定燕齊,使劉邦能三分天下有其二,后滅項籍。太史公遂作《淮陰侯列傳》。

韓信,淮陰人。為平民時,貧窮,沒有好品行。寄人籬下,遭人厭惡。曾在南昌亭長蹭飯數(shù)月,亭長妻厭惡,提前做飯,端至內(nèi)室吃飯。韓信,怒而離去不返。城下釣魚,遇漂洗老太可憐他大丈夫不能養(yǎng)活自己,拿飯給他吃數(shù)十天;搓幫缿簦铐n信品嘗“跨下之辱",眾人譏笑其膽小無能。追隨項粱無名,追隨項羽,屢次獻計,項羽皆不采納。后轉(zhuǎn)投劉邦,受刑將死之時,受滕公賞識。又遇"蕭何夜下追韓信"。被劉邦認為大將軍。韓信評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任用親信","所經(jīng)之處,摧殘毀滅地方,不得人民,民怨極大"。力勸劉邦與項羽"反其道行之",東進,平三秦。

韓信用疑兵之計,假裝在臨晉渡河,實際從夏陽渡河,襲安邑。平魏地,擒魏豹,與張耳平趙國、代國。用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之計,出井陘,背靠河水一早晨時間,大破趙軍二十萬。在泜(Zhi)水岸邊生擒趙王歇。

趙王丶成安君,不用李左車之謀敗亡,韓信用李左車兵不血刃,降服燕國。韓信用蒯通之謀,突襲齊國,很快打到齊國都臨菑。韓信堵濰水上游,用水攻大敗龍且,平,俘虜全部楚軍。漢四年,平齊求封齊王,劉邦聽從張良,冊立韓信為齊王。此時,韓信大有與楚丶漢三分天下之勢。楚、漢相爭,勝敗皆在韓信。

武涉替項羽勸韓信反漢,韓信未聽從。蒯通用相學(xué)之說獻言韓信,"人的高貴卑賤在骨骼,憂喜在面色,成敗在于決斷"。力勸韓信,與楚、漢三分天下。韓信未聽從。

劉邦用張良計,奪韓信軍權(quán),改封韓信為楚王。又以鐘離昧言罪韓信,韓信上書"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改封為淮陰侯。后被蕭何、呂后騙至宮中所殺,又被誅殺三族。

太史公感嘆: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xué)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務(wù)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韓信,史上名將,與之相關(guān)成語可窺一斑。讀完此篇,所感頗多。假若,韓信能如太史公而言,謙讓恭順,能善終嗎?史上,功高蓋者有幾人能得善終。以劉邦逃亡時,丟下其父,踹下其子、其女、其妻,心志何其狠也,韓信之忍能于劉邦之狠匹敵嗎?韓信之忍,令其能功成名就。但也因其忍未能聽從蒯通之言,死前空嘆"天意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以韓信之能,尚未有改,人的命運真是天注定嗎?

最佳貢獻者
2

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毙湃,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淮陰侯列傳》

從史料看,雖然沒有謀反之實,但是韓信和陳豨確實有瓜葛,來往,加之韓信功高震主,持才傲物,最后被謀反罪名誅殺出人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資治通鑒》記載:世或以韓信為首建大策,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不賞之功,略不世出,戰(zhàn)無不勝,勛冠三杰功高震主。這樣的韓信,壯年的劉邦就怕,所以,楚漢戰(zhàn)爭進入尾聲階段,劉邦就襲奪了韓信的兵權(quán)。漢朝剛成立的第一個五年新年剛過完,還沒有出正月,漢王就迫不及待的把韓信貶為楚王。后來有人舉報韓信謀反,劉邦又用陳平之計,“偽游云夢”。韓信不知是計,于是被擒拿,后雖無罪,但被降為淮陰侯!

從齊王,到楚王,再到淮陰侯,是個人都會居常鞅鞅吧!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當陳豨反叛,傳出韓信可能是長安城的內(nèi)應(yīng)的風聲時,老年的劉邦(還有兩年陽壽)會怎么應(yīng)對?野心勃勃的呂后會怎么應(yīng)對?老成謀國的知己蕭何會怎么應(yīng)對?

道路千萬條,韓信好像只有死路一條,既然是死路,按什么罪名,自然是勝者的權(quán)力!

3

韓信功蓋震主,又不加檢點,被歹毒呂后加以陷害,難逃一死。

呂后包藏禍心,早有夫君走后改旗易幟之野心。最憂的是韓信,才學(xué)超人,以為漢皇除隱患為名,指使蕭何假傳圣旨,騙入囹圄,利器刺死。連漢高祖也十分震驚,雖存憐憫之心,也畢竟了去一樁心病,也默許了。

事實證明,呂后歹毒實為日后呂家取而代之而所為。呂后幾乎把控朝政,以呂姓代劉姓執(zhí)掌朝庭。靠陳平委屈求全丶王陵憨厚買傻騙過呂后,一待呂后晚年多病自顧不暇之時,聯(lián)合周勃宮庭嘩變,一舉鏟除呂氏集團。

韓信功大于過,沒有造反真憑實據(jù),罪不至死。開國三杰可以剝殺權(quán)爵,但不可濫殺。呂后替劉邦殺功勛元老,誠如韓信絕嘆:狡兔死丶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已破,我固當烹。

4

黑嫂為您回答。



韓信之死,多少年來為世人所憐惜。原因很簡單,韓信對漢朝的建立有功,但事成后,他沒能守住自己的富貴,反而被以謀反罪誅殺,不僅殺了他的人,還誅了他的心。

這讓世人感覺寒心,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人為韓信鳴不平,覺得他死得冤枉,覺得他不該死。

韓信之死,其實早有預(yù)兆,他是死于天真、死于狂妄、死于不謀自身。那么他究竟有沒有謀反呢?他到底是為什么死的?



一、韓信被誅早有預(yù)兆

劉邦出漢中,韓信先克魏,再敗代國,軍功一點點累積,讓世人震驚的軍事天才也在一點一點顯現(xiàn)。井陘口佯敗生擒趙王歇,不費吹灰之力拿下燕國。這樣的才能其實已經(jīng)讓人感覺可怕了,他這個時候也有點得意忘形,于是他開始犯毛病,他開始為別人求王,求劉邦封張耳為趙王。

劉邦并沒有拒絕,照辦了。但是,我可以封,你不能要,而且你還是為別人要的,你那么能打仗,還為別人求王,你想干什么?你這么邀買人心是想做什么?

劉邦這個人最大的優(yōu)點是用人和能隱忍,他這時候雖然沒有說什么,但他心里已經(jīng)記下了這筆賬。雖然這個時候要忍下來,但是也不能不警告一下,于是劉邦在修武軍營突然就奪了韓信和張耳的兵權(quán),這是個多危險的信號啊?可是韓信并沒有察覺不對勁,被收兵權(quán)后又被派去打齊國,本來是兩路人,一路是說客先行,一路是韓信大軍緊隨,劉邦是想良言加大棒讓齊國屈服。齊國也的確害怕了,于是跟說客說準備投降,這時候韓信干了啥?他不管這個,功勞不能讓靠嘴皮子的得了,他還得打。

他這么一干,齊國急眼了,當下就活煮了說客,誓死抵抗,項羽還派出龍且?guī)Фf大軍幫助齊國。雖然最后仍然被韓信打敗,但要知道這場仗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不費一兵就可以讓齊國投降的。

韓信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跟劉邦去齊國人太反復(fù)了,這樣不行,不如封我個假齊王,讓我在這里鎮(zhèn)著他們。

先是為別人求王,繼而為自己求王。人臣大忌,他犯了個遍,劉邦當時就惱了,可是硬忍了下來,但這筆賬一定在心里記下了。

天下大定之時,必是韓信就死之日!



二、韓信被誅過程

項羽垓下兵敗自殺,劉邦又一次突然襲擊奪了韓信兵權(quán),他在怕什么?他怕韓信擁兵造反,可是韓信并不警惕。漢立國,韓信應(yīng)該保持低調(diào),但同時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他前面的所做所為,還有他的軍事天才,導(dǎo)致他注定不能被信任,所以劉邦早晚要動手。

上有所好,必被下面的人知曉,加上韓信有點狂妄,平時人緣不怎么好,也不是劉邦嫡系,所以就有人告他謀反,劉邦騙韓信,帶回京城后就奪了王位,降成了淮陰侯,《史記》中也只落了個淮陰侯列傳。

貶了不說,還不準回封地,所以劉邦等于是把韓信軟禁在京城了。韓信心里有怨氣。∷环!所以難免會陰陽怪氣,并且稱病不上朝。你心里有怨氣,你本事大,但你不能看不起所有人啊,樊噲看見他打招呼,他陰陽怪氣的說想不到自己現(xiàn)在淪落到跟樊噲這類人為伍了。

這不是莫名其妙嗎?人家跟你打招呼,你這么諷刺人家干啥?樊噲真的那么不堪嗎?他是真正的劉邦嫡系,還在沛縣時就跟劉邦交好,劉邦私放刑徒躲進深山,樊噲不離不棄,況且他還跟劉邦是挑擔,他娶的是劉邦小姨子,也就是呂稚的妹妹呂媭,鴻門宴上誓死保護劉邦。

這么個人,你韓信看不起也可以,但你別說出來啊。所以說他不會做人。而這個時候,又有人告發(fā),說他準備跟陳豨里應(yīng)外合叛亂。呂雉派蕭何騙韓信進宮后,綁到長樂宮鐘室活活打死。

韓信一代軍事天才,就這么死了。沒有給他上訴的機會,也沒有給他請律師辯護。韓信臨死感嘆自己死在了女人手中。

看看,到這個時候,韓信仍然沒有醒悟,他還小看呂雉,呂雉那是誰?結(jié)識劉邦于微末之時,激勵劉邦于頹廢之際,背劉邦無法去背之黑鍋,殺劉邦無法去殺之功臣,司馬遷寫《史記》是把她寫進本紀中的,等同于皇帝,她是劉邦親密的戰(zhàn)友,絕佳的合作伙伴,你韓信憑什么看不起?你打仗的確是可以,但玩ZZ,他在呂雉跟前就是個小學(xué)生。

韓信死前還說了別的話,說我悔不聽蒯通之計,導(dǎo)致了今天之禍?纯,他死之前還把曾經(jīng)給他出過計謀的蒯通給賣了,這簡直就是天真到可憐。

韓信大功,竟沒能撐過一世告終,定的罪名也是謀反,但他真的謀反了嗎?呂雉殺他,劉邦事先知道嗎?



三、謀反不謀反不重要,重要的是韓信得死

《史記》中寫劉邦回來,得知韓信被呂雉所殺后,只用了六個字來表達劉邦的心情。

“上且喜且憐之”。

威武太史公,短短幾個字,卻如此傳神,把劉邦的帝王心術(shù)表達得淋漓盡致,心里歡喜,又可憐韓信的一身軍事才華,劉邦的心情也是矛盾的。

其實,韓信謀反了嗎?劉邦知道韓信沒有謀反,他要想謀反,等不到現(xiàn)在,跟項羽打死,才是他另立爐灶的最好時機,那時候不反,立國后怎么會反?韓信將兵之人,怎么會不知道兵的重要性?他手里有兵時不反,這時候手里沒兵去反?

但他必須以謀反罪處置,劉邦真的不知道呂雉在長安誅殺韓信嗎?非也!這么大事,韓信那是多大功的人?那是多大本事的人?誅殺這么一個人,劉邦一定跟親密大臣還有呂雉商量了多少次。

劉邦外出減少韓信的疑慮,蕭何去叫韓信,騙進宮后馬上誅殺,這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的計謀,這是一場預(yù)謀以久的謀殺!

殺這么大功臣,不給定個謀反罪,怎么說得過去?所以,韓信之死,必須死于謀反,至于他有沒有謀反,則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得背這個罪名。



可憐韓信,一代天才,少時貧窮,苦等機會,戎馬倥傯,戰(zhàn)功赫赫,立國該享受果實了,卻以謀反罪被誅,這里面有皇家的不念舊情,也有韓信的狂妄自大,你死我活的ZZ斗爭中,哪里有什么情分可言?

韓信到死仍然沒有明白,他雖然被呂雉所殺,但呂雉背后是什么?是至高無上的皇權(quán),是遍布人間的人情世故,是廟堂,也是江湖。

自古良將,難以謀自身,韓信更是如此。對于這樣一個絕世的天才,我們感嘆其性格問題之余,再想想他的不世之功,最后卻慘遭橫死,怎么能不感覺可憐?但皇權(quán)無情,我們后世人只能嘆之、憐之、惜之、悲之!

我是黑嫂,一個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很高興為您解答問題,再見!

5

《史記》只能這樣寫,韓信也必須要“被”造反,如果不這樣,那劉邦人設(shè)就崩了。

看看劉邦都對韓信干了什么

1、在韓信攻破魏國和代國后,劉邦奪韓信兵權(quán);

2、在韓信平定趙國和燕國后,劉邦趁韓信和張耳早上沒起的時候奪了兩人的兵權(quán);

3、在韓信平定齊國后上書劉邦請求讓自己代理齊王,劉邦非常生氣。注意,之前張耳請封為趙王的時候劉邦可并沒有這樣的表現(xiàn);

4、武涉和蒯通先后游說韓信三分天下,韓信以劉邦對自己有恩為由拒絕,并在劉邦和項羽戰(zhàn)況焦灼之時沒有選擇坐收漁利,而是收到劉邦詔命后馬上馳援劉邦;

5、韓信救劉邦于固陵,并擊敗項羽于垓下。戰(zhàn)后劉邦奪韓信兵權(quán),并貶去其齊王爵位;

6、劉邦換韓信封地至楚,一年之后(趁韓信在楚立足未穩(wěn),在齊又斷了根基的機會)馬上傳召韓信,韓信知道是劉邦的計策,并為自己納了投名狀,但是仍然被俘;

7、劉邦貶去韓信的封地和楚王的爵位,降為淮陰侯,并將韓信全家搬至國都;

8、呂后計殺韓信于長樂宮,并夷三族。


看完后有什么想法?韓信太愚蠢?

平定了大半個天下的人會是蠢人嗎?韓信有大把的機會和充足的理由反叛劉邦,并有絕對的實力三分天下,甚至若他等到劉邦和項羽兩敗俱傷之時,可以趁機問鼎天下。但是他都沒有做。這已經(jīng)不是忠誠了,而是找死。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即便在韓信失勢后,他的個人魅力仍然十分強大,以至于劉邦的鐵桿嫡系樊噲都跪迎韓信,并口稱大王,如果韓信真有造反的心,樊噲不會這樣對他。也就是說,在劉邦的嫡系勢力中多數(shù)人也是認為韓信根本就沒有反意的。

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史記·淮陰侯列傳》

但是劉邦可不是怕韓信造反才要殺他的

韓信儼然就是劉邦污點的曝光燈,不斷得提醒著所有人,劉邦是怎么對待自己的恩人、功臣、忠臣的;不斷得提醒著所有人,劉邦不會善待功臣;不斷得提醒著所有人,劉邦根本不是什么忠厚長者。如果韓信最后沒反叛,這個污點會跟隨劉邦一生,直至后世,那樣薄情寡義的名聲就蓋棺定論了。劉邦不會允許這樣的時候發(fā)生,所以韓信必須反。

《史記》中記載韓信造反的同伙是巨鹿太守陳豨

他讓陳豨在外作亂,他趁機在國都矯詔釋放奴役和囚徒攻擊呂后和太子。這個計劃簡直可笑,韓信這樣的人物,要造反會聯(lián)系一個小小的太守?而且此時的韓信只是一個空職的淮陰侯,這樣的貴族此時的國都上百個還是有的,且矯詔后如何切斷政令?如何占領(lǐng)武庫?不說呂后和太子的權(quán)威作用,三公尚在,站出來任何一個都能把這伙無依無靠的囚徒嚇跑。

之前那么多機會,那么多底牌,韓信都沒有反叛,這樣的聰明人會在自己最虛弱的時候堵上全族老小的性命去爭那基本不可能的機會?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這個話題挺好,下午我專門寫個文章,論述下為什么我認為韓信沒有造反,和韓信為什么必須造反。

6

我是真君,我來詳細回答。

漢高祖十一年正月,一代名將韓信因謀反罪名被殺,死在了長樂宮中,享年35歲。韓信是名人之后,他的祖上是韓襄王,到了他這一輩家道中落,父母雙亡,他靠賣魚為生。當時有一群惡棍混混看到韓信高大英俊常常佩劍出行,就想羞辱他一番。有一次這群惡霸攔住了韓信,威脅韓信要么拔劍大戰(zhàn)一場,要么從惡霸頭領(lǐng)的胯下鉆過,最后韓信選擇了忍受胯下之辱。如果沒有后來的四處征戰(zhàn),建立絕世功勛,韓信的這段往事也不會被記載下來。之所以有這段故事傳世,就是要說明一個道理,英雄莫問出身,大丈夫也有遭受劫難的時候。

韓信能夠建功立業(yè)和蕭何的舉薦密不可分,在民間傳說中也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漢高祖平定天下之后,韓信被封為王,數(shù)年之后因謀反被殺,他到底有沒有謀反就成了千古之謎。直到近代還有一些學(xué)者翻看史書,為韓信翻案,列舉數(shù)條有力證據(jù),證明他根本沒有謀逆的心思。

韓信第一次被告發(fā)謀反,是他被封為楚王之后。證據(jù)有些荒謬,只是因為去封地巡查的時候隨身帶領(lǐng)兵將。劉邦聽到了這個消息后十分擔心,于是就想了一個計謀。劉邦假裝巡游云夢一帶,也就是韓信的封地。韓信很聰明,識破了劉邦的計策,他獨自一人去拜見劉邦,以證明自己的清白。劉邦看到這種情況,也查不到什么韓信要謀反的實證,隨便找個借口把韓信貶為淮陰侯。

韓信第二次被告發(fā)謀反,是他當淮陰侯的時候。漢高祖十年九月,有人謀反。劉邦親自平叛,他讓韓信帶兵隨行。韓信收到命令之后,說他自己身體有病無法出征。本來不是一件什么大事,臣子有病無法出戰(zhàn),也算正常。這時出現(xiàn)了一個叫樂說的人,此人是韓信的門客。樂說私下里給劉邦的皇后呂雉寫信,信中說韓信與叛將有勾結(jié)私通,才拒絕出兵。這一下,幾乎把韓信的罪名定死了。

《史記》中也有對這段歷史的記敘,司馬遷的觀點認為韓信的確有謀反之心,他除了勾結(jié)叛將還計劃謀殺呂后和太子。后世學(xué)者試圖為韓信翻案,更多是出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者的尊嚴。按照儒家觀點,一個合格的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具有博大的胸襟,要有容人的氣度。

其實,無論韓信是否打算謀反,他的結(jié)局都不會善終。因為韓信支持分封制度,他歸順劉邦建立軍功之后就提出了給功臣封地的意見。在用人之際,他的想法能夠受到國君的尊重。到了天下太平的時候,君王怎么能夠容忍有這樣想法的臣子。

歸根結(jié)底,韓信不是死于謀反,而是死于他的分封觀念。天下大一統(tǒng)是封建君主的最大愿望,誰也不愿意在臥榻的旁邊埋一個“雷”,時時處于危機之中。到了漢景帝的時候,推行削藩的政策,雖然引來七王之亂,但短短數(shù)月就平定了叛亂。可見,作為封建社會的帝王,對權(quán)力的欲望是何等強烈。

7

在《史記》中司馬遷認為韓信有謀反之心,與叛將陳豨有勾結(jié),準備在京城殺掉呂后和太子。呂后聽聞韓信謀反后找蕭何商量,蕭何設(shè)計誘韓信入宮,遭到埋伏捕殺,并被誅滅三族。

其實劉邦平定天下后,由于韓信功高震主,手握兵權(quán),對劉邦來說是極大的威脅,早有殺韓信的心思,只是苦于找不到借口,劉邦對韓信的不滿早在楚漢戰(zhàn)爭中就開始產(chǎn)生了,想當年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城中,韓信遲遲不來救援,還派手中去讓劉邦封他齊王,本來劉邦正要發(fā)怒被張良、陳平及時提醒,才同意封韓信為齊王。

劉邦殺韓信是在逐步進行的,先是奪了韓信的兵權(quán),封為楚王。再后來有人告發(fā)韓信私藏項羽大將鐘離昧,劉邦用陳平之計,假裝巡游云夢一帶,透捕了韓信,但沒有查出實際的罪證,將韓信貶為淮陰侯。又過了幾年,陳豨謀反,劉邦讓韓信去平叛,韓信托病不出,劉邦親自帶兵去平叛,呂后聽說韓信與陳豨有勾結(jié)并要殺她和太子,就聽從蕭何之計誘殺了韓信,劉邦聽聞韓信被殺后,也長舒了一口氣,總算消除了心頭大患。

韓信在被殺時長嘆一聲:悔不聽蒯通之言,才有今日之禍。萠通是韓信的謀士,早在韓信當齊王時就勸諫韓信三分天下,脫離劉邦,免得日后遭禍。當時也有項羽派使臣游說韓信三分天下,韓信當時感恩于劉邦的重用和封賞,沒有聽從蒯通的建議。

8

古已有之歷代君王對功高蓋主,手握實權(quán)的能臣多少都會有猜忌心理。誰染指了皇帝手中的兵權(quán),誰就危險。但也有人居功自傲,謀上作亂。而韓信到底是不是謀反被殺還真難說。以下幾點分析奉上:

01.劉邦對他起了猜忌

劉邦這個人,雖然慷慨豪氣,知人善任,卻是地痞出身,卻更是愛猜忌的君王。

論打仗,劉邦知道自己都不是韓信的對手,就別說能力比自己還弱的兒子了,再說自己年紀比韓信大幾十歲,難保自己死了,韓信不會某返。既然這個不確定性的禍害猶如埋在身邊的雷。當然欲除之而后快了。

02.謀反一說,存疑

公園前204年,劉邦彭城兵敗,于是逃向韓信軍營,直沖入張耳、韓信的軍營,第一次奪了他們的兵權(quán)。

公元前202年,項羽自刎,楚漢戰(zhàn)爭結(jié)束,劉邦平定楚地回師定陶,驅(qū)馬直入齊王韓信的軍營,第二次奪了韓信的兵權(quán)。

試想韓信兵權(quán)在握,勢力最強的時候,只要動一下歪念,劉邦的歷史將會改寫,但韓信沒有,而是甘愿讓劉邦兩次順利奪取兵權(quán),可見當時韓信別無二心。

而史上記載韓信兩次謀反,第一次是在韓信由齊王變?yōu)槌鯐r。這時有人密信舉報他謀反,就因為一封匿名信招至再次被貶,由王變候,再次權(quán)力稀釋。

如果不是劉邦心里猜忌,想借題發(fā)揮。何以就因一封信就設(shè)計韓信呢?再說韓信最強的時候都不反,任命楚王時,雖地位沒有降低,然而實力是大大的打折的時候反,這有點說不通。

第二次謀反經(jīng)歷,很多分析說是韓信串謀陳豨一起某返,想里應(yīng)外合,一舉奪得天下。但當時韓信已經(jīng)被軟禁了,手里沒有任何底牌,這時候反無疑是以卵擊石。一個善于打仗的將領(lǐng)豈會是如此莽夫?難道一心求死?

不過俗話說逼急了,狗都會跳墻,何況是一而再再而三被劉邦逼到墻角的韓信。享受過榮華富貴后,一朝被打回原形。難免會被人性左右,心生怨憤,繼而來個破罐子摔破。

所以韓信之謀反記載。我們姑且存疑吧。畢竟人性這東西沒有幾個人能掌控。

03.不拋棄到手的富貴,終將會被富貴拋棄性命

如果功高,想善終唯一且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知進退”。在建立了大功勞后,立刻就丟掉一切現(xiàn)世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退歸田園。張良就悟到了這點,所以有心歸隱以保性命。

韓信功高蓋世,選擇受封而非放棄,一個原因可能是放不下這一生金戈鐵馬的戰(zhàn)績;另一個原因也許對劉邦抱著僥幸心理?床磺宄蝿。

而劉邦是玩弄權(quán)術(shù)的高手,他非常清楚要怎么控制形勢,他不像項羽君子坦蕩蕩。與劉邦同患難易,與地痞共富貴估計就難了。你的存在讓他如芒在背,寢食難安。于是設(shè)計陷害也不無道理。

至于它《史記》為什么記載韓信是因謀反罪被殺自當也有他的理由了。但現(xiàn)有史料并未能證實其中真假,僅憑一家之辭,我們且保留自己意見吧

人生在世,有時候真假并不那么重要,假作真時真亦假。世事紛繁,你入戲太深,那么一切就成了真。你把生活當了假,那么一切就真的是假。

9

鐵證如山不容辯,薄情似水豈堪憐。

因為韓信確實謀反了!

試問劉邦對誰最好?不是張良,而是韓信。翻一下史記就知道,劉邦對韓信的尊重是超規(guī)格的,入則同坐,出則同車,就連吃的飯菜這種小事都是完全相同,而且授以軍權(quán),給韓信以獨立自信的信任。

可以這樣說,韓信的一切都是劉邦給的!不論是權(quán)力,還是尊重,或是尊嚴或自信。

然而,在劉邦最需要韓信的時候,韓信卻玩起了心眼!不但玩心眼,甚至還有了異樣心思。

這相當于背叛!

我需要你出兵,你拖拖拉拉不答應(yīng),然后還要請求封他為齊王?打下了山東就得封他為齊王,若是有人打下了東北,就得封這個人為東北王唄?這樣一來,手底下的將軍個個去攻城拔塞,A拿下江漸是越王,B單挑巴蜀,是蜀王。C大軍攻入嶺南就是百越王了吧?

無組織無紀律,一點也不顧全大局!

就好比談下陜西業(yè)務(wù)就請求當西北地區(qū)總代理,拿下云南貴州就必須要成為副總經(jīng)理一樣,否則我就不干了!而且還是在總經(jīng)理最需要你援助的時候,這個總經(jīng)理平常還給你買專車,買別墅,各種分紅只多不少。結(jié)果背后被捅了一刀!

你若是總經(jīng)理,你當如何?

或者說你是一家之主,一把屎一把尿好不容易把兒子養(yǎng)大,供他讀書考研娶妻生子,還拿出積蓄給他創(chuàng)業(yè)。結(jié)果兒子有了出息以后,就提出分家,還要把戶口遷出去,甚至還有脫離父子關(guān)系的想法。

你若是父親,你當如何?

沒有一個領(lǐng)導(dǎo)會容忍這樣的下屬,也沒有一個父親會容忍這樣的兒子。

白眼狼!

更令人發(fā)指的事情還在后面,當競爭對手派人對誘拐韓信時,韓信竟然心動了。不僅心動,還左右搖擺,甚至還收留或縱容了這個間諜的某些行為。

劉邦是一個背信棄義的人,但對韓信不是。這一點和勾踐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

韓信,有二心。

所謂二心,再進一厘米,就是謀反!

韓信,死得不冤!

10

韓信被殺的主要原因是功高蓋主,本身又是武將,手掌兵權(quán),對他不滿意的官員肯定要心生嫉妒,結(jié)果宮里傳出了韓信有謀反之意,劉邦這個新皇帝本身對他有所忌憚,這個時候流言蜚語一出,劉邦就動了殺機。

韓信被殺其實是有兩個過程的:

第一、公元前201年,劉邦聽到了流言蜚語之后,看來韓信這個威脅是時候鏟除了,感覺時機已經(jīng)成熟,壓在心中的一塊石頭,終于有恰當?shù)睦碛舍尫帕耍谑莿畈捎昧岁惼降挠嫴,假裝到南法捕獵為由,誘捕了韓信,韓信被抓到的時候讓天長嘆說道:“果然如人所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帝國破,謀士亡”。韓信都把話都說到這種程度了,在洛陽審理了好久,可惜沒有找到充足的證據(jù),索性封韓信淮陰侯,借此機會奪了他的兵權(quán)。

第二、五年之后,公元前196年巨鹿郡守陳稀造反叛變,要自立為王,劉邦一聽,急壞了,于是他御駕親征親自帶兵去評判去了,留守在皇宮的呂皇后,聽說韓信暗地里偷偷的通知了陳稀,不知如何是好的呂后找來丞相蕭何商量對策,蕭何一看不好,這次韓信死定了,如果我不能幫呂后殺死韓信,那么以后我的日子也不會好過,于是他們密謀設(shè)計韓信,告訴韓信,劉邦已經(jīng)殺了叛逆,為了表示慶祝,呂后要大宴群臣祝賀劉邦的勝利,由于是集體活動,又有蕭何親自去請他,韓信只得去赴宴,正所謂“宴無好宴”果然是鴻門宴,韓信當場被殺,為了以絕后患,呂后下令殺了韓信的三族至親無一幸免。

韓信的下場也提醒了足智多謀的蕭何,功高蓋主不會有好下場,特別是平民出身的皇帝本來就是造反成就霸業(yè)的,對造反特別在意。殺了韓信自己還留下了罵名,沒有辦法都是為了生存,如果不能為朝廷分憂,那么自己也沒有立足之地。自此以后蕭何做任何事都比較謹慎,以免留下同韓信一樣的下場。


總之:韓信手握兵權(quán),擁兵自重,就算沒有造反的實際行動,心中肯定也會對皇權(quán)生出不滿,劉邦靠造反得來的天下,自己的皇權(quán)還沒有徹底穩(wěn)固,沒有嫡系親屬掌管軍權(quán),他怎么可能不心生憂患,不如殺了以絕后患,這就是給平民開國皇帝打工的下場,同時也給若干年后,明朝皇帝朱元璋做了榜樣。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