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這個問題,我想還是用韓信在獄中自辯來解答。他講"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那么,要弄清楚韓信之死,恐怕就要精讀《史記》第三十二卷巜淮陰侯列傳》了。
韓信被奉為“漢初三才",可以說功高蓋主。韓信拔魏趙,定燕齊,使劉邦能三分天下有其二,后滅項籍。太史公遂作《淮陰侯列傳》。
韓信,淮陰人。為平民時,貧窮,沒有好品行。寄人籬下,遭人厭惡。曾在南昌亭長蹭飯數(shù)月,亭長妻厭惡,提前做飯,端至內(nèi)室吃飯。韓信,怒而離去不返。城下釣魚,遇漂洗老太可憐他大丈夫不能養(yǎng)活自己,拿飯給他吃數(shù)十天;搓幫缿簦铐n信品嘗“跨下之辱",眾人譏笑其膽小無能。追隨項粱無名,追隨項羽,屢次獻計,項羽皆不采納。后轉(zhuǎn)投劉邦,受刑將死之時,受滕公賞識。又遇"蕭何夜下追韓信"。被劉邦認為大將軍。韓信評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任用親信","所經(jīng)之處,摧殘毀滅地方,不得人民,民怨極大"。力勸劉邦與項羽"反其道行之",東進,平三秦。
韓信用疑兵之計,假裝在臨晉渡河,實際從夏陽渡河,襲安邑。平魏地,擒魏豹,與張耳平趙國、代國。用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之計,出井陘,背靠河水一早晨時間,大破趙軍二十萬。在泜(Zhi)水岸邊生擒趙王歇。
趙王丶成安君,不用李左車之謀敗亡,韓信用李左車兵不血刃,降服燕國。韓信用蒯通之謀,突襲齊國,很快打到齊國都臨菑。韓信堵濰水上游,用水攻大敗龍且,平,俘虜全部楚軍。漢四年,平齊求封齊王,劉邦聽從張良,冊立韓信為齊王。此時,韓信大有與楚丶漢三分天下之勢。楚、漢相爭,勝敗皆在韓信。
武涉替項羽勸韓信反漢,韓信未聽從。蒯通用相學(xué)之說獻言韓信,"人的高貴卑賤在骨骼,憂喜在面色,成敗在于決斷"。力勸韓信,與楚、漢三分天下。韓信未聽從。
劉邦用張良計,奪韓信軍權(quán),改封韓信為楚王。又以鐘離昧言罪韓信,韓信上書"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改封為淮陰侯。后被蕭何、呂后騙至宮中所殺,又被誅殺三族。
太史公感嘆: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xué)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務(wù)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韓信,史上名將,與之相關(guān)成語可窺一斑。讀完此篇,所感頗多。假若,韓信能如太史公而言,謙讓恭順,能善終嗎?史上,功高蓋者有幾人能得善終。以劉邦逃亡時,丟下其父,踹下其子、其女、其妻,心志何其狠也,韓信之忍能于劉邦之狠匹敵嗎?韓信之忍,令其能功成名就。但也因其忍未能聽從蒯通之言,死前空嘆"天意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以韓信之能,尚未有改,人的命運真是天注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