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zhàn)暴發(fā)的原因在于秦趙爭奪韓國上黨郡。時間在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上黨郡,因為韓國根本無力保衛(wèi)上黨郡。太守于是把上黨郡十七城獻給趙國。史記:秦擊我於太行,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趙成王得知非常高興,但也詢問了他人的意見。平陽君趙豹反對接受,認為這是韓國禍水東移。秦國負出辛勞,得到好處的卻是我們趙國。秦國豈能甘心?再者秦國秦國利用牛田的水道運糧蠶食韓國,用最好的戰(zhàn)車奮力作戰(zhàn),分割韓國的土地,它的政令已經(jīng)施行,不能和它為敵,一定不要接受。趙成王講:如今出動百萬大軍進攻,一年半載也得不到一座城,F(xiàn)在人家把十七座城邑當禮物送給我國,這可是大利呀!史記:王曰:“今發(fā)百萬之軍而攻,逾年歷歲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幣吾國。可見趙王還是想接受上黨郡的。接著趙王又召見了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告訴他們上黨郡的事。他們回答說:“出動百萬大軍進攻,過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這么大的便宜,不能丟掉!毙⒊赏跽f:“好。”于是派趙勝去接受土地。趙國于是發(fā)兵占領上黨。廉頗領兵進駐長平。史記:趙遂發(fā)兵取上黨。廉頗將軍軍長平。
首先來說下趙國該不該接受上黨郡。,我認為趙國接受上黨郡是沒有錯的。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是趙王、平原君趙勝等人所說的十七座城是大利,征戰(zhàn)一年都未必能得一城。趙國一共有四個郡,得一郡十七城。趙國得十七城實力必然大振。
第二秦國一旦得到上黨郡,可以直撲趙國首都邯鄲。上黨距離邯鄲不過百里。這是戰(zhàn)略要地,是趙國的門戶。秦軍一天就能兵臨邯鄲城下。史記:韓之上黨去邯鄲百里。后來秦國在長平之戰(zhàn)取得勝利后,直接進攻趙國邯鄲。
第三趙國不接受上黨郡,秦國一旦拿下上黨郡就不會攻打趙國了嗎?趙國是戰(zhàn)國后期唯一能跟秦國抗衡的,秦趙必有一戰(zhàn)。
公元前262年廉頗率軍來到長平。公元前261秦軍攻下韓國的緱氏、藺兩地,趙軍沒有動。公元前260年秦將王龁攻下上黨郡,百姓跑到趙國去了。廉頗在長平接收韓民。史記:秦使左庶長王龁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jù)上黨民。公元前260年四月—七月廉頗數(shù)敗于秦軍,這時秦軍主帥還不是白起。趙王數(shù)次讓廉頗出戰(zhàn),因為數(shù)十萬大軍的吃用,趙國負擔不起。
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shù)挑戰(zhàn),趙兵不出。趙王數(shù)以為讓。
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shù)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zhàn)。秦數(shù)挑戰(zhàn),廉頗不肯。
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shù)敗,又反堅壁不敢戰(zhàn)
趙王只能讓趙括代替廉頗,并非完全是因為秦國反間計而是趙國撐不起了。結果大家都知道,趙括敗了。至于趙母所說的趙適不適合帶兵那不過是為是保全家族。當時有一些趙國大臣也認為趙國即將失敗。
雙方國力懸殊:
廉頗雖然是名將但也數(shù)敗于秦軍。不得已堅守不戰(zhàn)。即使沒有所謂的秦國反間計,廉頗再繼續(xù)堅守下去趙國糧草供應也撐不住。所以趙王數(shù)次下令讓廉頗出戰(zhàn)擊退秦軍。趙括為將后主動出擊,他也只能是主動出擊。如果他還像廉頗那樣堅守不戰(zhàn),那就沒有意義了。秦軍因此在長平包圍40萬趙軍。秦昭王馬上親臨河內(nèi)督戰(zhàn),下詔征發(fā)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為激發(fā)士氣下令所有立功者賞賜民爵一級。同時集中國內(nèi)所有大牲畜運力向前線運送糧餉,傾全國之力與趙國作戰(zhàn)。史記: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nèi),賜民爵各一級,發(fā)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而趙國卻無力支援長平趙軍。四十萬人斷糧還堅持四十六天,可見趙軍也是頑強抵抗。
長平之戰(zhàn)時趙國已經(jīng)無法供應大軍糧草,向齊國借糧,但齊王不給。史記: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而秦國雖然也艱難,但總也比趙國要好。秦國在長平大勝后還有力量進攻邯鄲,說明其糧草還是能繼續(xù)供應。秦趙邯鄲之戰(zhàn)又打了三年。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
獨食難肥:
趙國跟秦國交戰(zhàn),并沒有聯(lián)絡交好于各國以為援。長平之戰(zhàn)大敗后,趙王才割六城賂齊國聯(lián)齊抗秦,跟魏國訂立盟約。把靈丘封給楚相春申君黃歇,結好楚國。這些事情在接受上黨郡時就應該做的事情。后來秦國包圍趙國邯鄲。情況危急時趙王才派人向楚魏求救。本來上黨郡一旦讓秦國占領,秦國以后也是能直接進攻魏國。這本來是勸說魏國很好的理由,再者魏國跟秦國也是百年世仇。而楚國跟秦國也是世仇。當時要是派人聯(lián)絡未必不能成。如果能勸說魏楚趁秦國主力盡在長平,讓他們趁機收復失地也未必不可行。后來毛遂就是拿楚秦世仇來勸說楚王。史記: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彊,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shù)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zhàn),一戰(zhàn)而舉鄢郢,再戰(zhàn)而燒夷陵,三戰(zhàn)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
外交失誤:
一開始趙軍跟秦軍交戰(zhàn)不利。趙王召見樓昌與虞卿說:“我軍在戰(zhàn)場上不能取勝,都尉也陣亡了,我要卷甲赴敵與秦軍決戰(zhàn),你們看怎么樣?”樓昌說:“沒有好處,不如派重要使臣去求和。”虞卿說:“樓昌主張求和的原因,是認為不求和我軍必敗?珊驼勚鲃訖嗟脑谇貒环健6掖笸跄烙嬕幌虑貒且獡魯≮w軍,還是只是嚇唬一下呢?”趙王回答說:“秦國已經(jīng)竭盡全力毫不保留了,必定要擊敗趙軍。”所以說趙國向秦國求和是錯誤的。秦國已經(jīng)舉國之力跟趙國開戰(zhàn),沒有得到好處豈肯罷休。虞卿獻策:聯(lián)合魏楚以逼迫秦國議和。只要趙國使臣進入楚、魏兩國,秦國必定懷疑天下諸侯聯(lián)合抗秦,而且必定恐慌。這樣,與秦和談才能進行!壁w王沒有采納虞卿的主張,反而派人去跟秦國議和。史記:虞卿曰:“王聽臣,發(fā)使出重寶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寶,必內(nèi)吾使。趙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從,且必恐。如此,則媾乃可為也!壁w王不聽,與平陽君為媾,發(fā)鄭朱入秦。秦內(nèi)之。
趙王又召見虞卿說:“我派平陽君到秦國求和,秦國已經(jīng)接納鄭朱了,你認為這事怎么樣?”虞卿回答說:“大王的和談不能成功,趙軍必定被擊敗。天下諸侯祝賀秦國獲勝的使臣都在秦國了。鄭朱是個顯貴,他進入秦國,秦王和應侯一定把鄭朱來秦一事大肆宣揚給天下諸侯看。楚、魏兩國一見趙國到秦國求和,必定不會援救大王。秦國知道天下諸侯不援救大王,那么和談就不可能成功。”應侯果然把鄭朱來秦求和一事大加宣揚給天下諸侯派來祝賀秦國獲勝的使臣們看,不肯和談。趙軍在長平之戰(zhàn)中大敗,于是邯鄲被圍困,遭到天下人恥笑。史記:應侯果顯鄭朱以示天下賀戰(zhàn)勝者,終不肯媾。長平大敗,遂圍邯鄲,為天下笑。
所以說即使趙括不取代廉頗。再繼續(xù)堅守下去,先倒下的必然是趙國。從一些史料來看趙括雖然敗了,但依然重創(chuàng)了秦軍。長平之戰(zhàn)后秦王想趁機攻打邯鄲。白起勸諫講:雖然我們?nèi)〉瞄L平之戰(zhàn)的勝利,但我軍的死傷也過半,國家府庫一空。史記: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nèi)空。有人可能說因為白起想到滅趙的話,趙國人很有可能效仿上黨郡紛紛投燕、齊、楚。所以白起夸大了秦軍的損失。我認為則不是,秦王還沒有傻到只聽白起一人之言。歷來戰(zhàn)爭在戰(zhàn)后都會統(tǒng)計減師和首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