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平之戰(zhàn)暴發(fā)的原因在于秦趙爭奪韓國上黨郡。時間在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上黨郡,因為韓國根本無力保衛(wèi)上黨郡。太守于是把上黨郡十七城獻給趙國。史記:秦擊我於太行,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趙成王得知非常高興,但也詢問了他人的意見。平陽君趙豹反對接受,認為這是韓國禍水東移。秦國負出辛勞,得到好處的卻是我們趙國。秦國豈能甘心?再者秦國秦國利用牛田的水道運糧蠶食韓國,用最好的戰(zhàn)車奮力作戰(zhàn),分割韓國的土地,它的政令已經(jīng)施行,不能和它為敵,一定不要接受。趙成王講:如今出動百萬大軍進攻,一年半載也得不到一座城,F(xiàn)在人家把十七座城邑當禮物送給我國,這可是大利呀!史記:王曰:“今發(fā)百萬之軍而攻,逾年歷歲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幣吾國。可見趙王還是想接受上黨郡的。接著趙王又召見了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告訴他們上黨郡的事。他們回答說:“出動百萬大軍進攻,過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這么大的便宜,不能丟掉!毙⒊赏跽f:“好。”于是派趙勝去接受土地。趙國于是發(fā)兵占領上黨。廉頗領兵進駐長平。史記:趙遂發(fā)兵取上黨。廉頗將軍軍長平。

首先來說下趙國該不該接受上黨郡。,我認為趙國接受上黨郡是沒有錯的。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是趙王、平原君趙勝等人所說的十七座城是大利,征戰(zhàn)一年都未必能得一城。趙國一共有四個郡,得一郡十七城。趙國得十七城實力必然大振。

第二秦國一旦得到上黨郡,可以直撲趙國首都邯鄲。上黨距離邯鄲不過百里。這是戰(zhàn)略要地,是趙國的門戶。秦軍一天就能兵臨邯鄲城下。史記:韓之上黨去邯鄲百里。后來秦國在長平之戰(zhàn)取得勝利后,直接進攻趙國邯鄲。

第三趙國不接受上黨郡,秦國一旦拿下上黨郡就不會攻打趙國了嗎?趙國是戰(zhàn)國后期唯一能跟秦國抗衡的,秦趙必有一戰(zhàn)。

公元前262年廉頗率軍來到長平。公元前261秦軍攻下韓國的緱氏、藺兩地,趙軍沒有動。公元前260年秦將王龁攻下上黨郡,百姓跑到趙國去了。廉頗在長平接收韓民。史記:秦使左庶長王龁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jù)上黨民。公元前260年四月—七月廉頗數(shù)敗于秦軍,這時秦軍主帥還不是白起。趙王數(shù)次讓廉頗出戰(zhàn),因為數(shù)十萬大軍的吃用,趙國負擔不起。

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shù)挑戰(zhàn),趙兵不出。趙王數(shù)以為讓。

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shù)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zhàn)。秦數(shù)挑戰(zhàn),廉頗不肯。

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shù)敗,又反堅壁不敢戰(zhàn)

趙王只能讓趙括代替廉頗,并非完全是因為秦國反間計而是趙國撐不起了。結果大家都知道,趙括敗了。至于趙母所說的趙適不適合帶兵那不過是為是保全家族。當時有一些趙國大臣也認為趙國即將失敗。

雙方國力懸殊:

廉頗雖然是名將但也數(shù)敗于秦軍。不得已堅守不戰(zhàn)。即使沒有所謂的秦國反間計,廉頗再繼續(xù)堅守下去趙國糧草供應也撐不住。所以趙王數(shù)次下令讓廉頗出戰(zhàn)擊退秦軍。趙括為將后主動出擊,他也只能是主動出擊。如果他還像廉頗那樣堅守不戰(zhàn),那就沒有意義了。秦軍因此在長平包圍40萬趙軍。秦昭王馬上親臨河內(nèi)督戰(zhàn),下詔征發(fā)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為激發(fā)士氣下令所有立功者賞賜民爵一級。同時集中國內(nèi)所有大牲畜運力向前線運送糧餉,傾全國之力與趙國作戰(zhàn)。史記: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nèi),賜民爵各一級,發(fā)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而趙國卻無力支援長平趙軍。四十萬人斷糧還堅持四十六天,可見趙軍也是頑強抵抗。

長平之戰(zhàn)時趙國已經(jīng)無法供應大軍糧草,向齊國借糧,但齊王不給。史記: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而秦國雖然也艱難,但總也比趙國要好。秦國在長平大勝后還有力量進攻邯鄲,說明其糧草還是能繼續(xù)供應。秦趙邯鄲之戰(zhàn)又打了三年。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

獨食難肥:

趙國跟秦國交戰(zhàn),并沒有聯(lián)絡交好于各國以為援。長平之戰(zhàn)大敗后,趙王才割六城賂齊國聯(lián)齊抗秦,跟魏國訂立盟約。把靈丘封給楚相春申君黃歇,結好楚國。這些事情在接受上黨郡時就應該做的事情。后來秦國包圍趙國邯鄲。情況危急時趙王才派人向楚魏求救。本來上黨郡一旦讓秦國占領,秦國以后也是能直接進攻魏國。這本來是勸說魏國很好的理由,再者魏國跟秦國也是百年世仇。而楚國跟秦國也是世仇。當時要是派人聯(lián)絡未必不能成。如果能勸說魏楚趁秦國主力盡在長平,讓他們趁機收復失地也未必不可行。后來毛遂就是拿楚秦世仇來勸說楚王。史記: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彊,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shù)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zhàn),一戰(zhàn)而舉鄢郢,再戰(zhàn)而燒夷陵,三戰(zhàn)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


外交失誤:

一開始趙軍跟秦軍交戰(zhàn)不利。趙王召見樓昌與虞卿說:“我軍在戰(zhàn)場上不能取勝,都尉也陣亡了,我要卷甲赴敵與秦軍決戰(zhàn),你們看怎么樣?”樓昌說:“沒有好處,不如派重要使臣去求和。”虞卿說:“樓昌主張求和的原因,是認為不求和我軍必敗?珊驼勚鲃訖嗟脑谇貒环健6掖笸跄烙嬕幌虑貒且獡魯≮w軍,還是只是嚇唬一下呢?”趙王回答說:“秦國已經(jīng)竭盡全力毫不保留了,必定要擊敗趙軍。”所以說趙國向秦國求和是錯誤的。秦國已經(jīng)舉國之力跟趙國開戰(zhàn),沒有得到好處豈肯罷休。虞卿獻策:聯(lián)合魏楚以逼迫秦國議和。只要趙國使臣進入楚、魏兩國,秦國必定懷疑天下諸侯聯(lián)合抗秦,而且必定恐慌。這樣,與秦和談才能進行!壁w王沒有采納虞卿的主張,反而派人去跟秦國議和。史記:虞卿曰:“王聽臣,發(fā)使出重寶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寶,必內(nèi)吾使。趙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從,且必恐。如此,則媾乃可為也!壁w王不聽,與平陽君為媾,發(fā)鄭朱入秦。秦內(nèi)之。



趙王又召見虞卿說:“我派平陽君到秦國求和,秦國已經(jīng)接納鄭朱了,你認為這事怎么樣?”虞卿回答說:“大王的和談不能成功,趙軍必定被擊敗。天下諸侯祝賀秦國獲勝的使臣都在秦國了。鄭朱是個顯貴,他進入秦國,秦王和應侯一定把鄭朱來秦一事大肆宣揚給天下諸侯看。楚、魏兩國一見趙國到秦國求和,必定不會援救大王。秦國知道天下諸侯不援救大王,那么和談就不可能成功。”應侯果然把鄭朱來秦求和一事大加宣揚給天下諸侯派來祝賀秦國獲勝的使臣們看,不肯和談。趙軍在長平之戰(zhàn)中大敗,于是邯鄲被圍困,遭到天下人恥笑。史記:應侯果顯鄭朱以示天下賀戰(zhàn)勝者,終不肯媾。長平大敗,遂圍邯鄲,為天下笑。

所以說即使趙括不取代廉頗。再繼續(xù)堅守下去,先倒下的必然是趙國。從一些史料來看趙括雖然敗了,但依然重創(chuàng)了秦軍。長平之戰(zhàn)后秦王想趁機攻打邯鄲。白起勸諫講:雖然我們?nèi)〉瞄L平之戰(zhàn)的勝利,但我軍的死傷也過半,國家府庫一空。史記: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nèi)空。有人可能說因為白起想到滅趙的話,趙國人很有可能效仿上黨郡紛紛投燕、齊、楚。所以白起夸大了秦軍的損失。我認為則不是,秦王還沒有傻到只聽白起一人之言。歷來戰(zhàn)爭在戰(zhàn)后都會統(tǒng)計減師和首虜。

最佳貢獻者
2

最近給趙括翻案的很多,不過都脫不了四個字:“紙上談兵”!當然這不是大多數(shù)人的錯,因為有條件去實地探究的人十中無-一。而去探究了還能看出門道的百中無一。看出了門道還能寫出來的千中無一。 寫出來還能被看到就萬中無一了。事實上中國歷代的軍事戰(zhàn)場記錄一直是個問題。一 般都很簡短,一場耗時幾天,甚至幾個月的戰(zhàn)役,常常幾句話就打發(fā)了。甚至就“敗”、“勝”兩個字。這里很大程度與軍人的文化素質(zhì)有關。另一個關系還是在自古對地圖嚴格控制上。我曾經(jīng)有份新加坡地圖,居然比我們的全國地圖還要厚上十倍左右,傳達的東西當然就不是-一個量級。之前我想研究“八王之亂”,結果翻遍數(shù)十本書居然沒-張詳盡的晉代洛陽地圖。同樣的問題在古代也存在。 且不說古人的落后制圖工藝,就是基本的方向都有可能搞錯,比如有關唐朝貞觀十三年的“九成宮事件”,史書記載居然把突歟人的逃跑方面搞反。當然你說他們是有意為之,隱藏了個大秘密。這就當我沒說。

好在還是有些猛人的。比如《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作者郭建龍。他為研究長平之戰(zhàn),專門去原址看了一下,就看出問題來了。原來在趙軍的位置,有一段還沒風化殆盡的趙長城。這就是關鍵的地方。

長久以來,大家的“紙上談兵”多集中在趙軍如何反敗為勝,殲滅秦軍上面。但把對這場戰(zhàn)斗的評價僅僅歸結于“勝負”兩個字也太狹隘了。事實上,戰(zhàn)斗有多種可能的結局。比如“白登之圍”,劉邦輸了面子,但讓匈奴人不敢輕易南下。唐太宗征高麗,連戰(zhàn)連捷,卻沒達到戰(zhàn)略目標。所以說光看“勝負”會錯過很多更有價值的東西。

誠然,當時趙軍面臨諸多不利因素,比如說后勤不足,勝率不高。但如果按照廉頗的戰(zhàn)法。哪怕最后真的被包圍。也不至于被秦軍這般全殲,只放走了幾十個。如果采用困獸猶斗的方式,毫不意外,秦軍即使后勒充足,要想取勝也比最后的情況難得多。逃走的趙軍也不是個數(shù)量級的,這些都是兵血啊。很可能秦人也再無力量包圍邯鄲了。

可趙適采取了冒進的思維,輕易放棄了長城營地。這導致大軍被秦人抄了后路。被包圍在無險之地。雖然盡力對秦人造成了一定的傷亡。 但與據(jù)險而守完全是兩種情況。

一個不怎么恰當?shù)慕忉尵褪,你與他打,至少能換人家一 只胳臂,結果你只換到了人家兩只指頭,虧不虧?

所以對趙括的批評,怎么也不過分。

再吐槽一一下,《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原預告有很多地圖的,最后出來居然一張都沒有 了。是不是遭遇編輯的毒手了?現(xiàn)在的有關歷史戰(zhàn)役的圖,大部分只能看出個敵我雙方進攻位置與方向,真的太抽象了。相對而言,《地圖里的興亡》要好一-些,但還是有改進的空間?傊瑢τ谲娛聠栴},我們小老百姓要想搞清楚,不是僅僅依靠文字就行的啊。|

3

我不知提問的人憑什么說是廉頗埋下戰(zhàn)敗種子這一說法的。

公元前260年,秦國為報復趙國接受上黨之地,與趙國在長平(今山西高平市)發(fā)生戰(zhàn)爭。戰(zhàn)爭開始時,趙國由老將廉頗為主帥,秦國由白起、王龁為主帥。由于趙國長平以北是平原地區(qū),如讓秦軍打過長平則無險可守,于是廉頗就在長平建構建保壘,把秦軍擋在長平。而秦軍身后是西南山谷,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地勢對秦軍非常有利,所以趙軍不敢貿(mào)然進攻,采取避戰(zhàn)堅守的策略,打了一年多,秦軍也無可奈何。但是,長期打消耗戰(zhàn)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從地理位置看,長平離趙都邯鄲2oo里,離秦都咸陽400里,看上去好象對趙國有利。但是,趙國的國力與秦國的國為力懸殊很大,尤其是糧食。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來,對糧食生產(chǎn)非常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惠農(nóng)政策,如土地私有等,糧食安全得到保證,又把四川當作糧食基地,又開辟了水路,糧食運輸反而比趙國更快一些。但即使這樣,雙方也都耗不起,因為兩國都傾了舉國之力,如再僵持下去,會大大削減雙方國力,尤其是秦國,還有韓國,楚國對其恨的咬牙切齒。于是為了打破僵局,秦相范雎派奸細到趙國使用離間計使越王用趙括換了廉頗。趙括接掌帥印后,改變了打法,采用冒進的方法主動進攻,讓白起找到機會,切斷退路,使本來后勤保障就極其困難的趙軍彈盡絕,只好投降,這才有了后來聞名后世的秦軍坑殺趙俘事件。

從當初的戰(zhàn)場態(tài)勢來看,并沒有分出勝負,如果趙軍再頂個一年半載,秦軍只能無功而返,因為形勢不允許秦國再耗下去。趙國也能咬牙耗下個一年半載,因為戰(zhàn)爭本身也是考驗作戰(zhàn)雙方的意志力,趙國人的忍耐力是不可小看的。說是因廉頗留下失敗的苦果讓趙括背是毫無說服力的。

4

長平之戰(zhàn)為什么后世只罵趙括?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廉頗雖敗,卻無大傷。

長平之戰(zhàn),一開始是讓廉頗為帥,廉頗與秦軍幾經(jīng)接觸,趙軍連敗,銳氣已挫,廉頗退守長平堅守不出,打算和秦軍打消耗戰(zhàn)。

趙軍雖然戰(zhàn)敗,但是都是小敗,主力尚存,元氣未傷,秦軍面對趙壘也無可奈何?梢哉f,廉頗堅守不出的策略,雖不是取勝之道,卻也是不敗之道,只要能堅持到秦軍撤退,就是勝利。

由此來看,如果一直讓廉頗堅守,趙軍可能就不會有之后的全軍覆沒的大敗了,因趙括大敗,大家更覺得廉頗是名將,假若趙括大勝,廉頗估計就不是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了。



第二,趙括之敗,趙國再無翻身的實力。

趙括長平之戰(zhàn),致使趙軍主力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趙國元氣大傷,這可是傷筋動骨的,之后再難以恢復。

長平之戰(zhàn)后,東方六國再也沒有國家能夠在軍事上與秦國單獨抗衡,秦統(tǒng)一六國的形勢大局已定。趙括長平之戰(zhàn)大敗影響深遠,因此也成為后世大罵趙括的原因之一。



第三,趙括已死,廉頗還得用。

長平之戰(zhàn)趙國主力全軍覆沒,主將趙括戰(zhàn)死,其他戰(zhàn)將也在戰(zhàn)爭中全部損失,趙國能打仗的將軍幾乎沒有了。

而廉頗因離開前線而幸免,趙國有經(jīng)驗的大將名將也只剩廉頗了,如果不把所有責任退給趙括,再來糾結廉頗,還怎么啟用廉頗?不用廉頗還有何人可用?所以,即使廉頗有責任,也不能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追究。

第四,廉頗之后的戰(zhàn)爭取得勝利,證明了他名將的身份“名副其實”。

長平之戰(zhàn)后,趙國主力被消滅,秦軍之后進軍邯鄲,趙國再次啟用廉頗,在廉頗的帶領下,趙國君臣一體,同仇敵愾,婦孺老幼全力死守,邯鄲始終沒有失陷,堅持到了魏楚聯(lián)軍的到來,隨后發(fā)動反擊,秦軍大敗。

而長平之戰(zhàn)后燕國也趁火打劫,認為趙國主力被殲滅,也想從中分得一杯羹,沒想到被廉頗率領的老弱之兵以少勝多,大敗燕軍,燕軍的無能,更加襯托了廉頗的厲害。

可見,廉頗雖然也在長平之戰(zhàn)中負有一定的責任,但戰(zhàn)國四大名將的身份不是虛傳的。




結語。

一方面趙括已死,讓死人承擔責任總比讓活人承擔好,而且趙括除了長平之戰(zhàn)外再無戰(zhàn)功,沒有任何實際功績可以談,只留下了紙上談兵的千古笑談;另一方面,廉頗還得用,也只有廉頗可用了,而且廉頗的確也有一定的能力,廉頗的諸多戰(zhàn)功,足夠抹平他的小敗。

篇篇原創(chuàng),給你獨特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斷創(chuàng)作的動力

5

在我看來,這和清朝的“康乾盛世”簡直就是同一個套路,趙括無辜、又無奈地成為歷史的“背鍋俠”而已!



先說“康乾盛世”吧。“康乾盛世”是清朝276年統(tǒng)治中最輝煌的時期,無論經(jīng)濟、政治、軍事、還是文化等領域,都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高潮,在乾隆朝被“鼓吹”到了巔峰!于是,他那“不爭氣”的后任就被冠以“昏庸”的罵名。

真的是這樣嗎?不,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都開始對這個所謂的“盛世”產(chǎn)生懷疑,因為也正是在乾隆朝,社會各個階層的矛盾激化到了“臨爆點”,這個時候,乾隆去世了,嘉慶登基,這個“鍋”就被背下來了,乾隆要是再多活三十年,他的名聲絕對不會像現(xiàn)在這么好!可以說,清朝從乾隆開始,就已經(jīng)走向沒落,只不過,他挖下的坑,由別人去填!后任冤。。!



再看長平之戰(zhàn),趙括贏了嗎?沒有!那廉頗能贏嗎?不能!可以說,當時換誰去都毫無勝算,除非按照廉頗“固守”的策略,和秦朝比內(nèi)耗,誰耗不起誰先退。

為什么要換廉頗?因為趙國不贊成廉頗的戰(zhàn)術,多次讓他進攻,他都找理由拒絕了。以廉頗在趙國的威望,趙王沒法“嚴懲”他,干脆---換帥!



趙括接任之后,起初也是按照廉頗的思路,可是趙王的“催戰(zhàn)令”卻一道接一道。趙括和廉頗不一樣,他沒什么政治資本,一旦讓“龍顏大怒”,吃不了兜著走!于是,他不得不違心地采取主動進攻

而此時,秦王也對這邊的戰(zhàn)事心生不滿,如果廉頗一直都在,秦王讓白起掛帥也是白搭?墒牵犝f換了趙括之后,迅速、而又秘密啟用白起。他也并沒有十足把握,但白起臨場指揮的能力卻是得到公認的,只要趙括有絲毫疏忽,就會被白起抓住。



由于換帥是秘密進行,趙括對此一無所知,偏偏還在趙王的屢次催促下冒然發(fā)動攻勢,被白起看到戰(zhàn)機,于是,趙國4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滅,這就是“長平之戰(zhàn)”。

事后,趙括就背上了“紙上談兵”的罵名,而且是建立在40大軍被屠戮的基礎上,完全成了軍事史上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



從當時的局勢看,也只有對峙、繼而需求切斷秦軍糧草供應才是上策,讓趙軍去攻城,這簡直就是送死!可是,趙王的命令一下,廉頗尚且可以“君命有所不受”,趙括敢嗎?所以,長平一戰(zhàn),廉頗不用背鍋,趙括也不用背鍋,怪就怪那個急功近利的趙王

6

長平之戰(zhàn)之前,廉頗采用固守的策略,即擋住秦軍襲擾六國的道路,又保存實力,況且是在自家邊境,補給充裕。這也是當時戰(zhàn)國七雄整體態(tài)勢下對付秦國最好的策略。耗上幾年,要么秦國牛人換代,要么六國強盛起來。

秦國在這種情況下無可奈何,只有使出反間計,說秦國不怕廉頗,廉頗老矣不能飯了,但懼怕年輕有為的名門之后新興兵法奇才趙括,趙國君臣集體上當,遂用趙括替換了廉頗。

趙括上任后因年輕,經(jīng)不住秦軍挑釁,奮而出戰(zhàn),接下來如何進軍,如何被圍,如何英勇突圍失敗,如何壯烈犧牲,這都是戰(zhàn)術問題,就算這一戰(zhàn)趙括打贏了,也遲早要被虎狼之師秦軍消滅掉。

關鍵是在這一戰(zhàn)中,趙軍被坑殺50萬軍隊,從此,秦國在吞并其他六國的道路上再無有效屏障。

以歷史發(fā)展趨勢上來說,這也許是好事,對趙國君臣當時的當事人來說,這是不折不扣的悲劇。

7

長平之戰(zhàn)本可以不發(fā)生——趙孝成王處置不當 或者說是馮亭坑趙國

馮亭獻上黨給趙國,目的是讓趙國和韓國聯(lián)盟,共同抗秦:

“趙受我,秦必攻之;趙被秦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矣”

趙被秦兵,這是馮亭拒絕為趙孝成王守上黨而想要引發(fā)的結果。只是馮亭看到了開頭,卻沒有想到結局——趙被秦兵的長平之戰(zhàn)如此猛烈,非但預想的趙韓聯(lián)盟沒有出現(xiàn),反而差點讓趙國滅亡。

馮亭拒絕趙國冊封,沒有接受趙孝成王守上黨的要求,故意讓秦兵進入上黨,和前來接受上黨的趙軍沖突!妒酚 趙世家》:

“乃令趙勝受地,告馮亭曰:“敝國使者臣勝,敝國君使勝致命,以萬戶都三封太守,千戶都三封縣令,皆世世為侯,吏民皆益爵三級,吏民能相安,皆賜之六金。”馮亭垂涕不見使者,曰:“吾不處三不義也:為主守地,不能死固,不義一矣;入之秦,不聽主令,不義二矣;賣主地而食之,不義三矣!壁w遂發(fā)兵取上黨。廉頗將軍軍長平!

令趙勝受地——馮亭拒絕守上黨——趙發(fā)兵取上黨——廉頗軍長平。

《史記 白起列傳》也有記錄: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龁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jù)上黨民!

王龁攻取韓國上黨(說明趙國還沒有來得及接受上黨土地——上黨民走趙長平(馮亭率領上黨之民棄城而逃,將戰(zhàn)爭禍水引入趙國)——廉頗駐軍長平,接受上黨之民——秦國得上黨空地,趙國得到上黨之民,這是當年4月王龁攻打長平廉頗軍的原因。

現(xiàn)在來看長平之戰(zhàn)發(fā)生的整個過程:

1、馮亭因為和韓國道路斷絕,加上意圖引發(fā)秦趙爭端致使趙韓聯(lián)盟,于是向趙國獻地,但又拒絕為趙國守上黨,本質(zhì)是割讓土地換取結盟;

2、秦國估計不知道馮亭獻上黨給趙國,王龁攻取上黨只是預定計劃,結果只得到空城,自然無法容忍趙國得到上黨之民,于是進攻上黨趙軍;

3、在馮亭拒絕封賞后,趙國才發(fā)兵去上黨駐守,結果趙軍到長平時,秦軍已經(jīng)攻取了上黨,慢了一步。

趙國明明有趙豹提出馮亭獻上黨目的是“韓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禍於趙也”的警告,但被趙孝成王和平原君趙勝無視,否則趙國在決定接受獻地時立即發(fā)軍進入韓國上黨接收上黨并防守上黨,王龁想要通過太行山進入上黨,基本上不可能。

趙國接受馮亭獻上黨的決策是對的:

1、趙國擴土土地面積;

2、有了上黨就可以以太行山山脈拒絕秦軍進入上黨,同時斷絕臨汾盆地和太行山南的交通;

3、有了上黨,趙國可以從上黨和太原兩個方向攻取秦國的臨汾盆地,進而占據(jù)整個山西,和秦國以黃河為界。


長平之戰(zhàn)趙國戰(zhàn)敗的原因

1、趙國沒有防范馮亭獻地目的。馮亭是為了讓秦趙開戰(zhàn)而達成趙韓聯(lián)盟,雖然趙豹指出了馮亭的目的,但趙孝成王和趙勝并沒有進行防范動作——迅速出兵上黨接受獻地。

先派軍收地,在討論冊封問題,才是趙國接受上黨的正確姿勢。

2、廉頗在率軍接收上黨時犯下大錯。廉頗率軍接收上黨、到長平時,王龁剛剛攻下空城的上黨,立腳不穩(wěn),是趙軍擊敗趙軍的最佳機會。但廉頗沒有主動進攻,而是駐軍長平和秦軍對峙,讓秦軍在上黨站穩(wěn)腳跟。于是長平之戰(zhàn)成為了秦趙兩國的國力消耗戰(zhàn),趙孝成王了破解僵局,只能起用愿意主動決戰(zhàn)的趙括。

趙國得人,秦國得空地,就意味著秦軍后勤不充分。即便趙軍被擊敗,秦軍也因為自身的戰(zhàn)損和消耗,而不得不退出上黨。

廉頗在長平之戰(zhàn)中不敢和秦軍決戰(zhàn),其實就是趙奢擊敗秦軍的閼與之戰(zhàn)一樣:

廉頗怯秦,不敢和秦軍作戰(zhàn),沒有趙奢勇戰(zhàn)死戰(zhàn)之心。

廉頗眼中的“道遠險狹,難救”的閼與,在趙奢看來卻是:

“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於穴中,將勇者勝!

廉頗和王龁對峙,讓秦趙兩國主力越來越累積,導致秦趙面對不能輸?shù)慕Y果。

趙國輸了,主力喪失,自此之后難以抗衡秦國。秦國若在長平之戰(zhàn)輸了,山西不復為秦國所有,秦軍只能以函谷關和黃河來防守關中。

3、趙括意圖和秦軍決戰(zhàn)是不得不為。秦國國力比趙國強、糧草運輸雖然遠但是通過水路運輸省時省力。趙國國力比秦國稍遜,又沒有發(fā)動合縱攻秦,逼迫秦軍撤軍,糧草運輸雖然近但需要翻越太行山。

對峙時間越長,趙國要么因為經(jīng)濟資源耗盡而亡國,要么趙軍因為后勤糧草運送問題而軍潰,而秦國則可以不戰(zhàn)而勝。

因此,趙括決戰(zhàn),趙國還有一絲勝利的希望,不打,只有輸?shù)姆荨?/span>


每天原創(chuàng),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8

廉頗埋什么了。解釋下。廉頗知道打不過。所以采取防御性戰(zhàn)略。拼的是消耗。秦軍遠攻?隙ㄒ賾(zhàn)速決。但只有防守住。對秦軍很大的不利。首先補給得不到保障。再有其他國家也在觀望。如果秦軍就攻不下。那么韓國。魏國。楚國。很有可能在秦軍背后捅刀子。我覺得廉頗前期雖然丟失了一些城池。但也讓他知道了秦軍的戰(zhàn)斗力不是趙軍的趙武卒可以比。至少在后面采取防御戰(zhàn)略這個是沒問題的。至于后面的事。估計是趙孝成王自從廉頗丟了些城池就開始不信任廉頗的能力了。

9

回顧一下長平之戰(zhàn)的經(jīng)過。秦國先是以王龁等人為將攻打趙國,趙國廉頗設了三道防線抗擊秦軍,秦軍破了第一道防線之后一直沒有辦法攻破第二道防線,雙方進入僵持狀態(tài)。

廉頗以為:秦軍長線作戰(zhàn),輜重糧草運輸不便,以守為攻是制勝之道。所以,秦數(shù)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zhàn)。秦數(shù)挑戰(zhàn),廉頗不肯。而趙王年輕氣盛受不了秦軍的叫囂,認為作戰(zhàn)地區(qū)在趙國境內(nèi),秦軍又長途作戰(zhàn),人困馬乏,趙軍占據(jù)天時地利人和,應該主動出擊。

此時,秦軍因為戰(zhàn)時太長,國內(nèi)消耗巨大玩起了陰招。在趙國散布謠言說: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因為對廉頗心存怨念,加之趙國國力較秦國弱,長期對峙國內(nèi)也吃不消。就換趙括取代廉頗。從此,為趙國長平之戰(zhàn)的失利埋下了禍端。

根據(jù)《史記》中記載: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趙括是一個飽讀兵書卻缺乏實戰(zhàn)的年輕將軍,有能力卻自大。他的父親是趙奢,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正因為這個原因,趙王以為虎父無犬子,對趙括信任有加。而趙括統(tǒng)領趙軍后也沒有辜負趙王的期望,一改廉頗的軍事戰(zhàn)略改守為攻。而秦國這邊偷偷換白起為主帥。一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一個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戰(zhàn)場老將,趙國的失敗已經(jīng)注定。趙軍在趙括的帶領下被滅,40多萬大軍全部被白起坑殺。

前面講到,廉頗堅守不戰(zhàn),這樣的戰(zhàn)略布局是否正確從后來秦王的態(tài)度就可以知道。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nèi),賜民爵各一級,發(fā)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當趙軍在趙括的帶領下被秦軍包圍后,秦王立馬下令征集國內(nèi)15歲以上的男子都去長平戰(zhàn)場,可想而知,秦國也被長平之戰(zhàn)長時間的對峙消耗虧空。廉頗以守為攻讓趙軍無懈可擊,秦軍對廉頗的戰(zhàn)術根本吃不消。所以,如果趙軍能夠一直以廉頗為將,秦軍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鳴金收兵。

長平之戰(zhàn)的失利具有多方面因素。然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決策者的失誤。前面講了,趙王用趙括換下廉頗這是第一錯。第二錯則是與秦國議和:

不如發(fā)使以重寶附楚、魏,楚、魏受之,則秦疑天下之合從,媾乃可成也!蓖醪宦,使鄭硃媾于秦,秦受之。王謂虞卿曰:“秦內(nèi)鄭硃矣。”對曰:“王必不得媾而軍破矣。何則?天下之賀戰(zhàn)勝者皆在秦矣。夫鄭硃,貴人也,秦王、應侯必顯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見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矣!奔榷毓@鄭硃而不與趙媾!顿Y治通鑒·周紀·周紀五》

戰(zhàn)初,虞卿建議趙王用重金賄賂楚、魏,楚、魏等國聯(lián)合抗秦,但是趙王沒有采納一意孤行,希望與秦國議和。秦國對趙國的議和使者盛情款待卻遲遲不給予答復,同時派遣人向其余各國宣告趙國的議和的消息。這件事被各國知道后都以為秦趙兩國已經(jīng)握手言和,趙國因此被置于孤立無援的位置。所以,長平之戰(zhàn)失利的原因是趙王決策的失誤。

但是,正如我們平時做工作一樣,領導交代下來的任務我們就必須要盡心盡力完成。趙王將趙國的命運交由趙括之手時,趙括就扛起了守護趙國、抗擊秦軍的使命。責任越是重大、壓力也就越大,行事越需謹慎。趙括初到戰(zhàn)場,敵我雙方情況不了解的情況下貿(mào)然出擊,將之前廉頗創(chuàng)造的勢均力敵優(yōu)勢全部丟失。難道不是拿著將士的生命滿足自己建功立業(yè)的一腔熱血?

長平之戰(zhàn),廉頗的戰(zhàn)略布局是完全正確的,趙王雖有決策的失誤但趙國尚有一戰(zhàn)之力。趙括身負重任卻盲目用兵導致趙軍40多萬人全部被坑殺,難道不該被指責么?

10

誰說廉頗埋下了戰(zhàn)敗的種子?

廉頗采取保守的防守,以守代攻,在趙國的邊境硬是開辟了三條防守線,秦國打的過第一條,打不過第二條。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當時秦昭襄王的決心那么大,啃下趙國這塊硬骨頭,統(tǒng)一中原指日可待,其余戰(zhàn)國五雄一是自身實力不夠;二也是想要坐山觀虎斗,看秦趙兩國兩敗俱傷。

問題就出在了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拖垮了趙國,每天40多萬張嘴要吃飯,趙國地理位置又偏北,沒有什么大規(guī)模的糧食收成,消耗三年,已經(jīng)是山窮水盡了。反觀秦國,收了巴蜀這個大糧倉,吃飯管夠,才能夠遠距離長時間做持久戰(zhàn)。

趙王忍不下去了,是他的心里開始搖擺,他催促廉頗速戰(zhàn)速決,快點打完這一戰(zhàn),但是廉頗不聽,非要死心防守。趙王就生氣,加上秦國充分發(fā)揮反間計,說趙括多么多么厲害,比他爸還牛逼,秦國最怕他了。

趙王心想,死馬當活馬醫(yī),先把這場戰(zhàn)爭結束了再說。沒想到趙括紙上談兵,沒有大的才能,一下子就被白起困住了,然后圍困幾十天后,還是陣亡了,在秦昭襄王的示意下,白起坑殺趙國40萬士兵,這是趙王萬萬沒有想到的,從此,趙國再無競爭實力。

所以,趙國之所以失敗,更大原因在于趙王的搖擺不定已經(jīng)趙括的紙上談兵,真不能冤枉廉頗唉。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