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時候,施瑯在反清和降清之間反復不斷。最后因為收復臺灣有功,而被封為靖海侯。
那么,施瑯為什么會反復不斷呢?他那樣做,清朝穩(wěn)定局勢以后,是怎么對待他的后人的呢?
(施瑯劇照)
客觀來說,施瑯的反復無常,實際上很多都是迫不得已的行為。比如一開始降清后,施瑯本來是打算踏踏實實干,爭取未來能出頭的。但當時他的領(lǐng)導李成棟對南方將領(lǐng)心懷歧視,施瑯那時很難施展出自己的才能。
后來李成棟反了,施瑯又遭奸人暗算,歷盡千辛萬苦,才投身到鄭成功的麾下。在施瑯最落魄的時候,是鄭成功接納了他,并且還對他委以重任。從某個層面來說,鄭成功對施瑯可是有大恩的。
但施瑯卻是心高氣傲的主,才打了幾場勝仗,就不把鄭成功放在眼里了。甚至于在1652年,施瑯還公然抗命,殺了鄭氏的一員舊將。鄭成功忍無可忍,把施瑯全家抓起來,一并處決了。
有人說,施瑯全家被殺,選擇降清反鄭并不是他的錯。但假如施瑯平時沒有那么囂張,又怎么會釀成這一出慘劇呢?
施瑯降清之后,倒是變得一心一意地想報仇。1662年,鄭成功病逝之后,施瑯就曾提出要踏平臺灣,血洗鄭氏。但由于當時三藩不太平,施瑯的報仇計劃,一直到1683年才正式得以實施。
事情過去了很多年,施瑯的心態(tài)早就變了。最開始的幾年,施瑯的腦子里全是血洗鄭氏,一個不留的場面。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施瑯也明白,人死不能復生,血洗啥的根本沒用。只有建功立業(yè),福澤子孫才是硬道理。
因此在與鄭軍的戰(zhàn)爭中,施瑯搞了一個和談與武力并繼的方式。入臺之后,施瑯不僅沒有大開殺戒,甚至還專門去祭了鄭成功的廟。
(鄭成功劇照)
戰(zhàn)事平定后,施瑯被康熙封為靖海侯,他的后代也因此沾光。
施瑯一共有8個兒子。
長子施世澤,本來是在福建做生意的。但在1673年,鄭軍攻克了泉州,施世澤也遭到逮捕。后來施世澤曾一度逃離,并且還率軍與鄭軍作戰(zhàn)。但在兵敗后,他又一次被鄭軍俘虜。
二度被捕的施世澤,曾多次謀劃活捉鄭經(jīng),但不幸遭人告發(fā)。1680年,施世澤被鄭經(jīng)斬首。
老二施世綸,是清朝非常有名的官員。施世綸曾歷任泰州知州、揚州知府等官職。他在任期間清正廉潔,處處為民,并且不畏權(quán)貴。百姓們稱他為“施青天”,康熙也曾贊他是“江南第一清官”。
老三施世騮,他曾在1682年跟隨施瑯一起參與攻打鄭軍的計劃。但在第二年就去世了,死時年僅23歲。
(康熙劇照)
四子施世驥,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才。在施瑯準備攻打臺灣的籌備階段,施世驥負責“備器械,輸糗糧”,把所有的后勤工作辦得井井有條。在戰(zhàn)爭打響后,他也在澎臺戰(zhàn)役中立下了戰(zhàn)功。后來他成為了廣東廉州知府,鼓勵開墾、興修水利,對當?shù)剞r(nóng)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連康熙也對他的政績贊譽有加。
五子施世騋,是一位文采出眾的人。他所著的《東園詩集》,在當時頗為有名。施世騋一直追隨在施瑯身邊,直到他去世。他也是施瑯的眾多兒子中,陪伴父親最久的一個。
老六施世驃,史書評價他“嫻將略,有父風”。在跟隨父親征討澎臺時,盡管他只有17歲,但卻憑沉穩(wěn)勇敢使一眾官兵頗為服氣。到了后來,施世驃果然成為了清廷的一員大將,帶兵東征西討,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他曾先后出任浙江定海鎮(zhèn)總兵、廣東陸路提督。福建水師提督等要職,直到在軍中去世。
老七施世驊,史書評價他“吏才敏練”。他曾出任過潤州郡佐,后來也曾追隨父親,官職相對較低。
老八施世范,由于出生時間太靠后,他并沒有立功當官。但值得一提的是,施瑯靖海侯的爵位,卻是被他繼承了。
靖海侯的爵位一共傳承了十三代,最后一代名叫施普澤,他在1906年襲封。
由此可見,清廷對施家還是比較信任的,一直給予他們極大的尊敬,沒有打擊過他們。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