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為清朝康熙年間收復臺灣的功臣,施瑯在如今一直擁有著很特殊的地位。對他的評價,也兩極分化,有的人斥之為漢奸,反復無常的小人;有的人則視之為民族英雄。

無論后人如何評價,“識時務”的施瑯在清初混的自然是不差的,不但因戰(zhàn)功被封為靖海侯,他的后代,也就是八個兒子混的也相當不錯。


長子施世澤,后過繼給了施瑯的早逝哥哥。

次子施世綸,施世綸是施瑯的兒子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也是清朝著名的清官。他曾被康熙稱為“江南第一清官”,在民間也有“施青天”的稱呼。著名的清朝通俗小說《施公案》,講的就是施世綸。施世倫最終官至漕運總督、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職。

三子施世騮,曾經(jīng)蔭授員外郎,但是23歲就英年早逝。

四子施世驥,清康熙二十一年時,曾隨施瑯征戰(zhàn),負責后勤,將后勤打理得井井有條。最終官至廣東廉州知府。

五子施世騋,施世騋出身將門,卻擅長詩歌文章。在17歲的時候,施世騋曾隨施瑯參與收復臺灣澎湖列島,也一直追在施瑯身邊。施世騋著有《東園詩集》。

六子施世驃,施世驃和他的父親施瑯一樣,也是一名優(yōu)秀的武將。施世驃不但參與了收復臺灣之戰(zhàn),康熙三十五年時,也曾從軍遠征葛爾丹。施世驃曾擔任廣東陸路提督、福建水師提督等職。

施世驃最大的功績,是其在擔任廣東提督期間,繪制了南海、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的海圖,并豎立的界牌,明確了中國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國土。

七子施世驊,曾被授予潤州郡佐,“吏才敏練”。

八子施世范,施世范并沒有擔任官職,不過在施瑯去世后,繼承了施瑯的靖海侯爵位。

最佳貢獻者
2

施瑯家族在明末清初也是相當有名的,但身逢亂世,倒也經(jīng)歷了不少磨難。施瑯的一生,經(jīng)歷了由抗清到降清的轉(zhuǎn)變,還險些丟掉了性命,幸而得到了康熙重用,建立了豐功偉業(yè),并得以恩澤子孫。

施瑯(1621年-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生于福建晉江龍湖的衙口鎮(zhèn)。因自幼便生活在沿海地區(qū),又曾隨父親航海經(jīng)商,所以對海峽兩岸的水文情況頗為熟悉。施瑯喜好兵法,后追隨名將鄧芝龍。在鄧芝龍降清后,施瑯也一并歸附了清朝。

不過,當時誓死與清朝對抗的鄭成功,對此大為惱怒,故命人將施瑯家人一并擒獲,脅迫施瑯率軍對抗清軍。因施瑯不愿服從,故設(shè)計逃跑?上,自己的父親和兄弟以及被扣押的親人均被屠戮。

施瑯逃脫后,被清朝重用。隨著鄭成功的病逝,繼位的鄭氏子孫雖有心進犯沿海地區(qū),倒也始終未能有太大的收獲。在此期間,施瑯領(lǐng)兵抵抗有功,多次挫敗了鄭經(jīng)的進攻,于康熙三年(1664)被封為靖海將軍,開始籌劃向海峽對岸進軍。

經(jīng)過多年籌劃,施瑯終于不負眾望,幫助清朝平定了海患。在論功行賞時,施瑯也獲得了朝廷優(yōu)渥的賞賜:

福建提督施瑯以平定臺灣功第一,詔封靜海侯,世襲罔替。


關(guān)于施瑯的后人,大家或許了解的相對較少。不過,因施瑯平定;肌⑹战掂嵤嫌泄,也使得他的幾個兒子受到了恩澤。施瑯見于史書的兒子共有八人,下場基本都還不錯,有的甚至還位居從一品高官:

  • 長子施世澤

施世澤為施瑯長子,又名施世鬃。不過,這個兒子被過繼給了施瑯的兄長施肇科。施世澤的下場比較凄慘,康熙十九年時,鄭經(jīng)派人登船擒獲了施明良及施世澤等人,同時將一并在船上的七十二名眷屬,一并扔進海中淹死。

  • 次子施世綸

施瑯的第二子施世綸,是清朝有名的清官,在任江寧知府時,便有清廉的美譽。因施世綸為官剛直,十分勤勉,故獲得康熙盛贊,被稱為"江南第一清官"。與武將出身的父親施瑯相比,施世綸這個文官,倒也十分耀眼。

  • 三子施世騮

施瑯的第三子施世騮,原本是一個很有前途的人,早早的就"候授部郎",在官場上也有政績,但可惜康熙二十二年時便英年早逝,著實可惜。

  • 四子施世驥

在施瑯的幾個兒子中,老四施世驥是一個有軍功的人。施世驥曾協(xié)助父親籌措軍備和糧草,并追隨施瑯東征,在攻打澎臺的戰(zhàn)役中立下戰(zhàn)功,獲得了朝廷獎賞。施世驥得以善終,后病死于任上。

  • 五子施世騋

施瑯的第五子,是個有名的文人,一直追隨侍奉施瑯左右,算是兄弟幾個中國最盡孝道的一位。論才華而言,施世騋還是可圈可點的,曾著有《東園詩集》,大家有興趣可以查詢翻閱。

  • 六子施世驃

施瑯的六兒子施世驃,被譽為是與施瑯最像的:

"嫻將略,有父風"

史書評價其精通兵法,有施瑯的風范。這個兒子曾隨同父親收復鄭氏,并曾任參將。不過,后來在他54歲時,因暴雨來襲,在搶險救災時淋雨染病,死在了任上。

  • 七子施世驊

老七施世驊比較年輕,在施瑯任福建水師提督時,也一同在父親身邊,他的官職較低,曾任潤州(今鎮(zhèn)江)郡佐,后來的情況不太清楚。

  • 八子施世范

施瑯的第八子并未做官,關(guān)于他的記載較少。


通過施瑯及其八個兒子的情況來看,康熙對這個靖海侯還是十分優(yōu)渥的。施瑯雖然前期歷經(jīng)磨難,但他收復臺灣的豐功偉績,還是為他自己和子孫換得了無上榮耀。

3

施瑯這個人作戰(zhàn)勇敢、膽識過人、他收復臺灣,實現(xiàn)了祖國的統(tǒng)一。現(xiàn)在影視劇中施瑯的形象都是高大全的愛國將領(lǐng)形象。因為很多人并不了解施瑯的人生經(jīng)歷?陀^上來講,歷史上的施瑯名聲并不好,因為他原本是鄭成功的器重的大將,加上一生多次改換門庭,如同三姓家奴呂布一樣。很多人都把施瑯稱為“叛將”,“漢奸”。

施瑯從小的時候就在家里學文習武,17歲的時候就加入了鄭芝龍的軍隊,擔任了千夫長。鄭芝龍就是國姓爺鄭成功的父親,他當時壟斷了海上的貿(mào)易,商隊遍布日本和南洋,富可敵國。據(jù)說鄭芝龍擁有上萬艘船只,相當于當時的“海賊王”。


作為鄭芝龍手底下的小頭目,施瑯自然也參加了很多和海盜的作戰(zhàn)。不過不知道什么原因,施瑯只干了三年,便回到家鄉(xiāng)去了。在家里呆了三年以后,施瑯又加入了鄭芝龍的部隊,因為戰(zhàn)功被提拔為游擊,后來更是一步步提拔為左先鋒。之后,施瑯跟隨著黃道周北上抗清。

不過鄭芝龍投降以后,施瑯也跟著投降的清軍。施瑯在潮州的時候被李成棟的部將陷害,他突圍而出,帶著800多人,駐扎在黃崗。雖然父親鄭芝龍投降了,當時他的兒子鄭成功還是堅持抗清,以金門和廈門為基地,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

在鄭成功的邀請下,施瑯又加入到鄭成功的部隊中。由于鄭成功對施瑯非常器重,很多軍機大事都是和施瑯商量的,此時的施瑯也非常賣力的干活,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不過好景不長,施瑯有個親兵跑到了鄭成功那里,鄭成功收留了那個人。施瑯則派人強行抓回親兵。鄭成功讓他別殺這個人,可是施瑯還是殺了。雙方矛盾徹底激化,鬧到最后,施瑯又一次投靠了清軍,而鄭成功則殺了施瑯的父親和弟弟。


在鄭成功、鄭經(jīng)去世以后,施瑯統(tǒng)率大家20000多人,戰(zhàn)艦300多艘,一舉收復臺灣。從此,臺灣正是納入清朝的版圖,實現(xiàn)了康熙皇帝和施瑯“四海歸一”,“天下一統(tǒng)”的愿望。這件事情,施瑯的確干得非常漂亮。

晚年的時候施瑯治理臺灣是非常貪婪的,也是不近人情的。比如他收復臺灣以后,南臺灣開墾土地的一半都被他給占領(lǐng)了,這種情況一致延續(xù)到清末。同時他規(guī)定去臺灣的人不許帶家眷,這讓老百姓無法在臺灣扎根。更為匪夷所思的是他禁止內(nèi)地與臺灣的往來,首先是禁止廣東人去臺灣,后來對其他地區(qū)的人也嚴加限制。由于他禁止家眷來臺灣,一度使得當時臺灣的婦女奇缺。

至于題目中問施瑯的后代結(jié)局如何,結(jié)局自然非常好。就說他的靖海侯的爵位吧,一直傳到了第十三代,直到大清滅亡。那是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6年以后大清就亡了。目前,據(jù)說施瑯的后裔共有十幾萬人之多。

施瑯一共有八個兒子。

長子施世澤過繼給了亡兄施肇科。三藩之亂的時候,他被鄭經(jīng)的軍隊所俘虜。鄭經(jīng)想招降他,給他官職,他堅決不從。后來施世澤趁機逃離,并向清軍報告了鄭經(jīng)部隊的狀況。同時,他還趕回家鄉(xiāng)召集了施氏族人上千人,趁著黑夜襲擊鄭經(jīng)的部隊,殺害了鄭經(jīng)的部將郭左鎮(zhèn)。因為這件事情,他被提拔為了副將。

在后來的戰(zhàn)斗中,他又被鄭經(jīng)所俘獲,不過鄭經(jīng)并未殺他,而是給他一個閑職。不過這個人又作死,他想趁亂活捉鄭經(jīng)。最后鄭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他的陰謀,于是把施世澤等人立即斬殺。


二兒子施世綸據(jù)說是清朝有名的清官,有“施青天”之譽,被康熙稱為“江南第一清官”。

三兒子施世騮,22歲就死了,據(jù)說“有政聲”。

四兒子施世驥,跟著施瑯收復臺灣,后來在廣東廉州做知府。據(jù)說這個人做官名聲不錯。

五兒子施世騋,他一直陪著施瑯,直到施瑯去世。

六兒子施世驃,他也和他爹一樣,非常會打仗,做過福建水師的都督。同時他生了七個兒子,這一點也和他爹很像。不知道是不是不想超過他爹,所以他才只生了七個兒子。

七兒子施世驊,授潤州郡佐。

八兒子施世范,后來繼承了他爹的爵位。



對此問題你有什么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guān)注歷史是什么!

4

施瑯的形象非常復雜,一般來講他是收復臺灣,促成國家統(tǒng)一的英雄。但也有人站在民族角度的立場,說他是背主求榮,投靠滿清的“大漢奸”,和吳三桂等人有的一拼。

施瑯是福建晉江人,少年棄文學武,17歲就跟隨鄭芝龍。鄭芝龍投降清朝后,施瑯成為鄭成功的左膀右臂,幾乎所有的軍政事務鄭成功都會找他商議,其在鄭成功軍中的地位非常高。

不過施瑯的得寵也受到了同僚的嫉妒,他們紛紛在鄭成功進獻讒言。再加上施瑯個人也確實有點狂傲,于是鄭成功借機奪取了他的兵權(quán),把他晾在了一邊。

這時,施瑯手下一個叫曾德的將領(lǐng)見施瑯被冷落,于是逃到了鄭成功那里尋求出頭之日。施瑯得知大為震怒,派人將曾德抓回。鄭成功沒有阻攔,只是讓施瑯不要殺他。不過正在氣頭上的施瑯還是不顧?quán)嵆晒Φ拿,殺掉了曾德?/p>

這件事標志著兩人的徹底決裂,鄭成功派人捉拿了施瑯全家,但施瑯卻在親信的幫助下出逃內(nèi)地。鄭成功認為施瑯鐵心投靠清朝,于是殺了施瑯全家。

事態(tài)發(fā)展到這里施瑯已經(jīng)走投無路,他只能投靠清朝,并決意為全家報仇,與鄭成功為敵。1683年6月,施瑯趁鄭氏集團內(nèi)亂時率領(lǐng)清軍攻占澎湖,擊斃鄭軍1.2萬余人,基本摧毀了鄭氏集團的有生力量。

不過施瑯并沒有趁勢進攻臺灣島,而是陳兵澎湖,招降鄭克塽。此時鄭氏集團內(nèi)外交困,面對巨大的壓力,鄭克塽在兩個月后投降清朝。

施瑯這種“先武力、后和平”的方式,為統(tǒng)一臺灣提供了先例,現(xiàn)在臺灣著名的評論家邱毅先生就非常支持這種方式。

收復臺灣后,康熙在施瑯的建議下在臺灣設(shè)立府縣,并屯兵駐守。而施瑯則成為臺灣的土皇帝,其家族貪得無厭,豪取巧奪。1696年施瑯去世,贈太子少保。

施瑯一共有8個兒子,因施瑯的功績混的都不錯。

長子施世澤,過繼給亡兄為后。三藩之亂時被鄭經(jīng)俘虜,全家被鄭經(jīng)所殺。

次子施世綸,是清朝有名的清官,曾任漕運總督,是從一品的高官。

三子施世騮,有一定政績,但事跡不詳。

四子施世驥,隨父施瑯出征澎臺立有戰(zhàn)功。后授廣東廉州府知府。

五子施世騋,隨父施瑯出征澎臺立有戰(zhàn)功,授內(nèi)閣中書候補同知、奉政大夫。

六子施世驃,隨父施瑯出征澎臺立有戰(zhàn)功,后擔任福建水師提督。

七子施世驊,在福建水師任職。

八子施世范,繼承了施瑯靖海侯的爵位,但沒有被授予官職。

5

施瑯所在的福建晉江潯海施氏是福建望族,有《潯海施氏大宗族譜》,是譜于康熙二十二年始修,施瑯次子施世綸等于康熙年間不斷補輯,最終修成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故其僅述及康熙年間,1993年,由臺灣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據(jù)族譜記載,潯海施氏祖派不詳,入閩始祖為施炳,南宋紹興年間進士,仕至大理寺評事,于宋隆興元年(1163)自河南光州(現(xiàn)今河南信陽潢川等地)入閩,有三子。長子秀居高樓,次子英、三子茂遷晉江南潯,即潯海施氏開基祖。施炳四傳至宣義,生六子,其中長子、六子外出,次子早逝,故以三子美為長房、四子均為次房、五子濟民(萬安)為三房,其中以三房人丁為最,施瑯即出自三房。潯海施氏在清初還有遷往臺灣者,清中葉,潯海施氏亦有族人南下東南亞,其中以菲律賓最多。遷居菲律賓的族裔還與遷居臺灣,以及居住在泉州的錢江派施氏共同修建祠堂。清代施瑯父子均參與族譜的修訂。

施瑯家族字派

六世濟民(萬安)生九子,次子安同(永亨),安同五子,長子凱(茂功),茂功長子廷昭,廷昭一子德良(敦古)。至十六世達一有三子,長子肇科,即施瑯長兄,次子即施瑯,三子顯。

施瑯像

施瑯具體事跡不多說,其有一妻五妾,生八子。夫人王氏,生第三子世騮,以夫誥贈一品夫人;副室黃氏,生長子世澤、次子世綸、四子世驥,以四子誥封一品夫人;副室王氏,生第五子世騋,以子誥贈宜人、以夫貤封正一品夫人;副室張氏,生子第六子世驃、第八子世范,以子累贈正一品夫人;副室林氏,生第七子世驊,以子誥贈宜人;副室連氏,第五子世騋慈母(類似養(yǎng)母)。其八子情況如下,均系截至清康熙五十四年修譜時情況:

長子世澤,出繼其長兄肇科為嗣,因功授副將,殉節(jié)。有六子,四孫、一曾孫。長子士登為晉江縣學貢生,次子為廣東順德營把總,三子為廣東提標中軍把總,四子、六子太學生,五子恩貢生。

次子世綸,截至修譜時,官總督淮揚等處漕運、加二級。有十子、八孫。長子、五子現(xiàn)任御前侍衛(wèi),次子、三子現(xiàn)為歲貢生。

三子世騮,施瑯嫡子,以父職蔭員外郎。有三子、五孫。次子為儒學生員,三子外委都司。

四子世驥,現(xiàn)任廣東廉州府知府。有八子、十二孫(信息不全)。長子、次子、三子、七子均為國學生,五子恩授廣東新會貢生,出繼世驥母黃夫人侄黃存誼。其六子、八子族譜缺。

五子世騋,內(nèi)閣中書,候補同知,誥封奉政大夫,奉旨留閩主持宗祧特祠圣廟,意即主祀宗廟。有十子、十七孫。長子、八子、十子國學生,次子士常乙酉科中式武舉人第二十名,三子、四子、六子、七子歲貢生。

六子世驃,現(xiàn)任提督福建全省提督水師軍務,統(tǒng)轄澎臺水陸官兵左都督,前提督廣東全省軍務。有七子、二孫。長子現(xiàn)任江西南昌府同知,次子現(xiàn)任乾清門三等侍衛(wèi),三子、四子均為國學生,五子候恩蔭生、補員外郎。

七子世驊,現(xiàn)任江南鎮(zhèn)江府同知。有八子、一孫。

八子世范,現(xiàn)襲靖海侯,代管佐領(lǐng)。有一子。靖海侯爵位一直承襲十三任。

所以,施瑯后代人丁興盛,其八子多有建樹。截至到清康熙五十四年,施瑯已有八子、五十三孫、四十九曾孫、一玄孫,其時,施瑯次子世綸、四子世驥、六子世驃、七子世驊、八子世范均健在。

6

自古以來人們對施瑯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是收復臺灣,促進國家統(tǒng)一的大功臣;還有人認為他是見風使舵,忘恩負義的投敵者;更有人認為他是審時度勢、識時務的俊杰。事實上,這三者評價合而為一,就是施瑯戲劇性的一生。筆者認為,要想知道他后代們的狀況得先解他的一生。

施瑯早年是鄭芝龍部下的一名將領(lǐng),他性情豪爽、不拘一格,頗有軍事才能。起初隨鄭芝龍降清,后又加入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戰(zhàn)斗。這時他大顯身手,多次協(xié)助鄭成功擊敗清軍。鄭成功非常重視他,視他為得力助手。然而獲得戰(zhàn)功后的施瑯恃寵而驕,不但飛揚跋扈,還公然違背鄭成功的命令。鄭成功豈能容他如此恣意妄為?曾德事件后便下達密令逮捕他的父兄,而施瑯則逃至大陸再一次降于大清。鄭成功得知后勃然大怒,立即殺其父兄。從此施瑯對鄭成功恨之入骨。投降大清后,施瑯被冷落了一段時間,但在李光地等大臣的力薦下終于被康熙重用。后來他不負眾望,收復臺灣。這一壯舉打破了海峽兩岸長期以來對立的局面,更為清王朝的大一統(tǒng)作出了卓越貢獻?滴醯凼中老玻粌H冊封他為靖海侯,就連他的子嗣后代也一并加官封賞。

施瑯共有8個兒子,其中以次子施世綸和六子施世驃最有作為,此二人一文一武深得康熙帝重用。筆者暫且先不論功績,還是以長幼順序來滿足標題中對這八兄弟結(jié)局的好奇。

長子施世澤被施瑯過繼到亡兄施肇科一脈,并授部郎一職。但于三藩之亂時,被鄭經(jīng)的軍隊俘走。鄭經(jīng)為了招降他,以高官為誘,但他堅決不從。后來施世澤趁機逃離,還不忘向清軍報告鄭經(jīng)軍隊的狀況。與此同時,他立即趕回家鄉(xiāng)召集了上千名施氏族人,并帶領(lǐng)他們趁著黑夜襲擊了鄭經(jīng)的營地,結(jié)果鄭軍驚恐而逃,其大將郭左鎮(zhèn)被誅殺。襲擊勝利后,他被提拔為副將。然而在后來的戰(zhàn)斗中,他再次被鄭經(jīng)俘獲。起初鄭經(jīng)仍不想殺他,還給了他一個閑職。于是他靜觀其變,尋找機會刺殺鄭經(jīng)。只可惜鄭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他的計謀,立即將他斬殺。

次子施世綸,算是施瑯兒子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一生清正廉潔、秉公執(zhí)法,不畏權(quán)貴、一心為民。他曾被康熙稱為“江南第一清官”,在民間也有“施青天”的稱謂。清朝著名通俗小說《施公案》,就是以施世綸為原型展開的。他最終官至漕運總督、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可謂“譽望所歸”。

三子施世騮,曾經(jīng)蔭授員外郎,只可惜英年早逝。四子施世驥,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隨其父施瑯赴福建攻戰(zhàn)臺灣,雖然他沒有在前線作戰(zhàn),但他將軍隊后勤打理得井井有條,使施瑯沒有后顧之憂。收復臺灣后,他被任命為廣東廉州知府。五子施世騋雖出身將門,卻擅長詩歌文章。從17歲開始,他便隨施瑯收復臺灣。不過比起打仗他更喜歡文學,著名的《東園詩集》就是他的代表作。臺功后他被誥封為“奉政大夫”,并奉旨留在福建主持祭祀宗祧。

六子施世驃與其父施瑯一樣,擅長軍事。他在收復臺灣的戰(zhàn)役中就表現(xiàn)出其非凡的膽識。到了康熙三十五年(1696),他隨康熙遠征噶爾丹,屢建戰(zhàn)功,深得康熙青睞。他不僅在軍事上頗有建樹,在治理方面也所成就。他曾擔任廣東陸路提督、福建水師提督等多職。在擔任廣東提督期間,他繪制了南海、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的海圖,并豎立的界牌,明確了中國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國土。

七子施世驊“吏才敏練”,被授于潤州郡佐。八子施世范起初沒有擔任任何官職,但施瑯去世后將靖海侯爵位傳給了他。他的子嗣世代繼承爵位直到清朝滅亡?偠灾,施瑯的八個兒子都混得風生水起,他的子嗣更是延續(xù)至今,近些年還有不少人自稱是他的后裔。

7

施瑯是清朝擊敗臺灣鄭氏集團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的英雄。

對于施瑯的評價,存在著兩極分化。

  1. 站在大漢族主義的角度,施瑯給滿清集團當走狗,打敗了明朝最后一個據(jù)點臺灣,是和吳三桂尚可喜一樣的大漢奸。

  2. 站在中華民族的角度,施瑯實現(xiàn)了祖國統(tǒng)一,讓海峽兩岸合為一體,是民族英雄。

對于施瑯的態(tài)度,我傾向于第二種說法民族英雄說,雖然我也是專業(yè)的情黑,但對于施瑯真的恨不起來。原因主要有這樣幾點:

1,施瑯和鄭成功的個人恩怨,我認為錯不在施瑯,而在鄭成功。

施瑯是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一開始施瑯是鄭芝龍的部將,鄭芝龍投靠滿清后,他沒有跟隨,而是繼續(xù)追隨鄭成功搞復辟明朝的大業(yè)。從這個角度來說,施瑯大節(jié)無虧,道德上無可指摘。

施瑯后來因小事得罪鄭成功,鄭成功就殺了施瑯全家,施瑯只好投靠清廷,希望能夠為父母兄弟報仇。所以施瑯本來就不是鄭成功嫡系,所以受到排擠投靠清廷完全是無奈之舉。

順帶說一下,我們的民族英雄鄭成功身上有很多讓人很不解的奇怪習慣,其中一個就是喜歡滿門抄斬。比如鄭成功長子鄭經(jīng)和四弟的乳母私通昭娘生下孩子鄭克臧,鄭成功就要殺死鄭經(jīng)、殺死昭娘、殺死鄭經(jīng)的母親、當然鄭經(jīng)的孩子鄭克臧也不例外。鄭成功發(fā)起狠來,連自己都要殺,真是太可怕了。

鄭成功之死也很奇怪,因為派人去殺鄭經(jīng),部將陽奉陰違,鄭成功覺得無顏去見死去的隆武帝,抓破臉皮而死?赐赀@段記載,真讓人五味雜陳,很不舒服。

鄭成功的故事有沒有經(jīng)過篡改?這已經(jīng)是無法求解的方程了。

2,施瑯為官為將,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但也免不了和清廷大部分官員一樣殘暴虐民。

首先說施瑯作為明鄭降將,帶著原罪歸附清廷,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才干,一直做到總兵提督,實屬不易。

在征討臺灣的過程中,施瑯率領(lǐng)約21000人,軍艦238艘前往興化平海衛(wèi)訓練軍隊。澎湖一戰(zhàn),共斃傷鄭軍官兵1.2萬人,俘獲5000余人,己方傷亡僅有2000余。鄭氏集團的水軍體系中,施瑯是最后的名將。

康熙得到臺灣后,受限于少數(shù)民族那種鼠目寸光的世界觀,一度決定放棄臺灣,在施瑯等人的強烈建議下,清朝才在臺灣設(shè)立政府機構(gòu),對臺灣實施有效統(tǒng)治。

不過,施瑯對臺灣的態(tài)度,也不必康熙等人強多少。在施瑯的觀念里,對臺灣實施軍事占領(lǐng),主要目的在于防范臺灣島成為海盜的基地,而不是把臺灣當做中華版圖進行經(jīng)營治理。這種思想指導下,施瑯嚴格限制廣州福建等地的人移民臺灣,這和清廷的“闖關(guān)東”的態(tài)度極其相似。

施瑯極其后人,認為臺灣人是明鄭遺老遺少,必定不忠誠于清廷,因此對他們征收重稅。施瑯奪走了臺灣大部分土地,收取"施侯大租"。對無田無地的漁民也是百般盤剝,肆意壓榨。

3,施瑯的后人,主要是8個兒子,都是一般的官宦子弟。

  1. 長子施世澤,又名世鬃,繼給其亡兄施肇科為嗣,"候授部郎"。
  2. 次子施世綸,清官,"以廉名第一達主知",時任江寧(今南京)知府。
  3. 三子施世騮,"候授部郎","有政聲"。
  4. 四子施世驥,1680年(康熙十九年)先于施瑯從京城返回福建,時年二十。次年,施瑯赴廈門上任后,他即奉父命"備器械,輸糗糧",協(xié)助施瑯準備東征。兩年后他從征澎臺,立有戰(zhàn)功。
  5. 五子施世騋,"以貳守主曹職銓,耽文章諸翰",時隨父在福建水師提督任所。 六子施世驃,"嫻將略,有父風",隨父統(tǒng)臺"歷建勛績",時任濟南參將。
  6. 七子施世驊,"吏才敏練",授潤州(今鎮(zhèn)江)郡佐,時亦隨父在福建水師提督任所。
  7. 八子施世范,沒有官職。


施瑯的第二子施世綸,是清朝有名的清官,被人稱作“施青天”。后來的人根據(jù)他的事跡寫成了《施公案》,是中國十大公案小說之一。施世綸也和包拯、海瑞、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清官”。

8

施瑯是福建是泉州人,年輕的時候因為文化學得不好就棄文從武,后來成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的部下。鄭芝龍是明末清初東南沿海最大的海盜,所以施瑯是當過海盜的。后來鄭芝龍投降清朝,施瑯就離開了鄭芝龍,跟著鄭成功反抗清朝。

再后來,鄭成功的一個屬下因為得罪了施瑯,施瑯就設(shè)計殺了那個人,可是這樣就得罪了鄭成功,鄭成功一氣之下殺了施瑯的父親和兄弟。施瑯則為了躲避鄭成功的殺害,帶著自己的部下投降了清朝。康熙皇帝得到施瑯之后很重用他,施瑯也投桃報李,幫助清朝收復了臺灣,被康熙皇帝封為靖海侯,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施瑯一共有八個兒子。

長子施世澤從小就被過繼給施瑯被殺的哥哥為子。施瑯投降清朝后,施世澤留在泉州生活,后來吳三桂起兵造反,攻打泉州,施世澤被俘虜,全家被吳三桂殺害。

次子施世綸還算比較有成就,他因父蔭被任命為泰州知府,后來又因為政績突出被提拔為漕運總督。施世澤因勤于政事,操勞過度,在擔任漕運總督后不久就去世了,享年64歲。施世澤為官清廉,秉公執(zhí)法,深受老百姓愛戴,在民間有施青天的美譽。

三子施世騮跟隨施瑯出征過臺澎列島,因功成為候補員外郎,23歲的時候因病早逝。

四子施世驥能文能武,因為在收復臺灣之戰(zhàn)中有功,被當做文官封為廉州知府。在任職期間施世驥辦官月,修水利,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深受百姓愛戴,58歲的時候在任上病逝。

五子施世騋十七歲的時候就跟隨施瑯出征臺灣,屢立戰(zhàn)功,戰(zhàn)后被封為內(nèi)閣中書候補同知。臺灣收復后,施世騋跟隨施瑯一起坐鎮(zhèn)廈門,47歲的時候去世。

六子施世驃也因為攻臺有功被封為將軍,后來還跟隨康熙皇帝出征葛爾丹,殺敵無數(shù)?滴跷迨荒辏┦莉姳蝗蚊鼮楦=ㄋ畮熖岫,做到施瑯曾今做過的官職,在當時被傳為佳話。后來施世驃奉命平定廈門叛亂,在行軍途中病逝,享年56歲。

七子施世驊在施瑯收復臺灣后,也跟隨父親一起鎮(zhèn)守廈門,沒做過什么大官,平淡一生。

八子施世范被施瑯指定為靖海侯爵位的繼承人,61歲的時候去世。

總體來說,施瑯的兒子們都還不錯,父子七人都為清朝做了不少事,也算是滿門忠烈。施瑯在收復臺灣后為臺灣的建設(shè)出力不少,功勞很大,但是現(xiàn)在臺當局將他與吳三桂一起列為賣國賊,對他的評價也以負面為主,實在讓人感到不解。

9

明末清初的時候,施瑯在反清和降清之間反復不斷。最后因為收復臺灣有功,而被封為靖海侯。

那么,施瑯為什么會反復不斷呢?他那樣做,清朝穩(wěn)定局勢以后,是怎么對待他的后人的呢?

(施瑯劇照)

客觀來說,施瑯的反復無常,實際上很多都是迫不得已的行為。比如一開始降清后,施瑯本來是打算踏踏實實干,爭取未來能出頭的。但當時他的領(lǐng)導李成棟對南方將領(lǐng)心懷歧視,施瑯那時很難施展出自己的才能。

后來李成棟反了,施瑯又遭奸人暗算,歷盡千辛萬苦,才投身到鄭成功的麾下。在施瑯最落魄的時候,是鄭成功接納了他,并且還對他委以重任。從某個層面來說,鄭成功對施瑯可是有大恩的。

但施瑯卻是心高氣傲的主,才打了幾場勝仗,就不把鄭成功放在眼里了。甚至于在1652年,施瑯還公然抗命,殺了鄭氏的一員舊將。鄭成功忍無可忍,把施瑯全家抓起來,一并處決了。

有人說,施瑯全家被殺,選擇降清反鄭并不是他的錯。但假如施瑯平時沒有那么囂張,又怎么會釀成這一出慘劇呢?

施瑯降清之后,倒是變得一心一意地想報仇。1662年,鄭成功病逝之后,施瑯就曾提出要踏平臺灣,血洗鄭氏。但由于當時三藩不太平,施瑯的報仇計劃,一直到1683年才正式得以實施。

事情過去了很多年,施瑯的心態(tài)早就變了。最開始的幾年,施瑯的腦子里全是血洗鄭氏,一個不留的場面。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施瑯也明白,人死不能復生,血洗啥的根本沒用。只有建功立業(yè),福澤子孫才是硬道理。

因此在與鄭軍的戰(zhàn)爭中,施瑯搞了一個和談與武力并繼的方式。入臺之后,施瑯不僅沒有大開殺戒,甚至還專門去祭了鄭成功的廟。

(鄭成功劇照)

戰(zhàn)事平定后,施瑯被康熙封為靖海侯,他的后代也因此沾光。

施瑯一共有8個兒子。

長子施世澤,本來是在福建做生意的。但在1673年,鄭軍攻克了泉州,施世澤也遭到逮捕。后來施世澤曾一度逃離,并且還率軍與鄭軍作戰(zhàn)。但在兵敗后,他又一次被鄭軍俘虜。

二度被捕的施世澤,曾多次謀劃活捉鄭經(jīng),但不幸遭人告發(fā)。1680年,施世澤被鄭經(jīng)斬首。

老二施世綸,是清朝非常有名的官員。施世綸曾歷任泰州知州、揚州知府等官職。他在任期間清正廉潔,處處為民,并且不畏權(quán)貴。百姓們稱他為“施青天”,康熙也曾贊他是“江南第一清官”。

老三施世騮,他曾在1682年跟隨施瑯一起參與攻打鄭軍的計劃。但在第二年就去世了,死時年僅23歲。

(康熙劇照)

四子施世驥,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才。在施瑯準備攻打臺灣的籌備階段,施世驥負責“備器械,輸糗糧”,把所有的后勤工作辦得井井有條。在戰(zhàn)爭打響后,他也在澎臺戰(zhàn)役中立下了戰(zhàn)功。后來他成為了廣東廉州知府,鼓勵開墾、興修水利,對當?shù)剞r(nóng)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連康熙也對他的政績贊譽有加。

五子施世騋,是一位文采出眾的人。他所著的《東園詩集》,在當時頗為有名。施世騋一直追隨在施瑯身邊,直到他去世。他也是施瑯的眾多兒子中,陪伴父親最久的一個。

老六施世驃,史書評價他“嫻將略,有父風”。在跟隨父親征討澎臺時,盡管他只有17歲,但卻憑沉穩(wěn)勇敢使一眾官兵頗為服氣。到了后來,施世驃果然成為了清廷的一員大將,帶兵東征西討,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他曾先后出任浙江定海鎮(zhèn)總兵、廣東陸路提督。福建水師提督等要職,直到在軍中去世。

老七施世驊,史書評價他“吏才敏練”。他曾出任過潤州郡佐,后來也曾追隨父親,官職相對較低。

老八施世范,由于出生時間太靠后,他并沒有立功當官。但值得一提的是,施瑯靖海侯的爵位,卻是被他繼承了。

靖海侯的爵位一共傳承了十三代,最后一代名叫施普澤,他在1906年襲封。

由此可見,清廷對施家還是比較信任的,一直給予他們極大的尊敬,沒有打擊過他們。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10

作為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施瑯與鄭成功的待遇是不同的。一者,施瑯受到極端民族主義者地攻擊;二者,施瑯屬于中國內(nèi)部戰(zhàn)爭,其性質(zhì)也很難和鄭成功的反侵略反殖民相比。

(1)施瑯是正常的統(tǒng)一大臣,但在特殊情況下,可以稱其為民族英雄,以利于盡快洗掉民族恥辱

提問者的這個問題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含義。臺廈作為鄭經(jīng)治理下的殘明之地,在當時已經(jīng)復明無望,鄭經(jīng)又無大志大才,只能作為地方割據(jù)政權(quán)存在。

他的存在對中國整體利益反而是一種傷害,因此,施瑯收復臺灣是有功于中國的。

從后來者看,施瑯的作為符合歷史趨勢,符合整體利益。自1644年,清軍進入北京后,作為統(tǒng)一政權(quán)的明朝就消失了。

日后南明政權(quán)除了有三五年的較為有利的形勢外,基本都是不斷地被滅亡與逃跑中,根本無法形成穩(wěn)定的統(tǒng)治,且四分五裂,根本無法代表明朝,充其量僅是割據(jù)政權(quán)。

統(tǒng)一就是比割據(jù)好。

(2)施瑯及其八子都挺好

施瑯被奉為靜海侯,世襲十三代,可以說屬于臺灣長盛大家族,雖然有人說其統(tǒng)治比較腐敗,但問題是在清廷下腐也是為了自保。

另一方面,封建社會哪個大家族不那樣。只要不帶著歷史有色眼鏡,就可以中立看待。照有色眼鏡者看來,鄭成功的問題其實也不少。如果所有事情都看細節(jié),那歷史上就沒有好人了。

對于施瑯的兒子們來說,其次子和八子比較出色。

次子(因為施瑯的長子被過繼,所以施世綸才是長子)施世綸是清代戲曲,評書、評彈、二人轉(zhuǎn)等曲種經(jīng)常表演的項目。《施公案》說的就是他,由此可見民間對他的喜愛。同時,施世綸也是施瑯八子中仕途最好的,曾任過漕運總督。

八子繼承施瑯的靜海侯爵位,但無實職。屬于有名無權(quán),安享生活一類玩。

總之,除了被過繼的長子被鄭經(jīng)殺死外,其余七子和其他在清朝的權(quán)勢家族沒什么兩樣兒。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