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首先要知道,古人對宗室禮制是非?粗氐,而漢高祖之后和中山靖王之后里面的意義是天差地別。如果劉邦膽敢在稱帝前自稱高祖之后,那么曹操可以隨隨便便砍了他,劉備還不敢有任何反駁,因為他這是僭越,是造反。

《三國志》撰寫人陳壽是個史學(xué)大家,他對歷史人物的分身有著非常詳細(xì)的研究,可以說是多一字啰嗦,少一字不明,就拿捏“中山靖王之后”這幾個字,可以說是非常的精妙。

高祖之后和靖王之后有什么區(qū)別?

高祖之后,那就是帝室,是皇室正統(tǒng)血脈的傳承,而“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是屬于宗室,這背后的含義有著相當(dāng)大的區(qū)別。

漢景帝子:只能說明其祖上和漢朝皇帝有血緣關(guān)系

中山靖王劉勝之后:說明其祖宗只是劉勝,而非漢景帝劉啟;

這祖先的爹不是我祖先的說法,看起來很繞口,但里面的道理卻大了去了。因為嚴(yán)格意義上來講,漢景帝的子孫只有漢武帝、漢昭帝、元成帝等等,那叫帝室,是承祧,叫大宗,只有這一脈相承的大宗血脈才有資格祭祀皇帝。


而沒有繼承帝位的,只能叫宗室,叫小宗,他們沒資格祭祀皇帝,最多只能祭祖,不然就是僭越,就是造反。

《禮記.大傳》記載:

“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為長子三年,不繼祖也。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后也;宗其繼別子者,百世不遷者也。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義也”

上寫就有明文規(guī)定“庶子不祭”,但這里要說明下,不祭的庶子是分家的庶子,如果還沒分家,那么還是可以和嫡長子或家長一起祭祖。但分家后就不能祭了,不然就是違反禮制,這是一種罪。

因此,劉備不敢稱高祖之后,只能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后。

其實,追溯歷史,我們可以知道至少劉備還是挺幸運的,因為他是劉勝的直系子孫,是劉勝這一支血脈的大宗,不然他連和皇帝攀親的資格都沒有。

就好比,他的祖先不是劉勝的嫡長子,那么當(dāng)他向世人介紹自己時,只能說我的祖先是劉某,不能說祖先是劉勝。那么,這就對他的稱帝之路產(chǎn)生巨大的阻礙,因為在禮制和道義上說不通。

宗法制度,制約了宗法權(quán)益。

這里還要細(xì)說下,什么是宗法制度限制宗法權(quán)益。

我本人姓林,天下林姓之人只能人林堅為始祖,而不是比干,就算他是比干的兒子也不行,因為林姓得姓是由周武王賜姓才有的林姓。

所以才會有衛(wèi)輝的林氏祖廟正堂供的是林堅,但比干和媽祖林默娘卻只能在偏殿享受香火,這就是古代遺留下來的宗

感謝朋友點贊、關(guān)注!歡迎發(fā)表其他看法!

最佳貢獻(xiàn)者
2

這個原因其實很簡單,并沒有那么多涉及宗廟,嫡庶之別的大義,主要目的有二:

其一是夠醒目,能夠追源溯流,一句話其宗親關(guān)系一目了然;

其二意欲效仿光武帝再次中興漢室,而“中山靖王”與光武帝先祖“長沙定王”身份相當(dāng)。

劉備之宗親來源

一句“中山靖王之后”基本交代清楚了劉備之宗親身份,首先,中山靖王劉勝是西漢景帝之子,漢武帝之異母兄,所以非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這一支,直接排除了與當(dāng)今天子這一脈的源流。其次,“中山靖王之后”而不是“中山靖王嫡傳”說明,其祖先并沒有繼承“中山王”的王爵,也就是旁支,其先祖為路城候劉貞,中山靖王眾多子嗣之一。所以到這一代劉氏已經(jīng)衰微,是有跡可循的。

漢高祖之后有點浮夸,而且并不能交代清楚

如果自稱“漢高祖”之后,其實并不是不可以,比如當(dāng)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一直自稱是“舜帝之后”,并不需要真正是嫡長子一脈才可以這么稱呼,只是劉備本身以破落戶,如果這么稱呼,其一顯得有點侮辱了高祖劉邦,因為其當(dāng)前身份太卑微;其二劉星宗室都可以稱高祖之后,哪怕是楚王劉交之子孫也是其旁系,也可以自稱高祖之后,但是這句話本身并不能說明其血緣脈絡(luò),讓人不能清楚,到底是那一支脈后人。

中山靖王之后意義深遠(yuǎn)

  • “中山靖王之后”將其出生血脈來源說的很清楚,讓人一目了然,而且因為并非嫡長子一脈,沒有繼承過王爵,所以路城候這些其后的都不用交代,別人也不會去在乎。

  •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長沙定王之后裔,長沙定王也是景帝之子,跟中山靖王地位一般無二,劉秀以此身份開創(chuàng)東漢帝國,中興漢室,劉備亦以此身份自居,意義深遠(yuǎn),二次中興漢室的意圖顯而易見,而且有光武帝在前,劉備此舉也能頗得人心。
  • 陰謀論者會說劉備只是自認(rèn)宗室,《漢書》記載劉勝有兒子一百二十余,《史記》記載其有兒子,親屬一百二十余人,可見其子嗣眾多,所以有的人說劉備是冒領(lǐng)宗親身份的,所以選了這么個子嗣眾多的王室,其實我覺得是不太可能的,首先就是劉備雖說出場之時以游俠身份參軍,但其家世并不低,其父祖都是有名望,有官職之人,本身可考;其次冒領(lǐng)漢室宗親,其罪可不小,而且能得諸如大儒孔融,荊州牧劉表,益州劉璋等人認(rèn)可,最終承接漢室余蔭,身份應(yīng)該是做不得假。

3

原因很簡單,正經(jīng)點說:帝脈和王脈是有區(qū)別的,有資格稱為劉邦直系后人的,只有歷代皇帝,配享太廟;不正經(jīng)點說:劉備很有可能是拿這個做噱頭,選擇劉邦容更易受到質(zhì)疑。

劉勝一脈

劉勝的父親是皇帝,但是在他這一輩,他的哥哥當(dāng)了皇帝,他被封為中山靖王,相當(dāng)于分家了,自建一系,劉勝就是這一系的祖先,劉備屬于此系,自然可以攀附。

比如介紹劉秀的時候,雖然也會說是劉邦九世孫,但是必須強調(diào)是長沙定王劉發(fā)一脈。只不過劉秀開創(chuàng)了東漢王朝,進(jìn)入太廟,才有資格帶上“劉邦九世孫”的標(biāo)簽。

至于劉備,處境就很尷尬。其一,他生活在東漢,但是與劉秀沒有近親血緣關(guān)系,所以不能和劉秀攀關(guān)系;其二,嚴(yán)格意義上說西漢帝脈已斷,兩支帝脈與劉邦都沒有必然聯(lián)系;其三,劉備建立的蜀漢與東西漢沒有傳續(xù)關(guān)系,即使后來劉備稱帝,也進(jìn)不了太廟,不能直接說是二人之后。

以上只是正經(jīng)的原因,還有些不太正經(jīng)的。

劉備的噱頭

史書的記載不可盡信,雖然《三國志》對劉備的身世有比較明確的交代,但是真假誰也難辨。畢竟也是一代帝王,認(rèn)個像樣的祖先也在情理之中。

有人說劉備不是經(jīng)常將“中山靖王之后”掛在嘴邊嗎?那是《三國演義》,羅貫中給安排的戲碼,是為了揚劉貶曹,凸顯蜀漢正統(tǒng)。

當(dāng)然無風(fēng)不起浪,史載劉備少時好俠,又曾拜盧植為師,雖然因為家境原因,沒辦法被舉“孝廉”,但是還是憑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了當(dāng)?shù)氐暮纻b爭相跟隨他。在招攬人在的過程中,他很有可能為自己編造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身份,以此宣傳自己。

所謂豪俠,其實就是社會閑散人員,文化水平未必很高。試想一下,一群人圍著劉備喝酒,劉備說:“我乃漢高祖劉邦之后”,小弟:“劉邦?!那不是漢朝開國皇帝嗎,哥你真能吹,姓劉就是劉邦之后啊?”。這樣不僅容易被懷疑,就算是真的也很難解釋。換個說法,劉備:“我乃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小弟一臉懵逼:“哥,劉勝是誰?”,劉備:“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之弟”,小弟一想,這家伙說的有鼻子有眼睛的,還是冷門的旁系遠(yuǎn)支,八成是真的。這樣雖然不如劉邦之后威風(fēng),但是也確實是漢室宗親,身份與他人就有不同了,很容易接受。

因此,噱頭也好,事實也罷,劉備都不適合直接稱自己是是劉邦之后,而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則十分合理。

4

在中國古代,尤其是“貴”之人,包括皇室,他們有著極為嚴(yán)格的身份劃分,這就要理解三個字或詞,即:“宗”、“支宗”、“孽(或:庶)”,并用形象的比喻,以便理解。

1、宗:是指一脈相承的,而且只能是一個人。這就好比是“主樹干”,或“毛竹竿”,是一節(jié)一節(jié)往上生長的,這叫“傳宗”;实垴{崩,太子繼位,這叫“承其宗,繼其嗣”,這個“宗”,只能是一個人。在古代,主要采用“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才是“承宗之人”,其他的兒子,包括嫡少子或庶子等,都不是承宗之人。故在三國時期,魏王曹操沒立王太子,曹丕、曹植都拼死競爭,在史書《三國志》中,稱之為“奪宗”之爭;在清代,康熙時期,民間稱為“九子奪嫡”,那是俚詞,在史書中,稱之為“奪嗣之爭”。宗,就是正統(tǒng),好比竹節(jié),一節(jié)一節(jié)往上長,也就是“嗣”,尤其在皇家或有爵之家,先王或先皇等,不是任何一個兒子都能在家放個靈位就能上香祭祀的,只有正統(tǒng)的繼承者,也就是“宗”,才有資格祭祀,或主祀,其他的兒子,只能跪在兩旁。故皇家稱之為“宗廟”,表明是一代一代的正統(tǒng)沿續(xù)下來的,好比竹節(jié),是這么一節(jié)一節(jié)的長出來的,是主干上的一節(jié)一節(jié)。

2、支宗:如果運氣好,沒當(dāng)上“皇太子”,而是被“封王”或“封侯”了,那就相當(dāng)于允許“自立門戶”了,這個爵位,也能一代一代傳下去。但這個,相對于“宗”而言,稱之為“支宗”,好比樹根或主樹桿上,分出一根大樹枝,這是樹枝而不是主樹桿,這根樹枝,也可以一節(jié)一節(jié)的長出去,但是,它永遠(yuǎn)是樹枝,不會是樹干,故稱之為“支宗”,也就是“枝宗”。

3、孽:大家一看這個字,往往認(rèn)為是貶義詞,其實,在古代,正統(tǒng)的文言中(不是明清小說的那種小說家之言),孽,指的是極小極小的小樹條,是指沒能長成樹枝的小樹條,好比千條萬條的柳樹條。在古代貴族或皇家,指的是沒有爵位的兒子,或者說,沒有獲得爵位的兒子。比如,皇帝有許多兒子,有的是“太子”,那就是“宗”,有的封為“王”或“侯”,就成為“支宗”,有的兒子,沒封王也沒封侯,給封了一個官,官位沒法繼承的,那這個當(dāng)官的兒子,就是“孽”,相當(dāng)于“樹條”了,他死了,他的兒子,可能啥都沒有(除了財產(chǎn)外),官位不能繼承的,又沒有爵位,他的兒孫,就變成平民價層,好比小樹條枯萎了,或樹葉掉了。

宗:好比主干,樹桿,只能一個;

支宗:好比樹枝,可以有好幾個,樹枝也能長下去的,但最長的樹枝,也不會成為樹干;

孽:好比是樹條,最形象的就是柳樹條,樹桿上也會長出柳樹條,樹枝上也會長出柳樹條,冬天枯萎了,春天又長出新樹條。樹桿、樹枝、樹條,就是“宗”、“支宗”、“孽”。孽,有時和“庶”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回到主題,漢景帝的兒子約有十個,除了皇太子(后來的漢武帝)是“宗”外,其他兒子都封為“王”,包括中山王,那就是“支宗”。劉備是“支宗”中山王的后人,不是“宗”的后人,故他只能從自己的老祖宗,即“支宗”中山王開始說,而不能從漢景帝或漢高祖開始,只有“宗”之后的“宗”等,才能說是漢高祖之后,也就是,只有皇帝或皇太子,才有資格說是“漢高祖”之后,他們是主樹桿,一節(jié)一節(jié)長出來的,屬于“宗”,才有資格說“老祖宗的宗”,他們才是漢高祖的一脈傳承的正統(tǒng)傳人。

故在史書中,《三國志》以及其他史書中,都只能提到是“某支宗之后”,再補充一點,如果西漢的中山王沒被撤銷,繼續(xù)一代一代的傳下來,一直傳到西漢末年,那劉備,連“中山王后人”都不能稱呼,只有稱為“宗姓子弟”,表明自己是劉姓子孫而已。

5

青言論史祝您新春愉快,豬年大吉!


這個問題,淺層的說,是認(rèn)親戚得往輩分小的認(rèn);往深層說,是因為這位“中山靖王”,和東漢皇室有著不一樣的關(guān)系。

攀親戚的時候,尤其是同族同姓的親戚,一般不會只說自己是開門老祖誰誰誰的后人,一定得往后面說。為什么呢?畢竟越往小輩循,越體現(xiàn)出自己的血統(tǒng)近。

同樣的道理在老劉家皇室這兒也是如此。你要說自己是劉邦的后人,那誰知道你是劉盈的后人,還是劉長、劉肥的后人?但你要說你是中山靖王之后,那就好算了——你家老祖宗是景帝劉啟、文帝劉恒,以及高帝劉邦。這么一算,血統(tǒng)是不是就金貴一點兒了?

那么,為什么要說是中山靖王,而不是別的什么王爵之后呢?這一方面自然是因為他老祖宗確實就是劉勝,還有一個原因,則是中山靖王的父親,是劉備和東漢皇室共同的祖先——漢景帝劉啟。

《后漢書-光武帝紀(jì)》上來就寫清了劉秀的血統(tǒng):“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fā)。”也就是說,劉秀的祖宗劉發(fā),是劉啟的兒子。而劉備的祖宗劉勝,也是劉啟的兒子。

這么一算,劉備就不但是西漢皇室的子孫,還和東漢皇室沾上了親戚關(guān)系,這么一算,就更加是親上加親了。

當(dāng)然,即使這么七零八落地折騰,劉備和東漢皇室的親戚關(guān)系還是遠(yuǎn)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至于什么“皇叔”,就更是小說家之言了。


歡迎關(guān)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6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中山靖王之后,就已經(jīng)表明了是漢高祖劉邦之后,而以劉備當(dāng)時的身份,如果能和劉邦攀親戚的話,反而會被別人恥笑。

事件回顧

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后,并且見誰都要說一遍。我們觀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就有這樣一個印象,劉備甭管見到誰跟對方熟不熟,對方的官大官小無所謂,但是第一點就是要把自己的旗號亮出來,那邊是中山靖王之后。

估計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劉備恨不得制作一個名片,可以一天24小時無限制地往外刷。

而中山靖王之后這句話名號坐實了,是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后,順便把劉備也給整了過來,而皇帝直接在朝堂之上確立了自己與劉備的關(guān)系,自此開始皇帝不再稱呼劉備為劉備了,而是稱呼劉備為劉皇叔。

沒錯,這就是事實

為什么劉備一直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呢?很重要的一點原因是好操作。

我們不知道這句話是真是假,甚至都不曉得劉備把自己當(dāng)作中山靖王之后有著怎樣的意圖。當(dāng)然意圖可能也有點明顯,畢竟一個人想要打出點名堂來,沒有一個牛逼的祖先,怎么著都說不過去。就好比當(dāng)初陳友諒造反的時候,一個勁兒地說自己并不是姓陳而是姓李。為什么姓李呢?因為有一個人叫李世民呀。

同樣的道理,劉備也想給自己打出一個旗號來,可是在這個前提之下,說自己是很厲害的人的后代,總會遭到別人的非議和猜測,唯獨中山靖王劉勝不會出情況和問題。

因為真實的歷史情況下,中山靖王劉勝的孩子能夠組成一個加強排,這里面孩子扎堆,而且孩子生孩子,孩子的孩子生孩子的孩子的孩子折騰來折騰去,你說你是中山靖王劉勝他表哥的親戚都沒有人懷疑你了。

可是劉備偏偏不走尋常路,想要再進(jìn)一步,怎么再進(jìn)一步呢?直接說自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就可以了呀。

而且只要承認(rèn)自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孩子,并且死咬著這一點不放口的話,別人就會自然而然地認(rèn)為,你既然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也就是劉邦的后代,兩者之間區(qū)別不大。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guān)注,小生在此謝過!】

7

經(jīng)?囱萘x的讀者可能比較熟悉的是,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后,那么他為什么不稱自己是漢高祖劉邦之后呢?

首先,在漢朝這個特定時期,作為皇室宗親,但不是近支的情況,是不方便稱呼為劉邦后人的。按照漢朝規(guī)定,宗親對外只能稱呼分封的先祖而不能稱呼其他各代帝王,劉備不僅不能稱呼劉邦之后,也不能稱呼自己為文帝或者景帝之后,只能稱呼景帝之子,第一代中山王劉勝為先祖。其實從周朝開始都是這樣稱呼的,比如姬姓封國的后裔對外不能稱文王或者武王之后,只能稱第一代諸侯王為先祖,而往下如果在分封,則從分支開始算先祖。因此,劉備這樣稱呼是符合當(dāng)時的規(guī)定的。


其次,稱呼劉邦之后,容易被人誤會。劉邦是帝王,兩漢皇帝之祖,直接稱呼是他的后人會給別人的感覺是有非分之想。在漢朝皇帝還存在的情況下,無異于謀反。劉備想干大事是真,但他絕對不敢明目張膽的,喊出口號,本身自己的實力不強,亂說容易被人抓住把柄給報官。而稱呼中山王的后人則可以被人接受,一方面是符合規(guī)矩,說出了自己祖上是王爺,間接說出自己的祖宗是皇帝的兒子,自己留著漢朝皇族的血,身份高貴,也能夠滿足其政治需要。劉秀的身份表述為長沙定王之后,劉備的表述也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身份表述一致,不引起麻煩,體現(xiàn)尊貴身份,甚至可以看出有身份被拔高的成份。


第三,劉邦的后裔很多,體現(xiàn)不出來尊貴。劉邦有八個兒子,其中的劉盈、劉建、劉如意絕嗣,但劉邦其他的兒子是有后代的,最尊貴的自然是劉邦四子漢文帝劉恒的后代。如果劉備只是自己是劉邦的后代,實際上不一定是皇族,比如淮南王劉長一族,祖上是被漢文帝流放的。比如劉肥的后代,雖然也是諸侯王之后,但是肯定也不如文景后裔高貴。劉備表面身份的意思肯定是要抬高自己,如果只說是劉邦的后裔,并不能完全表現(xiàn)出來是宗親。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是文景后裔,還有熟知的劉表、劉璋等人都是文景后裔,如果說自己說中山靖王之后,大家的親緣關(guān)系會很近。


第四,劉勝的子嗣特別多。據(jù)史料記載,劉勝有100多個兒子,那么這些兒子不斷的開枝散葉,劉勝的后人就很多,這樣劉備的身份和底細(xì)就不會被人查清楚。雖然劉備的宗親沒有被懷疑過,但劉備還是很低微的,賣草鞋出身,對外交往中他要掩飾這些。什么時代都存在瞧不起人的情況,一旦說到出身,這是劉備的短處,劉備必須進(jìn)行掩飾,甚至說粉飾,這是社交的一部分。如果他說的細(xì)致點,可能別人就知道他的底細(xì)了,如果說的大了點,別人會以為造假,因此他就選擇了報自己遠(yuǎn)祖劉勝得名號,別人也不好細(xì)致的問。


劉備為了顯示自己皇室宗親身份,不惜對外宣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也因為宗親身份匯聚了一些英雄。然而這個身份并不是劉備取得一番作為的主要東西,最主要的還是劉備后來的勵精圖治,能夠三足鼎立還是看真本事,F(xiàn)在許多時候也一樣,祖上闊過,不代表現(xiàn)在就一定富足,紈绔子弟有的是,好的先祖可以是驕傲,但不能吃光祖宗的老本。

8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看過《三國》的都知道,劉備自稱劉皇叔,是漢室之余脈。

因此劉備能高舉大漢之旗幟,成為三國鼎立中的一個重要勢力。

劉備在自報家門時,說自己是漢中山靖王之后,要知道,中山靖王也是能和劉邦連上血緣關(guān)系的,為什么劉備不說自己是劉邦之后呢?

其實劉邦是中山靖王劉勝的老爺。

劉邦、劉勝、劉備三者的血緣關(guān)系,可以推算出來。

劉邦(老爺)——劉恒(爺爺)——劉啟(父親)——劉勝(中山靖王)——下傳十八代后——劉備。

劉備之所以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是因為中山靖王劉勝這個人比較神奇。

根據(jù)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劉勝這個人喜好酒色,嬪妃眾多,最后生了有一百多個孩子,所以像清朝的乾隆皇帝一樣,估計子孫太多了,自己都認(rèn)不全了。

自己都認(rèn)不全,何況別人了。

所以如果說是中山靖王之后,就有點更讓人信服的感覺,畢竟劉勝的子孫多,后代流落為販履賣席之輩,也是很有可能的。

不僅不會讓人感到大漢將衰,反而更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一種同情心。

這才是劉備想要的效果。


更多歷史類原創(chuàng)內(nèi)容,歡迎關(guān)注@歷史寶藏。

9

只要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備自稱自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度龂尽飞想m然并沒有明確這么說,但是以劉備的聰明才智來看,他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肯定也會這樣說的。

(劉備)

明明劉邦是更大的大牌。就算不說劉邦,說漢景帝劉啟,也肯定是婦孺皆知的。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講究名人效應(yīng)。如果你的名字和名人放在一起,你的名字會變得更加響亮。既然如此,劉備為什么不把自己的名字和更有名的劉邦、劉啟放在一起,反而和不怎么出名的劉勝放在一起呢?和劉邦、劉啟放在一起,不是能夠網(wǎng)羅更多的人才嗎?

其實,說自己是劉勝的后代,恰恰能夠體現(xiàn)劉備的深思熟慮和雄才大略。為什么這么說呢?

劉備是一個一窮二白的人,他不像袁紹、袁術(shù)一樣,擁有顯赫的背景。也沒有曹操的運氣好,可以擁有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也不像呂布、公孫瓚一樣,曾經(jīng)是一方大員;蛘呦駥O權(quán)那樣,祖上打了一片基業(yè)。他是真正的一窮二白。他唯一擁有的,就是皇室后代這樣一個身份。所以對于劉備來說,如何用好這個身份,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要知道,劉邦打下江山以后,劉姓人開始發(fā)達(dá)起來。經(jīng)過四百年的繁衍生息,劉姓人肯定成為那時候人數(shù)最大的一個姓。

(劉邦)

為什么說劉姓人會成為那時候人數(shù)最大的一個姓呢?

一方面,劉姓人比較顯貴,因此他們的三妻四妾肯定最多。他們的子女得到了很好的照顧,成活率肯定最高。這樣,劉姓后代的人數(shù)就會非常多。另一方面,皇帝又會賜給很多功臣、親貴以劉姓。比如劉邦打敗項羽以后,就賜給項姓為劉姓。連敵姓都賜予了劉姓,可見劉姓人當(dāng)時確實是非常多的。

既然劉姓人很多,因此劉備要想打好這張牌,就遇到了劉姓這張牌的真實性和含金量的問題。別人會懷疑劉備的劉姓是假的。很多人會打著劉姓皇親貴族這樣一個身份,招搖撞騙。尤其是在王朝末年,這樣的情況會更多。

關(guān)于含金量的問題,也是劉備需要特別考慮的。也就是說,他這個劉姓,本來就是皇室的血脈,還是在劉邦建立天下之前,他的祖宗已經(jīng)姓劉了;蛘咚@個劉姓是后來被皇帝給賜予的。顯然,其中的含金量是不一樣的。

(劉啟)

劉備要做的,就是既要讓他這個劉姓,具有極大的真實性,又要讓他這個劉姓,具有極大的含金量。因此它在對外發(fā)布的時候,就特別考功夫。

如果劉備對外宣稱他是劉邦之后,或者是劉啟之后。在別人的心中就會產(chǎn)生這樣一個觀感:這個人是不是冒牌貨?是不是假冒皇帝的名字來招搖撞騙。恳驗檎袚u撞騙的人,肯定會往那些更有名的人身上靠。還有,其含金量也值得懷疑。因為這些劉姓人中,有一些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皇室血脈,而是賜姓的。甚至有一些像項姓一樣,因為他是敵對勢力賜姓的。這樣的人,顯然就不能代表皇家了。

而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劉勝并不出名。但正因為他不出名,所以沒人會覺得劉備是想借皇家的名聲來抬高自己。而因為是劉勝這樣一個人,別人一聽,就覺得這肯定是真實的,有來源,有支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真實性就非常高,沒人再懷疑了。

也因此,大家自然而然地賦予了劉備振興皇室的責(zé)任,也就會義無反顧的追隨他,和他一起打天下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

10

【老爹回答問題的原則:據(jù)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01.劉邦和中山靖王劉勝之間,到底有啥關(guān)系?

劉邦有8個兒子,嫡長子劉盈在劉邦死后,繼位稱帝,史稱漢惠帝。在這之后,西漢的歷史,進(jìn)入到了呂后稱制時期。

在呂后稱制時期,扶持過兩位少帝。在諸呂之亂被平定后,西漢的朝臣們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恒為帝,也就是后來的漢文帝。

在漢文帝死后,由他的兒子劉啟繼位,史稱漢景帝。

漢景帝有14個兒子,最終選擇第11子劉徹繼位,也就是后來的漢武帝。同時,漢景帝中的第9子,為中山靖王劉勝。他和漢武帝是異母兄弟關(guān)系。

劉勝這個人,非常喜好酒色,有子孫約有120多人。

《漢書·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勝為人樂酒好內(nèi),有子百二十余人。

也就是說,劉勝是劉邦的曾孫。

02.劉勝和劉備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

在《三國志·蜀書》中的先主傳篇記載:

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后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

根據(jù)清代乾隆四十八年,文華殿太學(xué)士劉墉撰修《劉氏集注重修族譜》中記載:

由此可知,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的第十五世孫,是劉邦的第十八世孫。

03.為什么劉備只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而不直接說自己是劉邦之后?

在東漢末年的時候,社會上和官場里,都十分看重出身門第。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就是當(dāng)時的選官制度。

中國東漢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有察舉、征辟兩種制度。

察舉,就是由地方州郡的官吏,以“賢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薦上去,經(jīng)過考核后,就可以被授予官職。

征辟,就是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當(dāng)官。在理論上來說,那些被察舉、征辟的人,都必須要有才能和名望。

因此,為了爭取被察舉和征辟,那些想要從政的人,都會修飾自己的品行,說自己是名人之后,借此抬高身價。

我們知道,劉備“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yè)”。雖然劉備家境貧困,但是他有遠(yuǎn)大的抱負(fù)。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劉備也不例外,因此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就是為了抬高自己的出身,好將來被察舉從政為官。

如果直接說自己是劉邦之后,那就扯太遠(yuǎn)了,別人可能就不太相信了。

總之,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是出于從政的需要。不直接說自己是劉邦之后,是怕別人質(zhì)疑自己出身的可信度。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