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場戰(zhàn)役最后證明,廢物是廉頗而不是趙括。

有人總是說,廉頗是拖住秦軍,以老秦軍,最后反攻秦軍取勝。其實這是長平之戰(zhàn)中最大的謊言。先說軍隊。廉頗手下四十五萬人,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上黨的難民殘軍。而他面對的是五十萬精銳的秦軍。請問,如果交給你,你能夠打贏嗎?就是給白起他也打不贏。廉頗為什么筑壘死守,那是打不過秦軍才死守的。不是什么用計謀!

其二,再說糧食。秦軍用漕運運糧,效率遠勝過其他國家。如果你不同意,我就請你在歷史上找找,什么時候秦軍因為后勤缺過糧食。所以說,想消耗秦軍,疲勞秦軍,然后取勝是赤裸裸的謊言!

如果對峙下去,會出現什么情況。我請大家參看王翦滅楚,最后對峙到楚國撤退,王翦一舉就滅了楚國,損失輕微,也沒有象白起一樣付出死亡過半的代價。

正是廉頗的無能,讓趙國陷入了滅頂之災。是趙括拼死一搏。把秦軍拼掉大半,才造成了后來的合縱基礎,合縱成,在邯鄲城下打敗秦軍,再次奪回了上黨和太原一帶,勝利結束了上黨戰(zhàn)役。

最佳貢獻者
2

趙括的確沒什么本事,但是換做任何人前來,都很難打贏這一仗。趙國輸在了國力上,而不是指揮能力。

趙括的指揮是沒有問題的,只能說不是奇招。

說實話,像這種大規(guī)模的軍團作戰(zhàn),最高統(tǒng)帥的指令是很難在短時間內,通告到每一位士兵的,所以說趙括本人的指令下達以后,需要一段時間趙國士兵才能反應過來,而這段時間可能就是勝負的關鍵所在。

當時所遇到的情況是,秦軍被趙軍一路追殺到了秦軍的營壘,這個時候的趙軍如果能夠一舉攻破秦軍營壘的話,這場大戰(zhàn)的勝負是真的很難預料的。

但是趙括就是沒能拿下秦軍營壘,主力人馬已經全部出動,這個時候的白起,那真的是以逸待勞了。他先派出了2萬5千人馬,繞道前往趙軍大后方,切斷趙軍的后路。隨后又派5千騎兵沖入趙軍陣營,將趙軍主力一分為二。

這個時候考驗趙括的時候到了,他現在一旦撤退,將會士氣低沉,死傷無數。但是在原地待著,大軍本身已經陷入了混亂之中。

其實趙括做得還是不錯的,他就地扎營,轉攻為守。這是當時趙軍唯一能夠保全實力的辦法。趙括一直在心里告訴自己,決戰(zhàn)還沒開始。

白起早就已經把這場大戰(zhàn),當成了決戰(zhàn)。

其實從趙軍追擊戰(zhàn)敗的秦軍那一刻開始,趙括就已經掉入了白起的陷阱。但是這個陷阱是有風險的,首先要保證秦軍的營壘不會被趙軍攻破。一旦這個大前提不能保證的話,那秦軍也會遭到滅頂之戰(zhàn)。

所以這場戰(zhàn)事在結束以后,我們覺得白起用兵如神,其實他這也是在刀口上舔血,風險非常高。趙括當時的心態(tài)我們是可以理解的,首先他已經意識到,這是白起的陷阱。為了不泥足深陷,趙括必須要做出自保的狀態(tài)。

他轉攻為守是為了保存實力,當時在趙軍的大后方和軍營內部,都出現了大量秦軍,面前又面對秦軍主力所在的營壘,那么你該如何自處呢?

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全軍覆沒,因為這個時候趙軍極有可能會騷亂,而白起就是希望趙軍內部混亂,一旦軍隊不聽從趙括的指揮,那事情就好辦多了。頭狼不見了,那群狼的氣勢也就沒了?上э@然趙括指揮能力還是比較強的,迅速穩(wěn)定軍心,轉攻為守,不得不讓白起再想辦法。

秦昭襄王發(fā)動河內人馬截斷趙軍糧道和援軍,這對趙括來說是致命的。

這場大戰(zhàn)的兩軍主帥都是頂尖的優(yōu)秀軍事將領,所以在指揮方面大家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而直接導致這場大戰(zhàn)結局的人,其實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本來是不打算參與進來的,但是他發(fā)現白起的那兩萬多人馬截斷了趙軍的糧道。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當時的趙軍主力全部出動,離開了自己的營壘,而營壘和趙軍之間的通道被秦軍給攔截了。

但是攔截的人數只有2萬5千人馬,這是遠遠不夠的。趙軍主力是45萬人,所以秦昭襄王痛定思痛,親自趕往河內郡,給當地百姓都提一個等級的爵位,發(fā)動當地所有15歲以上的男子,前往戰(zhàn)場,加入到攔截趙軍糧草和援軍的隊伍中去。

這就太瘋狂了,對于全民皆兵的秦國來說,這算是傾國而出了。但是趙國那邊有這個底氣嗎?趙國顯然已經沒有可用之兵,就算是有一時之間也很難調集。再說趙孝成王本人也沒有秦昭襄王果斷決絕,所以趙括的糧道被徹底截斷,援兵也一個都沒來。

趙括陷入了死局之中,他就地安營扎寨是不錯的。因為他想著在統(tǒng)一部署之下,退回趙軍營壘,可是沒想到他現在回不去了。前有狼后有虎,手里雖然攥著45萬大軍,可是沒有用武之地。

斷糧以后的趙軍,多次沖鋒都無濟于事。

趙軍是前來追趕秦軍的,所以壓根就沒帶多少糧食,F在被困在半路上,斷糧是最要命的一件事。

所以趙括立刻組織人員突圍,希望能夠找到突破口,但是連續(xù)沖鋒了多次,都無法突圍成功。這個時候趙軍已經斷糧46天,回天乏術之下的趙括,只好自己帶著人前去沖鋒,結果被亂箭射死。

作為一軍主帥的趙括,在最后時刻確實還是表現出了些許男子氣概,但是我認為這是不理智的。畢竟年輕氣盛,但是他忘記了一點,他所肩負著的是45萬大軍所有人的前途和命運。一旦他死了,群龍無首之下,趙軍哪里還有什么出路呢?

所以我認為趙括最大的失敗,不是被秦軍所圍,而是不到最后關頭就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他死以后,趙軍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不久便全部投降了秦軍,結果被白起全部坑殺。

總結:趙括不該完全背鍋,趙孝成王責任不小。

趙括之所以能夠成為大軍主帥,最重要的一點是他贊成主動進攻秦軍。所以他得到了趙孝成王的信任,從而將廉頗換下。但是趙括到了戰(zhàn)場以后,確實發(fā)現了戰(zhàn)事的艱難,不過趙孝成王給了他很大的期望,并且一直鼓勵他主動進攻,所以趙括只能硬著頭皮進攻。

除了原先的20萬大軍,趙孝成王又給了趙括25萬大軍,這是趙國的全部資本,怎么能都給趙括呢?留下哪怕5萬人馬,趙括也不至于后方被堵死吧?所以趙孝成王這件是做得不合理,導致后來沒有人馬能夠突破切斷糧道的秦軍。

而且趙孝成王在關鍵時刻,只懂得等待,卻不知道想辦法營救趙括。秦昭襄王就跟他完全不同,他十分果斷地出兵幫助白起,哪怕傾國而出都在所不惜,趙孝成王有這個魄力嗎?在這種君王的領導下,誰來做這個統(tǒng)帥都打不贏這一戰(zhàn)。

3

“起翦頗牧,用兵最精”。廉頗是和王翦,白起,李牧齊名的戰(zhàn)國四大名將,那不是吹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打出來的?梢赃@樣說,長平之戰(zhàn)如果廉頗不行,那么諸侯國任何一名將軍都不行。當時形勢是秦強趙弱,雖然趙國胡服騎射,但是無論單兵作戰(zhàn)還是整體實力上依舊無法對抗秦軍。這種情況下,硬拼就是死路一條,而且是很快就死,唯一的辦法就是據險而守,苦撐待變。廉頗選擇在長平依山傍水,深溝壁壘死守,完全是明智之舉。秦軍雖然強大,但是他們遠離本土作戰(zhàn),巴蜀糧倉遙遙千里,遠水不解近渴,這時候急于決戰(zhàn)的應該是秦國,而不是趙國。退一萬步講,即便是趙國糧草不濟,但是還有辦法可想,而不是向秦軍發(fā)動自殺式攻擊。事實證明,堅守非常正確。長平慘敗一年后,秦軍再次攻打趙國,將邯鄲里三層外三層團團包圍,趙國在里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堅守邯鄲兩年,把老鼠都吃光了,守長平再困難也比守邯鄲容易吧?最后終于等來了信陵君竊符救趙。

再說趙括本人,他父親對他的評價極差,認為他就是個夸夸其談,自以為是的人,趙奢曾經對趙括母親說,這孩子不適合當將軍,因為他把帶兵打仗看的太簡單了,我一生謹小慎微,外加運氣好,總算沒有犯大錯誤!他要是帶兵打仗非得闖大禍不可,輕則身首異處,重則全軍覆沒,遺害國家。知子莫若父。而且史記也記載了他母親極力反對趙王認命趙括為大將軍,并且有言在先,一旦出大事不要禍及全家。可見趙括這個人多么不靠譜。

東周列國志里面記載,趙括下令傾巢出動追擊秦軍,遭到了很多名將的反對和質疑,其中就有當年的名將樂毅。結果這家伙剛愎自用,最后走上了不歸路,同時賠上了45萬趙國生力軍。長平慘敗的后果極其嚴重,根本不是你說的什么重創(chuàng)秦軍,當時要不是范睢嫉賢妒能進讒言,要是按照白起的意思乘勝追擊,趙國肯定是萬劫不復。

失敗的趙國,國運已經進入了倒計時。本來人口不多的趙國,幾乎家家?guī),戶戶哭聲,這哭聲完全是對趙括的控訴和詛咒。

戰(zhàn)爭結果就是有勝有敗,實力不如對手,失敗很正常,但是失敗也分小敗,大敗和慘敗,廉頗在長平幾次小敗只是皮外傷,趙括一次性葬送全部家當,用慘敗都無法形容了。他要不是廢物,天理難容啊。

4

長平之戰(zhàn),當時換誰誰死,廉頗不被換掉的話,可能最終結果是戰(zhàn)國四大將中,就沒有廉頗的地位了。

不換將由廉頗帶領趙國軍隊,當時已經處于劣勢,廉頗之所以采取守勢,是沒有與秦軍決戰(zhàn)的能力,一點勝算沒有,不得已而為之,只能守。

換將趙括,趙括的確有空談兵法之嫌,趙括的母親最后沒死就是證據。以前將軍沒把仗打好,家里的人要被治罪的,就是說趙括戰(zhàn)敗了,他母親也要被殺死!很殘酷是吧?那時候就是這樣的。

趙王用趙括換廉頗的時候,趙括母親求趙王不要用趙括,趙王堅持要用趙括。這時趙括母親就向趙王提了一個請求,假如趙括不能勝任的話,請求趙王不要治她的罪就可以了。趙王當時答應了。

那么為什么趙括母親要提這個事情呢,原來趙括父親趙奢活著的時候,與兒子趙括談論兵法,趙奢提出的問題難不倒趙括,結果趙奢卻背地里搖頭嘆氣。趙括母親就納悶了,為什么咱兒子這么聰明,你嘆哪門子氣呢?

趙奢說,真正的戰(zhàn)爭,生死存亡!哪能象趙括說的這么輕松,說說可以,真正干起來的話,會說的干不過會做的。趙國不用趙括就罷了,一旦用趙括,必然沒有好結果。

正因為有了趙奢的話,趙括母親才擔心趙括會壞事。她勸不了趙王不用趙括,但是總得給自己留條路吧,于是就請求不要連坐自己。

趙括作為將軍,當上將軍就趾高氣揚,買房買地,他母親就把他和趙奢進行對比,趙奢當年當將軍拿到賞賜都分給了部下,整天不著家,忙著部隊的事。而趙括得到賞賜,首先就是擺譜不可一世,然后買地買房,還收禮什么的。這么一比較,趙括母親覺得應該信自己老公,俗話說知子莫若父嘛。

所以說趙括的軍事才能,基本上就是嘴上有功夫,本事肯定是有的,但根本就不可能匹敵秦國將軍,何況秦國軍隊暗中換將,開始的將軍就把廉頗打的不敢出頭,最后換的是白起,趙括就更無勝算了。

當時趙國的將軍,只有廉頗和李牧,廉頗大家都知道,在長平之戰(zhàn)中先敗了兩次,才放棄主動出擊的,明顯不敵秦軍。

李牧是個攻防兼?zhèn)涞膶④,但是若換成李牧,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勝算還是非常小,能干個平手就算不錯了。

5

長平之戰(zhàn)央視軍事頻道以地圖輔助,詳細講解過;趙括是敗于國力,并沒犯一絲錯誤。這場戰(zhàn)役的關鍵點是截糧道包括水道;趙軍發(fā)起攻擊后,面對拼死一戰(zhàn)的趙兵,秦軍力不能持,不得不向后方退去,但這是死地,后面是個大湖,也是秦軍的水源。趙括看到了這一點,于是親率精銳騎兵追擊,秦軍不得不丟棄所有錙重爬上了山,趙軍順利截斷了水源,控制了大湖;到這時如果雙方都不增兵,趙軍勝定了,三國時馬SuO銜亭之戰(zhàn)證明了這點;魏軍斷了水源,幾天后蜀軍就崩潰了。然秦王盡起傾國之兵,再發(fā)十萬兵配合白起后備的三萬騎兵硬生生截斷了趙軍糧道,而趙國國內已無法派兵打通,輸在國力,至馬殺盡,人相食時趙軍才降,也是可憐。一斷水,一斷糧,都是高招,但還得看國力啊。

6

現在的人一提到趙括,腦海中就會浮現出“紙上談兵”這四個字。

但是這“紙”是到了東漢才由蔡倫改善出來的,而戰(zhàn)國時期流行的是“竹簡”,根本就沒有紙,那么“紙上談兵”從何談起呢?


(紙上談兵的典故)

長平之戰(zhàn)的結果證明了趙括廢物,這是從結果推論出來的。

以果推因嘛,也有失偏頗,最主要的還是那個時代,哪個將軍碰到“戰(zhàn)神”白起不得跪?

跟白起對峙的將軍,如果要想贏,不僅要在軍事指揮上的能力要壓過白起,而且還要本國的綜合實力要壓過秦國,如果壓不過最起碼也要旗鼓相當,最后還要取得朝堂之上君王一心一意的支持。

而趙國有名將廉頗都不能用,趙王還疑神疑鬼,最終換了“趙括”為將,才慘敗長平,從此國家就江河日下了。

(廉頗去職劇照)

反觀秦國,其實那個時候的秦國朝堂也不太平,從關東來的范雎正在進行他的“削枝固干”的大計,幫助昭王集權,白起其實也是在“削枝”的這個范圍之內。

但是,秦昭王為了打贏這一場戰(zhàn)爭,不僅任用白起為長平之戰(zhàn)的主帥,并且秘而不宣,還一心一意地支持白起。

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趙戰(zhàn)不利,因筑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fā)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薄妒酚洝ぐ灼鹜豸辶袀鳌

當秦昭王得知趙國運糧通道已被截斷之后,他親自去到河內,給當地的百姓封以爵位,各升一級,鼓勵和征調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全部集中到長平戰(zhàn)場上聽任派遣。

這些青壯年不是用來直接沖鋒陷陣的,而是讓他們去攔截趙國的救兵,使得趙國的糧食運送不到前線,前線的趙國兵士沒有飯吃,當然只能突圍。

這樣一來,白起就能掌握戰(zhàn)場的主動權,“以逸待勞”,把趙國的士兵拉入一場場的攻堅戰(zhàn)當中。

結果,“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zhàn),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薄妒酚洝ぐ灼鹜豸辶袀鳌

趙括也不是什么貪生怕死之人,他也是死在了沖鋒的戰(zhàn)場上,后人就把長平之敗的罪過全部加于其頭上。

(趙括沖陣、死于亂矢)

后人為什么把罪過加于趙括的頭上呢?

這來自于藺相如、趙奢對趙括的點評。

趙括在軍事方面的理論,可以說是天下無雙,就連他的父親在軍事理論方面都辯論不過他,后來趙奢也不得不說出了這句話。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薄w奢

這說明了趙括可以做為一名軍事理論家,他可以做軍;蛘咧v武堂的一名導師,但是卻不能上戰(zhàn)場。

因為兵圣孫武說過,“水無常形,兵無常制”,趙括在理論是夠了,但是在實際用兵方面,缺乏足夠的實際經驗。

但有才者必有傲氣,或許是這樣,趙括并不認可別人對他的評價,反而對能操控一支大軍四處作戰(zhàn)躍躍欲試,所以連名相藺相如也看不下去了,“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那問題來了,既然這樣,趙王為何還用他來代替廉頗呢?

用人不當,這不就是趙王最大的過錯嗎?

都明知道他是這樣的一個人了,為何還要讓他去送死?

把四十萬大軍放在這種人手上,這不是在賭國運嗎?

連趙括的母親都在勸進趙王,“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愿王勿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母不看好趙括)

好個“父子異志,愿王勿遣!”,對于一個母親來說,誰不望子成龍?

但是為了趙國的未來,一個母親都要斷絕自己兒子的仕途,可見當時所有人都不認可趙括。

但是趙王還是我行我素,堅決任用趙括為將,終于葬送了趙國的大好前途。

趙國和秦國在當時可是被稱為“中土雙雄”的!

趙括一到任之后,立即更改廉頗“堅守”的策略,在軍中更將換佐,安插親信,一時令軍中大將離心離德,這也是趙括慘敗的原因之一。

不管是國家治理,還是軍隊打仗,一般主將都會開會討論,統(tǒng)一認識,任何一項策略,都要取得大多數人以上的認可,這樣辦事下來才會事半功倍,而那些搞一言堂的人往往都不會有什么好下場。

(眾將勸趙括)

因為大家不認可的東西,主將偏要執(zhí)行下去,其結果只會是陰奉陽違,一旦有這種事情發(fā)生,那么“勁不往一處使”,基本上整個的團隊的力量就渙散了。

那么我們再來看看,趙括就算知道“堅守”策略是對的,他能繼續(xù)推行廉頗的“堅守”策略嗎?

答案是否定的。 明知道“堅守”是對的,卻不能執(zhí)行“堅守”策略,反而要主動出擊,這不是自己向滅亡的道路飛奔而去嗎?

可以說趙括也是身不由已的。

為什么說他是身不由已呢?我們來看看廉頗是怎么被換下來的?

“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zhàn),趙兵不出。

長平之初,廉頗率軍與秦戰(zhàn)作戰(zhàn),連戰(zhàn)皆負,一次都沒打勝過,所以后面他依托營盤不出,將秦趙兩軍拉入了相持階段。

(廉頗堅守讓秦軍無力)

這樣一來,秦國的糧道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廉頗的這種“避秦軍鋒芒”的做法可以說是非常正確,并不在存在著用兵錯誤的問題。

戰(zhàn)國名將也不是蓋的啊,打不過就守唄,還能咋地? 但是,趙王不滿意啊!

“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zhàn),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薄妒酚洝ぐ灼鹜豸辶袀鳌

趙王之意非常明了,“棄攻為守”才是他想要的。

所謂的“廉頗”有反意,那是秦人的反間計,反不反不重要,但是秦人送給了他一個換下廉頗的借口,于是順理成章的趙括就走馬上任了。

而趙括的走馬上任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從邯鄲出發(fā)的那一刻起,不管他的真實想法如何?

朝庭中樞給他所下的命令就是——“出擊,出擊,不要防守”。

(大王要你出擊,你不出擊也得出擊)

兵書有“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說法。

就是一個大將,他是應該能因時、因地來制定相應的策略,他不僅僅只是君王的一個應聲蟲,如果朝庭中樞對前線軍干撓太多,往往都會造成前線的失利。

因為兩地距離的遙遠,朝庭所得到的信息不對稱,反而會制定下不正確的策略導致兵敗,這種事例在史書有太多的例子了。

兩國相爭、兩軍相爭,往往考驗的是對弈者堅定的意志力。

在最艱難的時刻,先倒下的往往是意志不夠堅定的一方,古今亦然。

從長平之戰(zhàn)可以看得出,趙王在關鍵時刻頻出昏招,來自于他內心的不堅定,所以才會出現形勢誤判的情況,改“堅守”為“主動出擊”。

所以,長平之戰(zhàn),趙國的慘敗,不是任哪一位為統(tǒng)帥的問題,而是執(zhí)行哪一種戰(zhàn)略思想的問題。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7

長平之戰(zhàn)的失敗,是因為趙國的決策層失誤造成的。趙括、廉頗都是優(yōu)秀的將才,誰做統(tǒng)帥都是合適的。

趙國決策者的失誤。

1,沒有發(fā)揮騎兵優(yōu)勢。

趙武靈王打造的趙國是農牧二元制的國家,騎兵之強,遠不是秦國能比的。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讓趙國人模仿胡人的方式,訓練了一支騎兵軍隊。第二階段,是在占領了大片游牧民族的領土后,建立正確的民族政策,吸收消化大量胡人,直接打造了胡人組成的騎兵部隊。

在趙國的主力騎兵部隊中,核心將領是趙國原本的華夏人,而底層軍官和士兵大多數是胡人。胡人是天生的馬背民族,對騎兵戰(zhàn)術的理解,騎射之精湛,都不是秦人能比的。

然而,在長平之戰(zhàn)中,雙方一直在用工事對峙。趙括被圍后,也是立即挖工事固守,始終沒有趙軍騎兵的身影。如果趙國能及時投入騎兵主力,恐怕第一階段的對峙都不會存在,廉頗直接就能碾壓王龁軍團了。

2,趙國犯了添油戰(zhàn)術的大忌。

趙國接盤長平時,就預計到秦國必然的報復。奇怪的是,趙國接盤長平后,沒有做戰(zhàn)爭準備。直到王龁攻趙,才派了擅長野戰(zhàn)、進攻型的選手廉頗統(tǒng)兵(我們對廉頗善守的印象是錯誤的。)。很明顯趙國決策層的目的,是要讓廉頗主動出擊,給來犯秦軍來一下狠的。

趙國決策層這種思路是對的,但是給廉頗的兵力不足。以致于,王龁帶著攻韓大軍奉秦王令來攻長平時,廉頗被迫放棄了進攻的初衷,挖了幾道工事固守。

如果,趙國一次性給廉頗足夠的兵力,一戰(zhàn)打退王龁,也就沒有后來的消耗戰(zhàn)了。

3,趙國的外交錯誤。

趙國派廉頗出兵時,應該同步啟動外交工作,積極合縱。把其余五國盡可能拉到自己一邊,共同抗秦。

然而,趙國的外交工作很不到位。齊國不愿出糧,魏、楚的配合也不到位。甚至,燕國還響應秦國,在北方蠢蠢欲動,幫秦國牽制趙國。

另外,趙國在大戰(zhàn)中期 ,趙王居然在戰(zhàn)與合之間猶豫不決。別國即使想來幫趙國一把,也有些無所適從。

廉頗、趙括的能力。

廉頗和趙括的能力 ,或許比不上趙奢和李牧,但是絕對是優(yōu)秀至極的,打長平之戰(zhàn)是沒有問題的。

一,優(yōu)秀的廉頗。

1,善攻的廉頗。

廉頗是趙武靈王一手帶出來的騎兵將領,憑才能和軍功一步步升到將軍的。

廉頗是脾氣暴躁,視死如歸的硬漢。在戰(zhàn)場上,廉頗擅長使用騎兵野戰(zhàn),不善防守。

趙惠文王十六年,燕國組織聯(lián)軍攻齊,廉頗帶兵參加。廉頗以悍勇至極的風格,帶兵惡戰(zhàn)并攻取了陽晉,震驚了諸侯。戰(zhàn)后,廉頗被封為上卿。

四年后,齊國與秦國眉來眼去,要聯(lián)合攻趙。廉頗獨自帥軍攻齊,打破齊軍新建的精銳部隊,讓齊國不敢再攻趙。

又四年后,廉頗帶兵威震魏國,攻取魏地防陵和安陽。

趙惠文王三十年,趙奢大敗秦軍后。秦人大怒,派軍再次攻趙。廉頗不滿上次被趙奢出了風頭,帶兵前去,大敗秦軍。



2,廉頗在長平的無奈。

白發(fā)蒼蒼的廉頗,仍然殺氣騰騰?赡苁切愿袷谷,也可能是廉頗看不起王龁,盡管王龁帶的是秦軍最精銳的部分。

四月,廉頗剛到長平,就急著殺敵立威。讓手下的偵查騎兵去殺掉秦軍的偵查兵,沒有想到反被秦軍打敗。

六月,經過兩個月血戰(zhàn),秦軍奪取兩城,殺了趙軍四個校尉。廉頗只好取守勢,修筑了工事?lián)。秦軍強攻,殺了趙國的兩個校尉。

廉頗見實在是打不過,就再不出戰(zhàn)。一個脾氣暴躁的進攻型選手,被迫防守應該是很無奈的,應該無比的渴望帶著騎兵大軍碾壓秦軍。

"四月,龁因攻趙,趙使廉頗將……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筑壁壘而守之……秦數挑戰(zhàn),趙兵不出。

讓廉頗苦惱的是,趙國沒有足夠的籌碼打敗秦軍。更讓廉頗苦惱的是,秦國遠勝趙國的后勤補給能力。秦國的糧食走水路一船又一船源源不斷運到前線,趙國的糧食卻供不上了。趙國被迫與秦決戰(zhàn)時,卻把廉頗擼下去,換上了趙括。

這也是廉頗的幸運,否則廉頗被趙王命令進攻時。在不知秦軍已經秘密換將的情況下,照樣會栽倒在和趙括同樣的地方。

二,趙括也很優(yōu)秀。

趙括的優(yōu)秀,其實不次于廉頗。

1,趙括去長平時,根本就不是初出茅廬的懵懂少年。

太史公是人不是神,他的資料也不完善,有許多是從 傳說中整理出來的,難免有偏差!妒酚洝穼w括的描述,就有些錯誤之處的。在太史公看來,趙括只是個未經世事的毛頭小子,便有些錯誤了。

趙括的父親趙奢,與趙國王室同宗,本可富貴一生的。奇怪的是,趙奢早年卻是在燕國度過的,還在燕國娶燕女為妻,生下了長子趙括。

趙奢回到趙國發(fā)達后,與同族的趙勝關系很好。有一次與趙勝聊起過往,趙奢得意的說自己少年時期曾經逃亡到燕國,以逃亡者的身份得到燕王信任,還做了上谷守。具體是因為什么,才使得趙奢這樣出身富貴的人逃亡,因為家丑不可外揚,外人已經不能知道了。

從這里,我們可以印證趙奢是在少年時期到燕國成家立業(yè),并生下趙括的。而長平之戰(zhàn),是在趙奢去世幾年后才開打的。

據現有資料看,趙奢應該是活過了60歲。我們可以由此計算得知,趙奢少年時期生下的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時,已經是個約50歲的中年人了。

在那個全民皆兵的年代,打仗和吃飯喝水一樣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趙括活到這個年紀,說沒有實戰(zhàn)經驗有人信嗎?

趙括之所以沒有獨自領兵的記錄,是因為趙括一直跟趙奢在一起。趙奢的功勞,應該有很大一部分是趙括幫忙立下的。

另一個佐證是,秦國要引趙軍出戰(zhàn)時的間諜活動,之所以選擇趙括做為對象,也是因為趙括有足夠的份量。如果趙括真是個庸才,趙王能用他嗎?

2,趙括的無奈。

(1)趙括是帶著“進攻”的王命去的。

趙國決策層因為缺糧,實在耗不下去了。決定畢其功于一役,集結了一支軍隊,讓趙括悄悄帶去長平,要一口吞掉王龁。王命之下,趙括沒有自主決斷的余地,只有進攻了。

趙國決策層沒有選擇讓廉頗主持最后的決定性進攻,我以為有這幾點。

一是因為廉頗脾氣暴躁。趙王害怕廉頗在暴躁之下影響到理智,做出錯誤的決定。

二是因為,廉頗已經在長平連敗幾個月。趙王害怕連續(xù)的失敗,讓廉頗失去了主動進攻的銳氣。

(2),趙括的悲哀。

趙括自始至終,都因為他的作戰(zhàn)對象是廉頗對戰(zhàn)的王龁兵團。他的作戰(zhàn)部署,都是以王龁兵團的特點對癥下藥的。

豈料,秦國在趙括出發(fā)的時候,派白起帶著比趙括更多的援軍也出發(fā)了。更可怕的是,白起通過秦國的間諜,知道了趙括即將發(fā)動進攻 ,而趙括卻什么都不知道。

(3),悲情之下,方顯英雄本色。

趙括在白起截斷自己歸路之后,多年的沙場經驗告訴他,對手不是王龁。王龁沒有這樣的本事,也沒有這么多的兵力。

趙括冷靜的下令,就地穩(wěn)住陣腳,與白起硬碰硬。沒有資料顯示趙括是怎么做到在后路斷絕,糧草斷絕的情況下,組織兵力硬撼白起的優(yōu)勢兵力的。

到后來,趙王拼盡最后的力氣,組織兵力要解救趙括時。秦王也發(fā)了狠,帶著更多的軍隊打敗了趙王的援軍。

趙括在絕境之中,仍然在盡力奮戰(zhàn)。趙括的軍隊戰(zhàn)力具體如何,現在不得而知。唯一可知的是,趙括帶兵殺傷大量秦卒之后,自己也戰(zhàn)死沙場。(下圖,是趙括廟里的趙括夫妻塑像。)

此戰(zhàn),趙國一蹶不振,秦國也沒有討到便宜。白起說秦國“死者過半,國內空。”不同的是,秦國依靠雄厚的實力挺了過來,白起成了名將。

趙括因為失敗,成了失敗者的代名詞。但是,我們要正視歷史,還趙括一個公道。他在長平之戰(zhàn)中,因為信息錯誤而中伏還能保持冷靜,讓斷糧的軍隊一個多月內力戰(zhàn)不休,到最后本人戰(zhàn)死沙場。他已經做到了一個軍人的本分,不應該再被指責。

戰(zhàn)后,趙王鑒于趙括的戰(zhàn)場表現沒有懲罰他家屬。后人為了紀念趙括,還在他戰(zhàn)死的高平修了趙括廟。

結語:長平之戰(zhàn),讓人遺憾的是。趙國的騎兵始終不見動靜,沒有參加。

廉頗初到長平時,發(fā)起的斥候遭遇戰(zhàn),被秦軍的騎兵斥候打敗,趙軍騎兵不見蹤影。后來,白起派出了5000騎兵去截斷趙括后路,趙軍的騎兵卻仍然絲毫沒有見到蹤跡。

可見,趙軍的騎兵主力軍,壓根就沒有參與長平之戰(zhàn)。

秦軍的步兵強于趙軍,而騎兵是弱于趙軍的。秦軍當時,對騎兵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白起圍困趙括時,派出的是兩萬人的戰(zhàn)車部隊,騎兵部隊僅5000人。而這僅有的5000騎兵,還是被當做步兵使用 ,去守壁壘的。

如果趙軍騎兵及時參戰(zhàn),或許廉頗一個照面就能壓制住王龁。白起那25000人的戰(zhàn)車兵和騎兵, 如果遇到足夠的趙軍騎兵,大概率會被反殺的。

所以說,趙軍的長平之敗,是敗在國力不如人,戰(zhàn)略謀劃失當。(本文原創(chuàng),圖片源于網絡。)

8

“成者王侯敗者寇”,長平之戰(zhàn)趙國慘敗,趙括、廉頗,包括趙孝成王只能接受這個結果,任何的指責都讓他們無話可說,因為他們是敗軍之將。

第一個問題,廉頗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嗎?

公元前264年4月,秦將王龁開始進攻趙軍。趙軍初戰(zhàn)不利,一員裨將被斬殺。6月,秦軍攻陷了趙軍的兩個堡壘,4個尉官被斬殺,戰(zhàn)斗對趙軍越來越不利。7月,趙軍根據廉頗的策略構筑了堅固的堡壘,但在秦軍的猛攻下,趙軍西邊的堡壘被攻破,兩個尉官又被殺。這幾次的交鋒秦軍雖然沒有給趙軍毀滅性的打擊,但趙軍的士氣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顯然,硬碰硬趙軍明顯不是秦軍對手,廉頗審時度勢,認為秦軍遠離故土后勤補給困難,難以持久作戰(zhàn)。

《史記》記載“廉頗堅壁以待秦”,就是說廉頗構筑了堅固的堡壘,等待秦軍的不戰(zhàn)自亂。這一守就是三年,秦軍在廉頗的堡壘面前沒有再前進一步,戰(zhàn)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第二個問題,趙括是不是廢物?

趙括自幼熟讀兵書,深諳兵法之道,曾經多次幫助父親趙奢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天下無人不知道趙括的名聲。秦王得知趙括為將,為了做到萬無一失,馬上臨時換將,起用了戰(zhàn)國后期各國聽到名字就膽寒的名將武安君白起,用白起換下王龁,可見趙括絕非紙上談兵的泛泛之輩。

《史記》記載了趙括和趙王的對話:“夫兵久而國有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貴勝,不貴久”,就是說兵貴神速,速戰(zhàn)速決。趙括的戰(zhàn)略思想和趙王速戰(zhàn)速決的思想高度吻合,于是,趙括替換廉頗,采取進攻的態(tài)勢,只不過秦白起技高一籌,大敗趙軍,趙括死在了沖鋒的路上,肯定的說趙括不是廢物。

《史記。白起 王翦列傳》記載白起說的話“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秦軍長平戰(zhàn)場前后投入兵力65萬,趙國兵力超過50萬!妒酚洝酚涊d“秦死者過半”我們大概可以知道秦軍傷亡在25萬--30萬之間,這絕對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可以做到的。

戰(zhàn)爭其實拼的是綜合國力。趙國顯然不是秦國的對手。三年的戰(zhàn)爭讓趙國苦不堪言,馬上到了崩潰的邊緣,廉頗初戰(zhàn)以后不能取勝,馬上采取守勢,也是當時最好的辦法。速戰(zhàn)速決是趙國擺脫戰(zhàn)爭泥潭唯一的選擇,趙國為了掙脫這種困境,歷史選擇了趙括。

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師戰(zhàn)國后期的四大名將,秦趙各有占一半,長平之戰(zhàn)發(fā)生在趙孝成王執(zhí)政期間,趙國的名將李牧是長平之戰(zhàn)結束后二十多年以后趙倬襄王期間才興起的名將。

趙括的父親趙奢已經病故,也就是說廉頗和趙括是當時趙國最合適的統(tǒng)帥。

9

趙括的"紙上談兵"(當時沒有紙,只用竹簡尺牘,是后人杜撰的)說法是后人的評語!長平之戰(zhàn)最初秦軍將領是王齕,對戰(zhàn)趙國的廉頗三年,趙國國力有限,經不起常年戰(zhàn)爭,廉頗雖然是名將,當時擅長防守,不善于進攻!趙括是名將樂毅推薦的,絕不是啥紙上談兵的庸才。只是秦王聽聞善于進攻趙括取代廉頗后,怕王齕不是對手,密派在秦軍中威望極高的白起取代王齕當主帥。應該不是趙括無能,實在是碰到了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帶兵將軍"戰(zhàn)神白起",即使是樂毅,李牧,趙奢(已死)對陣白起,也不見得能取勝,結果好不了多少!!!

10

長平之戰(zhàn)的結果證明趙括紙上談兵都是假的,廉頗不是打的毫無還手之力,而是深諳兵法。但是他們倆都不是長平之戰(zhàn)的統(tǒng)帥,真正的統(tǒng)帥是深居廟堂的趙孝成王。

01 為什么說趙括不懂兵法而廉頗才是精通兵法?

孫子兵法云: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由此可見,敵我雙方的兵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作戰(zhàn)的策略。兵力少于對方就趕緊撤退,不如敵人就選擇回避,話句話說,就是堅守。

當時趙國兵力大概45萬,而秦國最后投入了60萬,很明顯秦國略強于趙國。即如此,趙國應該選擇死守,那么廉頗所為完全正確。相反,秦國在雙方兵力并不是很懸殊的情況下貿然發(fā)動攻城實際上是下策,事實上,秦國進攻了那么久,并沒有討到什么便宜。


本來是趙國有利的情況下,由于趙括替代廉頗,兩國的情勢完全扭轉了。


趙括二話不說,剛赴前線,便傾巢出動。試問這種作戰(zhàn)方法哪里看得出來他精通行兵打仗之道?難不成傾巢出動就能打垮對手?而且第一次小勝便傾巢出動的理由是什么?對方有無埋伏?如何撤退?也許有人說趙括是背水一戰(zhàn),破釜沉舟,但是前提已知趙軍的兵力不如秦軍,仍堅持傾巢而出,除了說他是想帶著趙軍前去送死,還真想不到更好的理由。


02 缺糧問題

有人說,趙國缺糧。那是田齊世家里面的一段,但是那個年份也值得懷疑,既然提到楚、魏都去救趙,難道不是指后來的邯鄲之戰(zhàn)嗎?

說到缺糧這個事情,畢竟長平之戰(zhàn)前夕雙方已經膠著了兩年之久,如果說本地作戰(zhàn)的趙國缺糧,難道遠赴千里的秦國就能正常供應嗎?看看白起的成長史,就知道秦國長年軍耗過重。糧食運輸從來就是個大問題,不管是陸運還是河運,長距離的運輸使得糧食在送達前已被押送人員消耗過半,所以,秦昭王深知趙國堅守對秦國最為不利,才使出反間計,使得趙國換下廉頗而起用趙括。

如果說趙國缺糧,除了齊國,其他各國就不能借糧了嗎?還有,如果真那么缺糧,邯鄲之戰(zhàn)又怎么能撐那么久?


03 年輕的趙孝成王

講到此戰(zhàn),許多人關注的焦點便是戰(zhàn)場上的將軍,其實他們不過是整個棋局里的一顆棋子。而真正影響整個戰(zhàn)局走向的恰恰是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

趙孝成王因為不懂兵法而換下久經沙場的老將廉頗,又因為不懂合縱之術不聽虞卿建議而自斷外援之路。長平之戰(zhàn)趙國之所以慘敗,最大的問題就是背后的統(tǒng)帥趙孝成王,好好的一手牌都叫他給打爛了。


結語:

長平之戰(zhàn)發(fā)生之時,趙國手上擁有差不多一半的十大戰(zhàn)國名將:廉頗、李牧、樂毅、田單等,謀士有虞卿等,還有一個影響力較大的戰(zhàn)國四公子平原君。秦國深深為之焦慮,所以緊急使出離間計,誘使趙孝成王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導致40萬將士被坑殺。如果趙軍沒有威脅,白起為何要如此血腥?趙國名將輩出,讓秦昭王憂心忡忡,趙軍身經百戰(zhàn),讓白起不敢小覷。所以,如果要想贏得勝利或者是不敗,那么趙孝成王請回避,讓廉頗等將軍真正統(tǒng)帥。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