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讓趙國人模仿胡人的方式,訓練了一支騎兵軍隊。第二階段,是在占領了大片游牧民族的領土后,建立正確的民族政策,吸收消化大量胡人,直接打造了胡人組成的騎兵部隊。
在趙國的主力騎兵部隊中,核心將領是趙國原本的華夏人,而底層軍官和士兵大多數是胡人。胡人是天生的馬背民族,對騎兵戰(zhàn)術的理解,騎射之精湛,都不是秦人能比的。
然而,在長平之戰(zhàn)中,雙方一直在用工事對峙。趙括被圍后,也是立即挖工事固守,始終沒有趙軍騎兵的身影。如果趙國能及時投入騎兵主力,恐怕第一階段的對峙都不會存在,廉頗直接就能碾壓王龁軍團了。
2,趙國犯了添油戰(zhàn)術的大忌。
趙國接盤長平時,就預計到秦國必然的報復。奇怪的是,趙國接盤長平后,沒有做戰(zhàn)爭準備。直到王龁攻趙,才派了擅長野戰(zhàn)、進攻型的選手廉頗統(tǒng)兵(我們對廉頗善守的印象是錯誤的。)。很明顯趙國決策層的目的,是要讓廉頗主動出擊,給來犯秦軍來一下狠的。
趙國決策層這種思路是對的,但是給廉頗的兵力不足。以致于,王龁帶著攻韓大軍奉秦王令來攻長平時,廉頗被迫放棄了進攻的初衷,挖了幾道工事固守。
如果,趙國一次性給廉頗足夠的兵力,一戰(zhàn)打退王龁,也就沒有后來的消耗戰(zhàn)了。
3,趙國的外交錯誤。
趙國派廉頗出兵時,應該同步啟動外交工作,積極合縱。把其余五國盡可能拉到自己一邊,共同抗秦。
然而,趙國的外交工作很不到位。齊國不愿出糧,魏、楚的配合也不到位。甚至,燕國還響應秦國,在北方蠢蠢欲動,幫秦國牽制趙國。
另外,趙國在大戰(zhàn)中期 ,趙王居然在戰(zhàn)與合之間猶豫不決。別國即使想來幫趙國一把,也有些無所適從。
廉頗、趙括的能力。
廉頗和趙括的能力 ,或許比不上趙奢和李牧,但是絕對是優(yōu)秀至極的,打長平之戰(zhàn)是沒有問題的。
一,優(yōu)秀的廉頗。
1,善攻的廉頗。
廉頗是趙武靈王一手帶出來的騎兵將領,憑才能和軍功一步步升到將軍的。
廉頗是脾氣暴躁,視死如歸的硬漢。在戰(zhàn)場上,廉頗擅長使用騎兵野戰(zhàn),不善防守。
趙惠文王十六年,燕國組織聯(lián)軍攻齊,廉頗帶兵參加。廉頗以悍勇至極的風格,帶兵惡戰(zhàn)并攻取了陽晉,震驚了諸侯。戰(zhàn)后,廉頗被封為上卿。
四年后,齊國與秦國眉來眼去,要聯(lián)合攻趙。廉頗獨自帥軍攻齊,打破齊軍新建的精銳部隊,讓齊國不敢再攻趙。
又四年后,廉頗帶兵威震魏國,攻取魏地防陵和安陽。
趙惠文王三十年,趙奢大敗秦軍后。秦人大怒,派軍再次攻趙。廉頗不滿上次被趙奢出了風頭,帶兵前去,大敗秦軍。
2,廉頗在長平的無奈。
白發(fā)蒼蒼的廉頗,仍然殺氣騰騰?赡苁切愿袷谷,也可能是廉頗看不起王龁,盡管王龁帶的是秦軍最精銳的部分。
四月,廉頗剛到長平,就急著殺敵立威。讓手下的偵查騎兵去殺掉秦軍的偵查兵,沒有想到反被秦軍打敗。
六月,經過兩個月血戰(zhàn),秦軍奪取兩城,殺了趙軍四個校尉。廉頗只好取守勢,修筑了工事?lián)。秦軍強攻,殺了趙國的兩個校尉。
廉頗見實在是打不過,就再不出戰(zhàn)。一個脾氣暴躁的進攻型選手,被迫防守應該是很無奈的,應該無比的渴望帶著騎兵大軍碾壓秦軍。
"四月,龁因攻趙,趙使廉頗將……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筑壁壘而守之……秦數挑戰(zhàn),趙兵不出。
讓廉頗苦惱的是,趙國沒有足夠的籌碼打敗秦軍。更讓廉頗苦惱的是,秦國遠勝趙國的后勤補給能力。秦國的糧食走水路一船又一船源源不斷運到前線,趙國的糧食卻供不上了。趙國被迫與秦決戰(zhàn)時,卻把廉頗擼下去,換上了趙括。
這也是廉頗的幸運,否則廉頗被趙王命令進攻時。在不知秦軍已經秘密換將的情況下,照樣會栽倒在和趙括同樣的地方。
二,趙括也很優(yōu)秀。
趙括的優(yōu)秀,其實不次于廉頗。
1,趙括去長平時,根本就不是初出茅廬的懵懂少年。
太史公是人不是神,他的資料也不完善,有許多是從 傳說中整理出來的,難免有偏差!妒酚洝穼w括的描述,就有些錯誤之處的。在太史公看來,趙括只是個未經世事的毛頭小子,便有些錯誤了。
趙括的父親趙奢,與趙國王室同宗,本可富貴一生的。奇怪的是,趙奢早年卻是在燕國度過的,還在燕國娶燕女為妻,生下了長子趙括。
趙奢回到趙國發(fā)達后,與同族的趙勝關系很好。有一次與趙勝聊起過往,趙奢得意的說自己少年時期曾經逃亡到燕國,以逃亡者的身份得到燕王信任,還做了上谷守。具體是因為什么,才使得趙奢這樣出身富貴的人逃亡,因為家丑不可外揚,外人已經不能知道了。
從這里,我們可以印證趙奢是在少年時期到燕國成家立業(yè),并生下趙括的。而長平之戰(zhàn),是在趙奢去世幾年后才開打的。
據現有資料看,趙奢應該是活過了60歲。我們可以由此計算得知,趙奢少年時期生下的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時,已經是個約50歲的中年人了。
在那個全民皆兵的年代,打仗和吃飯喝水一樣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趙括活到這個年紀,說沒有實戰(zhàn)經驗有人信嗎?
趙括之所以沒有獨自領兵的記錄,是因為趙括一直跟趙奢在一起。趙奢的功勞,應該有很大一部分是趙括幫忙立下的。
另一個佐證是,秦國要引趙軍出戰(zhàn)時的間諜活動,之所以選擇趙括做為對象,也是因為趙括有足夠的份量。如果趙括真是個庸才,趙王能用他嗎?
2,趙括的無奈。
(1)趙括是帶著“進攻”的王命去的。
趙國決策層因為缺糧,實在耗不下去了。決定畢其功于一役,集結了一支軍隊,讓趙括悄悄帶去長平,要一口吞掉王龁。王命之下,趙括沒有自主決斷的余地,只有進攻了。
趙國決策層沒有選擇讓廉頗主持最后的決定性進攻,我以為有這幾點。
一是因為廉頗脾氣暴躁。趙王害怕廉頗在暴躁之下影響到理智,做出錯誤的決定。
二是因為,廉頗已經在長平連敗幾個月。趙王害怕連續(xù)的失敗,讓廉頗失去了主動進攻的銳氣。
(2),趙括的悲哀。
趙括自始至終,都因為他的作戰(zhàn)對象是廉頗對戰(zhàn)的王龁兵團。他的作戰(zhàn)部署,都是以王龁兵團的特點對癥下藥的。
豈料,秦國在趙括出發(fā)的時候,派白起帶著比趙括更多的援軍也出發(fā)了。更可怕的是,白起通過秦國的間諜,知道了趙括即將發(fā)動進攻 ,而趙括卻什么都不知道。
(3),悲情之下,方顯英雄本色。
趙括在白起截斷自己歸路之后,多年的沙場經驗告訴他,對手不是王龁。王龁沒有這樣的本事,也沒有這么多的兵力。
趙括冷靜的下令,就地穩(wěn)住陣腳,與白起硬碰硬。沒有資料顯示趙括是怎么做到在后路斷絕,糧草斷絕的情況下,組織兵力硬撼白起的優(yōu)勢兵力的。
到后來,趙王拼盡最后的力氣,組織兵力要解救趙括時。秦王也發(fā)了狠,帶著更多的軍隊打敗了趙王的援軍。
趙括在絕境之中,仍然在盡力奮戰(zhàn)。趙括的軍隊戰(zhàn)力具體如何,現在不得而知。唯一可知的是,趙括帶兵殺傷大量秦卒之后,自己也戰(zhàn)死沙場。(下圖,是趙括廟里的趙括夫妻塑像。)
此戰(zhàn),趙國一蹶不振,秦國也沒有討到便宜。白起說秦國“死者過半,國內空。”不同的是,秦國依靠雄厚的實力挺了過來,白起成了名將。
趙括因為失敗,成了失敗者的代名詞。但是,我們要正視歷史,還趙括一個公道。他在長平之戰(zhàn)中,因為信息錯誤而中伏還能保持冷靜,讓斷糧的軍隊一個多月內力戰(zhàn)不休,到最后本人戰(zhàn)死沙場。他已經做到了一個軍人的本分,不應該再被指責。
戰(zhàn)后,趙王鑒于趙括的戰(zhàn)場表現沒有懲罰他家屬。后人為了紀念趙括,還在他戰(zhàn)死的高平修了趙括廟。
結語:長平之戰(zhàn),讓人遺憾的是。趙國的騎兵始終不見動靜,沒有參加。
廉頗初到長平時,發(fā)起的斥候遭遇戰(zhàn),被秦軍的騎兵斥候打敗,趙軍騎兵不見蹤影。后來,白起派出了5000騎兵去截斷趙括后路,趙軍的騎兵卻仍然絲毫沒有見到蹤跡。
可見,趙軍的騎兵主力軍,壓根就沒有參與長平之戰(zhàn)。
秦軍的步兵強于趙軍,而騎兵是弱于趙軍的。秦軍當時,對騎兵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白起圍困趙括時,派出的是兩萬人的戰(zhàn)車部隊,騎兵部隊僅5000人。而這僅有的5000騎兵,還是被當做步兵使用 ,去守壁壘的。
如果趙軍騎兵及時參戰(zhàn),或許廉頗一個照面就能壓制住王龁。白起那25000人的戰(zhàn)車兵和騎兵, 如果遇到足夠的趙軍騎兵,大概率會被反殺的。
所以說,趙軍的長平之敗,是敗在國力不如人,戰(zhàn)略謀劃失當。(本文原創(chuàng),圖片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