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并不是這樣,雖然史書習慣大篇幅記載內戰(zhàn),但古代的中國在對外作戰(zhàn)絕非外行。

就拿“內戰(zhàn)內行”的三國時期為例,今天明離子不講魏蜀吳之間的攻伐,就用三國對外戰(zhàn)爭來說明古代中國對外戰(zhàn)爭并不外行。

平定鮮卑

鮮卑從東漢中期代替匈奴成了中原在北方最大的敵人。曹操統(tǒng)一北方時,鮮卑人軻比能也將鮮卑從長久的分裂中完成了統(tǒng)一,于是他開始趁華夏分裂之際,進犯中原。

然而強大的魏軍讓稱霸草原的鮮卑人吃到了苦頭,屢次被曹彰和梁習等擊退。

我大魏國從來相信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公元218年,曹彰帶領田豫進攻鮮卑,大破軻比能的軍隊。

曹丕登基稱帝后,命田豫為烏丸校尉,這位在三國演義里沒有什么出場率的名將,卻有著不亞于張遼等人的軍事才能,只不過田豫將其發(fā)揮到了對鮮卑的戰(zhàn)爭。

田豫利用鮮卑內部不穩(wěn),挑撥離間,又配合軍事行動,深入鮮卑內地,只殺得鮮卑人聞風喪膽,他的名字成了軻比能的噩夢。

諸葛亮出岐山時,曾聯(lián)系軻比能,共同進攻魏國,未能如愿,但從此引起了魏國的注意力。

幽州刺史王雄認為,鮮卑之所以能夠如此統(tǒng)一,也就是軻比能的作用,于是派出刺客,成功刺殺軻比能,從此鮮卑混亂,一蹶不振。

攻滅烏桓

烏桓也是北方一支強悍的馬上民族,袁紹曾借烏桓之兵滅掉公孫瓚。

官渡之戰(zhàn)后,袁紹軍大敗,其子袁尚帶領余部投靠烏桓,從此烏桓實力大增,世稱“以雄百蠻”。

在郭嘉的謀劃與鼓勵下,曹操遠征烏桓,率張遼、徐晃、張郃等人,領虎豹騎,以遠征勞頓之師,一舉攻破烏桓大軍,烏桓頭領蹋頓更是被張遼斬于馬下,烏桓群龍無首,全部投降。

曹操將烏桓精銳收歸魏軍,烏桓舉族被漢人同化,漸漸的世間再無烏桓。

平定羌族

東漢變亂,涼州與關中成了羌人和漢人軍閥的勢力天下。

這些軍閥中,就有馬超家族和韓遂勢力。

也就是說,取天下,必要過了涼州軍閥和羌人這一關。

曹操在擊潰馬家之后,取得了關中和涼州的統(tǒng)治權,但與此同時,也開始了與羌人的正面交鋒。

夏侯淵在平定馬超、韓遂的戰(zhàn)爭中立下大功,被曹操命為西北軍事總管。

于是,夏侯淵趁勝追擊,以輕騎忽然殺到羌人總部,大破羌族。

曹操因此稱夏侯淵為“虎步關右”。

夏侯淵在定軍山戰(zhàn)敗身死,曹真接替其職位,與公元221年率軍一舉攻破西北諸胡聯(lián)軍,斬首五萬,俘獲十余萬,牛羊馬匹不計其數。

從此,羌人臣服中原,不敢造次。

平定南匈奴

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漢室以南匈奴為屏障,對抗北匈奴。

然而,隨著漢朝的分裂,南匈奴也開始有了不軌之心,組建起一支軍隊,成為逐鹿中原的一支勢力,企圖在亂世中分一杯羹。

然而,袁紹、曹操的軍隊卻不給他機會,屢屢挫敗南匈奴的雄起之心。

所以,南匈奴從正面軍事行動,變成了流動作戰(zhàn),打家劫舍,蔡文姬就是在此時被匈奴人劫走的。

單于於夫羅死后,其弟呼廚泉即任南匈奴單于,歸順曹魏,在漢獻帝遷都洛陽和許昌時,南匈奴的部隊都是天子護衛(wèi)中的一支。

然而,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老曹生性多疑,容不得這個反復無常的南匈奴在自己身邊長久。

曹操任命梁習為并州刺史。這位梁刺史十分不簡單,一系列的懷柔漢化政策,讓馬上民族的南匈奴開始種莊稼,讓南匈奴的部將入朝為官。

南匈奴這頭北方惡狼,愣是讓梁習治理成了小綿羊,這就是本事。

但老曹還是不放心,于是在南匈奴單于入朝拜見的時候,將其軟禁在鄴城,然后把群龍無首的南匈奴分成了五塊,繼續(xù)漢化懷柔。

所以,整個三國,南匈奴再沒有掀起一點風浪,但由于其建制還在,所以到了晉朝,成了五胡亂華時的一支力量。

老曹要是知道,估計就不止軟禁單于那么簡單了。

重創(chuàng)高句麗

東北的高句麗也向趁著東漢分裂來倒個亂,想趁亂拿下漢四郡和遼東。

公孫氏用軍事行動告訴高句麗這個想法很危險,輕而易舉的把進犯的部隊打回了老家。

三國時期的軍閥都是那種你敢進犯我一下,我就得干掉你的思想,公孫氏也不例外。

公元209年,公孫康出兵殺進高句麗都城,將其都城焚毀,又出兵漢四郡南部,將如今韓國人的祖宗韓濊思密達趕到更遠的地方,并在此設立帶方郡。

司馬懿北伐,聯(lián)合高句麗滅掉了公孫氏這個眼中釘,高句麗人天真的認為,自己就要稱霸東北了。

然而,他的對手換成了比公孫康還要強悍的魏軍。

魏將毌丘儉迎戰(zhàn)高句麗名將東川王,結果不言而喻,高句麗損兵數萬,龜縮都城丸都城。

毋丘儉看了看這個被高句麗稱為永遠攻不破的丸都城,發(fā)現(xiàn)可以用聲東擊西之策,軍隊用繩索從西北陡峭之處入城,高句麗都城再次淪陷在華夏軍隊手里。

毋丘儉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今天俄羅斯的遠東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漢人軍隊進取東北方的最遠記錄。

高句麗偷雞不成蝕把米,不但沒能占領地盤,自己的地盤都讓魏國占去了大部分。

平定南中

這個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沒錯,演義里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發(fā)生在這次軍事行動中,但其真實性卻值得推敲,因為實際攻打孟獲的另有其人。

但和我們的認知不一樣的是,南中的最大敵人并不是孟獲,而是雍闿,他鼓動鼓動牂牁太守朱褒、夷人首領高定,以及首領孟獲一起向蜀漢發(fā)難,蜀漢有三面受敵之危險。

諸葛亮臨危不懼,先與東吳改善關系,而后帶兵兩萬余人,率馬忠、李恢等,分兵三路,進軍南中。

諸葛自己出兵很快平定高定,馬忠很快攻下朱褒,唯獨李恢受阻,被孟獲軍隊圍攻。

假裝投降的不是孟獲,而是李恢,身為南中人的李恢詐降,而后趁敵人松懈之際,一舉挫敗孟獲主力。

三路大軍終于會師滇池,南中平定。

蜀漢開始了對南中漢化懷柔工作,此后的南中不僅成了諸葛北伐時重要的糧草供應地,此處的人民更是將諸葛亮視為神人。

值得提一句,諸葛亮在三國時期立下的規(guī)矩,成了這里少數民族亙古不變的鐵律。

近代時期,一支英國殖民擅自進入我國西南邊境內,企圖盜取文物。

地方少數民族用弓箭長矛等原始武器,阻止了荷槍實彈的英國盜墓者侵犯邊境。

當被問起這些淳樸的邊民為何這樣做時,山民回答道:

“這是諸葛亮教導我們的,要為中國鎮(zhèn)守邊境!

也許諸葛亮并沒有小說中那么厲害,但在西南少數民族人民的心中,他就是神。

平定山越

對于對外戰(zhàn)爭,東吳碧眼兒孫權也不閑著。

但是,這次,真的是漢民族先動的手。

山越,本是秦漢時期百越族,但因平原被漢人占據,百越遷居山中,從此成了山越。

山越民族彪悍,是充當軍士的好材料,于是江東豪強展開了對山越壯丁的搶奪圍捕。

起初只是一個賀齊,看上了山越兵源,漫山遍野的到處抓壯丁。

接下來我們熟悉的人物登場,丁奉、徐盛、呂蒙、陸遜等,都算抓山越壯丁的好手。

對于山越,東吳采取的是“壯者充軍,羸者編戶”政策。

除了山越,東吳將軍呂岱平定了交趾,把當地土人豪強殺了個凈光,越南的獨立進程被孫權生生退后了近千年。

東吳將領衛(wèi)溫又帶領數萬船隊,抵達臺灣,本想開墾寶島,但當時臺灣的氣候,讓衛(wèi)溫未能如愿,只好掠走三千男女返回大陸。

這就是三國的對外戰(zhàn)爭,一個所謂“內戰(zhàn)內行”的時期,魏蜀吳三國對外戰(zhàn)爭都是壓倒性勝利,所以所謂的古代中國“外戰(zhàn)外行”的說法并不成立。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最佳貢獻者
2

數千年來,人類產生了一個又一個的文明,但只有中國疆域越來越大,將一個個的外戰(zhàn)最終都打成了今天意義上的內戰(zhàn),也就是將對外征服之戰(zhàn)打成了內部統(tǒng)一之戰(zhàn)。

古埃及帝國、亞述帝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等等,這些歷史上聲名赫赫的大帝國其實都是一錘子買賣,不管生前多么輝煌,亡了便永不再來。


只有中國,可以不斷復興,中國的范圍也越來越大,大到只能打內戰(zhàn),直到近代西方列強的到來。

舉一個例子,歐洲小國林立,打出國門就是外戰(zhàn),打贏了就是國際名將。

而我國幅員遼闊,從東北的白山黑水打到海南的天涯海角(四野),這個距離可以貫穿整個歐洲了,但在中國依然是內戰(zhàn)。


所以,不是中國外戰(zhàn)外行,而是外戰(zhàn)在我國古代一直并非主流,比如大唐王玄策借兵滅中印度在史書上也只是簡單的記錄而已。

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發(fā)精銳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羅國七千余騎。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二國兵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zhàn)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余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而遁,師仁進擒獲之。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余頭匹。于是天竺震懼,俘阿羅那順以歸。

許多人不喜歡內戰(zhàn),說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這當然沒錯,可是我國太大,內戰(zhàn)太多,二十四史中大量記載的都是內戰(zhàn),奈何?


另外,在我國古代的名將之中,衛(wèi)青、霍去病、竇固、竇憲、李靖、李勣、蘇定方、李道宗、李晟等等可以證明我國外戰(zhàn)從來都不弱,匈奴、突厥不是被滅,就是被驅逐。而西遷的匈奴和突厥又攪動了整個西方,也沒看出西方的外戰(zhàn)有多強嘛!


那么近代中國是否外戰(zhàn)就不行了呢?應當說確實從清末到民國我國國力衰微,外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但從新中國建立之后,外戰(zhàn)還從未輸過。朝鮮戰(zhàn)美國為首的17國聯(lián)軍、62年戰(zhàn)印度、69年戰(zhàn)蘇聯(lián)、79年戰(zhàn)越南,PLA就沒怕過誰!

3

印度、巴西這樣的大個子國家,是外部力量打造出來的,而中美俄這樣的強壯大國都是靠自己打出來的,尤其是我們中國,五千年文明不斷,不靠自己的強大是不行的。

中國的歷史上,內戰(zhàn)頻發(fā),一個又一個農民起義被鎮(zhèn)壓,一個又一個王朝被推翻,從國家的緯度上看,官軍的內戰(zhàn)能力,有內行的也有外行的,官軍內戰(zhàn)不內行,農民起義何為被撲滅,而官軍內戰(zhàn)內行的話,王朝又怎會被推翻?

中國歷史上,有“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邁,也有和親歲幣的窩囊,外戰(zhàn)有內行的時候,也有被打得跪了的時候。華夏的脊梁也曾彎過,但沒斷過。

秦漢時期最能說明中國內戰(zhàn)與外戰(zhàn)的相對關系。

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萬人北擊匈奴,匈奴大敗,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就是這種外戰(zhàn)內行的大秦,卻被項羽破釜沉舟擊敗坑殺,大秦帝國亡于內戰(zhàn)。垓下之圍,曾是滅秦主力的項羽被劉邦的人馬消滅,而勝利者劉邦與匈奴交戰(zhàn),被匈奴困于白登山,靠行賄方才狼狽而歸。

經過文景之治,漢武帝執(zhí)政,衛(wèi)青霍去病以騎兵對騎兵,深入大漠剿殺匈奴,單于逃遁。匈奴的西逃在幾百年后成了西方人的上帝之鞭,歐洲土地上血雨腥風,哭爹喊娘。

后來漢室傾頹國力大減,但曹操出征烏桓,白狼山大敗踏頓。然而回程途中寫下《觀滄海》的曹操,到了赤壁卻被年輕的周瑜一把火打得大敗。

到了唐代,唐軍打敗突厥建立安西、安北都護府。在朝鮮半島白江口,唐軍大敗日本軍。一千年后,明朝軍隊也在朝鮮半島擊敗野心勃勃的日本人,但大陸東南沿海屢被倭寇踐踏,靠戚家軍辛苦奔波作戰(zhàn)才基本平定。戚繼光寫詩“一年三百六十日,總是橫戈馬上行”,其中艱辛可見一斑。倭寇中很多是中國人,戚家軍平倭是內戰(zhàn)與外戰(zhàn)的混合,其它軍隊抗倭是外行,而極低傷亡率的戚家軍當然是內行。

征戰(zhàn)朝鮮后的明軍,對女真人的壯大無能為力,而且女真人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清朝。而明代之前的蒙古人追至崖山,陸秀夫背宋代小皇帝投海,南宋一直被蒙古人壓著打,難言內行。

到了現(xiàn)代,一直失敗的日本人終于拿下了中國大陸的半壁江山,中國的外戰(zhàn)能力沿續(xù)了清代甲午戰(zhàn)爭的窩囊。在美國軍隊強大戰(zhàn)力的打擊下,日本投降了,而美國軍隊在朝鮮卻無法戰(zhàn)勝新生的中國軍隊。這支中國軍隊是內戰(zhàn)內行的軍隊,三年里從小到大席卷全國;這支中國軍隊在裝備和后勤明顯劣勢的情況下,從鴨綠江邊推到漢城并在三八線與世界霸王美國軍隊形成平衡,真的是集外戰(zhàn)內行之大成。

4

當然不是了。

以下直接舉例說明:

第一,以春秋戰(zhàn)國時為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戰(zhàn)亂不斷,各有勝負,但是在對付外族時又最終取得勝利,并擴充了疆域。齊國打敗山東半島的胡人,并最終占領山東半島,燕國向北和東不斷與東胡交戰(zhàn),擴充疆域,趙國李牧則多次打敗匈奴人,秦國稱霸西戎,楚國攻占大片南蠻之地。



第二,隋唐時期。

唐朝在對外戰(zhàn)爭中,領土不斷擴張,多次打敗突厥人,恒羅斯之戰(zhàn),強大的阿拉伯帝國以數倍于唐朝的兵力才取得慘勝,而面對安史之亂則難以應付,用了八年之久才最終平息,可見“內戰(zhàn)不內行,外戰(zhàn)不外行”。



第三,蒙元時期。

蒙古大軍三次大規(guī)模西征,重創(chuàng)歐洲重甲騎兵,震驚歐洲,幾乎無可抵擋,這也不能說“外戰(zhàn)外行”吧,而最終滅亡于內部的農民起義,也不能說“內戰(zhàn)內行”吧。



從以上幾個例子可見,中國古代并不是“內戰(zhàn)內行,外戰(zhàn)外行”的典型,甚至說剛剛相反。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喜歡歷史,歡迎關注“津城沐雨”。您的支持是我持續(xù)創(chuàng)作的動力。

5

大陸真的不是打外戰(zhàn)的好手。你非得說蒙古是中國我無話可說。從秦朝就開始建長城,漢朝抗擊匈奴,唐朝也是和親,宋朝是壓著打,元朝就是外族欺凌的歷史,明長城,以后不說了。從哪看出來華夏族能打?一個農耕文明你對他期望的太高了。

你們的評論我一個都不想回復。都還在做著天朝上國,四方來朝的春秋大夢。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你能找出漢族多少開疆辟土,建國安邦的事件?反侵略并追著打的本領全世界首屈一指,對外擴張,搶錢搶地盤,漢族做的真一般。

6

漢唐你丟哪了

7

當然是了,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天下都是一家的,再怎么打都是內戰(zhàn)。

8

對古代中國來說:整個天下都是天子的!何來“國外”一說?頂多是:華與藩的關系。

另外,你怎么看出來外戰(zhàn)不行?你只知道有些地方偏遠,不在華夏版圖之內。但你卻沒看到現(xiàn)在版圖之內已經有了多少!這版圖你放在歐洲,想都沒法想。

局座曾經曰過: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你在現(xiàn)在一個時間點上呆板的看一個果,你就以為是順理成章的?但你要看他是怎么來的。

我不能說的更明了,不然就是大國沙文主義了啦??

也許有些事確實是勝負各半,但你說他們不行?恐怕衛(wèi)青,楊素,李靖,冉閔,李如松的棺材板都要蓋不住啦!

9

看到很多歷史小白在那大搖其頭,內戰(zhàn)內行外戰(zhàn)外行?你們很白癡哎!

且聽我逐個朝代一一道來:

西周:最大威脅來自于犬戎,雖然也有過國都被圍的情形,但是疆域依舊在擴張,僅僅只能是威脅。

東周:烽火戲諸侯之后,國都丟了,天子亡了。犬戎勢大,社稷危矣。然后就有了尊王攘夷的齊桓公,咱不說桓公后期多么糊涂,單就這合諸侯,驅外族的功績就足稱千古。

戰(zhàn)國:犬戎不知道跑哪里了,又來了匈奴。然而,歷史就是這樣,你強,你就必將遇到強敵。在中路,趙武靈王橫空出世,將星璀璨,吊打漠南。在東路,燕國百年征伐,扶余鼠竄。在西路,九原固若金湯,雖不進取卻掌控水草肥美之地。

秦:不解釋。

西漢:前期被碾壓,白登之圍昭君出塞是為恥辱。這也難怪,中原大地,亂戰(zhàn)300年,特別是秦王朝發(fā)動統(tǒng)一戰(zhàn)爭后到楚漢相爭的這百年間,民力百不存一。漢初民戶不足百萬,而草原人口超過百萬,且漢民分散,草原部落相集,人力資源全面落后于外族。然而僅80年,景帝時期就開始戰(zhàn)略壓制北方。這一時期匈奴鮮有勝績,犁庭掃穴,封狼居胥是這一時期的最佳寫照。

東漢:延續(xù)西漢卻又有超越,發(fā)現(xiàn)了單純的軍事打擊是沒法徹底消滅匈奴的,于是開創(chuàng)性制定了以夷制夷。直接導致匈奴分裂西遷,南匈奴內附,自稱漢庭走狗。

三國:雖然內斗不斷,曹魏依然碾壓北方全線,但是這一時期暴露了一定的問題,北疆軍隊開始倚重外族,這一現(xiàn)象持續(xù)到西晉。

西晉:晉武帝雖雄才大略,卻對內過于柔弱,期頤晉國祚綿長似漢,而效仿劉邦大封族子,最終導致八王之亂。中原凋敝,白骨露於野,同時由于小冰河期,中原連年大災,草原亦乏食南侵。中華文明最黑暗的一頁就此開始。

東晉:哎!不提也罷。能固守江東也說明了外戰(zhàn)真的沒落下風。否則……東晉真的是輸不起!

南朝:劉裕北伐,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北伐成功案例,與明初北伐,民國北伐并列?上У氖怯捎诜N種巧合,未能完全收復故土。至于齊梁陳,嚴格來講,已經算不得外戰(zhàn)了。

隋:對待草原的思路幾乎延續(xù)東漢,同時又有一些修正,稱不上碾壓,但是戰(zhàn)略上確實是壓制態(tài)勢。

唐:無論是初唐,還是中晚唐的軍府,都是勝多敗少,當然,吐蕃除外,這是有其他原因的,可以另外開題討論。唐代對外戰(zhàn)爭的最顯著特點是軍隊中的外族比例逐漸減少,特別是安史之亂后,貴族鮮卑化得以遏制。

手機要沒電了,沒法繼續(xù)寫了,就這樣吧!

10

中華民族從黃河中上游的狹長地帶通過幾千年的奮斗史,發(fā)展到今天的的版圖,怎敢說外戰(zhàn)外行。只是中華民族是農耕文明,周朝開始又奉行禮樂文化,不愿去惹事生非而已。內戰(zhàn)也不能說內行,有史記載以來,每次內戰(zhàn)都是打得國疲民亡才能收手?傊,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但你一旦侵犯他,最終侵犯者會失地亡民。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