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8年11月17日上午,國軍“參謀總長”顧祝同飛臨碾莊圩上空,通過地空聯(lián)絡電臺與第七兵團司令官黃百韜直接對話:“增援的邱清泉和李彌打得很苦,建議黃兵團主力向西突圍,爭取與邱李兩兵團匯合”。下面的黃百韜登時就明白了,顧祝同的言外之意,就是援軍已然無望。



救援黃百韜兵團的作戰(zhàn)計劃,是由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前進指揮所主任杜聿明親自擬定的,即以孫元良第十六兵團守備徐州,第72軍、第74軍為總預備隊,集中邱清泉第二兵團主力和李彌第十三兵團全力東援,要求黃百韜堅守7到10天待援。

從徐州東郊出發(fā),到達碾莊約有50公里,配屬給第二兵團的第二快速縱隊如果撒了歡的前進,兩小時用不了就可以開到。之間地勢平緩幾乎無險可守,而華東野戰(zhàn)軍能夠抽出來的阻援部隊只有三個縱隊:成鈞的7縱、宋時輪的10縱和胡炳云的11縱,滿打滿算不超過70000人。



而邱清泉的第二兵團除留在徐州的第72軍和第74軍之外,尚有第5軍、第12軍、第70軍、第116軍共四個軍的人馬,其中僅第5軍的兵力就達到40000余人。同時展開的還有李彌兵團的第8和第9兩個軍(第39軍未歸建),兩個兵團出動的兵力不低于13萬人,天上有飛機,地上有坦克和重炮。

徐東阻擊戰(zhàn)打得其實比較艱苦,邱李兩兵團光大口徑炮彈就砸了12萬發(fā),粗看起來“邱瘋子”應該很有作為了吧?其實謬也,邱清泉在戰(zhàn)役中實際是消極進攻,并沒有真正有所作為,用12萬發(fā)炮彈只換來前進12公里,一半的路程都沒有走到。



邱清泉為什么消極不作為呢?第一是對“凱申物流”心中有氣,第二是按常理估計黃百韜最多堅持三到五天,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國民黨軍隊的頑疾:保存實力。顧祝同和郭汝瑰戰(zhàn)役期間曾親臨徐州,見面第一句話就問杜聿明:共軍打援不過兩三個縱隊,為什么我們兩個兵團打不動?

具體分析下邱清泉的內(nèi)心思想,當時風傳南京比徐州還慌亂,各部院已經(jīng)準備撤退,他非常憤怒的理由是:“我們在前方拼命,南京遠隔千把里還互相驚擾,這種仗還有什么可打?老頭子為什么不來徐州?就算徐州不安全,坐鎮(zhèn)機場指揮也是可以的,那誰敢不賣命”?這就是國軍將領奇怪的念頭,完全搞不懂為誰而戰(zhàn)。



第二條不消說了,在邱清泉看來,但凡被圍的國軍部隊基本兇多吉少,幾天后就會陷入崩潰,自己貿(mào)然冒進,界時很可能會被糾纏住搭進去,絕對的得不償失。因此第二兵團在攻擊時表現(xiàn)出令人奇怪的固執(zhí):一味的正面進攻。

第5軍軍長熊笑三和參謀長楊毓秀都提出建議,派出有力部隊迂回華野阻援部隊身后:“如果這樣的正面打法,必然會遭到逐次抵抗,從而極大遲滯我們的前進。不僅救不了黃百韜,我兵團還會因此蒙受重大傷亡”,邱清泉不耐煩的回懟:“迂回不成,我們反被鉗制住怎么辦”?



只有兵團參謀長李漢萍看得明白,邱清泉手下的幾個軍中,第72軍和第74軍被留在后方,第12軍的老底子是東北軍根本不敢重用,搞不好就是第二次賈汪起義,第116軍是臨時拼湊部隊,能夠上陣的只有第70軍和第5軍,而邱清泉不愿意為了黃百韜損失自己的主力,正面進攻可打可撤,是最好的觀望戰(zhàn)法。

直到11月18日,南京的微操大師直接致電邱清泉,前面稱呼吾弟,后面措辭嚴厲,邱清泉才有點發(fā)慌。而徐州的杜聿明也發(fā)覺邱清泉在耍滑頭,直接命令預備隊第74軍出動迂回潘塘。




結果與增援而來的華野2縱迎頭相撞,混戰(zhàn)一夜后各自撤離,邱清泉開始吹噓“潘塘大捷”,然后再無下文,還是正面推進。

1948年11月22日凌晨,華東野戰(zhàn)軍對碾莊發(fā)起了最后的總攻,戰(zhàn)至下午四時,逃出兵團部的黃百韜身邊只剩下第25軍副軍長楊廷宴,黃百韜對他留下了自己著名的“三不解”(楊廷宴逃脫),然后說自己跑不動了,最終斃命,尸體埋在小黃莊以西、碾莊圩車站以北幾公里外的曠野上。

最佳貢獻者
2

典型案例應該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輸了整個戰(zhàn)局。

3

《特赦1959》有很多改編的情節(jié),但很多關于戰(zhàn)史方面的都不太靠譜。

其中有一段是原國軍整編二十六師師長馬勵武和蔡守元辯論,馬勵武責怪他在嶧縣固守待援,但蔡守元離他只有二十五公里,卻不肯救援,導致他苦戰(zhàn)四天,傷亡慘重。之后,他奉命率部突圍,到達上級指定的地點,去和負責接應他撤退的蔡守元部會師,但他到達指定地點后,蔡守元部卻已經(jīng)撤退了,所以馬勵武認為是作為隊友的蔡守元不作為,導致他被俘,成了解放軍的俘虜。

蔡守元當然也不示弱,一開始還給馬勵武留了面子,辯解說他救援的時候也是全力攻擊的,后來撤退是奉上級命令撤退,并不是他存心要坑馬勵武。但馬勵武依然不依不饒,指責蔡守元救援不積極,是為了保存實力,蔡守元情急之下,不得不反唇相譏,指責馬勵武在戰(zhàn)役關鍵時刻,居然不在部隊,反而和一個戲子去了棗莊,導致部隊被包圍在嶧縣的時候群龍無首,無人指揮,才導致整編二十六師的最后覆滅。兩人由此發(fā)生了沖突,打了起來,被其他人拉開了。

在兩人相互指責過程中,蔡守元指責說,馬勵武被包圍是陳誠的責任,而馬勵武是陳誠的人,并不是他的主子,馬勵武也反唇相譏說,你的主子難道不是何應欽嗎,華北戰(zhàn)局惡化難道不是何應欽的責任嗎?這里其實是個錯誤,不知道是編導有意模糊,還是無意識的,但馬勵武確實早年在陳誠系統(tǒng)的十八軍供職,1935年后就轉到湯恩伯系統(tǒng)了,抗戰(zhàn)結束后調(diào)往東北,1946年才調(diào)往湖南,接替丁治磐留下的二十六軍軍長的職務。

1946年7月,二十六軍被整編為整編二十六師,原來的三個師九個團,被改編為三個旅六個團,并奉命移防蘇中地區(qū),之后又逐步奉命北移,到粟裕率領華中野戰(zhàn)軍北上與山東野戰(zhàn)軍會師后,他又奉命北移,到了蘇北地區(qū)。到1949年1哦月,馬勵武率整編二十六師參加了魯南戰(zhàn)役,并指揮了配屬給他的國防部第一快速縱隊的戰(zhàn)車營,作戰(zhàn)期間,曾于11月率部側擊解放軍葉飛縱隊,也就是華野一縱隊,救援被包圍的國軍整編七十七師,造成葉飛縱隊較大傷亡,被國軍統(tǒng)帥部稱為魯南大捷。

不過馬勵武對戰(zhàn)場形勢的變化還是比較靈敏的。到當年十二月下旬,馬勵武就發(fā)現(xiàn)形勢不對勁,解放軍正在向臨沂附近集結,他和附近的整編五十一師、整編五十二師都有被包圍殲滅的可能,所以請求率部向蘇北地區(qū)后撤,和在蘇北的國軍主力部隊會合,但這個請求并未得到批準。轉過年,元月二日開始,華東野戰(zhàn)軍部隊開始攻擊嶧縣,當時馬勵武確實不在部隊中,部隊無人指揮,只能固守待援,馬勵武趕回部隊時,已經(jīng)完全處于被包圍狀態(tài),突圍已經(jīng)不可能了,只能固守待援。

但當時距離馬勵武最近的國軍部隊并不是似乎是融合了張淦、范漢杰等形象的蔡守元部,而是整編五十一師、整編五十九師和整編七十七師。其中整編五十一師駐棗莊,也遭到了解放軍的攻擊,其師部和兩個團也和馬勵武部一樣,于此戰(zhàn)中被殲滅,整編五十一師師長周毓英也和馬勵武一樣被俘,兩人再次見面時,是在華東野戰(zhàn)軍的戰(zhàn)俘管理所。也就是說,整編五十一師和馬勵武的整編二十六師都是此戰(zhàn)華東野戰(zhàn)軍的圍殲目標,根本沒有能力救援馬勵武。

僅剩的兩個離馬勵武最近的部隊就只剩下整編五十九師和整編七十七師了,也就是原來的五十九軍和七十七軍,從番號就能看得出來,這是參加了七七抗戰(zhàn)的西北軍部隊余部,這兩個部隊都歸徐州綏靖公署七綏區(qū)司令長官馮治安指揮。但整編七十七師的師長大名鼎鼎,這個人叫何基灃。沒錯,就是后來在淮海戰(zhàn)役時戰(zhàn)場起義,導致徐州空虛,完全打亂了國軍徐蚌會戰(zhàn)計劃的那個何基灃。一個多月以前,整編七十七師被華野包圍,馬勵武還救援過,但這時候整編七十七師和整編五十九師一看風向不對,馬上就后撤了,并沒有救援馬勵武。

劇中馬勵武說,他堅守嶧縣四天,其實也不對。整編二十六師被包圍的時候,并不在嶧縣縣城,而是在外圍的城鎮(zhèn),反而是在突圍的時候,突圍的方向是嶧縣和棗莊,最后只有快速縱隊的七輛坦克沖出去,到達了嶧縣,其他部隊和裝備都被解放軍殲滅了,整個過程只有兩天。之所以突圍突不出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正值天降大雪,道路泥濘,作為突圍的前衛(wèi)部隊的快速縱隊根本無法行動,無法發(fā)揮其優(yōu)勢。而且,原定突圍時空軍要配合,但因為天氣原因,國軍空軍無法起飛,馬勵武只能自己突圍。所以,馬勵武被俘后一直不太服氣。

所以說,馬勵武如果真要怪,其實肯定怪不到蔡守元的頭上,因為馬勵武被俘的時候,跟張淦和范漢杰都沒什么關系,要怪只能怪到當時的整編七十七師師長何基灃頭上,但何基灃因為在淮海戰(zhàn)役起義有功,根本不在功德林,馬勵武也見不到。馬勵武在功德林,其實也沒什么能夠指責的人,因為魯南會戰(zhàn)的時候,其他在劇中戲份比較多的人,多數(shù)并沒有參戰(zhàn),或者在其他戰(zhàn)場作戰(zhàn),就是想救馬勵武,也救不了。

4

因為隊友的不作為,導致自己戰(zhàn)死的將軍,在歷史上還是有很多的。不說遠的就說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發(fā)生的這樣的事例,就有很多個。

我們都知道國民黨有一個將領叫張靈甫。他本來是蔣介石很倚重的一個人,蔣介石更是把自己的最為嫡系的七十四師交給了他。

可見,他在蔣介石眼中還是有一定的分量的。

但是,就是這么一個被蔣介石倚重的將軍,他的死正是因為和隊友的不作為有關系。

我們都知道張靈甫死于孟良崮之戰(zhàn),這一次戰(zhàn)役,是張靈甫和粟裕將軍之間展開的。本來孟良崮之戰(zhàn)打響前,張靈甫是打盡了各種算盤的。

說白了此次張靈甫孤軍深入孟良崮,他就是想要全殲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zhàn)軍的。

他本以為,自己作為誘餌,把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引誘出來,和自己作戰(zhàn)。只要粟裕帶領的大部隊和他張靈甫開戰(zhàn)了。

那么,附近的國民黨軍隊,就會一起圍過來,前后夾擊,最終把粟裕的華野軍,就此一舉殲滅掉。

張靈甫為了打勝這一次戰(zhàn)役,真可謂是做足了各種準備,最后,他還給蔣介石討論了此次計劃是否可行,蔣介石也覺得這是一個殲滅華野軍的好機會。

所以,就答應了張靈甫請求。

在張靈甫看來,這就是一次毫無懸念必勝的戰(zhàn)役。他帶領的七十四師向孟良崮進發(fā)的時候,也是信心滿滿的。

粟裕也是很配合,他帶領的全部華野軍向孟良崮進軍了。

粟裕當然知道張靈甫的小心思了,但是,他給張靈甫的看法不一樣,他覺得自己只要速度夠快,肯定是會殲滅張靈甫以及他的七十四師的。

因為國民黨的組織協(xié)調(diào)力,粟裕還是知道的。最為重要的是,粟裕若是把張靈甫的七十四師給圍住,對于國民黨的打擊,絕對是傷筋動骨的。

畢竟七十四師是國民黨最為精銳的一個部隊,連他們都打敗了,對其他部隊的震懾力當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粟裕到了孟良崮就把張靈甫的七十四師給圍了起來。令張靈甫沒有想到的是,華野軍的戰(zhàn)斗力竟然如此的了得,他們僅用了四天的時間,就把張靈甫帶領的整個七十四師給殲滅了。

也就是說張靈甫根本就沒有等到援軍的到來。

這是張靈甫萬萬沒有想到的,所以,張靈甫和他的七十四師,就這樣全部都被殲滅了。本來張靈甫以及他的七十四師,是大不必陣亡的。

因為就在孟良崮不遠的地方,就駐扎著國民黨的軍隊,黃百韜和李天霞他們就在附近?墒牵麄円姀堨`甫陷于危機之中,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都是置張靈甫的死活而不顧。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張靈甫陣亡了。

不得不說他的死亡就是因為友軍的不作為造成的。

見死不救,在國民黨各派系之間,也是時有發(fā)生的事情,這大概也是他們打不了勝仗的一個原因吧。

5

楊業(yè)、盧象昇、張靈甫

6

初唐就有這么一位名將,他不是因為隊友的不作為而死,而是直接被隊友坑死。

而且這個人的身份很特殊:他是李世民的弟弟,自小能征善戰(zhàn)、武力超群,在戰(zhàn)場上如同殺人狂魔,并且戰(zhàn)死的時候只有19歲。

你以為我說的是李元霸?正史中,并沒有李元霸這號人物,筆者說的是李世民的堂弟:李道玄。



作戰(zhàn)勇猛、熱衷于沖鋒陷陣的少年猛將

公元618年6月,李淵正式稱帝后,大肆分封宗族。其中,他的堂侄、年僅15歲的李道玄被封為淮陽王。

在接下來的打天下過程中,李家冒出了好幾位名將,除了軍事能力超群的領軍人物李世民外,還有李神通、李孝恭、李道宗等,后三位都成了李氏宗室的軍事頂梁柱。

但在當時,年紀輕輕的李道玄也毫不遜色,他跟隨堂兄李世民四處征戰(zhàn),并且勇猛異常,時常身先士卒,絲毫沒有貴族王爺?shù)募茏印?/p>

公元621年,李世民在虎牢關迎戰(zhàn)竇建德的十余萬大軍。此戰(zhàn)中,年僅18歲的李道玄大放異彩(《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九):

竇抗引兵擊之,戰(zhàn)小不利。世民帥騎赴之,所向皆靡;搓柾醯佬ι硐蓐,直出其后,復突陳而歸,再出再入,飛矢集其身如猬毛,勇氣不衰,射人,皆應弦而倒。



當時,數(shù)量落后的唐軍一度形勢不利。形勢危急,李世民率領他的精銳騎兵(應當是“玄甲軍”)親自上陣,瞬間改變了局勢。其中,淮陽王李道玄表現(xiàn)得尤其生猛:

他一馬當先,在敵軍陣中來回沖殺,幾進幾出之后,全身上下的盔甲上扎滿了敵軍的箭,仿佛一個杵在馬背上的大刺猬一樣;但他毫無懼色,一邊沖鋒一邊放箭,所到之處,敵人應弦而倒。

看到堂弟如此生猛,李世民不禁喜憂交加:年紀輕輕,就這么能征善戰(zhàn),自己當然高興;但這么顧頭不顧尾,就像二愣子一樣,保不準啥時候就把命丟了。于是他把自己的備用馬讓給李道玄騎乘(他的馬比較雄。⒆屗约旱墓(jié)奏一起殺敵。

不久后,李道玄被任命為洛州總管,開始獨當一面領軍作戰(zhàn)。然而就在第二年,他就因為隊友的背叛而戰(zhàn)死沙場。



被隊友挖坑,李道玄英年早逝

竇建德兵敗被殺后,他的部將劉黑闥等人再次起兵。公元622年,李世民親自率軍平叛,并且順利的擊潰劉黑闥主力。但就在他準備趁熱打鐵、斬草除根之際,李淵的一紙命令下來,將其召回了朝廷。

李世民回京后不久,劉黑闥在突厥人的支持下卷土重來,聲勢越來越大,甚至順利殺到

定州。面對這一情況,李淵任命李道玄作為河北道行軍總管負責討伐。

十一月,李道玄率領三萬兵馬在下博迎戰(zhàn)劉黑闥主力。兩軍擺好陣勢后,李道玄對副將史萬寶這樣安排戰(zhàn)術:“我先率輕騎沖擊敵陣,當對方陣型移動后,你再率大軍壓上!焙笳邼M口答應。

但史萬寶其實卻心懷鬼胎:自己作為老將,如今卻要聽從一個19歲的黃毛小子的指揮,他向來很不服氣,一直想找個機會好好挫挫李道玄的銳氣,而現(xiàn)在就是個好時機。



于是,當李道玄率少量騎兵沖向敵陣后,史萬寶不僅按兵不動,反而得意洋洋的對自己的親信說:“皇帝給過我手令,說淮陽王是乳臭未干的毛孩子,軍隊行動均由老夫決定。如今他卻如此自作主張,如此冒失的出擊;如果我和他一同進攻,必然全軍覆沒,不如用他當作誘餌,引誘敵人輕敵冒進;驕兵必敗,那時我堅守以待,必勝無疑!”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當眼睜睜的看著李道玄等人身陷重圍、當場戰(zhàn)死后,唐軍將士毫無斗志斗志,瞬間潰不成軍。

猛將李道玄戰(zhàn)死、唐軍大敗的噩耗傳來,各地深為震動,洺州總管廬江王李瑗、滄州刺史程大買先后棄城而逃,大量州縣歸附劉黑闥;僅僅十天之內(nèi),劉黑闥就收復了他的舊地;率領唐軍主力的齊王李元吉,甚至也被嚇得不敢進軍。

李世民得知這一消息后,不禁痛哭流涕,他自責道:

"道玄常從吾征伐,見吾深入賊陣,心慕效之,以至于此。"



如果李道玄沒死,也許他就是繼李孝恭、李道宗之后,李氏宗室的又一位年輕名將。然而這樣一位潛力新星,卻因為同僚的嫉妒而白白死在沙場。因此有朋友這樣形容李道玄之死:當你沖鋒時們一定要保證身后的戰(zhàn)友靠得住。

筆者甚至猜想,小說中李元霸的形象,也許就是借鑒了李道玄的經(jīng)歷,畢竟他們的作戰(zhàn)風格、死亡年齡都出奇的相似。

7

在我所知道的人中,完全符合題主這個要求的,只有楊業(yè)(也叫楊繼業(yè)),也就是《楊家將演義》中的楊老令公,不過我們今天說的不是演義,而是正史。

楊業(yè)本來是北漢的侍衛(wèi)都虞候(侍衛(wèi)親軍高級軍官),后來宋滅北漢,楊業(yè)投降了宋朝,他雖然是個降將,但是因為其人確實很有本事,投降一年,屢立戰(zhàn)功,很得宋太宗的賞識,官職也越來越高,而這引起了當時很多宋朝將領的不滿,最著名的就是潘美(潘仁美的原型)。

公元986年,宋太宗伐遼,在岐溝關之戰(zhàn)大敗后,開始退守,然而遼將耶律斜軫率軍乘勝追擊,開始反攻宋朝的城池,這個時候的楊業(yè),是宋西路軍副帥,主帥是潘美。

潘美以楊業(yè)是降將的身份竟然能爬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位置,對他早就心懷不滿,導致楊業(yè)在西路軍之中,雖有帥名,卻無帥權,他的所有策略都無法實施,當時耶律斜軫帶兵要進攻:云州,朔州,應州三個城池,楊業(yè)提出接應這三州,但是他提出來的策略卻被主帥潘美,監(jiān)軍王侁(生)和劉文裕等齊聲否決。

王侁提出了一個根本不可行的策略,楊業(yè)說如此必敗無疑,惹得王侁惱怒,便說:

“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zhàn),得非有他志乎?”《宋史·楊業(yè)傳》

你素來號稱無敵,今天見到敵軍騷擾你卻不敢出戰(zhàn),難道你另有所圖么?

楊業(yè)見王侁如此說,沒辦法,只得實施他的計劃,但是他知道必敗,便讓潘美率軍埋伏在口陳家谷口做接應,希望自己戰(zhàn)敗后將遼軍引到陳家谷,能打遼軍一個措手不及。

楊業(yè)率軍出戰(zhàn),面對十萬遼軍,他的人馬根本就不是對手,很快便落敗,當他帶著殘部退至陳家谷口的時候,發(fā)現(xiàn)原來潘美根本就沒有率軍埋伏在這里,而楊業(yè)此時已然沒有了退路,他哭著對將士們說: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也,可走報天子!薄端问贰顦I(yè)傳》

你們都有父母妻兒,沒必要與我一起死在這里,你們逃回去,將此事報告給皇上。

然而士兵們都不肯離去,楊業(yè)隨即帶著殘部百余人和遼軍拼殺。

監(jiān)軍王侁本知道楊業(yè)已率軍退至陳家谷口,但聽說遼軍人數(shù)眾多,不敢前去接應,率兵逃走。

而無人接應的楊業(yè)在和遼軍大戰(zhàn)廝殺之后,被遼國大將蕭撻凜射翻坐騎,隨即被生擒,后在被押回遼國的途中,絕食而死。

在這一場戰(zhàn)役中,如果潘美有埋伏軍隊在陳家谷,亦或者王侁能帶兵接應,也許楊業(yè)就不會含恨被擒,最后絕食而死,就是因為他們都不作為,才導致了一代名將含恨而終。

而潘美本來是宋初名將,也因為這件事,而被演義刻畫成一個尖酸刻薄,心機惡毒的人,遺臭萬年。

8


“楊家將”里的楊令公,楊繼業(yè)啊。

楊繼業(yè)是真正的“不用死”,卻被隊友不作為更坑死了的。

在宋太宗雍熙北伐時,任命潘美為西路軍主帥,楊繼業(yè)為副帥,郭超、王侁、劉文裕為都監(jiān)。

這里面潘美是北宋初年宿將,宋太祖親信,而且在前一年才和宋太宗結為了兒女親家。

楊繼業(yè),北漢降將,宋太宗很喜歡他,也愿意重用他,原因是宋太宗要慢慢建立屬于自己的軍隊班子,楊繼業(yè)這種在北宋沒什么關系網(wǎng)的降將是最好的人選。

劉文裕、郭超都是宋太宗的親信,只有王侁是后周宰相王樸的兒子。

一開始,西路軍很順利,山西的遼軍不敢與宋軍交戰(zhàn),宋軍很輕易的就收復了云、應、寰、朔四州。

結果此時宋朝北伐東路軍曹彬大敗,中路軍也退回定州,西路軍其實也順利退回了代州。


到此,雖然雍熙北伐失敗了,但是楊繼業(yè)對此沒什么責任,大軍也回到了代州。

結果這個時候傳來了宋太宗的指令,宋太宗的命令是云、應、朔三州可以放棄(寰州當時已被遼軍攻占了),但是西路軍必須要掩護這三州老百姓順利撤回宋境。

當然,宋太宗這個命令絕對不算過分,屬于有難度但還是可以完成的命令。

接到命令后,西路軍自然要拿出一個接應群眾撤離的方案。

目前史料記載當時有兩個方案:

楊繼業(yè)的方案:大軍進抵應州來吸引遼軍主力注意,這個時候三州老百姓快速通過險要的石碣谷,宋軍以強弩手和騎兵死守谷口掩護老百姓撤離,遼軍多是騎兵,也不會不顧傷亡沖擊宋軍陣地。

王侁的方案:西路軍主力直接出雁門北川,前往三州與遼軍硬碰硬,堂堂正正擊敗遼軍。

現(xiàn)在看,當然是楊繼業(yè)方案最穩(wěn)妥,因為西路軍正面大概有十萬遼國騎兵,而宋西路軍不到五萬人;但是王侁的方案也不是盲目樂觀,因為當時宋軍還承五代余風,軍隊野戰(zhàn)能力相當強勁,反而討厭攻城,而北宋與遼軍幾次交鋒,遼軍都避免與宋軍正面作戰(zhàn),而且之前遼軍也盡量避免與宋西路軍作戰(zhàn),所以王侁方案一旦成功收益也是巨大的,在東路軍慘敗,中路軍無功而返的局勢下,西路軍如果取得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那么不僅對王侁,對楊繼業(yè)也很有好處的。

所以,劉文裕和郭超都支持王侁的方案,最后,作為主帥的潘美選擇執(zhí)行王侁方案。

這里要說明一下,楊繼業(yè)的方案也不是他自己的方案,而是宋太宗的部署,楊繼業(yè)只是在細節(jié)上豐富了一下。

也就是說王侁提議,劉文裕和郭超支持推翻宋太宗原來的部署,采用新方案,而潘美同意了。

雖然史料記載了王侁用“楊無敵”、“是不是別有用心”來擠兌楊繼業(yè),但歸根結底,才不采納新方案主要責任人是潘美,不是王侁,潘美如果不采納,王侁也沒辦法。

之后按照王侁提出的新方案,楊繼業(yè)負責主動誘敵,而潘美、王侁等人屯兵在陳家谷埋伏,等楊繼業(yè)把遼軍進入陳家谷,然后利用狹窄的地形與全騎兵的遼軍決戰(zhàn)。

結果當然是很不順利。

楊繼業(yè)誘敵不成,反中了遼軍埋伏,陷入苦戰(zhàn),到了約定的時間依然不能順利的撤到陳家谷。

而在陳家谷的潘美沒能控制住王侁,王侁以為楊繼業(yè)已經(jīng)擊敗遼軍,所以見楊繼業(yè)在約定時間沒有出現(xiàn),居然擅自帶兵出谷找遼軍決戰(zhàn),結果才走了二十里遇到楊繼業(yè)潰兵,知道楊繼業(yè)兵敗,王侁不但沒有主動上前給楊繼業(yè)解圍,反而帶著部隊跑了,結果引發(fā)連鎖反應,潘美也被部下裹挾著撤退了。


這邊楊繼業(yè)拼死拼活帶著殘軍逃到了陳家谷,結果沒想到潘美等人已經(jīng)撤了,而遼軍追兵已到,楊繼業(yè)就這么兵敗被俘了。

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朔州之戰(zhàn)”全過程。

如果一開始執(zhí)行宋太宗的部署,楊繼業(yè)是不用死的;即使推翻了宋太宗部署,如果潘美等人能率大軍在陳家谷待命,楊繼業(yè)逃回來也不用死。

可楊繼業(yè)就這么被自己人給坑死了。

后續(xù)處理:

潘美其實責任最大,因為他是西路軍主帥,結果因為他和宋太宗是親家,結果也就罰酒三杯。

王侁是始作俑者,他一個人承擔了全部責任,仕途完蛋了,后半輩子是在流放地金州渡過,最后雖然回到了開封,但是才回開封就病死了。

劉文裕雖然支持王侁,也有責任,但是因為他是宋太宗親信,而且也沒有率先撤退,所以也是罰酒三杯的處罰。

9

這當首推為大唐收復安西四鎮(zhèn)、抗擊吐蕃的名將王孝杰。

在史書上一露臉就“不同凡響”:被吐蕃俘虜、讓吐蕃最高統(tǒng)治者流淚。

王孝杰主要生活在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

678年9月,李敬玄為主帥、劉審禮為副帥,率領大唐十八萬軍隊與吐蕃的論欽陵在青海打了一仗,但是失敗了。當時王孝杰是劉審禮的副手。劉審禮和王孝杰被吐蕃俘虜了。

這個過程說起來的話,劉審禮其實也符合題主的問題。

當時劉審禮率前軍深入敵境,駐扎在濠所,被吐蕃大軍攻擊。劉審禮力戰(zhàn),依然抵擋不住?芍鲙浝罹葱谷晃窇滞罗,不敢前去救援了。當李敬玄聽說劉審禮戰(zhàn)敗被俘的消息,他趕忙后撤,利用地形筑泥溝防衛(wèi)。吐蕃則屯兵高崗,居高臨下向唐兵施加壓力。

此時,另一位大將黑齒常之(降唐的高麗人)表現(xiàn)超群,使唐軍反敗為勝,也救了李敬玄一命。原來,在當天夜里,黑齒常之率領敢死隊五百人襲擊吐蕃軍營,吐蕃軍竟然被打的一舉潰散,夜里也不知道唐兵虛實,吐蕃將領跋地設領兵逃走了。李敬玄也沒有率軍追趕,撤回了鄯州。

大唐初期和中期(安史之亂前)真的是人才濟濟、名將輩出,這一戰(zhàn)里面就有好幾個牛人。

說回王孝杰。

劉審禮被俘之后,不久病死了;作為吐蕃的高級俘虜,王孝杰被帶到了吐蕃贊普(吐蕃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呼)面前。這吐蕃贊普一見王孝杰就忍不住流下眼淚說:“貌類吾父!彪S即厚待王孝杰,待了一段時間后,把他放回大唐了。

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zhèn),揚威西域。

王孝杰回來后,因功累官升至右鷹揚衛(wèi)將軍。

692年,大唐西州都督唐休請求朝廷再收復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zhèn)。這安西四鎮(zhèn)是怎么丟的呢?是武則天主動放棄的。

684年,徐敬業(yè)叛亂,但很快被武則天平定了。在平定徐敬業(yè)以后,有朝臣認為西域邊事耗費太大,牽扯國家精力甚多,建議撤回來。武則天竟然真在686年下令削減安西四鎮(zhèn)防務,撤回安西的鎮(zhèn)將和軍隊。

吐蕃覬覦西域很久了,因為那里掌握著東西貿(mào)易通道,有利可圖。因此,吐蕃趁虛而入,在688年把安西四鎮(zhèn)占了。

現(xiàn)在,王孝杰的經(jīng)歷發(fā)揮作用了。因為王孝杰長期在吐蕃,了解吐蕃的情況,因此武則天任命王孝杰為武威軍總管,與武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忠節(jié)領兵進攻吐蕃。當年十月,唐軍大敗吐蕃,又把安史四鎮(zhèn)攻下來了。大唐于是在龜茲重新設置安西都護府,常駐3萬大軍戍守。王孝杰因功拜左衛(wèi)大將軍。

再戰(zhàn)吐蕃,攻打后突厥,有勝有負

公元694年2月,大唐與吐蕃又發(fā)生沖突。王孝杰領兵在冷泉及大嶺(青海湖附近)打敗吐蕃論贊刃、突厥可汗阿史那俀子等各三萬多人。王孝杰因功官拜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封清源縣男爵位。

同年6月,王孝杰為瀚海道行軍總管,受朔方道行軍大總管薛懷義的智慧,攻打后突厥,但是沒有尋找到突厥大軍。

公元695年7月,王孝杰任肅邊道行軍大總管,在臨洮迎擊吐蕃入侵的大軍。

公元696年3月,王孝杰與婁師德在素羅汗山與吐蕃軍交戰(zhàn),結果被吐蕃打敗了。王孝杰被免官為平民。婁師德被貶為原州員外司馬。

討伐反叛的契丹,被隊友所害,身死殉國

公元696年5月,營州契丹的首領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起兵反唐,攻陷營州,殺了大唐都督趙文。李盡忠是孫萬榮的妹夫,都居住在營州城邊。契丹的反叛也因為趙文,契丹人發(fā)生饑荒,他不賑濟,把契丹的首領也當奴仆看待,所以他們二人怨恨而造反。

契丹人勢頭挺猛,唐軍不但無法消滅他們,還讓他們進入河北了。

公元697年,武則天重新起用王孝杰,任命他為清邊道行軍總管,蘇宏暉為副手,率領十七萬大軍討擊契丹。

三月十二,王孝杰和契丹人在硤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遭遇。因為峽谷比較窄,峽谷外的契丹軍隊軍隊又非常多,王孝杰便親率少量精銳士卒為前鋒,且戰(zhàn)且進,奮勇沖殺。沖出谷外以后,又將士兵排成方陣與敵人交戰(zhàn)。

但是,豬隊友蘇宏暉膽怯了!他看敵人太多而害怕逃走了!

王孝杰孤軍深入,后方的主力不對沒有跟進,失去了后援。最終寡不敵眾,墜崖身亡,他所率領的少量先鋒不對也全部戰(zhàn)死。

管記張說(后來開元時期的宰相)迅速向朝廷反映了情況。張說對武則天匯報說:“王孝杰忠勇敢死,乃誠奉國,深入寇境,以少御眾,但為后援不至,所以致敗!蔽鋭t天于是追贈王孝杰為夏官尚書,封耿國公,拜其子王無擇為朝散大夫。并立即派使者前去將蘇宏暉斬首示眾。

這位豬隊友蘇宏暉也深知自己的罪責,逃跑之后又趕快重新部署,在朝廷使者到達之前立下了軍功。因此得以免死。

結語:武則天對王孝杰評價頗高,后世不忘其功勞

王孝杰是典型的、因為隊友的不作為而戰(zhàn)敗身死的。

武則天對王孝杰評價很高,在收復安西四鎮(zhèn)后,武則天對王孝杰大加贊賞:“孝杰建斯功效,竭此款誠,遂能裹足徒行,身與士卒齊力。如此忠肯,深是可嘉”。后又稱贊說:“今故土盡復,孝杰功也!

后世也沒忘了王孝杰。

公元782年,顏真卿建議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其中就包括王孝杰。 北宋代1123年設立了古代名將廟,紀念七十二位古代名將,其中也包括王孝杰。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fā)、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交流。謝謝!

10

明末著名將領盧象升是一位主戰(zhàn)不和的抗清先鋒,然而這樣一位忠烈在抗清道路上一路艱辛直至為國殉節(jié)馬革裹尸,他的戰(zhàn)死與身邊的隊友不無關系,加速了大明王朝的滅亡。對于明朝將領盧象升之死,《明季北略》中這樣說:盧象升之死原因有六。一是與楊嗣昌政見相左,二是與高起潛戰(zhàn)略不協(xié),三是以弱抵強,四是以寡擊眾,五是無軍餉,六是無后援!叭缓笪逭,皆嗣昌奸謀所致”,后面五個原因都是楊嗣昌奸詐陰謀所致。下面詳細分析一下失敗原因:


一:與楊嗣昌政見相左 ,與高起潛戰(zhàn)略不協(xié)

盧象升與楊嗣昌政見分歧主要是在與清戰(zhàn)和上的政見不一致,盧象升主戰(zhàn),楊嗣昌主和。崇禎九年,清軍大舉來犯,盧象升帶軍反擊,兩人又在軍營大起爭執(zhí)。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盧象升在河北巨鹿被清軍包圍,不久,力戰(zhàn)殉國,全軍覆沒。盧象升與清軍作戰(zhàn)時,楊嗣昌和高起潛擁兵不救。為什么不救?因為如果上前救援,援軍大體也是送死,楊嗣昌當時只是想為崇禎皇帝保留將來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的一點家當。

二:以弱抵強,以寡擊眾

盧象升所部在賈莊同清軍遭遇,全軍覆沒,而賈莊距離巨鹿縣城只有十里地。自己兵力既少,野戰(zhàn)又不是清軍對手,卻沒有選擇據(jù)城堅守,反而是正面硬剛,在戰(zhàn)事不利的時候,手下總兵虎大威想要帶著他突圍而出,被盧象升拒絕,反而帶著親兵躍馬沖陣而出,這導致了他在第一次正面對決八旗兵的戰(zhàn)斗中,就倒在了戰(zhàn)場上。在當時盧象升領旨抗擊清兵的時候,雖然當時是以全國的名義來統(tǒng)領軍隊,但實際上被朝廷中的一些主和派的影響,在實際上只領兵到了2萬人,而且還再削減兵力,這樣的情況下,最終剩在他手中的也只有5000名老弱病殘了。

三:無軍餉,無后援

楊嗣昌不去救援也不給軍糧,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蓱z盧象升一心為國出力,身處絕境,力戰(zhàn)而亡,而更慘的是其死后80天才入殮,直到楊嗣昌死后,崇禎才追贈盧象升為太子少師、兵部尚書。


盧象升的地位,更多地來自于戰(zhàn)死沙場,舍身取義,因此被后世文人拔高,而不是由于他在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上的貢獻。他的戰(zhàn)功,同袁崇煥、孫承宗、洪承疇、孫傳庭等相去甚遠,比他的對頭楊嗣昌也還差了不少,在明末領兵的文官里,排名靠后,存在感和功勛都不是特別高。戰(zhàn)略上的不堅定是明末大敗局的主要原因,崇禎皇帝成為亡國之君,責任主要在自己。盧象升死后沒有引起崇禎皇帝對戰(zhàn)略的反思,死的不值得,這是盧象升的悲哀,也是崇禎皇帝的悲哀。


一句話評價其人: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桑粡娫粘C。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