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陶淵明所處的時代局限以及陶淵明本人性格“缺陷”決定的。
作為時代局限,魏晉及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官二代、富二代普遍存在,社會階層之間固化十分嚴重,底層人民想通過自身的努力,攀上更高一個層次,難上加難,基本是不可能的。出身破落家庭的陶淵明,對此十分不滿。曾做了幾次小官,比如參軍、祭酒,都因不順心而辭職。
作為個人性格的“缺陷”,陶淵明具有“叛逆”性格,看不慣“門閥”制度,看不慣官場作派,同時又剛正不阿,決不扭曲自己,同流和污,違心乞食。當了七品芝麻官以后,因不想正衣冠以迎接郡里派來的檢查官——督郵,棄冠返鄉(xiāng),從此不再侍候朝廷。
我認為,兩個原因中,社會的制度缺陷是主要的,是形成陶淵明性格“缺陷”的根由所在。“門閥制度”,基本阻斷了社會由低向高發(fā)展的正常渠道,使整個社會處于僵化狀態(tài),自然要引起底層人民的強力反抗。陶淵明就是千千萬萬底層人民的典型代表。
至于陶淵明的性格,如果從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角度來看,是有極大缺陷的,是很不合群的,是不可理喻的。若從底層人民的角度來看,則再正常不過。他代表了大批底層讀書人的觀點與情緒。寧可窮酸潦倒,也不為五斗米折腰。這也是正直讀書人的骨氣所在。所以,他的這一舉動,一直被人們所傳頌。
無獨有偶,清朝時期的孫髯翁,才高八斗,學(xué)富五車,因撰昆明大觀樓長聯(lián)而聞名于世。此公也有錚錚硬骨,也不為五斗米折腰。年青時應(yīng)試,因不滿進考場要搜身,拂袖而去,從此不再應(yīng)試。晚年窮酸潦倒,三餐難繼。過世后葬于紅河彌勒。他生前自撰挽聯(lián)曰:
“這回來得忙,名心利心,畢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正好,詩債酒債,何曾虧欠著誰!
令人肅然起敬。中國讀書人的骨氣是有傳承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