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陶淵明所處的時代局限以及陶淵明本人性格“缺陷”決定的。

作為時代局限,魏晉及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官二代、富二代普遍存在,社會階層之間固化十分嚴重,底層人民想通過自身的努力,攀上更高一個層次,難上加難,基本是不可能的。出身破落家庭的陶淵明,對此十分不滿。曾做了幾次小官,比如參軍、祭酒,都因不順心而辭職。

作為個人性格的“缺陷”,陶淵明具有“叛逆”性格,看不慣“門閥”制度,看不慣官場作派,同時又剛正不阿,決不扭曲自己,同流和污,違心乞食。當了七品芝麻官以后,因不想正衣冠以迎接郡里派來的檢查官——督郵,棄冠返鄉(xiāng),從此不再侍候朝廷。

我認為,兩個原因中,社會的制度缺陷是主要的,是形成陶淵明性格“缺陷”的根由所在。“門閥制度”,基本阻斷了社會由低向高發(fā)展的正常渠道,使整個社會處于僵化狀態(tài),自然要引起底層人民的強力反抗。陶淵明就是千千萬萬底層人民的典型代表。

至于陶淵明的性格,如果從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角度來看,是有極大缺陷的,是很不合群的,是不可理喻的。若從底層人民的角度來看,則再正常不過。他代表了大批底層讀書人的觀點與情緒。寧可窮酸潦倒,也不為五斗米折腰。這也是正直讀書人的骨氣所在。所以,他的這一舉動,一直被人們所傳頌。

無獨有偶,清朝時期的孫髯翁,才高八斗,學(xué)富五車,因撰昆明大觀樓長聯(lián)而聞名于世。此公也有錚錚硬骨,也不為五斗米折腰。年青時應(yīng)試,因不滿進考場要搜身,拂袖而去,從此不再應(yīng)試。晚年窮酸潦倒,三餐難繼。過世后葬于紅河彌勒。他生前自撰挽聯(lián)曰:

“這回來得忙,名心利心,畢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正好,詩債酒債,何曾虧欠著誰!

令人肅然起敬。中國讀書人的骨氣是有傳承性的。

最佳貢獻者
2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碧諟Y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深得世人欽佩。他是第一位被稱作“田園詩人”的詩者,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可是,不知道他有這個天然的“不折腰”的資本,憑什么他可以“不折腰”呢?


第一、陶淵明祖上風(fēng)光,留有一定家產(chǎn)。


陶淵明曾祖父陶侃,是東晉名將,官至兩州刺史,封長沙公,死后獲贈大司馬。這是個接近省長級別的封疆大吏,官夠大吧。

陶淵明外祖父孟嘉,是晉代名士。

陶淵明祖父做過太守,可以看作是一個地級市的市長。..

他的父親有正妻,也有小妾,家資殷實。

所以你看,陶淵明可不是個苦命的孤兒,他的身世和家世都是相當可以的;換句話說,就是陶淵明真的一輩子不出來上班,不打工,他也餓不死。

這是他的物質(zhì)底氣。


第二、陶淵明出世做官的原因。

(一)、陶淵明的世家身份,保證了他有足夠的物質(zhì)支撐和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有良好的教育和修養(yǎng),

(二)、東晉有征擗和舉孝廉這樣的入仕途徑,實際主要憑借的是世家身份。

(三)、陶淵明二十歲開始他的游宦生涯,他在生活所迫之下才去做了當時地方的低級官員,注意:陶淵明生活條件達不到了,不能滿足他的游歷游學(xué)所需的高昂代價了,他才去勉強出任地方官員,做官還有勉強的?他就感覺是勉為其難;按一般人,想都不敢想,做夢都想的事情,七品芝麻也是官,那個時代,誰拿縣令不當干部了?轎子還是有得坐的。就這,他都覺得是被迫無奈的選擇,人比人氣死人啊!


第三、陶淵明辭官原因:他不是不想做官,而是嫌棄這個官位小,受氣。

陶淵明去做縣令,新官上任,干了才八十來天不到三個月,上面下來個不大的小官,正好可以壓住老陶。這個官員就給陶淵明擺譜,擺起了上司的官架子,這下刺激到了大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什么人呢?出身世家,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魏晉風(fēng)骨的渲染,面對一個小小官僚的訓(xùn)斥,那真是對他的羞辱!讀書人、世家子弟斯文掃地,羞辱之極,惱羞成怒,老子不干了,老陶我出來是真心想干點事,為君王、也為百姓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真當我是要飯的了?咱老陶家真心不缺這幾個臭錢,被這樣的小官吏所羞辱,犯不上,不劃算。得,”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走人,拂袖而去。


所以啊,陶淵明家資殷實,品性高潔,他自然有這個實力去辭官,不為五斗米折腰?垂伲阋膊豢纯绰戕o后的陶淵明住的是什么房子:五間大瓦房,順帶東西廂房,這樣的四合院子,有妻妾,有兒女,有僮仆,門前還能載五棵大柳樹。朋友來了不醉不歸,醉了也不歸,留宿的地方好幾大間,都是上房。還有好幾畝地。這是什么?妥妥的依山傍水的海景房大別墅!

住著大別墅,逗逗貓狗,約仨倆好友酩酊半宿,閑來東邊籬笆下采朵小菊花,悠悠閑閑地溜達著就望到南山神仙居了。鐘南山里有神仙,我在東籬賽神仙。猶在快活,好不愜意。五斗米?咱自己有呀!恁地又去求那個誰?

3

是五斗米

4

“不折腰”的深層原因,是統(tǒng)治階級施行表儒里法的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帶來的矛盾,信奉脫胎于封建制的儒家意識形態(tài)的士人,無法適應(yīng)郡縣制的社會現(xiàn)實。



東晉末年實行門閥制度,寒門子弟很少有擔任高官的機會,陶淵明只是陸陸續(xù)續(xù)擔任過祭酒、參軍、縣丞之類的官職。

當時,在陶淵明擔任彭澤令時,有一個手下提醒他說朝廷派來一個督郵官,“應(yīng)束帶見之”。據(jù)說,這個官員是一個品級較低、資歷較淺的官差,理論上不是陶淵明的領(lǐng)導(dǎo),陶淵明心想?yún)s要這樣規(guī)規(guī)矩矩地去見一個比自己官階還低的人,覺得心中萬般不甘,由此,發(fā)出一聲嘆息“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就這樣,他就辭官不干了。

從此,陶淵明離開官場后就徹底放縱心態(tài),成了一個“帶月荷鋤歸”的快樂農(nóng)民。也許是對“舉世皆濁”的厭惡,歸隱之后的生活陶淵明過的非常自在。

不為五斗米折腰是當代人都知道的一句名言,但當我們真的把這句話還原到歷史語境里,就會感覺陶淵明的脾氣來得莫名其妙。讓他穿規(guī)矩一點見人,怎么就侮辱他了呢?有時候我們想,去和不熟的人家討飯反而不丟臉,因為不至于餓死,而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看督郵是個什么官?當時在郡縣制里,顧名思義,有郡有縣,一個郡下轄若干個縣;实蹠商嘏蓡T監(jiān)察郡一級長官的工作,這些特派員稱為刺史,后來刺史就演變?yōu)槌qv的地方官了;郡一級的長官也會派特派員監(jiān)察縣里的工作,這些特派員就是督郵?h令如果為非作歹,督郵就會鐵面無私一下。

從功利角度看,督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縣令的職業(yè)前途,至少想刁難縣令一下是很容易的,縣令對他們就該連巴結(jié)帶伺候。就算公事公辦地說,督郵的權(quán)威來自后臺老板的加持,縣令就算想打狗也必須看看主人。

陶淵明當時可能就是沒搞清“不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制度和倫理邏輯,對誰都不折腰,我認為這就不對了,難道一點都不在乎自己的前途事業(yè),不怕影響自己的生活嗎?

也許陶淵明根本不在乎官場的那點事,因為從他小時候的教育來看,我們可以知道,他是一個厭惡世俗的人,不喜歡被人指手畫腳,喜歡自做主張,向主導(dǎo)自己的人生,可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這樣。



陶淵明之所離開官場歸隱田園,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對黑暗官場的唾棄,二是對自己本心的堅守,在寧靜的鄉(xiāng)村他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才情,書寫人生的美好,也為我們留下了這許多“讀之則心向往之”的田園詩。

5

因為陶淵明是個富商。不然哪里會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心境。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