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袁承志沒有什么才干,還有人格缺陷。

袁承志是所有金庸主角中,最暗淡無光的一個人。

就才干來說,袁承志唯一厲害的就是武功,其他基本沒有任何才干。

他之所以能夠成為武林盟主之內(nèi),穆人清收他做徒弟,很多人服從他,其實都是看著他老子袁崇煥的面子。

后來他在江湖闖蕩,別人知道他是華山派以后也很給面子。

畢竟,當(dāng)時華山派有穆人清、歸辛樹、黃真、歸二娘4個高手,還有木桑道人這種朋友,徒子徒孫也很多,在武林實力強大。

但袁承志自己則沒什么了不起。

他缺乏基本的識別能力,竟然去支持李自成。其實,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李自成是土匪集團,之前連明軍都打不慣。完全依靠明軍主力被滿清消耗殆盡,李自成才能翻盤。

這種人掌握天下以后,能夠守住漢人江山嗎?

袁承志不分青紅皂白,僅因為父仇就去幫助李自成奪取天下,他老子袁崇煥在九泉之下不知道作何感想。

最終袁承志目的李自成在全軍潰敗的時候,仍然卑劣內(nèi)訌,逼殺忠心耿耿的李巖,這才幡然醒悟。

此時袁承志助紂為虐,其實已經(jīng)無臉見人,只能逃去菲律賓,終身沒有回來。

袁承志還有一些人格缺陷。其一就是,他不能能夠分得清善惡。

比如在溫家的時候,袁承志為了女友溫青青,就站在金蛇郎君一邊。

其實,當(dāng)年溫家老六殺了金蛇郎君一家3口,自然死有余辜,但金蛇要殺光他一家100多口就屬于太過分了,更別說還將幾個女人賣去做妓女。

可以說,溫家五老不是好人,但金蛇郎君比他們更壞(比如欺騙坑害何紅藥一生)。

再說袁承志對于歸辛樹的態(tài)度。歸辛樹也不是什么好人,為了一己之私濫用暴力,縱容弟子傷人甚至殺人。如果不是木桑道人及時出現(xiàn),連溫青青都被孫仲君殺了。

然而,袁承志對于師兄的錯誤不敢指出,反而唯唯諾諾,低三下四的巴結(jié),甚至出手相助。

還有就是對于長平公主的愛情?梢钥闯觯兄緦﹂L平公主是有愛情的,相反對溫青青多是一種責(zé)任感和習(xí)慣性。

在性格偏激的溫青青逼迫下,袁承志實際上是被迫放棄同其他女性可能的愛情。在他明明喜歡長平公主的時候,卻因為所謂的面子(不能背負(fù)負(fù)心薄幸的名聲),拒絕了長平公主,導(dǎo)致后者出家,一生未嫁。

這也是一個感情上的懦夫,只會自己一生痛苦。

最佳貢獻者
2

謝邀。


碧血劍作為金庸先生早期的作品,主角袁承志給人的印象雖然不至于說十分英明神武,但是墮落到被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感覺還是太有失偏頗了。相反,我個人覺得袁承志還是金庸作品的男主人公中,比較出色的一位。


首先,作為武俠小說中主人公,袁承志除了小時候被安劍清的侍衛(wèi)在眉角上劃了一道之外,成年后大小戰(zhàn)役,從未吃過大虧。唯一碰到的對決的高手是玉真子,在準(zhǔn)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行刺皇太極失手而被俘算是袁承志比較恥辱的一戰(zhàn),不過早期的金庸先生對男主角的刻畫一般都是順風(fēng)順?biāo),所以沒多久袁承志就和神偷部下聯(lián)手,偷了玉真子的衣服,把這口惡氣給出回來了,最后還在臨近結(jié)尾的地方擊斃玉真子,雖然第一版中,有小金蛇的幫忙,但是不得不說,作為主角,袁承志的武力還是毋庸置疑的,這從他跟歸辛樹的“無敵敵千招”里頭也能看得出來。


仔細(xì)看袁承志的成長路線,小時候跟著父親部下學(xué)武,接著碰到了崔秋山,然后沒多久又跟了安大娘母女,接著碰到了啞巴,再碰到了華山師祖穆人清。一個小孩子,勤奮刻苦的練習(xí)武功,從不喊苦喊累,而且悟性奇高。這本身就很難得,加上看他對身邊環(huán)境和人物的適應(yīng)性,看得出來是非同一般。后來成長中的他除了熟知華山派的拳法劍法之外,還意外的學(xué)會了金蛇郎君的武功,勤奮的練習(xí)讓他的混元內(nèi)功更是醇厚,加上金蛇劍金蛇錐,藏寶地圖和冰蟾等寶貝,幼年顛沛流離的袁承志可說后來是開了掛一般。不說別的,單說打架,毫不夸張的說,袁承志是十五部小說中,少有的出風(fēng)頭次數(shù)較多的一位。幾乎是打一次就出風(fēng)頭一次。打的五行陣大敗虧輸就不說了,裝不會武功卻最終收服兩邊的七省大盜,化解焦閔兩家恩怨時折服后輩的打斗,后來一邊寫字一邊接下洪勝海所有攻勢,在眾人都害怕無比的五毒教中全身而退折服美女何鐵手等等描寫,都是顯得瀟灑自如游刃有余,要知道他不過是個年輕后生,五老心中的“就從娘胎里開始練武,也怎么會有這種功力?”的疑問也并不是空穴來風(fēng),實在是被他打的怕了,覺得強的都有點不合理了。


那么也許你會說,武功好又沒什么了不起的,張無忌武功也很好,不一樣遭人嫌棄?那么我們再來分析分析袁承志的人品。


首先,熱血肝膽,有情有義。

作為袁崇煥的兒子,身為廣東人的袁承志除了那股子倔強勁頭之外,還有熱血忠義的心腸。雖然后來他武功高強,甚至順利當(dāng)上了七省盟主,但是對山宗的舊部,對安大娘,對崔秋山等人還是會很動情等細(xì)節(jié)都能看出來,他是重情義的。小時候為了救安小慧,差點被老三砍死,但是也寧死不退,長大后為了實現(xiàn)抱負(fù)和報仇,甚至有獨自潛入皇宮去行刺的勇氣,也可以說是一身是膽,光這份膽量和孤勇,就已經(jīng)跟“阿斗”這種形象千差萬別了。


其次,明辨是非,尊長有禮。

作為華山派的關(guān)門弟子,袁承志一直都試圖低調(diào)的行走江湖,但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太強,不得已得罪了二師兄歸辛樹。不過只要是知道了是非所在,他也不怕得罪師兄而出頭阻止閔焦兩邊的爭執(zhí)。后來不得已跟二師兄放對的時候,又謹(jǐn)守門戶,并不下狠手。而且即使有了這樣的爭執(zhí),后來在救治歸鐘的事情上,他還是出了大力氣,也成功化解了師兄夫婦對他的偏見。對自己所有的師父,朋友,部下,他都愛護有加。要不然,阿九也不會對他如此心折。


再次,急流勇退,開創(chuàng)新天地。

國內(nèi)打完仗后亂成一鍋粥,好朋友好兄弟李巖和紅娘子遭受不幸,李闖王許下的諾言終究只是空頭支票,到頭來萬事成空,這樣的悲憤之下,作為主角袁承志,能做的選擇,其實并不多。

他跟張無忌的被朱元璋行騙而主動離去,是有很大區(qū)別的。選擇去渤泥島開創(chuàng)新天地,其實是他的主動選擇。對于當(dāng)時的他來說,這種選擇是明智的。

跟張無忌的沒有政治抱負(fù)不同,袁承志還是一個稱職的領(lǐng)導(dǎo),他并沒有那種可以幫他打點所有教內(nèi)事物的楊逍這樣的人才,可是七省豪杰還是對他服服帖帖,領(lǐng)軍打仗他也沒有什么過多的失誤,這靠的就是他的人品和擔(dān)當(dāng)以及一定的管理能力。


綜上所述,袁承志作為金庸先生作品中的男主角,雖然受歡迎程度上可能一般,但是應(yīng)該也不至于被形容成阿斗那么慘,他還是一個武功高強,忠肝義膽,明辨是非,俠骨柔腸的人。要說他為什么給人印象一般,那可能是他跟張無忌有類似的地方,那就是心里到底愛哪個姑娘多一點,自己都搞不清楚(新修版里頭,金庸老先生更是直接修改成了,他更愛阿九多一些)。這也不是他的錯,跟金庸的人物設(shè)定有關(guān)。只不過大家有了這種印象之后,就忽略了他的很多優(yōu)點,畢竟看上去,一個勤奮,悟性高,老實規(guī)矩,一路也沒有什么太大的波折的孩子,因為沒有太多的情緒起伏,反而會沒有油頭滑腦的韋小寶或者愛到離經(jīng)叛道的楊過那么來的生動有趣了。

3

張無忌間接建立明朝,袁承志間接滅亡明朝。

但是,若說袁承志是“扶不起的阿斗”,卻著實有些牽強和過于貶低。

袁承志作為薊遼總督袁崇煥之子,他的名字就決定他的一生:承父之志。他藝成下山,剛開始就想著替父親報仇除去崇禎,而恰逢闖王起義,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持,于是袁承志就輔佐闖王,替闖王籌集軍餉,一心要將大明王朝推翻。在李闖占領(lǐng)北京逼迫崇禎上吊自殺以后,卻只貪圖享樂,驕奢淫逸,于是北京城一片烏煙瘴氣,李闖的部下只顧著錢財和女人,卻未能發(fā)現(xiàn)潛在的危機,因為他們覺得只要推翻了明朝,就沒有任何敵人,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可是,在他們不把吳三桂放在眼里,搶奪陳圓圓以后,吳三桂一個舉動就讓他們徹底葬送了勝利的果實。

對于袁承志而言,當(dāng)他看到李闖部下在北京城殺傷淫掠,而最佩服的大哥李巖又被李自成殺掉,他內(nèi)心就明白了,李闖也不可能給老百姓帶來安寧穩(wěn)定的生活,這讓他非常懷疑自己的幫助李闖推翻明朝的舉動到底是對是錯。

后來的袁承志是非常迷茫的,他眼看著一幕幕痛心的場景,自己卻無力改變,這讓他無比愧疚,這才認(rèn)識到自己武功雖高,可是影響力也著實有限。

當(dāng)無力改變這種現(xiàn)狀之時,袁承志只能眼不見也凈,畢竟后來大清入關(guān),漢人的江山落入滿清之手,袁承志如若見到滿清的所作所為便更會痛苦傷心。

可以理解袁承志的隱居海島是對現(xiàn)實無力改變的逃避,畢竟身在時代大海之中,他武功雖高,卻也只是一葉帆舟,他根本無力決定航向,因為大海中的風(fēng)向才是主導(dǎo)因素。一人之力太渺小了,人在歷史潮流之中也是太過微不足道。

袁承志也只是一個人,并無改變歷史的能力,即使南宋末年的郭靖大俠,武功再強也阻擋不了蒙古大軍對襄陽的沖擊。



其實,論出身,袁承志的確要比張無忌要好,畢竟他是出身官宦之家,而張無忌卻是出生在一個遠(yuǎn)在千里之外荒無人煙的海島上,父母都是江湖中人。相比而言,袁承志的出身條件要比張無忌好一些。

袁承志師承華山派高手神劍仙猿穆人清,得傳華山派頂級內(nèi)功“混元功”,以及華山拳法,劍法。又從木桑道長那里學(xué)到他的暗器功夫和詭異步法“神行百變”。當(dāng)然,他還繼承了金蛇郎君夏雪宜的金蛇劍和金蛇劍法。

他年紀(jì)輕輕,可是一出山就是當(dāng)世頂級高手,武功之強甚至強過大師兄黃真,可能功力有所不及神拳無敵歸辛樹,但是武功多變又勝過他。

也就是說,袁承志的武功在當(dāng)世可能僅次于師父穆人清和師兄歸辛樹,至于其他之人,包括第一反派人物玉真子也都不是他的對手。

當(dāng)然,《碧血劍》中的武功就已然衰落的厲害,相比《倚天屠龍記》那簡直差距太大。

在倚天中,張無忌學(xué)會全部《九陽真經(jīng)》并打通任督二脈,功力之強是后世人難以想象的,他憑借一人之力將讓明教起死回生,然后帶領(lǐng)明教在江湖上大顯神威。當(dāng)然,明教人才輩出,特別是朱元璋常遇春之輩,雖然武功不夠突出,但是打仗和權(quán)謀算是頂級,到后來,張無忌已然尾大不掉,難以真正掌控明教的各方勢力,畢竟張無忌并非出色的領(lǐng)導(dǎo)者,他只是一個武功高強的普通人。

張無忌在明知難以掌控明教之時,就選擇讓權(quán),將教主之位交給楊逍,后來又交到朱元璋手里,而張無忌也樂得逍遙,和趙敏隱居山林,基本上也不會出現(xiàn)在中原,畢竟他是朱元璋第一忌憚之人。

可見,張無忌和袁承志都是一樣,最終都選擇遠(yuǎn)走他鄉(xiāng)。



袁承志本是一個積極的人,他一身過硬武功在江湖上鮮逢敵手,可是他依舊未成大事。

這其中原因不在于袁承志本身,而在于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復(fù)雜,袁承志是一個初入江湖的年輕小伙子,他對于江湖的認(rèn)知相當(dāng)淺薄,只是有一點他很明確,就是要為父報仇。于是,他把自己的定位就放在對抗朝廷這一邊。而后,他遇到李巖,對李巖非常佩服,對于他憂心國事為老百姓著想的觀點特別認(rèn)同,于是就想著和李巖一般干大事。恰好他師父又指引他們?nèi)ポo佐闖王,于是袁承志就明確方向,輔佐闖王。

可以說,袁承志是很被動的一個人,他的決定更多的不是源于他自己,而是他身邊之人,正是如此,袁承志并未對一些人和事情真正的搞清楚搞明白,這也導(dǎo)致他的判斷和選擇并不是最完美。

當(dāng)然,處于那個時期,袁承志又能如何去選擇呢?難不成輔助滿清!這是袁承志永遠(yuǎn)都不可能接受的事情。畢竟,民族仇恨是太過強烈,袁承志不可能幫助異族。

袁承志空有一腔熱血,卻被現(xiàn)實消磨的所剩無幾,他想為國為民,可是又該如何去做呢!清軍入關(guān)大勢已去,江山的歸屬從大明轉(zhuǎn)入大順,又在短時間內(nèi)改為大清,任誰能接受得了。

袁承志的迷茫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迷茫,他只是恰好處于那個時期,他想成就一番大事,可是到頭來卻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到底是對是錯。當(dāng)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己不愿見到,而自己又沒有任何能力改變之時,袁承志就選擇遠(yuǎn)離中原,至少眼不見為凈。

可以說,袁承志和張無忌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武功獨步天下,可是卻難以改變現(xiàn)實,畢竟他們都是武功高強的普通人。



*忠肝義膽岳老三聊武俠第369期*

堅持原創(chuàng),我是忠肝義膽岳老三,歡迎關(guān)注!

4

袁承志和張無忌,袁承志上面有李自成,張無忌上面有朱元璋,這是一段跨不過的歷史,所以他們的結(jié)局注定不能稱王稱霸。

不過他們一定要被塑造成為少謀寡斷的普通青年形象,這倒未必,只不過熟讀金庸先生作品的人都會知道,金庸先生筆下的主角都是十分淡泊名利的,而那些爭權(quán)奪利的配角統(tǒng)統(tǒng)沒有好下場。

人物形象跟作者塑造有很大關(guān)系,像黃易的《尋秦記》和《大唐雙龍傳》,里面的主角項少龍頭上是秦始皇,寇仲頭上是唐太宗,這兩位當(dāng)權(quán)者可比李自成朱元璋厲害多了。而項少龍和寇仲跟兩位當(dāng)權(quán)者相比卻絲毫不弱,甚至隱隱可以壓兩位當(dāng)權(quán)者一頭,甚至從某各方面說,他倆是秦始皇和唐太宗成就霸業(yè)的關(guān)鍵人物,如果他們最后不相讓,就沒有秦始皇唐太宗什么事了,如此霸氣的人設(shè)讓讀者看了大呼過癮。

不過金庸先生顯然和黃易不是一個套路,在歷史的大潮下,主角顯得如此渺小,哪怕是豪俠如郭靖、喬峰,都是用個人力量對抗歷史洪流的碾壓,顯得悲壯又無助。袁承志和張無忌更不用說了,兩人只不過是武功高強的江湖人,天下大勢什么的跟他倆壓根就不搭邊。

袁承志和張無忌在天下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普通人,不過兩人又有所不同,袁承志屬于高開低走。袁承志老爹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煥,是明末重臣,可惜被崇禎皇帝殺了。袁承志雖然幼年喪父,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家中老臣還有一點,好歹也有人照應(yīng),后來跟隨天下第一高手華山穆人清學(xué)習(xí)武功,不僅得到穆人清的真?zhèn)鳎得到他好朋友木桑道長的喜歡。小時候的袁承志怎么就這么招人喜歡呢,估計出身官宦之家,也許骨子里就帶著八面玲瓏的性格。


跟袁承志一比,張無忌就慘多了,雖說他出身武林豪門,但卻是孤島出生,一回中原父母就被逼自殺,自己還中了無人可治的玄冥神掌,連張三豐都無可奈何,從此張無忌開始了獨自飄零的生活,一路上無依無靠,歷盡艱險,甚至差點被災(zāi)民給吃了。后來他練成九陽神功純屬主角光環(huán),跟袁承志這樣打小有人疼有人愛的生活相比慘多了。


然而,長大以后的袁承志卻性格大變,按理說依著小時候的性子,袁承志長大了應(yīng)該跟胡斐差不多,但卻硬生生往郭靖的路子上靠。但是袁承志既沒有郭靖的真誠,也沒有郭靖的執(zhí)著堅定,似乎只保留了郭靖的木訥。從個人成就來看,他做的不錯了,是武林盟主,但是這個武林盟主并不是他自己想干的,一來他武功不錯,二來他是袁崇煥的兒子,大家需要他去做那個位子。當(dāng)了武林盟主之后,他成了闖王的附庸。

張無忌性子倒是從小到大一個樣,艱難困苦的經(jīng)歷并沒有給他性格增添些許崢嶸,反而愈加溫潤圓滑。比起袁承志,張無忌多了幾分從容和隨遇而安。同樣的,他也是被人推舉到明教教主的位子,不過他成了朱元璋的領(lǐng)導(dǎo)。

然而,闖王跟朱元璋顯然是無法比擬的,朱元璋是一代梟雄,天下霸主,跟朱元璋相比,闖王倒像是個沒見過世面的土包子,剛有點成就就嘚瑟不開了。作為闖王的附庸,袁承志是多么希望闖王雄才大略,可以推翻前朝,驅(qū)除后金,一統(tǒng)天下,然后袁承志看到天下太平,悄然隱退。可惜闖王終歸只是個土包子,他的上限就那么高,完成不了一統(tǒng)天下的霸業(yè)。

作為朱元璋的領(lǐng)導(dǎo),張無忌一開始跟朱元璋并沒有太多瓜葛,因為他們級別相差太遠(yuǎn)。實際上明教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武林中的明教,包括從教主到五散人五行旗在內(nèi)的明教高層,另一部分是民間的明教,這部分明教教徒廣布,人數(shù)眾多,大部分人可能都不知道明教總部在哪,但是他們也是忠實的信徒,還是各地起義的主要力量,朱元璋顯然就是民間明教最有力的掌控者。實際上,處理武林紛爭需要上層明教人士做主,但是領(lǐng)導(dǎo)起義民間明教足夠用了。就算當(dāng)時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上層明教被一網(wǎng)打盡,也絲毫不影響民間明教的起義活動。所以張無忌救了明教高層,挽救的只是上層明教,跟朱元璋關(guān)系不大,他還巴不得不要救,這樣正好沒人可以管束他了。

袁承志作為一個普通的江湖青年,武功高強,江湖地位尊崇,如果闖王跟朱元璋一樣雄才大略,他其實還是可以大大發(fā)揮作用的。但實際上,闖王才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連李巖那樣滿腹經(jīng)綸的人才都得不到重用,何況袁承志這樣的江湖草莽了。作為名將之后,袁承志當(dāng)然有著一份家國情懷,雖然能力有限,他也希望能夠天下太平。然而闖王雖然推翻了前朝,卻沒有能力一統(tǒng)天下,反而加速了外族的入侵,實際上是個罪人。袁承志發(fā)現(xiàn)自己追隨之人居然是這樣一個貨色,失望可想而知,最后遠(yuǎn)遁海外。

張無忌有朱元璋這樣的下屬實際上是幸運的,畢竟在當(dāng)時明教名義上是天下義軍的領(lǐng)袖。憑借張無忌的才能,他當(dāng)然沒有辦法驅(qū)除元蒙,殲滅諸侯,一統(tǒng)天下,而朱元璋則有這個能力。雖然張無忌最后被迫讓出教主之位,但他本來就胸?zé)o大志,喜歡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最后能夠看到自己下屬完成霸業(yè),天下太平,內(nèi)心肯定充滿欣慰的。

如果把袁承志和張無忌交換一下位置,會發(fā)現(xiàn)最后的結(jié)果不會有太多改變,不過如果袁承志換成張無忌,或許阿九公主就不會出家了,而張無忌換成袁承志,除了趙敏,其他小姑娘就沒有什么機會了。

5

答:認(rèn)為袁承志是“扶不起的阿斗”,應(yīng)該是提問問題的人自己吧?

提這種問題的人,看來是傻傻分不清哪些是文學(xué)人物形象,哪些是歷史人物了。

文學(xué)人物形象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以真實的歷史人物為原型進行創(chuàng)作的,如羅貫中《三國演義》里的曹操、姚雪垠《李自成》中的李自成等等。這種類型,大致會根據(jù)歷史記載的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活動軌跡進行描寫,但他們在書中所樹立起來的藝術(shù)形象,是作者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深入來刻畫的,性格、品行可能與真實的歷史人物有很大差別。不用說,《三國演義》對真實的曹操進行了丑化,《李自成》對真實的李自成進行了拔高。

另一種是純粹由文學(xué)創(chuàng)作者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完全虛構(gòu)出來的。如施耐庵《水滸傳》里的魯智深、吳承恩《西游記》里的孫、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里的小李飛刀等等。這類文學(xué)人物形象,不但在歷史上沒有存在過,就連他們的名字都是虛構(gòu)的。

袁承志就屬于第二類。

金庸先生在《碧血劍》、《鹿鼎記》二書中,把袁承志寫成晚明大英雄袁崇煥的兒子。

但是,根據(jù)《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里面的記載,袁崇煥的兄弟、家屬,在他被處死后,全部流放到三千里之外服刑。并且特意點出:“崇煥無子!

處理袁崇煥一案的經(jīng)辦人之一余大成,也在他所寫的《剖肝錄》中說袁督師“身死門滅”,即已經(jīng)絕后了。

曾口口聲聲說要跟隨袁崇煥一起赴刑場同死的義士程本直,同樣在他所寫的《漩聲記》一文中稱袁崇煥“身后嗣絕也”。

一句話,袁崇煥沒有兒子。

至于網(wǎng)上流傳的“袁崇煥的子孫在清朝當(dāng)高官、享厚祿”的謠言是專門為抹黑袁崇煥而捏造的,別信。

這樣說吧,袁世凱想竊國稱帝那會兒,曾心癢癢的,想冒充袁崇煥的后裔以自抬身份,但一看到《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里面“崇煥無子”這四個字,嚇出一身冷汗,趕緊打消了該念頭,總算沒有鬧出笑話。

話說回來,袁承志既然是個虛構(gòu)人物,金庸先生完全可以為所欲為,把袁承志寫成手刃崇禎、劍捅李自成、烹煮多爾袞、活剮順治帝的蓋世英雄,然后統(tǒng)一全國,并率兵滅掉沙俄,再掃平歐洲……

但是,這樣寫有意思嗎?

寫出來了,您信嗎?

所以,袁承志不當(dāng)皇帝,并非他是“扶不起的阿斗”,而是金庸先生為了讓人覺得袁承志這個更真實,沒有胡編亂寫,給他量身定做了一個隱居海外的結(jié)局。

其實,袁承志之外,張無忌、陳家洛等等文學(xué)人物形象也都是這樣安排的,很妥當(dāng),毫無違和感。

6

袁承志的出身和張無忌的出身各有故事,在江湖中,袁承志出身不如張無忌。

小說《碧血劍》中,袁承志是袁崇煥之子,如果他老爹沒有被崇禎皇帝凌遲的話,他的出身確實不錯:書香門第,督師薊遼,深受皇恩,權(quán)傾一時?上У氖撬錾,袁崇煥已經(jīng)被以通敵名義凌遲處死,袁承志作為袁崇煥的兒子,已經(jīng)變成了人人喊打的“逆賊”之子,就談不上什么好的出身了。

張無忌是武當(dāng)張武俠翠山之子。武當(dāng)派自師祖張三豐以下,各各是在江湖中如雷貫耳的人物,深受各派敬重。張無忌的母親是天鷹教主之女殷素素,也是江湖中的成名人物。如果說是歷史,那么袁承志的廟堂出身肯定要比張無忌好?墒,他們都生在武俠世界,論起江湖出身,袁承志明顯不如張無忌。

袁承志和張無忌同為英雄男兒,在感情上,袁比張強太多。

在金庸先生筆下的眾多男主角中,袁承志和張無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就感情上來講,張無忌扭扭捏捏的像個娘們,袁承志就好多了。

我們看倚天時,腹誹最多的就是張無忌對待感情的態(tài)度。這哥們屬于見一個愛一個的類型,至于自己最喜歡哪個,估計他也搞不清,放在女性讀者的角度,妥妥一個渣男形象。

袁承志對溫青青的感情,就踏實多了。說實話,金庸先生在描寫袁承志和溫青青的感情上,處理的并不好。尤其是袁承志認(rèn)識溫青青后,感覺變的少了少年時的靈氣,多了一些迂腐。難道這就是愛情的力量?

袁承志和張無忌一樣,都屬于“扶不起的阿斗!

袁承志和張無忌在事業(yè)上,由于性格和大環(huán)境的影響,都屬于扶不起的類型,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從性格上講,袁承志和張無忌都屬于溫順善良類型。他們都背負(fù)血海深仇,從理論上講,長大成人習(xí)得絕世武功后,應(yīng)該是快意恩仇,縱橫江湖的?涩F(xiàn)實是,他們長大后似乎對自己的仇恨不太在意,名義上是為了大局著想。

可是在大局觀上,他們又如出一轍。處理事情過分的倚重別人,少有決斷。自己判斷事情的是非時,依據(jù)的是內(nèi)心的良善。從人性上講,無可厚非,從為國為民的角度上講,簡直該死。郭靖在面對郭襄要被燒死時,可以放下兒女情長,回救襄陽。這二位仁兄呢?估計為了情愛會什么都不管不顧。所以說,他們雖然在江湖上有了極高的地位,但是最后大權(quán)旁落,也是必然。江湖上的英雄終究比不過梟雄。


作品均為原創(chuàng)。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請關(guān)注風(fēng)舞鷹翎。

7

袁承志是將門之后,可是自幼體弱多病,體質(zhì)不適合練武。幸虧金蛇郎君夏雪宜為報恩來到袁家獻藏寶圖,并教他八段錦以強身健體,袁承志后來才能練武。不久父親袁崇煥被陷害,袁家全家被誅,還是幸虧金蛇郎君夏雪宜把袁承志救走。

所以說,金蛇郎君夏雪宜是袁承志的第一個貴人。夏雪宜把袁承志送上華山后,袁承志跟木桑道長學(xué)得鐵劍門武功,又練成穆人清的混元功,接著在華山尋得金蛇郎君遺物,練成金蛇秘笈里面的武功,初出江湖已身懷絕世武功。

后助李自成起義,義軍內(nèi)部腐化,袁承志失望退隱。扶他的人,都把他扶起來了,沒有扶不起一說。

8

讀過金庸寫的《碧血劍》的朋友們相信對主人公袁承志有一定的了解。袁承志是袁崇煥之子,年少時期就接受嚴(yán)格的武藝訓(xùn)練,立志要為父親報仇。

少年的袁承志天資聰穎,有著過人的悟性,討人喜歡。不僅如此,他還有幸拜了華山派掌門人穆人清為師。作為華山掌門,穆人清這位師父絕對是擔(dān)當(dāng)?shù)闷穑瑹o論是劍法還是拳術(shù),都到了旁人所不能及的地步。張無忌的父親是武當(dāng)派掌門張三豐的弟子,母親是天鷹教主的女兒。

兩人這么一對比,袁承志的出身是比張無忌高出那么一截。袁承志雖然武功不可一世,但是他卻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在事業(yè)上面,袁承志的眼光無疑是非常短淺的。闖王李自成起兵造反,妄圖推倒大明王朝,而袁承志則選擇跟隨李自成。最后的結(jié)局我們都知道,李自成起義失敗了,而作為李自成的幫兇,他的結(jié)局不言而喻。反觀張無忌,不僅率領(lǐng)義軍打敗元軍,還在最后放棄了稱帝,把江山讓給了朱元璋。這個決定對于他來說無疑是非常正確和長遠(yuǎn)的。

袁承志和張無忌兩人的武功都很厲害,但是在大事的決策上,袁承志是略遜張無忌的,缺少大智慧。

9

袁承志是《碧血劍》中的主人公,身為袁崇煥的子嗣,武林第一高手的徒弟,看起來很有前途,但最終卻遠(yuǎn)赴海外,隱遁而終。在許多讀者眼中,處于亂世,又有較好的身世背景,卻沒能打出一片天地,似乎有些遺憾。正如題主所說的,他的作為好像還不如張無忌,那么造成這種結(jié)果的原因在哪里呢?大約有如下幾點:

第一、袁承志是抗清名將袁督師的唯一血脈,這個名頭看似光鮮,其實徒具虛名,并無多少實用價值。這主要來源于其父袁崇煥的案子,在后世人的眼中,袁崇煥是個愛國英雄,但是在當(dāng)時的社會中,其爭議頗大。比如文學(xué)家張岱就對他意見極大,在《夜航船》內(nèi)更將周延儒、袁崇煥、杜勛、馬士英共同列為崇禎朝四大奸臣。

另一位參加過抗清斗爭的著名學(xué)者朱舜水,直接大罵袁崇煥是個賣國賊;明軍將領(lǐng)徐石麒則說,袁崇煥擒殺毛文龍,根本就是為了取信清廷,看似主戰(zhàn),其實骨子里是主和派。明末史學(xué)家計六奇雖說袁崇煥死得比較冤,但認(rèn)為他列出十二條罪狀,擅殺毛文龍更加可惡。

這些精英人士尚且有如此看法,而那些能生吃袁崇煥之肉的普通百姓,又能指望他們支持什么呢?又有多少人會聽令奸臣、賣國賊子孫的號召呢?縱然有一部分人認(rèn)為袁崇煥是忠臣,但對其聲望的折損已經(jīng)不可避免了,凝聚力必然大大下降。所以袁承志的身世背景并不是很好,至少不比張無忌好很多。

第二、袁承志沒有繼承其父執(zhí)拗而剛烈的狠勁,而是一個忠厚樸實,性情有些內(nèi)斂的老實人,也缺少救民于水火的熱血丹心。他武功很高,遇到不平之事,能做救人于苦難,但這種行俠仗義的方式,遠(yuǎn)遠(yuǎn)不夠大俠的資格,更不具備平定天下的資格。他沒有郭靖那般視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大俠胸懷,不論成功與否,皆能為之流盡最后一滴血的擔(dān)當(dāng)和勇氣。

第三、要想成就大事,既要有英雄之才,又要有政治野心。這兩方面,袁承志都不具備。在抵御外族入侵這件事上,他既不如為國為民的大俠郭靖,也不如誓要驅(qū)除外族的張無忌。遇到困難就要回避,隱遁海外固然逍遙,但是這種無志無剛的做法,是大俠所不為也。跟他一樣做法的,大概只有陳家洛了。

由此可見,袁承志只是一個普通的武林義士,既無政治野心,又無韜略之才,也沒有死而后已的決心勇氣,這樣的人不可能創(chuàng)出極大事業(yè),稱不上英雄,也算不得大俠。

10

我們可以縱觀我們比較熟悉的那些金庸武俠劇的主角們。最為經(jīng)典的當(dāng)屬射雕三部曲,郭靖、楊過、張無忌,《天龍八部》里面的蕭峰、虛竹、段譽,甚至是《鹿鼎記》里面的韋小寶。作為主角們,他們都很厲害 ,但對于歷史的發(fā)展趨勢他們都無能為力?梢赃@樣說,除了郭靖和蕭峰,別的主角們愛情高于一切。

而“阿斗”袁承志他是既沒有郭靖蕭峰的大義,有沒有楊過虛竹等的癡情。為什么說他沒有大義呢,作為袁崇煥的兒子,沒有挽救明朝,幫助李自成和多爾袞,間接加速了明白的滅亡。說是要救百姓于水火,最后害得人人都得剪辮子。說他不夠癡情,明明愛的是長平公主,卻因為心中的責(zé)任,選擇和溫青青在一起了,對兩個愛她的女人都不負(fù)責(zé)任。

筆者認(rèn)為,袁承志的出身其實比張無忌高貴不了多少。相較于張無忌,袁承志的唯一高貴之處就是有個當(dāng)官的爹,其它的在武林的身份,其實比張無忌也強不到哪里去。

稱袁承志為“扶不起的阿斗”,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是愛不得,第二是分不清,第三是不成器。

愛不得

袁承志的一生里,與兩個女兒走過交集,一個是長平,一個溫青青。雖說最后袁承志選擇了溫青青,到對于溫青青的感情,似乎不是愛,更多的是一份責(zé)任和可憐。溫青青本來是溫家大小姐,也是因為袁承志,變成了孤家寡人,再者,溫青青又是自己師傅的女兒,更加撇不清關(guān)系了。對長平,有愛情,卻在自我心中抉擇了很久,選擇了放棄,一是因為長平的特殊身份,二則是有個溫青青。與其它的金庸主角相比。似乎就袁成杰找了個自己不愛的人。

分不清

對于人性的復(fù)雜,袁承志分不太清,他眼里,感覺大家都是好人,沒有壞人。包括他看李自成。看多爾袞,似乎都是識人不明,為明白的滅亡種下禍根,加快了清朝的建立。

不成器

袁承志感覺他這一輩子沒干成啥大事,除了學(xué)了一身好武功,其它啥都不亮眼。既沒有給父親報仇,也沒有給百姓帶來啥好日子,最后更是一走了之。

說實話,袁承志的一生是比較失敗的,機緣巧合下學(xué)了好武功,卻沒有承擔(dān)起身上的責(zé)任。說是“扶不起的阿斗”也不為過。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