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削藩”,是一把威懾諸侯的利劍,但什么時候舉起、什么時候落下,要看天下形勢,也要看當朝決策者的能力和眼光。

明朝的“靖難之役”,完全是來自于三個讀書人紙上談兵的“削藩”鬧劇。


(方孝孺、齊泰、黃子橙)

一:“分封”有弊也有利,得看形勢。朱元璋分封諸子并沒有錯,可參考西漢劉邦分封。

劉邦分封諸子,在漢景帝時代爆發(fā)了“七國之亂”,但西漢最后還是成功地“削藩”了。

從劉邦分封開始,到漢文帝的“無為而治”和漢景帝的“厚積薄發(fā)”,再到漢武帝的北擊匈奴,成功地集權(quán)于中央之后,西漢“削藩”大計才算是完美收官,但這一個時間段就跨越了上百百的時光。

不能只說劉邦分封諸子有危害,也要看“分封諸子”在當時帶來的好處。漢朝初建,由于中央的統(tǒng)治力還不能遍及全國,這才有了分封,才有了“七國”。但“七國”長存了上百年,這讓七國之地、七國之民也承認了劉氏江山的統(tǒng)治,這就是它的益處。


(民族認同)

天下一統(tǒng),以前的什么“秦趙世仇”、“燕趙世仇”,“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慢慢地被時間所消融瓦解。楚人、齊人、趙人,也不再自稱楚人、齊人、趙人了,經(jīng)過了百年時間的同化,他們也自稱“漢人”了,這就是漢朝初建時分封同姓諸侯的好處。

所以說,朱元璋分封諸子判斷他有沒有錯是要根據(jù)歷史背景來看。朱元璋到底還是平民出身的皇帝,這一個出身,導致了他和“地主”這一個階層,不會那么快地就能融合到一起。

因此他分封諸子,也是考慮到明朝初建,中樞統(tǒng)治力不足于駕馭整個國家的原因。再加上朱元璋一系的治理貪腐行為,更是加速了“官僚”和“地主”這些精英階層與他的離心離德。

分封了諸子,也就能大大的把控了整個天下,再加上有“錦衣衛(wèi)”這個強力部門,所以朱元璋雖有諸多殘暴,但也穩(wěn)穩(wěn)地坐上帝王之位。


(明初分封)

二:朱元璋的這個“分封”所衍生出來的權(quán)力,沒有秦漢時期“分封”來的那么大。

燕王朱棣坐鎮(zhèn)北平是個特例。他不僅要起到鎮(zhèn)懾地方、加速地方與中央融合的作用,并且還要起到防衛(wèi)邊疆的作用,因此他的軍權(quán)也特別大。

所以,方孝孺等人的“削藩”看是無差別攻擊,但最終還是朝著燕王朱棣砍去的。但沒有軍權(quán),朱棣就沒辦法保衛(wèi)邊疆,一旦北方異族入侵,那么最終損害的還是大明朝的利益。

依我看來,一旦防御戰(zhàn)爭失敗,那么最終的責任應該還得由明朝中樞來承擔,因為歷來都是由中樞制定決策,而大將征戰(zhàn)四方的,或許朱允文就沒有看到這一點。

所以,朱允文和朱棣之間,這就需要一個“合作”。誰破壞了合作,國家就遭難,誰就有錯。


(朱允文削藩)

三:至于明初的削藩為什么失敗了,個人認為,這和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三位帝師有關。

朱玩璋臨走之前,給朱允文高配了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三位帝師。但很可惜,朱元璋一死,三位帝師就急吼吼地提出了“削藩”,要破壞朱元璋“分封諸子”的政治格局,這不知道是“居心叵測”,還是一廂情愿了。

中國歷史上,名臣賢相不計其數(shù),但是每一任能者上位把控實權(quán)之后,他們都不甘心做棋子,這也是歷代朝令夕改,動蕩衰亡的原因。上位者不是清算前任,就是提出各種各樣的新法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恨不得要做出一番大事業(yè)來,讀書人往往就會抱著這樣的一個心態(tài)。


(靖難之役)

誰都想當“蕭何”,誰都不想當“曹參”,這是個大問題。但大國執(zhí)政,往往就在一個“穩(wěn)”字,以穩(wěn)定來推進和平,以穩(wěn)定來謀求發(fā)展,應該就要像“蕭規(guī)曹隨”一樣。

見于《史記曹相國世家》:惠帝二年,蕭何卒。。。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百姓歌之日:蕭何為法,顯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無失。載其清凈,民以寧一。

“穩(wěn)定”,是大國執(zhí)政的最高要求,也是曹參位列名相的原因。曹參為相他沒有急吼吼地要搞這搞那,因此西漢能平穩(wěn)過渡了,而明朝卻亂了。


(方孝孺)

從此看出,朱元璋分封諸子并沒有錯,但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都犯下了古代讀書人的通病,他們一上位就急吼吼地推翻了朱元璋的晚年布局,要用“削藩”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靖難之役”,南京滿朝公卿最終卻被一將軍幕府所代替,這能力問題真是讓人很難想象。但怎么說,朱允文身死,這一切都是因為“急功近利”所惹出來的災禍!

文——千古

最佳貢獻者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