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朝歷代的皇帝登基都是光明正大的一件事情,昭告天下?墒俏í氂赫实郏滴趸实鬯懒,他繼位當皇帝這個過程到現(xiàn)在還有人議論紛紛,說這里面有事,說雍正不是合法的繼承帝位,這是清朝留下來的諸多疑案當中最為撲朔迷離的。

今天咱們就說說這雍正登基之謎。這個事情的非議就是,康熙皇帝傳位給了十四王子,雍正叫胤幀,他是四皇子,說把十四皇子“的”十字上添一橫,底下添一勾就變成傳位于四皇子了,所以說雍正是假冒他爹的遺詔上來的,還有的說他給自己爹喝了一碗?yún),結(jié)果康熙喝了就死了,是雍正把他爹毒死的,是篡位。對雍正獲得皇位的合法性提出很多質(zhì)疑,那么說這些質(zhì)疑只要它存在就多多少少都能找出點根據(jù)來,那么說它的根據(jù)何在呢?咱們就把歷史簡單還原一下。

它的根據(jù)首先就在于證權(quán)更替的合法性上,就是你符不符合程序。清朝的程序是,康熙在位時他在諸多的皇子當中選一個,然后寫下遺詔,就是感覺我活的日子不多了,我得留個遺囑,寫完以后把它放在一個小匣子里頭,大臣手上一份,正大光明匾后面一份,他一死大臣們拿下來一看,和手上的一份一對兩份一樣,上面寫的誰的名字,就傳位給誰。那么康熙臨終那天很有意思,把身邊所有的人都趕出去,在康熙身邊的只有太監(jiān),所以康熙龍御歸天的時候,太監(jiān)一看嚇壞了,趕緊找人,離得最近的就是康熙的護衛(wèi),步兵統(tǒng)領(lǐng)隆科多,隆科多趕緊把這件接管下來了,但是很奇怪的是密不發(fā)喪,然后讓人找四皇子胤幀,就是后來的雍正皇帝,找他秘密進宮,然后隔了七天以后,才拿出皇帝的詔書說,康熙爺遺詔傳位給四皇子。所以,這個過程程序不對,有漏洞不合程序,這樣別人就可以質(zhì)疑這一點,主要猜疑點在傳位給誰,詔書上寫傳位十四皇子,上面加一橫,下面加一勾,這不就成頂替了十四皇子篡位了。

咱們分析一下,這個說法完全站不住腳,有以下幾個根據(jù),就是按照清朝的行文慣例,不是傳位于十四皇子,是傳位于皇十四子,不叫十四皇子,是皇十四子,那這樣要是把“十”改成“于”就不對了,變成了皇于四子,就讀不通了,這和當時的行文慣例不符。另外,繁體字“于”是“於”這樣寫的,所以說這兩點就決定了這種說法不合理。再說,前面說了,詔書是一式兩份,并且一份詔書是用三種文字寫成的,有漢文、滿文還有蒙古文字,這漢文能改,蒙文、滿文根本就沒法改。所以說詔書是沒有問題的。

那為什么康熙怎么突然就死了,有種說法是雍正進了一碗?yún)硇⑿模韧陞卸径。這也不合歷史規(guī)矩,首先就是無論是誰進參湯,皇上都不會直接喝,都是太監(jiān)先嘗,嘗了沒事了皇上才喝。再有就是康熙對藥學(xué)很有研究,他在生前不止一次說過,說這個參雖然大補,但不適合北方人,所以康熙一生基本上不喝參湯,怎么到這歲數(shù)糊涂了,接一碗?yún)秃饶?這不大可能。說雍正獻一碗?yún)桶炎约河H爹害死了,這事不靠譜。

那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說雍正害死康熙篡位呢?這里有個歷史背景,當初雍正年間有個讀書人叫曾靜,他仕途沒的走了,科舉也沒考上,就中了個秀才,他自己心里頭不舒服,心理就會不平衡,他聽有傳聞?wù)f雍正登基不合法,他就在底下宣傳這種傳聞,而且還想把雍正乃至整個清朝給推翻,“雍正六年秋天,曾靜給當時的川陜總督清軍名將岳鐘琪送了一封策反信,這封信的內(nèi)容充斥著大量的反清思想,信中還列舉了一些關(guān)于雍正皇帝弒父篡位殺兄屠弟的種種罪行,鼓動身為岳飛后人的岳鐘琪為了民族大義趁勢起兵推翻滿人的統(tǒng)治,恢復(fù)漢人的天下!庇赫@時候也聽說民間包括朝堂之上有人傳他篡改詔書,害死親爹。他心里也窩著火。這曾靜給雍正羅列了十大罪狀,雍正氣得把這個曾靜找來,讓他和自己一塊辦公,給他好吃好喝,給曾靜辯論,逐一駁倒他的十大罪狀,說他這十條全不成立,駁倒了還不算。雍正很勤奮,每天晚上就睡四個小時,批折子到四五點,然后就上朝。自己動手把駁曾靜的十大罪狀都寫下來,出來一本書叫《大義覺迷錄》,意思在我這種大義感召之下,你們應(yīng)該迷途知返,其實這本書就是雍正自辯,對大家說沒那回事?墒菦]想到的是,結(jié)果適得其反,影響更壞了。后來乾隆皇帝對這事認識的很清楚,下令誰家有這本書滿門抄宰,把這本書列為禁書。這事雍正方法有問題,弄巧成拙了。

那他到底會不會弒父篡位,咱們在歷史中找找根據(jù),先說康熙晚年立誰當太子,經(jīng)歷了多種波折,一開始立的是正宮皇后索額圖的女人赫舍里生的兒子,二阿哥胤礽,大阿哥是明珠的妹妹納蘭明慧生的兒子。立胤礽為太子,可是他自己能耐大就總覺得孩子不爭氣,所以立了胤礽,把他又廢了一次,又一次立為太子,然后又廢,經(jīng)歷很多波折?滴踝约荷眢w好兒子也多,他總共有35個兒子,去掉沒能力的和年紀小的真正能繼承皇權(quán)的就九個兒子,康熙二次廢了胤礽之后,起碼是四阿哥、十四阿哥還有八阿哥都有能力。八阿哥很會籠絡(luò)人脈,也確實有能耐有資源,但是他是庶出,不是皇后生的,沒有資格競爭太子。四阿哥和十四阿哥是一奶同胞,皇后生的,他們兩個在康熙心里位置最重。在這種情況下,雍正表現(xiàn)得很出色,治理天下能力很強,他完全可以通過正當方式競爭,用不著去篡改詔書。

那么通過這些推理,雍正他不會篡改詔書,他也不會毒死他爹,那為什么天下還會有那么多人說他弒父篡位呢?主要原因在于,他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他不該得罪讀書人,雍正對知識分子下手非常狠,現(xiàn)在歷史研究都說雍正年間文字獄是最多的,其實不光是這樣,那只是個表象,雍正年間是整個對讀書人這些貴族下狠手了。有個外號叫“抄家皇帝”,康熙晚年貪官太多,雍正上來要整肅吏治,讓他們把錢吐出來,充實國庫。所以雍正年間抄家特別多,曹雪芹家就是因為雍正抄家而敗落,要不是雍正抄家就不會有《紅樓夢》,這都有因果關(guān)系。雍正抄家表面上是肅清吏治了,可是他抄家的官員往往是讀書人,當時都有門第關(guān)系,抄一個官員家,得罪他背后一幫讀書人,讀書有骨氣,動了他們的利用,他們就會站出來說這個說那個,他們不光說還能寫呢。所以天下到處都是罵雍正的,說他壞話。所以,罵雍正的那么多人,跟他得罪讀書人有很多關(guān)系,讀書人凈給他做負面宣傳了。但是,如果沒有雍正執(zhí)政的13年也不可能有康乾盛世,應(yīng)該叫康雍乾盛世。康熙到晚年,大清國庫基本上 都空了,他一輩子凈折騰事了,而且呢,前面說了貪污的官僚特別多,雍正上來的這13年,充盈了大清的國庫,而且休養(yǎng)生息加強水利建設(shè),康熙年間最重視兵部,雍正年間最重視的是工部,大興土木修建各種水利工程,讓老百姓得到實惠,而且有攤丁入畝、火耗歸公這些充盈國家財政的積極政策,所雍正在這點來說他的老百姓要比康熙年間的老百姓日子好過的多,即使他的皇位是篡位得的,他也是一個不錯的皇帝,也是對老百姓有好處。中國歷史上那么多皇帝,即使不是 篡位上來的,又有幾個好皇帝呢?

最佳貢獻者
2

雍正帝胤禛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在暢春園奉康熙帝遺詔登基的!

自雍正帝登基后,關(guān)于他繼位的合法性就一直有傳言,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就是矯詔篡位:“傳位十四皇子,改十為于,成為傳位于四皇子”。這種說法在很多電視劇里也有演義,但究竟是不是真的呢?我們分析來看。

1.古代的“于”寫法是“於”,和今日大不相同,將“十”改為“於”是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的,所以肯定是謠言。

2."康熙遺詔“現(xiàn)存于遼寧省檔案館,遺詔用漢、滿、蒙三種文字寫就,記載到”從來帝王之治天下,未嘗不以敬天法祖為首務(wù)。敬天法祖之實在柔遠能邇、休養(yǎng)蒼生,共四海之利為利、一天下之心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亂,夙夜孜孜,寤寐不遑,為久遠之國計,庶乎近之。 今朕年屆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實賴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涼德之所至也。歷觀史冊,自黃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臨御至二十年時,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時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可以看出胤禛的確是奉遺詔繼承大統(tǒng)的!《清史稿》、《清世宗實錄》也都有記載。

那么關(guān)于他的傳言從哪里來的呢?康熙帝末年“九子奪嫡”,雍正登基后,“八爺黨”人遭到清算:廉親王胤禩被改名“阿其那”,削其王爵,削宗籍,圈禁而死;皇九子胤禟改名“塞思黑”,削宗籍,圈禁而死;其他八爺黨人包括門人不少被流放,在流放路途當中就有謠言不斷傳出。另外雍正帝即位后勵精圖治,改革朝政中觸及了不少人利益,后來謠言愈演愈烈,以致雍正帝下令編寫《大義覺迷錄》以證清白。

3

提及雍正,似乎無論是嚴肅歷史研究還是野史小說雜談,都不可避免地要牽扯到康熙晚年的奪嫡之爭,而我所了解的多數(shù)讀者對雍正一朝的興趣也多起自戲劇化的九龍奪嫡故事。

事實上,九龍奪嫡始終都在老皇帝康熙的掌控之中,康熙從來沒有放松過對權(quán)力的控制,任何一個皇子都沒有犯上作亂的能力。與其說“雍正如何做的皇帝”,不如來討論一下“康熙為什么選擇了雍正”。

我們首先來看康熙為什么要立太子。

如果基于太子胤礽的最終悲劇而說康熙過早地確立太子是既無必要也不應(yīng)該的舉措,那么顯然孤立地站在上帝視角唯結(jié)果論了。

康熙確立太子地位,絕不僅僅是出于選擇接班人的考量,必須要考慮到那個時候的清帝國正站在一個關(guān)鍵的轉(zhuǎn)折點上。

最為直接也最為表面的一點則在于,三藩之亂導(dǎo)致局勢動蕩,立太子意味著以正國本,無論是穩(wěn)定民心還是權(quán)力延續(xù)都起到了非常關(guān)鍵且及時的作用。

而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清帝國從東北地區(qū)的區(qū)域政權(quán)轉(zhuǎn)型為全國政權(quán),政治體制也面臨著早期旗權(quán)與日益強大的君權(quán)之間的矛盾。由皇帝確立接班人的做法,是對八旗實力派的重要打擊,直接剝奪了太祖太宗時期八旗推舉接班人的權(quán)力。

此外,皇帝這一向漢族政權(quán)常規(guī)做法的效仿也為他贏得了漢族民眾的擁戴,讓他看起來更像一個改朝換代后的皇帝而不是外來的異族征服者。

當然,作為君權(quán)在這場博弈中勝出的最直接的受益者,在太子胤礽后來的種種悲劇中,八旗權(quán)貴的反攻倒算也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要試圖通過胤礽的失敗來證明這一體制是失敗的。或許胤礽的確不具備君王的品質(zhì),但作為一種博弈的犧牲品,也可為之嘆惋。

但康熙不能容忍自己在博弈中失敗,最起碼不能承認,那么君權(quán)就必須繼續(xù)與傳統(tǒng)的旗權(quán)展開抗衡。

什么樣的皇帝能夠與旗權(quán)相抗衡呢?

那就要看皇帝權(quán)力的來源。

像奪嫡的熱門人選八阿哥,他就很注重拉攏官僚集團的人心,大家都叫他“八賢王”,他以為有了官僚的支持,康熙就要順從民意選他接班。實際上他算盤打錯了,他越是在官僚里得人心,越是說明他的權(quán)力是官僚們推戴上去的,他一定要跟這些官僚君臣共治,而做不了獨裁君主,君權(quán)面臨衰落。

再看雍正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即位前的雍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孤臣”,朝廷里沒有多少人脈,對官僚群體也不常搞關(guān)系,甚至在幾次政治事件中還把他們都得罪了,相比于人人愛戴的“八賢王”,他只獲得了一個“冷面王”的諢名,這可不是什么好稱呼。

但這種局面卻正中康熙下懷,一個不受官僚待見的皇帝,他的權(quán)力就只能來自于死去上一任獨裁君主,那么他的權(quán)力就能夠不受官僚群體的制約和分割,使君權(quán)得到進一步加強。

當時不會有多少人想得到,在康熙晚年的奪嫡之爭中,勝出者會是富貴閑人雍正,這或許是道家“不爭是爭”的哲學(xué)的最佳注腳。反觀積極的八阿哥,在權(quán)力的誘惑中逐漸迷失了,每走一步都會觸犯老皇帝的逆鱗,最終失去一切。

4

1722年11月13日,康熙在彌留之際,選擇將皇位傳給胤禛,結(jié)束了十幾年的奪嫡之爭。然而關(guān)于雍正即位是否合法,始終有爭議。雍正成為皇上這件事也成為了一件清朝疑案。

隨著時間的流逝,雍正帝,篡位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野史中關(guān)于雍正帝篡位的傳說。歸納起來就有四五種之多。

雍正改詔說

康熙皇帝本來是要把皇位傳給十四皇子,可是雍正將背后的“十”字改成了“于”字,這樣的詔書“傳位十四子”,就變成了“傳位于四子”。 在一些小說和電視劇中就是這樣描述的。2004年,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展示了大量清朝內(nèi)閣文物,當中便包括這份康熙的遺詔。這份遺詔完全推翻了改字的說法,康熙的詔書中他覺得用親王皇四子胤禛品行端重,深得他心,肯定能夠繼承大業(yè),繼承皇位登基皇帝。這可以作為證據(jù)推翻傳位十四子的說法。雍正即位,繼承大統(tǒng),是出于康熙皇帝的旨意,雍正的清白來之不易,因為詔書是混雜在了清朝內(nèi)閣檔案中的,曾經(jīng)遭遇過大火的侵蝕,所幸臺灣大學(xué)的前校長傅斯年從火中救出。

康熙劇照

隆科多改詔說

隆科多作為當時步軍統(tǒng)領(lǐng)。傳說康熙病重的時候,本來有一封諭旨讓遠在西寧的十四皇子胤禵 緊急回京,說要傳位給他?墒锹】贫喟堰z詔放在自己這里沒有發(fā)出,等到康熙皇帝駕崩時,隆科多假傳圣旨,立了四皇子胤禛 為皇。但是這個傳說也有著明顯的錯誤,根據(jù)清代制度,如果康熙頒布圣旨,應(yīng)該是內(nèi)閣書寫,然后由兵部所管的驛站發(fā)送出京城。隆科多只是步軍統(tǒng)領(lǐng),沒有擔(dān)任內(nèi)閣的職務(wù),也沒有兵部官銜,不可能調(diào)用這兩個部門。

另一個版本是康熙剛剛?cè)ナ溃】贫嗲那膶⒃t書從光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的取出,把“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于四子”,這個說法更加的荒謬。將傳位詔書放在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的秘密建儲制一直到雍正本人即位之后才發(fā)明,康熙那個時候這種制度并沒有建立。

雍正投毒說

康熙在暢春園病重的時候,皇四子胤禛進人參湯給康熙,康熙喝了之后就歸天了。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也提到了這種流言,他為自己辯解說:“從小就受父皇的慈愛教育,這四十多年以來,朕一直至誠至敬,并多次受到先皇的考驗,這些兄弟之中,只有我是最孝順的!彼男㈨樦閷τ诟富食^眾多兄弟是大臣們都知道的,豈能有孝子毒殺父親的道理?

暢春園

年羹堯改詔說

還有人說年羹堯他的官位很高,因此雍正的母親便與他私通,入宮不到八個月便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堯所生,是他私自改動了詔書。這種說法更是荒誕,雍正年齡貌似比年羹堯還要大,怎么可能是他的私生子呢?更何況康熙去世時,年羹堯并沒有在京城,根本沒有機會能拿到詔書,又怎么有機會將詔書改動呢?

真相其實是,康熙皇帝晚年時已經(jīng)認定了繼承人就在四皇子與十四皇子兩人之間,和皇太子等人的不孝行為相比,康熙帝對胤禛的誠摯是很欣賞的,同時也很欣賞他的辦事能力,而對于十四皇子,他的年紀太小,需要進一步歷練,所以才將他派到了青海去歷練?滴醯壅娌焕⑹抢暇毜恼渭,兩手準備,確保皇位繼承萬無一失,一方面十四子胤禵建立軍功凱旋而歸,自然能夠承接皇位;另一方面,自己若是在此期間遭遇不測,四皇子尚在京城,也可以完成皇權(quán)交接,避免朝廷出現(xiàn)動亂的局面。因此,雍正王完全是根據(jù)先皇的旨意才成為皇帝的,不存在他篡位一說。

5

雍正年間時,對雍正繼位的談?wù)摫悴唤^于耳。歷史記載雍正在康熙駕崩當晚連續(xù)覲見兩次之多,后康熙便身亡。主張篡位說的學(xué)者中,有的認為康熙去世過于突然,未來得及留下任何傳位遺詔,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謀搶占了先機;有的認為康熙生前兩立兩廢太子,對立儲君一事勞心傷神,直到臨終前才屬意皇十四子為儲君。

民間多年來有“十改于”和“十改第”的說法,指因為“于”字和“第”字在構(gòu)做上均含有“十”字,所以雍正把遺詔上“傳位十四子”一句改為“傳位于四子”或“傳位第四子”,進而把皇位繼承權(quán)從身為康熙帝第十四個兒子的允禵手上奪去。


“十改于”和“十改第”這兩個說法已被臺灣中央研究院的人員加以否定。他們說清朝時代的官方文書里如果提及皇族和皇帝的子嗣,文書里一定會把那人的正式爵位、皇室兄弟之間的排名與名字完整列出。根據(jù)中央研究院現(xiàn)在保存的康熙遺詔,雍正在遺詔上被稱為“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如此類推,如果康熙原本是屬意讓允禵繼位的話,那文書里則會把允禵寫成“貝勒皇十四子胤禵”,寫法與“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完全不同。

康熙遺詔亦以滿文和蒙文書寫與中文一同的內(nèi)容。滿文里,“于”和“十”兩字的寫法完全不同,并沒有矯飾可能。亦有人說“于”字是簡體字,等于繁體字里的“於”字。因為“於”和“十”寫法差別甚大,所以在更改方面會有難度。


儲位斗爭,不是某一個朝代所特有的現(xiàn)象,而是封建時期的必然產(chǎn)物。封建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是任何人不能比擬的。很自然的,皇位是人們的爭奪目標,封建國家實行所謂“家天下”的政體,皇位傳遞在同一個家族內(nèi)進行,皇帝的兒子們,都有繼承權(quán)。


在未確定繼承人之前,皇子之間本是兄弟,只有長幼之分,一但有人被立為太子,成為皇帝,則兄弟之間分為君臣,地位之差別遂如天壤,是以多數(shù)皇子垂涎皇權(quán),追求為太子,做皇帝。正是這個緣故,爭奪儲位,在歷史上屢見不鮮。這種爭斗,往往使皇帝難于確定太子,就是那些叱咤一世的君王也常常為此而苦惱。

如唐太宗立李承乾為太子,但偏愛魏王李泰,有廢立之意,李承乾不安,欲刺殺李泰,并謀反,事情敗露后,被廢為庶人。唐太宗面許立李泰為太子,李泰又威脅晉王李治,致使唐太宗看出他的不肖。那時唐太宗因諸子相爭,非常痛苦,以至拔佩刀欲自刎,后來謀于妻舅長孫無忌,決意立李治為太子,囚禁李泰,始得相安無事。


唐太宗因偏愛而招禍,昝由自取,但立李治,使諸子得終天年?滴踉I唐太宗“定備位于長孫無忌,朕每覽此,深為恥之”。事實上他的識見并不比唐太宗高明?滴跻彩怯⑷葜鳎⑻拥募沂乱嗔侠聿煌。這些英主尚且如此,足見這是難于措處的棘手問題。

指定儲君,是皇帝的無所不包的權(quán)力的一個內(nèi)容,它還是皇帝的家事,大臣亦不得干預(yù),即使皇帝征詢朝臣意見,最后決定權(quán)亦在皇帝自身。儲君的確定,是皇帝一人說了算,立儲制度就是皇帝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皇太子選擇的恰當與否,因由皇帝一人所決定,常常發(fā)生問題,而皇權(quán)神圣不可動搖,皇帝發(fā)生的錯誤,如果他自己不來糾正,很難改過來,即使糾正了,也要付出相當代價。

6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托布汗”,西藏稱呼為“文殊皇帝”。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復(fù)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guān)系?滴跛氖四辏1709年),復(fù)立胤礽為太子。同年封胤禛為和碩雍親王,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jié)私黨,勾心斗角極為激烈。

胤礽再立后,為鞏固儲位又進行了一些非法活動,引起康熙帝的不快,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將他廢黜。以后不斷有朝臣為他復(fù)位奔忙,均遭康熙帝處罰。胤礽被遺棄了,但他留下的皇太子的空位,康熙帝卻未令人替補,惹得諸皇子為之大動心機。胤禩有資本,繼續(xù)活動,又一次受到父皇斥責(zé)。他的同伙胤禵“虛賢下士”,聯(lián)絡(luò)各方人士,“頗有所圖”。 十四皇子胤禵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命為撫遠大將軍,出征西北,指揮兩路清軍入藏,送達賴六世至拉薩,驅(qū)逐了一度盤踞在西藏的準噶爾人的勢力,穩(wěn)定了西藏局勢。他的聲譽日高,有可能成為儲君。三皇子誠親王胤祉受命開蒙養(yǎng)齋館,身邊聚集著一群學(xué)人。他也“希冀儲位”,以至胤礽再廢后竟“以儲君自命” 。

胤禛善于治國、懂得韜光養(yǎng)晦。他尊釋教道學(xué),自稱“天下第一閑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帝表現(xiàn)誠孝,畫西藏于版圖,贏得康熙帝的信賴?滴趿辏1721年),雍正四十四歲這年,正是康熙帝登基六十周年大慶,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參加貢士會試試卷復(fù)查事務(wù),冬至?xí)r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清查京、通兩倉,又秉命冬至祭天。胤禛的這些活動,對他來說有兩重意義,一是由于他多次隨從巡幸、外出代辦政務(wù),足跡遍于中國主要地區(qū),使他有機會了解各地經(jīng)濟物產(chǎn),山川水利,民間風(fēng)俗,宗教信仰,歷史問題,取得了關(guān)于民事的第一手資料;二是觀察了康熙帝處理政事,考查了地方行政和吏治,鍛煉了處理某些政事的能力,獲得了從政的一些經(jīng)驗。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對胤禛日后治理國事都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青年胤禛讀書像雍正帝在儲位斗爭中的勝利,有其必然性,這就是:第一,他的才能和務(wù)實精神會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屬人戴鐸曾向大學(xué)士李光地稱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為!笔聦嵣希跔帄Z皇儲的斗爭中,雍正帝提出整頓積習(xí)的振作有為的政治方針,與八皇子胤禩的仁義方針相對立,以爭取人心。第二,他善于耍兩面派手法,從而欺騙了對手和康熙帝,使政敵不以他為意,沒有集中力量對付他,從而輕巧地取得成功。第三,他有一個集團,在關(guān)鍵時刻用上了力,如通過隆科多穩(wěn)定京中局勢,通過年羹堯控制胤禵和穩(wěn)定西北地區(qū)。




7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歲的康熙皇帝玄燁,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后,在京西的暢春園去世。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雍正。 有關(guān)雍正篡位繼承皇位有幾種傳說: 一是“雍正改詔說”。康熙皇帝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卻暗地里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于”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于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詔說”。隆科多是當時的步軍統(tǒng)領(lǐng)。在康熙病重時,本來發(fā)了一道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十四子允禵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把遺詔捏在手里,沒有發(fā)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駕崩,隆科多假傳圣旨立了四子胤禛。 三是“隆科多改詔說”的另一版本。認為康熙剛咽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里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于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說”。康熙在暢春園病重時,皇四子胤禛進了一碗人參湯,康熙喝了就歸天了。 五是“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是當年的川陜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入宮八個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干的。



8

皇帝這個位置,對于任何男人來說,誘惑都是太大了,但是畢竟天子只有一個啊,這就必然引發(fā)一個爭斗的局面。當時在位的皇帝,最怕的就是民間的起義,因為一旦起義規(guī)模擴大起來,起義軍就有可能奪去自己的江山,因此歷朝歷代的皇帝,對于這方面都是相當防備的。這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在另一個地方的爭斗更是激烈,這就是在皇子之中的爭斗,不乏殺害自己兄弟登上皇位的例子,比較李世民就是殺了他的哥哥,才坐擁大唐的江山的。就清朝這個朝代來說,在康熙去世之后,對于皇位的競爭也是相當激烈的。大家都知道,最后是雍正勝出,但是大家對于其勝出的方式是相當看不起的,因為有很多的說法,都是表明是他篡改了先帝的遺旨才當上皇帝的。

在一些影視作品里面,其實這樣的情景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了。尤其在前三位的皇子之間,一和二以及三,這三個數(shù)字經(jīng)過涂改是看不出痕跡的。關(guān)于雍正改圣旨的說法有很多種,但是每一種都是指向一個做法,就是把“十”字改成了“于”字。為何要這樣修改?還是要說說當時康熙圣旨的內(nèi)容,從圣旨上的內(nèi)容,就可以看出端倪。當時康熙的圣旨里面,關(guān)于接班人的表述是這樣的,“傳位十四子”,被雍正改成了“傳位于四字”,這下是不是一目了然了。

當時的十四子是誰?不是別人,就是皇子允禵。在康熙生前,他是非常的喜歡自己的第十四個兒子,允禵相當?shù)穆斆,有很高的天賦,在當時的阿哥們中表現(xiàn)得相當?shù)耐怀觯诤芏嗍虑樯系奶幚矶硷@得很成熟,超過了自己的哥哥們。加上他的母親相當?shù)氖艿交噬系膶檺郏虼水敃r就有很多大臣看好他來接康熙的江上。因為康熙一直沒有立太子,在那些大臣看來,就是等待允禵的長大,那樣他立他為太子,就會非常的有說服力,減少兄弟之間的爭斗,也讓他當皇帝的路更加的平坦。

如果果真如此,那么大清的江山就是允禵,跟他雍正沒有一點的關(guān)系。也就是基于這樣的背景,一直在覬覦皇位的雍正,通過修改圣旨,讓自己成功的上位,擠掉了允禵。在他上位之后,就悄悄的把允禵給控制起來了,之后秘密的處死了他。從這點來看,似乎坐實了雍正的篡改行為。但是在真實的詔書面前,還了雍正皇帝一個清白。

大清對于圣旨是有很好的保存制度的,以免之后進行一個核查的工作。當時作為宣布接班人的圣旨,雍正自然會非常好的去珍藏那副圣旨。這也是為何即使過了幾百年,我們?nèi)耘f可以看到這幅圣旨,并且字跡還是相當?shù)那逦。這幅圣旨目前在臺北的博物館,從上面的內(nèi)容來看,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篡改行為,雍正就是康熙指定的接班人。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圣旨上的“于”字,相當?shù)那宄,沒有任何修改的痕跡,就是一筆寫成的。

還有一個重要的證據(jù)因素不得不提,當時康熙關(guān)于傳位的詔書,是用兩種語言寫的,漢文和滿文。從字的角度來說,也不存在修改的可能性,F(xiàn)在社會的“于”字,是經(jīng)過很多年進化過來的,而在中國古代,這個字的寫法是繁體字,要復(fù)雜的多,根本不是一筆兩筆就可以改好的。而從滿文的角度來看,沒有任何的涂改痕跡,依然顯示大清的江山,就是交給雍正去管理的。之前對于雍正的謠言,自然也不攻自破了。

關(guān)于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謠言,其實還是多個因素造成的。第一個因素,就是直接來自允禵陣營的勢力,因為從當時康熙的角度來說,是存在可能性把江山交給允禵的,在雍正即位之后,允禵的勢力自然是不甘心的,想從中搞破壞,質(zhì)疑雍正登基的合法性。這也解釋了為何雍正在登基之后,對于允禵及其勢力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一開始僅僅是把允禵給軟禁起來,作為哥哥其實他是不愿意殺害自己的弟弟的。但是到了后期,他不得不動了殺機,因為允禵的部下,散布了他篡改圣旨的謠言,傳到了他的耳朵里,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避免任何有可能性的威脅,他都是不得不殺掉自己的弟弟的。

雍正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得了皇位,當幾位皇子還在明爭暗斗的時候,雍正不參與,也不過問,不表明自己的立場,讓大家都以為雍正對皇位沒有多大的興趣,其實雍正早就一步一步的運籌帷幄,最后奪得了皇位。

第一點,雍正多次外出巡視,又是替康熙祭天,又替康熙微服私訪,外出辦理政務(wù),了解民事,考察了不少的地方行政和吏治,使雍正的治國能力不斷的上漲,康熙也因此對雍正有了好感。

第二點,在眾多皇子都在費盡心思得爭奪皇位時,只有雍正一個人懂得韜光養(yǎng)晦,每天閑云野鶴的生活,沒事參參佛道,和眾位皇子的關(guān)系都保持很好,見到自己的兒子一個一個都明爭暗斗,不顧及一點手足之情,非常的生氣,當然對雍正有好感了。

第三點,當康熙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只有雍正每天都去看望太子,其他皇子都避之不及,雍正上演了一出手足情深的好戲,這些康熙都看在了眼里。

第四點,懂得養(yǎng)精蓄銳,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來往密切慢慢的培養(yǎng)自己的勢力。

第五點,也是雍正下手最猛的一點,就是打親情牌,在康熙晚年的時候,雍正每天都去康熙床前盡孝,康熙實際上非常害怕他的兒子們?yōu)榱嘶饰徊徽凼侄,殺兄弒父,康熙在這時的心靈是非常的脆弱的,這時,雍正就向康熙展現(xiàn)了他的孝道,當眾位皇子都忙著奪皇位時,只有雍正照顧康熙。

雍正的計劃一步一步的進行,最終奪得了皇位。#歷史雜談# #歷史故事# #歷史回眸#










9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九王奪嫡最終的勝出者是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來的雍正皇帝。但是,胤禛真的是不二人選嗎?是康熙皇帝心中默認的皇位繼承人嗎?

要解開這個疑惑,需要我們仔細琢磨胤禛本人、康熙皇帝和朝中大臣的立場這等各方面因素,剝繭抽絲,解開真相。

胤禛本人確實是一個公忠體國、任勞任怨的阿哥,這一點應(yīng)該是得到了康熙帝認可的。但是胤禛本人也有很大的缺陷。最致命的有兩點。

一是他心狠手辣。這一點,鄔思道看得最清楚。胤禛奪嫡成功后,鄔思道百般推辭,無論如何不再呆在胤禛身邊。因為他明白,以胤禛的個性,自己如果再不急流勇退,最終很可能難逃一死。胤禛對自己人下手是毫不客氣的,比如說高福,自幼在雍王府長大,跟了自己十幾年,就因為酒后犯錯,被毫不留情地殺掉了。

另外,鄔思道臨別之時,曾對十三阿哥傳達過一個信息:府里專一為四爺辦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被殺了。為了自己的利益,殺掉無辜之人,真的是心狠手辣。

二是他性格急躁,做事操切,不留情面。對于君王來講,這樣的性格缺陷是致命的,因為這很容易造成皇帝和大臣形成對立關(guān)系,如果問題嚴重,甚至可能引發(fā)政治動蕩。

在追比國庫欠款案中,他缺乏剛?cè)岵鸟S人手段,只是任用田文鏡一味催逼,導(dǎo)致魏東亭自殺。兔死狐悲,滿朝文武反對聲一浪高過一浪。

胤禛在朝中號稱“冷面王”,可見,滿朝文武對他是并不擁護的。

反觀康熙本人,既有嚴的一面,又有人寬仁的一面,處事較為平緩,與胤禛大相徑庭。在追比國庫欠款案中,康熙與胤禛做法相反,他對欠款的大臣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妥協(xié),讓大家心服口服。

胤禛雖然能夠?qū)嵭霓k事、一心為公,但是作為皇帝來講,這顯然是不夠的。對于一個皇帝來講,最重要的是有遠大的眼光,能夠駕馭群臣,而這些正是胤禛的短板。

知子莫若父,康熙皇帝對胤禛這些缺陷是心知肚明的?梢钥隙,四阿哥胤禛并不是康熙心目中最優(yōu)人選?滴踹z詔中說:“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也就很值得懷疑了。

那么,既然四阿哥不是最優(yōu)人選,那誰是呢?

從種種跡象來看,康熙心中默認的即位人應(yīng)該是十四阿哥胤禵。

胤禵聰明過人,有膽有識,在眾位皇子中是首屈一指的。

一廢太子時,胤禵模仿太子手諭調(diào)兵,是最為致命的一步棋。雖然被更為老到的張廷玉識破,但仍不失為釜底抽薪的妙計。

另外,胤禵略施反間計,就策反了鄂倫岱,能夠說明十四阿哥胤禵是個足智多謀之人。

康熙六十八歲大壽, 眾阿哥為康熙拜壽獻禮,胤禵別出心裁地送來壽石?滴趼牶簖堫伌髳,認為是上天的賜福?梢娯范_善于逢迎,情商也是超高的。

出任大將軍王,讓胤禵帶兵,足以體現(xiàn)康熙對他的信任,甚至可以說是傳位之前的最后鋪墊。

帶兵,就意味著讓他掌握一部分兵權(quán)。試想假如康熙不打算傳位給胤禵,那么讓他去帶兵,不是正好給了他興兵作亂的機會嗎?一向持重的康熙絕不會留下這么大的隱患。

因此,我們可以斷定,康熙是有意將皇位傳給十四阿哥胤禵的。

那么,為什么最終是四阿哥做了皇帝呢?

有這么三種可能。

一是八阿哥胤祀告密。胤禵出任大將軍王之后,即位的態(tài)勢愈發(fā)明顯。此時的胤祀便將他當成了最大的競爭對手,并派鄂倫岱監(jiān)視。胤禵策反了鄂倫岱之后,兩人徹底決裂。一向自私的胤祀很可能將胤禵模仿太子手諭調(diào)兵的事情捅出去。而康熙一旦知道胤禵曾經(jīng)做過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那他就基本與皇位無緣了。

二是康熙迫不得已。康熙六十八歲大壽之后,身體狀況急轉(zhuǎn)直下。而胤禵此時遠在西北,如果明確胤禵為皇位繼承人,那么一旦康熙去世,胤禵還在回京的路上,皇位虛懸,肯定會引發(fā)諸皇子爭奪皇位的宮廷政變?滴踅^不允許發(fā)生這樣的事情。于是,在自知時日無多的情況下,他不得不重新考慮儲君人選。

此時,大阿哥已經(jīng)被圈禁,根本沒有希望。三阿哥是個學(xué)術(shù)型人才,缺乏辦理國事的能力。八阿哥因?qū)掖蜗莺U太子和十四阿哥,已經(jīng)被康熙拉入黑名單。九阿哥、十阿哥是八爺黨,亦沒有可能即位。十三阿哥與四阿哥一黨。由此看來,四阿哥胤禛幾乎成了唯一的選擇。

三是父以子貴。胤禛的兒子弘歷聰明伶俐,深得康熙皇帝喜愛。為了能夠與孫子朝夕相處,又把他接到皇宮親自調(diào)教?滴跏腔实,同時也是一位普通老人,他也渴望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但是,諸皇子為了皇位互相傾軋,已毫無親情可言,康熙早已傷透了心,他將一個老人的慈愛,全部傾注到了弘歷身上。為了讓他最疼愛的孫子能夠登上皇位,他最終選擇將皇位傳給胤禛。

10

歷經(jīng)兩次廢立之事后,晚年的康熙帝決意不再明立太子;而是放鹿中原,讓諸皇子去爭。諸皇子施展渾身解數(shù),明爭暗搶,結(jié)果一個個跌落馬下;四皇胤禛獨辟蹊徑,不爭不搶,終登大寶!

我認為,胤禛(雍正)憑著精通佛法而取得皇位的。清世宗雍正皇帝,法號圓明居士。他龍潛藩邸時,即潛心佛典,勇猛精進,達到無上菩提之境界。在諸皇子爭奪嫡位的過程中,胤禛(雍正)從佛法中悟出“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道理,并以此為行動準則,最終成功。

清承明制,但建儲制度卻跟明朝不同。明朝一般立嫡長子為太子,其余皇子分封藩王,非奉召不得進京。在清朝,康熙帝也曾立嫡長子為太子,后來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弊端太多;实蹚妱,則太子會懦弱無為;太子強勢,則皇帝有大權(quán)旁落之虞。等到第二次廢太子后,康熙帝決定不再立太子,而是讓諸皇子憑本事去爭取,自己則站在高處仔細品查,以確定最終的繼承人。

這猶如放鹿于中原,讓眾人去競逐,方法新穎獨特、有弊有利。其弊在于勢必導(dǎo)致諸皇子之間的惡性競爭,過程會非常殘酷;其利在于從競爭中脫穎而出者,必能擔(dān)負起治理江山的大任!

為爭得皇位繼承權(quán),眾皇子也是拼了。爭權(quán)奪位、拉幫結(jié)派,施盡手段;相互之間傾軋、設(shè)陷,也頻頻發(fā)生。唯獨四皇子胤禛淡泊寧靜,一副置身事外的樣子。是他不熱衷于大位嗎?非也,他內(nèi)心對大位的渴望如火炭一般炙熱。他看似淡然的態(tài)度,其實是他釋放的煙幕彈,為遮人耳目而已!

他一方面盡心盡力地辦差,不避煩勞、不計怨嫌、秉公處事;一方面展現(xiàn)仁孝之心,對老皇帝極為關(guān)心,對兄弟們恭謙友愛?滴跬砟昃胝瑢(dǎo)致法制廢弛、吏制敗壞。他身后,需要一位仁愛孝悌、剛直不阿、雷厲風(fēng)行的新皇帝。

胤禛所做的一切,康熙帝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漸漸地就默定了他繼承人的地位。其他兄弟施盡手段,未得大位;胤禛不爭不搶,大位自己落入囊中?梢,“不爭”才是奪嫡的最高境界!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