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科班出身才是人才。他在戰(zhàn)爭戰(zhàn)場上可學的東西很多?梢哉f是個古代綜合大學。人間啥事戰(zhàn)爭相關的都涉及。再說自學成才的多了去了。遠的不說,華羅庚,毛主席...
誰說朱元璋什么都沒學?他可是天生的“政治怪獸”,學習能力強得驚人。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朱元璋的軍事能力、謀略膽識和政治能力等都得到深度開發(fā),甚至還掌握了一定得文學能力。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
比如上面那首《示不惹庵》,堪稱史上最具殺氣的詩,就出自朱元璋之手!
的確,早年的朱元璋確實沒怎么學習。畢竟出身貧寒的朱元璋,小時候家鄉(xiāng)又是天災人禍不斷,他的很多家人都相繼因天災而離世。此后,朱元璋自己也在迫于無奈之下,跑到了皇覺寺當和尚。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朱元璋壓根就沒機會去學!
不過,在當和尚這段歲月里,朱元璋也得以云游四方,雖說沒學到什么高深的知識和學問,但起碼能夠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在開闊自己眼界的同時,也能積累起充足的社會閱歷。應該說,朱元璋這段時間的經(jīng)歷,對他日后的發(fā)展也是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后來,朱元璋在二十五歲那年加入了郭子興的義軍。而作戰(zhàn)勇敢,機智好學的朱元璋也很快便獲得了郭子興的賞識,并且娶到了馬皇后(郭子興的養(yǎng)女)。從此,朱元璋在軍中也改稱為“朱公子”。
朱元璋不愧是一只天生的“政治怪獸”,在打天下的過程中,自身就不斷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起來。在平定滁州時,朱元璋收獲了頭號謀臣李善長。李善長博古通今,不論智慧還是謀略都十分出眾,朱元璋對他可是言聽計從,并且時常虛心向他討教,事無大小皆與他商討。在李善長的輔助下,朱元璋的勢力發(fā)展迅速。
后來,朱元璋又相繼收獲朱升和劉基兩位頂級謀臣,而這兩位謀臣對朱元璋的影響也同樣深遠。比如朱升,朱元璋正是堅持了他當初所提出的“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之策,才得以在群雄涿鹿中脫穎而出,取得最終的勝利。
換句話說,朱元璋后來強悍的綜合能力,其實都是在實戰(zhàn)中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結果。他知人善用,在用人的同時,也在不斷學習別人所長,最終才成就了這位“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開創(chuàng)大明王朝的布衣天子!所以,明太祖朱元璋的這些學問,可是真的“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真才實學!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侵刪)
本文作者:小賤賤
提這問題?到底是你什么都沒有學,還是朱元璋什么都沒有學?
看看歷史,你就知道朱元璋的文化多么厲害。
一,可以寫對聯(lián);
他寫的對聯(lián)雖然比不上歷朝歷代的大文豪詩人,但通俗易懂,意境開闊,也是廣為流傳。
二、著作有天文方面的書籍;
行軍、打仗,非?粗靥煳摹⒌乩。朱元璋這方面也很有造詣,他指出修改了宋朝時天文地理文獻記載中的一些錯誤,自己編撰了一本書。不然怎么和劉伯溫等謀士討論。
三,給將領寫的信中,許多是談論用兵之道,他談兵法,引用兵法書籍中的句子頭頭是道。
他不是什么沒有學,只是沒有上過學。
首先,他當了四年和尚,學過基礎文化課。
再是,他常常向軍中文化人請教,例如,向李善長請教得最多。
最后,他打仗之余,常?磿鴱U寢忘食。這一點,劉伯溫,徐達非常欽佩。
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爆發(fā)過很多的農(nóng)民起義,但真正造反成功并當上了皇帝的人真心不多,其中最著名的兩個人,一個是劉邦,另一個就是朱元璋了。
劉邦四十歲了還是光棍一個,就連泗水亭長這個職位也是他老爹劉老漢傾其所有給劉邦弄來的,但是因為喜好酒色,雖然當著官,仍然家徒四壁。不過后來運氣不錯,領著一棒子農(nóng)民造反,建立了大漢朝。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小時候給地主家放牛,長大一點后出家當了和尚,再后來世道亂了,他連和尚都沒得做了,所以干脆參加了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因為有勇有謀,英勇善戰(zhàn),很快就成了起義軍首領,后來和劉邦一樣建立大明朝,成了開國君主。
不得不說,朱元璋盡管一天書都沒讀過,但這個人的文治武功那還真是了不得。
首先說文治,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沒有讀過書,可是朱元璋處理起政務來頭頭是道,能寫能算,一點也不像一個文盲,這是何故?
因為老朱這個人好學,他當和尚的時候,參加了農(nóng)民起義軍的時候,只要有機會他就一定會跟一些名家求教,慢慢地老朱也就變成了文化人,并且智謀還不差。
那武功呢,這估計真的就一半靠學習一半靠天賦了。說他有天賦是因為老朱一進起義軍就如魚得水,就好像他天生就會打仗似的,不論是排兵布陣還是攻城拔寨,老朱那都是手到擒來,這個如果說不是靠天賦,我想根本就很難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一個有天賦的人本身就很厲害了,可是架不住人家還很努力,所以朱元璋在后來的軍旅生涯中不斷成長,最終成為了他那個時代數(shù)一數(shù)二的軍事家。
難怪毛主席評論朱元璋的時候都說,朱元璋是歷史上第二大軍事家,這個評論有多高,大家自己細品。
不得不說,朱元璋是真正的聰明人,雖然在現(xiàn)代人看來很多政策有很多錯誤,但是以當時的人的思維模式,已經(jīng)是到了極致。老朱想的是自己的家族能夠千秋萬代。他的一系列的政治策略也都是這么在做。他殺那么多貪官污吏是因為他從小就知道官員的行事行為是百姓會不會造反的根本原因。只要老百姓不造反他的家族就能千秋萬代,只要那些權貴沒有兵權,也野心也沒用。對于一個半生戎馬的他想來打仗是多么簡單的事。萬萬沒想到,到了子孫后代,打仗是如此之難。
我今天在《今日頭條》發(fā)的圖文,題目是《窮苦出身的朱元璋,是怎么變得還挺有文化了的?》正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朱元璋可不是什么都沒學呀 ! 他是流氓無產(chǎn)者出身,小時候家貧上不起學,但不等于他什么都沒學!后來的表現(xiàn)若論建立大明帝國的功績看,和從他的文化起點來看能夠熟練地審看批閱奏章、處理朝政,這都是很出色的。若從他大殺功臣來看,又是很殘暴的,就算不得出色了。
現(xiàn)在來正面回答你的問題,說說朱元璋都是怎么學的文化和知識的。
一、寺廟里掃盲學文化
朱元璋生在元末亂世,家里生活困頓,父親朱五四死了以后無處掩埋,因為自家沒有土地。好在求告本村一地主家給了幾分薄田把父親下葬。這樣的窘境當然供不起朱元璋讀私塾,所以兒時的朱元璋也只有一個乳名朱重八,出生年月里有兩個八就這么叫,這么取名,稱呼朱元璋是發(fā)跡以后的事了。
從小失學,進寺廟當和尚也是為了混口飯吃。好處是進了寺廟要誦讀佛經(jīng),如果大字不識一個,那佛教經(jīng)典里那些文字佶屈聱牙,不認識純是文盲,很容易諧音讀錯鬧出笑話來,對佛祖很不恭敬,在廟堂也很不嚴肅。因此,在朱重八出家的皇覺寺里,是教授識字和學文化的。為了認識佛經(jīng),朱重八生吞活剝地苦學。由于出身太苦了,他特別想出人頭地,所以好不容易逮著這么個機會,就暗中狠狠發(fā)力,掃盲了,結果還為后來超預期的飛黃騰達打下了基礎。
二、軍營里發(fā)憤讀書乃至當了皇帝仍在學習和接受培訓
后來兵荒馬亂,朱重八的寺廟被元朝官兵一把火燒了,起因是起義軍里有其他寺廟里和尚的影子。沒有活路了被逼無奈,朱重八只能投奔纏著紅頭巾的起義軍(史上也叫“紅軍”)。在隊伍里,朱重八這受過大災大難的人,又有文化會講佛經(jīng),再加上他本人天賦精明,很快就鶴立雞群了。諸如,他辦事有決斷,既小心勤快,又敢作敢為;會識字,上峰的命令、文告,戰(zhàn)士們的家信,都有人找他解讀;打仗又勇敢堅定,沖鋒在前,既不貪功和戰(zhàn)利品,又會顧惜同伴,所以很快地就以其義氣、見識贏得了上下的好感!凹t軍”元帥郭子興將他提拔為親兵,后又把養(yǎng)女嫁給了他。有了這一靠山,朱重八就一路晉升,成為重要將領。
在有了自己的隊伍后,朱元璋喜歡和讀書人搞在一起。比方,定遠人馮國用、馮國勝兩兄弟,李善長等,朱元璋對他們言聽計從,對于他們提到的知識和謀略,用心記,刻苦學,乃至半夜還在讀書,這才有了李善長對他要注意休息的勸告。及至后來事業(yè)大發(fā)了,朱元璋索性請了許多文人學者來講學,比如有劉基、宋濂等,搞起了培訓,他本人也從中汲取治國安邦的道理與精華。
不過,順便說一下,朱元璋自己喜歡向文化人討教,但卻早早地就禁止其部下將領與讀書人勾連,要求“勿令儒者在左右議論古今”。這也許是他出身低微的狹隘心態(tài)所決定的。于此,也許能發(fā)覺他后來不僅大殺功臣,而且大興“文字獄”殘酷迫害文人的端倪吧。
三、閱歷豐富實踐中出真知
朱元璋學的知識,主要是從豐富的閱歷和實踐中得來的,書本知識只是其中一部分。書本知識和他人的經(jīng)驗,這是間接經(jīng)驗;社會是一所大學校,社會實踐是大課堂,自我親身體驗得來的知識是直接經(jīng)驗,是更真切和更可靠的。而這兩部分結合起來,直接經(jīng)驗加上間接經(jīng)驗,才構成一個人知識的全部。朱元璋少小窮苦,不僅父親、祖父是佃農(nóng),其外祖父也只是個巫師,而且上溯數(shù)十代也找不到個名人祖宗,所以他常自稱“江左布衣”、“淮右布衣”、“起自田畝”、“出身寒微”等,這本是自卑的,倒成了靠自己本事打拼的優(yōu)點,同時也說明了他起點低發(fā)跡過程曲折和艱難。而這個曲折和艱難,是必要的歷練,豐富了他的視野,讓其長了見識,從而具備了實際的社會知識和統(tǒng)兵打仗的軍事斗爭經(jīng)驗,鍛煉和造就了管理部下與治理社會的能力。
朱元璋軍隊每打下一個地方,他必定訪求這地方的讀書人,軟硬都來,羅致在府里做參謀顧問。儒士李習、陶安提醒他約束部隊不擄掠、不燒房屋,贏取民心,他深以為然。朱元璋還采納了老儒朱升提出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建議,又受古書上說的屯田事例的提醒,分派將領墾荒種地,命令禁止征收寨糧。這一新作為,就使得朱元璋的部隊一下子從起義軍中成功勝出。
四、活學活用,經(jīng)世致用,避免死讀書
朱元璋不僅愛讀書鉆研學問,而且是學用結合的,他是著眼于用,活學活用,經(jīng)世致用的,不是書齋里知識分子的死讀書。比方說,他對皇子皇孫及其近親屬寫的和說的話,集合匯編成的《祖訓錄》,以及主體是他本人捉筆的《誥》、《大誥》,還有《大明律》里不少的內(nèi)容,都是他的思路和想法,所以他很勤奮,批閱奏章很辛苦。這才有對大臣奏折長篇大論言之無物的痛恨和毒打。
朱元璋是我國封建社會獨裁專制的頂峰,他是所有帝王里權力最大的人,不是之一,這才導致他能矯枉過正地剝貪官的人皮,肆無忌憚地屠殺功臣,大興文字獄荼毒文人士大夫。原因在于除了他掌管著軍隊外,還廢除了相權,把文人士大夫們從同僚變成了奴才,同時發(fā)明了東廠這樣的特務組織。因此上,朱元璋當皇帝當?shù)煤苊芾酆芫礃I(yè),并且又是很善于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不斷變換思維新花樣的帝王。比如,他自小就痛恨衙役之類的胥吏盤剝百姓,而這些胥吏大多都是衙門里的小嘍啰或者編外聘用人員,不是正式的國家官員。朱元璋擔心國家法律管理不到這些“寄生”的腐敗者,就親自擬訂文告,允許百姓從官府旁門沖進去對惡劣胥吏直接綁起來,扭送京城由他親自審問!類似這樣的制度創(chuàng)新,都是朱皇帝的發(fā)明專利。這也說明了他真是煞費苦心地在鉆研治理國家的“巧妙”辦法。從41歲登基,到71歲死掉,當皇帝31年的朱重八一直是在學中干,干中學的,一直在努力思考,活學活用。盡管是早就偏離了正當?shù)墓芾碥壍,走上邪?/span>了也無人敢于提醒!這是獨裁者的悲哀。這里咱只認同他的尚學精神!
戰(zhàn)爭造就英雄!
明太祖朱元璋自貧寒之身而起,最終建立了大明帝國。從年少時參軍到一方諸侯,再到一國之君,這其中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戰(zhàn)爭,每一場戰(zhàn)爭都是他成長的機會,若說他什么也沒學,那就大錯特錯了!不但學了,并且學的透徹,學的徹底!
文學造詣
朱元璋從小家境貧寒,小時候能吃飽就已經(jīng)不錯,就談不上什么學習了。幸虧在小時候,父親曾送她就讀過一段時間的私塾,大字也認識幾個,包括之后在皇覺寺做和尚,整日里面對經(jīng)文,因此,在文化方面,也算是略通文墨,這一點,在他初次參加起義軍時,幫助很大。
但僅憑這一點,遠遠談不上什么文學造詣,在之后逐漸穩(wěn)定的情況下,朱元璋對文化方面的學習很是注意,比如每攻下一處城池,首先就是將當?shù)刂拇笕逭埖礁希撔恼埥,讓大儒們(yōu)槠渲v解各類知識,包括元末明初著名的大學者宋濂,就是朱元璋御用的講師。
雖然朱元璋好學,但奈何底子差,整體上的文化程度比那些文豪還差很多,但作為一個乞丐出身的皇帝已經(jīng)不錯了,另外在經(jīng)過多年的學習,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已經(jīng)不低于一個普通的進士,無論是批閱奏折還是來往書信,也都能看出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在逐漸提高。比如明初時有個詩人叫做錢宰,曾在某天夜里做了一首詩,原詩句為:“四鼓咚咚起著衣,五更朝罷尚嫌遲;何時得遂田間樂,睡到人間飯熟時!贝稳斟X宰上朝,朱元璋一見他就說:“昨夜做的好詩啊,但是我沒有嫌遲,不如改做憂字如何?”錢宰嚇得慌忙磕頭請罪。一首詩,朱元璋改了一個字,意境就完全變了,由此可見,朱元璋的文學造詣不算很低。
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主要是從三個方面得來的,其一就是曾上過一段時間的私塾;其二就是在當和尚的過程中,游離四方,增加了見聞,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并開始有意識的讀書,其三就是在后期不斷地學習和請教,最終形成了一定的額文化底蘊。
謀略方面
若非要說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也勉強說得過去,但是若講朱元璋在軍事方面以及謀略方面,那可謂是古往今來少有的杰出人物。朱元璋具備成功領袖所需要的的一切素質(zhì),包括高智商、高情商、出眾的謀略、遠大的眼光和超高政治水平和軍事才能。這一點在明朝建立的過程中有目共睹。
首先就是在參加紅巾軍時,朱元璋能夠審時度勢,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逐漸壯大自己的隊伍,善于安撫下屬,能夠將下屬的才能用到極致。他很清楚自己所統(tǒng)領的人都是什么樣的水平,擅長什么,又適合什么。比如在早期的對抗陳友諒時,安排自己 的侄子朱文正守洪都,正是他明白朱文正的能力所在,才放心的將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他。
除了能識人用人外,還有就是軍事才能,無數(shù)次的大小戰(zhàn)役,朱元璋或親臨戰(zhàn)場指揮,或在大后方排兵布陣,事實證明,朱元璋往往是正確的,這種敏銳的軍事才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戰(zhàn)火中練就出來的。
最重要的就是杰出的政治才能,俗話說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在建立大明后,朱元璋對于一個帝國的治理,也深刻的體現(xiàn)了其卓越的政治能力。從官員的設置到制度的修改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在他的手中,逐漸穩(wěn)步往前,這背后,絕不是朱元璋什么都沒學就能做到的。
小結:朱元璋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個特殊的開國帝王,其無論是軍事能力亦或是政治水平,都處在歷代開國皇帝的前列,包括毛主席都曾評價朱元璋為:“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給與了朱元璋極高的評價。因此,朱元璋并非什么都沒有學,他的厲害之處,在于什么都學,并且能夠融會貫通,變?yōu)榧河谩?/strong>
按照古代學者對王朝統(tǒng)治者的政治包裝,朱元璋作為和劉邦、趙匡胤一樣都是底層上來的草根皇帝,自然也需要一點“異象”來襯托一下“天命所歸”了。雖然朱元璋沒有劉邦老媽那樣的刺激,但至少也有劉備、趙匡胤那樣的“天生異象”。
母陳氏,方娠,夢神授藥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氣。及產(chǎn),紅光滿室!乳L,姿貌雄杰,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明史》
朱元璋有仙人、異象陪伴著出生,這些事在《明太祖實錄》最早記載,《明史》也是原封不動地照抄過來而已。當然這種后世加工也不可能說就是朱元璋表現(xiàn)出色的秘訣,所謂成王敗寇,要是張士誠或是陳友諒最后奪了天下,這些異象也就不會出現(xiàn)在朱元璋身上了。
那么,朱元璋作為一個赤貧出身,年少時吃不飽穿不暖的苦孩子,所受到的教育自然比不上販鹽世家方國珍之流,就連同樣平民出身的陳友諒、張士誠都比不上,可為什么最后卻只有朱元璋成功了呢?這就得從朱元璋的少年時代說起了,他日后的隱忍殘暴和智慧,都和他的少年經(jīng)歷脫不開關系。
元末大旱水災頻繁,暴政不斷,在面臨著家破人亡之后,年僅十七歲的朱元璋不得不自謀出路
元朝末年算得上歷史上最悲慘的時代之一了,當時元朝的統(tǒng)治階級自顧貪污,連皇帝都不能避免,為了斂取民脂民膏,對百姓極行剝削之事,除了加印寶鈔以強行換取百姓手里可憐的幾錢銀子之外。就連黃河泛濫這樣的大事,官員都能敢分一杯羹,最后分到修河民工手里的工資不過一堆廢紙一般的寶鈔,這才引起了百姓的起義。所謂“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就是由此而來的。
黃河決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飄室廬,壞禾稼,百姓已其毒。
而在黃河水災的同時,南方又迎來了百年罕見的大旱,隨著而來的蝗災和瘟疫肆虐著朱元璋的家鄉(xiāng)濠州,其父親、大哥及母親在半個月不到的時間里就先后去世,曾經(jīng)的九口之家最后只留下十九歲的朱重六和十七歲的朱元璋兩兄弟。為了避免家族滅亡,至少也把家里吃飯的嘴巴減少,兄弟倆在草草安葬了父母哥哥后就分道揚鑣,各自謀生去了。
朱元璋一開始是在村里的皇覺寺里呆了五十天,就因寺里糧食短缺,和師兄弟一起被主持師傅趕出去了,不過這也給他日后的文化知識打下了基礎,畢竟寺院里別的不多,經(jīng)書最多,而朱元璋在離開寺院時還得到了一套僧人行頭,以便日后化緣之用,當時對一些經(jīng)文、講義也是要懂的。在離開皇覺寺后,朱元璋整整流浪了三年,“一浮云乎三載,年方二十而強”。
由于往事不堪回首,也為了尊者諱,朱元璋這三年游歷時間的細節(jié)我們已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這三年里,朱元璋過的是一種偷搶拐騙的日子,他文化不高,識字不多,誦經(jīng)念文就不過關,年僅十七,體力不合格,做苦力都沒人要,再者當時也沒有什么苦力好做了,狠一點的都去做強盜了,年紀小城府不高,朱元璋只能靠些下九流的手段來騙人搶吃的,坊間流傳朱元璋甚至還做過乞丐也未必是空穴來風的。
三年游歷是朱元璋最難過也是最重要的日子,在這三年里,朱元璋可謂是見遍了天下人心,鍛煉了自己的城府,他在《皇明祖訓》里就坦言道:“人之情偽,亦頗知之,以所見所行,與群臣定為國法,革元朝姑息之政,治舊俗污染之徒”。
包括他在登基后還要求太子朱標“游歷山川,經(jīng)歷田野,知鞍馬勤勞,知衣食艱難,知風俗美惡,以知創(chuàng)業(yè)不易”。這一點其實就和劉備、趙匡胤這些亂世梟雄一樣,艱苦難挨的苦日子,同時也鍛煉了他們堅定的信念和過人的見識。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亂編,喜歡點贊!
你所說的“什么都沒學” ,指的可能是書本知識吧?朱元璋兒時生活在元代,元代的儒戶即秀才處于社會最底層,地位與苦力、乞丐差不多,加上生活貧窮,使朱元璋自小未讀“圣賢”書。但這些并未影響他的學習,這是來自社會實踐和生活中的學習。
經(jīng)歷是人生的最大財富。朱元璋的學習階段開始得比大多數(shù)孩童都早,因家境貧寒,生活艱苦,兒時放牛求生、無錢葬父的經(jīng)歷,使知道了生活的冷暖;小和尚、小乞丐的身份,讓他了解了人世的艱辛。這些經(jīng)歷成為善于思考的朱元璋的寶貴精神財富,從社會最低層仰望中,他讀懂了這個社會,為他今后的生存、發(fā)展、直至發(fā)達奠定了堅實的人生觀基礎。
朱元璋在投軍后,充分利用人生閱歷豐富的優(yōu)勢,縱橫捭闔,屢獲成功,從1353年到1368年,用十五年的時間,終于完成了從一介平民到登基當皇帝的過程。
當然,人生初期的書本學習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后天的學習更重要,“活到老,學到老”不光指的是學習的意義,更是人生不斷進步的法寶。其實,朱元璋利用早期行軍打仗的空閑中,早已完成了他的“掃盲”過程,及至得取天下,他在朝堂之下,更加手不釋卷?梢哉f,朱元璋是中國古代皇帝中,真正讀懂中國封建社會各階層的第一人。
朱元璋是一輩子勤奮,前半輩子放牛,乞討,當壯丁,做和尚,當兵,帶卒打天下,天賦異稟,后半輩子當皇帝,串歷史,修頭換面,學文化,改科舉,懲貪官,補法律,搞制度,推言官,殺同僚,滅同族,選皇孫,棄皇子,成天制造冤假錯案,頭眼昏花[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