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皇帝和宦官是合伙人關(guān)系,并不是敵對關(guān)系,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搞定宦官對皇帝來說,沒有任何好處。
一、東漢的政治結(jié)構(gòu)
一直以來,宦官都被史家文人所妖魔化。搞得好像一個王朝的衰落,全部都是宦官們造成似的。其實,東漢的政治斗爭并沒有那么簡單。
在這里,我們可以把皇帝想象為董事長。他不可能管理整個公司的日常瑣事,畢竟管理一個大帝國是很累的,皇帝一個人沒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時間。所以皇帝需要一個信得過的總經(jīng)理替他管理公司。
于是問題就來了,哪一種人是既能幫助董事長管事,同時又不越權(quán),不威脅董事長地位的完美總經(jīng)理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朝廷重臣肯定不行。因為朝臣走的是體制內(nèi)的升遷路線,他們有自己的小團隊,有自己的勢力,他們不靠皇帝也一樣能混的風生水起。因而這類人對皇帝來說,就不能授予太大的權(quán)力,否則皇帝就有被篡位或者被廢黜的威脅。
東漢之前,西漢就曾經(jīng)發(fā)生過這類事件。比如陳平、周勃、灌嬰廢立皇帝,擁立代王劉恒繼位,劉恒即漢文帝;還比如霍光廢黜劉賀,擁立劉洵繼位,劉洵就是漢宣帝。
有了這種先例,皇帝哪還敢重用外臣?所以外朝的大臣是肯定不行的。
既然大臣不行,那應(yīng)該選什么人呢?歷史告訴我們答案,皇帝選擇了外戚和宦官。
為什么外戚和宦官呢?因為這兩類人是完全依附于皇帝本人而存在的。若皇帝沒了,外戚和宦官也會隨之失勢。所以外戚和宦官對于皇帝來說,是可以賦予絕對權(quán)力的。
二、宦官勢力的崛起
起先,東漢的皇帝還沒有重用宦官,重用的是外戚。從漢明帝開始,外戚就得到了格外的重用。
但是太重用外戚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皇帝太小了,會被外戚控制。畢竟外戚都是皇后或皇太后的親戚,如果皇帝太小了,內(nèi)有皇太后攝政,外有皇帝的那些舅舅攬權(quán);实鄣阶詈缶捅厝粫䴗S為傀儡。
起初的漢明帝和漢章帝都是成年皇帝,這個問題還不嚴重(還鎮(zhèn)得。5菨h章帝駕崩之后,這個問題還是來了。
這里插一句,東漢皇帝普遍都很短命,活過五十歲的東漢皇帝只有兩位,分別是建立東漢的光武帝劉秀(63歲),以及亡國之君漢獻帝劉協(xié)(54歲)。中間的十位皇帝都很短命。
公元88年,年僅九歲的漢和帝繼位。由于他太小了,于是太后臨朝。
太后臨朝之后,理所當然的重用自家兄弟對朝廷進行控制,而漢和帝也就悲催的淪為了傀儡皇帝。
起先漢和帝還小,他的那些舅舅們專權(quán),他也沒當回事。但是隨著漢和帝逐漸長大,逐漸開始懂事了,他和外戚之間的矛盾也就逐漸尖銳了起來。
成人之后的漢和帝為了奪回皇權(quán),擺脫外戚對他的控制。他一面也扶持自己的外戚,一面重用宦官,授予他們實權(quán),最終在宦官的幫助下掃滅了一直欺壓在他頭上的外戚竇氏一族,奪回了本就屬于自己的皇權(quán)。
事后,漢和帝重賞了有功的宦官,授予他們更大的權(quán)力,于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宦官就正式登上了東漢的政治舞臺。
如果漢和帝能活的久一點,把皇位傳給成年皇子,或許東漢的政治還不會那么亂。但是很可惜,漢和帝年僅二十七歲就駕崩了。他死了之后,皇位傳給了年僅一歲的漢殤帝劉隆。
三、宦官與外戚的斗爭
年僅一歲的劉隆繼位后,皇太后自然是臨朝聽政,外戚自然又開始掌權(quán)。沒過多久,劉隆夭折,皇位傳給了年僅十二歲的漢安帝劉祜。由于外戚欺負劉祜少不更事,于是新一輪的外戚和皇帝斗爭又開始了。
在此后將近八十年的時間里面,皇帝和外戚斗爭不斷,宦官和外戚也是輪流執(zhí)政。
在這期間,宦官雖然弄權(quán),但宦官并沒有膽大包天到敢加害皇帝。反倒是外戚有害死皇帝的案例。比如外戚權(quán)臣梁冀毒死了被他擁立的漢質(zhì)帝劉纘。
梁冀毒死漢質(zhì)帝后,再次擁立蠡吾侯劉志為皇帝,劉志就是漢桓帝。
劉志繼位后,仍然是梁太后臨朝聽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權(quán)。劉志只是個傀儡,對此敢怒不敢言。
繼位十年后,漢桓帝依靠宦官單超等人,誅殺了外戚梁冀,并翦除其黨羽。事后,桓帝也像漢和帝一樣,重賞宦官,把有功的中常侍單超等人封為列侯。自此,東漢的朝政又轉(zhuǎn)入了宦官之手。
后來,以單超為首的宦官的權(quán)勢日大,驕橫日甚,進而對桓帝的皇權(quán)構(gòu)成威脅。于是桓帝找了一個機會,對宦官大肆打擊,把單超等人全部趕出了朝廷,于是外戚就又一次掌權(quán)了。從這里也可以看得出來,皇帝要想扳倒宦官,其實是輕而易舉的。
但桓帝始終不信任外戚,為了制約外戚,桓帝又扶持了新的宦官勢力。比如侯覽、蘇康、管霸等人。
這些新扶上來的宦官,比之前的單超還要飛揚跋扈。他們黨同伐異,激起了官僚士大夫的不滿。延熹九年( 166),世家豪族與太學生聯(lián)合反對宦官,結(jié)果被鎮(zhèn)壓,形成第一次黨錮之禍。正是因為有了這次得罪士大夫的事件,就也導(dǎo)致后來的文人士大夫在寫史時,把宦官罵的不輕。
桓帝死后,靈帝繼位。由于桓帝臨死前沒有處理好外戚和宦官的關(guān)系,而新繼位的靈帝又是個小孩子。結(jié)果,這就導(dǎo)致了宦官和外戚在靈帝初期的一次大火拼。
事情的起因是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對宦官專權(quán)深惡痛絕,他們密謀鏟除宦官。在竇太后的支持下,他們殺死了很多宦官。由于打擊面過大,竇武和陳蕃的行動遭到了宦官的注意。于是在竇武計劃除掉另一個大宦官曹節(jié)時,宦官先發(fā)制人,搶先入宮劫持漢靈帝和竇太后,并假傳圣旨,以皇帝的名義派兵捉拿竇武。
竇武慌忙之下避入軍營,想集結(jié)大軍反殺進皇宮。單宦官也有準備,曹節(jié)、王甫等人糾集千余兵馬圍攻竇武,最終斬殺竇武及其宗親、賓客,竇太后隨之被囚禁。
這次事件之后,宦官獨攬大權(quán),自己對自己封賞、加官進爵,完全控制了東漢的朝政。
但需要強調(diào)的是,宦官能如此囂張,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皇帝默許。漢靈帝并非不知道宦官囂張,但是靈帝需要宦官制約士大夫,也需要宦官替他攬權(quán)。
后來漢靈帝駕崩前,他的托孤對象就是宦官蹇碩、張讓等人,而不是外戚何進。
四、外戚與宦官的滅亡
漢靈帝不托孤于何進,是因為他不喜歡何皇后所生的皇子劉辯,而喜歡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劉協(xié)。群臣奏請靈帝立皇太子時,靈帝認為劉辯行為輕佻,沒有帝王的威儀,不適合繼承皇帝大位,想立皇子劉協(xié)為太子。(事實證明靈帝的眼光很準)。
但是由于何皇后在宮中受寵,且何皇后的兄長何進任大將軍并在朝中位高權(quán)重,因而改立太子之事久拖不決,一直到靈帝駕崩,都沒有立太子。(劉辯就是漢少帝,劉協(xié)就是漢獻帝)
靈帝彌留之際時,把劉協(xié)托付給他特別信任的宦官、上軍校尉蹇碩,希望蹇碩能擁立劉協(xié)繼位。有了靈帝的囑托,蹇碩便想先殺何進,再立皇子劉協(xié)為帝,于是請何進入后宮議事。但是何進剛從外朝進入后宮,蹇碩的司馬潘隱就向何進告密。何進大驚,從便道回到軍營,然后謊稱自己生病了,不能入宮,蹇碩的計劃因此失敗,而皇子劉辯也得以順利繼承帝位。
蹇碩在漢少帝劉辯即位后,仍然想改立劉協(xié)繼位,但他又害怕何進掌權(quán)會殺了自己,乃求助于趙忠等其它宦官,但他們或與何進親近,或為了自保,不聽從蹇碩的話,反而向何進出賣了蹇碩。不久后,何進乃命令黃門令逮捕蹇碩并誅殺之。
再后來,何進在袁紹等人的鼓動下,想把所有宦官全部殺掉。于是,就導(dǎo)致了東漢后期的一連串政治事件。
具體來說就是,何進向何太后請旨,殺掉所有宦官。但何太后反對,此事不了了之。袁紹向何進建議,請外藩進京幫忙,于是董卓就趁機進京了。后來宦官殺掉何進,袁紹等人趁機殺入皇宮,見人就殺(有趁機殺掉漢少帝劉辯的嫌疑)。
宦官張讓等人帶著漢少帝劉辯跑路,最終被追上,張讓等人跳河自殺。劉辯被迎回京城后不久,被董卓和袁隗(袁紹的叔叔)所廢黜。自此,東漢的皇帝正式淪為了軍閥的傀儡。而外戚和宦官也在這場“十常侍之亂”中,斗得兩敗俱傷,一起退出了政治舞臺。
總的來說,東漢的宦官確實多是小人,對皇帝也有一定的威脅。但是宦官對于皇帝來說,并不是最大的威脅;实廴魶]有宦官的支持,是很難掌握實權(quá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