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入語:大明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漢人王朝。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王朝。他追亡逐北,光復漢人王朝。它文昌武盛,治隆唐宋。它經濟發(fā)達,政治硬氣。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這些,都是明朝值得表揚的地方。

但是,大明王朝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確不是這些。而是,大明王朝的很多的君主相當的奇葩。

有的因為太過肥胖而短命,有的喜歡蛐蛐,有的喜歡獅子老虎,有的喜歡小貓,還有的喜歡木工。在大明十六帝中,也就太祖朱元璋,景泰帝朱祁鈺,孝宗朱佑樘,思宗朱由檢比較正常一些。因為他們喜歡的是——國家與社稷。

明武宗劇照

而在大明王朝的這些奇葩的皇帝中,有三個是“飛機中的戰(zhàn)斗機”,這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和明神宗朱翊鈞,他們各自創(chuàng)造了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記錄。導致明朝的政權糜爛。

那么。他們是為什么要這樣,不上朝又造成什么后果呢?

不上朝的皇帝

說到了明朝的不上朝的皇帝,很多的人想到的是朱厚熜和朱翊鈞。

一、明武宗朱厚照

其實,明朝的不上朝的皇帝的鼻祖,是朱厚熜的堂哥,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是明孝宗朱佑樘和張皇后的唯一兒子。從小養(yǎng)在深宮的他,生性聰明。但是就是沒有學習到他父親勤政愛民的特點。

明武宗不上朝的原因就只有一個字——玩。他太喜歡玩了。不但喜歡玩女人,連同老虎豹子等等都喜歡了。而且還喜歡到處尋歡作樂。更甚者,還玩起他祖爺爺明英宗的那一套——御駕親征。自稱威武大將軍"朱壽",殺敗了蒙古小王子。

明武宗的寵物——豹子

明武宗太會玩了,在南巡回來的途中,竟然在清浦江上釣起魚來。結果一個不小心,和江里的魚來了個親密接觸。這下可不得了,魚會游,明武宗可不會游泳啊。落了個大病。又受了驚嚇,回到北京沒多久,就掛了。

像明武宗這樣喜歡玩的人,自然不喜歡朝堂上的瑣碎之事,當政十幾年,就沒上過幾天的朝。

二、明世宗朱厚熜

明武宗31歲就掛了。太年輕了,還沒有孩子。于是,朱厚熜撿了個大便宜,成為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明世宗也是英明神武。在位的前21年,改革朝政,勵精圖治,使得大明王朝國勢日上。雖然明世宗喜歡道教。國事也沒落下。

但是經過大禮議等事件之后,明世宗也逐漸懈怠了。

明世宗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明世宗差點被幾個宮女給勒死。史稱“壬寅宮變”。之后,明世宗整日吃丹煉藥,二十多年不再上朝。任憑朝臣多次勸諫,也不為所動。

明世宗在位后期,任用奸臣嚴嵩,政治日益敗壞。北方蒙古俺答汗多次扣關侵犯明朝,南方倭寇日益猖獗。明朝國勢衰落。

明世宗

三、明神宗朱翊鈞

明神宗朱翊鈞是明穆宗載垕的兒子。朱翊鈞的早年,在馮保、張居正的輔佐之下,也曾英姿勃發(fā),奮發(fā)有為。使得明朝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嘉靖帝怠政所帶來的弊端。

但是自從張居正死后,神宗又開始走他爺爺的老路。開始怠政。并且最終也學他的爺爺,二十多年不上朝。更甚者,多年不召見大臣。

1956年,明神宗的定陵被發(fā)掘。根據對神宗遺體的研究,有些人認為明神宗喜歡抽鴉片,并且腳部有疾病,甚至是一個駝背的。這有悖于皇帝英明神武的形象,也有可能是明神宗多年沒有上朝的原因吧。

皇帝不上朝帶來的災難

皇帝,是一個國家的元首,身系國家的安危。皇帝多年不上朝,對朝政,對國家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神宗末年,朝政已然糜爛。

明神宗

地方官員奇缺,農民起義爆發(fā),后金強勢崛起,明朝朝堂混亂不堪。

神宗沖齡踐阼,江陵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于富強。繼乃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與名節(jié)之士為仇讎,門戶紛然角立。馴至悊、愍,邪黨滋蔓。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訐。以致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于神宗,豈不諒歟!睹魇贰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明朝中后期多位帝王不上朝,但是明朝政權基本上仍能勉強維持,一些大的運作仍然可以進行,比如萬歷三大征。比如賑濟災民,抗擊后金等等。這使得明朝能夠在萬歷去世之后仍能維持接近三十年的時間。

明朝政府仍然能維持運作的原因

那么為什么皇帝多年不上朝,明朝沒有崩潰,政府仍然能維持運作呢?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每一個不作為的皇帝后面都站著一兩個擦屁股的

這是明朝朝政沒有崩潰的主要原因。

明朝從太祖朱元璋開始,前面幾代皇帝,是非常不錯的。他們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為大明王朝奠定厚重的積累。直到明孝宗朱佑樘為止,就明英宗有點不像話。所以,大明王朝的基業(yè)是非常厚實的。這才經得起后來好幾代的揮霍。

并且后面的這些帝王也不是總是揮霍老本的。明武宗十多年沒上幾次朝,任用奸臣,使得朝政敗壞。明世宗上臺之后,改革圖興,勵精圖治二十多年。很好的挽救明武宗時期的積弊。

后來明世宗自己怠政二十多年,綱紀漸頹。明穆宗上臺之后,也是位老爹插了八年的屁股。而且明神宗的初期,在張居正的主政之下,力行改革,也使得暮氣沉沉的大明王朝有了不錯的起色。

明穆宗劇照

明神宗自己玩的有點大了,后金起火,后院不穩(wěn)。拍拍屁股走人后,明光宗沒能給他擦屁股就走了。留下明熹宗和明思宗為他擦屁股。但是這兩個人各自有各自的問題。結果大明王朝在維持二十多年后,拍拍屁股,走了。

二、給力的機制

大明王朝后來的皇帝能夠不上朝,很大原因是機制夠給力。什么機制呢?分權辦事的機制。

明王朝廢黜宰相,權分六部。六部之間相互平等制約。后來,在六部之上,逐漸形成內閣。內閣能夠參與決策,獲得票擬的權利。也就是能夠批答一些簡單的奏章。最后,讓皇帝批一下就行,甚至皇帝都沒有自己批閱,讓指定的宦官代為批閱。這樣,大大減少皇帝的工作量。這就是內閣制度是的好處。

而皇帝批閱之后,這些奏章就交給六部去執(zhí)行就好了。

內閣首輔張居正

三、皇帝仍然掌控朝政

這是大明王朝仍然能維持運作的重要原因。皇帝不上朝,但是并不代表不管事。重要的軍政大權,仍然掌控在皇帝手中。

那么,皇帝是通過那些手段掌控朝政大權的呢?
1.奏章的批閱

自古以來,皇帝最累也是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批閱奏章。雖然明朝后期的很多皇帝不上朝,但是不代表他們不批閱奏章。

因為大臣的奏章,送到內閣,由內閣“票擬”,即粗略的批閱之后,要呈送給皇帝,由皇帝“朱批”。雖然大部分時候皇帝是讓太監(jiān)朱批,甚至有些直接不管。但是有些奏章皇帝還是會親自朱批的。

2、召見大臣

皇帝不上朝,不代表皇帝就沒有見到大臣。只不過是沒有一大批的接見而已;实圻是會時不時召見大臣的。特別是明武宗和明世宗。明世宗就曾經在奉天殿上,訓誡群臣。

癸未,始御奉天殿,戒敕群臣!睹魇.世宗本紀》

很可惜的是,明神宗后期,召見群臣,批閱奏章都少了。使得明朝的運轉,出現極大的問題。

嘉靖帝

3、大臣與宦官的相互制約

前面說過,內閣的奏章,需要皇帝的朱批。而皇帝有些時候是讓宦官朱批。這就給了宦官干政的權利;实圻讓宦官掌管特務機構——東廠和西廠;鹿俑烧瑒t引起一些朝臣的不滿。因此,宦官與朝臣相互制約。相互監(jiān)督。最終的決策權在皇帝的手里。

4、無處不在的特務機構——錦衣衛(wèi)與東西廠。

明朝皇帝對百官的監(jiān)控,主要是過錦衣衛(wèi)與東西廠這些特殊的機構進行的。錦衣衛(wèi),是明太祖設立的特務機構。而東廠,是明成祖時期設立的。西廠,則是則是明憲宗時期設立的。后來被迫撤銷。錦衣衛(wèi),東廠、西廠統(tǒng)稱“衛(wèi)廠”。

衛(wèi)廠機構都是明朝的特務機構。是明朝皇帝統(tǒng)治百官的爪牙。他們直屬皇帝。他們可以不經內閣和大理寺的批準,隨意抓人,進行審訊和處理人犯。也可以直接面見皇帝,反映情況。權力巨大。

大明錦衣衛(wèi)劇照

5、好用的東西——密折

當然,對于宦官,皇帝也不是完全信任。百官要揭發(fā)宦官,上陳一些特別重大的事情,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他們還有一種辦法與皇帝進行聯(lián)絡——密折。

歷代皇帝對密折的保密性相當重視,明朝就有規(guī)定,私自拆封密折者,斬。而密折可以通過通政司,會極門等地方直接呈送給皇帝。

比如在建文帝時候,戶部侍郎就通過密折警告建文帝,朱棣圖謀不軌。要建文帝加以防范。

明世宗時期,大將仇鸞彈劾嚴嵩也是通過密折進行的。很多大臣,也通過密折向當時的帝王上奏地方或者官員的狀況。

明武宗的豹房劇照

密折制度,對皇帝掌控朝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結束語:明朝后期的一些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是并不代表不理政。他們還是通過對朝臣的掌控,能夠很好的掌控朝局的。更何況,還有一大批勤勤懇懇的皇帝在為他們擦屁股。所以,這些皇帝雖然怠政。還不至于朝政立刻崩潰。

不過,也正是這些皇帝的怠政,明朝朝政日益敗壞。1644年,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立國276年的大明王朝轟然倒塌,讓人嘆息............

最佳貢獻者
2

這個提問有點好笑。運作如常?從哪看出來運作如常了?認為運轉如常的,完全是在枉顧明朝皇帝懶惰殆政所造成的惡果!

我們不妨以萬歷皇帝為例,來看看皇帝不上朝,不作為給國家?guī)淼呢撁嬗绊懹卸鄧乐亍?/p>



萬歷殆政帶來的惡劣影響主要有:

一、朝廷中樞基本癱瘓

關于這點,最突出的就是政府的官員得不到補充。萬歷四十年,宰輔只剩下葉向高一人,并且葉向高本人也無法工作,因為奏章上到萬歷那里,往往如石沉大海,被萬歷直接留中不發(fā),許多問題根本無法處理。葉向高萬般無奈,干脆居家稱病,三個月閉門不出。而六部更是只剩下吏部趙煥一個尚書,戶部、禮部、工部都各只有一位侍郎。督察院自御史溫純罷去后,長達八年的時間沒有正官。

政府缺員如此嚴重,國家政權能運作如常?簡直笑話。



二、宦官肆虐

由于長期不理政事,不見大臣,上來的奏章又不批,被奏章煩的不要不要的,就派遣自己身邊的太監(jiān)去傳達旨意,太監(jiān)的權力于是越來越大,為日后魏忠賢的專權埋下了禍根。

更有甚者,萬歷為了斂財,派遣礦監(jiān)稅使四處搜刮財寶。這些礦監(jiān)稅使都是由宦官擔任,他們一個個都是惡棍,所到之處,無不雞飛狗跳,那個地方無不被砸個稀巴爛!

于是乎,武昌、黃州、襄陽等地民變四起!

三、財政崩潰

從萬歷三十一年起,國庫幾乎年年虧空,每年需要承擔高達兩百萬兩白銀的赤字。而必須指出的是,這段時間,由于礦監(jiān)稅使的搜刮,萬歷的內帑是富得流油。但是即便如此,萬歷還不時從國庫提取銀子私用,每年提取的銀子幾乎高達一百萬兩!哪管國庫虧空!

四、邊備廢弛

九邊歲餉缺至八十余萬,平居凍餒、脫巾可虞;有事怨憤,死餒無望。塞北之患,未可知也。京師十余萬兵,歲靡餉二百余萬,大都市井負販游手而已。一旦有急,能驅使赴敵哉?——《明史.王元翰傳》

從這一則史料不難看出萬歷晚年的邊備有多么的不堪。軍餉幾乎年年拖欠,士兵到了沒飯吃的地步,要么搶老百姓的糧食吃,要么把戰(zhàn)馬殺了吃,要么把火藥私自賣給努爾哈赤,還錢買糧食吃。

這樣的軍隊在努爾哈赤的凌厲進攻下,沒集體倒戈,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五、黨爭激烈



皇帝不管事,人心渙散,這就為結黨營私和門戶之爭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一方面,朝廷大員利用皇帝昏庸不理政務的局面,私下廣結黨羽、自立門戶。他們搶奪要位,但凡與他們政見不相同的,便群起攻之。另一方面,那些被革職的中下級官吏和仕途上不得意的文人墨客,因為相同的政見,共同的利益,自發(fā)地集結起來,利用結社講學的名譽,抨擊時政!東林黨在這個背景下誕生了。

小結:明朝皇帝的殆政,造成的惡果是極其嚴重的。勤政的皇帝不一定是好皇帝,如崇禎。但是勤政卻是一個皇帝的基本素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這些中國歷史上的優(yōu)秀帝王,他們又有哪一位是懶惰殆政的,又有哪一個是幾十年不上朝的?

(全文完)

參考文獻:《明史》

《國亡肇始——萬歷》張明林編著

《明亡清興六十年》閻崇年著

3

說白了,明朝的皇帝只要會點頭搖頭就行了,就算是霍金也能做到!

這都是因為政治制度的獨立性,所以即使皇室甩手修仙,國家也能正常運轉!

明朝廢除了丞相制,把丞相的權力分散了,而且有錦衣衛(wèi)和東廠監(jiān)督百官!

內閣統(tǒng)領六部,內閣負責對國事出具處理意見,皇帝負責勾決或否決,司禮監(jiān)負責根據皇帝的意思起草圣旨,六部負責具體實行!

分享知識,手留余香!歡迎點贊、轉發(fā)、評論,喜歡的點個“關注”唄!

4

你提的問題,以為明朝中后期,皇帝好象不管事,但政體國體依然正常運轉,要找一點原因。

其實很簡單,它通過一套完整的國家工具,對國家實行管理:

一,皇帝不上朝不等于不理朝政。

二,皇帝通過他任命的內閣首輔來施政,既讓那些首輔們對皇帝負責,也讓這些首輔們有職有權,管理具體事務。

三,皇帝通過建立東廠等各種組織,監(jiān)視和督促哪些朝廷命官為朝廷效命。

這樣一來,只要國家工具不發(fā)生變動,國家制度不發(fā)生變化,國體就能正常發(fā)揮作用。

5

不上朝不代表不辦公,嘉靖皇帝和萬歷其實都是在靜攝,也就是暗操朝政。尤其是嘉靖,你別看他躲在西苑煉丹就兩眼一抹黑了,其實朝廷只要有一只蒼蠅飛過,都逃不過他的眼睛??。嘉靖一朝的大事,用兵、財政、以及宰輔更替,哪一件不是經過嘉靖的許可。

當時的內閣制度也比較完善,一些首輔身上的責任就重了些,當時的政治體制有點像現在的內閣制,明末也有一點資本主義的萌芽,可惜呀。當事的明朝首輔如張居正、楊廷和等兢兢業(yè)業(yè),鞠躬盡瘁。撐起了風雨飄搖的大明江山。

再就是當時的皇帝身體也不太好,明朝后期的皇帝大多縱情聲色,身體不太好,在家上明朝里的言官也特別厲害。敢言直諫、皇帝都無可奈何。萬歷皇帝就是受不了言官而選擇后臺辦公的。

6

嘉靖可能還管點事,萬歷真的除了撈錢,其他事什么都不管了,萬歷不上朝時期,到后來六部尚書就剩下個刑部尚書了,六部官員缺額一大半,官員升遷降職缺額補缺完完全全停頓了,全國知府缺少一半以上,政府完全停頓下來了,這樣的政府情況能好的了嗎?

明朝的內閣跟西方國家的內閣不一樣的,說不好聽的,明朝的所謂內閣就是皇帝的秘書處而已,有多大權力要看皇帝給多少,而且內閣管不到六部。很多人說明亡于萬歷,就是說萬歷不上朝這么長時間,造成朝廷停頓,官員貪污腐敗嚴重,底層官員沒人管還不使勁貪污腐敗,民間民不聊生,這就是這樣說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7

當時明朝是內閣制度!各地處理文件選遞交內閣,由內閣首府帶領內閣人員進行處理,然后交給司禮監(jiān)、由司禮監(jiān)進行批紅!只需要聽取皇帝意見即可!

8

明朝有內朝和外朝之分,內朝就是宦官機構,外朝就是內閣百官。

嘉靖中后期外朝基本只見幾個內閣,比如嚴嵩、徐階,還有一大堆內朝宦官(但是嘉靖朝的宦官比內閣換的還頻繁,說明嘉靖根本不信任宦官,只是把宦官當臨時工)但是嘉靖對奏折看的很重要,多半都是御筆親批的,所以嘉靖把控朝政毫無問題。

萬歷時期,特別是申時行被逼退之后,這個時候萬歷基本不想管外朝百官之事了,自己組建了一個強大的內朝宦官機構,與外朝內閣百官作制衡,反正外朝不管的事,內朝宦官機構一樣能完成,所以外朝官員愛辭職辭職,反正有自己內朝這些宦官支撐著。

不過萬歷利用和制衡這些宦官也有自己的一手,不過都是效仿當年祖父嘉靖的,把這些宦官當做臨時工,才能使得明朝機構一樣能正常運轉,也沒有宦官出現權傾朝野局面。

9

制度健全,各部各司其職,正常運作。

不上朝并不一定不理朝政,就如同一個人開了一家公司,他在家里呆著不去公司,有人匯報就行,重要的事情還得決策。

嘉靖雖然不上朝,可他將天下大事,大臣遙控于股掌之間,其實是高人。

萬歷不上朝,可能是張居正從小傷害了他幼小的心靈,他心靈有點問題,面對朝堂上那些大臣吐沫飛濺的爭論,上疏,他的確有些不適應。可朝政他還是打理的。

還有個做木匠的就不說了,他一生最大的功勞就是培養(yǎng)了一個叫魏忠賢的閹人,然后為后來的電影創(chuàng)作提供了很多素材。

10

那時候有個大員叫張居正,不但管理一切,還進行改革,是有人幫他干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