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府兵劉牢之

在淝水之戰(zhàn)之后,由謝玄組建,后來謝玄去世后,劉牢之成為首領(lǐng),帶著北府兵投靠了許多勢力,同時也背叛許多勢力,稱為雇傭軍。

第一次投靠王恭,討伐司馬道子,王恭的戰(zhàn)斗力大增,司馬道子被迫殺了王國寶,沒過多久王恭再次起兵,討伐司馬道子,這時司馬道子的兒子看出了王恭部隊里的問題,看出劉牢之和王恭的矛盾,于是司馬元顯收買了劉牢之,最后王恭兵敗被殺。

后來桓玄的部隊從上游攻打司馬道子,桓玄派劉牢之的舅舅去勸說劉牢之,最后劉牢之背叛司馬元顯,投靠了桓玄,但是桓玄更看不起劉牢之,等到劉牢之發(fā)現(xiàn)桓玄要對自己下手,把自己和北府兵分開,于是劉牢之反了桓玄,但是將士們認為事不可者,莫大于反,于是北府兵解散,最后劉牢之自殺。

最佳貢獻者
2

歷史上因背叛而出名的人太多了

我僅說幾個我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但是可能略微冷門的。

1.中行說

漢文帝時期,匈奴強盛,文帝派宗室公主去和親。

宦官中行說被迫陪嫁。他本人是非常不愿意去的,但是他抗爭不過,最終被送去匈奴。

于是他便對漢朝懷恨在心,一到匈奴便投靠了當時的匈奴單于。

從此他背叛了自己的祖國。他不僅離間匈奴和漢朝的關(guān)系,勸說單于不要沉迷于漢朝的糖衣炮彈,讓其對匈奴的文化習俗有自信,并且輕賤漢朝。

他多次勸說單于借故襲擾漢朝,還為其出謀劃策。

此人心胸狹隘,毫無羞恥感,是漢奸的鼻祖。


影視劇中的中行說


2.張松

三國演義想必大家都看過。張松本來是劉璋的部下,但是他見劉璋暗弱,在他手下無法發(fā)揮自己的才能,便有了二心。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208年,劉表的兒子劉琮投降曹操。益州牧劉璋原本想趁機與曹操結(jié)交,就排了張松出使曹操。期間張松表露了想投靠曹操的心思,但是曹操因為張松貌丑而看不上他。

在歸蜀途中,張松途徑劉備處。劉備每行一事必與操反,曹操對待張松無禮,而劉備厚待張松。這讓張松萌生了投靠劉備的想法。他勸劉備取益州,甚至將西川地理圖獻于劉備。這便是三國歷史中有名的張松獻圖。

張松身為劉璋的部下,卻對主子不忠不義,只想著自己能攀上高枝飛黃騰達。

他的結(jié)局也不好,他回到蜀中本打算做劉備的內(nèi)應(yīng)。可是他的圖謀被其兄張肅發(fā)現(xiàn)。張肅告密之后,張松被殺。


影視劇中的張松


3.侯景

侯景生于動蕩的南北朝,乃是北魏懷朔鎮(zhèn)人氏。

當時北魏已經(jīng)被權(quán)臣高歡以及他的死對頭宇文泰分別控制,侯景初投高歡。

不久后北魏分裂成了西魏和東魏,高歡成了東魏丞相,但實際上他才是東魏的掌權(quán)者。

高歡對侯景一直不放心。果然在高歡死后,他便背叛了東魏,投靠了宇文泰的西魏。

宇文泰表面上接受了侯景的投誠并讓他來長安述職,實際上是想解除侯景的兵權(quán)。

侯景得知宇文泰的目的后又轉(zhuǎn)頭南方的梁朝。

歷史上有名的和尚皇帝蕭衍不顧群臣反對準備接納侯景。他派遣蕭淵明帶五萬人北上接應(yīng)侯景。結(jié)果蕭淵明路上遇到東魏軍隊的襲擊,兵敗被俘。

東魏軍隊乘勝追擊侯景,侯景兵敗逃入南梁境內(nèi)。此時東魏不想四面樹敵,不愿進一步與南梁交惡,便遣使表示愿意歸還俘虜蕭淵明。

侯景得知此事后,就想借此試探梁武帝接納他的誠意。他派人假扮東魏使者,提出用蕭淵明交換侯景。結(jié)果梁武帝竟然同意了。

侯景在得知梁武帝的這番態(tài)度,立馬就再次叛變。他招兵買馬,一路打到建康,梁武帝被俘并餓死。

要知道侯景發(fā)動叛亂的地方是梁國境內(nèi),響應(yīng)他的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梁人,可見梁武帝此時已經(jīng)非常不得人心了。

侯景先后立了兩個傀儡做皇帝,后來干脆自己坐上了皇帝寶座。侯景的軍隊到處燒殺搶掠,給南朝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不過他的得意日子也沒有長久,梁朝大將王僧辯、陳霸先率大軍進攻建康。侯景兵敗逃走,途中他被部下所殺。

二五仔侯景先叛東魏,又叛西魏,最后又叛南梁。他也是歷史上影響最惡劣的背叛者之一,直接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背叛之人終遭背叛,他的一生充滿了背叛,結(jié)果到頭來自己也遭受了背叛。


侯景之亂


歷史有名的背叛者還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列舉。這些人大都十分可惡,他們的背叛行為為人不恥。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