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了皇帝

延康元年·十月十三日·鄴城·魏王府邸

窗外,曹丕望著飄然而落的紅葉,

仿佛帶著輪回的宿命,無聲的融入灰褐的塵土中。

無論它曾經如何的鮮艷,最終都會碾作塵泥。

就一如大漢王朝行將就木的命運......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大殿里,淡煙繚繞,木榻檀香,三十三歲的年輕魏王盤膝其上,冰冷纖薄的手指中夾著一桿光滑如玉的朱筆。

順著朱筆的末端,一個碩大刺目的“可”字,橫亙在“登壇受命表”上。

195年,彈指一揮間,如流水般逝去,能夠留下什么?

它能留下光武興起時的燦爛和輝煌

它也留下桓靈衰敗時的無奈和悲涼

也留下了在曹丕心中一個未解的疑惑:

自己的父親曹操為一代超世之杰,東漢早已行將就木,距離這無上的權位僅僅一步之遙,為什么父親就是沒有像自己一樣邁出這一步呢?

這個問題不僅曹丕想不明白,當時的朝中大臣很多都有此疑惑。

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在曹操成為魏王后,群臣希望曹操代漢自立的呼聲就開始高漲起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以夏侯惇為代表的一些人開始對曹操勸進。但曹操卻這樣回復:如果天命真的在我,我就當周文王吧。

夏侯惇謂王曰:“天下咸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馀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很多歷史愛好者據此認為曹操這是效仿當年周文王死后武王克商的故事,希望自己的兒子曹丕完成這一使命。

那曹操是否真的是這樣想的呢?他為什么最終沒有代漢自立?曹操戎馬半生他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魏武的道路

青年時期的曹操作為王朝的官員,親眼目睹了東漢在外戚、宦官以及士族的內斗下不斷腐化墮落、國力衰微最終導致天下大亂的過程。

這讓曹操清醒的認識到:外戚的專橫跋扈、宦官的禍亂朝綱和士族的腐敗無能。

所以曹操的目標就是吸取東漢衰落的教訓,在政治上有所革新,不再走東漢的老路。

隨著東漢王朝的動蕩,宦官和外戚的勢力蕩然無存,但士族的勢力卻日益壯大、蒸蒸日上。

因為士族和其他階級不同,他們產生于周代,最早是最低等級的貴族,到了秦朝以后由于失去了土地和爵位,他們便成為最高等級的平民,所謂“士農工商”的社會階層由此形成。

相對于其他階層,士最特殊的在于他們以讀書為業(yè),也就是從事腦力勞動。而漢代就是這些“腦力勞動者”的春天。

在漢代,一個人要想通過正規(guī)途徑做官,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士人,是身份的要求;第二,必須通曉經學,這是才能的要求;第三,必須被舉為孝廉,這是道德的要求。

在漢代能夠滿足身份條件、還要有錢讀書,并且還要有關系被推舉為孝廉的人可謂鳳毛麟角。也就是說,這本來就是一個已經掌握讀書做官權利的人,為了鞏固階級利益而制定的制度。

做官僚的子弟最有條件讀書,讀書之后又最有資源被選成孝廉進入官場。如此循環(huán)下去,這些讀書人就可以在官僚體制下完成另類“世襲”。

讀書和做官對這些人就成了家族世代可以相傳的職業(yè),而這些家族也就因此從普通平民中分化出來成了士族。

幾代人之后,這些家族做官的人越來越多,幾乎能遍布整個官場,他們就壟斷了做官的權利,普通的士人想要“舉孝廉”就必須依附他們的勢力,家族和家族之間還可以互相推薦,如此惡性循環(huán),就形成了東漢末年幾個大家族門生故吏便于天下的政治生態(tài),袁紹的的袁家、楊修的楊家、荀彧的荀家、司馬懿的司馬家甚至諸葛亮的諸葛家族都是這個情況。

由于士人以讀書為基礎,他們就有比當時大多數人更豐富的知識,他們的言論就比一般人更有價值。一個士人尚且如此,如果士人形成集團,他們就會對對整個輿論形成壟斷,在學術上造成霸權。

所以要論東漢第一禍國殃民的群體,不是五體不全的宦官,也不是裙帶上得富貴的外戚,恰恰就是那些自喻飽讀圣賢書的官僚集團。除了皇帝有時無法控制,這些由讀書人組成的官僚集團壟斷了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切資源,立法、司法、行政、輿論等等,誰忤逆他們誰就不僅要在當世被唾罵,更要在史書上遺臭萬年。(得罪了士人的歷史人物,歷史形象、文學形象都不是很好)

曹操自然知道他們的厲害,知道他們一旦壟斷了政治界、文化界、思想界之后會有怎樣的后果。到時候就算是皇帝也要成為他們的傀儡。孤身一人看似處于權力機構的頂層,又怎么能以一人之力與已經壟斷整個朝廷的士人集團對立?

但曹操也很清楚,士族們向往的壟斷官場的權利自己給不了也不會給,曹操在統一北方后奉行的就是不計較出身、不苛求道德,而看重實際能力的唯才是舉。這是與士族階級根本利益相矛盾的。只要這個矛盾存在,那些士族就不會真正支持自己。

所以從曹操走向起兵統一中國道路的那一刻起,他就一直被士人集團所針對。早期出征徐州,后方的兗州郡縣在呂布的號召下居然一呼百應、從者入流;官渡之戰(zhàn)時,孔融為代表的官僚公開在朝中支持袁紹;袁紹戰(zhàn)敗后,朝中大臣又搞出衣帶詔事件企圖顛覆曹操。

曹操不是不想在晉位稱王的道路上走下去,他的野心也是在逐步統一中國的道路上慢慢擴大的。西征馬超韓遂歸來,他得到的是“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南征孫權歸來,他得到的是封魏公,加九錫,建社稷;征張魯歸來,他得到的是“進公爵為魏王”。此時的曹操距離稱帝只有一步之遙。

但是此時他面對的是一群虎視眈眈的士族,不用他們想要的權利作為交換,他們就不可能繼續(xù)支持自己取代東漢的舊秩序。但反過來,如果士族一步步壯大,自己就會成為他們手中的提線木偶,他們在東漢末年買官賣官,腐化能力之驚人,曹操是親眼見識過的。把權利交給他們,同樣是亡國不遠。

為了掌握最高權力曹操奮斗一生,但在最后的底線前,他靈臺最后的一絲清明告訴他,不能再走下去,不能將靈魂出賣給魔鬼!即使是,為了皇帝。

所以曹操不能滿足士族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就是他最終不能走向皇帝名位的根本原因。

但曹操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兒子,管得了生前管不了死后。曹操死了,他的理想也就死了,他的擔憂很快就會變成現實。

曹丕的選擇

到了曹丕的時代,情況就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我看來如果理解了曹操的顧慮,就不難理解曹丕的選擇。我認為曹丕稱帝有以下三個原因:

  • 名正言順:無政治包袱

曹操起家,是接受了毛階“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的建議,才將漢獻帝作為自己政治正確的大旗。許多人才能夠到曹操帳下效力、許多勢力能夠歸降曹操都是因為曹操手中有漢獻帝這張牌。

但到了后期,這也成為了曹操不能自立的政治包袱。南方還有劉備、孫權未滅,如果曹操篡漢,就會失去政治優(yōu)勢,等于把政治正確的大旗拱手送給孫劉。

但到了曹丕成為魏王時,情況已經發(fā)生了改變,相比于赤壁之戰(zhàn)后,此時三國鼎立的形勢已經鞏固,三個國家誰也吃不掉誰,此時漢獻帝也就失去了政治名片的作用。一張曹丕用不著的名片自然會被棄之敝履。

  • 形勢不同:無后顧之憂

東漢王朝其實已經名存實亡多年,早在董卓入京時,他就已經可以廢立皇帝;后來的袁術在得到傳國玉璽時干脆直接稱帝。但他們都失敗了。

關鍵原因就在于當時的形勢是諸侯爭霸、群雄并起,每一個諸侯都想自己稱王稱霸,自己還沒有做成的事被哪一個搶先,哪一個就會成為被群起而攻之的出頭鳥。

但此時早已不是當年群雄逐鹿的時代,魏國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已經一統北方,此時孫權因為偷襲荊州而時時刻刻需要防備劉備的報復,孫劉聯盟已經破裂,曹丕稱帝已經沒有外患。

  • 眾望所歸:無反對聲音

曹丕即位后,一改曹操時代的“唯才是舉”的政策,接受陳群的建議,全面推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其本質是對漢代察舉制的繼承和改造。

所謂中正,就是掌管對某一地區(qū)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設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數郡人物之品評,各郡則另設小中正官。

中正官的職責即:根據對象的家世、行狀來確定相應的品級,將這一結果回報中央,中央根據中正官的建議,將這個考察對象分配相應的官職

有了這個政策,士族對選官的壟斷相當于有了法律基礎,從此士族成為中國政治的主導再無障礙。

作為交換條件,他們自然也不會繼續(xù)阻擋曹丕的道路。

總結:當曹丕有了能力、有了資源、有了支持、有了條件、有了環(huán)境,現在又沒了阻礙,篡漢就成為了一種必然趨勢。

尾聲

洛陽·漢皇宮

聽著著丹墀下百官肉麻的山呼萬歲,

看著跪在自己身前瑟瑟發(fā)抖,手捧傳國玉璽的山陽公,

此時坐在龍椅上的魏文帝臉上卻看不出如愿以償的歡喜,

雙眼空洞,兩耳迷茫,嘴唇微張,似有一聲嘆息。

他已經明白山陽公顫抖的身軀下,是一個得以解脫的靈魂

他依稀感到禪讓臺下的百官以及千里之外的劉備、孫權比他還要興奮

他仿佛看到到,鄴城紅色的楓樹上有一顆露珠滴下,

那是誰在哭泣嗎?

“父親,古時堯舜之事,原來是這種感覺,我今天,也感受到了......”

曹家最輝煌的頂點,卻也是曹操悲劇的開始。

他的理想化為泡影,他的擔憂化為現實。

曹丕稱帝后,劉備、孫權緊隨其后相繼稱帝,

士族中最強大的司馬家逐漸潛移默化的壟斷了一切,

兩代人之后,曹魏亡于士族,

而士族后來在一本叫《三國演義》的小說中將這一結局稱之為:魏家果報

新一代的政權國號為:晉

從三家分晉又回到三家歸晉,好大的一個圈。

后來的一切就和曹操預料的一樣:

這個階級墮落的速度果然舉世無雙,半個世紀后,

皇帝白癡、大臣斗富、皇后亂政、王爺奪權。

和春秋戰(zhàn)國一樣,又一次的三百年動蕩浩劫

千古興亡何限錯,百年生死本來齊。

“為了皇帝”值得嗎?

最佳貢獻者
2

曹操無疑是前三國的風云人物,非他莫屬。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威震逍遙津,官渡之戰(zhàn)創(chuàng)造了以少勝多的軍事戰(zhàn)例,平定北方。當時朝廷擁曹派已據上風,有人勸他取而代之,他一笑了之:學周文王。意下就是讓兒子這一代稱王稱帝。

孫權有一回上書讓曹操稱王,曹操一擲于爐中:居心不良,想讓我在火爐上烤啊!面對天下大勢,他還保持著冷靜,不貪圖虛名。就因為如此,他才能笑納關云長降漢不降曹的主張。

但事實上,曹操替漢的步驟從無停止,欲讓漢帝封魏公,直逼漢室。遭到荀彧等人抵制,惱羞成怒,逼死了荀彧。

曹操病故后,其子曹丕就按捺不住逼帝禪讓,建立了曹魏政權。

3

曹操是靠著擁戴漢獻帝的招牌而取得天下的,所以他為了自己的名節(jié),況且,既是身為漢臣而實際上已經完全掌控了天下,稱帝不稱帝無所謂,所以他終生為漢臣。曹丕則不然,曹丕如果不篡漢稱帝,萬一有人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討伐他,那也是很危險的。所以他干脆篡漢稱帝。再者,如果他的勢力萬一發(fā)生了變化,都是不可設想的,倒不如乘勢稱帝。

4

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到曹操所在的東漢末年,四百多年的時間中,只有西漢末年的王莽篡位成功,王莽雖然篡位成功當上了皇帝,但是王莽的下場卻是非常悲慘,因為得不到上至皇室成員,中至地主豪強,下至普通百姓的支持,王莽只當了15年皇帝,就因為天下反對而敗亡。

對于王莽的遭遇,曹操顯然心知肚明,曹操比王莽高明的是:他一直在做篡位的準備工作,卻從來沒有在名義上篡位,或者簡單地說,曹操做著篡位之實的事,卻在嘴巴上一直不承認自己的篡位行為,甚至還寫了一篇《讓縣自明本志令》詔告天下,以證明自己是忠臣。

曹操

曹操在這篇文章中說自己最初的夢想是做一個太守,后來又想做大漢的征西將軍,還向天下發(fā)出要是沒有我曹操,大漢天下不知道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曹操還說自己沒有奪取帝位的野心,他之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為了自保,最后曹操說自己只想當個周文王。

以個人的意見來看,曹操說的沒有錯,句句屬實,字字真情,他甚至都沒有隱藏自己想當周文王的野心,周文王是誰?周武王的父親,周武王是周朝的開國君主,那么周文王就是周朝開國君主的父親,周朝雖然是周武王開創(chuàng)的,但基礎卻是周文王打下的,曹操此舉不就是向天下人表明了他曹操想留給下一代改朝換代嗎?

曹操與漢獻帝

曹操就是這樣一個復雜的人。從他的行為來看,他就是篡位,這從曹操的官職、地位、權力一步一步走上巔峰就能看出,從東郡太守到兗州刺史,從兗州刺史到大漢司空,從司空到丞相,從丞相到魏公,從魏公到魏王,最終曹操的官職和爵位定格在魏王。

非功不能封侯,非劉不能稱王。這是漢朝開國老祖宗劉邦定下的規(guī)矩,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劉氏江山代代相傳,永享富貴,上一個自立為王的王莽已經用實際行動表達了篡位,那么曹操作為王莽之后的第二個王,他能不篡位嗎?

曹丕

有句俗話說得好:黃泥巴掉到褲襠里,不是屎也是屎。曹操都走到了那一步了,即使他不想篡位,背后的利益集團也由不得他不篡位了,但曹操的做法非常高明,他把篡位的惡名留給了下一代,畢竟?jié)h朝可是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我們民族的名字就來自于漢,漢朝在歷史上的影響力非常大,卻毀在曹家手上,曹操不想背這個鍋。

即使曹操沒有篡位,他已經背上了歷史的罵名,周瑜就說過: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尤其是劉備建立的以漢朝為延續(xù)的蜀漢政權,更是對曹操恨之入骨,甚至這都成了劉備北伐的旗號。一個還沒有篡位的曹操,就已經被天下人罵作漢賊了,要是曹操在世時篡了位,還不得被天下指著脊梁骨罵。

劉備、孫權、曹操三國鼎立

最后,不得不為曹操正名,曹操雖然沒有在他在世時篡位,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篡位做基礎的,他為他的繼承人承擔了所有的罵名,鋪平了所有篡位的道路,即使如此,一生身為漢朝臣民的曹操始終在內心深處對漢朝有一種懷念和敬畏,即使?jié)h朝已經如此衰敗不堪。

相對于曹操來說,曹丕的改朝換代則顯得順理成章多了,曹操去世后,曹丕接任魏王,僅僅幾個月后,曹丕就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給他,曹丕出生的年代已經是東漢末年亂世的開始,從黃巾起義到董卓之亂,再到天下大亂各自為戰(zhàn),曹丕對漢朝基本上沒有認同感,他出生于亂世,成長于亂世,親眼目睹亂世之中是如何活下來的。

曹操與曹丕

如果當年周武王滅亡商紂王建立大周王朝一樣,曹丕用和平的手段取得帝位,當年曹操已經為曹丕打通所有篡位路上的困難,這就天下所有父親希望自己兒子少吃一點苦,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是一樣的道理,曹丕只是按照曹操鋪好的路,繼續(xù)向前走而已。

從歷史上,曹丕的稱帝似乎有些迫不及待,確實如此,當老一輩打天下的雄主去世之后,第二代的領導人只需要守住祖上流傳下來的這份基業(yè)就已經算是對得起曹操了,對于改朝換代,如果曹操心中還有些不舍的話,曹丕則完全沒有任何不舍,表現出來更多的是順理成章和迫不及待。

魏文帝曹丕

曹操終身沒有篡位,是因為他一直在做準備,從來沒想過自己享受勝利果實,或者來不及享受勝利果實,曹丕一接班就篡位,是因為篡位是曹丕建立合法政權的第一步,曹丕對于打天下沒有任何功勛,他只能通過改朝換代去建立屬于自己的政績,畢竟重新開創(chuàng)一個全新的王朝,作一個開國之君,也是有著無上榮耀的事,同時換取那些隨曹操一起打天下的利益集團的支持,穩(wěn)定統治,這就是曹操與曹丕兩人對改朝換代的不同做法。

5

曹操生前說過,\"吾事漢多年,雖有功德及民,然位至于王,名爵己極。茍?zhí)烀诠,孤為周文王矣\"很清楚明白,讓曹丕為帝。在曹操看來,順理成章。

6

曹操是因為之前已經立誓當漢臣,所以不好意思當皇帝。同時,曹操始終沒有完成國家統一,在法統大義上缺一個名份。所以曹操肯定對曹丕有交代,我死之后你可以當周武王(曹操自然得到名份追封)。

最重要的就是,北方世家在待價而沽。

本來,曹操占領北方大部分領土,自稱皇帝或者逼迫漢獻帝禪讓也不是問題,可惜曹操要最后那點名份,改朝換代自然就是曹丕來完成了,而且還不能等太久。

曹操軍團自191年以來已等待30年,誰還能保證自己再活十年?

所以,曹丕當年就推動陳群創(chuàng)造的九品官人法與北方世家做交換,得到壟斷仕途保證的北方世家就此默認曹丕代漢。

是不是感覺場景很熟悉?

高平陵政變之后,司馬懿立即改進九品官人法推出大中正制度,北方世家就立即支持默認司馬家族的地位。

7

曹操實現了匡扶漢室的理想,在實現的過程中,各路諸侯聽其調遣與各宗族勢力構筑了和諧的關系,在各階層廣泛收納賢能的有識之士,使得廣大布衣之人得以步入仕途。軍紀嚴明不能馬踏青苗百姓能夠安生。

作為匡扶漢室的漢臣曹操做到登峰造極了。理想是被用來尊重的,曹孟德不能在道德觀上失了顏面。

曹丕與曹操不同沒有爹爹的思想負擔,各方面的擁護勢力有希望變革的要求,有更上層樓的政治、經濟追求。這種壓力就是推動力,迫使劉協只有選擇禪讓,曹丕順勢而為在溫和中取代漢室乘繼天命。

8

謝邀。

個人認為,曹操始終不廢漢獻帝,有幾方面考慮。

第一,曹操始終以大漢丞相自居!皰短熳右粤钪T侯”,如果篡位豈不是自己打臉了?

第二,曹操死之前都沒有平定天下,對個人來說,這是不完美的,仍然需要這個大漢丞相的身份來“討賊”。

第三,曹操有意讓自己的兒子“完成篡位”,曹操一死,曹丕就篡位了,是不是曹操安排的不好說。

第四,曹丕此人對漢沒有太多敬畏,不像曹操當了大半輩子漢臣,始終有感情。

此外,曹操把自己幾個女兒都嫁給漢獻帝了,估計當初,他就沒想過要篡位,只是把這種機會想讓給后人完成吧。

9

曹操是靠著擁戴漢獻帝的招牌而取得天下的,此時,人心向漢,誰也不敢叛漢自立,袁術就是榜樣,所以他終生為漢臣。

曹丕則不然,比時人心背漢,漢獻帝留之無用。況且,曹丕如果不篡漢稱帝,萬一有人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討伐他,那也是很危險的。所以他干脆篡漢稱帝。

另外,曹操是打著匡復漢室的旗號起兵的,如果取而代之則名不正。

曹操陣營中,忠于漢室的人還大有人在,且身居上位,廢漢自立勢必會引起內部矛盾。

經過曹操最后幾年替兒子去刺,忠于漢室的老臣在曹操去世后也大多離世或退出權力中心,曹丕以魏代漢所受的阻力就小了許多。

10

清山雅舍,暢談歷史。

前言

曹操在世時止步于魏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并沒有選擇稱帝,而曹丕甫一繼位便廢漢稱帝,這其中的考量一直是為眾人議論的話題。那么今天我們也來嘮一嘮,為何父子兩的選擇截然不同。

以曹操的角度分析

△曹操劇照,張豐毅飾

1、恩威已極,多此一舉。

曹操并非是不想當皇帝,只是他是個務實的人,覺得已經沒必要在形式上多此一舉了。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被封為魏王。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曹操不斷地在朝中樹立威信,排除異己,甚至連多年的合伙人兼摯友荀彧也給清除了。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王冕被加至十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好嘛,這可是全套的皇帝標配,古人最講禮法,曹操以魏王身行皇帝禮制,這就明擺著告訴天下人老子雖然是魏王,但是權威已經和天子一樣了。曹操此時的威望和權利已經到達了頂點,無非就差一個名義上的皇帝稱呼而已。他是一個務實的人,好處都拿盡了,這個稱帝的事就不用急了,因為這個機會留給兒子還有用。

2、留予新皇,施恩天下

大家知道古之明君往往思慮深遠,為后世子孫籌劃。前面說過曹操已然不需要再用稱帝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沒人敢反對他了,但是他的兒子曹丕需要啊。新帝登基,勢必眾臣加官進爵,天下賞食寬赦,是君主增加恩威的好機會,而英明神武如曹操勢必會將這個施恩天下的機會留給他的繼任者。雖然曹操不太喜歡曹丕,但是公私分明,在考慮江山社稷之時,曹操又豈會摻雜私人感情。

3、效法文王,清史雅事

曹操飽讀詩書,文武雙全,欲效法周文王,博個清史雅名。周文王可是西周的創(chuàng)始人,古之賢君典范。周文王在商朝時實際的稱謂是西伯侯姬昌,這“文王“的稱號是他的兒子周武王姬發(fā)滅商建周后追謚的。雖然這不是主要原因,但是曹操作為文學大家,自然對于史書上的名聲不會真的毫不在乎,換句話說但凡有條件誰又能真的不在乎呢?

4、感念漢朝,懷念舊友

漢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巔峰之一,有著大漢的雄稱。像曹操這些大漢舊臣對于漢朝是有驕傲和感情的。挾天子,爭天下,都是時勢所逼;稱魏王也是水到渠成,鹿已到手,沒有不取之理。但是還是要給漢朝最后一絲尊重,以示自己不忘曾為漢家之臣。何況,為了建魏代漢,他還親手逼死了最好的事業(yè)伙伴荀彧,也算是給予荀彧的最后一絲懷念和酬謝了。

以曹丕的角度分析

1、子承父業(yè),更上一層

其實,從曹操部分的分析不難看出,這身后事都是曹操已經安排好的。曹丕無非是照做就好,畢竟本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一方面本身對曹丕就是有好處,另一方面曹操感念漢臣的身份,不想做得太絕,但是曹丕卻沒有這層感情,因為他成年以后,天下早就亂了。

△曹丕劇照

2、奪嫡艱辛,壓抑太久

曹丕其實一直不受曹操喜愛,選他做繼承人完全是因為曹昂戰(zhàn)死、曹植放蕩、曹沖早夭,此時讓曹丕上位對于政權的穩(wěn)固是最適宜的。也正是如此,曹丕既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幸運在最終能得登帝位,不幸的是奪嫡太苦,把他搞得太壓抑了。所以,一繼魏王位就沒啥好拖的,很快就在同年稱帝代漢?蓱z曹丕,定是再也不愿意被如此壓制折磨了。

3、群臣勸進,眾心所望

如果問你追隨英主打天下是為了什么?大多數的真實答案一定避不開功名利祿。君主每上一個臺階,追隨的臣子也會水漲船高。比如,如果主公只是個司馬,那屬下也只能做個軍侯,管個幾十上百士卒;如果主公是一任太守,那屬下就能做到都尉、長史,協助治理一郡;如果主公是魏王,那么屬下就能做到太守,獨鎮(zhèn)一方;以此類推,如果主公做了皇帝,那么就是三公九卿亦是做得。所以,就算曹丕想拖延,群臣也不能讓。開什么玩笑,老子磨磨嘰嘰地耽誤大家升遷,大家礙于威嚴不敢多說。好不容易老子死了,你一個小子就不要那么惺惺作態(tài)了。

結語

其實從曹操而言,他完全是可以稱帝的,且實際上他也只是差個稱號罷了。只是他還有著諸多考量,才打消了完全坐實的念頭。而曹丕不用多說,他稱帝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情。最后,有人認為曹操不敢稱帝是因為天下大勢不明,蜀漢強盛,想讓蜀吳互斗。這個我不敢茍同,曹操死前天下大勢不明,蜀漢強盛不假,但是曹操其實已經有稱帝之實了,只是缺個虛號罷了,漢朝名存實亡這么多年了,他曹孟德還有什么不敢的?只是如前文說的,覺得多此一舉,還是交給曹丕更穩(wěn)妥而已。更何況,蜀吳的爭端在于劉備借荊州不還,這種非常現實的利益豈是曹操多一個虛名就會緩解的?就算聯合攻魏,吳也勢必要先拿回荊州不可,不會再被劉備忽悠第二遭。所以這一點只能算是曹操的一個考量,還不至于令曹操不敢稱帝。

大家如有任何看法,歡迎一起討論。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