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是明代詩人曹學(xué)佺的著名對聯(lián)。意思是說,講義氣的多半是從事卑賤職業(yè)的普通民眾,而有知識的人卻往往做出違背良心、背棄情義的事情。

來源:當時他在桂林當官,明宗室家奴放狗咬人,一個屠戶殺狗救下一個秀才,結(jié)果判案時秀才懾于貴胄勢力又拿了錢,想改口供陷害屠戶,被曹學(xué)佺識破,最終屠戶無罪,涉案人和秀才遭到了判罰。事后曹學(xué)佺就寫下了這副聯(lián)。

(曹學(xué)佺)

古詩名言,自有他的道理~但是小嚴認為,也許這句話適用于古時候,對于現(xiàn)在而言就不太實用了!

你書讀的越多,你了解的越多,你相對而言的自身素質(zhì)就會越高,這樣的話,你就會變得更加完善。讀書人會有更多種方法來幫助你,時代變了,只有多學(xué)習(xí)才會變得更加完美!

而沒有文化,在現(xiàn)今時代是很難生存下去,所以就連他自己都難以在社會立足的時候,他拿什么來做一個仗義之人?拿什么來幫助別人?他只會想法設(shè)法的活下去,很有可能會觸犯法律!

所以有些道理在古時候很有用,但是在現(xiàn)今也許就沒那么好用了!個人愚見,不喜勿噴!

最佳貢獻者
2

這句話算是說了大多數(shù)人了。像我堂叔,在鎮(zhèn)上中學(xué)教書,到做校長二十多年,有不少是沖著他的管理有方去了他在的學(xué)校。學(xué)生從學(xué)校走出去,有點都沒有畢業(yè),有的上重點,上大學(xué)。但是日后在街上看到他還叫他老師,校長,有空去他那里做客的卻都是那些曾經(jīng)學(xué)習(xí)不好,那些被退學(xué)的。那些上重點,上大學(xué)的見了面出來都沒有主動的問過一回。

3

第一部分:“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的出處。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的原文本為“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相傳是明代詩人曹學(xué)佺的著名對聯(lián)。意思是說,講義氣的多半是從事卑賤職業(yè)的普通民眾,而有知識的人卻往往做出違背良心、背棄情義的事情。

第二部分:“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背后的故事。

據(jù)說,曹學(xué)佺這副名聯(lián)的背后隱藏著一段大快人心的故事。

相傳明朝,桂林皇親宗室素來驕橫,好養(yǎng)斗犬,用做宮廷賭博娛樂,家奴們也依仗自己是皇親奴才驕橫跋扈,不僅欺壓百姓,甚至連官府都不放在眼。!每當閑極無聊時,就牽出斗犬,任意讓其撕咬路人,以此取樂。百姓和官府都敢怒不敢言。

后來天啟二年(1622),“閩中十才子”之首曹學(xué)佺被起用為廣西右參議。他剛正不阿,一身正氣。到任前他就對桂林的皇親們的所作所為有所耳聞,一看之下果不其然,暗暗決定要好好地殺殺這幫惡棍的威風(fēng)。

一天,皇親的奴才又閑得無聊,故技重施放出斗犬,讓其任意撕咬路人,一秀才奔跑不及,撲倒在地,斗犬騎在秀才身上任意撕咬,秀才眼看就要命喪狗口,這時路邊沖出一殺豬佬,手起刀落剁了狗頭,救下了秀才;视H的奴才一看,區(qū)區(qū)賤民竟然把主子心愛的斗犬殺了,那還了得!他們把殺豬佬捆綁起來連同死狗一起送到官府,要官府判他死罪給狗償命。

曹學(xué)佺正好審理此案件,詳細看過狀紙后,不畏懼皇親宗室,判其屠夫無罪,更判皇親要賠償給秀才醫(yī)藥費;视H一看,這樣判決自己臉面不保,但在章法上又拗不過曹學(xué)佺,心生一計,要求重審,并暗中重金賄賂并威逼恐嚇秀才改口供,說他自己和斗犬相好,是朋友,那天是斗犬和其在玩鬧嬉戲,是屠夫惡從膽邊生殺了斗犬,要屠夫給斗犬償命!

再審時,秀才貪圖財物又懼怕皇親勢力,就出賣了屠夫,更改了口供。曹學(xué)佺,聽完秀才改的口供后勃然大怒,拍案而起,罵道:“人證,物證皆在,況且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報,反要置他于死地,與狗相好,認狗為友,傷天害理!天容你,我不容你!”說完就要衙役杖擊秀才,秀才挨不過,終于招了是皇親如何用重金和威逼要他做假口供。案件真相大白于天下。

曹學(xué)佺重判:

屠夫無罪;秀才與狗相好、認狗為友、恩將仇報,革去功名,給皇親當狗!

并憤然在案卷上寫下:“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千古名聯(lián)。

第三部分:對“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的理解。

這句對仗的話包含了兩對反義詞,一對反義詞是“仗義”和“負心”,一對是“屠狗輩”和“讀書人”。這句對仗的話通過出身和地位反差巨大的人,卻做出反差更為巨大的事情,來烘托出讀書人往往背信棄義、負心絕情;而無知無識的市井之徒反而重情重義、忠肝義膽。縱觀歷史,比對現(xiàn)實,事實上果真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嗎?

對“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的第一種理解。

這種觀點認為“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這句話說得對,因為:講義氣的多半是無知無識的市井之徒,而讀書人卻往往做出違背良心、背棄情義的事情。就比如曹學(xué)佺審案故事里的殺豬人和秀才。

對“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的第二種理解。

這種觀點認為“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這句話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存在一定的偏見和誤解,因為:無知無識的市井之徒看問題、做事情簡單、直接,面對一件事情自認為對就去做,不會思前想后,是奔著一種樸素的“對錯觀”而去的,這樣看上去給人的感覺是他們有情有義,正氣仗義;而讀書人看問題、做事情不會停留于事情的表面,往往會深入思考更本質(zhì)、更內(nèi)在的東西,會經(jīng)過再三權(quán)衡利弊再做出選擇,這樣看上去他們顯得冷漠、不近人情,讓人覺得容易背信棄義、負心絕情。

對“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的第三種理解。

這種觀點認為“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這句話是錯誤的,人們只看到表面現(xiàn)象,沒看到更深層的本質(zhì),因為:無知無識的市井之徒大多只看重眼前利益,給他們一點物質(zhì)利益或感情籠絡(luò),就能為別有用心的人收買,他們所謂的仗義只不過是表層的江湖義氣甚至是個人利益,他們往往為了這種表層的江湖義氣和個人利益不惜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他們沒有真正的信仰和理想;而讀書人眼里看重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大義,置江湖義氣和個人利益于不顧,他們往往很難被別有用心的人收買,他們有著錚錚鐵骨和家國情懷,有著偉大的信仰和理想,所以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攻擊、污蔑,說他們多是負心之徒。比如當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中國,據(jù)說把侵略者帶進城里的恰恰就是這種“屠狗輩”,而且,只要侵略者給一點好處,就有大批的愚昧民眾主動為侵略者效勞。包括抗日期間,著名的抗日英雄楊靖宇就是讀書人出身,他是個鼎鼎大名的民族英雄,結(jié)果就是被一些無恥漢奸出賣了,其中最關(guān)鍵的漢奸就是個典型的“屠狗輩”。

對“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的第四種理解。

這種觀點認為“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這句話太僵化、太絕對,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不合理之處。因為:不管是無知無識的市井之徒還是讀書人,都有“仗義”的人,也有“負心”的人,凡事豈能一概而論呢?比如《水滸傳》里,既有“王婆”這樣歹毒絕情的市井之徒,也有“黃文炳”這樣歹毒絕情的身為通判的讀書人;既有曾被魯達搭救而知恩圖報的金老漢父女這樣的市井之徒,也有“小蘇學(xué)士”這樣善良仗義的讀書人。一個人是仗義還是負心,和他的出身貴賤無關(guān),和他的文化高低也無關(guān)。只和這個人所處的成長環(huán)境以及社會大環(huán)境有關(guān)。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白紙一張,沒有什么善惡黑白的區(qū)別。后來之所以會產(chǎn)生善惡黑白的巨大差別,是因為他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教育和影響,包括家庭和社會的影響,讓有的人漸漸變得自私無情,而有的人卻成為仗義善良的人。

對“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的第五種理解。

這種觀點認為“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這句話沒有多大現(xiàn)實意義。因為:一個人不管是市井之徒還是讀書人,他是選擇“仗義”還是選擇“負心”,關(guān)鍵在于利益把他誘導(dǎo)向哪個方向,以及這種受到誘導(dǎo)的利益有多大而已。如果利益誘導(dǎo)他“仗義”,只要這個利益足夠大,他就一定能“仗義”;反之,如果利益誘導(dǎo)他“負心”,只要這個利益足夠大,他就會選擇“負心”。中國近代歷史上那些層出不窮的漢奸,無不是受到足夠大的利益誘導(dǎo),讓他們鋌而走險,選擇了背叛國家和民族;而那些像楊靖宇等偉大的民族英雄,他們則是受到偉大理想的誘導(dǎo),這些偉大理想就是他們眼里的“巨大利益”,讓他們甘愿為民族和國家而獻出生命。

4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边@是明朝官員曹學(xué)佺斷案的判詞,因為判得好、說得好,故一再流傳,數(shù)百年來成了一句經(jīng)典名言和俗語。

明朝晚期,官場腐敗,尤其是那些皇親國戚,驕橫不法,欺凌百姓,不但他們驕橫,而且他們的家奴更是狗仗人勢,作威作福。

明天啟年間(1621—1627),曹學(xué)佺出任廣西右參議,主管刑獄。當時,桂林的皇親國戚無法無天是有了名的,曹學(xué)佺上任不久,就遇到了這樣一個棘手的案子。

一天,某皇親的家奴尋刺激,竟牽出主人那兇猛的斗犬,撕咬路人取樂,某秀才因沒及時避開,被狗撲倒在地,咬得鮮血淋漓,恰在此時,一屠夫沖上前去,手起刀落,將斗犬的頭一刀砍下,救出了秀才。

家奴一看主人心愛的斗犬被砍死了,便一窩蜂上前,將屠夫捆綁起來,送到官府,要求斷案的曹學(xué)佺給屠夫治罪。曹學(xué)佺不畏權(quán)勢,公正執(zhí)法,不但將屠夫無罪釋放,同時還判家奴向秀才賠償醫(yī)藥費。

家奴橫行慣了,怎咽得下這口氣?隨后重金賄賂秀才,讓秀才改口供。秀才貪圖錢財,在家奴再次申訴重審時,改口說自己與斗犬是好朋友,朋友之間鬧著玩,屠夫故意殺害了斗犬,屬于“故意傷害”,家奴因此要求懦夫給狗償命。

曹學(xué)佺一聽供述,知道秀才被收買了,大罵秀才道:“屠夫舍命救你,你不知恩圖報,反恩將仇報,惡狗無端咬你,你反認狗為友,你的書讀到狗肚子里去了?!”于是,讓衙役上刑,把秀才一頓好打,秀才挨不過,只好招認受貪圖賄賂、誣陷屠夫之實。真相大白。

于是,曹學(xué)佺重判屠夫無罪,秀才認狗為友、恩將仇報,革去功名!

曹學(xué)佺仍然義憤填膺,便在案卷上寫下判詞:“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講道義的,多是從事卑賤職業(yè)的普通人,那些滿肚詩書的,到了關(guān)鍵時候,往往過河拆橋,忘恩負義。

這句話,常讓我想到一些人,或小說形象。

像《水滸傳》中的李逵,對宋江多么敬重、義道?人前人后,全護著宋江;沖沖殺殺,全為了宋江。對也護,錯也護,成了宋江身邊最忠心的保護神。然而,宋江最后為了實現(xiàn)自己投降的目標,為了得到名聲和富貴,竟然一副毒藥將這個對自己最好的兄弟給毒死了,真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

像《紅樓夢》里的“醉金剛”倪二也是。賈蕓想到王熙鳳手里謀個事,他向開香料鋪的舅舅卜世仁賒點香料送王熙鳳,他舅舅不但不賒,還對賈蕓一番數(shù)落,在賈蕓深感人情淡薄之時,是“醉金剛”倪二,一個放高利貸的潑皮,大大方方借給他15兩銀子,連欠條都不要,連利息都不要(他可是放高利貸的),真可謂:“仗義每多屠狗輩!”

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現(xiàn)象更是多了去了。

5

存在就有道理。

這句話為什么存在?

一看就知道這是讀書人說的。

讀書人為什么要說這句話?

這是因為不管在哪個時代,讀書人都屬于社會地位普遍不低。

無情多是讀書人,是說讀書人中,他的讀過書的朋友里,多是講利益不講情義的。而那些認識他的屠狗輩們,對他都是真心實意的。

社會地位不同,屠狗輩們見了讀書人,會有種矮人一頭的自卑感,或是欽佩感。所以對待讀書人時就會顯得比較熱情。

但是讀書人之間,誰不知道誰有幾斤幾兩?你識字我也識字,你能對對子我也能。你沒靠山我有靠山我就比你高一等。都沒靠山的話,就是難兄難弟,你耿直我圓滑我就比你混得好。

看看老外在中國,其實也是一句話的另一種呈現(xiàn)方式。在外國混不下去的人在中國卻能被朋友當成貴客。

如果以老外的視角詮釋這句話,應(yīng)該就成了:仗義每多中國人,無情多是本國人。

這是一群自以為矮人一等的人,崇拜一個看起來比他們要好的人。

如果這個讀書人沒讀過書,也在屠狗輩們中間混日子,接觸不到讀書人的圈子。他可能就會說:仗義每多莊稼漢,無情多是屠狗輩。

人對自己了解不深的,看起來比較高大上的群體,都有種天然的憧憬。

6

謝謝邀請。對于“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的理解,要從廣義上去考慮。句中的關(guān)鍵詞是“屠狗輩”和"讀書人",弄清楚了其指代意義,句子的意思也就基本明白了。

首先,“屠狗輩"是一個文白夾雜的詞語,用現(xiàn)代漢語來說就是“殺狗的一類人"。但在"仗義每多屠狗輩"這個句子中,“屠狗輩"的意義又泛化了,它是與下句的"讀書人"相對的一個名詞,故應(yīng)理解為"生活在底層的被人認為沒有文化的勞動者"。

其次,對“讀書人"這個詞語的理解,不能看其字面意義,這個詞語不是指正在讀書的人(即學(xué)生),而是指己經(jīng)讀過書的人。如上所述,因為它和上文的“屠狗輩"相對,故應(yīng)理解為那些“有文化知識且有一定政治地位或社會地位的人"。

最后,我們把對關(guān)鍵詞的上述理解,代入到“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聯(lián)語中,意思就清楚了。這兩個句子大意說的是老百姓大多講究仁義道德,相反的是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士紳大都是一肚子男盜女娼。這兩個句子合在一起,反映了一種不正常的社會生態(tài)。

7

屠狗輩:這是代表一類人,身份地位不高甚至低下的人;仗義每從屠狗輩,并不是說屠狗輩的都仗義,而是這類人更容易樸實的去維護別人,這種因素很復(fù)雜,其深處更是人心和人性部分。我簡單說幾點:1、身份低下促使他們處于弱勢,所以更愿意聯(lián)合別人來形成團體,通過維護團體利益來保證自身;2、生活困苦,更明白做人的艱辛,往往對別人的幫助更容易銘記于心;3、生活于市井,屠狗輩性情多豪氣,更關(guān)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的維系。4智力有限,無法看透事物的利弊,缺乏智慧去應(yīng)對

讀書人:這是代表思想靈活的一類人。其實人開啟智慧之后,人的頭腦更為靈活,對于問題更能看到深處危害自身利益的地方,而這類人往往平日不吃苦,本能的趨利避害無法去克制。因為太聰明,往往知道害處之后會想辦法規(guī)避,將責(zé)任轉(zhuǎn)嫁于他人。更為甚者是對于利的追逐,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往,聰明?貪念?捷徑往往會讓這個讀書人通過犧牲別人來獲取自身利益。而屠狗輩的智力有限,很大程度是無法對別人下套路來獲取利益的。

人類最強大的是大腦,聰明本無罪,但是貪欲與懦弱,會讓人比禽獸更為低劣。

8

首先說一下啥叫屠狗輩。在春秋戰(zhàn)國直到秦漢,我們的祖先主要的肉食就是狗肉,而不是后世的豬牛羊。直到漢朝,豬都沒有徹底馴服,人們吃的還是野豬肉,而野豬是非常難抓的。至于鹿肉熊掌,更是比較稀缺,只有上流社會的貴族才能吃上,普通百姓想要開葷,也就吃個狗。

或曰,羊總比狗好殺吧,為啥羊肉不是主要肉食呢。因為羊少。羊需要牧場,而牧場被匈奴人占據(jù)著,中原直到江南的是沒有牧場的,所以羊是稀缺肉食。美這個字就是肉羹的意思,意思吃上一碗羊湯多美啊。



因此春秋戰(zhàn)國秦漢時期,屠狗的生意很旺,劉邦手下大將樊噲就是屠狗的,韓信還被屠狗少年欺負的鉆了褲襠,戰(zhàn)國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在鬧市結(jié)交了一位豪杰,名叫朱亥,就是屠狗的。據(jù)說桃園三結(jié)義之一的張飛三哥,也是屠狗出身。

這幫屠狗少年聚集鬧市,成為當?shù)匾话裕f白了就是黑社會,也就是賈樟柯電影中的江湖好漢,社會人么,當然是義字當頭,為朋友兩肋插刀,抽冷子也插朋友一刀。



屠狗輩未必個個仗義,但是仗義者的比例還是很高的,比如朱亥樊噲張飛。朱亥為了報答信陵君知遇之恩,出主意竊符救趙,最后拔劍自刎,樊噲在鴻門宴上不顧個人安危跟項羽硬杠,劉邦方才脫險,張三哥不解釋。

讀書人負心,比例很高,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就是被李甲所負,陳世美考中狀元,拋棄了結(jié)發(fā)妻子秦香蓮,秦氏來找他,還差點被他滅口。西廂記中的張生,就負了任盈盈。焦仲卿負了劉蘭芝,陸游負了唐婉,晚明的大儒錢謙益,負了董小宛。



為啥市井屠狗之輩比飽讀詩書之徒要講義氣,因為他們就靠義氣活著,沒有了義氣,就難以生存,義氣是他們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而讀書人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不是義氣,而是仁德。仁屬于儒的范疇,義屬于俠的范疇,不是一回事。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儒者柔也,講究一個退字,俠者,狹也,講究一個進字。所以有了事,俠者就出頭了,儒者就退縮了。



流氓假仗義除外。

9

隨便來句俗話來句詩,就要把全世界往這非黑即白的句子里裝,那世上之人未免太單純,世上之事也未免太無趣了。所以,問題的重點似乎不在于句子本身怎么有道理,而應(yīng)該問問什么是“屠狗輩”的仗義和“讀書人”的負心吧。自古以來有人飽讀詩經(jīng),可依然干著與本身學(xué)識不相符的事情,即使有人大字不識,可依然一身正氣,這些和自身修養(yǎng),家庭教育是離不開關(guān)系的!

有一位兼司法官的縣長曾和我談到過很多這種例子。有個人因妻子偷了漢子打傷了奸夫。在鄉(xiāng)間這是理直氣壯的,但是和奸沒有罪,何況又沒有證據(jù),毆傷卻有罪。那位縣長問我:他怎么判好呢?他更明白,如果是善良的鄉(xiāng)下人,自己知道做了壞事決不會到衙門里來的。這些憑借一點法律知識的敗類,卻會在鄉(xiāng)間為非作惡起來,法律還要去保護他。我也承認這是很可能發(fā)生的事實。現(xiàn)行的司法制度在鄉(xiāng)間發(fā)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壞了原有的禮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 ——費孝通《無訟》

費先生研究中國傳統(tǒng)社會至深,僅是這一小段的文字,似乎也能看出“屠狗輩”和“讀書人”的影子來。我以為,所謂“屠狗輩”的仗義,大多是“禮治”千年的遺產(chǎn),哪怕是販夫走卒、目不識丁,只要生活在傳統(tǒng)的時空內(nèi),必然受到強大的“禮治”的規(guī)范或束縛或壓迫。田里種地的老農(nóng),誰明白什么環(huán)保理念,但都明白輪耕休田的道理,違背了這祖?zhèn)鞯囊?guī)矩,就會地力枯竭,自食其果;村間無知的老嫗,誰會懂得什么物權(quán)法,但必然知道欠錢要還的道理,否則小小鄉(xiāng)村內(nèi),信譽一旦受損,也許就會終身淪為話柄。所以,別看“屠狗輩”們沒有什么我們所說的“文化”,但千百年來,鄉(xiāng)土社會能夠運轉(zhuǎn)如常,莫不是靠著這份禮治的秩序,它不依著什么外在的權(quán)力,而全仗著教化之中帶來的敬畏感,并由此而形成自然的服膺。“屠狗輩”,從某種層面上說,不是混亂,而是一種天然的秩序,從老子小國寡民的理想,到古典經(jīng)濟學(xué)里自由競爭的理念,其實多少都有些這樣的影子,對應(yīng)的不是文盲,不是沒有文化,而是正應(yīng)了子曾經(jīng)曰過的:“克己復(fù)禮為仁!瓰槿视杉,而由乎人哉。”屠狗輩們沒幾個人背得出這句話,但恐怕都明白這個理。

再說“讀書人”,古代能夠改變個人乃至家族命運的方式,除了造反,恐怕唯有讀書。可那些讀了書的人,好比《鶯鶯傳》里的張生,一無所有時引得崔鶯鶯拋棄一切以命相隨,可高中狀元后卻免不了成為讀過書的負心漢。歷朝歷代,類似的故事綿延不斷,無不帶著尖銳的刺刀直指那些無辜躺槍的讀書人們。教化固然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但多少也能看到,這些憑借自身的某種能力或優(yōu)勢得以暫時擺脫某一強大傳統(tǒng)束縛的人,很多都選擇了拋棄舊有的“禮”而遠走高飛去了。這么想來,古代的讀書人雖然大體上也還是生活在整個傳統(tǒng)的禮治秩序之中,但多少不必再守著小小鄉(xiāng)土那點時空范圍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了,有機會突破鄉(xiāng)土枷鎖的他們自然更有機會見識廣闊的世界,而全然固化一成不變的傳統(tǒng)是無法應(yīng)對個人視野之變革的。尤其在轉(zhuǎn)型的社會之中,就更是這些讀書人的舞臺,每當社會變革、戰(zhàn)爭、騷亂,多少都看得見讀了幾本書的敗類借著自己的能力或權(quán)勢,來負一個國家民族的心,甚或負世界歷史潮流的心,倒不是只有“讀書人”才會負心,而是“屠狗輩”們未必有負心的能力。

最后,還是再援引費先生的一段文字。

我自己在抗戰(zhàn)時,疏散在昆明鄉(xiāng)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醫(yī)生,只有請教房東老太太。她一聽哭聲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種寄生菌,吃奶時就會發(fā)痛,不吃奶又餓。她不慌不忙的要我們用咸菜和藍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兩天果然好了。這地方有這種病,每個孩子都發(fā)生,也因之每個母親都知道怎樣治,那是有效的經(jīng)驗。只要環(huán)境不變,沒有新的細菌侵入,這套不必講學(xué)理的應(yīng)付方法,總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問理由了。 ——費孝通《禮治秩序》

費先生做學(xué)問,眼光銳利冷靜,內(nèi)心卻總是充滿溫情的。“這套不必講學(xué)理的應(yīng)付方法,總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問理由了!笨勺穯柋澈罄碛傻,畢竟不是那些對這套方法再熟稔不過的“屠狗輩”們,而是一個搞社會研究的“讀書人”。換個情境,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給孩子看病時,誰還真的愿意去找個“屠狗輩”般的鄉(xiāng)間游醫(yī)而不要去看“讀書人”出身的正經(jīng)醫(yī)生么?

至于感嘆世風(fēng)日下,嘆讀書人都把書讀到狗肚子里去了,借此來反讀書,甚至反智,那就還是省省吧。世人對“屠狗輩”和“讀書人”的期待本身就天差地別,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演變也全然不可逆、不可阻,諸位還是乖乖做個有良知的讀書人,趁著禮治已壞、法治又還沒健全的時候,傳承一下“讀書人”的祖訓(xùn)和理想吧。古訓(xùn)“修身”為先,這點覺悟都沒有,也就別張揚自己是讀書人了。

以上的回答,也許扯得遠了些,但這個問題的癥結(jié)必然不在通過你舉一例我舉三例來論證或互駁。當然,如果硬要回到這句話本身,無論去論證其充分性還是必要性,明眼人都看得出其中的荒謬?伤自捓显挘嗍沁@種非黑即白、劃陣營、貼標簽的套路,也自然特別迎合受了些什么傷害的人們在痛定思痛之后念之嘆之、奉為圭臬,大嘆其乃“人生真理”了——畢竟,對號入座比就事論事容易得多。每個人有不懂的見解,只在于你看待事情的角度。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