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的出處。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的原文本為“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相傳是明代詩人曹學(xué)佺的著名對聯(lián)。意思是說,講義氣的多半是從事卑賤職業(yè)的普通民眾,而有知識的人卻往往做出違背良心、背棄情義的事情。
第二部分:“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背后的故事。
據(jù)說,曹學(xué)佺這副名聯(lián)的背后隱藏著一段大快人心的故事。
相傳明朝,桂林皇親宗室素來驕橫,好養(yǎng)斗犬,用做宮廷賭博娛樂,家奴們也依仗自己是皇親奴才驕橫跋扈,不僅欺壓百姓,甚至連官府都不放在眼。!每當閑極無聊時,就牽出斗犬,任意讓其撕咬路人,以此取樂。百姓和官府都敢怒不敢言。
后來天啟二年(1622),“閩中十才子”之首曹學(xué)佺被起用為廣西右參議。他剛正不阿,一身正氣。到任前他就對桂林的皇親們的所作所為有所耳聞,一看之下果不其然,暗暗決定要好好地殺殺這幫惡棍的威風(fēng)。
一天,皇親的奴才又閑得無聊,故技重施放出斗犬,讓其任意撕咬路人,一秀才奔跑不及,撲倒在地,斗犬騎在秀才身上任意撕咬,秀才眼看就要命喪狗口,這時路邊沖出一殺豬佬,手起刀落剁了狗頭,救下了秀才;视H的奴才一看,區(qū)區(qū)賤民竟然把主子心愛的斗犬殺了,那還了得!他們把殺豬佬捆綁起來連同死狗一起送到官府,要官府判他死罪給狗償命。
曹學(xué)佺正好審理此案件,詳細看過狀紙后,不畏懼皇親宗室,判其屠夫無罪,更判皇親要賠償給秀才醫(yī)藥費;视H一看,這樣判決自己臉面不保,但在章法上又拗不過曹學(xué)佺,心生一計,要求重審,并暗中重金賄賂并威逼恐嚇秀才改口供,說他自己和斗犬相好,是朋友,那天是斗犬和其在玩鬧嬉戲,是屠夫惡從膽邊生殺了斗犬,要屠夫給斗犬償命!
再審時,秀才貪圖財物又懼怕皇親勢力,就出賣了屠夫,更改了口供。曹學(xué)佺,聽完秀才改的口供后勃然大怒,拍案而起,罵道:“人證,物證皆在,況且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報,反要置他于死地,與狗相好,認狗為友,傷天害理!天容你,我不容你!”說完就要衙役杖擊秀才,秀才挨不過,終于招了是皇親如何用重金和威逼要他做假口供。案件真相大白于天下。
曹學(xué)佺重判:
屠夫無罪;秀才與狗相好、認狗為友、恩將仇報,革去功名,給皇親當狗!
并憤然在案卷上寫下:“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千古名聯(lián)。
第三部分:對“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的理解。
這句對仗的話包含了兩對反義詞,一對反義詞是“仗義”和“負心”,一對是“屠狗輩”和“讀書人”。這句對仗的話通過出身和地位反差巨大的人,卻做出反差更為巨大的事情,來烘托出讀書人往往背信棄義、負心絕情;而無知無識的市井之徒反而重情重義、忠肝義膽。縱觀歷史,比對現(xiàn)實,事實上果真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嗎?
對“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的第一種理解。
這種觀點認為“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這句話說得對,因為:講義氣的多半是無知無識的市井之徒,而讀書人卻往往做出違背良心、背棄情義的事情。就比如曹學(xué)佺審案故事里的殺豬人和秀才。
對“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的第二種理解。
這種觀點認為“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這句話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存在一定的偏見和誤解,因為:無知無識的市井之徒看問題、做事情簡單、直接,面對一件事情自認為對就去做,不會思前想后,是奔著一種樸素的“對錯觀”而去的,這樣看上去給人的感覺是他們有情有義,正氣仗義;而讀書人看問題、做事情不會停留于事情的表面,往往會深入思考更本質(zhì)、更內(nèi)在的東西,會經(jīng)過再三權(quán)衡利弊再做出選擇,這樣看上去他們顯得冷漠、不近人情,讓人覺得容易背信棄義、負心絕情。
對“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的第三種理解。
這種觀點認為“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這句話是錯誤的,人們只看到表面現(xiàn)象,沒看到更深層的本質(zhì),因為:無知無識的市井之徒大多只看重眼前利益,給他們一點物質(zhì)利益或感情籠絡(luò),就能為別有用心的人收買,他們所謂的仗義只不過是表層的江湖義氣甚至是個人利益,他們往往為了這種表層的江湖義氣和個人利益不惜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他們沒有真正的信仰和理想;而讀書人眼里看重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大義,置江湖義氣和個人利益于不顧,他們往往很難被別有用心的人收買,他們有著錚錚鐵骨和家國情懷,有著偉大的信仰和理想,所以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攻擊、污蔑,說他們多是負心之徒。比如當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中國,據(jù)說把侵略者帶進城里的恰恰就是這種“屠狗輩”,而且,只要侵略者給一點好處,就有大批的愚昧民眾主動為侵略者效勞。包括抗日期間,著名的抗日英雄楊靖宇就是讀書人出身,他是個鼎鼎大名的民族英雄,結(jié)果就是被一些無恥漢奸出賣了,其中最關(guān)鍵的漢奸就是個典型的“屠狗輩”。
對“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的第四種理解。
這種觀點認為“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這句話太僵化、太絕對,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不合理之處。因為:不管是無知無識的市井之徒還是讀書人,都有“仗義”的人,也有“負心”的人,凡事豈能一概而論呢?比如《水滸傳》里,既有“王婆”這樣歹毒絕情的市井之徒,也有“黃文炳”這樣歹毒絕情的身為通判的讀書人;既有曾被魯達搭救而知恩圖報的金老漢父女這樣的市井之徒,也有“小蘇學(xué)士”這樣善良仗義的讀書人。一個人是仗義還是負心,和他的出身貴賤無關(guān),和他的文化高低也無關(guān)。只和這個人所處的成長環(huán)境以及社會大環(huán)境有關(guān)。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白紙一張,沒有什么善惡黑白的區(qū)別。后來之所以會產(chǎn)生善惡黑白的巨大差別,是因為他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教育和影響,包括家庭和社會的影響,讓有的人漸漸變得自私無情,而有的人卻成為仗義善良的人。
對“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的第五種理解。
這種觀點認為“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這句話沒有多大現(xiàn)實意義。因為:一個人不管是市井之徒還是讀書人,他是選擇“仗義”還是選擇“負心”,關(guān)鍵在于利益把他誘導(dǎo)向哪個方向,以及這種受到誘導(dǎo)的利益有多大而已。如果利益誘導(dǎo)他“仗義”,只要這個利益足夠大,他就一定能“仗義”;反之,如果利益誘導(dǎo)他“負心”,只要這個利益足夠大,他就會選擇“負心”。中國近代歷史上那些層出不窮的漢奸,無不是受到足夠大的利益誘導(dǎo),讓他們鋌而走險,選擇了背叛國家和民族;而那些像楊靖宇等偉大的民族英雄,他們則是受到偉大理想的誘導(dǎo),這些偉大理想就是他們眼里的“巨大利益”,讓他們甘愿為民族和國家而獻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