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也想過很久,為什么戰(zhàn)國七雄之中一直實力較強的楚國很少涌現(xiàn)名將呢?想起齊有田忌、匡章、田單等,魏有樂羊、吳起、魏無忌等,趙有廉頗、李牧、趙奢等。秦有嬴疾、司馬錯、白起、王翦等,連燕國都有樂毅這樣的名將,楚國卻很少見。
我想了想,楚國還是有名將的,只是缺少一流名將。我想對于戰(zhàn)國時期的上述名將分一下級別,像吳起、白起、李牧等為超一流名將,其余的為一流名將。楚國之中,我認為項燕可入選一流名將。項燕生活在戰(zhàn)國末年,秦國獨強的背景之下,仍能大敗李信20萬秦軍,實屬不易。其實到了戰(zhàn)國晚期,秦軍的戰(zhàn)斗力早已躍居其他六國軍隊之上,像趙奢、信陵君魏無忌、李牧、項燕等都有敗秦之功,列為名將,當實至名歸。除項燕之外,其他的楚國將軍再難入選一流名將(秦末除外)。在此之前也有名將來到楚國發(fā)展,吳起之功,多在魏國,他到楚國后多以政治上的成就為主;田忌、廉頗也來到過楚國,但那是他們仕途不順,心志不在楚國。
有人或許會問,像成得臣、養(yǎng)由基、景舍,昭陽、景翠等不算名將嗎?
我認為,他們屬二流名將。楚成王時的楚國稍強于晉國,而成得臣性情剛躁,剛愎自用,少有大將風范,城濮之役,晉國以弱勝強,得臣兵敗引咎而死。其戰(zhàn)功也多為此前攻打一些小國而來,因此,難稱一流名將。養(yǎng)由基,有百步穿楊的箭法,確為春秋第一神箭手,我認為它是作為一個奇人登上歷史舞臺的,并不是一位卓著的將軍。景舍有圍魏救趙之功,但是起到救趙作用關鍵的是孫臏、田忌的齊軍,魏軍主力沒有同楚軍交戰(zhàn),景舍只是小勝。昭陽在威王時期有“破魏國襄陵七邑”之功,但那時的魏國幾經(jīng)齊、秦兩國輪番打擊,已難稱強國,以強勝弱,沒什么可驕傲的。景翠在丹陽之戰(zhàn)時敗于秦、韓之手,又在宜陽之戰(zhàn)時觀望秦韓交戰(zhàn),雖然秦軍勝后,他聲稱威脅要攻打秦國,秦國給了他一座城便了事了,并沒有突出戰(zhàn)功。而且昭陽、景翠都做到了爵“執(zhí)珪”,官“上柱國”,位極人臣,但是在《史記·張儀列傳》中有句話說“楚嘗與秦構難,戰(zhàn)於漢中,楚人不勝,列侯執(zhí)珪死者七十馀人,遂亡漢中。”秦楚丹陽之戰(zhàn),喪失列侯、執(zhí)珪者有七十余人之眾,所以“執(zhí)珪”所能體現(xiàn)出來的將領的軍事水準值得商榷。
致使楚國沒有一流名將的原因是楚國的政治制度。楚國的政治制度的表現(xiàn)形式是貴族政治,在春秋時期的顯赫家族有若敖氏、屈氏、及楚國王族,到了戰(zhàn)國時期,顯赫家族又有屈、景、昭三氏。若敖氏為楚國國君楚若敖的后代,屈氏為楚武王的后代,景氏為楚平王的后代,昭氏為楚昭王的后代,其中若敖氏在楚莊王時被滅族,后來主要是楚國王族及屈、景、昭三氏活躍在楚國政治舞臺,像春申君黃歇、項燕能走到楚國政治中心是少有的。楚國的貴族政治在春秋時期就已盛行,到戰(zhàn)國時期更甚于春秋時期。即時間越往后,貴族政治就更加明顯。
在楚國擴張早期,這種形式還不是很突出的。楚文王時期,楚伐申,楚軍俘虜了一個叫彭仲爽的人,文王聽說他賢明,破格提拔他為令尹,這是非常罕見的,但是由于文獻記載簡略,彭仲爽作為一個將領的軍事水準未知。隨著楚國越來越強大,楚國的公族也越來越強大,這與當時的北方中原國家是恰恰相反的,像晉國、齊國、魯國、宋國都有強大的豪族,于是有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重大事件發(fā)生在戰(zhàn)國初期,楚國則由于公族的強大,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內部的安穩(wěn)。
但是戰(zhàn)國初期的楚國不像剛剛蛻變出來的三晉與田齊那樣有活力,王室宗族壟斷了楚國政治,使楚國缺乏銳意進取的決心,政治守舊,封君制、世襲制的盛行又使得冗官龐大。
到楚悼王時期,三晉對楚國咄咄逼人,楚國不得不退出了黃河流域。楚悼王決心改變這種政治局面。恰逢吳起來到楚國,楚悼王任他為令尹,主持改革事務,楚悼王則在背后全力支持吳起。這就是著名的“吳起變法”。吳起變法是對魏國“李悝變法”的繼承,但又添加了適應楚國國情的新法令,如減爵祿、廢除貴族世襲制、減封君、整肅吏治等等。變法遭到貴族們的強烈反對,但是有楚悼王在背后支持,貴族們還不敢妄為。
但是楚悼王一死,貴族們便迫不及待的要找吳起算賬,甚至不昔傷及楚悼王的尸體。于是楚國便也出現(xiàn)了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政治現(xiàn)象。新繼位的楚肅王,沒有繼承吳起變法,楚國又重蹈覆轍,即使他連殺作亂的七十二家貴族也沒能扭轉楚國公族壟斷政治的現(xiàn)狀,由此可見公族的強大。楚國繼續(xù)沿著原來的路前進,楚國的有識之士得不到重用,便紛紛出走他國,甘茂、魏冉、李斯等都投向秦國,張儀雖不是楚人,但也是由楚入秦的,楚國朝堂好不容易才成長起來的大才羋原,也滿遭讒佞詆毀,名仕陳軫,雖在楚國,卻不受重用。
在這樣一個政治背景之下,從底層成長出來一個軍事人才是有多么的艱難,除非他屬楚國公族。所以楚國少有名將的真正原因是楚國的政治不允許。像戰(zhàn)國末年和秦末漢初名聲鵲起的項燕、項羽、韓信、周勃等都不是楚國公族(關于項燕的出身,歷史記載并不明確,只知其姓因受封于項地而得,項燕此前姓什么并不知道,但是按照楚國的政治背景,項燕應改為楚國公族之后,但這僅僅是猜測,我暫時認為他不是楚國公族之后)。所以又應該這樣說,楚國實際有不少大將之才,但是很不幸,他們都被埋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