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百年楚國不出名將!

1.李信帶秦甲二十萬,準備讓楚國滅亡。楚國詐敗,秦軍輕敵,想復制白起的功績。楚軍精銳襲李信,大破秦軍,斬殺秦軍都尉七名!秦軍大敗。楚軍的將領是誰?項燕!但王翦帶領六十五秦軍再次征楚,項燕戰(zhàn)死!項燕算是地道楚國名將!

2.吳起不是楚國名將!吳起在楚國打過什么戰(zhàn)役?吳起從魏國來,帶來了變法,變法需要的是時間,和平的時間,吳起好戰(zhàn),也沒空去打仗!何況楚國沒有把兵權交給外姓的習慣!屈、景、昭三大姓氏全部是王室分支,說白了都是熊氏一族!吳起變法沒有完成,楚王死了,楚國王室團結一致,殺了吳起!吳起在楚國只是個政治家!

3.中原的歷史寫滿了楚國的失敗史。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子治下的諸侯,稱楚為蠻夷。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這不連人家自己都說自己是蠻夷,春秋五霸,人家還稱什么“公”的時候,楚國就封自己為王了!

封王不可怕,就怕沒文化!中原掌握著歷史的話語權,所有打開歷史,看到的是楚國稱霸了,但稱霸的過程我們看不到全貌,尤其是戰(zhàn)爭!

城濮之戰(zhàn),晉國大敗楚國!吳楚爭霸,伍子胥和孫武,五戰(zhàn)五勝!直接攻下楚國都城!白起也來楚國錦上添花,再下郢都!丹陽大戰(zhàn)楚國正規(guī)軍被斬殺八萬!垂沙之戰(zhàn),群毆楚國!這些有名的戰(zhàn)役似乎都是楚國打敗,名將都被打你的人搶走了!楚國哪來的名將?

4.邵陽、景舍、景陽、春申君、昭奚這些人算不算名將?

昭陽攻魏,破襄陵,得八邑。移兵攻齊,齊王大懼!這樣的人才不算名將?

景舍帶兵攻擊蔡國,“厄以淮水填以巫山”,司馬遷高詞!是不是水淹蔡國部隊,把蔡國殘余趕進了大山,我不敢亂講,咱也不敢問!滅蔡!這兩個字還是好理解的!魏國攻陷邯鄲,圍魏救趙的不僅僅是齊國,景舍領兵橫行淮間魏地,在魏國屁股上插刀,這樣的將領算不算名將?

春申君相楚八年,北進中原滅魯,設蘭陵。楚國疆域恢復強盛時的遼闊。趙國邯鄲被圍,春申君領兵北上,“蠻夷”飲馬黃河,解邯鄲之危!這算不算名將?

歷史只是一筆帶過,如果把名將的高度拔高,能和白起、吳起、李牧這樣的人并列稱為名將的楚人,只有后來的項羽!但那時八百年之后的事了!

但要是說國之名將,楚國的名將一點也不少!

最佳貢獻者
2

為何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都上榜的楚國,各類名將榜都沒有楚國的將領?

說到楚國,您會想到什么?

不少人會不假思索的說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是,畢竟秦帝國的崩塌,楚國的功績位列榜首。

但這并不是楚國唯一可圈可點的“成績”。

因為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zhàn)國七雄,楚國都是榜上有名,而就戰(zhàn)國七雄而言,楚國無疑是最有底蘊的,當天下諸侯都是公爵侯爵的時候,楚國已經(jīng)成為了雄霸長江以南的王。

楚莊王稱霸之后的問鼎中原,至今依然活躍在我們的歷史書中。

那么問題就來了,如此不可一世的楚國,為何卻少有名將,作為戰(zhàn)亂頻繁的戰(zhàn)國來說,沒有名將的楚國,又緣何會如此有威名呢?

其實楚國還是出了不少名將的,只是和那些頂級名將比,稍微遜色了點,但這亦不能說楚國缺將,飛魚就來說說楚國的那些名將。

第一位:吳起。

當飛魚說出這個名字的時候,不少人一定會說,吳起不是魏國的嘛,怎么變成了楚國的名將,其實吳起作為地地道道的衛(wèi)國人,如果按照“國籍”來看,那他只是衛(wèi)國的名將。

但是他的一生,卻沒有為衛(wèi)國效力,所以可以說吳起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第一位職業(yè)官僚,既然如此,那么他效忠過哪些國家,自然就能算哪國的名將。

當然他也效忠楚國,并且他也在楚國最終死亡,吳起在楚國時期,不僅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魏國,還奠定了楚國強大的基礎,說他是楚國名將,其實名副其實。

第二位:景陽。

楚國本土除了王室的熊氏外,還有屈,景,昭,子,項等大家族,景陽就是景氏家族的一員大將,他曾經(jīng)還效仿過孫臏的“圍魏救趙”,雖然沒有取得傲人的成績,但是亦幫助了楚國的對外擴張。

此外,他還用計策促使齊國和魏國互相猜疑,從而導致齊國和魏國的聯(lián)盟解體,為楚國北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比較有利地外部環(huán)境。

第三位:昭陽。

昭陽為楚國令尹、上柱國,他帶兵攻打趙國,使得興化一帶并入楚國,楚國能夠占據(jù)越國的疆域,昭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楚國和趙國的長平之戰(zhàn)時,昭陽帶領的楚國大軍,也使得秦國軍隊有所顧忌,直到用計穩(wěn)住了昭陽,秦國的長平之戰(zhàn)才能打得那么順溜。

第四位:項燕。

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如果沒有聽過,不要緊,那么他的兒子,您一定聽說過,他就是楚霸王項羽。

秦國第一次派李信和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打算攻滅楚國的時候,項燕就崛起了,不僅挫敗了李信,還使得秦國嘗到了自從開始打滅國之戰(zhàn)后的第一次大敗,可以說項燕是名副其實的名將。

如此看來,其實楚國并不缺名將,只是相比較長江以北的那些將軍而言,他們并不是很出名罷了,畢竟當時長江以北是中原的核心地帶,戰(zhàn)亂不斷,當然會塑造出一個又一個名將。

對此,您怎么看?

3

楚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直是一個超級大國的存在,楚國到底有多強大呢?我們可以從朝秦暮楚這個成語中體會一二。這個成語意思是說一些國家反復無常,一會兒投靠秦國,一會兒投靠楚國。從這里我們就看出楚國的強大,沒有強大的實力,哪個國家愿意投靠你?

在春秋時期,齊楚爭鋒,晉楚爭霸,貫穿了整個時期,到了戰(zhàn)國時期,楚國仍然在不斷的擴張。春秋時重要的諸侯國魯國,沒有被身邊的齊國滅亡,反而被遠在南方的楚國消滅,楚國的勢力擴張到了山東。就連秦始皇在滅六國的過程中,僅有的一次碰釘子,也是拜楚國所賜,所以說楚國是當時的一等強國。

但是楚國強歸強,在整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名將卻很少,頂級名將只有吳起一人,一流名將只有項燕一人。

吳起是楚國的第一名將,主持了楚國的變法,由此看來,這還是個文武全才的復合型人才。吳起經(jīng)歷過魏國的變法,他結合魏國的經(jīng)驗教訓,再加上自己對于變法的理解,以及楚國的國情,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楚國現(xiàn)狀的法令。

在此期間,楚國一改以往的暮氣沉沉,煥發(fā)出強大的活力,他大幅削減了貴族集團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寒門人士的上升空間。在這個階段,楚國由一個貧窮挨打的大國,變成一個極為強大的南方霸主。

在吳起主政期間,吳起撤冗官,廢遠族,用這些節(jié)省下來的錢楚國拉起了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這支部隊在吳起的率領下打敗了南方的百越民族,鞏固了大楚國的后方,向北吞并的陳蔡兩國,將觸手伸到了中原。

面對咄咄逼人的三晉集團,楚國絲毫不落下風,而面對強秦,楚國更是擺出了一副主動進攻的姿態(tài),一時間,中原幾大強國都害怕楚國,患上了恐楚癥。

就在楚國的事業(yè)蒸蒸日上的時候,支持吳起變法的楚王去世了。由于吳起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導致失去了楚王庇護的吳起,被復辟勢力所殺,使得楚國的變法半途而廢,楚國也就失去了唯一一次變法圖強的機會。

第二個是項燕,項燕是楚國末期的名將。公元前225年,秦國展開對楚國的滅國級戰(zhàn)爭,秦王派李信率領20萬大軍,試圖終結楚國。結果這些秦軍被楚軍反殺,項燕率領楚國軍隊連續(xù)攻破秦軍兩個營地,斬殺七名都尉,李信只得率領秦軍落荒而逃。

最后秦始皇不得不派出王翦以舉國之兵,討伐楚國,在秦國60萬大軍,以及超一流名將王翦面前,項燕終于不敵,楚國滅亡。

這一戰(zhàn)輸在了國力的差距,楚國的各個貴族的士兵如果也能像公族軍隊那么強大,完全可以和秦國一戰(zhàn)。只可惜歷史沒有假設,不過項燕,也不用氣餒,他的孫子最終滅亡了秦國。

4

感謝邀請,其實楚國的名將也是有不少的,比如項燕,昭陽等人都是楚國的名將。主要是因為戰(zhàn)國是一個允文允武的時代,文武官之間的界限不是那么明確,就造成了大家的誤會。此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楚國一直依靠的就是強大的軍力和廣闊的幅員。正是依靠這些,楚國才可以在春秋時不斷北侵,在戰(zhàn)國時保持不敗,即使名將王翦也要率傾國六十萬軍隊才可以打敗楚國。甚至留下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

楚國原本是蠻夷國家,最早封給了的熊繹,封國只有五十里。但是國家隨著周圍少數(shù)民族部落的歸降而日益擴大,春秋時期,楚國便開始不斷地吞噬周圍的周朝小國家,并且率先稱王,蔑視周天子。這都是因為楚國的人海戰(zhàn)術的作用。楚國的軍隊按隸屬關系,可分作正軍、王卒、私卒、縣師。按軍事職能,楚軍則又可分作車兵、步兵、工兵、水兵、騎兵等。從這兩點上就可以看出楚國的常備兵員是遠遠大于其他國家的。

它的武庫是最龐大而且最先進的。楚國的兵器,數(shù)量巨大,種類繁多。論質料,可分為鐵、銅、木、竹、皮等制品。鐵兵器主要有劍、戈、矛、匕首、鏃;銅兵器主要有劍、戈、戟、矛、匕首、鏃、弩機等。木兵器有盾、甲、弓等。竹兵器有弓、箭桿等。皮兵器有甲、胄等。這些兵器和兵源就是楚國強大軍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畢竟,在冷兵器時期,戰(zhàn)爭往往就是依靠人馬、兵器、糧草等方面決定的,軍事指揮的影響力有限。其他國家名將輩出,很可能也是因為基礎力量不足,就只能依靠更加合理的指揮才能夠發(fā)揮最大的戰(zhàn)力。

5

不能完全說楚國沒有名將,例如吳起曾入楚國,并主持了楚悼王時期的變法。吳起就是一代名將,他的變法,是要削弱楚國的貴族勢力。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前后不過八年左右的光景,就使楚國從一個貧弱挨打的大國,變成了一個富裕、強盛的大國。這當然反映了吳起的聰明和才干,他不愧是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是這樣評說的:“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損)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yǎng)戰(zhàn)斗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吳起可以說是楚國排名第一的名將。

不過就在吳起率領楚軍所向披靡,橫掃中原的時候,他的最強后盾楚悼王病逝了。痛失既得利益的楚國舊貴族們趁機反撲,在楚悼王的喪禮上攻殺吳起。吳起眼見無生還的可能,于是臨死前臥伏在王尸之上,并大喊“群臣亂王”,這些瘋狂的貴族,仍未停息,繼續(xù)射殺吳起。亂箭射中吳起,同時也射中王尸。后來繼任的楚肅王把射殺吳起的貴族統(tǒng)統(tǒng)抓捕歸案,依法懲處。



6

如果仔細看一下春秋戰(zhàn)國的史書的話你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歷代楚國擴張征伐,基本上必由楚王領軍,不勝不還!王駕親征,請問有什么名將敢與楚王爭功?

7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很久,為什么戰(zhàn)國七雄之中一直實力較強的楚國很少涌現(xiàn)名將呢?想起齊有田忌、匡章、田單等,魏有樂羊、吳起、魏無忌等,趙有廉頗、李牧、趙奢等。秦有嬴疾、司馬錯、白起、王翦等,連燕國都有樂毅這樣的名將,楚國卻很少見。

我想了想,楚國還是有名將的,只是缺少一流名將。我想對于戰(zhàn)國時期的上述名將分一下級別,像吳起、白起、李牧等為超一流名將,其余的為一流名將。楚國之中,我認為項燕可入選一流名將。項燕生活在戰(zhàn)國末年,秦國獨強的背景之下,仍能大敗李信20萬秦軍,實屬不易。其實到了戰(zhàn)國晚期,秦軍的戰(zhàn)斗力早已躍居其他六國軍隊之上,像趙奢、信陵君魏無忌、李牧、項燕等都有敗秦之功,列為名將,當實至名歸。除項燕之外,其他的楚國將軍再難入選一流名將(秦末除外)。在此之前也有名將來到楚國發(fā)展,吳起之功,多在魏國,他到楚國后多以政治上的成就為主;田忌、廉頗也來到過楚國,但那是他們仕途不順,心志不在楚國。

有人或許會問,像成得臣、養(yǎng)由基、景舍,昭陽、景翠等不算名將嗎?

我認為,他們屬二流名將。楚成王時的楚國稍強于晉國,而成得臣性情剛躁,剛愎自用,少有大將風范,城濮之役,晉國以弱勝強,得臣兵敗引咎而死。其戰(zhàn)功也多為此前攻打一些小國而來,因此,難稱一流名將。養(yǎng)由基,有百步穿楊的箭法,確為春秋第一神箭手,我認為它是作為一個奇人登上歷史舞臺的,并不是一位卓著的將軍。景舍有圍魏救趙之功,但是起到救趙作用關鍵的是孫臏、田忌的齊軍,魏軍主力沒有同楚軍交戰(zhàn),景舍只是小勝。昭陽在威王時期有“破魏國襄陵七邑”之功,但那時的魏國幾經(jīng)齊、秦兩國輪番打擊,已難稱強國,以強勝弱,沒什么可驕傲的。景翠在丹陽之戰(zhàn)時敗于秦、韓之手,又在宜陽之戰(zhàn)時觀望秦韓交戰(zhàn),雖然秦軍勝后,他聲稱威脅要攻打秦國,秦國給了他一座城便了事了,并沒有突出戰(zhàn)功。而且昭陽、景翠都做到了爵“執(zhí)珪”,官“上柱國”,位極人臣,但是在《史記·張儀列傳》中有句話說“楚嘗與秦構難,戰(zhàn)於漢中,楚人不勝,列侯執(zhí)珪死者七十馀人,遂亡漢中。”秦楚丹陽之戰(zhàn),喪失列侯、執(zhí)珪者有七十余人之眾,所以“執(zhí)珪”所能體現(xiàn)出來的將領的軍事水準值得商榷。

致使楚國沒有一流名將的原因是楚國的政治制度。楚國的政治制度的表現(xiàn)形式是貴族政治,在春秋時期的顯赫家族有若敖氏、屈氏、及楚國王族,到了戰(zhàn)國時期,顯赫家族又有屈、景、昭三氏。若敖氏為楚國國君楚若敖的后代,屈氏為楚武王的后代,景氏為楚平王的后代,昭氏為楚昭王的后代,其中若敖氏在楚莊王時被滅族,后來主要是楚國王族及屈、景、昭三氏活躍在楚國政治舞臺,像春申君黃歇、項燕能走到楚國政治中心是少有的。楚國的貴族政治在春秋時期就已盛行,到戰(zhàn)國時期更甚于春秋時期。即時間越往后,貴族政治就更加明顯。

在楚國擴張早期,這種形式還不是很突出的。楚文王時期,楚伐申,楚軍俘虜了一個叫彭仲爽的人,文王聽說他賢明,破格提拔他為令尹,這是非常罕見的,但是由于文獻記載簡略,彭仲爽作為一個將領的軍事水準未知。隨著楚國越來越強大,楚國的公族也越來越強大,這與當時的北方中原國家是恰恰相反的,像晉國、齊國、魯國、宋國都有強大的豪族,于是有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重大事件發(fā)生在戰(zhàn)國初期,楚國則由于公族的強大,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內部的安穩(wěn)。

但是戰(zhàn)國初期的楚國不像剛剛蛻變出來的三晉與田齊那樣有活力,王室宗族壟斷了楚國政治,使楚國缺乏銳意進取的決心,政治守舊,封君制、世襲制的盛行又使得冗官龐大。

到楚悼王時期,三晉對楚國咄咄逼人,楚國不得不退出了黃河流域。楚悼王決心改變這種政治局面。恰逢吳起來到楚國,楚悼王任他為令尹,主持改革事務,楚悼王則在背后全力支持吳起。這就是著名的“吳起變法”。吳起變法是對魏國“李悝變法”的繼承,但又添加了適應楚國國情的新法令,如減爵祿、廢除貴族世襲制、減封君、整肅吏治等等。變法遭到貴族們的強烈反對,但是有楚悼王在背后支持,貴族們還不敢妄為。

但是楚悼王一死,貴族們便迫不及待的要找吳起算賬,甚至不昔傷及楚悼王的尸體。于是楚國便也出現(xiàn)了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政治現(xiàn)象。新繼位的楚肅王,沒有繼承吳起變法,楚國又重蹈覆轍,即使他連殺作亂的七十二家貴族也沒能扭轉楚國公族壟斷政治的現(xiàn)狀,由此可見公族的強大。楚國繼續(xù)沿著原來的路前進,楚國的有識之士得不到重用,便紛紛出走他國,甘茂、魏冉、李斯等都投向秦國,張儀雖不是楚人,但也是由楚入秦的,楚國朝堂好不容易才成長起來的大才羋原,也滿遭讒佞詆毀,名仕陳軫,雖在楚國,卻不受重用。

在這樣一個政治背景之下,從底層成長出來一個軍事人才是有多么的艱難,除非他屬楚國公族。所以楚國少有名將的真正原因是楚國的政治不允許。像戰(zhàn)國末年和秦末漢初名聲鵲起的項燕、項羽、韓信、周勃等都不是楚國公族(關于項燕的出身,歷史記載并不明確,只知其姓因受封于項地而得,項燕此前姓什么并不知道,但是按照楚國的政治背景,項燕應改為楚國公族之后,但這僅僅是猜測,我暫時認為他不是楚國公族之后)。所以又應該這樣說,楚國實際有不少大將之才,但是很不幸,他們都被埋沒了。

8

楚國前期都是楚王御駕親征,掩蓋了名將的名聲,楚國八百年不可能沒名將的

9

這個問題有問題,不能這么提。楚人在湖北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楚文明,成為當時中國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國家,說明了什么?

10

打敗楚國的名將伍子胥也是楚國人,只不過是為了報私仇而仇恨楚國。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